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秀的课程设计

优秀的课程设计

优秀的课程设计

优秀的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优秀课堂;目标;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59-02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环节,是学校教书育人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管理与被管理者双方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直接作用者。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互相配合协作下,在学校提供的良好平台下,才能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因此,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课堂,创建一个安全、有序、相互支持、有益于教学的环境,是许多教师、课堂管理者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一、优秀课堂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课程和课堂改革越向纵深推进,优秀课堂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以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思考认为,创建优秀课的目标可以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1.学生层面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优秀课堂的创建活动,能规范学生课堂行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认真的听课、冷静的思考、热烈的讨论,形成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深层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质疑,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探究未知领域的能力。

2.教师层面 就教师而言,要上一堂优秀课,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功底、良好的教学技能,并能根据教学对象和学科特点,做到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授课过程中,随课堂实际情况能适时调整,力求达到“讲授清楚、培养能力、激发兴趣”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抽象深奥的专业内容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创建优秀课堂,不仅督促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而且能够提高教师课堂管理能力,让课堂成为教学相长的平台。

3.学校层面 课堂的优劣、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直接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师生成长的速度甚至方向。优秀课堂促进了学校师生的同步发展,学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专业发展迅速,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学校办学理念更趋先进、教学模式更趋高效、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更趋合理,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高,有助于建设优良校风。学校在学生认可、教师认可及社会认可中走向良性发展、优质发展和快速发展。

二、优秀课堂的创建方法

关于优秀课堂创建方法的研究,更多的关注集中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上,往往忽略了学校层面。学校是课堂教学的平台,创建优秀课堂应该是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简单概括为“三观”:教师观、学生观、学校观。

1.教师观 对于教师而言,一堂优秀课需要分三个阶段实施: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建设。①课前准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若要上一堂优秀课,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熟悉专业、教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课堂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工作即通常所说的“备课”,不仅仅只备本门课程,而是应该遵循“备专业-备教材-备学情-备方法”规律,循序渐进。备专业。在备某门课程之前,应该先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这样授课内容才能达到岗位需求。同时,应该熟悉与本课程相关联的其他课程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之间的连续性,教学过程中能够流畅的承上启下,使学生认识到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备教材。一堂优秀课,不应当仅仅包含本节课堂内容,而应贯穿本门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站在一门课程的高度上,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而非孤立的教学知识点。备学情。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若要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师必须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个体差异很大,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习惯、甚至学生的性格,这样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备方法。对于职业教育领域而言,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得到大力倡导。教师应根据相应的职业行动要求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评价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既定教学目标。②课堂实施?摇一堂优秀课的核心在于课堂实施,课堂实施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两方面。优秀的课堂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方法合适、教学手段合理、专业知识准确、逻辑缜密。同时,还应有优秀的课堂管理能力,教师应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关注学生的到课率、专注度,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互相配合协作下,才能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③课后建设?摇优秀课堂不仅仅在于课堂实施这个环节,还应关注它的延续性。优秀教师在课堂之外,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和关注本课程的反馈评价。要提高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就必须研究那些符合学生兴趣、需要和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具,确定学生现有发展基础以及相应的教学材料和要求,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师甚至可以收集那些学生常犯的错误资料,作为反馈性的教学材料;学生的经验、感受、创意、见解、问题、困惑等应及时捕捉、归纳与总结,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生长点。

2.学生观?摇 对于学生而言,一堂优秀课亦应分为三阶段:课前预习、课中专心、课后复习。这个观点虽说老生常谈了,但是对于现在的高校学生来说,相当一部分并未做到。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课堂上应专心听课,跟上教师授课节奏,使教与学同步;课后复习过程中,应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善于提问、切磋琢磨,巩固专业知识。

3.学校观 创建优秀课堂,学校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应努力创设更好的教学和育人环境,为教师提供专业、自主的发展环境,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科学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考核机制,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责任意识的提升。同时,学校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建设优良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有鲜活的时代气息,潜移默化之中达到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胡选萍,周芳,等.高效课堂教学的“优秀元素”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2(2):106-108.

[2]樊学艺.新课程背景下优秀课堂标准探析[J].吕梁学院学报,2011(4):69-70.

[3]周荣,王保田.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教师艺术表现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9):107-108.

