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多样的民俗文化

多样的民俗文化

多样的民俗文化

多样的民俗文化范文第1篇

1民俗文化的概念和范围 民族语言是指各民族使用的本民族语言、方言和语言习惯。民俗文化是指各民族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以及受到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并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沉淀、演化、传递至今的特有的文化类型。民俗文化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物质类:与日常起居、劳动生产、衣穿住行、家居等有关内容;社会交际类:与家庭、族群、生活礼仪等有关内容;精神宗教类;与、禁忌、道德伦理、口头文学等有关内容。 2我国语言民俗文化多样性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语言民俗文化理论研究的落后 由于我国现代社会一直比较落后,所以对西方科技文明存在着仰慕和向往,再加上民俗文化主要保留在农村或受现代文明冲击较少的地区,人群也主要集中在农牧民身上,这就导致学术界对民俗文化不够重视和存在偏见,研究不够深入。甚至在某段特定的历史时期民俗文化被误解为愚昧、落后、残留的封建思想,如对民俗文化中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的批判与否定。认为民俗文化对现代意义不大,这就造成人们思想意识方面普遍对民俗文化没有好感。这也导致了学术界对民俗文化不会给予过多关注,对其学术研究也相对滞后,限制了民俗文化的抢救和挖掘,导致了一些民俗文化渐渐淹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2.2语言民俗文化的遗失与没落现象严重 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繁衍过程中,战乱、迁徙﹑融合、灾难等一直伴随着这个古老的民族。随着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民俗文化生存发展的空间和环境越来越狭小。大量的民俗文化已经被遗失,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没落。比如在贵州有几万个自然村寨,生活着苗、瑶、布依、侗等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地处山区,与外界联系较少,他们很好地保留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但这也仅仅占到30%左右,其余70%的珍贵民俗文化都随着时代的变迁消失在人类的记忆中。再举例,在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据相关资料显示,地处中原的河南省有80%以上的民俗传统和文化如语言、神话、传说、礼仪、歌舞等都没有被传承下来。 2.3现实的羁绊束缚了语言民俗文化的发展 (1)由于我国的文化建设和保护一直是由政府主导,因此相关管理机构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思路和运作方式等仍停留在原有的计划管理体制层面上。工作中存在着只注重民俗文化展示的功能,对民俗文化的深层次挖掘和传承保护不够,更谈不上什么开发利用了。 (2)从民俗文化发展方面来看,存在着“国家主导,民间配合。国家办什么,老百姓就欣赏什么”的被动接受状态,民间的需求的主动性被压制,语言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3)促进语言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相关政策不配套,相关管理机制也没有理顺和完善。缺乏促进语言民俗文化发展的动力。 (4)政府在语言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数量有限,民间资本在语言民俗文化建设领域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扶持。同时,在语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经济和文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具备一定文化艺术修养与创新能力人才也比较缺乏。 3语言民俗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发展思路及对策 3.1发展语言民俗文化多样性应遵循的原则 (1)宽容性原则 有关部门应因地制宜的大力宣传当地的语言民俗文化,在社会上树立起对语言民俗文化的宽容、爱护的共识,允许文化的多样性,切实担负起传承语言民俗文化多样性的责任。 (2)选择性原则 在民俗文化中,不可否认会存在一些不健康、封建落后、良莠不齐等问题。因此在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中要进行比较、筛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健康、向上的语言民俗文化展现在大众面前。 (3)创新性原则 时代在进步,语言民俗文化也要创新,可以把语言民俗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通过信息化、电子化促进语言民俗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3.2语言民俗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措施 (1)重点引导和培养典型语言民俗文化 可以重点引导和培养典型语言民俗文化,为语言民俗文化走向“前台”创造环境。如一直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东北二人转,通过文化部门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以及民间资本的运作,现在已经在东北人民的精神文化阵地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摆脱了以往“黄”、低俗的代名词。由些看来,政府有关部门可以进一步放宽文化领域的准入制度,鼓励民间资本以产业化的模式进行民俗文化市场的开发、利用和发展,给予语言民俗文化产业以同等的文化身份参与到文化市场的交流与合作中。 (2)组织各方力量联合对语言民俗文化进行发掘保护 语言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现阶段,我国的语言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工作还需要政府来主导。因此,政府要充分利用行政资源来组织考古、教育、文化、宣传等部门联合做好语言民俗文化的发掘,宣传,教育等工作。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待遇上给予鼓励,认真发掘和保护哪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优秀语言民俗文化,评估它们的文化价值,并进行开发利用。 (3)资金、税收等优惠政策 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民俗文化的发展,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对前景较好的民俗文化产业进行投资。同时在涉及到语言民俗文化的税收政策方面给予倾斜。 #p#分页标题#e#

