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http://不断深入,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物质上的追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催生了人们在精神生活的需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除了有丰厚的物质作为基础,还要求强大的民族文化作为保障。然而当前我国民族文化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冲击,“三鹿事件”、“郭美美事件”、“小悦悦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在向我们警示,当前社会我们不能仅仅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真正治标的良方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迷失了自我,不能用传统优秀价值观来衡量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才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泛滥成灾。导致传统的诚信和伦理沦丧,道德底线崩溃。如果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中,我们不能很好的守住传统道德的精髓,几千年的沉积下来的美德就会毁于一旦,那么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会受到阻碍。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产生了一些列的文化发展问题。如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推行的全球文化的文化帝国主义,抹杀各不同民族文化本质特点的文化认同危机以及弱势文化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文化生存逐渐走向市场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样就产生了许多不容乐观的现象,一味的追求物质利益原则,“启蒙”“审美”“深度”在不断的被“娱乐”“收视率”“效益”等一些媚俗的文化产品所充斥。有的艺术家公开表示,他的创作目的主要是娱乐,不追求深刻的思想内涵,不追求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和人文关怀。创新意识不强,模仿之风盛行。大同小异,在视觉和审美上使观众疲劳,还有一些是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追逐成名不择手段,。明星艺人炒作现象屡见不鲜,在炒作和包装上寻找出路,用低级的噱头和耸人听闻、甚至丧失道德底线的所谓“卖点”吸引眼球。一些作品通过暴力色情、陈腐迷信、八卦奇闻来促销谋利。

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成为当前我国不可抗拒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要求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保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性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考察,不同文化在发展中相互冲突,但也有相互汲取和融合,随之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民族文化的融合在进一步加深。然而,各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性特征,是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区别与其它民族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同时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丰富了人类的文明,是人类文明丰富多彩的源泉。因此,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不能以一种形式的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形式来实现,要在发挥民族文化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交流、融合来实现的。所以民族文化的融合是要以承认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在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来实现的。为了建立统一的全球文化更要求保护和发展民族的文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言,面对跨国公司和某些发达国家以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更需要文明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保持民族独立自主的地位。

二、强化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传播的监督

行政监督部门加大对媒介机构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近期制定的相关指示等情况的监督。例如广电总局公示了“2011年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的通知,通知指出,2011年,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申报公示的剧目共123部、3941集,同意公示的剧目共71部、2321集,其中,近代和古装的历史剧共有37部。对于荧屏掀起的历史剧风,广电总局特意批评了不尊重基本历史史实的现象,更指出个别剧目存在胡编乱造历史的内容和情节,在价值导向上出现偏差,要求必须纠正这种现象。广电总局强调,历史题材电视剧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习历史知识、深化民族记忆的重要渠道,是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要求广大电视剧工作者在创作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时,要把握住两点:一是真实可信,要在尊重历史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这是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生命所在;二是要坚持唯物史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

转贴于 http://

传统道德、传统文化。市场监督要依法对大众传媒内容实施监督,严格查处流入市场的各种不健康的图书、软件和网络信息等。公众http://监督是直接来自于广大群众的一种监督形式,积极宣传提倡公众明白自己对媒体监督的权利,尽快形成公众监督的社会机制。

三、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

传统的优秀文化和道德价值观,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利益的追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但应该肯定的是传统的“以义制利”的原则仍然是基本的原则: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对利益的追求都是不能不受到道德的制约。否则,没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经济活动也就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而我们眼下的市场经济中,一个诚信严重缺失、假冒伪劣肆意泛滥的恶劣环境,目前社会上“三鹿现象”肆意泛滥,屡禁不止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断代和缺失带来的恶果。“三鹿事件”是一面难得的镜子,爆出了一些列问题。像“蝴蝶效应”一样轻易击败一大批企业和一串党政军领导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还是需要严格遵守传统价值观文化和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比古代的社会利益关系复杂的多,在经济活动中,人们常常遇到新的伦理问题、道德要求和利的取舍。要是传统的优秀价值观文化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就要不断的研究市场经济的需求,来规定市场经济下的义利观。

