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学生教育论文

对学生教育论文

对学生教育论文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情感的培养:让学生接受愉快的情感体验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是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对语文学习的情绪反应。学生一旦喜欢、热爱、接受语文学科,那整个语文学习的水平就会有长足的进步。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努力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一个愉快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在情感升华中获得水到渠成、挥之不去的稳定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语文教学的载体是范文。“文章合为情而作”,文章本身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教师自身应当有浓厚的情感投入。魏书生在讲课前一般要向学生推荐有关作者的传记,使学生与自己一道触摸文章跳动的感情脉胳,喜作者之喜,怒作者所怒;钱梦龙讲《苏州园林》,能使学生产生到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的强烈愿望;于漪更是被看作是“情感派教学”的圣手。教师的情感无异于一股“乍起”的风,能“吹破一池春水”,让学生体验到具体、亲切的情感,能“披文以入情”。正如明代学者王明阳所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情感教学可以使学生乐学到“不能自己”的程度,可以使课堂教学进入五彩纷呈、奇峰迭起的艺术境界。一堂充满激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引人入胜的语文课会令人终生难忘,永远受益。

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在学生预习全文后,挂上一幅“荷塘月色图”,让学生关上课本,听课文朗诵带,营造氛围,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打开想象的翅膀,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流水般的月色,若有似无的荷香,那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衣裙般的叶子,那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还有弯弯杨柳的倩影……,使学生从中获取了深刻的、愉快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比较起来,在对学生进行情趣与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与生活气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地加以利用和发挥,在自然而又生动、有趣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情感的培养和教育。语文教学应当突出体现这一优势,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为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创造便利的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情感的陶冶:让学生产生文学艺术的感悟

情感是人性的集中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是素质中的素质。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在培养人、培养人性方面,语文学科应当承载更多的任务。

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们在遇到课堂上、书本上没有的现象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更应当引起注意的是,他们忘却了“孔融让梨”,却牢记住“唯我独尊”;只要求无限的满足,却不管自己该肩起什么重任;只关心自己,而对他人表现出不该有的冷漠。在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优劣的客观环境下,一些学生只知埋头读书,完全不问世事。这样的学生,能说他接受的是合格的语文教育吗?

一个情感、人格有缺陷的人,不能算一个真正健康的人,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高尚人格的养成,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课文中许多艺术形象,都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都是对于社会生活中真善美、假丑恶的揭示,给人以震撼,给人以熏陶。《一碗阳春面》所描述的是母子三人面对艰难生活而不屈的故事。生活的拮据与艰难并没有压垮他们,大年夜里他们“头碰头”同吃一碗阳春面。母子三人以赤诚热烈的心胸去拥抱生活,迎接生活的挑战,这种顽强不屈的崇高美不正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和无尽的鼓舞吗?

语文课本中的优秀作品是学生吸取精神的宝藏。《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劝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担负起民族振兴的责任。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郁郁报国情怀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气慨,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下寒土俱欢颜”的深情呼唤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呐喊,无不通过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时,要注意调动起自身的情感储备,引导学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直接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憎恨丑恶东西的情感。

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除分析作者构思的匠心所在、表现方法的运用外,还要重点突出思想情感的共鸣、人文精神的凸起。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灵魂的净化,美好心灵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锤炼。

三、情感的释放:为学生提供开放、创新的空间

情感的释放,一是体现在阅读上。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学》中阐述:“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孤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位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地多的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阅读是作家与读者间的交流,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作品本身,还包括读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对它的增补、丰富和创造。“说不尽的阿Q”,就体现了读者的创造与创新。文学作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形成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的人格,这已经不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根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问题。在文学作品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意境、人物意蕴等等有不同的看法是常见现象,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阅读过程中读者创造性极为重要,我们就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开放与创新的空间,给他们讨论、辨论及充分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能力。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 审美 人格

审美人格的建构是一种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学校教育,也涉及其他社会因素,当然还涉及个体自身。其中学校教育将奠定审美人格的基础,确立审美人格的建构。

