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

学校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战线的神圣使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中学生思政教育科学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高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一)学校教育教学力度不够

高中学生是一群价值观擅变的特别群体,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当突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但现实教育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一部分的价值,学校为尽快完成教学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两课”教育捆绑进行。

(二)社会家庭配合乏力

当前高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培育方式过度依赖学校,缺少社会家庭的关怀;二是高中培育方式过度依赖理论灌输。本是“三驾马车”共同发力,现在却只依赖学校的培育方式显然有点势单力薄。

(三)学生价值取向模糊

一是一元化主导。学生群体价值观体系的建构,仅靠以一种价值观为核心的单一主导的价值观建构模式己经是力不从心了,其需要的是多元化、兼容性的价值建构体系。二是功利化追求。现行教育体制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如应试教育的片面性等。

二、高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对策

(一)注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培养

要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高中学校培养和践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培养的渠道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多种渠道协同作用。课堂教学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一项专门的教学内容,单独列入学校教学的内容,具有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要渗透传统文化内涵。思想政治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讲解和阐释,充分结合传统思想文化,将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涵和源流,有机融合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当中,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实质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自信。

(二)注重网络环境影响

学校要把重视网络影响,加强学生引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重点。首先,学校要加强网络设施建设,向学生开放校内网络资源,为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收集信息提供条件。其次,要加强对校内上网场所的管理,对进入校园网络的不良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和屏蔽,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培育高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坚持教育原则,又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的切合点,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是培育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

(一)挖掘学校教育资源

高中学校教育要深入挖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当前,校园文化的隐性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文化渗透的功能发挥不充分。思想政治课的任课教师,以自身良好的品德去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同时,学校的课堂是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渗透到高中课堂教育的每一门课程。

(二)挖掘社会实践活动资源

在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方面,既要利用学校课堂和校园文化,又要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在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不断提升自身的认识和思想境界。进一步理解和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内涵,将其先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再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和习惯,最终形成稳定的价值观。

(三)挖掘教育方式方法资源

创新培育学生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必须抓住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心理倾向,以实效性为出发点,选择教育的方法。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也是改善学校教学的一种途径,如通过各种新媒体载体,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进行宣传教育和讨论学习,教师也可以积极开设自己的专栏,以知识储备和师长的影响力,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网络文化教育模式

引言

自国家开展“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生产力,快速地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形态,显著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媒体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工具。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更加全面J知社会、了解世界。同时,不良信息掺杂网络中,对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为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增加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以来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向,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武器,高校应在互联网条件下,构建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型教育模式,有效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基于此,本文以互联网时代下的互联网思维为切入点,探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播。

一、当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形势、新机遇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出[1],学校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特别提出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

互联网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网络使用最为活跃的高等学校,在“互联网+教学”的新模式下[3],优质网络资源共享方式减少了学生的学习成本,提高了价值观教育的学习效率。“互联网+”让高校的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各类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地充实和丰富,同时有不少不良资源掺杂其中。这些资源,既能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但又存在消极影响。

当前,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是高校教书育人的第一要务,这是一个传统话题,由于处在互联网时代这个新背景之下,如何破题便增加了新难度。

二、基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调查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金陵科技学院30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02份,回收296份。经整理,有效问卷为278份(93.9%),其中男生165名(59.4%),女生113名(40.6%)。大一学生186名(66.9%),大二学生110名(33.1%)。

2.研究方法。

(1)问卷法:采用学院自行编制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卷,问卷由四部分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了解途径,互联网利弊,学习方式。

(2)比较分析法:将本次实证调查结果与国内外同类调查结果进行比较,总结特点,分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3.处理统计。

通过Excel表格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统计结果与数据分析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现状和互联网文化的影响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97.48%的被调查学生知道十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52%的不知道。29.14%的学生表示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准确知道核心价值观涉及三个层面内容,62.59%的表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印象,但一知半解,9.71%的完全不清楚深层次的含义。大多数学生通过新闻媒体、思政课学习和书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数通过讲座和家庭教育学习了解。在随机采访一名大一学生时,他表示:“我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学习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网络报纸等媒体上看到过相关报道,我也肯定周围的同学们大都是了解的。但我不能准确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的内容。”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能精准表述内容的学生只有少数。

在网络文化对价值观影响方面,85.25%的学生认为网络不良信息会影响认知,其中67.73%的学生表示面对网络信息需理性思考,14.75%的表示无所谓。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互联网弊端是信息复杂化,以及虚假信息能够动摇学生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面对当下网络文化价值观问题,42.81%的学生认为网络泛滥会危及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导向,40.65%的学生表示网络的快餐式阅读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56.83%的学生认为信息虚拟性和隐蔽性导致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存在矛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不一。部分学生认为网络文化会影响对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愿意通过网络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较高,但缺乏相应的学习途径。

