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朋友教案

朋友教案

朋友教案

朋友教案范文第1篇

一、      学情分析

刚从幼儿园过度到小学一年级,大部分同学已经丢失了幼儿园的同伴,来到一个新的集体。一开始就会使这群天生活泼好动的学生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感,开始出现不爱说话、央求家长的陪同、课后去找幼儿园的玩伴或者静坐在位置上等情况,于是综合这些,开展了本次主题班队活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敢于介绍自己,敢于相互交流

2.、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消除与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

3.、表现对同学的喜爱,学会对他人的赞美,锻炼口头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4、在活跃的活动氛围中,认识新同学,找到新朋友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消除与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

2、学会对他人的赞美,锻炼口头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1)《找朋友》歌曲录音;

(2)《找到新朋友》ppt课件。

2.学生准备:

(1)自我介绍的内容做成若干张小名片

(2)自己的作品(绘画、手工或准备演奏的乐曲)

(3 ) 想好一句赞美某个同学的话

五、教学过程:

一、我认识的朋友多

1、老师:同学们,很高兴今天能和你们一起来进行这次班队活动课,相处有一段时间了,你们觉得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快乐吗?能成为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你们高兴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刚入学校的这群一年级的同学们,他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课间活动:观看一年级学生上学的情况,伴着歌曲《找朋友》进入主题

  3、老师:同学们,我们来到学校这个新的环境上学已经一个多月了,你能叫出同班同学的名字吗?

  4、做游戏

(现在呀,老师要请同学们来玩个小小的游戏,你们愿意吗?那就认真听听游戏规则吧:请一名同学说出一个同学的名字,再请被叫到的同学说出一个同学的名字,以此类推。)

二、请你记住我

1、(课件出示:两个不熟悉的同学正在进行相互采访,有模有样的,真像个小记者一样)

老师:通过刚刚的游戏,我发现有些同学彼此之间还是比较陌生,现在,我们也来做个小记者好不好,像屏幕上的小朋友一样,走到你不太熟悉的那个同学面前,进行自我介绍(自己的姓名、询问对方的情况等等,相互采访)

2、相互采访过后,相互赠送自己准备好的小名片

三、我想和他成为好朋友

1.说一说:把自己最想要交的一个好朋友不说出他的名字,只描述它的特征(性别、爱好、长相等等)。

2.猜一猜:请同学猜一猜自己描述的人是谁?

3演一演:请被描述的同学走过去,两人互唱《找朋友》的歌曲,希望能够成为好朋友。

4、赠送自己准备好的作品,表达想和他成为好朋友的愿望

  四、夸一夸

在我们一起学习生活的这段时间以来,肯定有一个人是你比较喜欢的,想想,这些日子当中,你最想夸奖的人是谁,并说出一句对他表示赞美的话。(个别同学发言)

五、教师小结

那些能团结同学,互相友爱的好孩子,同学们喜欢,老师们也喜欢。希望你们都成为人人喜爱的好孩子,交到更多、更好的朋友。

朋友教案范文第2篇

2、一直以来,都想倾诉对你的感激,是你陪我走过快乐的童年,是你让我感受人生的芳香,是你令我觉得这个感恩节更加的有意义。真心谢谢你,爆米花。

3、感恩是美丽的树叶,森林为之凋谢;感恩是含苞的花蕾,群芳为之失色;感恩是和煦的风,让冬季不再枯竭。你一直的关爱,我从心底道声谢谢。感恩节快乐!

4、感恩节到,你是我应该感谢人,谢谢你一直的陪伴与鼓励,让我在风雨面前不再退缩,谢谢你给我的快乐,让我不再忧伤;祝愿你幸福健康!开心快乐!

5、爸爸妈妈,今天是感恩节,我最需要感谢的人就是您们,谢谢您们给了我生命,并教导我成长!

6、我用十分热情,九分开心,八分浪漫,七分甜蜜,六分称心,五分如意,四分幸福,三分快乐,二分真挚,一分祝福煮了一只火鸡送给你,祝你感恩节快乐!

