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网络安全 信息安全 管理责任 措施

目前,我国国内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以下简称为网络信息安全)应用研究方面,大多都侧重于技术,认为信息安全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其所有出现的问题都依赖于先进技术。但信息技术无论多么完善,它都无法回答如下问题:管理主体、制度在信息安全中的责任;技术、人、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能够解决信息安全可持续发展问题;为什么在信息技术很发达的情况下,信息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事故依然频繁发生等等。可见,信息安全除了信息技术影响之外必有其他方面深层次的原因。仅侧重于技术的应用研究,还不能适应信息安全实践发展的需求,信息安全研究仍有继续深化的必要。

网络信息安全分析

网络信息安全包括信息的安全和网络系统的安全两层意思,信息的安全是指保护基础运行信息、服务器信息、用户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等信息或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同时还需要对信息风险和信息控制之间的最优平衡有非凡的理解。机密性要求保证信息不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人。完整性要求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的篡改和破坏。可用性是指保证访问信息的用户可以在不受干涉和阻碍的情况下对信息进行访问和使用。网络系统安全是指保护网络信息系统设备中的硬件、软件和网络系统的正常状态和安全运行。概括地讲,网络信息安全就是指采用技术、管理等多种措施,保护网络系统连续正常运行,保护各种资源不因自然或人为因素遭到破坏、更改、泄露或非法占用。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先进的安全技术是实现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许多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性保障都要依靠技术手段来实现。像信息安全所用到的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或流量分析技术、认证控制技术、VLAN技术、加密技术、VPN、病毒防护技术、容灾技术等多项安全技术,为确保图书馆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制度和制度执行力。制定严格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使人遵守规则,这是技术涉及不到的层面。而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只有通过技术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却又是制度所不能解决的。在信息安全实践中,技术与制度二者不能断然分开,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是一种硬手段,制度是一种规范性的软手段。目前,国内数字图书馆在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制度不完善。我国数字图书馆安全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缺乏严格、细致、有效的安全管理规定与安全技术相配套。二是缺乏安全教育培训常态机制。图书馆馆员以及用户安全意识薄弱,网络安全知识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三是信息安全监督审查机制不健全。监督审查机制不健全,将导致安全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图书馆无法及时找出安全管理漏洞和不足,无法对安全管理漏洞及早采取补救措施。四是制度执行不力。从目前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建设来看,不缺少严谨细密的典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的不折不扣地执行。一些图书馆存在有章不循、有规不依,奖惩不严、问责流于形式,安全督查不到位等种种问题。制定的制度是为了执行,因为只有执行才能把制度确定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得不到执行的制度是毫无用处的,制度也就名存实亡。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网络信息安全的主体是人,客体是网络信息安全防御体系,网络信息安全实际上就是主客体互动的过程。技术研究的对象是物,而物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可言的,它不涉及人及其行为。技术只是一种手段,网络信息安全必然涉及到人及其行为和制度问题。安全管理贯穿于整个信息安全防御体系,包括建立安全管理组织、制定安全目标、制定安全防护策略、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安全规划与应急方案、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训等内容。安全技术只有在有效的管理控制之下,才能得以较好地实施。可见,严格的安全管理是网络信息安全的根本保证。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深入,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趋凸显。目前,国内过多地强调技术的作用,将建设的重点放在技术上,致使安全管理工作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有人对2009年我国30家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在已发生的安全事件中,三分之一的安全事件是由安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引起的,而事件发生原因中管理因素高达70%以上。可见,安全管理上的缺失已成为数字图书馆整个网络信息系统不安全因素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数字图书馆产生的危害远大于其他方面。这里主要讨论对人的管理问题,人的认识和观念问题。著名的前黑客凯文・米蒂尼说过,尽管很多公司采取了安全防护措施,但这些安全措施在网络犯罪面前仍然显得不堪一击,原因是他们忽略了网络安全最为薄弱的环节――人的因素。数字图书馆拥有功能非常强大的网络信息系统和最先进的安全技术设施,但却有可能缘于人而产生失误,致使安全管理存在诸多隐患和不足,从而导致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面临一系列信息安全问题。如引入木马、病毒或其他危害程序;网络信息系统运行不正常甚至瘫痪,信息外泄,无法应对新出现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等,这与相关人员特别是一些负责人员对安全管理的不重视、认识不足以及责任感缺失有关。