四、要实施走出去战略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1月8日、9日晚,由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文化厅、省文产办联合主办,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戏剧学院、音乐学院承办的“云南民族传统服饰展演”精彩上演,来自全省16个州市26个民族的200多套民族传统服饰齐齐亮相,为观众奉上了华丽的视觉盛宴。

台前:倾力呈现视觉盛宴

踏着音乐的节拍,50多名来自云南艺术学院模特专业的学生或昂首阔步,或款款徐行。从滇东北的昭通苗族服饰,到滇西北的藏族、纳西族服饰;从石林的彝族撒尼服饰,到苍山洱海间的白族服饰;从支系众多的哈尼族服饰,到比邻而居的景颇族、阿昌族服饰……在短短一个小时里,200余套囊括全省26个民族及各民族所属支系的服装、服饰在舞台上轮番展示。

观众仿佛徜徉于云南的秀美山水之间,领略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民族服饰画卷――不仅能近距离直观感受着各民族传统服饰的质、形、饰、色、画,享受一波又一波的视觉冲击,还能品味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民族服饰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

云南民族传统服饰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鲜明靓丽的表征。服饰不仅是遮蔽身体、抵御严寒的工具,它还承载着各民族生产生活环境的文化信息,体现着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累积凝聚的民族智慧。

居住在雪域高原迪庆的藏族同胞,以纯羊毛手工纺织制作男女各式藏袍、纯羊毛围腰、腿带、鞋带等。纺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它以纯羊毛为材质,通过纺织、裁剪、漂染、水煮、防腐等技艺处理,制作出集实用性与艺术性结为一体,具有传统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藏族服饰。

居住在金沙江畔湾碧乡的傣族妇女,每逢在夏季上山采摘野生火草,撮下叶片背面的白膜,经捻线、纺织、染色、晒干、裁剪、缝制等工序,制作出代表她们地方民族特色的“火草筒裙”。

少数民族的服饰,如同少数民族的根,纵横交织的经纬里,藏着家乡的山,淌着家乡的水。保山市昌宁县的苗族女装完整地保留了古代“五色衣”的特点。心灵手巧的苗族妇女用一条条彩线记录了苗族先祖在迁徙过程中走过的一条条山路、淌过的一条条江河。每一条红线,记录了苗族经过的一场场血战。每一个图案,代表着苗族曾经固有的家园。

少数民族的服饰中,也蕴藏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鹤庆彝族白依人火草女装又称“蜜蜂衣”,女装腰带以黑色和黄色为主色调,意在纪念蜜蜂将他们的祖先从金沙江畔引到水草丰美的鹤庆定居。

德昂族女子服饰主要包括头饰、对襟上衣,腰箍和筒裙。据说,德昂族的先祖曾娶了一位鸟姑娘。鸟姑娘茹毛饮血,鲜血从嘴里流出来,染红了衣襟、袖口和筒裙。鸟姑娘总是飞回娘家,老丈人心疼女婿,就变出腰箍,给鸟姑娘戴上,鸟姑娘便不会飞了,与德昂族先祖过上幸福的生活。德昂族女子从祖先那里承袭下戴腰箍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文化。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陈劲松院长介绍说,希望通过此次展演,在充满特色的民族服饰里,展示少数民族发展过程中关于历史、人文、环境、创意里的感悟;期许通过展演,借助传统与创意,向社会宣传云南独特的文化魅力,推广云南的文化价值,给世界、中国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幕后:共同守护文化根基

