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建建筑课程培训

一建建筑课程培训

一建建筑课程培训

一建建筑课程培训范文第1篇

随着装饰行业的发展,人们对于装饰工艺要求的日益提高,装饰施工人员能力的培养成为具有必要性的工作。建筑装饰施工人员只有进行一定的知识体系培训才能更好的完成装饰工作,但若培训体系不够完善且课程开设不合理就会造成施工人员在装饰工程中出现不专业等问题,为保证装饰施工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就应该开设一个合理完善的课程培训体系。

建筑装饰施工农民岗前培训课程体系建立的现状及原因

关于建筑装饰施工农民工的岗前培训课程一直以来都是各装修公司重要发展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建筑装饰行业的岗前培训课程意志较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岗前课程培训体系,即使在国家政府部门相继出台关于建筑行业的培训政策,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建筑装修行业主管等相关部门对农民工的岗前培训意识,但却不能将其落实到实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针对国家政府出台的相关持证上岗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全面行的贯彻落实;第二,由于对农民工进行的培训经费主要来自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拨款或者地区财政部门等,由此造成下发资金较少且争取难度大,最终导致培训经费短缺;第三,由于经济市场制度体系缘故,培训机构并不能与用工市场产生较大的联系,造成培训单位与受训人之间产生极大的脱节现象。以上现象充分表现了建筑装饰施工的岗前培训机构就业渠道并不畅通,由此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技能的培训发展。

此外,在建筑装饰施工农民岗前培训课程没有得到相应的实施,追其根本存在以下三个原因:其一,对于相应的培训机构,因没有系统化的实用性的建筑装饰培训教材,造成培训体系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头痛医脚现象严重,造成实际得出的培训效果较差;因没有规范正规化的施工技能实训场所,造成教学设备培训质量不够好,还有就是进行培训的专业指导人员力量的组成更是个大问题,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于具有较强技能的培训师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很难将具有较高水平的培训教师吸引到培训机构中。其二,对于进行建筑装饰的农民工自身而言,由于建筑市场的准入制度并没有按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使其虽然在作业岗位没有经过严格培训但依然可以就业,导致农民工人员对于培训机构的认可度不够,且不愿接受专业技能的培训课程。

建筑装饰施工农民岗前培训课程体系建立时应注意的问题

1.对于培训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

因为建筑装饰培训课程的意义在于使接受培训的人员最终具有其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因此,专业技能的培养就是培训课程进行的主要服务对象。建筑装饰施工人员在进行建筑装饰作业时需要具有相应的规范化流程,这就需要建筑装饰施工人员不仅具有专业的技能技术,还需要其具有的设计应从专业校对出发,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出具备专业素质的装饰施工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装饰施工的合理性,更可以保障装饰装修作业的质量。

2.进行合理的实践课程作业

建筑装饰施工员在进行设计课程培训时一定要注意实践作业进行的重要性,只有在实践作业进行中才能使培训学员更好的掌握技能的培训知识,并且在实践作业中可以让培训学员掌握一定的经验,这样对于以后其实际工作中具有较为积极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作业进行中,培训学院不仅可以更好的了解装饰装修材料的使用,施工过程中涉及水电的问题,及对于施工现场的要求。只有这样培训人员在真正进入工作岗位时才能避免失误的发生,从而更好的完成工作。

3.熟练的掌握建筑装饰的基础性技能

建筑装饰施工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基础技能,才能正确的做到材料施工使用、施工流程规范以及正确的操作技能,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建筑装饰施工的质量,满足人们对于建筑装饰的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装饰施工者当遇到施工过程中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应具有一定良好的、灵活的处理方式,对于岗前基础技能知识的重点培训也是为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问题、时,施工人员出现手足无措的现象发生。

建筑装饰施工农民岗前培训课程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随着国内建筑装饰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装饰施工人员不断增加,知识人员就业情况出现问题。但是更多的施工者由于实践经验欠缺,技能掌握不到位,造成施工问题过多,施工纠纷严重等情况。而在建筑装饰行业中占有主体劳动了的农民工,多数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低,而发展迅速的建筑装饰行业中,对于技能要求却很高,因此对于农民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加强农民工的培训便成为必要性发展体系形成。另外,由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也可以看出,针对农民工岗前培训体系的建立的重要性。最后,由于城市产业工人的转型,农民工若还停滞于较低的文化水平中,就会给城市产业工人的转型形成障碍,因此,加强装饰技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亟待解决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适应现代建筑装饰行业的迅速发展,只有加强其行业中主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才能实现其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并进行更为快速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好的效益。