图书馆管理者的安全管理理念的滞后,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缺乏深层的认识,导致决策上的失误或管理不足,将给数字图书馆的网络信息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如有的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还停留在传统图书馆封闭式内部局域网安全管理模式上,并没有认识到数字图书馆更为开放的环境将面临更趋严峻的网络安全问题,致使在网络信息安全事件防御方面处于被动状态,有的管理者虽然认识到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严峻性,但却认为只要加大对安全产品的投入,购买并安装了最先进的安全技术产品,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或误认为到了信息技术特别发达的时候,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管理是管理员的事情,与其他馆员无关。或误认为安全维护与管理都是服务提供商的事,图书馆只管应用就行了。不重视安全责任意识教育与技能培训,导致一些安全管理技术人员思想麻痹大意,安全责任意识不强,不知道网络信息安全的薄弱环节,不了解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的责任以及在对付入侵行为方面的责任。

没有安全责任和责任分配机制,对信息安全责任人的责任内容、范围、责任分配不清楚。图书馆管理者制定的员工岗位责任书,责任划分不明、工作内容描述不清,导致馆员不清楚应在什么范围和限度内对自己的职业行为负有责任,应该承担何种责任和义务。致使出现安全管理问题时,不是相互推诿,就是听之任之。不重视对高素养、高技能安全管理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一些图书馆的馆内安全管理工作多为业务培训,但缺乏全面的安全管理知识和技能,对不断发展的新技术缺少深入和细致的了解和掌握,应付网络安全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不够强。由于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欠缺,导致他们无法应对新出现的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该清楚地看到,人是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要使人的理于信息安全,必须要借助于制度规范,使人沿着信息安全正确的规定自觉行动。