2.男女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和践行方面的差异。

以性别为自变量,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现状和互联网下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男生和女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相同。在互联网文化下,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式这一维度,女生比男生有更多的思考,认为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在网络平台、热点话题、手机微博微信都能学习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深层次的内容。同时,在互联网文化影响下要严格自己的言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身边错误言论,做到多参加专家讲座、师生座谈会,合理使用网络,从而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名受访女生表示,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上确实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更喜欢一起探讨与政治有关的时事,乐意参加学生会、学生社团开展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而女生在这些方面兴趣就相对较弱,她们对艺术文学类的活动更有兴趣。

(三)问卷调查总结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个多维的心理结构,受到社会认同、个体特点、互联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存在差异性。

大学生主体不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也就不同。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内容认同,部分内容表示片面认同。另一方面,男女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性别差异。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大是大非的题上立场是坚定的。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影响,高校应抓好“互联网+教育”工作。

大学生是思想变动最剧烈的群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最大。调查显示,高校主要通过课堂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多数学生希望提高政治课的趣味性,让课堂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学中有更好的作用。同时,多数受访学生表示更愿意通过网络平台、热点话题、微博微信等途径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研究

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手抓,让学生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关系,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因此,在借鉴以往教学经验的情况下,创新教学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必经之路。

(一)以教学方式革新为动力

从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方式来看,互联网的兴起已使学习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体。因此,革新教学方式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已经十分紧迫。以清华大学为例,2014年取消了马克思主义原理近半课程,学生通过注册慕课平台在线学习名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解[4]。网络课程独特的互动性、资源性正是高校通过主动尝试探索,不断开发教育模式的成果。高校教师尤其是政治课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用新媒体的优势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今后,可以尝试在学校专题热点论坛、贴吧等平台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座谈会,让学生通过关注QQ、微信公众号了解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含义。网络平台的多元化促使学习方式多样化,促进传统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改进,朝着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方向发展。

(二)以学生体验为重点

如今,碎片化知识改变着学生的阅读方式,在互联网时代,看似阅读的东西增多,但各类知识呈碎片化形式,因此,不少学生形成了快餐式的阅读方式,网络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要用追求完美的精神培养学生,将最好的体验带给学生。因此,高校要充分了解学生并尊重他们的特点,知晓学生心中的想法并对症下药,在基于学生特性的基础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问卷发现,QQ、微信等现代通讯因信息量大、即时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许多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不深,主要是由于学习方式枯燥,缺少互动性导致效果不理想。不少学生指出,学校可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来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减少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比如组织随手为生活正能量点赞,开展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活动,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宣传学生道德事迹等。

结语

互联网模式下,大多数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但真正理解核心价值观深层次意义的只有少数。学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愿比较强烈,但也存在一些学生知行不一的情况[5]。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与学生政治信仰的建立和国家的前途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针对性、科学有效的策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的作用。

综前所述,高校应积极树立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教育对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抵御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为学生的成长指引方向,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薛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5).

[2]郑文.研究性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12).

[3]杨晓军.“互联网+教育”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

28(3).

[4]曾鑫.互联网思维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学园,2015(18).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切实把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八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逻辑起点,提出了“三个倡导”,为我国当今时代进一步凝聚价值共识指明了方向。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系统工程中,不断地深入宣传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问题,为此一些学者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被人们接受的基础上才能起到引领人们价值观念发展的作用,我们应该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意义,如何确定其教育原则等基本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新热点。

首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的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张丁杰,曾贤贵从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论述了其内涵。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将大学生培养成符合国家、社会需要的人,这样的人不仅有才而且要有德。而井阳军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阐述了其内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理论依据和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其次就其教育意义的研究。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意识很强,但欠缺辨别是非的能力,外界的各种因素会影响到他们。从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紧迫的时代和现实意义。当前学界主要从大学生、国家和学校三个角度说明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首先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其次对于国家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使国家拥有有才有德的高素质人才,可以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资源。井阳军就指出,“只有大学生构建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保证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建设。”最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可以促进良好校园环境的建设,且通过教育可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原则的研究。关于这一内容学界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方面从大学生本身来说,认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要符合大学生的特点。另一方面从教育本身来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张志祥等认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确立要具备方向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二、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困境研究