(4)重视语言民俗文化专业人才培养 要重视和加大民俗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鼓励引进各类民俗文化发展管理的专业人才。可尝试在高校中设立语言民俗文化的相关专业,为语言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如在中戏、长春师大等设立二人转专业就是很好的例子。 (5)扶植民间资本开展语言民俗文化产业 鼓励民间企业,以各种形式开展国家允许的民俗文化产业,并在规划建设,土地使用,税费政策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 4总结 语言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坚巨的工作,它对于保护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增加民族凝聚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与社会各界力量要本着对民族、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来做好语言民俗文化保护工作,使语言民俗文化的光芒能够一直闪耀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

多样的民俗文化范文第2篇

一、民族民俗文化的价值

所谓民俗,就是民众的一种独特的、重复的生活方式,来自民间,生存于民间。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的自由自觉的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沉淀下来的具有继承性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民俗文化以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传播载体,深深地渗入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衣食住行到民族兴衰,天心民意,人间世象,无一不在民俗文化中得到折射。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留在现实中的记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每一个民俗背后都烙刻着那一个深深的记忆痕迹。在民俗文化中,“民”性、民族性、大?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酝酿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这种民俗文化上的多样性,为我们研究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以及其他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文献和实物的佐证,也是我们发展特色文化的重要资源。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是民俗文化丰富的地区,且多处于自然存在状态。这一原生态的民俗文化特征,一方面使它具有了独特的文化研究价值和文化开发利用价值,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和失散。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一些地区对民俗、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使其资源处于艰难的境地,加之外来强势文化的渗透,对这些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地区的人们已经在服饰、建筑、风俗习惯等方面逐渐淡化,不少民俗资源已经改变了原有的文化特征,有些甚至濒临消失。有效地保护、合理地开发和更好地利用民俗文化资源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史许多拥有这些资源的地区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民族民俗文化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意义

1.民族民俗文化的地位

中国史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和积累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让我们得以从中追寻到祖先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足迹。民俗文化作为我们的母体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乃至民族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民族民俗文化作为民族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以其社会性、多样性、地域性、传承性、变异性、时代性等特征,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形态为我们展现着民族发展的历程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发展文化事业,推进民族地方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资源。

2.民族民俗文化在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民族民俗文化在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的作用及其工作意义是深远的,图书馆应该努力做好民族民俗文化实物搜集、整理、保存与开发利用工作,这是创特色馆藏、特色服务的重要途径。