应该指出,制度只是一种方法,是有边界的,并不是万能的。无论多么完善的制度,如果不被执行也形同一张废纸。同时,制度具有刚性,它不能时刻随着网络信息安全的变化而变化,落后的制度有可能阻碍网络信息安全的建设。综上所述,制度、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都有自己的边界,如若单一运行制度、技术,即便是极为负责任的管理人员,也不可能完善地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因此,技术、制度、管理主体(人)的责任应三管齐下,才能真正预防和因减少技术、管理等因素所导致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最大程度地保护网络,使其安全运行,并最大限度地挽回网络信息系统损失。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网络信息安全需要技术(支撑)和管理(落实)的双重保证。从安全防范技术层面上讲,国内的数字图书馆都有较为成熟的防御体系,但在安全管理方面,数字图书馆还须做诸多努力。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树立安全责任意识。图书馆管理者应改变重技术轻管理的观念,树立全新的安全管理理念,针对图书馆馆员以及读者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措施不落实等现状,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网络信息安全宣传工作。要加大对安全防范措施检查的力度,开展岗前培训、现场网络安全教育与技能培训,提倡自主学习,派送技术骨干再深造等。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与技能培训讲座,将促使馆员熟知图书馆相关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掌握相关设备的正确操作规程,以及确保系统和数据安全的操作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馆内工作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以及执行制度的意识和能力。图书馆要经常派遣馆内重点培养的年轻技术管理骨干参加国内外信息安全方面的技术培训,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及早掌握安全技术与管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掌握新的网络及安全产品的功能,了解网络病毒、密码攻击、分组窃听、IP欺骗、拒绝服务、端口攻击等多样化攻击手段。安全管理员要定期对网络信息安全状况进行风险评估,及时修正安全缺陷、评估缺失,及早采取补救措施。安全维护仅仅依靠馆内为数不多的安全管理技术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依靠全体馆员、用户(读者)的同心协力。通过安全意识教育,使全体馆员及用户明确自身权限和义务,严格、自觉地遵守图书馆上网规定,不越权、不随意下载和安装盗版或共享软件,同时保管好自己的密码,经常加固系统,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强化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制度的贯彻落实,不但要求制度本身的科学合理,还要求对制度的不折不扣地执行。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首先要不断创新与完善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制度本身是否科学合理,对制度执行力大小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因此,对具有严肃性和不可违反性的包含有操作程序、技术要求、安全条例等项内容的规章制度,数字图书馆要不断根据网络信息安全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对不合时宜的制度及时进行修正和补充。制度完善不能盲目跟风,各个图书馆必须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总结制度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改革创新完善制度建设的内容,力求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建立监督审计机制,强化责任监督,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效能。数字图书馆安全防护体系要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审计”,在制度上就必须做出预先的安排,以检测危机事件,并做出预警准备,以事前预防和控制替代事后的责任威慑。设立专门的主管部门,通过网络信息安全主管部门这一监督主体,加大对安全管理制度的监督审计,通过及时修正完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安全工作的督查检查,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遵章守纪的安全意识。其次,要提高制度主体(人)的执行力。任何制度要达到有效的管理效能,就必须通过制度主体相关人员的具体行为实现。而相关人员的责任心、态度、素质及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制度执行行为和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着制度执行力的高低。主体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强化制度认知。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制度的落实。对制度有准确认知,制度才有可能落在实处。为此,数字图书馆要特别组织相关负责人员及馆员认真学习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使他们对制度的实现目标、内容、作用、边界等准确认知。特别是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等的准确认知,如明确岗位职责,使每一位管理人员按照自己的岗位和职权管理使用系统;明确责任,使安全管理技术人员懂得他们是技术责任第一人,懂得自己责任边界及范围。使图书馆管理者明确他们是安全管理责任第一人,是安全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安全制度的督察者。主体对制度内容、边界等准确认知,才能对照制度找差距,发现薄弱环节和问题,及时纠正,才能将责任认识内化为行为准则,最终上升为自觉行为。主体要提高执行力,需增强对制度认同。通过自主学习、教育培训、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制度主体的素质,提高执行制度能力水平,从而增强全体馆员特别是安全管理技术人员对管理制度中包含操作规程、技术要求、安全条例等项内容的硬性管理规章制度的认同。如系统安全责任与监管制度;重要软件系统和关键硬件设备的操作制度;系统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责任制度;用户权限分配和管理制度;系统灾难应急预案;事故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的认同。主体要提高执行力,还需坚持说服教育与强制执行相结合,综合利用多种执行手段,有效推动制度执行。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文化氛围;风险评价

中图分类号:X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5-0037-01

安全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要提高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企业不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形成企业独特的安全管理思想和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集体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安全文化不是停留在宣传标语上的口号和大道理或是几项安全活动。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结合于施工实践过程中的,人们对安全的意识、行为和态度。通过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的熏陶,可以提高人们的安全修养,才能在施工过程中预防事故的发生。

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施工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所以良好的安全文化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

构建安全文化的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安全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使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充满活力和动力。这样,才能增强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一、从健全管理制度着手建立起制度文化

企业首先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制度能使各项工作按规定程序执行。使各部门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有章可循。并可进行有据可查的监督、考核和奖惩。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它不仅是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而且可以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为企业创造财富。企业在建立管理制度时首先应该赋予制度的权威性,要求全体员工在一切管理活动或工作流程中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按制度执行。一个新的管理制度出台后,尤其是制度所规定的内容与传统做法不相吻合的时候必定会引起议论,执行起来就会遇到困难,甚至有些职工会有抵触情绪。所以赋予制度的权威性很重要,让管理制度如同法规。另外在不折不扣执行过程中应该对职工进行宣讲和解释制度的必要性,解除职工的思想负担,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便于制度的执行。并且监督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监督制度的执行,不徇私,不讲情面,制度才能真正起到规范的作用。

其次每个管理制度都应该具有针对性,紧扣管理的对象、工作范围。不能片面化或一概而论。制定的管理制度针对性不强或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这样的制度就容易被抛弃到一边,成为存档制度,出现两张皮现象。所以我们在制定制度时一定要强调该制度制定的目的及所适用的范围,并且明确范围内各部门的职责要求。