一建建筑课程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工程CAD制图

一、引言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教学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探索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方法和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多数专业课都是专业技能非常强的课程,而其中建筑装饰工程CAD制图课程尤为突出,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介绍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方法和模式。

二、专业及课程的特点

(一)专业培养目标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以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建筑装饰项目工程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了围绕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深化“校企一体化”机制,实行“三进三出”培养模式,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围绕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工程师进课堂、教师进工作室”,打造专兼结合,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型教学团队,旨在以培养懂工程、能管理、会设计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获得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师或建造师的基本训练,并系统学习和掌握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施工和施工管理的技能,同时包涵了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图、渲染图的CAD制图,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预决算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能。

(二)专业培养规格

通过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的实作能力,使得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既能从事建筑装饰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又能够胜任建筑类工程的CAD制图和三维制图工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面对建设单位、房地产企业、建筑装饰工程企业、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或工程监理机构、成本控制、装饰工程设计、装饰工程施工和管理等。从事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师,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员或建造师(项目经理),建筑装饰工程造价员或造价师;建筑装饰工程造价咨询师或建筑装饰工程监理工程师。

建筑装饰工程CAD制图作为本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绘图的一门技能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后续课程的基础。为了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提高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的质量,研究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方法和模式是我们的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一)深化“校企一体化”机制,实行“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建筑装饰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组织学生参与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的实践,按照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过程开展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管理、环境检测等能力的综合训练,深化校企一体化机制,实行“企业走进教室、设计师走进教室、项目走进教室、教师走出教室、学生走出教室、课程走出教室”等的“三进三同”工学紧密结合,拓展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从行业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出发,实施企业直接参与专业教学,直接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方法和模式的制订,让企业真正意义上和教学接轨,和学生零距离接触。保持本专业1/3的教师为外聘的企业人员,由企业人员和工程师进行指导讲解,缩短教学和生产之间的差距。在教学标准范围内,根据特定项目订单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从项目实战中学,在实践教学中用,将实际的工程要求与生产工艺流程,有机深入整套实践性课程体系中。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实行“轮企制”,每名骨干教师必须到企业进行岗位轮职。学生积极参与工学一体化的教学创新模式,每学期安排一定的实践课到企业学习,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拓展校内实训室的实践运用能力。同时,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来自企业项目,学生作业为企业提供可行方案。

在计算机应用、建筑识图、艺术表现等职业素质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室内设计员、装饰施工员等岗位标准进行能力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基于建筑装饰设计和建筑装饰施工过程的课程体系。

(二)合作共赢,建设校外动态实训基地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到施工现场参与现场教学或实训,一直是一个瓶颈问题,为解决这个瓶颈问题,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组,在对《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施》项目研究过程中,提出并建设了“动态”实训基地的概念,即“基地随着项目走,学生随着基地走”。实行实习实训基地的流动管理模式,通过实习实训基地跟着项目部走的方式解决了以往项目竣工实习实训基地随即撤离的问题。基地根据学生的课程需要,随时接受教师与学生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讲授与观摩。同时,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基地适时安排一线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与讲解。

(三)实践课程开出情况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适当压缩课程的理论讲授学时,增加了实训课时,精心设置了较为实用的综合性实践技能训练课程。通过开设现场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综合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考证培训等实践性课程,构建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为了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化设计,根据建筑装饰施工员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建筑装饰项目工程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确定8门职业岗位课程。根据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与程序,充分考虑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确定6门职业拓展课程。职业岗位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与专业认知、企业实境训练、顶岗实习等共同构成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建筑装饰工程CAD制图课程作为其中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计划为64学时,课程集中周实践30学时,共94学时。在此次课程改革过程中,在保证总学时(94学时)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实施计划进行了调整:基本理论32学时,课内实训32学时,课外实训(作业)与集中周实训30学时。这样一来,在本实施计划中,建筑装饰工程CAD制图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就包括课外实训环节、课内实训环节和集中周实训环节。

