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咏雪教案

咏雪教案

咏雪教案

咏雪教案范文第1篇

《卜算子·咏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释课题,介绍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解题。

2.介绍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三、自学课文

(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简单地作一下批注。)

1.个人自学。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待第二课时解决。)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读一读陆游的《咏梅》词。

3.自主探究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

5.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教学过程:

-、导入

齐读这首词。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学习目标。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重点体会梅花的品格。)

(1)“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句意: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句意:当山花漫山遍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从中感受作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宽广的革命胸怀。)

5.激发想像,画一画。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的景象画下来。)

6.背诵这首词。

(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三、总结、拓展

1.师生小结

的《咏梅》一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

2.读写结合。

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把它改写成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

卜算子

咏梅()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教案点评:

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朗读,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在了解梅花特点,体会梅花品格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后鼓励学生读主席的其他诗词,背一背陆游的咏梅词,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

探究活动

咏雪教案范文第2篇

新时代推广新理论,这些年来创新一词可谓深入人心,各行各业都在提倡创新……近年来,国家也在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很多新理论、新观点、新教法应运而生。在改革新风潮的带动下,我们的教学模式也似乎凡是与“新”字沾边的,都被一律叫好;反之,与传统教学相关联的几乎一律不卖座。重点就体现在评课上,很多老师在听完课后的评课中,不管教学的效果与教学的实际情况如何,首先就很形式地认为:只要是不使用电教平台,而仍采用“粉笔+黑板”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来授课的,就是“教学手法落后”;只要是老师在课堂中多精讲几句的,就是授课不符合所谓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新理念……总之,一切以“新”为标准,凡“新”即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里已经不敌所谓的“新”理论。教学的实际成效与课堂对学生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的实质内涵都被形式主义所替代了。

语文的教学手法和教学方式本都很讲究灵活适用、讲究随“文”应变,每篇文章教法可能都不同,所谓“文无定法”,其实“教”也是无定式的。因此,套公式似的教法是完全行不通的,并不是所有课型都不适宜“粉笔+黑板”教学方式,有时候电教平台的使用也并不比传统教学方法优越,它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已;也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比如在低年级的古文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方法就一般不可行。

而且,为了追求与迎合所谓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教法,教师在授课和讲练习时,也总想方设法去培养学生的所谓多发性思维、辨证主义思维等,务求让学生对一个问题的想法越多越好,思维越新越好,答案越多样化越好。曾听过一节示范课,教授的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五柳先生传》,课堂的前半节进行得很顺利,学生配合得也不错。快下课时,主讲老师抛出了一道讨论题:“假如五柳先生生活在现在,你认为他会怎样?”学生们稍一思考即踊跃举手。第一个同学说:“他会成为一个大文豪”。第二个同学说:“他会成为一个富翁,因为他会成为一个畅销书作家”。第三个同学说:“他会酒精中毒,因为现在的假酒、劣酒太多”。第四个同学说:“他会醉驾被捕”。第五个同学则说:“他会彻底改变脾性,去做一个贪官。”……学生们越说越兴奋,课堂气氛很活跃,主讲老师也对学生报以满意的微笑,于是这一节课在“和谐”的气氛中结束了。但听完课后,我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这个问题虽然确实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却几乎颠覆了整篇文章的思想格调,错误引导了学生的思维、情感与分析方向,学生们越往下讨论,就越偏离文章的主题。我们清高、自洁的五柳先生似乎变成了一个酗酒、无能、逃避责任的软弱知识分子。陶渊明身上那种身处乱世却不能改变世俗污浊的无奈,转而选择独善其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被误解了,那种安贫乐道、忘怀得失、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豁达洒脱被丑化了,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气节被嘲笑了。文章含义被篡改了,教育和学习的原意岂不是被颠覆了吗?那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本意还在吗?

又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古文《咏雪》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道习题:“文中关于雪的比喻,是兄子的回答好,还是兄女的答案好?”许多参考书都会给出两种答案:一是认为兄子的回答好,理由是:“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的,在风中往往上扬,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二是认为兄女的答案好,理由是:“‘柳絮’一喻生动地写出了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只有物象而无意蕴,因此有所不及。”从表面上看,这样判断答题的方式似乎确实体现了现在教改中对中学生学习的“民主”与“开放”思维的倡导和鼓励。但是我们都知道,“兄女”谢道韫是中国古代公认的才女,而她作为一名才女被千古传诵的最突出事例,恰恰就是文中所提到的她以“柳絮”喻雪这个典故,而且这个典故流传千古,成为后世传颂的一段佳话,以至后来的文人形容女子有文才时都以“咏絮才”喻之。也就是说,《咏雪》这篇文章在《世说新语》中本就是为了表现谢道韫的文学才华而作的,这是无论原书作者,还是后来历代的学者们都一致赞同的观点。那现在我们又何必只为了标榜我们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而撇开事实见解去硬造出两个答案来呢?也有人认为兄子的回答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把雪比做盐,在某种程度上说还是比较形似的。那么还有学生把飘扬的雪比做“头皮屑”,把挂在树梢的冰条比作“流鼻涕”呢!这不是更“形似”吗?答案岂不更好?但我相信这种答案恐怕不一定有人欣赏吧,因为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咏雪教案范文第3篇