最后制度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连贯性。一个制度的核心部分应通俗易懂。定性定量相适宜,不能出现模棱两可或是含糊不清的条款,不然制度执行起来就会因为个人的理解不同产生分歧,不便于操作。另外制定制度时要考虑制度之间的连贯性,只有相互关联才易于贯彻执行,否则管理就会出现脱节,在管理过程中也会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手忙脚乱的现象。

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后在执行之初,人们只是被动地去遵守,在工作中会考虑制度是如何规定的,应该怎样去做才符合规定。在经过长时间运行后。人们就会适应并且习惯自己工作的程序及注意事项,这时制度就会被“遗忘”,已经潜移默化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去,也就形成了一种企业文化。不仅在安全管理方面。在企业的其他各项管理工作中也应建立起一种企业文化。

二、从危险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形成全员安全意识

众所周知,引起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可分为两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发生的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源。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从本质安全角度进行,但是另一个引起安全的因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人往往容易犯错误,并且不容易完全消除。

所以识别存在安全隐患的危险因素并对风险进行控制是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对危险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也做了重点描述,评价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在实际工作中,施工一线的班组技术员往往只掌握了辨识和评价的理论方法,并没有真正应用到现场施工中。例如在每一份作业指导书中都附有《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表》,要求技术员在编制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时同时要对该项工作的危险点进行辨识和风险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笔者现场调查发现,表中所叙述的内容大多泛泛而谈,尤其是对风险的评价因评价人的不同影响很大,甚至有当判定的风险等级过高,为避免制定详细控制措施的麻烦,故意缩小评价分值的情况。这样的做法就导致《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表》未起到指导和控制作用。只是表面工作,而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就停留在加大安全监管力度上,无形中也给安全监管人员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

企业在加强安全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重点进行全员安全培训,尤其针对危险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注重理论方法和施工现场实际相结合,客观公正给予风险因素的正确评价,并就得出的风险等级详细制定控制措施,让《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表》真正发挥作用,把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由过程监控改变为前期策划和预防。当施工班组全员都能正确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那么全员的安全意识也就形成了。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集体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 安全文化不是停留在宣传标语上的口号和大道理或是几项安全活动,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结合于施工实践过程中的,人们对安全的意识、行为和态度。通过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的熏陶,可以提高人们的安全修养,才能在施工过程中预防事故的发生。

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施工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 所以良好的安全文化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

构建安全文化的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安全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使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充满活力和动力。这样,才能增强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如何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点个人的建议。

一、从健全管理制度着手建立起制度文化

企业首先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制度能使各项工作按规定程序执行,使各部门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有章可循,并可进行有据可查的监督、考核和奖惩。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无形资产,它不仅是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而且可以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为企业创造财富。企业在建立管理制度时首先应该赋予制度的权威性,要求全体员工在一切管理活动或工作流程中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按制度执行。一个新的管理制度出台后,尤其是制度所规定的内容与传统做法不相吻合的时候必定会引起议论,执行起来就会遇到困难,甚至有些职工会有抵触情绪。所以赋予制度的权威性很重要,让管理制度如同法规。另外在不折不扣执行过程中应该对职工进行宣讲和解释制度的必要性,解除职工的思想负担,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便于制度的执行。并且监督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监督制度的执行,不徇私,不讲情面,制度才能真正起到规范的作用。

其次每个管理制度都应该具有针对性,紧扣管理的对象、工作范围,不能片面化或一概而论。制定的管理制度针对性不强或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这样的制度就容易被抛弃到一边,成为存档制度,出现两张皮现象。所以我们在制定制度时一定要强调该制度制定的目的及所适用的范围,并且明确范围内各部门的职责要求。

最后制度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连贯性。一个制度的核心部分应通俗易懂,定性定量相适宜,不能出现模棱两可或是含糊不清的条款,不然制度执行起来就会因为个人的理解不同产生分歧,不便于操作。另外制定制度时要考虑制度之间的连贯性,只有相互关联才易于贯彻执行,否则管理就会出现脱节,在管理过程中也会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手忙脚乱的现象。