朋友教案范文第3篇

2、对伤害动物的行为感到气愤。行为:

1、自觉爱护动植物。注意保护珍稀动物,不伤害它们。

2、见到有人伤害动物,加以劝阻、批评,或向有关部门报告。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遵守公德”德目中“自觉爱护动植物,注意保护珍稀动物”的要求编写的。这个年级段的学生,一般都喜欢玩小动物,但却不懂得爱护它们,因而,捕捉和伤害它们的现象常有发生。本课课文针对儿童这一特点和实际,从正面对他们进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法建议:

1、大自然中有益动物很多,各地的有益动物也不完全一样。本课中提到的,只是各地常见的几种。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当地的实际和儿童对有益动物的态度,进行教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为什么说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问题是本课教学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可从以下两方面说明:(1)象啄木鸟、猫头鹰、青蛙等这些动物以害虫为食帮助人类做好事。(2>:请记住我站域名/<)动物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友好相处,它们给人类带来了快乐。(3)珍稀动物是人类的财富,受国家法律保护。

教学设计示例

第十课保护人类的朋友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珍稀动物是全社会的财富,要爱护它们。

2、懂得保护珍稀动物是国家的政策,保护它们人人有责。

情感:

1、喜爱动植物。愿意为保护动植物尽力。

2、对伤害动物的行为感到气愤。

行为:

1、自觉爱护动植物。注意保护珍稀动物,不伤害它们。

2、见到有人伤害动物,加以劝阻、批评,或向有关部门报告。

教学重点:是学生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动物。

教育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主题。

1、同学们,你家有小动物吗?说说你和小动物之间的事好吗?(同学之间交流)

小结:在家庭中,在与小动物的亲密接触中,我们和小动物之间已经结下了比较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成为了好朋友。

板书:朋友

2、你还知道哪些野生动物,分小组说一说。

动物真是数不胜数、千奇百态。

3、大自然中如果没有了动物会怎样?

小结: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动物,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更重要的事,人类也会随之灭亡。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板书:保护人类的……

二、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让我们来看看动物们是如何帮助人类的吧。

(1)捕鼠能手----猫头鹰(录像片)

(2)森林医生------啄木鸟(录像片)

(3)壁虎捕捉蚊子的录像片。

2、你还知道哪些?请你跟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小结:象同学们说的这些能够帮助人类做事,对人类有好处的动物我们称它们为有益动物。可别小看这些动物,它们真是给人类帮了大忙了。

录像资料片:《鸟小作用大》。

3、除了我们常见的这些有益动物,世界上还有一些稀有动物,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呢?

(1)活化石----国宝大熊猫(录像)

(2)金丝猴录像

(3)丹顶鹤录像

……

4、你认识图中的珍稀动物吗?为什么称他们是珍稀动物?

(1)丛林之王——东北虎、华南虎,数量很少。

(2)金丝猴——全国只有60多只。

(3)扬子鳄——生活在淡水里,数量很少。

(4)丹顶鹤——全世界仅存1200只左右。

(以上内容边指图边讲。)

小结:所有的珍稀动物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们是全社会的财富。它们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给我们的家园带来勃勃生机,但它们却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危险,森林被毁,剥夺了它们的栖息地;环境污染,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还有人类的大量捕杀……现在保护野生动物,尤其是珍惜的野生动物,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1988年11月8日我国颁布了第一部野生动物保护法,人们已经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那些伤害珍惜野生动物的人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5、看了这些珍稀动物的录像片你有什么感觉?跟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小结:人们欣赏珍稀动物,人们喜爱珍稀动物。动物给人们带来了快乐。珍稀动物是人类的瑰宝,一旦失去,不可再得。

6、人类为什么要保护动物呢?学生自由发言

扩展资料展示:

(1)研究动物可以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科研人员利用动物研究地质的变化录像)

(2)由于大量捕杀麻雀带来的蝗虫灾害。

(3)大熊猫传友谊(大熊猫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4)有益动物是人类的“功臣”

……

7、前些日子,英国首相布莱尔到中国访问,收到了一封信,这封信的部分内容已刊登在一些报纸上,老师给大家读一读信的大概内容:

一些不法分子偷盗我国珍稀动物——藏羚羊。据说,在贵国把披藏羚羊的皮毛被看作有身份的象征,而藏羚羊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希望阁下回国后同有关组织部门协调,制止这种违法行为。

(1)你知道信的结果怎样呢?