田园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备考攻略】

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就内容而言,有对农村自然景物与田园生活图景的描绘;有对农忙欢歌及多彩乡村生活的描写;有对农民劳动艰辛、生活惨痛的反映和对官府剥削、赋税苛重的深刻揭露;也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以及旅途情景的叙述等。

田园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既要感知作者的身世,做到知人论世,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又要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例:(2008年上海春考卷)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步入衡山

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涣,绿阴亭午但闻鸡。

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

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①闲身信马蹄。

[注]①散诞:逍遥自在。

(1)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________。

(2)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

B.在描绘雨中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

C.通过对乌云、小雨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衡山气候的变化无常。

D.四周乌云似瘴,小雨连绵,山道泥泞,作者顿感游兴索然。

(3)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

[参考答案](1)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之声,推断似有人家。(2)B(3分);A(1分)。值得注意的是:答B给3分;答A给1分。因为B项由景到情全面概括了颈联在律诗中的作用,而A 项只赏析到景物这一层,没能深入体会景中之情。(3)对官场喧嚣(城市生活的喧嚣)、排场的厌倦;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

题画诗: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

【备考攻略】

题画诗,广义地说是指一切题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有抒写怀抱、持赠他人和艺术评论等,往往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这种题画诗的创作,是诗人参透了画家之画的神韵情思,从而与画家共鸣,诗画融通,于是以诗应之,其素材其情思,均与画同,使鉴赏达到一种至高的境界。

题画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往往是将静止的画写活写动,写得画中之物跳出画外。诗是对画的提炼和概括,也更赋予了题画者自己特有的观感和情思。

(2)题画诗多采用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借对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自己的感情,延伸画意,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景致与情怀相互融通,达到和谐统一。

(3)了解题画诗在创造意境方面有三大特点,一是寄寓主观情思,二是展开艺术联想,三是借题发挥、抨击时弊。

例:(2006年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参考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在作者心中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咏史诗:古今多少

兴亡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备考攻略】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

咏史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了解解读程序:披史入文,披文入情。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诗篇时的有关背景,要读好注解,这是读懂咏史诗的一把钥匙。

(2)在鉴赏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从而领悟诗人真正的写作意图和感情。

(3)了解咏史诗常见的情感抒发模式:借古喻今,揭示今不如昔;崇敬古人,要效法古人;怀古伤今,揭露社会现实;反思历史,警示后人。

(4)熟悉鉴赏中常用语:思想内容方面,如哀叹国运、忧国忧民、昔盛今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缅怀先贤……表现手法方面,如借古讽今、用典(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欲扬先抑……语言特点方面,如含蓄隽永、生动形象、雄浑深沉……

例:(200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 衣 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 月 圆

(金)吴 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席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________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________之感。

(2)请简要赏析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1)燕子兴亡 (2) 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咏物诗:花鸟草虫

皆有品,仔细体察物关情

【备考攻略】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留下了一首首精美的咏物诗篇。

咏物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察物态。描摹物态是咏物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环境。

(2)品味寄托。要由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分析其内在品性,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联系诗人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明辨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诗在构思时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4)了解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月,思乡;莲,高洁;柳,送别;花,美好;松,坚韧不拔;梅,孤高,不入流俗;菊,品格坚强,气质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等等。

(5)了解鉴赏常用语:如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生动传神、贬词褒用、形神兼备、烘云托月、蒙含蓄……

例:(2006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薛宝钗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

[参考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送别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备考攻略】

送别诗一般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或者直接抒写离情别绪,或者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或者重在写离愁别恨,或者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者以上几个方面兼而有之。

送别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所描绘的景物,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2)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3)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细小情节,抓住了细节,才能以小见大,透视全篇。

(4)品味语言。如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以“丝”谐“思”等。

(5)了解诗中常用的意象:班马,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长(短)亭、南浦、柳岸、西楼,表示送别地或悠悠愁绪;烟波、浮云、秋蓬,比喻离别后漂泊无依;落花,伤春之意;落叶,秋愁之感;杨柳、劳歌、阳关、渭城,送别之曲;夕阳、落日,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6)了解鉴赏中常用语: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烘托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例:(200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边塞诗:醉卧沙场