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后在执行之初,人们只是被动地去遵守,在工作中会考虑制度是如何规定的,应该怎样去做才符合规定。在经过长时间运行后,人们就会适应并且习惯自己工作的程序及注意事项,这时制度就会被“遗忘”,已经潜移默化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去,也就形成了一种企业文化。不仅在安全管理方面,在企业的其他各项管理工作中也应建立起一种企业文化。

二、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形成全员安全意识

众所周知,引起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可分为两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发生的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但如果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存在(即达到了物的本质安全),则人的行为也就无所谓安全还是不安全。所以识别存在安全隐患的危险源并对风险进行控制是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也做了重点描述,评价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在实际工作中,施工一线的班组技术员往往只掌握了辨识和评价的理论方法,并没有真正应用到现场施工中。例如在每一份作业指导书中都附有《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表》,要求技术员在编制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时同时要对该项工作的危险点进行辨识和风险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笔者现场调查发现,表中所叙述的内容大多泛泛而谈,尤其是对危险因素分值的判定人为因素很大,甚至有当判定的风险等级过高,未避免制定详细控制措施的麻烦,故意缩小评价分值的情况。这样的做法就导致《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表》未起到指导和控制作用,只是表面工作,而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就停留在加大安全监管力度上,无形中也给安全监管人员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

企业在加强安全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重点进行全员安全培训,尤其针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注重理论方法和施工现场实际相结合,客观公正给予风险因素的正确评价,并就得出的风险等级详细制定控制措施,让《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表》真正发挥作用,把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由过程监控改变为前期策划和预防。当施工班组全员都能正确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那么全员的安全意识也就形成了。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面安全管理理念;煤矿安全管理;问题;应用

煤矿是国家基础能源单位,其安全问题关乎国计民生。近年来,煤矿事故常常会出现,对煤矿产业的稳定、持续性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煤矿发生安全事故,主要是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在煤矿职工作业过程当中,由于存在很多不安全行为,从而诱发很多煤矿安全事故。煤矿作业环境之中的个体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性,因此,在开展煤矿安全管理过程当中,应该充分地考虑个体差异,且有效控制个体的行为[1]。此外,还应该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将制度落实到煤矿安全管理过程当中。本文着重阐述了煤矿安全管理中如何引入全面安全管理理念,以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规避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全面安全管理基本概念及重要意义分析

1.1基本概念

全面安全管理是煤矿企业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与方面,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以管理作为基本手段,实现控制事故、消除隐患以及降低损失等目标,促使企业安全水平达到最大值,从而为劳动者营造一个积极、安全的良好氛围。所以说,我们可对全面安全管理进行如下定义,以安全为目的,开展相关决策、计划、组织以及控制等活动。根据全面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内涵,认为全面安全管理就是为企业制定一定阶段的安全目标,由全员、全过程以及全企业参与到其中,基于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决策、计划以及组织,通过对生产中安全事故进行全过程控制,从而有效降低安全隐患发生率的一种安全管理活动[2-3]。煤矿全面安全管理的具体运行思路见下表1所示。具体而言,全面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1全员性全面安全管理要求全体工作人员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实际工作过程当中,所以应该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网络,这是提高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从矿区、班组均务必要成立安全组织,指令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工作。工作的主要职能包括如下内容:安全工作组织实施、指挥、协调以及控制,做到人人参与生产,将全面安全生产管理理念融入至煤矿安全管理过程当中,从而形成各司其职的安全管理格局。

1.1.2全程性全面安全管理应该体现在煤矿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决策、资源分配以及生产战略执行等。此外,煤矿全面安全管理还牵涉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地质测量、环境保护、矿山救护等方面的内容,从生产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措施的编制审批,开工过程的安全质量检验,到最后竣工等环节,均牵涉到安全管理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全程性”[4]。