*那些偷盗者受到了惩罚。人们不在以穿此皮衣为荣。

(2)这个叫做梁从诚的人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呢?

小结: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不论是中国的平民百姓,还是外国的元首,对捕杀珍稀动物的行为非常憎恨,同时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个写信的人是个非常有勇气的、勇敢的人。提起勇敢的人,索南达杰就是众多为保护藏羚羊而献身的勇敢的人之一。

(介绍索南达杰及他的事迹。)(略)

小结:正是有许多索南达杰这样的英雄,才使珍稀动物有生存的希望,逃脱灾难。我们虽然不能向英雄们那样直接参加保卫珍稀动物的战斗,那我们能不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呢?动物对于人类来说至关重要,人 类离不开动物。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大家行动起来共同保护人类的朋友吧!

三、辨析导行

1、遇到下面的情况怎么办?

(1)、春天,你家的屋檐下有两只燕子搭好了窝,可大人怕脏想把它捅下来,不让它们在你家住。

*想办法既不影响卫生,也不赶走小鸟。

(2)、夏天,邻居家的阿姨看见窗户上有只壁虎就让叔叔把它捅下来。

*劝阻他们不要捅,

(3)、秋天到了,一些农民怕小鸟吃麦子就在地头支起粘网抓小鸟。

*告诉他小鸟是有益动物。

(4)在集贸市场你发现有人倒卖国家保护动物。

*报告有关部门

2、同学们都去过动物园,你们可曾想过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不是免遭一难呢?(放录音:管理员叔叔的话。)

(1)你听了管理员叔叔的话后,心里怎么想的?

(2)我们今后再去动物园,应该怎样做到文明观赏?

(学生回答中穿插提问:这些东西是谁扔的?若喜欢动物该怎样做?)

3、帮一帮:

(1)小红到动物园,在熊山,见几只黑熊正抬手向游客讨吃的,她真想扔点吃的逗逗它们,请你告诉小红应该怎么做?

小结:小红应该遵守园内的规定,不随便投喂食物,从而爱护动物。

(2)小军家的湖面上飞来几只白天鹅,请你告诉小军要注意什么?

小结:小军要爱护珍稀动物,不要伤害它们。

板书:不伤害它们

朋友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 相处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76

1 案例背景

托(2)班的30个孩子活泼可爱,但是由于大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的主动探究意识不够强,出现了问题大都依赖于老师,这也是笔者一直困扰的问题。

2 案例描述

秋高气爽的一天,小朋友午饭后高高兴兴地搬着小椅子到教室外面晒太阳去,笔者说:“请你们把小椅子排排好,坐下来,记得椅子要紧紧的在一起呀,排整齐喽!”“嗯!”小朋友清脆地答道。

丁丁正准备坐下,突然听到她大叫一声说:“哎呀!老师有人咬我屁股!”笔者心里一惊,赶紧走过去说:“咬哪儿了呀?谁咬你了?”丁丁一边揉着屁股一边说:“咬到我的屁股了,我没看见谁咬的。”笔者问旁边的小朋友:“你们看见是谁咬丁丁的屁股了吗?”大家都摇摇头说不知道。笔者边问边纳闷:小朋友们坐一排,如果是小朋友的恶作剧,其他人一定会看到……又仔细看了下丁丁的椅子,笔者知道是“谁”咬丁丁的屁股了,于是灵机一动,何不趁这个机会,给小朋友们“上堂课”呢?