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备考攻略】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由于每个朝代不同时期的国力或盛或衰,导致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如盛唐之时的边塞诗则普遍带有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烈无比,如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而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边塞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如李颀的《古从军行》,此诗写当时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对当时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了解诗歌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与诗人取得感情上的共鸣。

(2)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感情。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鉴赏时要注意区别。

(3)分析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的艺术风格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的不同诗人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所表现出来的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4)了解边塞诗常用意象:金鼓旌旗、烽火羽书、边关戍楼、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投笔表示弃文从武,长城表示守边的将士,楼兰表示边境之敌,吴钩表示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例:(200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羁旅诗:此夜曲中

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备考攻略】

有些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这类诗,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漂泊愁苦,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重视。

羁旅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

(2)熟悉羁旅诗常见意象: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耐,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寒蝉,悲凉;猿猴,哀伤;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沙鸥,飘零,伤感;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了解羁旅诗常见主题:①文人失意。②漂泊哀伤。③思念亲人。④生活潦倒。⑤互勉互慰。⑥孤傲不群。⑦珍爱友谊。

(4)体会诗人是如何把羁旅之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探寻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例:(2007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咏雪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梅花 遗恨 气韵 梅格神韵 思想心理 艺术 人格

在古典诗歌中梅花是一个典型的意象,但它真正大量进入诗坛却是在唐宋时期,这一时期梅花因其特有的“梅格”而成为诗人们钟爱并争相描摹吟咏的对象。宋代文坛的“多面手”苏轼就有大量描梅摹梅咏梅叹梅的作品。

苏轼“夯实了文化修养的功底,磨练了独运文字的匠心”,曾以书文歌赋和旷达胸襟为后世所景仰。但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仕途坎坷,正如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的那样:“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病逝前两个月对自己后半生所作的客观总结,遇赦北返的心情固然可喜,但世事的沧桑巨变和岁月无多的感慨萦绕胸中,此时看到金山寺里自己的画像,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于是题就了这首小诗。苏轼的伟大并不在于让后人怜悯他的“屡遭贬谪,仕途坎坷”,而是在于能够领略他面对打击后表现出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和旷达的人格魄力。

苏轼不仅唱大江东去,也在吟咏着“梅”一样的心绪,“梅”一样的情怀,于是“梅”便成了苏轼笔下不可或缺的景物。从苏轼对梅花的描摹中,可以看到苏轼不断成熟的思想心理和逐渐旷达的高大人格。

第一、身处逆境的惆怅心情,贬谪生涯的种种遗恨

苏轼笔下的梅花有寄托遗恨、表达惆怅的一面。在他塑造的女主人公的口中,那种渴望被理解的心愿欲说还休,那些身处逆境和未能施展抱负的惆怅与遗恨曲折委婉。如《阮郎归》: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

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

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此词上片首句直接典用林和靖诗句来描写梅花的美妙和幽香;次句有“白玉堂前一树梅”的影子,间接点破首句的幽香来自梅花;“东风”即“春风”,此句的“西邻”和下句的“儿家”相对,意指西邻春风得意,而自己却门扉紧掩,暗含春风撩动春愁之意。

下片开头三句既是写梅更是写人,到此人梅一体、物我不分,尤其以“香腮粉未匀”来凸显思妇盼郎不归而不事梳妆、无心打扮的落寞心情。“折梅寄相思”古已有之,但词中思妇却因“日暮云重”而无从遥寄。

此词的高妙之处不在以梅花喻闺中,而在又以闺中的处境、思绪来反映了作者身处逆境的惆怅心情和抱负难施的种种遗恨,同时也寄托了渴望被理解的心愿。又如《梅花二首(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诗中的梅花开在“草棘间”,伴随风雪“渡关山”,并具有“开落两堪愁”等特点,均可看出此时的梅花是诗人自比。神宗元丰三年二月,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死里逃生之后虽有虚授之职,但实际上如同流放。

“的皪”的梅花尽管天生丽质但开在草棘间而无人欣赏,又被东风吹落殆尽,无论是开是落都无人问津,这是怎样的哀怨凄凉之感。这里梅花的遭遇就是诗人的人生写照,身处逆境的飘零之感,怀才不遇的沮丧情绪,无人宽慰渴望理解的孤独心寒,熔铸成了挥之不去的惆怅和道不明了的遗恨。再如《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此词开篇用“玉骨”和“冰姿”来赞誉梅花的坚贞和仙姿丽质,接下来以极富神话色彩的“海仙遣探”来表达对梅花的艳羡。“素面”和“洗妆”两句则表现了梅花的自然之美,“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风姿跃然纸上。末句说明拥有高洁情怀的梅花已随“晓云”飞逝,与同样洁白的梨花绝难同梦。