而当前的学校教育不利于审美人格的建构。在现代社会,学生要在学校度过许多年,其中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它既是各年龄阶段中的最佳时期,也是人的世界观由萌芽到初步形成的时期,故称人生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生活状况,会影响他们整个一生的生活和命运。学校生活理应成为人们一生中最值得珍视和留恋,最值得回忆的一段美好时光,而不是在有些人的记忆中留下,学校生活单调沉闷、空虚无聊、毫无生趣;甚至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学校无疑是块伤心地,成功与欢乐从来跟他们无缘,与他们相伴的只是挫折、孤独、烦恼、失望甚至痛苦,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对学校的恐惧、疏远、厌恶甚至憎恨。由此看来,只有合理的教育才能达到建构审美人格的目标。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

下面我想谈谈中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建构审美人格。我认为培养审美人格的主要阵地在课堂,而课堂的基本要素有三个:文本、学生、教师。那么建构审美人格的策略必然与之有关。

一、借助文本教学进行人格熏陶

语文教科书所选的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这些课文脍炙人口,有口皆碑,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闪烁着作者智慧的光芒。选文是作者心灵世界的反映,其中所展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审美人格心理建构也能起到重要作用。那么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掘选文所表现的人格美。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对官场厌恶、对弃官归家的清贫清静的喜悦,展现了洁身自好的人格美;《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格美;玛丽、居里《我的信念》中展现的为科学为理想献出毕生心血的人格美,对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人生理想都是一种提升。

吴晗的杂文《谈骨气》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不吃“嗟来之食”的齐人和“拍案而起”的闻一多为事例,借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此之为大丈夫”作意旨阐发了“大丈夫”的人格美。

《逍遥?》中表现的摆脱一切世俗羁绊,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物我两忘的人格美;毛泽东诗词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和“起宏图”“截断巫山云雨”的洒脱乐观、豁达大度的胸襟和风度;《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二人谦虚坦诚、虚怀若谷的美德;《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情怀;《宽容》序言告诉我们宽容的可贵和可敬。

荀子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与琢磨也……为天下烈士”《荀子、大略》就是说文学可以塑造人的品格,可以把凡人变成不平凡的人。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的特点和优势,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格精神的教育,帮助学生建构起审美人格。

二、教师自身人格对学生审美人格建构的影响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身教”的特殊功能。传统的师德强调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品质、性格的形成阶段,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往往会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有的甚至能够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而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常常比其他教师更大。因为学习语文离不开谈志论道,教书一阵子,也许就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首先要不做。

实质上,教师帮助学生建构审美人格,首先自身人格应具有审美人格的特点:在个人品格上,应谦虚谨慎、正直善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在治学精神上,应好学不厌,勤于进取,敢于探索,坚韧不拔;在文明习惯上,应穿着整洁,朴素大方,仪表端庄,彬彬有礼,谈吐文雅,幽默风趣,遵守秩序,讲究卫生等等。一句话,语文教师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三、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评价有利于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

学生是教师教育和引导的对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在教育中应当努力发现他们积极与优秀的一面,而不能只看到他们消极的一面。德国哲学家鲁道夫、奥伊肯说的好:“倘若教育工作者不相信在每个人的心灵中都有某种正在沉睡而可以唤醒的真与善的成分的话,教育工作如何能进行,它又如何能要求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忠诚呢?”在教师的意识中学生是龙,于是他们就成了龙;在教师的意识中学生是虫,他们也许真的就成了虫。

多萝茜?洛

[1] [2] 