笔者双手一摊,装作没办法的样子说:“既然大家都没有看见,我们就继续讲故事吧!丁丁你先坐下吧。”丁丁刚坐下就又大叫起来:“哎呀,又有人咬我屁股啊!”笔者走过去,继续问道:“你们看见是谁咬丁丁的屁股吗?”大家又摇摇头。“不是我们,小朋友们都坐得好好的呢。”兜兜还冷不丁又加了一句,“我猜是鬼!”小朋友们一听,立刻骚动起来。笔者笑着说:“勇敢的托(2)班的宝贝们,让我们来帮助丁丁找找看是谁咬她的屁股好吗?抓住这个‘鬼’,好吗?”小朋友们立刻兴奋起来,个个摩拳擦掌,连胆小的童童,也卷起了小袖子,跃跃欲试。“可是怎么办呢?”笔者托着脑袋,满脸无助地看着小朋友们。小朋友有的拍着脑袋、有的窃窃私语。“谁来帮帮我呢?”笔者趁热打铁说道。

“找警察叔叔!”“在四周侦查一下”大家七嘴八舌,这个时候班上的“大胆”当当说:“我来和丁丁换位子。”只见他小心翼翼地坐下去,胖墩墩的屁股立刻夹在两个椅子缝里,小朋友们个个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当当的屁股看。“啊!”当当一声大叫:“真有人咬我屁股!”小朋友们都激动起来,此起彼伏地喊道:“我要和丁丁换位子。”三四个小朋友试过之后,都说被咬了。笔者问:“到底是谁咬的呢?”小朋友齐声回答:“椅子!椅子咬的。”笔者又问:“椅子没有嘴巴,怎么咬人呢?”小朋友们都围在一起看盯着这排椅子看,这时好好大叫起来:“椅子有嘴巴,两张椅子靠在一起,中间的缝就是嘴巴,一坐下就会夹起来。”笔者装作怀疑的样子说:“这真的是椅子的嘴巴吗?”好好急得大叫:“不信你们来坐坐看。”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排着队来试坐小椅子,发现真的是小椅子会“咬”人呢。笔者又问:“那怎么样才能不让小椅子咬人啊?”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说出:“把小椅子分开一些”、“让小椅子背靠背”、“把小椅子围成一个大圆圈”等好多方法。接着,大家开始动手搬起椅子来,看看哪种方法既能让小椅子排齐又不会“咬”到小屁股。

3 案例反思

第一,变“坐等答案”为“自主探究”。

《指南》中指出,探索型主题活动就是追求幼儿与教师保持一种自然和谐的互动关系,强调幼儿的自主性,追求活动的过程性。在活动中,幼儿的行动是自由的,思维是活跃的,而教师则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和合作者。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个性化逐步凸现出来,幼儿的自我意识也愈来愈强。幼儿会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经常引导幼儿分析事物,逐步学会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推理其因果关系,推理出因为某件事情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案例中,小朋友在发现了问题的同时也尝试着自己找原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小朋友自己探索得到的结果要比老师告诉他的效果要好得多,更能牢记。教师应该抓住幼儿们生活的点滴小事,激励他们主动探究,润物于无声之中。

第二,变“孤立无助”为“同伴互助”。

进入托班后,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不单单是环境变了,生活内容和方式也变了,更主要的是照顾幼儿的成人变了,接触的同伴多了,开始了集体生活,基本脱离“小皇帝”、“小公主”式的生活方式。在集体生活中,幼儿与同伴之间有着频繁的接触,这就需要他们建立互助互爱的关系,但大多数的幼儿则对此很不适应。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可以增强幼儿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思想意识。当幼儿不知怎么办时,有的会请求别人的帮助,也有的幼儿直接选择忽略,不予理睬,就像案例中出现的问题,班上有其他的小朋友肯定也被小椅子“咬”过的经历,但他们并没有告诉老师,或者干脆换个位子,根本不去找原因。如同案例中描述的一样,最后小朋友们互帮互助,积极参与,共谋对策,完美解决问题。

第三,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因为年龄的特点,托班的孩子常常请求老师帮助,不愿意自己去找原因,在一些探索活动中,孩子有些胆小,并且有些害怕,他们习惯性地依赖成人告诉答案,更关注答案是什么,而不是答案是如何来的,所以引导他们进行独立的探索活动还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但是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过程。认知发展理论家皮亚杰在儿童的思维发展中提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前运算期,这个时期是2~7岁这个阶段,在这个时期的儿童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在表象思维的过程中,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物和动作内化。内化的产生是儿童智力的重大进步。在托班阶段的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幼儿将事物和动作内化,总结出方法和经验。不管教师教什么最主要的是教学生学的方法,让他们掌握了学的方法后,让教变得更有意义了。经过了这次“椅子事件”,相信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更愿意尝试着学着自己解决,自己探索。

