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长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家长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家长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家长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我想,对于孩子,所有的家长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就是我们爱他们,我们都希望当一名好家长,好爸妈。以这个为出发点,谈谈几点个人看法:

1、关于帮助

在教育小朋友的问题上,我经常做一些换位思考,比如,当我很多事情还不能自理的时候,我希望我的爸爸妈妈能够给我什么样的帮助,是不是帮我做完了,还要说我一下?或者只是协助我仅仅是做完这个事情,又或者只要提醒我我一下而已,并且不做过多的啰嗦,如你懂了吗?你明白了吗?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因为完成事情的方法有千百种,也许我们的做法是最简单的,但也许是孩子觉得最难理解的事情。探索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这么小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要求他们做的时间与效率呢。当然,有时候我自己也很着急,着急要孩子把事情做完,但是回头我就后悔了,因为我们急着让他做,孩子传递着我们的焦虑他们也很焦虑,有时即使很快做完自己也觉得很不耐烦。所以,作为父母,请放慢我们的脚步,与孩子一起成长。

2、关于独立

在我与朱琳炜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我一直把她当成是一个大孩子,遇到问题会寻求她的意见,再和她分享我心里的感受,再问她要怎么做,有时明明知道她的那个决定是错的,我也会和她说,那我们试试吧?她每次就会屁颠屁颠的说好,做完以后,我再和她说试试妈妈办法如何,这是她就会很乐意接受我们的做法,而不会觉得我们的专制和不讲道理。当我们不把她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看待的时候,她不知觉也就变成了一个小大人。

3、关于选择

现在的小朋友很多都有自己的想法,可是因为小又说不出来,又不愿意让你安排。或者是你让她停下自己手中的事情,让她听你的,她通常又不愿意。这个时候,有可能他就突然很生气,或者恼火,然后不听我们的,我们心情也很不好,还觉得作为家长的我们自己的孩子都不听自己的,很没有面子,这时选择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蹲下来,看着她,告诉他,现在要做什么了,她面临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做她先前的事情,然后结果是什么,另外一个是和我们去做什么,结果是什么,当然后者的结果肯定是要么看得见或者他们又想要的。其实,他们很容易听我们的。

4、关于学习

说是学习,在这里我不是完全要讲这一点,只是我不懂得要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个时候的孩子每天是最幸福的,吃喝玩乐,样样不缺,但是每一样,他们都需要经过学习,那什么是学习?我觉得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对于他们,学习其实也是一种快乐。带朱琳炜小朋友的过程中,她只要自己想学了,想做了,一般我都会放手。弄脏衣服了,有什么关系?吃得乱七八糟了,有什么关系?倒水的时候水洒了一地,有什么关系?摔倒了?那就哭一下,然后自己爬起来就好啦……只要在安全许可的范围内,我都看着她放手去做,当然有时得跟着,有时,还要给他们点爱的鼓励,或者拥抱。有时LG也会说没见过这样的妈,这么纵容她,可是,我真是觉得那些都真的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成长了,她不断一点一点的进步,做到她之前做不到的事情,她内心的满足感是我们替她们做再多完美事情也代替不了的呀。而且,我觉得,很多事情过后,孩子会对你非常的信任,而且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这种信任或者信心,在孩子清澈的眼睛中,我们都仿佛能读得出来孩子回馈给我们的爱。

家长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一、学校德育中应帮助家长转变自身教育观念

每位父母对孩子都是有所期待的,只是局限于自身的教育观念,很多时候家长会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家校联系中可以跟家长更多地探讨教育理念。

在教育目标上应当注重德才兼备,以帮助孩子“成人”作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当前家庭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重智轻德。作为父母,家长应该转变这种观念,不能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21世纪是需要人才的,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学习好,更重要的是品德高尚,只有德才兼备者才是人才。为此,家长在给予孩子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关注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孩子品德的发展,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积极引导、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会孩子如何生活、怎样做人。

父母应该转变对待孩子的态度,不能将孩子当成是自己的附属品,忽视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在孩子犯错时打骂孩子,不尊重孩子。也不能将孩子看成是家庭的中心,所有事都围着孩子转,溺爱孩子。更不能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自己可以什么都不管不顾。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父母应当将孩子看成是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人,家长要以平等、民主的观念对待孩子,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主动承担起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

