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批评;乔治·吉伊根;教育策略;探索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艺术教育亦日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从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来看,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来说,由于教育观念的滞后,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改革至今仍无突破性的进展,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倾向,忽视了艺术学科的本质价值和人文特征。教学法则多是教师单一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即注重知识目标,忽视人(学生)的目标。毋容置疑,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抹煞了艺术学科的基本特征,又不利于富有人文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对此,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重新审视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意义,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窥寻有效的、科学的教育策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致力于艺术教育的改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无疑在理念与实践方面均走在了前列,甚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反思。相对而言,西方艺术教育更注重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直觉感受和真实情感,更重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视评价。美国的“全国教育协会”在1988年的报告中认为艺术教育以四种方式为学生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第一,给予学生一种文明的意识;第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第三,发展有效的交流技能;第四,为学生作批判性选择和评价提供了各种手段。美国学者汤姆·安德森教授认为第四个贡献事实上包含了前面三个贡献并且为它们提供了基础。[1]西方艺术教育家认为:“理解和批判地欣赏视觉艺术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2] 美国艺术教育家乔治·吉伊根(George Geahlgan)也明确指出:“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悦的、思想上无拘无束、无偏见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对艺术作品中美的理解和自我实现。”[3]可见,艺术批评是艺术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是达到艺术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构建基于“艺术批评”的艺术教育新模式。

一、乔治·吉伊根的艺术教育理念

为了使教师在学校的环境中更好地发挥艺术批评教育的作用,更有效地创设教学环境和有利于教育策略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颇为重要。吉伊根“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为基于批评的艺术教育实践提供了具有指导和决定性作用的价值前提,他明确指出:“批评不是当作一种评论的形式,而是作为一种探索的方式。”[4]这里的“探索”包含三层意涵。

第一,强调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批判性解读,探寻作品中所暗含的社会观念、价值和信仰,将审美体验放在它所在的社会背景中感受,研究审美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分析作品与自我的关系,不仅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中美的理解,也促进他们确立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和积极的自我认同。[5]诚如吉伊根所说:“批评探索为自我理解和社会理解的培养提供了可能。”[6]可见,他把艺术批评的侧重点从评价艺术本身,转移到通过理解和鉴赏艺术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上来,凸显出由艺术表达到社会批判、由艺术创作技巧到艺术评价的重心位移。

第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以问题导向为主脉,对艺术作品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发掘和探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教学并非单向传递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共同交流讨论,实现知识、价值建构的双向互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又是学生的合作者。[7]

第三,应把艺术作品的含义和价值放在一个相当广阔的知识领域来解析,这需要学生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艺术进行外延性的、扩展性的交往活动,这就涉及开放的心态、对话的意识以及追问和比较的自觉。故而,既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也要重视学习内容的多元文化取向,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吸纳不同民族、种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8]吉伊根还强调:“学生不仅要学习传统艺术,而且应学习当代艺术,还要学习审美艺术和应用工艺美术、民间艺术和高雅艺术。”[9]可以说,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是建立在对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人文历史和文化背景等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学生主动探究、整合多元文化的过程。

可见,“探索”意味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确立了学生是教育的原动力和根本,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转变为主动探究的主体。“教”始终围绕着“学”来开展,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构建过程。

二、吉伊根教育理念的启示——促进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艺术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推崇创新合作,主张以开放、平等的态度尊重和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并保有其独特性。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开拓视野,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受吉伊根教育理念的启示,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范文第2篇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文件指出,要把素质教育作为各级各类院校共同遵守、共同实施的基础和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把美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强调指出,在学校教育中,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一)大力开展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艺术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进而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教育对思想教育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艺术是美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启迪人、感染人的巨大力量。同时,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为人们喜闻乐见,它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受教育者得到启发,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艺术作品中所塑造的具有高尚情操和崇高道德风范的典型形象,能够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推动。

(二)大力开展艺术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审美能力

随着人类外在的物质生活的发展,人们对内在精神生活的审美艺术、审美需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具备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才能创造出丰富优美的物质和环境。比如音乐,它所凭借的艺术手段是通过有组织的音的流动来塑造形象,可以直接不断地传达出音乐家的审美体验,进而给听众以直指心灵的感受。例如,德彪西的《月光》是描写月亮的音乐作品中的佼佼者,他用舒展的、明朗精美的旋律,轻柔、奇妙、暗哑的音响效果,细腻的和声色彩变化,描绘出月夜的绝妙景色。听这样的音乐,不能不说是一种美的享受,而同时产生的情感共鸣又势必使欣赏者产生美好的想像与联想。