?诺尔特说的好: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对于儿童来说,自我肯定首先依赖成人,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教师的积极评价对他们形成自我认可、自我肯定、自我欣赏的人格特征,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鼓励学生将优点从他们身上挑出来,以赞美的方式进行展览,让他们认识和发现自己的价值。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宣告成立,学会的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把新闻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当时的新闻教育一般是以学校作为主体,新闻教育机构和新闻媒介的联系比较紧密。很多新闻老师都从事新闻实务。比如徐宝磺、戈公振等人都教过新闻,他们在教学上注重业务实习,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二阶段:解放后直到七十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以前遗留下来的新闻教育单位进行了调整和改造,合并了一些,也撤消了一些,同时也创建了一些新的新闻教育单位。1952年起新闻教育开始学习苏联,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重新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巩固基础与发展前途的新闻文字工作者”。21954年,更加具体为“培养新闻工作干部,即从事报纸、通讯社与广播电台的文字工作人才一”。3这种培养目标显示了当时我国新闻工作的单一性,即以文字宣传报道为主,在经营管理、图像新闻等方面不必强调培养专门人才。“”期间,新闻教育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原来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被否定”,“虽然也设置了一些课程,但不成体系,而且说变就变,谁也无法预计教学效果”4没啥进步。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新闻媒介的蓬勃发展,我国新闻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是开办新闻专业的院校层出不穷。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开办新闻教育的院校呈现多元化倾向,既有隶属国家教委的学校,也有非国家教委系统的省、部学校;既有传统的综合型、文科型大学,也有理工科院校和师范类大学。一时间新闻传播专业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其次,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原来的新闻传播学由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学科的升级,标志着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学术地位的提高,学科的理论框架得到专家的进一步认可和肯定。专业设置也由单一向全面发展,教学领域拓宽,课程设置逐渐由过去的以报刊新闻学为主体转向融报纸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国际新闻学、广告学等于一体的新闻学。据教育部高教司2005年统计,我国新闻类专业在校生有12万余人,新闻类专业点达661个,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犯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专业点为24个。5从总体上看,高校新闻教育己经形成了多种层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新闻学专业教育体系,整体发展态势是良好的。当然,高校新闻教育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因为新闻教育的过快发展带来的新闻教育师资水平较差、教学投资不足、课程设置不科学、毕业生质量下降。以上的一些问题在新闻教育实践中己得到重视和逐步的纠正。

进入二十一世纪,蓬勃发展的新闻事业给高校新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看到,最近新闻界年年都有的十大假新闻的评选,有偿新闻层出不穷;虽然每年新闻专业有3万多毕业生,而媒体依然叫苦“人才短缺”。而更具讽刺意义的是出现了“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新闻”的现象“。在学科设置渐趋完善,硬件设施纷纷到位的情况下,这些现象的出现无疑在警示着我们:高校新闻教育改革不仅包括外在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改革,不仅要在数量与规模上扩大自己,更要思考新闻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人才的问题。因此,高校新闻教育必须仔细分析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对策,进一步改革新闻教育,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新闻事业的需要。

一、当前高校新闻教育缺失核心目标

(一)新闻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高校新闻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新闻工作。作为职业,新闻工作这种职业有别于其它职业,它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说新闻职业特殊,首先是因为它拥有权力。它是一种带有公众性质的行业。新闻传媒掌握着报道权、话语权、舆论监督权,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广泛的影响力。美国现代报业和新闻学奠基人普利策认为新闻是文明社会中崛起的一股最强大的力量,新闻专业是所有职业中最重要的职业,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最高尚的品格。在我国,新闻还具有某种“公权力”的性质,其覆盖面十分广,对公众的影响也非常大。比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因经常揭露一些重大的冤假错案而被群众称为”焦青天”,焦点访谈的记者所到之处各级贪官污吏闻风丧胆。而国内的新闻工作者,更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历来有“无冕之王”的美誉。时至今日,我们己经赋予了新闻工作者更多的职责:统治者要求新闻工作者成为一个宣传者,用自己的文笔和喉舌宣传制定的各项法律、各项政策;公众让渡了自己的信任,要求新闻工作者监督统治者、监督整个社会,赋予新闻工作者以公权力,使社会环境得以维护。新世纪到来后,人们对新闻的使命又有了更新的认识。2005年n月19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际论坛上达成了著名的“北京共识”。“北京共识”认为:“新闻传播事业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力量,新闻传播工作者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担负着神圣职责”下从这条共识里我们看到新闻工作者身上的责任之重大,它不仅影响着现实生活,还影响着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

但新闻工作又绝不仅仅只是一项风光的职业,它还是一项极其危险的职业。作为社会的镜鉴,新闻必须正确地描绘这个世界,新闻工作者必须站在新闻现场。这种危险首先来自自然界,比如战争,自然灾害。然而新闻职业更多的危险是来自人为的。由于新闻工作者必须告诉世界真相,新闻报道所选用的事实必须是准确、公正、平衡、全面的。当这些公正、全面的报道将涉及到某些人或集团的具体利益时,他们势必会竭尽所能阻止其公之于众。如果新闻工作者坚持忠于事实,