民族民俗文化的搜集工作重要性,还体现在它能为地方决策机构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在当前改革开放大环境下,如何利用本地区特有的优势来振兴地方经济,成为各地政府部门优先考虑的课题。因此,各地政府在制定各种发展规划时,必须充分了解本地区自然环境、资源状况、各产业部门特点,民族风俗、文化以及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成就、经验、教训和社会各个领域的重大进展信息,分析得失,地方文献正是这些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保护和弘扬民族民俗文化是图书馆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民族民俗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巨大的塑造、规范、引导和凝聚作用。民族民俗文化记录和反映的是这一地区的民族风俗、风情、民族人文景观。民族的风俗文化对于同一家乡的人来说格外有亲切感,感染力、说服力特别强,从而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力量。搜集、整理民族民俗文化,为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民俗文化提供详实的资料,是图书馆文献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民族民俗文化是反映当地民族一定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情况的文献资料。对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建设特色文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怎样做好民族民俗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1.从事收集整理民族民俗文化整理的图书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搜集资料是一项十分艰苦、细致的工作,因此,首先要建立一支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有一定分析鉴别能力,有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不图虚名、不怕吃苦的实干精神,热爱图书馆事业、具有奉献建设的搜集资料队伍。这支队伍在征集地方民族文献工作中,首先要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要了解民族风俗文化对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认识征集民族风俗文化资料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向社会宣传征集民族风俗文化资料。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征集民族风俗文化的工作,介绍征集民族风俗文化的范围、内容及其重要性,有政府主持征集地方民族文献的工作落到实处。

2.收集整理民族民俗文化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多样的民俗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俗文化;教育;学习

一、让民俗文化渗入幼儿生活中

1.幼儿需要传承民俗文化

新时代伴随着“文化入侵”。很多次,每当问到幼儿:“你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很多孩子不能说全,有的甚至把愚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纳入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可见孩子对民俗文化的匮乏。民俗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对幼儿进行民俗文化的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2.幼儿教育需要有效地渗入民俗文化

在现在的幼儿园教育中存在很多这样的情况――“为活动而活动”,为一个知识来开展一个活动,或者是根据提供的教材来开展活动。这些活动有时候会忽略幼儿本身所接触的条件,成为幼儿的“鸟笼”。教师应该针对幼儿身边的一个疑问或者是所需能力、情感来开展活动。民俗文化本身就来自生活,把“生动的”民俗文化适当地融入一日活动中实现“教学做合一”,可以打开学校和社会连接的大门。

二、适当的民俗文化“敲开”社会大门

民俗文化包罗万象,这里面有易有难。所以如何选择民俗文化渗入活动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在我工作的幼儿园里,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子女的人数比例约6 ∶ 4。这些外来人员分别来自不同地域和不同的民族。幼涸暗卮λ罩菀桓龊苡形幕特色的水乡内,这对于各民族的民俗有不同于其他幼儿园的资源,所以对此开展民俗文化渗入活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3~6岁幼儿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难度。比如:3月、4月正是茶叶上市的时候,很多小朋友的家里都买了茶叶。从幼儿的发展来说,选择幼儿身边接触到的、直观的民俗文化,再结合幼儿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能使幼儿有效地对民俗文化进行了解。像这样“生动的”民俗文化是敲响社会大门的契机。

作为一个伙伴一样的引导者,教师要为幼儿创造环境和提供机会:

1.小花园种植茶树解放幼儿

幼儿园占幼儿社会学习的一大部分,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让幼儿更加贴近自然,从而在自然体验中发现、探索并解决。所以在茶文化的主题中,我们幼儿园在小花园里种植了茶树,请幼儿去观察和照顾茶树。幼儿可以自己动手操作和实验,再进行记录。这样通过“做”所得出的结论,不仅能让幼儿学会“学”,还能解决自己的疑问,养成爱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2.探索发现实验室解放幼儿

在幼儿园我们专门设有各种体验馆来供幼儿发现自然的神奇,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设有很多的工具可以供幼儿观察操作使用。比如茶文化的主题中,我们就有茶文化体验馆,里面提供了多个品种的茶叶,幼儿在观察茶叶的时候,发现卷卷的碧螺春用水泡开之后就会变成嫩绿的芽状。还有的小朋友发现用不同温度的水泡碧螺春,泡开的时间不一样。这样幼儿在体验的过程中就学会了观察、思考。

3.在一日生活中解放幼儿

其实民俗文化的渗入只在一个活动中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深入地体验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渗透会更好。还是拿茶文化来说,在了解到茶的各方面的文化后,茶的“礼仪”同样也在点心和午餐时间体现,幼儿相互礼让减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争抢”。像这样渗透进生活中,让幼儿把学到的用起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合一”。