(三)大力开展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李政道先生就曾指出,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国民艺术素养的水平往往是该国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志。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与该民族的人才艺术素养往往是成正比的。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性人才,要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入手,艺术是一个民族原创精神的源泉。

(四)大力开展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这包括书本知识以外的很多方面,且有很大一部分是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艺术教育可以使这种潜移默化更具好的效果。如在学生中搞即兴演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考察学生的综合基础知识,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自信自强意识,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演讲这一艺术的魅力。不同形式的艺术可以多方面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全方位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以平和的心理状态来看待世界,以成熟的心理素质来应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树立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自我意识,积极地投入到火热的工作和生活中,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作为的人。

二、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艺术教育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艺术教育得到不断加强,人们已开始注意到高校艺术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但是,仍有一些院校的管理者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且对艺术教育的了解具有片面性:一是某些高校仍然不重视艺术教育在美育乃至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只是实施智力教育为主,片面追求考研率,这仍是传统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作怪;二是看似重视却另有目的:虽然开设艺术类课程,但并不对全体学生,只面对部分学生,为了学校的“门面”,抓部分学生参加艺术类比赛,为的是拿名次;三是虽然重视艺术教育,但对其定位不准确。即没有把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手段,而是以专业化的要求对待教学,使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走向专业化培训,起不到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四是从范围上看,把“艺术教育”只作为学校的任务,学校又把“艺术教育”当作几节艺术类课程的任务,把“艺术教育”理解得太具体,使其范围渐趋缩小,达不到真正的艺术教育效果。

(二)缺乏明确的艺术教育目标

高校的艺术教育目标是国民素质教育而非专业教育,立足点不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去作画或演奏乐器,而是着重向大学生讲授艺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鉴赏方法,如艺术史、音乐美术鉴赏、电影评析等,让学生掌握欣赏、辨别和批判艺术的方法,了解不同艺术形式与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使他们在成为有艺术修养的观众或听众的同时,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也得到训练和强化,从而健全心理结构,塑造完美人格,尽快提高创造性智慧。当前,由于对高校艺术教育的目标不明,指导思想理解不准,全国又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所以普遍存在着教学安排的随意性。这表现在:首先,没有把学校艺术教育当作审美活动。或者没有突出其艺术特性,把它等同于艺术知识或美学知识的传授,即当成了智育的一部分;或者过于强调它的艺术特性,把它等同于艺术专业教育。其次,没有把学校艺术教育当作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或教育内容不具基础性;或只重视提高不重视普及,面对的不是全体学生;或培养目标没有兼顾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的培养,只重视了其中某一方面素质的培养。

(三)缺乏艺术教育的个性指导

从近年来对大学生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整体艺术人文素质令人担忧,并且由于生源地的不同,相同年级的学生,艺术知识水平不一、层次不齐,且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各个年级,为授课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师的讲授增加了难度。目前,高校艺术教育基本上采用大班讲座的形式授课,不利于课堂气氛的调动,多个层次的学生“齐头并进”和“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个性,学生被动接受,抹杀了他们对艺术教育的兴趣,从而使这门课程流于形式。

(四)缺乏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当前,高等院校从事艺术教育的专兼职教师,数量普遍不足,素质偏低,部分来自艺术院校或艺术专业正规科班出身的教师,虽然对专业知识相当精通,但知识面不够宽,对所在院校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研究不深,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院校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来讲授艺术知识,授课只是对自己在艺术专业所学知识的拓摹,使艺术课缺乏灵活、幽默,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另外,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在教师年龄的梯次结构、职称的合理搭配、专业的有机补充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