四、实施的方法和模式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为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能力,营造一个宽松的自主学习与实践的环境,给学生留有更多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在此次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提倡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以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建筑装饰工程CAD制图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实施,一直也是我们此次课程改革中探讨的重点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本课程的计算机绘图课一般是让学生对同一张图进行绘制,整个课程学生总共绘制2-3张图纸。这种模式有两个缺点:一是学生的技能训练不够;二是学生绘同一张图,容易出现学生相互拷贝(互相抄袭)的问题。为了杜绝学生互相抄袭图纸以及技能训练太少等弊端,我们采取了如下办法:

(1)在16周的教学计划中,每周上2学时的理论课,2学时的实训课, 实训课在机房上课,完成具体的图纸绘制。

(2)为了杜绝学生互相拷贝图纸,采取学生每人一图,每个学生所绘制的图纸都不一样,而且每次每个学生所绘制的图纸都不一样,作到每人每次实训绘图都不同。

(3)考虑现在的学生有私人电脑,本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中增加了课外作业,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内,一周一般至少绘制一张3#图。

(4)在16周的教学计划完成后,17周为集中实训周。在此期间,要求学生在机房集中实训,学生每人绘制4张不同的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图,作为本课程的考试。

(5)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一个模式:课内上机实训+课外作业+集中实训周。

本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使本专业的学生在建筑装饰工程CAD制图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受到了15张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图的CAD制图训练,使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水平达到重庆市中等设计院的计算机绘图水平,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技能。

五、实践教学成效显著

本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使建筑装饰工程CAD制图课程的实践教学成效显著,取得了很好教学成果。如,2010年暑假, 本专业07级某同学,在施工单位用计算机绘图技能为该单位绘制了80多张竣工图,得到了单位的好评和认可。本专业07级,08级,09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高教杯”先进制图技能与建模竞赛,在第2届,第3届,第4届连续3届竞赛中,与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211及985学校的本科学生同台竞技,均取得了团体二,三等奖;各个人全能一等,二等及三等奖。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坚定了教师教学改革的决心。

六、结语

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何加强高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组,在对《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施》项目研究中作了大胆的尝试与探讨。本文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装饰工程CAD制图课程为例,探讨了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寻求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方法。为充分利用好“基地随着项目走,学生随着基地走”这一动态实习模式有利成果,有效实施“三进三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所要求的每人每次绘图更新的模式,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师必需项目基地顶岗轮职。同时,专业课教师要为本课程的学生准备了5000多张专业图纸,以供学生实践教学训练使用,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对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要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作到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融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一建建筑课程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综合实训课程构建

出台于2012年6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应在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继续教育,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课程开发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经过调查和研究,依据从业人员的岗位需求和岗位职责,结合我院从2011届实行的“2+1”人才培养模式,拟定了职业能力需求体系、培养目标体系和课程体系,并于建工专业学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综合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展对实现教学和岗位工作零距离对接、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合实训课程构建的主导思想

合格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满足三大核心能力要求:即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因此,我们在制订综合实训课程内容时,就通过紧抓“一个思想、两条主线、三个层次”来落实,使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

1.“一个思想”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理论教学中侧重于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阐述,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教学则侧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两条主线”就是专题设置和感知实习,构成综合实训的教学核心

专题设置是中心,它覆盖了从理论到实践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综合实训中的课程设计是结合所设置专题进行的,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充分发挥个人开放性思维。

感知实习,就是除了组织学生在课内时间对我院安居工程及附近工地进行考察外,还要增设“课余经常性实践”、“双休日重点实践”和“寒暑假集中实践”。

3.“三个层次”就是达到高等技术人才专业素养目标所必须具备的三个层次的能力

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动手能力、专项技术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能力,才能说综合实训实现了培养的最终目标。

综合实训课程开设的主要内容

1.已经实行的综合实训课程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训课程是高职教学能力基本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及其真实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开发基于真实工作的综合实训项目,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构建的创新方向。[1]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专业通用能力[2]和专业方向能力[2]的重要途径。我们针对《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资料员、机械员、劳务员等“员”)专业知识[2]的需求,再结合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1”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制定了综合实训实施细则和指导任务书,以简易民用建筑的建筑施工图和建筑结构图的识读、设计及绘制为任务,并在2011届150余名学生中作了教学实践,收效甚好。