二、学校德育中应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家长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不能简单随性而为。

1.以身作则原则

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依靠口头的说服教育而忽视言传身教。家长应当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应当怎样与他人相处,怎么处理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怎样做到尊老爱幼。父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孩子展现家庭美德,孩子会自觉以父母为榜样,向父母学习。言传身教比口头教育更具说服力,父母在孩子面前孝顺老人,帮助亲人,孩子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做到孝顺父母、乐于助人。父母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会对孩子品德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以情动人原则

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助于父母开展道德教育,孩子与父母之间和谐,会使得孩子更加信赖父母,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因此,父母应积极开展各种家庭活动,搞好亲子关系,做到以情动人,进而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以感情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反而会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近,孩子在这种氛围下会自觉关爱自己的父母,培养孝顺心和爱心。

3.持续性、及时性、针对性原则

孩子的品德是在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的影响下形成的,这种品德一经形成,具备一定的稳定性,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具备终身性的特点。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孩子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进行教育,应遵循持续的原则,随时关注孩子的发展状况和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孩子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偏差思想。

总的来说,父母应当遵循道德教育的科学方法和原则,以身作则,以情动人,有针对性地在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教育。

三、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当帮助学生正视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

家长应该努力优化家庭内部环境,为孩子营造优良的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具体而言,应当给孩子营造和谐、友好的家庭环境。破裂的家庭环境必然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伤痕,使得孩子在性格上内向、孤僻或是忧郁,缺少爱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极端,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则能使孩子乐观、自信。

教师需要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家庭环境,让学生明白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需要家长和孩子双方之间共同努力。孩子要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应当多多主动和家长沟通,告诉父母成长和自己的困惑,让家长慢慢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最终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和谐的家庭氛围。

四、借助家长委员会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合

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家长展示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得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所接受到的道德教育,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结合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开展家庭道德教育,促进家庭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的一致性,促使道德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保持连贯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家长委员会活动,教给家长一些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学校也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了解孩子的大体情况,便于学校开展针对性教育。

家校之间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增强道德教育的一致性、延续性和连贯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五、借助社区平台,提供实践场所

家庭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对此,可以借助社区这一平台,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开展诸如社区敬老、社会环境保护、社区帮扶等活动,为孩子道德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使得孩子在参加社区的活动中,实践其学到的道德知识,逐步形成诸如爱护环境、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社会公德,促进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六、发挥社会民间慈善组织的作用

家长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家庭教育;趋势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不断更新,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另一方面,不良信息的泛滥,网络游戏等也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负面作用,许多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严重影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让互联网成为孩子的学习资源,是每一个家长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现状

(一)家庭教育传统的断裂与失承

家庭教育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人们在家庭里接受了父辈们对自己的教育,在自己长大后,也用同样的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可否认,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诸如曾国藩等为代表的“家风”,并传承至今,但我们大部分人所获得的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行不通,因为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寻找新思路,互联网背景下产生了诸如网恋、网瘾、手机控、游戏控等诸多问题,考验着每一个家长及教育者的智慧,也呼唤着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传统的塑造和形成。互联网作为一个新事物,有其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同样的,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必将经历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

(二)家庭教育方法的粗放与单一

很多家庭的教育方法往往比较粗放,采用诸如恐吓、威胁、打骂等方式,以求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殊不知这种粗暴的方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祸根,再加上一些家庭长期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又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久而久之,家庭教育顽疾愈盛,我国有关方面的调查显示:中国学生的心理素质合格率仅为19%,而美国为41%。日本为60%以上。我们的一些孩子年纪轻轻就开始出现了一些列症状,诸如厌学、自暴自弃、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悲可叹,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施以正确的方法。

(三)家庭教育期望的空洞与短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许多家长内心的愿望,但是,“中国式”的家长经常会提出一些大而空的目标,比如让孩子成为科学家、文学家等,这在孩子看来是没有具体参照标准的,不容易执行,也有一些家长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上滑向了“超现实性”套路,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孩子;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还有一些家长是陷入了“不一致性”的困境,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家长在情感上都重视孩子的教育,却往往忽视现实生活中教育的点点滴滴。如“考试作弊”、“无节制上网”、“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因此教育应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

