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式园林特点

法式园林特点

法式园林特点

法式园林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拙政园;自然美;意境;西方园林;几何学

1 中国园林的特点

园林,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礼乐”文化,通过以花木等为载体衬托出人类主体的精神文化。经实地考察过苏州园林后,决定主要分析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拙政园不仅是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而且是四大园林之首,建于明代,占地5.2hm2。为衬托买主王献臣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园内池子种满荷花。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通过一条条长廊、通道、拱桥连接各个园子。拙政园的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其内部建筑是亭台楼榭,皆临池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由此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这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的风格。

从拙政园不难看出中国园林讲求的是一份“意境”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分明感觉不到过多的人工痕迹,突出的是那份自然。亭台楼榭在其间是点缀的角色,其存在的作用是为了观赏整个园林风景,由此形成了中国园林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中国古典园林以写意的手法来表达自然山水,游人置身于其间会产生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感受。而古人们通常是通过托物言志的方法来营造这份意境,例如,“庭园中无松,是无意画龙而不点睛也”。石榴花则“万绿从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宜多”。并且园子中假山的放置则恰好起到了中和的作用,在以池子为主体,营造出的柔美感中多了份硬朗和象征的寓意。可见,中国园林是崇尚自然美为其最大特点。通过园林可感受到,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是含蓄的,讲求的是弦外之音,注重的是心灵上的感受和升华。

2 西方园林的特点

西方园林从表面上看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直方的规划和严谨的对称。在1638年,法国人布阿伊索所著的《论造园艺术》中写道“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整齐安排,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通过分析凡尔赛宫的平面图可以看出,其地势是平坦的,每一块土地都是经过精心规划,并且在构建的几何学中是极其讲求对称。1624年,法王路易十三以1万里弗尔的价格买下面积达117法亩的凡尔赛宫原址附近的森林、荒地和沼泽地区,并修建1座2层红砖楼房作为狩猎行宫正宫。它的前面是1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的大花园,园内的树木花草别具匠心。西方园林经过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到17世纪下半叶形成的法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一直强调着人与自然的抗争。“天人相胜”的观念、理性的追求已体现在西方园林之中。

在西方,古人认为艺术美来源于数的协调,用数字来计算美,只要调整好了数量比例,就能产生出美得效果。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状,如正方形、圆、三角形等,都有广泛的应用。在广袤平坦的园林中,最显著的便是建筑了。通常,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通常整个轴线以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来依次排列,并且其树木有规律的栽植,修剪整齐,给人以秩序井然,清晰明确的特点。一般来说,西方园林的平面图特点是几何化、规整化和精致。

3 中西方园林的相互影响

中国园林对欧洲的真正影响,是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曾参与绘制圆明园40景图的法国画家对中国园林的介绍,使欧洲人更为详细准确地了解到中国园林的艺术风格。他在1747年出版的《传教士书简》中描述,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原则是“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座按照对称和比例严谨的,被安排过的宫殿”。在多方宣传和介绍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气引导下,法国人开始在他们的花园建设中采用一些中国园林艺术表现手法。1670年,在距凡尔赛宫主楼1.5km处,出现了最早的仿中国式建筑“蓝白瓷宫”。而西方园林对中国影响多在现代,尤其是广场、小区等景观的影响甚大,其中可以看到很多西方园林的影子,但运用的过于生搬硬套,几乎不见中国传统园林的自然、含蓄的美。

中西方园林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中国古典园林都是由高高的围墙封闭,在古代是供少数人游玩居住,都是属于私人园子的范畴,一般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这便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封闭性和私密性。而现代社会的园林,其服务的主要人群便是普通的人民大众,这便要求现代园林具有开敞性和大众性的特点。西方古典园林的一切以人工创造为特点,一味追求形式美,抛弃了实用功能和延承历史文脉的要素,这在对当代人来说是缺乏趣味和互动的景观。

参考文献

法式园林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西方 古典园林 艺术 对比 分析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195-01

前言:中西方古典园林在慢长的发展过程中,因其在世界园林艺术中均具有独特的造林形式,被人类视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特点为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花草树木讲究自然,没有统一的格式,给人以舒适安逸的感觉。而西方古典园林的体现形式则截然不同,在其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人工造林的手法来体现人工美的价值,采用对称的布局、注重花草木修剪组合而成的精美的几何图案。因此分析总结出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各自特点与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现代人生活与审美的新型园林。