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学界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第一是当前大学生信仰不坚定,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不够。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不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够坚定等。第二是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对很多問题看法不同、理解不同,没有固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容易受新观点、新理念、新思潮的影响。没有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存在明显的价值观多元化倾向。第三是高校教育存在弊端,没有将教育和实践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只重知识技能培育、忽略心理心智培育在高校盛行。第四是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各国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更加紧密。而作为80、90后这一代的大学生,他们是从小看着美国大片和日本漫画、吃着肯德基和麦当劳的薯片、玩的是美国的网络游戏,这些都滋长了实用主义、存在主义、享乐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成了困难。经济全球化使爱国主义精神弱化,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紊乱。对于上述提到的困境,需要有具体的途径进行解决。

三、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路径研究

能否运用合适的途径开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学界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第一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普及,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第二是制度建设,只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体系化,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法可依、有制可依。第三是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是一个载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校园文化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的好坏。陈必华和王鹏还特别指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承担了塑造大学人文精神的重要职责,而且是社会道德的构成要色和支撑杠杆,是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重要途径。”

作者:蔚吉

参考文献: 

[1]汤燕妮.传播学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中国报业,2012,(12).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125 ― 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党的十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强调以德立人、树人以德。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思想引领、价值导向与行为规范的作用,是当今中国最核心的价值观,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了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在社会经济变革和各种文化思潮碰撞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的社会条件下,旗帜鲜明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着重要的意义。〔1〕

第一,是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实现中国梦的需要。民族自豪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坚守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了“主流引领、分层设计、整体推进”的主导思想,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构建主流文化、实现价值认同指明了方向,青年一代要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就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内涵及在当代的体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2〕

第二,是纠正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偏差、促进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就业形式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观等方面呈现一系列新变化,如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趋向多元化,自我意识膨胀,集体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较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个体行为失范。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矛盾、相冲突,并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从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准则和个人价值行为层面来观察社会问题、分析现实问题、解决自身的思想问题,排除干扰,坚定信仰。因而,对于纠正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偏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迫切。

第三,是引领校园文化、创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和谐校园的创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相当重要。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应积极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者和示范者,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用校园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大学生塑造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建设、弘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价值文化,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育人氛围,全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进入大学阶段,大学生开始特别关注价值观问题,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与抉择,使之内化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对价值判断标准接受与否的心理转化过程,并且逐渐形成个体稳定的价值观。今天的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其社会心理发展特征已发生改变,总的说来,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独立意识增强,社会需求迫切

如今的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富于理想,憧憬未来,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强,他们渴望社会的理解和信任,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认可自己,他们渴望加入社会,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种种令人不满意的现状,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真正被大学生所接纳,必须尊重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积极创设与社会环境相似的学习情境,采取贴近他们精神诉求的教育方式,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起到实效。

(二)依赖心理较强,盲目从众

虽然大学生成人感、独立性明显增强,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他们辨别是非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加上当前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普遍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当面临问题和冲突时,会选择盲目从众。从众行为是大学生依赖心理的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出中华民族共有的心声和愿望,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人们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必然以此作为精神坐标。因此,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日常教育的全过程,使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主流。

(三)情绪情感丰富又复杂

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生活空间的扩大,大学生形成了丰富复杂而又内容深刻的情感世界,情绪、情感中稳定性和波动性并存。总体上看,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智商和文化修养,对自己的情绪情感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是,当他们的个体需要与现实生活出现矛盾,受到内心和外界环境强烈刺激时,他们的情绪又容易产生波动。当他们得到肯定或取得成绩时,表现得兴奋不已,活力四射,而遇到挫折时又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情绪波动性较大。因此,此时的大学生迫切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有利时机。〔3〕

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一)以教育引导为主要渠道,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任务、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决定了它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主线,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教学,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规律性,探索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规律性,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和途径。要采用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用真理的力量、教师的人格魅力,用丰富的传播媒介,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新颖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的实际,紧扣国际国内形势中的热点问题,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

(二)以文化渗透为主要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显性文化和隐形文化的综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参与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可将其内化为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学生融入社会时又将其外化到社会中。目前,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文化传播网络化的影响下,思想空前活跃,文化碰撞交融,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校园文化土壤,突显校园文化的思想引导力。因此,高校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树立榜样和先进典型,使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念得以在校园内生根发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它,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提升校园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培育和谐的校园文化精神,建成学风优良、情操高尚、环境优美和文化氛围浓厚的大学校园,让学生在一种特色鲜明、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成才。〔4〕

(三)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根基,注重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同社会实践紧密相联,引导大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化为公共生活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和家庭道德规范等,完善具体行为准则,促进大学生按照核心道德观的具体要求修身立德、为人处事,养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和示范者。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察领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实现完善自我与贡献社会相统一。比如可以通过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爱心公益活动、社会实践调查、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磨练意志、施展才华,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创造无悔的青春。

(四)以外部机制为主要保障,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长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机制的保障。一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可以起到导向、激励和调控的作用,注重在日常管理中提醒价值导向,激发大学生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发挥其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主观能动性,以自身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激励机制,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进行表彰,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5〕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是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加强自身修养的基本准则,体现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规范,应该通过多种路径,有效地加以培育,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

〔参 考 文 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15-16.