1.1.3全方位性全面安全管理的全方位性,主要指的是煤矿、各个部门以及班组、个人,均应该有安全职责以及具体的奖惩考核制度,应该从构建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着手,构建一套完善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各级工作人员的安全职能加以明确,从而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这是做好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内容。唯有构建一套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且将其严格的执行,才能够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顺利实施。

1.1.4连锁性全面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特性为连锁性。目前,煤矿安全事故均有一定的连锁性,如常见的亚当斯事故(见下表2所示)。由安全事故的因果连锁性可以得知,煤矿全面安全管理也相对应的具备连锁性。表2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示意表

1.2重要意义

1.2.1全面安全管理属于一种管理模式全面安全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主要是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从而将预期管理行为加以引导,并予以固化。其重要目标在于能够促使安全性能显著提升,并形成行为习性,其不但可以纠正不安全的管理行为,且能够促使整体组织安全水平显著提升。由安全的角度可以看出,全面安全管理理念的具体实施可以使得冒险行为的发生风险显著下降。

1.2.2全面安全管理能够更加关注全体工作人员的参与全面安全管理理论更加关注的是煤矿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安全工作。与安全相关的行为,能够极大的激发干部职工的责任感,从而促使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从具体操作方面来看,当制定的相关安全管理措施与管理要求不相符时,甚至与发展目标之间存在矛盾时,实施全面安全管理,能够对不安全的行为进行有效控制[5]。同时,煤矿职工极易在心理方面存在自我满足感,尤其是在矿工安全方面并未受到较大的损伤,矿工会对其他操作存在侥幸心理,结果会造成未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的事件出现。在煤矿工作之中,若对于任何操作工序不具有畏惧感,那么就会导致不安全事故的出现。对此,全面安全管理更为关注全体工作人员的参与。

1.2.3全面安全管理理论还对安全管理的持续性给予高度重视与关注全面安全管理理论主要倾向于工作中能够观察到的相关动作。对于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来说,所被关心的行为应该从这些能够观察到的动作开始,主要包括职工完成工作以及各种行为方式等,尤其是实际工作过程中的习性等,全面安全管理所牵涉的不仅仅是安全行为,还包括管理行为的持续性,这些均在职工的行为方式之中有所反映。一旦煤矿职工的个人行为出现较大的变化,其安全价值观也会随之而发生较大的变化。同时,安全行为也存在着较大的影响力,可以形成一定的安全管理环境。以煤矿班组为例,当整个班组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之后,那么就会使得整个班组成员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班组团队凝聚力,从整体上促使煤矿安全绩效水平的显著提升。

2煤矿全面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煤矿开展全面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方面的突出性问题:

2.1监督考核体系未构建完善

煤矿企业的监督以及考核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以及煤矿安全生产,而现阶段大多数煤矿企业对数据统计结果过于重视及关注,管理人员基本上进行突击检查,并未对煤矿生产过程进行监管,从而使得管理理论与实际不相符,员工安全理念与考核结果之间的联系也不够紧密。煤矿企业认为仅仅通过检查与制度管理,就可以促使工作人员安全水平显著提升,此种重结果、轻过程的理念很难确保安全生产,从而对煤矿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6]。此外,对于某些工作经验不足的工作人员而言,为了可以及时完成相关工作而未完全遵循具体程序的情况经常出现,严重违反了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从而诱发很多方面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2.2工作人员积极性较低

煤矿全面安全管理理念地有效落实的根本出发点为员工,而煤矿全面安全管理主要依赖于管理人员地随机抽查,从而使得很多工作人员警惕性不足,未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过程当中。安全管理人员一般会将工作人员参与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完全忽略了,难以将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加以改善,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工作人员参与安全管理的活力。大多数煤矿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制定安全管理规定,对员工行为加以约束,员工处于被动接受位置,且在员工违反安全生产规定之后,如果不会产生安全事故,那么也就不会承担相应的惩罚,此种情况不能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而且也很难将全面安全管理理念融入实际安全管理过程当中。