(四)家庭教育效果的低效与逆反

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偏好,他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聊天、购物、进行网络游戏。但互联网的出现也为家庭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孩子在空余时间容易沉迷网络,寻找网络中的新奇事物,或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网络游戏,网络的发展使得青少年视力严重下降,互联网还减少了孩子进行技能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时间,使很多孩子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互联网的发展,使孩子获取网络资源更为便捷,这也使得孩子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父母对孩子的权威也在逐渐弱化,在孩子心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孩子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影响着孩子的沟通能力的培养,现代网络良莠不齐,加上孩子对互联网上的内容缺乏辨别力与控制力,网络色情、网络暴力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更有一部分人利用互联网诱导青少年,使青少年早熟、叛逆,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互联网的发展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学习惰性,直接在网上搜索作业,弱化书本阅读,甚至不愿意写字,孩子的读写能力不断下降。

二、“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的新趋势新特点

(一)教育成本上升

随着经济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家L对孩子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成本也在逐步上升,由于过去受到地域的局限,人们的教育消费主要在集中在本居住地,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地域限制,拓宽了教育的空间,相应地也增加了教育的成本,如购买网络视频、商城教辅资料、户外拓展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游学旅游服务以及其它个性化服务等。

(二)教育模式开放

由于受教育程度及成长环境不同等因素影响,大部分人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上,最大问题就是“与父母传统教育观念及方式有摩擦”,调查发现,70后家长已成为教育消费主体人群,其孩子年龄集中在7-18岁阶段,面对应试升学和素质教育双方面压力,已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模式。80后已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已逐步承担养育儿女的责任。其孩子主要在0-6岁阶段。80后家长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更具有互联网思维,更善于运用互联网及科技产品,大部分60后父母也承认自己和孩子思维模式不同,有代沟。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传统教育固化模式将进一步被打破。

(三)教育角色转换

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条件的成熟,家长对教育的投入度进一步提高,总体而言,妈妈承担着教育孩子的主要工作,新一代家长不再一味专制、严厉,更偏向平等交流,推崇关爱、尊重的教育方式。家长的角色也逐步由严师、裁判等形象转为慈母、慈父的形象。父母陪孩子的时间逐渐增加,年轻家长也越来越喜欢这种“陪伴模式”,享受着陪伴孩子的乐趣,做孩子成长的陪伴者、倾听者和促进者。

(四)教育目标升华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做出快速调整,爸爸更多以结果为导向,关注学习成绩和动手操作能力;妈妈关注性格、习惯养成及能力培养。大部分人的育儿需求趋近相同,对孩子道德与性格的养成关注度大于学习成绩。家长在教育问题上趋于理性,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中被大量的道德滑坡现象所困扰之后,在家庭教育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其次集中在孩子的习惯、性格、沟通交流、兴趣、意志力等环节上。因此更关注孩子的独特性和个性,使孩子拥有完善的人格,全方位发展已经成为新生代父母的教育目标。

(五)教育途径多元

大部分家庭的家长双方对于教育理念基本一致,但是仍然有一些家庭存在分歧,而面对分歧,更多的家长抱着面对矛盾、解决矛盾的态度,选择自学或者交流沟通的方式来化解矛盾,而有的家长则通过选择网上社区和其他家长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有调查表明,83%的父母主要通过网络来获取教育知识,在互联网背景下,年轻父母与上一代相比,有着较为突出的优势,他们的教育知识和教育理念更为丰富、多元。通过各种网络媒介,如社区、App、微信公号等获取教育经。与孩子沟通交流也可以更娴熟地运用诸如QQ、微信等聊天工具。

三、“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

(一)立足实际,尊重需求,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要经常和孩子沟通,学会和孩子平等相处。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相比,互联网时代的家庭教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父母权威不断削弱,孩子已从以前的听话转变为现在的对话,如果家庭中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家长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帜,一味要求孩子听话,更可能促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孩子更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家长应该积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沟通平台,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愿意和自己沟通,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改变孩子。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孩子能够在互联网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听到自己喜欢的歌曲,与其他人一起谈论相关的话题。孩子在网络中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弱,孩子的观念与家长的观念严重冲突,造成家庭关系不和谐。家长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孩子积极沟通,充分了解孩子的需求,在互联网上寻找相关知识,并与孩子积极讨论。利用互联网加强和孩子的沟通与联系,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