1、中西方古典园林概述

园林艺术与其它艺术并无大的区别,中西方古典园林分别具有自己独特风格与特征,据资料显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始于夏商时期,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被兴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从早期秦始皇时期的阿房宫,汉代的上林苑简单圈地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受到佛教和玄学的影响,开始模仿自然,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以自然因素为主,创造出类似于自然园林的景观。直到唐代受到各种艺术文化的影响,园林艺术又上了一个台阶,如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其宅院与自然山水风景有机结合,在北宋时期园林建筑业又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形成了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而到了清朝时期中国园林艺术发展到高潮,连续修建一系列弛名中外的经典作品,如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

西方造园艺术则始于古罗马的中央是绿地,四周围绕住宅的模式,希腊又在古罗马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其典型特点是以建筑为主体,以对称的形式为本,在树木与绿篱造景时,开始应用整形修剪技术。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园林开始快速发展。以人工安排,布局方正的大规模的别墅庄园日益增多。直到凡尔赛宫的兴建,这种几何形式的西方古典园林艺术达到顶峰。

2、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在艺术上具有:自然与含蓄、造型与空间、借景与意境三大典型特点,主要采用人工仿造各种自然山水风景。在园林的空间布局、景观配置及其建筑群体几个方面均体现着自然式山水风光之美,在此基础上又适当融入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布局上追求自然美,可以简单的比喻为:“把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浓缩在庭院中”,在空间上通过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造园方法,通过空间局部的交错与曲折变化,在有限的面积内,给人以空间无限的感觉,从而形成了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相结合的艺术景观效果,犹如一幅完美的图画。其次是在园林的景观配置方面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点缀适当的花草树木,其典型特点是假山设计自然逼真,池沼布局错落有致,花木品种多样化,不同的季节都设有可观赏的植物且高低分布有别,注重远景与近景的层次,在形式上充分体现了自然天成之美与意境美。再次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虽然没有大型建筑,但其布置往往都很密集。经常设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功能不同的建筑,这些建筑与山、石、水、植物之间紧密的融合在一起,让人无限的接触自然,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天然环境情趣。最后是绘画、诗词对中国造园艺术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中国古典园林常常采用各种山水诗、山水画的形式寄情于景,赋予园林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意境,承载着了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实现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

3、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属于迥然不同的两个流派,西方人认为园林是人工创造的,就应该对自然的景观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因此在西方古典园林造园的过程中,以排斥自然为前提,追求严谨性与合理性的相互统一,以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为基础,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所有要素之间比例协调、采用对称式的布局,其总体构图也以规则严谨、直观明晰的形式为主,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之美,由此可见,西方造园艺术主要是立足于采用人工方法来改变自然状态。

总的来说,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西方园林的布局构造中,建筑物体积往往都比较大,在整个园林中占很大的比例,是构成整座园林的基础。所有的花坛、水池、喷泉、雕塑等都是以大型建筑为主轴,通过对称式的几何图案将园林的整体构造有序的组合在一起。其次是在园林的景观配置方面,非常讲究人为的创意,如水池、台阶、植物及道路形状、大小与位置等每一元素都设计的非常精细,各种植物也都是通过人工修剪而成各种形状供欣赏,绝不允许其自然生长,所有的园林构成元素经过严格地规划与布局后,呈现出圆形、方形、椭圆形或菱形等规则的形状,在形式上给人以规则整齐的感觉,在空间上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在思维上给人以征服自然的。

结束语

总之,中西方古典园林风格各具艺术特色。一个优质的园林,无论是中国古典园林还是西方古典园林,都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共同特征,只是侧重点不同而以,西方园林给人的感觉偏重于悦目,而中国古典园林则突出赏心。然而对比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并不是本文的最终目的,在日后的景观园林设计中借鉴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综合特点,将双方的优点运用到新型景观园林的创新设计非常关键,所以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借鉴与创新,充分发挥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优势,设计出更加符合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型园林。

参考文献:

[1]祁颖;《旅游景观美学》;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张玲;中国古典园林置石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农技服务;2010年11期