优秀的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引言: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积极组织教师开发课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一些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体学习的机会,以便于教师为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为偏远地区的学生提供教学指导和智力资源,更有效地吸引和帮助学生的数学学习。即要求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机的联系起来。而有效的数学课件的制作是实现二者有机整合的重要基础。

本课题从理论上探讨比较有效的课件制作方法,从而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数学课件制作的基本原则与一般方法

1、基本原则

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面临新的课程改革,优秀的数学课件的制作成了数学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一个好的数学课件的制作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是我们首先应该研究的问题。优秀的数学课件要能发挥多媒体的特长,并且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制作多媒体素材,集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有效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率。结合优秀数学课件所应具有的优点,得到了数学课件制作的一般原则如下:(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任何科学任何领域开展科研的必要前提;(2)教育性原则。数学课件是为学生服务的,因而它脱离不了教育;(3)教学性原则。课件服务于学生,因此教学性成了CAI课件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它的生命线;(4)因材施教原则。利用数学课件时,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处在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水平上;(5)过程性原则。《数学课程新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像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经历等的过程”;(6)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华罗庚形象的描述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月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7)技术性原则。课件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的效果,是一门综合的艺术;(8)辅原则。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媒体,只是用来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9)创新性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同样创新在教育中也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10)艺术性原则。课件的设计在满足课堂教学的一般前提下,还应该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气息,以完美的艺术手段和形式表现教学内容,使师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11)实用性原则。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从实用性角度讲,应避免课件中的信息量太多,从而影响学生的吸收。

2、一般方法

一个好的数学课件既要优教,也要优学。在对已有的数学课件及各种编程语言的特点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后,我综合了优秀的数学课件的主要特点和数学课件制作的一般原则,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得到了如下有效的数学课件的制作的一般方法:

(1)明确信息技术多数学教学的价值,提升应用软件的能力

软件对数学教学的有利因素在于能把静态单调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动态趣味的图形图像、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就要求会综合的利用不同编程语言,掌握它们的优缺点,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尽量使用它们的优点,扬长避短,互为补助。在明确数学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制作出有利于数学教学的优秀的数学课件。

(2)课件内容的设计要求独特新颖

数学课件的制作要求利用动态的图像展示深奥而单调的数学问题。这点要求课件制作人员必须尽量摆脱传统教学法的束缚,尽量发散思维、创新求异。制作出可以极大的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3)掌握不同编程语言的特点

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制作数学课件时,可以根据内容和情景的需要随时选择合理的编程语言,也方便我们把不同的数学课件的使用方式合理的融合在一起,是制作优秀的数学课件的重要基础。

(4)对他人的数学课件,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在数学多媒体课件中,不同的人的制作总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针对这点,我们在制作数学课件时,要善于汲取别人的优秀之处,结合自己的设计观念,形成个性化的课件制作方式。

(二)数学课件编程语言的选择

1、实践上

事实显示,在课件总体水平十分落后的今天,其中极少部分的数学课件的制作是很优秀的。这些优秀的数学课件在内容设计上虽然沿用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但它们的细节设计是新颖的,在设计中溶入了自己的理念和意识。也就是说,现有的优秀的数学课件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设计方案中都存在着新思想新方法新理念。

此外,在优秀的课件中,制作者们都采用了多种编程语言。多种编程语言的使用使这些课件中不仅含有静态的图形和文字,同时也用动态的形式展示了概念图形的形成过程。这些动态的内容不仅把数学内容直观化,使学生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的吸引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动态的展示比静态的展示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因此,把静态的概念图形转化成动态的过程变成了数学课件制作的一个重要方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几何画板和flash的合理使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2、理论上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作用于环境的过程而不是环境引起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的刺激,至于这些刺激能否受到注意和加工,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

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对课件知识内容的设计就要注意概念特征的突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得条理清晰,逻辑关系要合理;对课件中画面的处理不但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而且要能利用多媒体动态的展示概念图形的形成过程,从而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并帮助他们集中思维抓住关键点,以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优秀的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1.追根溯源多一点

在科学教学中,会遇到许多科学定律的教学。在进行某一定律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补充与这一定律的建立过程相关的内容,因为任何一个重要定律的建立,都有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其中一定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正确的推理思维方式,这些内容毫无疑问是属于科学学科中最重要的东西。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先引导学生分析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得出的推论,即“一个运动的物体,假如有了某种速度以后,只要没有增加或减小速度的外部原因,便会始终保持这一速度”。而笛卡儿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论点,再引导学生分析笛卡儿的观点:“只要物体开始运动,就将继续以同一速度并沿着同一直线方向运动,直到遇到某种外来原因造成的阻碍或偏离为止。”最后,引领学生分析牛顿是如何继承了伽利略和笛卡儿的研究成果,以及牛顿所运用实验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在科学定律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设疑的方法,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提出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优秀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不断渗透良好的科学研究品质。