(二)提高素质,以身作则,增强预设的教育效果

对于网络知识,家长首先要树立学习意识,改变对互联网的偏见,消除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家长要积极跟进社会,学会使用互联网,不要偏听偏信,由于社会上所报道的多是网络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使家长对互联网谈之色变,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对孩子上网一味抵制,使得家长和孩子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有利的一面,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习惯,使孩子既能利用互联网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又能有节制地上网,不沉迷于网络。 许多家长也一定程度上沉迷于网络,这不利于对孩子的教导。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s希望孩子做到,这是很难的。家长要注重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利用互联网做有意义的事情,让孩子不自觉地也在学习自己的行为。

(三)学会赏识,正确引导,提升孩子的多元能力

想要使互联网对孩子产生积极性作用,就要学会教孩子辨别网络上的各种资源,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较为健康成熟的思想,缺乏辨别能力,缺乏控制能力。家庭不能只注重孩子的成绩,要更加注重对孩子人格的培养,挖掘孩子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正确引导孩子的“三观”及行为,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面对生活,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与烦恼,特别是孩子无助的时候,家长更要认真地听他们倾诉。孩子们在倾诉的过程中就会寻求到一种满足,让他们找回自信,这有利于增强抗挫能力,提升心理素质,使他们积极投入到生活和学习当中。

(四)开展活动,增强合力,增加愉悦的教育体验

孩子自制力差,空余时间生活单调,家长要积极培养孩子的生活乐趣,让孩子能够享受节日的氛围、享受大自然的美妙。对于网络成瘾的孩子,父母要学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缓解网络对孩子的吸引力,让孩子更加健康地发展。以情感交流为契机,充分挖掘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或者家庭成员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为背景,开展形式多样家庭活动,这会增加孩子愉悦的教育体验,同时,教育活动化和生活化也更能达成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总结

互联网有利有弊,家长要对互联网形成正确的认知,充分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引导孩子趋利避害。家长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孩子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既让孩子有自由空间,又让孩子能够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获取到积极健康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宋洪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

[2]贾秋林.互联网时代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6.

家长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主要接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一、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家庭教育。二、针对教育困惑,及早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三、了解家庭教育现状,强化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四、提升家庭教育,拓展孩子成长的空间。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人的成长是一项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它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之间既相互关联是一个整体,又相互影响和制约。教育的过程既有时间跨度,又有空间跨度,所以环境、条件、机会都在影响着教育的成败。而家庭教育对个人习惯养成来讲更具时效性,因为习惯可以成就人生。在一个事物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又始终贯穿着一种细致入微而不离其宗的品质,品质决定人生。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又是终身教育。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家庭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必然需求,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而这块大理石最终能否成为一座雕像则需要六位雕塑家的通力合作: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这段话来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家庭教育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家庭既是个人最早接触的社会化单位,也是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基石。因此,一个现代的健康的家庭教育功能,便成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和基础。

古往今来,许多事例都可以证明,那些卓有成效的名人成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德国诗人歌德2至3岁时,父亲就抱他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他的观察能力,3至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家庭教育,使歌德从小善于思索,乐于学习。歌德14岁写剧本,25岁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可见,没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没有成功的学校教育。

二、针对教育困惑,及早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出现了许多教育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习上成绩突出,思想上却狭隘自私。究其原因主要是早期教育中家庭及社会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略了孩子的品德教育。

面对社会现实,大多数父母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提高孩子的智商,只要孩子智商高,将来就能上大学,就能有一份好工作,因而父母们不惜重金,在孩子智力开发上倾注大量心血,而在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上却显得非常吝啬。有的父母认为“树大自然直”不需要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甚至对孩子的一些不良意识和不良行为习惯认为是一些小毛病,长大了就好了。一位孤寡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两个儿子培养成人,考上了大学,当上了县长、科长,而母亲却无人赡养饿死街头。智力培养是关键,但品德教育不能忽视,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