三、新形势下高校艺术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高度重视艺术教育

高校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专业艺术院校和艺术专业教育以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为目标;而作为美育和素质教育主要实施途径的高校艺术教育重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艺术素养。高校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艺术教育包括艺术课程、课外艺术活动、校外艺术活动(包括社会艺术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按照生态式教育理念,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应该实现以上诸方面的整合,只有实现以上诸方面的协调运作,学校艺术教育的理想效应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学校一定要把具体的艺术课程的开设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立足点,如果抓不好学校艺术类课程这个根本,无疑有些舍本逐末,但同时又要放开手脚,充分利用课内(包括必修艺术课程、选修艺术课程)、课外、校外以及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才能开展得有条不紊。

(二)打通门类,科学整合教学资源

当前,高校艺术课的开课时数非常有限,而艺术门类又相当丰富,该讲授的内容很多,逐门开课是不现实的,即使作为选修课,每人所选科目也不过两三门。在这种状况下,整合艺术内容以实现浓缩与优化便是可行的做法。这样做并不是对多种艺术门类知识、技能的剪贴拼合,而是要遵循艺术规律,寻找不同艺术门类的相同点、结合点。现在,教育部正在试行的艺术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运用的正是这一原理。该标准倡导的是“综合艺术教学模式”,即艺术课的教学以单元的形式展开,每学期包含若干个有一定联系的教学单元,每一单元中的多个课题围绕某个人文主题形成有机的联系。贯穿每一单元的明线是人文主题,学科的知识技能则作为隐线由浅入深地渗入到每一课的教学活动中。

(三)开展“对话式”艺术教育

运用“对话式”教育理念,在师生关系上,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在互动中共同提高。通过教学中的平等对话,可以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当学生体会到被老师和同学们所尊重、所重视的时候,其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才会充分发挥出来。运用对话,师生之间的艺术活动达到了互动,教育效应不仅是对预设目的的验证,还有可能达到一种自由、超越的境界,教师也会在这种挑战中获得一种超越感。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首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科学合理地使用先进的视听教学设备与电脑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通过视、听、触等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促进艺术教育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促使信息技术和艺术课程的整合。其次,在课堂之外,艺术教育部门要运用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广播电视系统等现代大众媒体将课堂教学的范围延伸开来,给各级艺术教育部门的艺术教学工作提供良好借鉴,也给没有机会进入艺术教育课堂的一切艺术爱好者提供学习的方便条件,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这也是对整个社会艺术教育的有力推动。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纤维艺术教育

现代纤维艺术起源于悠久、繁盛的纺织工艺,继承纺织材料多样性的同时,因表现手法现代化、与装饰空间高度契合的特征,使得纤维艺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关注。我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了对纤维艺术教育的探索。自从1985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有壁挂课起始,接下里的30多年来,我国高校尤其是美术类院校相继增设了纤维艺术专业和相关课程安排。早期纤维艺术教育多以手工工艺的形式出现,随着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我国纤维艺术作为独立专业正式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近些年来,我国纤维艺术界开始了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学习其他国家关于纤维艺术发展的先进经验并交流优秀纤维艺术理念、作品,诸如“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现代纤维艺术展”之类会展的举办,不仅让业内增加了对纤维艺术的理解,同时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的不足之处。我国纤维艺术教育起步较晚,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毕竟只有区区20年的历史,且专业设置上广泛集中于艺术类院校,普及程度不高,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呈现大同小异、缺乏创新的特点,未能针对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深入探索纤维艺术教育,纤维艺术所表现的勃勃生机与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的死板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在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纤维艺术教育必须认清现状,理解矛盾所在,从而做出相应的改革以迎接新时代的考验。

一、全面素质教育背景下推行纤维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纤维艺术与素质教育的契合之处