一、当前高校新闻教育缺失核心目标

他就置身于危险之中了。因此,国际上将记者这一职业划定为“世界七大危险行业之一”。

新闻职业因拥有公权力变成人们追逐的对象,它的危险性又显示了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这种职业的。偏偏,现实中,新闻职业的门槛较低,专业化的程度也不高。

“律师要有律师资格证书、医生要有行医许可证、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书、会计要获得会计师资格,但是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从事新闻工作却只需要获得新闻机构的聘用,而不需要参加全行业的专业考试,也不需要领取执照。”与医生、律师、教师、护士、注册会计师等这些职业门类相比,新闻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不具有认知垄断性的特点,任何专业知识背景的人,甚至没有任何系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人,都有可能进入新闻职业领域。事实是,虽然新闻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相对其他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比较容易学习和把握,但并不是任何跨进去的人,都是合格的职业工作者。

从以上论述我们看到,要走进新闻行业找个工作很容易,但要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却是非常难的。新闻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是要有高尚的职业理想与为理想而奋斗的职业激情。因为只有具有了这些品质,他们才能通过新闻报道,引起公众对社会的关注,使得公众的知情权得到实现,才能为实现民主社会起到推动作用。今天,在市场经济时代,新闻工作者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政治上的有形的控制,越来越多的是来自商业上的无形的控制。能否摆脱这些控制,关键是看新闻工作者是否具有新闻职业的理想与激情,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职业精神。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体育后进生,厌学,矫正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学校体育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体育后进生的厌学心理,主要是指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行为和能力。缺发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技能时屡遭挫折,在心理上形成失败情绪,并因此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同时有些体育教师只重视如何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只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考虑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和快乐体验。其结果,往往是他们在心理上形成“低人一等”的消极心理,对成功丧失信心。甚至出现逃课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自尊心,自信心。

那么如何矫正后进生厌学的消极心理呢?

一、消除疑惧与对抗情绪

体育教学是一项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关系和谐,相互接纳的情况下才能上好体育课,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上好体育课的基础。大多数教师对后进生易反感,厌弃,而后进生更渴望得到谅解和信任。因此,教师要消除他们心理上的认识和情感障碍,给他们注入更多的爱心,从情感上亲近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从心理上理解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以赢得他们的拥护和信任,对体育教师转变看法,增强向师性。

在具体课堂中,恰当的运用师生共同完成的体育游戏,比如“喊数抱团”、“猫逮老鼠”、“大海网鱼”等。通过这些游戏能很快的消除师生之间的疑惧与对抗情绪,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

二、 平等对待教育论文,增强自信

实践表明,教师对体育后进生的轻视是存在的,这种轻视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自我评价也会随之降低,他们往往表现出畏缩、羞涩、懦弱或强硬,执拗反叛等性格特征。以至于逃避学习,习惯于以异常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注意。

1、集体教学时,尽量照顾后进生,位置一般放在中间,前后左右都安排好的学生,已尽量使学生看到老师同学的规范动作和听清讲解为原则杂志铺。

2、分组教学时,要尽量培养一些骨干学生,帮助后进生学习,同时也培养了成绩较好的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教师在个别辅导时,要抓两头带中间,不要忽视后进生,使他们感到每辅导一次就有一次进步,增强他们学好的信心。

4、通过心理暗示法,使体育后进生克服畏缩、羞涩、懦弱或强硬,执拗反叛等性格特征。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自信心。可采取,“呐喊法”老师喊:“1、2”,学生喊:“3、4”;老师喊:“3、4”, 学生喊:“嗨、嗨”;老师喊:“嗨、嗨”,学生喊:“嘿、嘿”; 老师喊:“谁最棒?”,学生喊:“我最棒!” …… 老师每次发出口令,要要求学生也喊出口令同时完成动作,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时多灵活运用“呐喊法”,提高体育后进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学习激情。