云南少数民族资源丰富,不同的少数民族中拥有数量众多的支系,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支系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民族传统服饰蕴含着各民族的社会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体现民族自我意识的视觉符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目前,云南省的苗族服饰 (昌宁苗族服饰)、彝族服饰两个项目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尼族服饰、傈僳族服饰、布朗族服饰、拉祜族服饰、德昂族服饰、藏族服饰、傣族服饰、纳西族服饰先后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外,云南省还有纺织、剪纸、刺绣、印染、金属锻制等一系列与民族传统服饰制作相关的非遗项目,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名录体系,为全省各民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弘扬云南省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加强对外交流,为绚丽多姿的民族传统服饰搭建展示平台, 主办方面向全省民族传统服饰征集信息,得到了各州市、各民族同胞的积极响应。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主办方共收到两个批次、总计近三百余件民族服饰。经专家评审,最终确认203套服装进入展演。

与本次展演同期进行的还有由文化部主办、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承办的第二、三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来自云南16州市的150位培训学员中有近70位学员的民族传统服饰入围本次展演。

为了共同办好此次活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非遗保护单位、高校师生、各地州的文化工作者和民族传统服饰持有者、传承人们组成了一支高效的队伍。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共同完成了涵盖200余套民族服饰的大型精美画册《云南民族传统服饰图集》静态、动态数据采集工作。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现代化;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 D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310-2

在时展日新月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突飞猛进的今天,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现代化已是必然的趋势。这既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做出的历史抉择,又是民族自我意识强化的表现。面对汹涌澎湃的现代化浪潮,目睹一系列民族传统文化因子变异、衰退、淡化的不争事实,一些敏感的学者惊呼: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能不引起人们高度的警觉。一些族内人士甚至认为,现代化将会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灭顶之灾,并为此对现代化采取排异态度和惧怕心理。实际上,惊呼、排异、惧怕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反映了社会剧变时期人们对变化本身的关注与担忧。但是,过分的忧虑又是不必要的,这种忧虑等于是低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调适功能,是把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截然对立起来的一种不正确心态。

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传统文化又不能不要。民族地区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如何处理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好了,就可以取得“共生双赢”的效果。反之,不仅会延误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且也会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损伤和不应有的损失。

一、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能否得兼

一个民族要现代化,意味着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接受现代化的洗礼,民族成员自身也自然是现代化的一部分。

而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理解为该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群众中世代沿袭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等方面的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语言、文字、艺术、服饰、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教育、风俗、、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民族自我意识等等。另外,民族文物为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传统文化的外化形式,也是属于传统文化范畴。文物不仅包括有形文物,如建筑、雕刻、绘画、工艺品、墓葬、字迹、典籍、人工器物、天然物等,还包括无形文物,如表演、音乐、技术、工艺等。

民族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中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它在各民族社会中的作用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民族特性的标志,是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团结、和睦、认同的稳定剂、凝固剂;另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惰性、落伍的东西,对于本民族的成员来讲,是习以为常的、自我感觉良好的、难以变更的,这就容易对现代化事业构成阻碍。

对于一个具体的民族而言,它不能不要现代化。现代化是世界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人为阻遏是不会起到什么作用的。对于一个民族,它又不能没有传统文化。如果传统文化消失殆尽了,这个民族就不称其为民族了。任何的现代化,都只能在一定的人群、一定的空间中实现,也就是说,不能脱离人、脱离人赖以生存的人文社会环境奢谈现代化。

现代化可能会使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些因子衰退、消失,但却同时会使另一些因子受到激发进而越发张扬。这就是当代已经现代化了的国家,亦即发达国家中民族主义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因所在,也是世界上任何现代大都市中的文化不是单一文化而是多元文化的原因所在。比如说在中国都市中的少数民族成员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语言、文字、观念、习俗、服饰等方面发生了变异,但并没有泯灭他(她)们的民族心理、民族认同感。少数民族出生的知识分子按理说接受现代文化知识最多,在观念心态等方面离“现代化”最近,但他们的民族意识往往最强,其原因大致相同。

显然,对一个民族来说,要现代化,也要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理应是,而且也能够做到“双生共赢”,协调发展。其原因,简单地讲,有这样两个方面:

第一,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并非是水火不容,而是相得益彰的。在世界上现代化进行的最成功的国家日本的经验已经表明:在现代化与固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之间是能够找得到结合点的;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来为之张目、导航。在日本的现代化过程中,到处都呈现出双重(二元)结构的现象,即工业上是小型家庭企业与现代大工业并举,思想上是东洋精神与西洋技术并存,“学问技术采于彼,仁义道德存于我”。时至今日,日本某些传统因素不是削弱,而是在继续发挥其功能,社会上虽然也沾染上了工业社会的种种“恶习”,却比较成功地避免了西方工业社会中常见的某些现代病,如都市化程度高而犯罪率较低、劳资关系较协调,等等。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视。日本工业社会不同于西方工业社会的主要之点就在于它具有“比重视物质生活更重视教育的历史传统”、“官民一体的思想”、“勤劳哲学”。显而易见,这些特征正是日本的历史文化传统所孕育的,表明战后日本的重新崛起并不是单纯模仿西方现代化,而包含有东方式的创新。

我们平时所说的国情,里边就包含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因素。所谓现代化建设要符合国情,实际上就有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这样一层意思。在我国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同样的道理,在中国西部民族地区进行现代化建设,不能不考虑西部民族地区的区情,不能不考虑西部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因素。只要处置得体,西部民族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不是抑制,而是会加速西部的现代化进程的,即传统文化能为西部民族地区 的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第二,现代化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任何的传统文化都包括有两方面成分:一方面传统文化中必然有优秀的、切合时展需要的成分,它们代表着传统文化前进的方向,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还有逐渐落伍的、与时展相背的成分,它们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被淘汰,并被人们遗忘,失去传统文化的“资格”。传统文化的这种吐故纳新实际上是在不断地进行,人们只要通过“妇女缠三寸金莲”由“国粹”而变为历史陈迹这一简单例子就可感悟到。西部民族地区在历史上类似的陋风恶习同样很多,现在同样有许多已销声匿迹了。评判一种文化现象的优劣,并非人们的主观意愿,而是客观的时代。不合时宜的文化或迟或早要被淘汰。这种吐故纳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相对稳定性的否定,而恰恰是一种调适,因为只有变迁才是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再生或阻止衰败的最佳方式。这种吐故纳新,实际上就是个文化现代化过程。也就是说,是现代化赋予了传统文化以活力和生机。

大家知道,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其产生的生态环境和所属民族的生计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并不是说,所有文化传统只要离开了滋生的土壤就无从发展。事实证明,许多民族的文化传统经过不断的改良,往往成为超民族、跨民族的优秀文化。有的甚至成为国粹或人间奇迹。小民族也一样,他们的许多文化传统也有可能成为族际共享的资源。关键的是跨出族界这一步的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仰仗文化现代化来搭桥铺路。

近年来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兴起的一大“亮点”是文化的产业化。这也是现代化赋于传统文化的又一生机。打这样的文化牌,魅力独具,能够创造新的消费热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发展问题。这对西部民族地区尤其适宜。我们应鼓励和支持西部民族地区发展这种产业,并促使其早日形成行之有效的机制。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出路:与时俱进

置身于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环境下,民族传统文化确定无疑地要进行变迁。这种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的躲避、阻隔、逃逸都无济于事,只有调整心态,主动适应,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协调,与时俱进,走传统文化的更新之路,才是正途。

民族传统文化能否以常态改变其内涵、方式,并得以正常发展、传播,这也是一块试金石,是对该民族及其文化的活力、生命力的充分考验。一个墨守成规、拒绝改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种因循守旧、作茧自缚的文化是没有希望的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只有以开放的姿态博采众纳,才能使自己丰富;民族传统文化也只有以虚怀若谷的气度从事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才能使自己真正强大。