纤维艺术按照教科书上的定义即为利用各种材料,以编织、环结、缠绕以及缝缀等工艺手段,塑造的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形式,这里的材料指的是自然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两种。事实证明,当代大学生更加强调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一专多能才是适合时展需要的人才,针对这种情况,发展纤维艺术教育能够明显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材料简单易取,是纤维艺术教育区别于其他艺术教育形式的一个优势点,对比摄像、绘画、音乐、书法等实践活动,纤维艺术对材料的要求更低,染料、布料、针线等简单廉价的材料就可以满足纤维艺术实践所需,且印染、纺织、拼布等工艺过后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可以多次利用,浪费更少,带来经济上的最大节省,“零投入”使高校普及纤维艺术教育成为可能。此外,纤维艺术的创作技法呈现多元、立体的特征,基本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参与者的基础要求也近乎于无,这就是为什么纤维艺术教育采取统一授课,极少出现学生跟不上节奏的原因。制作手法的便利、多样化,场地的随意化,使纤维艺术教学得以安排在普通教室,而不用大幅度设置专用教室,避免了形式主义与铺张浪费。具体的教学实践反映,在教师引导和初期所需时间较少的双重作用下,一般几节课时进度内,学生就可以完成一样作品,极大地增强了其对于纤维艺术的兴趣和自信程度。最后,纤维艺术的实用性才是纤维艺术得以生存的关键所在,家长普遍担心公共艺术类课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大部分学生也存在艺术无用的偏见,致使纤维艺术课程开设初期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很少有人愿意投身进去,某种程度上同样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然而,纤维艺术终归是实用的,一方面学生通过课程实践可以获得属于自己汗水努力的工艺品,另一方面,就技能层次而言,纤维艺术教育中广泛包含刺绣、纺织、印染等生活工艺,学会了这些能够解决很多生活中将要遇到的困难,显著刺激了学生理解学习纤维艺术的积极性。

(二)纤维艺术教育有效推动了大学生“德、智、美”全方位发展

目前,素质教育已经受到了社会整体的认可,范围遍及教育的各个阶段,如何有效推动全面素质教育成为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这里,笔者认为,以纤维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增加艺术实践,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说起美育,理应是审美实践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然而由于艺术教育的局限性,不少高校将其分割开来,或者重视艺术理论认知、轻艺术实践,或者重实践,忽视理论教学,无论哪种,对于艺术教育都是利大于弊的。因此,纤维艺术教育以其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优势,加深了学生对艺术的认同感,拉近了两者间的距离,艺术延伸至实践,方能实现美育。前文已经提到,纤维艺术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专业,创作过程中用到设计的要素很多,甚至需要物理、化学知识的配合,理论与技术的协调引发了美育逐渐转向智育,学生通过实践课,可能改变过往被动的学习方式,由消极模仿,进化为基于理解、举一反三的改进创造。与此同时,纤维艺术实践的进行,会使学生意识到浪费材料的不可取,尽管纤维艺术在这一方面已经做到最好,勤俭节约、环保绿色正式纤维艺术教育的目的所在。纤维艺术属于手工工艺的一种,在我国与民间工艺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纤维艺术必然加深了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意识到民族的荣耀与历史的辉煌,从而激发对国家的热爱和报效之心。

二、纤维艺术教育目前所处的尴尬境遇

纤维艺术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认知历史、继承传统的理想路径,但是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毕竟起步较晚,缺乏规范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明显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度,具体表现为:

(一)以壁挂为主的课程设置单一、乏味

现阶段的纤维艺术教育主要还是存在于艺术类院校,综合类大学的普及程度较低,这就形成了局限性,同时关于纤维艺术的课时安排略少,通常不超过60学时,而若想基本掌握纤维艺术的应用,每学期至少需要120学时来掌握纤维艺术的材料和审美表现。以壁挂为主的课程内容会使学生产生“纤维艺术即壁挂”的错误理解,其实不然,纤维艺术内容多样,综合材料也是教学范围。现代纤维艺术涵盖极广,材料选用上除了传统棉麻布之外,还有化纤、金属和合成品的加入;技法发挥上除了编织之外,还有排列、肢解、重构等的补充;空间表现上除了以壁挂、壁毯为代表的平面形式之外,纤维雕塑、装饰也是研究的重点。因此,单纯的只教授学生关于壁挂的理论实践,限制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引发对纤维艺术的片面认知,总体上不利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无限想象,与现代纤维艺术教育的目的性也相差甚远。

(二)教学方式缺乏人性化

当下的纤维艺术课程大多是以教师讲解专业理论知识开头,在此基础上,通过示范制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实践,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毫无疑问是缺乏人性化的。大学生是活力的、个性的,强加限制只会减弱其兴趣,进而对之反感,教学方式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在不影响进度的情况下,尽量做到差异化教学,增进学生与教师与纤维艺术的距离。而目前高校所做的恰恰相反,首先,教材更新缓慢,所能用的少且旧,学生鲜有机会随同教师一起外出采光、交流,这无疑是一种保守、落后的设计理念;此外,材料选用上缺乏创新,创作使用的是固定不变的几种,学生消极对待作业,懒于探究新材料的融入,种种都是教学方式不合理的弊端表现。