4.引导者的支持解放幼儿的空间

如果我们只有民俗文化,没有合适的引导者也是行不通的。在一个文化面前用不对方法,用不对时间,不了解幼儿的特点和需求,即使这个民俗文化是“生动的”,也不能被幼儿接受、理解、喜欢进而产生兴趣。要满足以上的活动条件,就需要一个熟悉的引导者作为桥梁支持,才能有效实现民俗文化的“教学做合一”。

幼儿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幼儿时期让“生动的”民俗文化深入生活,实现“教学做合一”,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多样的民俗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俗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物是人类重要的宝贵财富,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财富以及能够更好地传承这些文化,人类就要更加重视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物,要多注意对民族的民俗文物进行法律性的保护。

1.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包含于民俗文物

(1)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以及特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被团体、个人以及群体视作文化遗产的各种技能、知识、表演、实践以及变现形式的各种文化场所、工艺品、实物以及相关工具。[1]然而,各个团体以及群体会随着他们所身处的环境、不断改变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的相互关系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给下一代时发生变化。同时,这也使得他们获得更多的历史感以及认同感,更有利于促进人类的创造力以及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在这个定义中,文化遗产包含的内容就是手工艺的技能、社会的风俗习惯、表演艺术,等等。[2]在除去文化遗产包含的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时空性、物质性以及互动性,这样可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很容易发现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2)民俗文物中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在民俗文物中含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有娱乐、文化、信仰、仪礼、生活以及人们的生产等民俗事项的文化遗产,由此可知,民俗文化就是外形,它的内容就是和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传统文化。

2.民俗文物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

(1)民俗文物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物质性的,和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大的区别;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物等其他一些物质文化遗产却是相辅相成的,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载体是民俗文化,这样才能够完整地表达其价值和完全地存在于非物质文化中,也更加能够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内涵。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风俗习惯、戏曲歌舞、表演艺术、语言、民间口头传说、文学等,其中还包含有民俗文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表演、讲述以及活动等形式包含于民俗文物中的,通过这些物质文化载体来进行表现和表达。

(2)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物质性。从表面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属于非物质的,但是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有物质和非物质的内容,常见的有各种手工艺、民间习俗、技能等,还有歌舞、民间戏曲、故事、谚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在民间故事以及传说中,有人物的活动以及具有各种特点的人物,还会有事件发生的地点以及时间等;同时,这些时间、事件以及人物等是离不开人物生活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人物生活的环境的,因为它们是一个统一体。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化转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转换成可见的文化事项与物质化,不过这些都需要进行一些加工。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换形式有节日文化、庆典仪式、故事、语言以及手工工艺等,对它们进行记录、排版、整理、出版等,所以,通常情况下所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很多丰富物质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也就是民俗文化。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关系,二者很难分开。随着文化之间的吸收和扬弃,慢慢对文化造成很深的影响,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物的保护、研究、传承以及保存,就要更加深入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物进行综合性的研究,这具有很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多样的民俗文化范文第5篇

赣南,即江西南部,由于江西南部绝大部分隶属于赣州市,所以赣南基本等同于赣州。赣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发祥地和家家民系形成的摇篮,95%以上的人口为客家人,世称“客家摇篮”。千百年来赣南客家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劳作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客家民俗文化。客家民俗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具体体现,她精彩纷呈,是赣南地区的一大特色。因此,赣南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

价值。

一、赣南客家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一)类型

1.民居文化

客家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客家人最典型、最成熟、最具特质的民居建筑。围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的古罗马”,总数约有600多座,至今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有龙南关西新围、燕翼围和安远的东升围。围屋建筑的特点是中轴对称,主次有序;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屋前必有半月形池塘,屋后必有半月形化胎,两个半圆相合,形同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式。两个半圆,围绕着方正的堂屋,寓意于“天圆地方”,将整座屋宇喻为一个小宇宙,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围屋是客家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是客家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饮食文化