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轨迹大致有三:继承、发展、变革。即继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与现代化建设事业相适应的因素,对它们进行必要的保护、宣传、倡导,使其发扬光大;变革过时的、落后的、妨碍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因素,对它们加以引导、限制甚至摈弃,使其脱胎换骨,重新焕发生机。

民族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并非一蹴而就。作为族内的一些同志一时可能很难转过思想弯子,认为传统文化发生变异后,就会削弱民族特征,削弱民族意识,进而导致民族的消亡。实际上,这种担忧恰恰反映了该民族传统文化不成熟的一面。有些人臆想着要为民族传统文化构筑一个保护伞,这无疑是多余的,也是徒劳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其消极等待被变革,还不如主动变革,赢得先机。关键是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理念,恰如其分地理解它们。比如民族语言的转用现象就特别典型。语言,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应当说是深深根植于民族群众的精神生活中的,其生命力之强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族际交往的加深,不同语言之间频繁的接触和激烈的竞争,使一些原本就处于弱势、使用人数少并且无文字的民族的语言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其中一些民族必然地要发生语言转用,这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将民族语言同民族特性完全划等号,认为民族成员发生了语言转用现象,就会危及民族的存在或生存,就会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发生动摇,这又是过于担忧了。事实上,民族的语言只是民族特征之一,在世界各国,没有自己独立语言的民族并不少见,操同一语言的人们也并不就是同一个民族。同时,民族语言的转用及消亡也并不那么可怕,操单一民族语言也并不那么美妙。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民族之间的交往空前密切,“民―汉双语”、“汉―民双语”、“民―民双语”现象已普遍存在,正说明了该民族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民族成员由不流动变为流动这样一个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方向是正确的,是社会发展的自然的选择。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特征的一大表征,当关乎到民族的属性判定时,最主要的是考虑民族心理和民族认同感。民族心理、认同感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一分子,并不会伴随着现代化进程而削减,反而可能会因其他要素的削弱而增强。这种增强了的民族心理又可将变化了的文化因子内化为民族传统文化因子,形成新的传统文化内核。传统文化就是要靠这种顽强的自我调适能力,沿袭、发展,没有穷尽,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18-219.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咏诵;开展;课程

近年来,像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这些西方节日,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闪亮登场”,而且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加之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文化遗产申请成功,更为国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淡化敲响了警钟。于是五一长假被取消,增设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可是有的学生纷纷表示反对。五一长假取消多不好,打消了我的出行计划,端午节不就是吃几个粽子吗?一点都不好玩,也值得放假?可见,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如果再不弘扬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必将导致我们民族无形文化的急剧消亡和流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时空。做为综合实践的授课者,必须在综合实践中开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通道。

一、开展中华经典系列咏诵

深入挖掘国学经典的思想精华及其当代价值,从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中汲取营养,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以古诗文为例,可开展以下活动:(1)安排古诗文诵读比赛。各班挑选出5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2)古诗文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3)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我们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师生古诗文书画作品展。

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

二、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相关的活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是指: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等。综合实践活动可围绕这四大节日,尽可能地挖掘适合自己运用和创设的民族环境,借助节日所特有的民俗活动为载体来设计开展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多个活动内容让学生感受和感知中国传统民俗的丰富有趣。例如,在春节期间,和家人一起贴春联、吃团圆饭,去长辈家拜年,了解春节的各种习俗。展示学生参与春节活动的相关照片。以春节习俗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如:“灯谜我来猜”“春节习俗知多少”等。

在清明节可开展:收集清明诗词、清明诗词书法作品展、清明诗词朗诵会。结合扫烈士墓,缅怀先烈,搜集英烈故事,在班级开展讲故事比赛等活动。

在端午节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屈原以及他与端午的故事。开展“端午话屈原”主题活动。屈原作品诵,感受屈原精神。还可开展了解包粽子的相关知识。进行包粽子比赛,品粽子等活动。