专业知识是完成专业工作应具备的通用知识、基础知识和岗位知识。[2]通用知识即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应具备的相关法律法规及专业技术与管理常识。要求学生在建设法规、工程材料、工程识图、施工工艺及项目管理等方面有所掌握。[2]

基础知识即与职业岗位工作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力学知识,而重点就是建筑构造、建设结构和建筑设备的设计内容。[2]

大家从表1、2、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都要具备建筑施工图、结构图及设备图的识读能力。所以我们的综合实训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该能力设置。我们以施工员所要具备专业知识为例,可看到在综合实训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有待完善,以达到我们综合实训课程的最终目标。

2.有待补充的综合实训内容

施工员是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协助项目经理,从事施工组织策划、施工技术管理,以及施工进度、成本、质量和安全控制等工作的专业人员。[2]

从表4、5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岗位知识中关于掌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方案等知识在职业能力需求的重要性。所以针对这个情况,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完善还有待提高。

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通过对岗位知识的需求重要性的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现提出三个方面的设想,希望使综合实训的内容更加完整,综合实训课程开设的意义更加深远。

1.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时间

我院于2011年实行了“2+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2年,顶岗实习1年,因此在课程整合方面有了很大改变,而综合实训这门课程就是为了满足学院发展、满足学生“零距离”就业应运而生的。但由于某些客观因素,导致课程设置顺序缺少衔接,但结合建筑行业第一就业岗位(员)的需求,所以应增加关于施工组织设计方面的实训内容,现将相关专业课程的顺序作以调整(见表6),更加满足了综合实训“综合”的内容和意义。

2.综合实训的前期实践教学基地薄弱

长期以来,建筑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现场学习)虽然占很大比重,但由于实践基地薄弱,企业安排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建筑工程的建设工程量大,工学多且复杂,建设周期长,短时间实习只能看到工程的某个局部或某个工序,很难了解全过程,也由于时间经费限制,一次实习也不太可能到多个不同工地进行,学生动手参加实践机会少。所以,建议每学期应该安排1-2周现场实训、参观和教学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如表6所示)。

3.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

我们现在选择的综合实训的教学内容是完成简单民用建筑设计及混凝土楼盖设计两个大项内容。根据戴士弘教授提出的课程整体设计的六项基本原则:[3]①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载体;④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⑤以学生为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为课程设计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做到以“能力本为、项目课程”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使学生的能力目标更加明确,任务训练更细致,项目载体更加具体,使得本课程知识理论实践更加贴近。

结论

综合实训课程的构建,是我院 “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增加的一门重要课程。综合实训课程是按照实际工作为载体,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情境紧密联系,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主动性和对专业的认知能力。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深深地改变了以往课程的教学形式,即从模拟型向真实型转变,从限制型向自主型转变及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应该在每个需要发展的高职院校中开设。

参考文献:

[1]刘曙光.马克思“目的作为规律”思想探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43-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S].(JGJ/T250-2011).

一建建筑课程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整合教学;中职教学改革中图分类给:TE685文献标识码:A

中职建筑设备安装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满足实践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传统的建筑给水排水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一直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传统性学科教学方式,未强化实用性,造成了施工教学和课程的设置与现场连接不紧密。为了更好的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设备安装专业核心课程建筑给水排水教学改革,做好建筑给水排水识图与安装施工教学,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将建筑给水排水课程的识图与安装进行整合教学,当成一门实用性技术来传授,让学生学有所用,我校申请并实施了广西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建筑给水排水识图》与《建筑给水排水安装》课程整合研究与实施。

一、本课题历史研究现状

目前,中职建筑给排水施工教材主要有2003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安装工程识图与制图》;2006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安装》;2003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安装工程识图与制图》;2003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建筑给排水工程》;2008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安装工程识图》,可见教材将识图与施工课程独立分开,这样不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方面,国内对建筑给排水教学研究主要有:构建“传统常规教学+CAI教学+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强化课堂教学,融合图片和动画、视频资源、实物及现场、网络教学、注重实践教学的方法;增加课程实训、加强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