客家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别具特色。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特点是口味清醇,注重原味或多种原味的混合产生的香润气息,或注重某种单一味道的刺激,比如偏辣、偏酸、偏甜等,特色菜肴有宁都肉丸,兴国米粉鱼,赣南小炒鱼,南安板鸭,宁都三杯鸡。

3.民俗文化

客家民风淳朴,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墩和充满浓郁乡土气息为世人所瞩目。如春节期间的龙灯、蛇灯、狮灯、,端午节有龙舟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姐”等活动。另外民间文艺也很丰富,如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歌

谣等。

4.风水文化

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嫁娶,盖房子,打灶,挖井,修桥修路等等,都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择良辰吉日。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兴国的三僚村誉为“堪舆文化的发祥地”、“中国风水第一村”。近年来,吸引了大批的风水研究爱好者来此观光考察。

(二)特点

1.多样性

赣南客家人在他们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围绕着衣食住行、信仰、生产、节事等多个方面创造并传承了独特的绚丽多彩的风情文化,涵盖了风俗、习惯、饮食文化、歌谣等等,内容可谓丰富多样。正是该风情文化的丰富内涵造就了赣南客家民俗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发展客家民俗旅游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原始素材。

2.地域性

在地域分布上,以赣州市为中心,周围50公里左右区域是民俗旅游资源的集聚区;北部的宁都、兴国、石城一带信仰类、文艺类民俗偏多;南部“三南”即定南、龙南、全南主要是围屋资源;中部于都至瑞金、会昌一带民俗旅游资源比较少;有些县、市的缺乏一定知名度民俗旅游资源,比如大余,南康。这一分布特点既给各个地方的民俗旅游提供了发展空间,也要求各地充分挖掘资源特色,开发独特的旅游产品。

3.益智性

客家民俗旅游资源是客家人集体创造的文化财富,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从某种角度上看,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此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益

智性。

二、赣南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文所述,赣南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目前颇具知名度的民俗旅游景点有赣县的客家文化城和白鹭村、兴国三僚村,龙南关西围屋、赣州市的五龙客家风情园。但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客家民俗旅游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从已经开发的赣南客家民俗旅游资源中,发现许多景区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对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体现。例如,被誉为客家文化的“大观园”的赣县客家文化城,主要是开展寻根祭祖和观光旅游活动,以门票收入为主。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只注重欣赏那些显得古朴高雅与华丽高洁的牌坊、宗祠、围屋的外表,却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它背后所体现的客家人的深厚人文内涵。即使近年来推出的休闲度假、品尝客家美食、体验客家文化旅游等专题旅游线路,旅游商品也仅停留在美食类客家土特产,缺乏具有文化内涵和意义的旅游纪念商品。

(二)客家民俗旅游商品缺乏特色

旅游商品(或称旅游购物品)是指由旅游活动引起旅游者出于商业目的以外购买的,以旅游纪念品为核心的有形商品,包括工艺品、文物古玩及其仿制品、土特产等。开发民俗旅游商品不仅能丰富客家民俗旅游活动内容,而且能增强该地的旅游吸引力。但纵观赣南民俗旅游商品旅游商品开发现状,大部分旅游商品加工粗糙,包装档次低,质量低劣,商品雷同。笔者走访了一些旅游景区发现各地的旅游商品大同小异,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一些代表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各个景区门口摆着都是扇子,木制品,茶叶,帽子等,这些东西在很多地方都可以买到,缺乏纪念价值,游客没有购买欲望。

(三)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传统的民俗资源是客家先人创造的非常宝贵的财富,具有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但是由于村民对资源保护认识不足,政府保护力度不够,导致很多的民俗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比如龙南县境内的围屋有的地方倒塌,由于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有的甚至成了当地农民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的场所。长此以往围屋的处境令人堪忧。