居里夫人认为:“人的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家长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子女形成良好的品德。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行为模范。当孩子进入学校的时候,他的身上已经留下了父母的烙印。家长要将孩子的品德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时刻净化孩子的心灵,否则必然导致质的变化。家长也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消除“自我”意识,增强公民意识,健全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了解家庭教育现状,强化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一是表现为“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二是表现为“顺其自然”型。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奈放弃。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对孩子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学校要及时、到位。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事情,应该在方向和目标上有一个基本的定位,做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一定要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示范、引导孩子成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由家庭的小环境步入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和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不时进入孩子的视野,孩子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家长要抓住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辨别是非。针对孩子的问题及时指导,提高其鉴别能力。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个性特征的发展和培养,有很多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根据孩子的爱好、兴趣,培养出健全、有成就的真正人才。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动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强化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四、提升家庭教育,拓展孩子成长的空间

我们生儿育女不是为了自己,也并非为了填补感情空虚或要儿女为我们实现未酬的梦想生活;父母的职责是帮助他们明白必须对自己、对社会负起责任。现代社会要求高素质的人材,所谓高素质,就是不仅要有多元精深的知识结构;也要有合理完善的综合能力。家长要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必须把孩子的健康成长提升到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上来。

孩子最终要走向社会。如何拓展孩子成长空间,为孩子撑起另一片蓝天?家长首先要有明确教育方向,端正教育目的。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材而做好准备。二是掌握教育的策略和技巧,协调好理智与情感的关系。家庭教育必须以深厚的情感为基础,同时,又要用清醒的头脑来调控,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只有把情感与理智有机结合,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三是借助社会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孩子良好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家长长期培养出来的。许多父母在孩子进入学校、进入社会后就放松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以为孩子的教育只是学校和社会的事,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延续性。家长要与学校、社会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给孩子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孩子的成长空间。

总之,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要能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孩子的一生负责,为社会负责,培养出合格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 叶禹卿.新课程听课评课与优秀案例评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家长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主要是与孩子关系最为密切的父母的教育行为,而家长的教育行为又受家长教育观念的制约和指导。教育观念是教育在人脑中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所以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对于提高家长素质,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一般来说,家长的教育观念,包括家长的人才观、亲子观、儿童发展观和教子观等内容。

首先,家长的人才观:指家长本人对人才价值的理解,它影响到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取向,也影响到其对孩子的期望,甚至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教育重点。当前家长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孩子的期望值高,偏重智育,这不仅受社会现状、家庭背景的影响,也很大程度上受家长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的制约,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在教育观念上也有明显的差异。但总的看来,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与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过高的期望值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其次,家长的亲子观: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与教养动机。比如有的家长把子女看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认为首先是和自己一样的平等的人,是国家的公民,他们把孩子的成长只与自己的命运相联系,其动机往往出于养儿防老、实现自己的梦想等。有的家长则只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幸福,对孩子有求必应,百般呵护,甚至溺爱、护短。不恰当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会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和培养孩子的质量。

再者, 家长的儿童发展观和教子观是密切相关的。家长的儿童发展观主要指家长对儿童认知和成长发展规律的认识。教子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自己,对于孩子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能力的认识,这两方面直接反映家长的日常教育行为。

家长的教育观念首先影响其教育态度、期望、方式,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最终对孩子的发展产生长期的效应。所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家长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肯定并发扬自己教育观念中积极、正确的因素,转变、纠正消极的、片面的因素,从根本上优化家长素质,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为此,建议广大家长,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转变重智轻德、重养轻教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自觉性。其次,要纠正片面的人才观,树立现代的、全面的人才观,现代社会需要的任何职业的出类拔萃者都是人才;退一步说,只要孩子将来能自立于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也就是成材了。这样的认识有利于家长根据社会的需要,从子女的智能、体能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既让子女获得立足社会的真才实学,又可免除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所造成的家长及子女的心理挫折与不良适应。第三,家长应始终坚持品德为重的家庭教育观,把教子做人放在家庭教育的第一位,增强对孩子个性品质培养的认识,在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同时,重视孩子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塑造与培养,在这方面,特别强调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做出榜样。第四,要加强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承认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家长要减少以至消除事必躬亲、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等等的做法,孩子的事应该让他们自己做主,尽量自己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