参考文献:

[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朋友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案例 关注弱势群体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150-02

一、案例描述

今天学习古诗。为了进一步激发小朋友们学习的动力,我便“灵机一动”,随口定了个制度:“明天来抽查背这首古诗,如果有哪位小朋友背不上来,全体小朋友都将受到惩罚。”说完,小朋友面面相觑,教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可别让其他小朋友因为你不会背而受到牵连。请不要做害群之马。”我还适时地用上刚学的“害群之马”这个成语。

即时分析:随口制定让每位小朋友明天必须背出古诗,如果哪位小朋友背不下来,集体受罚的制度。在这里,教师控制、支配着幼儿,完全无视幼儿的认识、想法、感受。况且,这种惩罚还带有一定的“诛连性”,即由于个别孩子的原因,而牵连整个班级,这对于那个“个人”压力太大,他怎么能负担得起如此的责任,另外,将由于个人的行为而招致的惩罚“连累”整个班级其他成员,对于其他成员来讲不是很冤吗?

这时有个小朋友站起来问:“姚老师,你如果抽查蒋一涯,那我们肯定受罚啊!”“放心,我不会叫他”。听我这么一说,其他小朋友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有个别小朋友还夸张地做了“Ye,Ye”的手势。这时,我把目光投向角落,那是蒋一涯的位置。我们的目光相遇了,我从他的眼神中里看到了一种东西,不是高兴,是失落。

即时分析:蒋一涯小朋友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放心,我不会叫他”,但实际上教师的行为影响了幼儿的态度。我们在“了解儿童、理解儿童、接纳儿童”时,更多地关注那些引人注目、活泼可爱的孩子,殊不知,在班级集体中,还有一些孩子是“不可爱”的,他们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他们的缺点或过失总成为小朋友评头论足的对象,“我不会叫他”,实际上是无视他的存在,而教师不恰当的教育行为,无形中加深了“他”在集体中的弱势地位。“尊重、接纳、理解”在这里已成为一种美丽的无形外衣。

我赶紧随小朋友一起来到盥洗室,不能在活动室多停留一秒钟,此时,我多么希望他走到我面前,来质问我一句:“老师,为什么不叫我?”

可被我伤害的他,敢吗?我的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该做什么好?

对,该去看看,当我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活动室,站在门框偷偷地看去,我傻眼了:“他和几个小朋友在那里嬉笑打闹,已经没有上课时的失落。”

即时分析:对于不适应“育”的受教育者来说,不能从中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发展,无法体会到成功感,只会加深他们的自责感和自卑感,由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常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伴的挖苦、鄙视,于是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案例中的蒋一涯小朋友当听到老师对其他小朋友承诺“放心,我不会叫他!”时,除了一时的失落外,仍能与其他小朋友嬉笑打闹,这种表面平静无所谓的心理状态下实质上已经隐藏了自尊、自信和自爱。我们不得不反思,什么是夺去他自尊的刽子手。

我猛然惊醒,为了挽救自己的无意的教育行为,我决定对蒋一涯小朋友实行挽救行动。

挽救行动之一:改变态度

待孩子们安静下来后,我走到前面,说:“孩子们,我改变主意了,我相信明天蒋一涯小朋友肯定也和大家一样会完成任务的!”我信任地看着他,我们的目光再次相遇,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样东西,不是高兴,是失落甚至带点恐惧。

即时分析:天啊,这是怎么回事?不被提问时他是失落,得知他被抽问时为什么还是失落,甚至多了一份恐惧?蒋一涯已习惯于在集体中被冷落、拒绝,要让他重新树立自信心,应对他付出更多的关爱。