法式园林特点范文第3篇

英国思辨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在他所著的《历史研究》里认为,以往人们研究历史往往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基本研究单位,这样的研究是无法解释人类历史上的文明问题的。历史研究的范围应该大大地扩展,要从全人类、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人类历史的奥秘。

文明形态史观认为不同文化会有类似的“生命历程”,即都经过起源、生长、衰落与解体等阶段,而且其间有许多机制是各文化的生命历程中共同或相似的。与进化史观不同的是这里的文化生命历程并不具有“进步”的意义,因而一种文化衰亡后如果有另一文化兴起,那也不意味着由落后向先进的演进,而只是生命周期的又一轮循环。所以尽管各文化或文明存在着时序的先后,但在哲学意义上仍可以把它们都看作是共时态的。

一、以文明形态史观研究园林发展特征

将园林艺术的发展置入文明社会发展中来观察,园林的产生、发展、融合、变异各个阶段也是伴随着社会文明的渐进而发展的。以在一个小范围(一种文明)中的艺术发展为例,园林艺术的诞生是顺应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特点,随着文明的日益生长而得到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该文明体系下的园林艺术形态。文明的发展是在不断的挑战—应战的循环中得以上升的,于是在这种园林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不停地会有来自外来文明的撞击、影响。

当两种文明相互撞击时,弱方抵御不住强方的撞击,而全线溃败,但这种溃败事实上也只是在弱方中占统治地位的那部分文明的溃败,带来的是弱方全盘接受强方的文明。不过,很明显这种无条件的接受并不能适应原文明变异的条件,同时这种全盘皆收也仅仅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主导文明的利用者,即所谓的统治阶级文化的身上,在园林方面的表现主要为皇家园林。而作为文明内部的势弱者,即平民文化,通常反映在民间一些富绅的私家园林上,在这场撞击中并未受到如此大的冲击,于是它们有空间也有余力在这种撞击中接受这种挑战,做出相对的应战,并自由地生长发展。对这种外来的文化进行扬弃,汲取其中可以为自身所利用的成分,注入到本土文明中,顺着变异、融合、检验、渐进的进程,最终形成一种完全适应本土文明的形态。在这一进程中,文明形态一直进行着自下而上的影响,自上而下的反馈交流,在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之下,最终完成了这一变革改造,形成本土的园林艺术形式。

在大范围中的园林艺术发展,一直进行着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循环过程,此消彼长。当弱势一方在进行了以上一番变革改造时,强势一方同样也会由于文明走到了它的峰顶,同时在一定范围之内没有对手,呈现出一种停滞的发展状态,内部逐渐失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始走向衰落。强、弱双方在不同波形的曲线上行进。强方的峰顶是弱方的谷底,当强方走过峰顶,必呈下降趋势,与弱方从谷底反弹的曲线在某点相交,度过相交点后,强方趋向谷底,弱方趋向峰顶,之后进行力量的交接转换。在这2种园林艺术文化的较量中,很难说何方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双方只是在不同波形的曲线上行进,在某一点上做出力量比较,同时在下一点又进行力量的交换。于是当弱方终于在某一点达到峰顶时成为了当时力量撞击的强者,新一轮的园林艺术主导又产生了。

这样在大范围里的此消彼长,多种不同波形的曲线沿着时间轴不断前进,在前进中,它们互相影响,最终一齐趋向同一种波形的曲线,完成最后的大同。所谓最后大同,是为在各自摸索过程中的文明寻找到一条可以共同前进并相互扶持发展的道路。

但是,文明运动并不会以最后的大同来结束。它内部一直是运动着的,在一段时期内的趋同也仅仅是一个过程,并不会就此结束,除非文明的载体——人类或说是高级生物完全灭绝。那么这种不断运动的结果又是如何呢?汤因比在他的著作《历史研究》中并没有继续叙述。笔者在此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就像地球的板块运动一样,从一整个板块开始,剧烈的外力及内力的作用致使大板块分裂成多个小板块,各小板块的不停运动也许有朝一日又将拼合成一整个大板块。这种自然力并非我们所能预估,但我们却可预想到最后的大同并非文明盛衰曲线最后的归宿,也许只是每一个循环节里的最后一个小节。只要作为文明载体的人类继续生存下去,那么这个循环就可以一直持续下去,至于这个循环的尽头是怎样一番情形,现在很难想象出来。并且这种循环是大小相套的。因此,将此概念引伸到园林艺术领域,园林的不断向前发展可能会经过一段时期的此起彼伏、百家争鸣,回归到趋同的线形上,也可能在大同的单调线形中由于内部的震荡,分化为多种不同波形的曲线,即不同文化下的园林艺术形态,继续向前行进。