2.3未能构建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一般而言,煤矿企业实际的安全管理过程当中,制定相关奖惩制度具有一定的效果,对有效防止矿井安全生产事故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然而,仅仅制定了一套奖惩制度还不够,这主要是因为奖惩制度制定之后,员工往往会将精力主要集中于如何有效规避惩罚,尽量受到奖励与鼓舞。长此以往,员工就会忽略安全管理工作。对此,除了制定奖惩制度之外,还应该构架一套完善的全面安全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并遵循安全规章制度。

3现阶段我国煤矿企业如何开展全面安全管理

现阶段,我国煤矿企业全面安全管理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3.1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发挥领导带头作用

全面安全管理牵涉到煤矿企业的全过程和流程,主要包括生产经营、运输等程序,在实际过程中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到安全管理过程中,提高其安全意识水平。不仅要求其做好岗位工作,并督促他人的相关工作,牢树与煤矿企业之间共成长、共荣辱的基本理念,将安全理念摆在首位,从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7]。同时,煤矿企业管理层还应该全身心投入到全面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并将其纳入实际的目标管理过程中,从而组建一套规范化、科学化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优化安全管理资源,对安全成绩显著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是煤矿企业推行全面管理理念全面落实的一个关键性环节。

3.2构建一套完善的全面安全管理考评制度

煤矿作为全面安全管理的重要实施主体与对象,应该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全面安全管理水平,坚持不懈地抓住基础工作和关键环节,切忌搞形式主义以及盲从主义等,应充分地考虑企业的实际状况,寻求根源,从源头上抓住安全管理重点,并层层落实全面安全管理制度。具体对策为:制定完善的安全目标管理考评体系,并构建与之对应的相关考评办法,认真执行和落实这些办法,从而激发员工安全意识。

3.3构建一套完善的安全评价指标和保障体系

在构建煤矿全面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保障体系的同时,还应该基于煤矿企业的实际现状,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将如下三个方面的关系处置好[8]:一是处理好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定性与定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三是处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唯有将上述三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才能够将全面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3.4积极提升员工素质水平

通过对煤矿安全事故原因的深入分析,80%以上的安全事故是由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员工的整体素质是全面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础,目前我国还尚未实行统一的煤矿从业人员考核上岗制度,煤矿企业会大量地雇佣无任何安全意识或者安全意识水平低的低学历人员、合同工等,这些新招来的工作人员根本不懂全面安全管理的相关流程以及原理等,从而使得很多煤矿企业频频出现不同程度的安全事故。

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社会责任;行为安全理论;运用

0引言

煤炭因其丰富的储藏量和经济的价格,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主要的能源燃料,关系着社会国家的生活、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煤矿作为开采煤炭的基本作业单位,关乎着国计民生。对煤矿生产来说,安全是重要的前提。迄今为止,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领导层及矿工自身的安全意识薄弱而导致损失,从而酿成悲剧。人类社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以人为基础进行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控制自身行为能够有效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制定并实施行为安全管理,对于煤矿企业及其员工而言是重中之重。

1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现状

根据2016年10月举办的三季度煤炭经济运行分析会上的数据显示,事故总起数、总死亡人数、较大事故件数同比都实现了双下降。前三季度全国煤矿安全稳定,但随着四季度供暖季的到来,煤炭生产将迎来高峰,忽视安全管理而违法违规的现象可能出现反弹,安全问题令人担忧。作为基础产业,煤矿的生产环境极其恶劣,实施开采工作的场所艰苦困难,矿工作业者作业过程中存在极大的人身安全风险。煤矿生产经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生产的安全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总结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安全责任意识薄弱。当前煤炭开采综合运行中,企业为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盲目超能力生产,采煤数量、开采技术加大投入的同时忽略更严格的安全管理引导,如2016年3月山西同生安平煤业有限公司违规实施顶板欲裂爆破诱发顶板大面积垮落导致瓦斯爆炸重大事故发生等。二是矿工安全指导教育培训不到位。没有落实全面有效、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未建立系统的安全规范章程,系列安全知识、理念、意识严重缺乏。三是企业管理工作缺失。对于煤矿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不规范,未落实安全检查,无安全制度强制执行力,对作业人员监督不到位,未建立任何奖惩制度来提高作业安全系数。