三、高校纤维艺术教育未来需要关注的几点

(一)加深对纤维艺术教育现实意义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有必要加深对于纤维艺术教育现实意义的理解,从而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纤维艺术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说到底,纤维艺术是一门实践为主的学科,大量的练习意味着经验的积累、动手能力的增强与艺术的深层次认识,从劳动中,学生可以获取快乐、成就,从某些配合创作中也可以得到友情,纤维艺术同样是一门艺术,从实践中,区别于绘画、摄影,独属于手工艺的油然而生,并随着进度逐渐加强,纤维艺术教育给予了大学生认识全新世界的机会,创新思维同时得到培养。只有建立在理解纤维艺术教育的基础上,高校才能针对具体情况做出调整,制定合理的制度,来保障教育的落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增加传统手工编织在课程中的成分

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是现代纤维艺术的鼻祖,历史悠久,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延伸。最早的手工编织可以追述到结绳计数,我国出土的各种陶瓷上的纹样、编织图案揭示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出现了编织技艺,及至盛唐,丝绸之路的贯通,标志着编织技艺达到了顶峰。而纤维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壁挂起源于欧洲,证明了编织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因此增加传统手工编织在纤维艺术课程中的占有率,是出于增强基础考虑,只有掌握了编织,才有能力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三)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建立实训基地或工作室

很多开设纤维艺术专业的高校,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所以实践场所存在很大的缺漏,这里,可以借助于当地优秀资源,既包括著名纤维产业厂家的合作,也有本地匠人的支持。如,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关系主动联系厂家,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参观,并争取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进入操作。或者争取资金建立独立的实训基地和工作室,在本地匠人的支持下,教师加以引导,绝对有利于学生荣誉感和兴趣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平日里,工作室可以对外开放,这样资金周转和纤维艺术的推广都得到了改善。

(四)鼓励学生进行跳跃式地多元化创作

学生最珍贵的就是年轻的创新思维,纤维艺术在材料选择和技法应用上最为丰富,是需要兴趣和投入的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按图索骥,学生利用充分的机会,通过天马行空、跳跃式的思维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艺术。对于纤维艺术教育而言,异想天开无需打压,但是一定要基于对纤维材料属性的理解,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创作过程中材料不仅是材料,更是体现你对于环境空间的看法。

四、结语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范文第4篇

虽然我国的艺术教育的发展较为迅速,但伴随着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两种错误的思想理念始终在艺术教育领域里发挥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艺术教育的发展。一种理念认为,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只要是中国传统的,只要是中华民族的都要强于西方,都要优于西方。这样的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逐渐产生一种排外的错误倾向,僵化、保守的思维贯穿教育始终,不利于学生对艺术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另一种理念认为,西方的艺术,西方的文化是优秀的,欧洲的古典艺术,西方的流行艺术都是世界最先进和最文明的,是世界艺术发展的顶级之作,而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是极为落后的,无法和西方的艺术文化相提并论。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使受教育者无形中会产生某些自卑的情绪,对中国古典艺术文化甚至是当前中国的艺术文化都会盲目的悲观失望,对受教育者自身成长更是极为不利的。由于受这两方面错误思想理念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对西方先进的艺术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也阻碍了我们对中国本土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的继承和理解,致使我们在艺术教育和艺术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偏差和失衡。