三、利用成功体验,提高动机水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提高成就动机,淡化挫折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隐蔽意图,针对体育后进生的个性特征,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调动体育后进生内心的积极心理因素,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有利时机。如要换练习方法,改变动作的某些要素(方向、力量、速度、节奏)适当降级器械的高度、重量等,使体育后进生也能获得成功和喜悦的情感体验。这样,通过不断地强化,不仅可以消除后进生心理上的消极防御机制,密切师生关系,而且有助于激发奋发向上的愿望,逐步提高动机水平。

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调查学生的体育兴趣所在,根据学生的期望选取教学内容,比如,每节课可以教一些学生喜欢的“健美操”、“武术散打”、“篮球”动作作为热身运动。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四、借助心理补偿,克服自暴自弃

所谓心理补偿,是指人们在心里失衡失时,利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掩盖或抵消自己的弱点的不足,以维持自身心理平衡。心理学研究表明,补偿自卑心理的最好武器,可以给自卑意识强烈的人提供成功的精神力量,从中获得自尊、自信、自爱。为此,教师一方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后进生并非样样都差教育论文,有的后进生跑得慢,却投的远,有的后进生投的近却跳的高等等。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利用“闪光点”鼓励后进生发挥优势,由强到弱,再由弱变强,从而认识自己的价值,逐步改变消极的自我认识。

在具体教学中多评论体育后进生的优点所在,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都是了不起的。比如评论不完美的动作,说:“这个动作很有潜力!”、对于错误动作,说:“有点紧张,不过很矫健”,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还是有优点的。从老师的认可中获得自尊、自信、自爱。

五、区别对待,注重个别教育

造成后进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体育课失去信心的后进生,要用古今中外勤奋成才的具体事例教育他们,使他们深信,“勤能补拙”的道理,对因体质差经常生病的后进生,要从增强体质入手,逐步树立自信,组织同学关心,帮助他们。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8000)

摘要:古诗文有深邃丰富的人文素养内涵,古诗文教学对培育高职生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文章从价值、目标和时代需求三个角度简要分析了人文素养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必要性,并以人文概念和人文素养内涵为参照,重点从传统文化教育、美德修养教育、践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审美教育、“内省”“慎独”教育、人的发展与民本思想教育以及人的价值与尊严教育七个方面,具体探讨了以古诗文为教学内容培育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 :人文素养;古诗文教学;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5-0060-05

作者简介:王启俊(1974—),男,硕士,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合肥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教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yyb201307)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职业教育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习者获得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毕业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亦为人文教育的目的之一。现代社会的核心文化价值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用人文素养陶冶高职生身心,一是就业需要:高职生除了专业技能,还需一定的人文素养;二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需要:2012年教育部颁发“十二五”规划,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包括道德、知识和技能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三是时代需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人才观。人才的培养,知识技能应与素质并举,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爱因斯坦认为:“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杨叔子院士说过:“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季羡林、周国平也纷纷著文论述人文素养的个体和社会功用。

高职生文化课素养本身就差强人意,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又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基础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确立了实践型教学的主导地位,相关素质教育课程却有边缘化倾向,这种状态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人文及人文素养诠释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与“天文”相对而言的,“人文”指社会人伦。人文旧多指诗书礼乐,今多指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和核心部分,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的精神世界有科学、艺术、人文三支柱。“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处理事物的特殊性,艺术则是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去处理事物的普遍性。”而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需要科学、艺术精神,更需要人文精神。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的信仰使人虔诚。学者肖川曾对“人文素养”的内涵进行界定,他认为这一术语的主要内涵包括:对于古典文化有相当的积累,理解传统,并具有历史意识;重视德性修养,具有叩问心灵、反身而诚的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能够自觉审护和践履社会的核心价值;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乐于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对于人的命运和尊严等有着深切的关注;关注人的发展和民本思想教育;尊重个人的价值等。本文将以此涵义为参照,以古诗文教学内容为手段,探讨古诗文教学对培育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功用。

二、古诗文教学中的人文要素举隅

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哲学、音乐、文学乃至自然科学知识等各种路径。语文学科是表情载道的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内容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有浸润其中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感和传统文化。

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富含深邃的文化素养。而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高职语文教材的选择应不拘一格,必要时辅以教学讲义或书面文稿、电子文档。以古诗文为教学内容,对培育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有着适宜的条件,对古典文化的坚守与传播,即是对人文精神的光大与弘扬,可以引导高职学生向善求真求美,多角度促进和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