挽救行动之二:适时帮助

抱着一个也不能落下的决心,我决定从今晚做起。吃完晚饭,我早早地来到他家,看到我他先惊讶后紧张,我赶紧说:今天老师想和你一起来学古诗,好吗?”“嗯,好!”“那你把知道的先教我吧。”我信任地看着他,果然,他高兴地念了起来,虽断断续续念的不完整。但看他那么认真地念着,我竖起大拇指,他的脸红了,教了他三年,我从没见他这么自信。后来,我尝试利用蒋一涯画画好的特长来帮他理解古诗。在我的提议下,我们边画图边念古诗,他终于感受到了古诗的美,对学习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看到他熟练地朗诵古诗,我信任地对他说:“相信你明天一定也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完成任务。”可他却低着头说:“老师,我明天可不可以不抽到。”“为什么?”“我怕小朋友笑我。”“那你先念给我听听”。他大胆地朗诵起来,我连忙说:“老师都认为你行,小朋友肯定也认为你行的。”他疑惑地点了点头。

即时分析:孩子的学习能力及学习速度是有差异的。而对于蒋一涯小朋友来说,要让他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完全理解并复述古诗是有困难的。此时,教师通过晚上对他的个别辅导,使他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及成功感。在帮助的过程中,教师有意地将帮助者的角色与受助者角色平等起来,在教师创设的互动学习过程中,增强了蒋一涯的学习兴趣和自信。然而要让他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自我,还应摆脱他的“弱势地位”。

挽救活动之三:同伴认同

第二天,当我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蒋一涯,鼓励他在小朋友面前朗诵时,孩子们此时又窃窃私语起来“蒋一涯肯定背不出来!我们肯定受罚。”看到蒋一涯有退缩的神情,我赶紧边竖大拇指边说:“今天,老师相信他。”只见蒋一涯慢慢地朗诵起来,活动室里鸦雀无声。当蒋一涯朗诵结束,活动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不知谁喊了一句:“蒋一涯,真棒!”此时的蒋一涯终于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即时分析:当小朋友对蒋一涯说“蒋一涯真棒时”,我们更多地体会到孩子们的童真,所谓的“差生”、“弱势群体”是教师平时不良行为教育所致。而孩子们对同伴的态度,更多地受教师评析的影响,只有教师真心的关心、爱护每一位孩子,不放弃对每一位孩子的期望,孩子们才能健康、自信快乐地成长。

二、反思与体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幼教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了解儿童、理解儿童、接纳儿童”是多么重要。然而在实际教育情境中,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在本案例中,为了挽救“放心,我不会叫他。”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教师采取了三个挽救行动,使蒋一涯小朋友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发展。反思这个案例,我得到以下启示:

1.承认差异、认识差异、尊重差异是“关注弱势群体”的基本前提

加德纳指出:“在过去,教育系统成了筛选机器。它持一个标准,并看谁适合这个标准才让谁受教育……”,“所有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的差异性和由此产生的智力发展的多样性应得到尊重”。案例中,教师做出唯一的评价是让每个幼儿都学会背古诗,这违背了教育应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原则,因为幼儿学习任何一种新知识,即使教师提供相同的材料,用同样的方式影响所有孩子,他们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也不可能相同,有时差异会很大。案例中蒋一涯小朋友由于他的思维相对较弱,而教师平时只注重智力能力的评价,无形中使他成为教师、幼儿心中的“差生”。

如果在学习古诗时,教师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提供适合他们接受能力和学习速度的教育策略,认真思考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使每个幼儿都按自己的速度学习,让每个幼儿享受适当的教育。

2.注意接纳、耐心等待、善于引导是“关注弱势群体”的根本保证

接纳和发现每一个幼儿的独特价值,帮助每个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尤其要关注那些闪光点少甚至没有闪光点的孩子,不断寻求挖掘并培植这样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不断增多,面不断扩大,因为闪光点太少不足以使孩子形成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概念,案例中,由于教师平时十分注重单一的智力方面的评价,以致于蒋一涯小朋友身上的其它闪光点不断被老师所扼杀,久而久之,他成为班中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因此应给予适合个体差异的指导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