二、研究主要内容

整合《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识读》、《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安装》课程的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更适合中职教育层次,形成一体化的校本特色教材。在理论课教学中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法”改革;在实训课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法”改革。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考核,将学期成绩进行过程评价,细化突出了过程教学的落实,改革考核体系。在课时分配上将理论与实践课调整为3:7,以项目教学模式为主线,配合开发给排水识图、制图、安装实训直观形象化课件,推进融理论和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综合化、模块化教学,最大限度地使专业课、实训课与企业岗位技能新变化、新要求保持同步。以建设“建筑设备安装”骨干专业为目标,建成安装实训室,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企业实践三部分作为整体设计,保障学生在各阶段学习的连续性、整体性。

三、研究方法

在全区范围内,就我校建筑设备安装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跟踪回访调查并走访了部分企业,听取了用人单位的意见。在分析建筑设备安装专业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建筑设备安装专业多年来的教学成果,对我校建筑设备安装专业核心课程建筑给水排水教学进行探索研究。

四、课题开展的研究工作

(1)收集资料、调查研究

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课题相关内容的研究和调查,结合我校实际,了解建筑设备安装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建筑设备安装行业对就业人员的能力需求,形成实地考察报告和分析报告。邀请专业教师座谈并下到教学部门和实际工地,通过问卷、座谈、收集建筑设备安装专业学生实习、就业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2)构建《建筑给水排水识图与安装》课程体系

分析建筑给排水教材中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效果,结合调查报告,编制课程标准;我们构建了《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识读》与《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安装》两门课程的整合教学方案,制作给排水识图、制图、安装实训课件库。并在建筑设备安装专业教学中实施。从实施的效果看,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掌握较为清晰。

(3)编制教材,修订出版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建筑设备识图与施工》由我校老师与长沙建筑工程学校老师担任主编编写完成,该教材编写工作涉及区内外5所中职学校,通用性好、推广性高。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也促进了新进青年教师学习和提高,对培养青年教师掌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参考资料。

(4)开发建筑给水排水专业识图、制图、安装实训课件库

建筑给排水安装实训教学结合识图、制图课件以及部分安装实训课件,在连续三届建筑设备安装专业学生中使用效果良好。与项目相关课件获得各级各项奖项14个。

(5)加快建筑设备安装实训室建设。

以我校建筑施工技术示范实训基地建设为平台,加快“建筑设备安装”实训室建设,实训室包括24间模拟卫生间,天煌教仪“THPWSD-1给排水设备安装与控制实训装置”四台。充分满足建筑我校建筑设备专业学生实训操作需求,同时也服务与我校其他建工专业学生见习实习需求。

(6)规范指导学生综合实训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编写了《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安装实训实训指导书》、《建筑给排水施工图识图实训实训指导书》等校本教材,力求通过项目教学、生产性实训教学,切实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企业生产活动所要求的职业素质、技能标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把学生学习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有机融合。

五、结论

本课题研究力求在理论课教学中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法”改革、在实训课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法”改革,通过改革实践,将学期成绩进行过程评价,细化突出了过程教学的落实,改革考核体系。形成任务、实训、成果“三位一体”的实训教学模式,以我校建筑施工技术示范实训基地建设为平台,加快“建筑设备安装”实训室建设;教材通用性好、推广性高,对培养青年教师把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蒋蒙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教育研究,2010,17(7).

[2]魏永,张凤娥,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建设[J],科技信息,2010,03.

[3]饶英惠,中职学校《建筑给排水》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甘肃科技纵横,2009,38(5).