(一)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理解传统精神

“文化”一般指含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和蕴含在古典文学(包括古诗文)、音乐、绘画和美术等诸多载体中。

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动力,是引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传统文化的精神具备刚健有为、讲和贵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基本特点。高职语文教学应循循善诱,一以贯之,剖析之、教育之、强化之。

1.刚健有为

《周易》言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激励高职院校学生奋发图强,以职业技能为立身之本,去争创一流技术,去历练一等人格。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不避艰险。”《论语》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亦有“当仁,不让于师”等,皆提倡立志有为,志存高远。

2.讲和贵中

体现在个人与他人利益关系,包括与社会、与用人单位等关系。《周易》言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深厚的职业道德育人利物,以宽厚的学识创造社会财富,培育职业院校学生团队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技高德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乃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的一种全面性。

3.崇德利用

体现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与外物或者与物质的关系。“崇德”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礼记》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重德乃职教之首义。“利用”载于《尚书》:“正德,利用”,孔颖达疏:“利用者谓在上节俭,以利而用,使财物殷阜,利民之用。”

4.天人协调

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统一性。《周易》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在高职语文教学始终,《千家诗》、《古文观止》等名篇佳作,皆可信手拈来,为教学所用,激励高职生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培育良好的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

(二)美德修养教育

诸如勇气、自信等凡可以给人自我增添力量的对象,皆可称之为美德。《史记》云:“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力也哉!”当节俭、感恩、仁义和事业等在心灵中扎下根时,会形成一种道德品性。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善良的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习惯之内和职业理想追求之中。

美德好习惯之一便是时感养育心。《诗经》有节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感,也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之识,更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之慨。万爱千恩百苦,疼爱我者孰如父母?

美德好习惯之二便是常怀感恩心。感恩是一种善良的美德,懂得感恩的人,能对一花一草、一山一水表示谢意,其人生必定丰实而富足。古有结草衔环、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典故,亦有饮水思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劝语,皆可为教学目标服务。

美德好习惯之三便是怀仁义心。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认为“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每个人都存有“仁爱”的美德,所以在社会中才有层出不穷的英雄行为;每当国家遭到外敌侵犯时,才有保家、卫国、平定天下的英雄人物出现。礼义是古代社会并存的美德,“以礼存心,以礼敬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也是君子异于凡夫之处。

美德好习惯之四便是节俭的品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高职语文有司马光《训俭示康》以俭为美德,提出:“俭,德之共也。”“众人皆以奢糜为荣,吾心独以俭为美。”并明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分析节俭的益处,指出节俭与修养相联。

美德教育目标之一便是使学生树立强烈的事业心。事业心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执着追求的情感、坚定不移的信念。努力成就一番事业是职业学生必须具有的美好情操和职业理想。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云:“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马革裹尸”体现的军人价值取向,为人景仰。曹操《龟虽寿》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为一名政治家,曹操自比一匹年长千里马,虽形老体衰,屈居枥下,胸中却仍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职业观

1.热爱国家和民族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积淀的对自己祖国独有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精神是文学夜空中的北斗,引导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不断由苦难走向胜利。《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云:“秦师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且使遽告于郑。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合攻郑,烛之武在国家危难面前,不辱使命,终使秦退兵。弦高的职业是贩牛商人,烛之武的职业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政(养马的官),位卑未敢忘忧国。于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古之职业人浩然爱国正气。

2.热爱公平与正义

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公平和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现在的在校高职生作为未来的职业人,应具备这样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良心。左思《咏史》云:“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以比兴手法隐喻人间不平。梅尧臣《陶者》云:“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范仲淹《江上渔者》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表示对这种不公现象的愤慨。

(四)进行审美教育,用超功利的审美眼光待人接物

审美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在高职课堂进行教材分析时,引领高职生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形成健康脱俗的职业人格。

1.求真向善,遵循人性

“人之初,性本善”是一种人性评定,“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是一种行为规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道德品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更是一种文化使命。求真向善的人文底蕴和泱泱之风在职业院校课堂传承弘扬,期待莘莘学子在职业生涯继承之、光大之。

2.热爱生命,追寻精神家园

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探询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个人的生命短暂即逝,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不是颓废,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3.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