2.结合生活巧一点

科学源于生活,一切科学原理都是在对自然现象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起来的;而学好科学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可见,科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科学原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例如,在学习“气压与液体沸点的关系”的内容时,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高压锅的好处及高压锅能产生“高压”的原理,并探讨使用高压锅时为什么不能随意更换限压阀。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课本的知识,要巧妙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所学知识充满生机和活力,能提高优秀生运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其对科学知识的认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使优秀学生更热爱生活,更善于观察生活现象。

3.质疑讨论放一点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随时质疑,还常常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质疑。记得有一次讲到催化剂时,有一位学生当堂就提出:“在MnO2催化KClO3分解制取O2的实验中,怎么证明MnO2是催化剂?”当时,这个问题引起全班同学的激烈讨论,同时也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的层次。学生的质疑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也常常激发了其他同学的灵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精心创设有利于学生生成问题的情境,及时捕捉学生的问题生成,促使优秀生成为质疑的高手,引领他们向更高的方向发展,使课堂呈现更多的精彩。

4.实验研究透一点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科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认识规律、提高各种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且此过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要充分利用科学实验,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深入探究,透彻理解相关科学原理。在教学中要将实验的直观性和思维的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拓展优秀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

二、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考虑优秀生

1.在新课学习设置拓展题

新课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在新授课中总是要设置一些习题,目的是使学生巩固所学新课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优秀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效率要比一般的学生高。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每节课增加1~2有价值的拓展题。所谓“有价值”指的是有利于优秀生持续发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这样每节课都能使优秀生“吃饱吃好”,且能“消化好”。

2.在学生实验课设置探究题

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发现,很多科学教师都比较轻视学生实验课,只是让学生完成教材规定的实验内容就万事大吉。实验技能比较好的学生,因提前完成了实验而未得到很好安排,就无事可做,以致在实验课中收效甚微。因此,在实验课前,教师要精心预设和准备,要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切实做好实验,对设计和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秀生,事先要布置既与本节相关又有一定深度的探究实验。如在《碱与盐的性质》的学生实验中,补充探究“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是由哪种离子引起的实验”,要求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并利用相关器材进行动手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优秀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在习题课设置能力附加题

一般在一个单元新知识学习完成后,均要安排一节习题练习课,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也是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了让优秀生在习题练习课上有更大发挥的余地,教师在习题编制时要精心设置适量的附加题,从而拓展和加深优秀生科学能力的提高。

三、在课堂教学上创造机会给优秀生

优秀的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艺术的生命活力在于创新,而艺术不可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不尽的生命源泉。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如何继承、发展和创新传统文化,是我国艺术设计界面临的难题,同时也是不断追求的目标。因此,作为艺术设计的教育者,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在我们的教育中贯穿“传承与创新”这个理念。我们在教育中始终要坚持对先进文化采用“拿来主义”,对地域文化则不断地进行消化和吸收,坚持以“传统平台上的再创造”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不放弃对传统的认识和研究,鼓励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运用时代元素加以创新和开发,使传统和现代呈现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格局。

2创新型艺术设计懂得“传承”的教学体系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的工艺美术如陶瓷、漆艺、印染、雕刻等,也在下至小学上至大学的课程体系中出现过,除了专业学科的学习外,其他基本都停留在初步认知阶段。传承的基础首先应该是认识并体验,只有在充分、深入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日本孕育并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他们在学校里面就非常重视对这种传统工艺的介绍乃至体验性教育,细腻的珍视,让传统文化完整地留存至今,民众从小就保持着对传统的热爱。因此,他们的设计师也一直不放弃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演绎,努力保持着“日本味”的活力和变化。纵观我国的学校教育,如今已经开始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中普及传统工艺美术了,例如笔者所在的广东省,就有部分幼儿园和中小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承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到了高中阶段,传统文化的传承就脱节了,整个社会大环境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乃至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对此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面对这般现实情况,要培养能适应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需要思考如何重新设计懂得“传承”的教学体系,让传统文化的传承能覆盖教育的各个阶段,并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让设计体现出“中国味”。