〔2〕季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2-6.

〔3〕史玲玲,余林.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学理论,2010,(26):222-223.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范文第5篇

【试题回放】

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2分)

(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10分)

(3)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4分)

此题为什么会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热点为背景呢?我们可以通过回顾和梳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历程的重大事件及与高考命题的关系,透视其中的命题脉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历程要闻录

【事件一】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并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点评: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词,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事件二】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点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意识形态的高度,何其重要。

【事件三】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提炼和概括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点评: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的认识,作用进一步被提升。明确了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

【事件四】2012年11月,中共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点评:完成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

【事件五】2013年12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党就如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点评:至此,历经七年时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开始落实到实践层面,

【事件六】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0日下午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事件七】2014年2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点评: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是紧紧围绕治国理政进行的,具有针对性、现实性、战略性等特点。两次集体学习联系在一起就突出了核心价值观在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真可谓重中之重。

一个《意见》,两次集体学习都强调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就如何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做出了具体部署,信息很明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治国理政的重点工作。

二、高考命题情况梳理

如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历程的时间相对应,与其有关的高考命题的变化,就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事件一至事件四所对应的2007年―2013年高考,全国卷并没有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材料背景命题。

第二阶段:事件五至事件七所对应的2014年―2015年高考,每年都进行了命题:

1.2014年政治高考全国卷Ⅰ命制了一道选择题――23题: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是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②价值观作为个人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规范作用

③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

④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A.①②?摇 ?摇B.①④C.②③D③④

2.2015年政治高考全国卷Ⅰ命制了一道主观题:39题(内容在该文的【试题回放】部分)

三、高考命题与时政事件关系的探究

自2006年10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提出、明确、定位到践行,长达近八年(2006年10月―2014年2月)的时间,与之相对应的八年(2007年―2014年)高考,我们把事件发展轨迹和高考命题轨迹相对照,不仅仅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2007年―2013年,该时政是比较热的,高考为什么会没有命题?

2.2014年的高考时段内(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该时政似乎已经到了“赤手可热”的程度,为什么仅仅命制了一道选择题呢?

3.2015年的高考时段内(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该主题并没有发生大的引人注目的事件,但是高考为什么出人意料地命制了主观题?

带着这样的疑问,将两个轨迹联系在一起进行深入探究,笔者认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2006年―2012年,事件一至事件四的发生过程,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逐步深化、进行理论创建的过程,在此期间,很多内容不是很明朗,这就不难理解2007年―2013年高考全国卷为何没有命题。

第二,然而,事件五、六、七这些时政大事的发生,扭转了这种状况。《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印发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创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两次集体学习,又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指明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它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高考,必然会“出手”。2014年全国卷Ⅰ命制了第23题便是明证。

第三,高考,面对如此重大的时政热点,仅仅出一道选择题就能够很好地体现国家意志吗?2015年政治高考全国卷Ⅰ命制了第39题便是有力的回答。此题完全符合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政策,尤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会议精神。由此体现出了这一时政应有的“热度”。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我认为,这就决定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必然是高考命题长期的热点,所以,2015年在这一时政看似较“冷”的情况下,高考命题却很“热”。此题的命制起到了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

四、高考备考的启示

高考第二、三轮复习的过程中,“关注热点,加强应用”的要求贯穿其全过程。通过以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轨迹”关系的探究,对于这一过程的备考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第一,根据高考考查的能力要求,高考必然以问题为导向,关注生活,反映时代主题。作为引领备考的教师应时刻牢记并将其真正落实到备考工作中,切实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以社会价值为导向,选择和解析重大热点问题作为训练的载体。热点问题是否重大,就要梳理热点问题的发展轨迹,弄清来龙去脉,通过关注重要话题、热点事件、主要会议和舆论导向认清它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如前文所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点事件梳理出来后,它的重要性便一目了然。

第三,在选择热点问题时不仅要关注高考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4月至今年3月),更要关注那些正处在变化发展中的时事,辨别哪些是暂时性热点,哪些是持续性热点,哪些是正逐步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热点,将它们归类梳理。在此过程中,我们能够充分理解时事,思维就能够与社会生活对接,高屋建瓴地把握社会热点的复习工作,建立复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