二、以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的发展为例

纵观园林艺术的历史发展进程,它正是以这种循序渐进、轮流起伏的发展形态为主要特点的。下面将以法国的园林发展作为例证,具体阐述园林发展特征。

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台地园。这种样式的园林一般依山就势,分成数层,庄园别墅主体建筑常在中层或上层,下层为花草、灌木植坛,且多为规则式图案。注重规则式的园林与大自然风景的过渡,即从靠近建筑的部分至自然风景逐步减弱其规则式风格。由于意大利多山泉,便于引水造景,因而常把水景作为园内主景,理水方式多瀑布、喷泉。植物以常绿树为主,有石楠、黄杨、珊瑚树等。在配植方式上采用整形式树坛、黄杨绿篱,以获得俯视图案美的效果,很少用色彩鲜艳的花卉。整个园林以绿色为基调,给人以舒适宁静的感觉。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遍及整个欧洲大陆,作为文艺复兴发源地的意大利的文化也为当时欧洲上层社会所接受而成为主流文化,各国皇家园林都以效法意大利式造园方式为荣。法国,在与意大利的战争中接触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从此开始受到其建筑及园林艺术方面的影响。但是意大利台地式的庭院特点真的适合法国的平原地势吗?法国在经历了文艺复兴早期较长的一段纯模仿阶段后,到了路易十四在位时期,出现了勒诺特尔。这位出生于造园世家的大师,很早就开始展露自己的才华,从因设计维康府邸花园而声名鹊起,到形成独特的一套造园式样,他真正改变了法国造园艺术前期纯模仿的状态。法国,雨量适中,气候温和,植物多落叶阔叶树,这些都决定了单纯地模仿意式园林并不能完全展示法兰西浪漫与不羁的民族文化特性。意式台地园是针对意大利多丘陵、地形变化明显的特征而产生,但是法国大部分地区却是辽阔的平原。所以在勒诺特尔的大部分作品中,常以落叶密林为丛林背景,大量采用黄杨和紫杉作图案树坛。常用图案花坛,注意色彩变化,并经常用平坦的大面积草坪和浓密树林,衬托华丽的花坛。园林在水景方面多为整形河道、水池。维康府邸花园是勒诺特尔的成名作,而他为路易十四建造的凡尔赛宫则反映了法式园林的巅峰水平。这种真正原生且带浓郁民族特色的园林,很快就替代了那种不适合本国地理特质、风俗民情的庭院。本着适者生存的基本法则,法式几何式造园手法在法国国内逐渐占了上风,压过盛极一时的意式台地式造园手法,并反过来影响意大利以至席卷整个欧洲。

从文化形态学观点的角度来看文艺复兴后期法式园林的兴盛与意式园林的衰败,我们不难发现,这其实不过是在沿着文明盛衰曲线行进的过程中,园林艺术所反映出来的一种现象。透过园林形态不断更替的表象,可以看到它们的发展其实都是沿着这条曲线行进的,偶然之下有必然。偶然是说这条曲线具体以怎样的方式行进,必然则是说曲线行进的大致方向在事物存在之初就已经了然。换言之,文明盛衰曲线早已被定性,它的上下起伏、它的波形行进方向,在这条曲线的原点就已大致明了。但是,它的定量却是随机可变的,任何一个偶然出现的人物、事件都可能改变这条曲线的斜率,导致一连串表象的变更。法兰西文化的本性,以及法兰西平坦辽阔的大地风貌,在受意大利园林影响的一开始,就已注定它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全盘接受这种园林形态。这已经预示着在园林发展曲线的变化起伏中,法国园林首先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下降,再在某个谷底时刻绝地反弹,实现回升,并逐渐达到峰顶。但是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反弹,这根曲线的斜率如何,在勒诺特尔出现之前,一切都还是未知的。只是,如果勒诺特尔不出现,仍然会出现一位拯救法国园林的创造者。不过勒诺特尔的成功,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如果他的作品不是那么符合法兰西文化,那么适应法兰西天然条件,也不可能得到路易十四的垂青,并最终征服整个法兰西的园林界。