一建建筑课程培训范文第5篇

BIM的优点业内人士皆知,也认识到是未来建筑业信息化的核心推动力。但在中国建筑行业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技术标准相对滞后,软件本土化程度不高,建设应用成本过大,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其中人才匮乏是关键问题,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的高校,在BIM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举步维艰。文章从BIM课程特点、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产学结合解决高校院校BIM课程建设困境等方面进行论证,提出解决BIM课程建设有效途径――产学结合。

1 BIM课程特点

1.1 BIM课程与专业的关系

BIM技术出现改变了传统建筑专业群课程设计模式,不再是单一考虑专业内的课程关联性。BIM技术教学始于建筑设计,核心是建筑专业群的“协同管理”。课程贯穿多门核心技能,包括:建筑、结构、MEP(设备电气和给排水)的模型,总平面图,成本控制,进度计划和质量控制,还有项目动画演示等相关知识(见图1)。只有将多门课程融会贯通,才能领悟到BIM的真谛――“协同管理”。

1.2 BIM技术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BIM可以帮助建筑专业群的学生更好理解各个专业的协调和合作,使学生能更好了解建筑要素与系统是如何作用的,让学生与专业群的相关人员互动学习做好准备。[1]比如对于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而言,BIM技术将成本、进度和质量控制与可视化参数模型结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建筑设计;将概念设计与建筑技术相结合,能让学生更完整地考虑成本、可行性和环境因素。如图2所示,BIM技术与建筑学多门专业课建立了联系。

2 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

通过高校调研发现,很多高校已经将BIM课程安排到建筑专业群的相关专业中,目前排成专业选修课的居多。也有部分高校为了解决技术、资金和师资问题,尝试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室、建设课程等。但是高校在建设BIM课程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

2.1 教师培训拘于形式

目前高校师资培训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软件供应商,一类是考证机构。前者的目的是说服参加培训的教师购买产品,后者更多是为考证培训师资。这两类培训的性质决定了培训的内容很肤浅,受训老师也很难学到BIM技术的本质。

2.2 校企合作很难实现双赢

由于师资短缺,投资过大等困境,与企业合作似乎成了高校BIM课程建设的出路。调查发现,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与BIM咨询服务企业合作。企业提供设备、软件和师资,对学生进行培训;学校提供场地、组织学生参加培训。培训后能达到要求的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为企业减少人力成本。这种模式下,企业带入的项目是实际项目,但是授予学生的更多是BIM技术流程的前段――建模阶段,很难将BIM的核心――协同传授给学生。学校很难利用企业资源培训师资,更谈不上课程开发了。另外一种是与BIM软件供应商合作,软件供应商提供BIM软件、师资培训和讲实际项目引入课堂,高校提供软件购置费用。这种模式由于软件公司有自己的培训教材,对合作开发课程的积极性不够高。同时过高的软件和硬件投入,往往让合作“无疾而终”。

2.3 对BIM技术重视程度有待验证

在欧美、新加坡、港台等BIM技术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和行业协会对建筑行业使用BIM技术有硬性规定并颁布BIM应用标准,比如新加坡于2011年了BIM发展路线规划,明确2015年前建筑行业规范使用BIM技术;香港房屋署与2009年了BIM应用标准,提出2014年―2015年BIM技术覆盖香港房屋总署的所有项目。[2]

相对于BIM技术成熟的国家和地区,而我国《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自2017年7月1日起才开始实施,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对BIM技术重视度有待验证,也导致市场对人才需求还处于观望状态,后果就是高校主管部门对投资高、人才匮乏的BIM课程开发和实训建设仍处于观望状态。

3 产学结合解决高校BIM课程建设困境

3.1 产学结合建设BIM课程的优势

BIM技术核心是“协同管理”,为了让学生更好学习和理解BIM技术,便于后期更好的专业群协同,不同专业建模精度和建模技巧尤为重要。“产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优势尽显,行业人士拥有专业知识,掌握了BIM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最新软件及行业动态;学校教师则可以通过专业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以达到让学生真正领悟BIM技术。

引入业内人士的参与,教学资料更具真实性、代表性,确保知识与时俱进,并能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教学内容更加关注BIM核心的教学理念而非软件操作。[3]

在实际课程建设时,建议改变传统的课程设计思路,课程以“讲授核心概念、辅助动手实践和行业拓展讲座”相结合的创新模式设计。这样,两条腿走路,让想学专业的同学关注专业学习,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选修主动参与到BIM技术学习中来。

3.2 产学结合解决目前BIM课程建设的困境

由于国内对BIM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而通过引入与海外和港台市场联系紧密的软件供应商,通过软件企业的咨询公司,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利用BIM技术成熟国家和地区的标准指导学习。这样可以很大程度推动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而且还能开拓学生的就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