2行为安全理论概念

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行为是在意识支配下进行的,意识思维不同决定行为的不一致。行为安全理论是建立在行为分析理论基础上的,以行为科学为基础,与心理学、安全管理科学等多门学科相互融通,形成的一门新的安全管理方法[2]。在工作过程中,通过遵循观察、纠正、再观察、再纠正的循环模式开展安全指导工作,形成人的主观安全意识,培养安全习惯,构造良好的安全氛围,提升整个组织系统的安全管理系数。行为安全旨在遏制“不安全”行为再次发生,通过对人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的改变来实现。行为安全理论的实施建立在观察并获得人的行为规律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指导教育改变及固化人的行为习惯以达到管理的目的。

3行为安全理论的运用

行为安全理论在近几年的运用有一定的成效,以下将对其如何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

3.1前期准备

3.1.1建立主要责任人的安全责任意识领导管理阶层是决定企业生产运作过程能够顺利有效进行的核心指导力,该核心领导层对行为安全的重视决定整个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该领导阶层主要负责人必须注重建立安全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安全理念,这是煤矿作业过程中进行安全管理控制的关键。

3.1.2建立行为安全管理制度不规范的企业制度、矿工不熟悉企业的管理要求是近几年煤矿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严格的尺度来度量开采作业的开展。完善科学的行为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有条理的管理体系,严明行为安全执行的强制性,使行为安全理论合理应用到责任管理体制中。

3.1.3成立行为安全管理小组选择直接行为责任关系人、法律责任承担者在内的主要人员建立行为安全管理小组,分配角色定位职责,负责行为安全管理程序制定、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有责任制地监督行为安全的执行情况,并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撰写统计报告。行为安全管理小组要定期接受系列培训,全面了解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定期开展小组讨论,评估安全行为管理过程中所存在问题,提出相对应解决方法并落实到管理监督工作中。

3.2安全行为观察

3.2.1明确不安全行为因素对煤矿工作环境、作业设备以及员工不安全行为因素进行系统的统计,严格划分安全与不安全行为,科学合理地制定行为安全准则,记录行为安全观察表,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达到行为安全管理工作要求的可度量性、可控性及可观察性,并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为观察流程的完善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3.2.2贯彻落实相关指导工作开展煤矿行为安全管理工作的小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煤炭经济运行会议,及时了解时事状况,吸取经验和教训。注重与基层矿工的交流沟通,定期组织员工大会,向基层员工传递行为安全管理理念,加深他们对安全行为管理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行为观察员不仅需要对内深入了解员工的意识和行为,而且需对外了解煤炭开采行业经营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接纳相关专业人士和领导人员对工作的指导和建议。

3.2.3善于运用网络和大数据善于利用网络技术以及大数据的优势,将有利于作业安全环境改善的措施纳入行为安全管理的体系中,如基于MCTP矿用本质安全型多信道工业环网的煤矿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有效感知煤矿综合环境参数、记录人员行为等安全因素,实现动态化管理,帮助安全管理人员全面直观地掌握全矿作业安全状况,为制定有效安全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信息保障[3]。

3.3完善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根据行为安全管理观察管理以及外界企业行为安全管理过程中的资料数据,系统地分析整理出适用于自身企业煤矿作业条件基础下的行为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定时定期依据实际情况更新条例与细则,传达至全体员工。各级部门要做好相关工作,坚守岗位,加强执行力度、监管力度,辅助一定的奖惩制度,确保安全管理保障体系的有效实施,提高煤矿作业安全系数及煤矿开采的安全生产效率。

4结语

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十分重要,通过对相关因素进行研究,针对隐患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对行为安全的管理,能够保证企业稳定有序的经营,奠定安全作业氛围的构建基础。全国所有煤矿作业单位必须重视并应用行为安全理论,才能够有效保障矿工生命安全、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保障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使社会民众安居乐业、民族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张锐峰.关于煤矿安全管理现状的分析[J].引文版:工程技术,2015(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