在中秋节可开展:收集各种各样的月饼盒。小组设计作品。完成作品,评奖展示;收集中秋诗词,确定参赛作品。了解诗歌朗诵的技巧,进行赛前练习;进行朗诵比赛。

三、结合相关的课程资料开展活动

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有许许多多蕴含传统文化的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的文字。”在这一课中可以开展相关的活动:(1)《有趣的汉字》;(2)《我爱你,汉字》。可以搜集资料后在同学间介绍了我国汉字的产生、发展、演变及汉字的构造规律以及汉字的演变并制作阅读资料卡。让学生从网上搜集字谜、谐音笑话与同学交流。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十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辟通道。

参考文献: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想挑起这一重担,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充实自己,做学生学习的领航者、生活中的道德标兵、精神生活中的沟通大使!

当代学生由于地域观念、接受教育程度、家长文化层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复杂但懵懂无知、观点新颖却缺乏信仰、崇尚现代而缺乏礼仪、盲目交友然缺乏诚信、娇生惯养却淡漠亲情。要让学生由一颗枝杈丛生的小树成长为一颗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需要教育者付出更多的辛勤与汗水,而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具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够用文明的语言感染学生,能够用高尚的行为示范学生,能够用诚挚的情感打动学生。

而作为中学教育的班主任,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学生的观念、行为、信仰的形成,都与班主任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性格,班主任是最为了解,也最容易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所以,班主任必须比其他代课老师具有更加丰富的综合知识、更加深邃的心理疏导技能与知识、更加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为学生的教育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道德情操呢?让我们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文明礼仪之邦,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孔子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荀子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可见,礼仪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礼仪依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礼仪中有四个原则:尊重原则、遵守原则、适度原则、自律原则。

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也要特别注重这个原则,学生也是人,拥有尊重和被尊重的权利,所以无论面对学生怎样的错误,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平等与学生对话、交流。在过去的教育管理中,老师们的教育简单、粗暴,学生犯的错误,不能平等、客观的加以教育和引导,而是采取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的方式进行处理,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学生更加仇恨老师,更加与老师抵触,更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更加走向错误的深渊。学生对自己犯的错误表面是清楚的,但对错误的本质认识比较模糊,之所以犯错误,有时是因为面子,有时是因为某种利益诱惑,有时是因为缺乏自控能力。老师应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犯错误的对自己和别人造成的危害程度。在中学阶段,学生犯错误最大,老师最难处理的是早恋问题。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阶段,对异性的好感和喜欢是正常的,但如何教育引导学生,使他们对感情有个正确的认识,能够把持自己,不至于陷入更大的"早恋"漩涡之中,或者,面对早恋的学生如何进行恰当的引导,使他们能够认识到"早恋"的巨大危害性,恰当处理好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能够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这是一件很麻烦,也是让每个班主任头疼的事情。做班主任多年,我个人对"早恋"问题的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我所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便是尊重原则,首先让学生感觉,老师不因为"早恋"问题而歧视他们,不因为"早恋"问题而贬低他们的人品,他们依然是老师可爱的学生。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明智的人能够在恰当的时间里处理正确的事情。让他们明白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其次,关爱原则,很多学生之所以出现"早恋"问题,主要在于学习成绩一般,很多深奥的知识无法学通,继而感觉心灵寂寞,感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关爱。有的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缺乏与孩子经常性的沟通与理解,而班主任可能平时关注的比较多的是调皮捣蛋的学生,或者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对中等生则较为忽视,导致学生可能对来自异性的一丁点帮助而感激涕零,进而走在一起。所以,要想对这样的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要给予其更多的关爱,更多的沟通与理解,让学生意识到家长和老师很关注他。第三,坚持原则,学生对于感情的问题不容易处理,不是想放就放得下,所以必须长久地、周期性地与学生谈话与告诫,转移其注意力,让他参与到其他的活动之中,才会有较好的效果。常用的沟通方式主要是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或者与学生写信,有时候写信可以更加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灵,更容易沟通。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减轻学生内心的恐惧感、犯罪感、屈辱感,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中学阶段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无论对待家长,还是对待学生,一定要尊重对方,只有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平等地进行交流与沟通,才能彼此融洽相处,促进家长与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遵守原则是指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遵守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的条件。要坚持二十字方针: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示范者,首先要做好这些。班主任在教育引导学生时要使用文明用语,不能用低俗的、生硬的、不文明的语言。有时一些尖刻的语言比体罚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学生很多的矛盾冲突或者打架事件的发生,多是由于语言的冲突引起的,有的学生在与对方争辩时,不经意间会用土话骂人,伤及对方的父母,便引起大的冲突。走在学校里,碰见学生,学生都会道一声"老师好",作为老师,也应当积极回应"你好",如果学生得不到老师的积极回应,那么,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丧失积极性。班主任应多加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处理一些实际的困难,例如学生病了,多关心,有的班主任给学生做饭,买书,这些都可以感化学生,让学生感到温暖、自信。哪怕是把学生掉的书捡起来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也可以影响学生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对环境缺乏保护的意识,明显感觉到,比过去的学生要差些,垃圾随便乱扔,随地吐痰,随时吸鼻涕,大声喧哗,自私自利,不注意别人的感受,这些问题成为班主任在入学初最重要的教育,当然,班主任首先要做到,如果老师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拘小节,随地吐痰,势必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于学生的犯错行为,要给以合理的批评与处罚,一个只愿接受鼓励与表扬,不能接受批评与处罚的学生,不可能成长为栋梁之才的。李镇西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提倡"法治",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很多次,他的错误受到学生的处罚,一个人值日;这种平等,严格的示范行为,给学生做出了良好的榜样。让学生意识到在社会上、社会中也应当遵循法则,只要遵循法则才不会被法则所处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才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