《西江月》作为一首咏物词,风姿绚丽,梅格高雅,形神兼备,韵味深长,是咏梅作品中难得的佳作。但只要联系词人贬谪惠州的经历,就知道此词还是一道悼亡词。宋代惠洪的《冷斋夜话》也说:“(东坡)又作梅花词曰:‘玉骨那愁瘴雾’者,其寓意为朝云作也。”朝云姓王,杭州人,东坡侍妾。朝云随他天涯海角、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深情挚爱。东坡远谪岭南时,曾劝朝云离去,她执意不从,三十四岁便死于惠州,葬于梅树下。由此可知词中的“梨花”应是词人自指,说明从此以后与朝云不能同梦。与痛失至爱相较,东坡的贬谪生活并不算什么,只是朝云那有如“玉骨”“仙风”的姿态还历历在目,那万里投荒的坚贞情感还清晰可见,怎不教人肝肠寸断。

此节三首,总体反映了苏轼从“抱负难施”至“贬谪黄州”再到“痛失至爱”的愁苦历程,其中一首比一首更为痛心,一首比一首更为抒怀。

第二、关注价值的艺术个性和热情开朗的精神气韵

然而,苏轼就是苏轼,他没有就咏梅而咏梅;也没有因遗恨而遗恨,他在痛定思痛之外,也反映了对精神生活和生命价值的重视。这无论如何是一种坚毅和韧性人格支配下的巨大进步。

这类作品表现他关注生命价值的艺术个性和热情开朗的精神气韵。在这里梅花的意蕴就不仅仅是上一节中的遗恨和痛苦,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对价值的关注。如《红梅三首(选一)》:

雪里花开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

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裛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

咏雪教案范文第5篇

一、“契机”创新。一个人物,一句话,一点回忆,一个场景等,都可以触动同学们的思绪,成为作文的“契机”。有了这个契机,头脑中杂乱无章的生活积累突然会变得有序,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突然会闪耀着光彩,几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突然会产生特殊的联系。写父亲的文章可谓多矣,朱自清却写出了与众不同的《背影》,这就是因为父亲的一封信成了他写作的契机。中学生作文也是如此。曾获得“世界邮政日”征文一等奖的辽宁省学生曾晖在总结经验时写道:“苦思冥想几天,也没想出一个思路,收到朋友来信,我脑子里便来了灵感。”“找准契机就把握住了纲领,我写得很轻松,很潇洒,可以说是一气呵成。”我国当代作家何大霖曾打了一个比方:“好像有一堆柴在那里冒烟,就是烧不起来。”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拨弄”、引导,为学生作文提供契机。

二、“逆转”创新。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作文最忌的就是平铺直叙,要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才能做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例如杨朔《的荔枝蜜》由“不大喜欢”蜜蜂起笔,接着是吃蜂蜜而“动情”,听蜜蜂事迹而“心颤”,最后愿“自己也变成一只蜜蜂”,欲扬先抑,波澜起伏。鲁迅是逆转达手法的高手,《药》中老栓为儿子治病而买人血馒头,结果小栓在一片“好药”的议论之后死去;《一件小事》中,“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后来在人力车夫的实际行动教育下,终于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起初觉得有些迂的车夫成了“我”须仰视才且“时时记起”的人物。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巧设文章“转折点”。

三、“求异”创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摈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文学史上有许多求异创新的成功范例。的《卜算子·咏梅》就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写成的名篇。一样的咏梅,两者迥然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处境偏僻,心情寂寞,饱受风吹雨打,极度消极孤苦,然而互相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目空一切,孤芳自赏;而笔下的梅花,不怕狂风暴雨飞雪,敢于傲,!雪开放,并且昂然向上,向百花报春,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曾有一年高考作文题就是“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前者为“常规”,后者就是“求异”。平时可以从一些成语或俗语入手进行训练。如“班门弄斧”与“弄斧到班门”(前者讽刺在行家面前卖弄,后者提倡能手竞争),“毛遂自荐”与“自遂自退”(前者指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后者提倡能上能下,反对终身制);再如“物极必反”与“物极未必反”,“欲速则不达”与“不速则不达”,“大器晚成”与“大器未必晚成”,“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与“各人自扫门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等。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辩证求异正反说理的能力。

相关期刊更多

实用医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应用化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应用数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