(四)社区参与不足,力量薄弱

社区居民不仅是旅游发展中积极的客体,而且是发展过程的核心力量。但是在旅游发展中政府未建立较完善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制度,旅游企业没有意识到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注意到社区参与者的利益。因此这种情况下,青壮年缺乏动力从老一辈那里学习传统民俗文化,随着自身文化程度的提高,他们不再愿意重复老一辈那样的生活方式,这就使得一些民俗文化日益萎缩。例如,于都唢呐是重要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被入选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政府缺乏鼓励和扶持现在能继承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的人凤毛麟角,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三、赣南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面对赣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必须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以促进赣南民俗旅游的发展。

(一)深度挖掘客家文化内涵,突出客家特色

客家民俗文化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被深入挖掘的潜力和基础。主要表现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三种形态。但正如前文所言,很多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开发深度不够,因而唯有通过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的内涵,才能满足中、高文化层次游客的需要。同时开发“客家民俗旅游”必须以客家为基调,紧紧围绕着“客家”这个特点,体现出客家人的人文精神。例如可以开展以围屋为主题的深度游,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低层次的围屋参观,而要包括各种与客家有关的参与性,体验性活动。通过深度挖掘鲜活生动的历史故事,使游客不仅能观赏历史悠久的围屋,同时还能通过各种方法获知客家人的历史和文化。风水文化资源要改变“养在深闺人未知”的局面,打造赣州独特的风水文化品牌,通过揭开风水文化的神秘面纱,以通俗易懂的解说和合理的游览路线满足游客对风水文化的好奇心理。

(二)整合旅游资源,设计精品线路

赣南客家旅游资源丰富、分布零散,各市、县之间距离远;个别旅游资源通达性差成为孤岛,根据这一状况,我们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地整合资源,充分展现赣南客家的特色,打造精品民俗旅游线路。因此我们对赣南客家民俗旅游线路作出以下安排:

1.风水玄学探踪游:赣县白鹭古村落―兴国将军园―兴国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三僚村―宁都起义旧址―宁都翠微峰―于都杨公坝墓葬地

2.古村落游:赣县客家文化城―沙石镇古民居―南康卢屋古村―唐江古镇

3.围屋民居建筑游:安远(三百山风景区、东升围、虎岗温泉)―龙南(关西新围、小武当山风景区)

(三)开发与保护并举,实现可持续发展

赣南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大多是人文景观,带有很深的历史烙印和客家精神的痕迹,民俗是本区的旅游吸引的亮点;同时客家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必须进行保护性开发。对于客家古建筑,地方政府要依照国家文物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有关规定,多方筹集资金,制定各类鼓励或限制措施,确保客家民俗旅游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多样性。同时利用这些民俗资源开展旅游活动,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基本原则。对于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要鼓励青年学习传承传统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民俗旅游的宣传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感知形成受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旅游者掌握的信息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第一,要树立强烈的宣传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基础,加大民俗旅游资源的宣传。可以借助于网络宣传模式,建立旅游专栏。第二,设计旅游形象口号。赣州市仍处于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形象还不为大多数游客所熟知,因此在现阶段,赣州的旅游形象口号应形象具体,有一定的主题性,并且容易上口。比如:“关西新围,不一样的围”,“环绕青山绿水,感受客家风情”,“寻根梦归东江源,天下客属一家亲”。第三,借助文艺活动扩大赣南客家的影响力。比如可以利用赣南采茶戏团到各地巡回演出,让更多的人感受不一样的客家风情;还可以在龙南围屋举办摄影活动,提高人们对赣南的感知程度。

(五)联动开发模式

赣南客家民俗资源分布上的零散性和地域性,决定了发展民俗旅游必须实行相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整合,不同区域联动开发,延长民俗旅游产品链。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民俗旅游的吸引力,而且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消费水平,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围屋类的旅游产品主要集中在龙南,我们可以与周围的绿色旅游产品小武当山、九连山结合起来,进行联动开发;以客家民俗为媒介,以绿色为平台,有效弘扬客家文化,推进赣南苏区振新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