很多犯错误的学生,给老师的感觉,喜欢混满欺骗老师。有的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死不认账,除非当面抓住,或者有铁的证据,否则,概不承认。小楠也是2011年9月入学的新生,三个月后的一天晚上,他乘管理人员的松懈,偷偷跑出去上网。学校政教处通过视频已经认出了他,然而在调查他时,他死活不认账,最后让他看视频,他依然不承认,这种"无赖"的做法激怒了年级主任,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后,他才承认是自己。类似这样的行为很多。学生为什么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呢?主要是学生害怕因为错误而受到严厉的惩罚,做的时候一时冲动,做了后却不敢承担,逃避责任。理解到这一点,那么可以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让他们懂得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学生,帮助学生,而不是处罚学生,贬低学生。只要学生能够正确面对错误,并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改变自己的缺点,那就是老师们所希望的!经过长时间的教育与引导,学生对错误有了重新的认识,能够积极面对,勇于承认错误,敢作敢当,能够诚信地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

适度原则是指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般的分寸。而学生对很多礼仪缺乏理解,一方面家长、老师教育的少,另一方面网络、影视在某些方面对学生存在不良的导向。有的男女学生在公共场合搂搂抱抱,拉拉扯扯;有的学生在楼道中追逐打闹;有的学生顶撞老师和门卫,有的学生在宿舍放开音乐,而不管其他同学的休息;甚至有些大学生也不懂得礼仪常识,某一次机会,我去参加某个单位招聘职工的面试,那天天气较冷,但有个别大学生打扮的不伦不类,对这种应聘场合没有应有的准备,不懂的从服装上尊重评委,结果可想而知,肯定要失败。所有这些做法都因为学生不懂的礼仪与礼节,只有班主任和代课老师进行长久不懈的教育与管理,学生才能由不懂到遵循,由无知浅薄到知书达理,做"四有"新人。

自律原则是指交流双方在要求对方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人贵有自知之明,也有名言云:若要想改变自己,就该谦卑诚实,客观地审视自我,并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学生才成长过程,需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暗示,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失败阴影,充满阳光与朝气,坚持不懈,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而这些自知之明,并非先天具备,需要教师与家长进行教育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