陶潜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与自然一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回归自然是对世俗价值的超越。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对象,作者却物我两忘,醉心自然。王维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白居易诗句“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情寄山水,和谐自然。

4.淡泊名利的人生观

杨慎《临江仙》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以史之兴亡展现淡薄名利人生观,感悟作者旷达的胸襟。

5.淡定豁达的生死观

陶渊明《挽歌》:“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人本来自自然,人的肉体、精神与灵魂与世间的山川河流同在。陶潜表达看破红尘、置死生于度外的豁达。生与死,人生中最为沉重的话题都能含笑视之,还有什么不能化解?世上万物“有生必有死”,人死是“托体同山阿”,这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看法是唯物的,弥足珍贵。

6.纯洁坚贞的爱情观

高校爱情,朝秦暮楚亦数见不鲜。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讴歌真挚、细腻的爱情,荡气回肠,具有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等皆可入高职课堂。

(五)进行“内省”“慎独”教育,有反身而诚的意识和能力

在内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无过失即为“内省”。孔子认为道德认识或实践都需积极的思想活动,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内省依靠的是自觉,对人产生心理作用,“内省不疚,夫何忧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朱熹“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顷,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这样既重视纠失于后,又强调防微杜渐。高职课堂教学宜拓展“内省”内涵,择善修身,增强职业责任意识和职业纪律意识。

“慎独”是指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慎独”是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之法。《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独”善其身,把慎独与诚实、无愧于心相联,达到了相当高的道德境界。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诗句:“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内省之语,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之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赞美作者为官一任、内省为民的品质。郑板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由风竹声而想到百姓的疾苦,体现了作者对百姓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六)人的发展和民本思想教育,关注民生

关注百姓幸福是执政者追求的终极目标,亦是高职生职业生涯必须面对的抉择。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服务顾客,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子产不毁乡校》:有人主张毁乡校,子产不许,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把乡校作为反映民生场所,关注来自底层公众的心声,从善如流,子产执政,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并把刑书铸于鼎,为百姓爱戴。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冯谖“收债于薛”、“焚券市义”,唐雎抗秦的“布衣之怒”,颜斶的直叱“王前”,反映的是民本思想萌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诗人杜甫的博爱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聂夷中《伤田家》、李坤《悯农诗》,俯拾即是。虽作者职业有不同,但都体现出对民生的关注。

(七)人的地位和尊严教育,重视人的价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政治思想。民为国之根基,对后世思想影响极大。一切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从根本来说,是来自于人民,所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未来的职业人,应树立“民为贵”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良心,善待顾客、善待社会,方能立身扬名,成就事业。

重视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超越死生的理念,忍辱负重的毅力,愤激抗争的勇气,这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题诗狱壁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神气不变,从容就戮!这是何等的价值,何等的气概,何等的人格!

三、以适宜的古诗文教学方法,培育高职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法与学生的学习法的结合。依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并基于高职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高职语文教学方法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推贤进善,实施人文素养教育。

一是“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古诗文语义晦涩,宗旨深奥,以讲授法为基本方法,可提纲挈领、点拨主旨;读书指导法影响长久,意义深远。比如引导阅读《中国通史》、《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和《中国哲学史》等;讨论法是高职课堂主要教学方法,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就某一主题进行探讨,比如“先秦诸子语录的评价”、“左光斗、史可法评议”等,在讨论中让高职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面性,在古诗文交流中体味别样人生,沟通历史与现实,提升高职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增强高职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以直接感知和欣赏为主的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1)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如教学PPT课件、flash动画、视频和演示等。比如《中华传统美德经典故事》的Flash动画,又如《鸿门宴》、《三国演义》等精彩影视视频节选播放等;(2)建立网络平台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在网站上传教学录像、教学课件,开辟主题论坛等,向学生自由开放,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

现代职业教育需要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以古诗文为教育内容的人文教育贯穿于技能之中,可培养既有先进科学知识,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人文素养教育亦是古今中外所追求的永恒教育目标。古诗文教学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义不容辞,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1996:76.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1979:310.

[3]季羡林.大学生应提高人文素质[J].山东教育,2002(Z2):126.

[4]肖川.什么是人文素养[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