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萎缩甚至停滞的状态。在某些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的艺术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教育少之又少,在理论学习或实践参考方面,都是以西方艺术文化为主体,即使有一些中国传统艺术教育,也是相对凌乱和不完整不系统的,这样具有很大倾向性的艺术教育是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目标任务更是无从谈起。在外国艺术课程的设置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虽然有的院校开设了世界艺术等相关课程,但更多的课程教育教学内容不够深入,流于形式,长期停留在起步阶段,例如,在艺术史、艺术欣赏、基本乐理等方面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内容,并没有完整的融入世界艺术体系的框架之内,缺乏历史文化和艺术研究等相关内容,这样,使得学生们对西方的艺术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把握,对相关内容更是一知半解,一头雾水,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三、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我们不难发现,在国外,艺术教育是十分注重学科体系建设,各类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的艺术专业,他们的教学大纲的设计、各类教材的选用、各等级师资的选配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展现的是各院校自己独有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各具特色,所以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市场当中比较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在我国,教学内容较为僵化,课程、教材的设置及选用相对单一甚至趋同,教学大纲的设计和相关教材的编写不是十分严谨和科学,所以导致了教材内容较为粗糙,教学质量不高,各院校特色不鲜明,出现了无论是艺术院校还是普通高校的艺术专业都呈现出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方向、统一的特点等景象,这对于教学的深入开展和科研的深入研究是非常不利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多的是无差别、无特色,就业问题较为严重”。此外,我们在艺术教育的教法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问题,例如,更多的时候坚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单纯讲授为主,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照抄照搬国外或其他院校的教学模式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对教师自身所处教学条件、学生状况等各个方面的深入思考,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艺术教育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字:高校教育;艺术教育;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90-01

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教育,其主要功能就是在于培养和包括审美素质和文化修养在内的人的全面素质,也就是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此意义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素质的建构和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大学生成才的诸多因素中,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把社会道德转化为受教者的内在品质,并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艺术教育是伦理性和教育性的统一,能够在受教者不感到外部压力的情况下深入人心,使他于不知不觉中心甘情愿地接受道德影响。把道德教育融入艺术作品中,大学生们就更易于接受,在作品中既享受了愉悦,也净化了情感,美化了心灵。

二、艺术教育可以扩大大学生的文化

视野,丰富其文化修养

艺术往往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作为年轻的大学生,由于知识的局限性或是阅历的不足,不一定能了解各个时期的生活或是文化等情况, 但却可以通过欣赏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来认识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思想概况和精神面貌,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认识真理。任何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认识作用。

三、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造力,增加其

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智能开发

艺术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提高道德文化修养、审美能力,还能使大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应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长处,开设更多相关的艺术课程,增加更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其智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

四、艺术教育还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

健康,完善大学生的个性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生活压力的加重, 人们的心理健康正在承受着严峻的考验。在高校许多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而艺术教育在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方面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支柱,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它在实施和推进高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地位和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也正积极的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也在相当多的高校形成共识,诸多大学立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索着各自的人才素质教育培养体系,不同学校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

但目前艺术教育在我国高校中的现状又如何呢?

1、艺术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普通高校中,在教学的整体安排上,艺术教育作为教学附件, 得不到应有的足够重视;在学科建设上,艺术教育只是高就业压力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调剂,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2、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倾向。目前,仍有许多高校对艺术教育概念和内涵的理解缺乏科学性及完整性,认为艺术教育就是艺术技能教育,即“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艺术教育”的模式。这种对艺术教育概念和内涵的狭隘理解导致了艺术教育实践的盲目与非理性。

3、艺术教育教学方案缺乏科学性。首先,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上缺乏全面、科学的设计。其次,校园艺术教育氛围淡漠。艺术教育的范围非常广泛,单单依赖音乐、文学赏析等几节艺术课程是无法完成对人的一生艺术教育培养使命。

因此,要想真正充分发挥出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首先,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对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进行指导、监督等统筹管理;组织教师培训与定期考查,这样各高校在开展艺术教育时就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便于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其次,要进一步提高普通高校管理者对艺术教育性质和功能的认识高校艺术教育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2、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教育是最活跃的部分 ,也是校园文化重要的支撑点,直接影响提升校园文化艺术的层次和品位。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艺术教育活动,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现在国内很多高校开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 ,让学生感受国内外各种门类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增长艺术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

3、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要抓住艺术教育课程建设这个核心,全面提高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水平和课程教学水平,使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建构以人为本,规范、科学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是开展艺术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此要建立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创建精品课程,使学生真正受到系统化的艺术教育。同时,要重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材建设,逐步建立高校艺术教育教材的评审制度,积极推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深受学生欢迎的艺术教育教材。

在不久的将来,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们必定在公共艺术的课堂上得到更多的收获,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和艺术熏陶。艺术教育的成果必定会在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中突出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彭吉象.艺术概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