“传承”教学体系的设计在高职教育中应立足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设计人才,应具有多样化和综合化。笔者对此的思考是,首先,应是了解和体验阶段,安排在一年级进行。该阶段可以在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文化传统,选择一些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向学生进行介绍,并创造条件让他们进行体验。比如,写生和采风课程就可以深入到传统工艺的原生地进行考察,邀请当地的传承人作解说和示范,也可邀请民间艺人或传承人到学校开展讲座。其次,是深入认识和研究阶段。该阶段可将写生和采风所收集到的传统文化资料整理、应用到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在课程中以前期考察的传统文化作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深入地认识和研究,将其转换或演变成设计元素以完成课程作业。这个阶段的设计,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看的阶段,而是真真正正地将其用起来,并融入现代的理念和审美情趣,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得到融合和升华。最后,是成果转化阶段。该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研究基础上,以传统文化的转换或演变为主题进行产品开发,将研究落实到具体的实物承载中,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新产品可以提醒使用者传统文化是始终不能遗忘的根基。整个体系的设计,皆以“传承”为目标,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在设计创新中所具有的无可替代性和基石作用。

3融入传统文化教学的课程改革

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艺术设计的课程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最大限度地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传统特色文化,以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他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笔者在课程改革中做了一些尝试,以期推动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课程专项设计中,笔者采取假题真做的方式,将广东中华老字号的体验店设计作为设计主题。许多老字号本身就成功申报了省市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因此学生在设计中必须先要了解这些老字号本身的历史以及于此相关的背景和传统。由此延伸出许多关于民俗、生活、文化等的记忆,学生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思考,从更深层面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并赋予它们时代的新涵义,并开展相关专题的研究。笔者还将古诗词的欣赏融入设计教学中,以中国传统古诗词为设计主题,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中描写的意境转换成设计语言,让学生以设计的角度去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此同时,配合融入传统文化教学的课程改革,在课程以外还开设了专门的文化讲座,剖析与解读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下一步,还打算结合学生活动,定期举办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节,围绕民俗民风展示、传统文化体验等方面在全系开展系列活动,用地方文化滋润学生们的成长成才。

4结论

优秀的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很多高职院校没有系统地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甚至缺乏基本的课程安排。部分教师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单一强调职业技能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尚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其根源在于没有从宏观角度去思考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接班人的问题,没有正确认识崇尚科学真理、提升劳动技能与弘扬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很多学校不能正确把握人文素质教育内涵,以思想政治、法律道德教育代替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的培养不等同于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三个层面24个字本身就是人文素质的集中体现。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一些人文课程,但由于学制、体制等诸多原因,人文课程比重很小,课时不多,内容单一,加之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薄弱,教学水平良莠不齐,人文素质教育很难取得实效。

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也是当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人文知识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树立,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整个体系之中。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简单机械化,不应试图以人文课程设置来充当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应该注重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崇高的职业道德紧密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需要。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开拓创新和协调人际关系。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正是在这种精神支撑下能够经久不衰。高职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性格、地域、文化的差异,会产生误会、矛盾等,要做到宽容大度,以礼待人,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其次,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核心,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提供了良好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的“精忠报国”,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都可以成为引导当代高职学生爱国的生动教材,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更能激发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加深高职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崇高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中“仁”字共出现104次,可见在孔子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仁”的基本精神就是“仁者爱人”。一方面,中国人强调孝顺父母,对长辈尊重;另一方面,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推己及人”,想到自己,也应想到他人,包括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帮助大学生形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建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即尝试搭建以《中国文化纲要》《大学语文》为纲,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为辅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高职院校应领会文件精神、把握政策机遇,建立1~2门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课,考试方式可以列为考查课,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掌握程度、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上。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通过专门化的传统文化课程,培育学生的人文理念,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创新意识。

(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课程、专业教学相融合

“两课”是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多年来形成了很多宝贵经验和先进做法,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两课”教研教学中。在“两课”教学设计中要进一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高职院校学制短、顶岗实习时间长的特殊性要求,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专业课教学中。要有计划地组织高职学生深入社会、深入行业,在实习实践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使人文素质教育更切实、更深刻、更持久、更有说服力。

(三)以合理的评价体系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层层推进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应对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与校内表现进行评价,企业应对学生实习的行为进行评价,学生则对自己做出综合自评,构建“三位一体”的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考核评价体系,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层层推进。

(四)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