再看看法式园林兴盛的背后,是法兰西文明在欧洲的逐步兴盛,并渐渐取代意大利文明在文艺复兴初期的领导地位,以其浓郁的皇家特色,恢弘的气势,压倒性地在欧洲各派文明中流行。文明兴衰的前面就是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兴衰。这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国力强盛指标上,更表现在文学、音乐、建筑等文化载体对外的侵略性上。所以,很容易发现,当一个国家、一种文明兴盛的时候,周边的国家、文明会不自觉地被文化侵袭。正如前面曾经分析过的文明盛衰曲线的走势变化。

随着勒诺特尔在法国国内的名声大振,他的名字也逐步为国外所知。勒诺特尔本人曾亲赴英国及意大利,并在那些国家移植传播了勒诺特尔式园林。其次,有关的造园书籍也在英国传播了法式园林的信息。当时的法国造园书籍在英国人中传阅甚广,这从英国著的有关书籍中多有引用法国书籍中的观点就可见一斑。在英国,自勒诺特尔来访开始,到向法国派遣造园家及翻译出版造园著作等等,虽然一直利用各种手段来尝试传播移植法国式园林,但却始终不见把握了勒诺特尔式园林的精神实质并加以表现的园林作品。造成这种状况的首要原因就在于当时的英国尚未摆脱清教徒思想的束缚,同时英国的国力仍然落后于法国,此外英国人酷爱造型树木及巧妙的水工设施,这同时也为将来法国园林逐步地退出历史舞台作出了铺垫。

三、现代园林的发展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指出人类历史中存在着从局部的统一(分列的文明)向最后的大同(统一的全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文明如此,那么作为文明的一个表现形式——园林艺术同样也会显现出这样的发展趋势。在各种园林艺术的波形曲线的不断交错行进中,相互之间也产生了影响、干涉作用,结果相互叠加,作用相互影响,最后会逐渐趋同,重新形成一种新的波。这种新的波有着与前波不同的频率,但是又受到前波的影响,是前面多种不同波形曲线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新出现的波就可以被称作最后的大同,也就是全人类的文明交融。

当今,园林文化不再像过去时代里的那样只是个别少数上层阶级享受生活的一项奢侈品,逐渐变成为大众所用的一项公共必需品,而实用功能、类型等方面也逐步从只考虑人类本身转向整个自然界的协调共存。园林艺术(garden)的内涵与外延也逐步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19世纪由美国的奥姆斯特德首先提出了“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architecture)”这个包容性更强的新名词,逐渐受到各国园林界的认可,并于1948年成立了“世界景观建筑师协会(IFLA)”。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因为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并开始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原本不适应经济高速发展下永续利用的园林思想,只能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法式园林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园林体系;园林布局;造园要素;园林思想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03503

1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起源

世界各国园林经过相继发展,受各自不同的自然条件与地域文化的影响,最终演变成东亚园林、欧洲园林与西亚园林这三大园林体系。

东亚园林体系中,中国的起源最为久远。日本园林在吸收了中国园林的造园思想后,衍生出了带有本土特色的“禅”景观,也成为东亚园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园林体系以古埃及、古希腊为源,园林形式以模仿农作耕种、修整过的几何式自然环境为主,一直延续到之后的园林布局。最终形成了在文艺复兴运动影响下的意大利台地园、17世纪下半叶以勒诺特尔为代表的法国古典园林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

西亚@林以古巴比伦、古波斯为源,园林的规划布局、景观设计蕴含浓烈的伊斯兰宗教文化,加上模拟伊斯兰教天国的布局形式,所以也称之为伊斯兰园林。

2 三大园林体系的风格特征

由于各国的地理位置、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的不同,园林的营造形式、精神文化也各具特色,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征。下面以规划布局、景观元素、园林思想为区分视角,对三大园林园林体系的风格特征进行具体分析。

2.1 规划布局的对比

在东亚园林中,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以高度的模拟自然山水为核心。自宋朝起,受到文人山水画的影响,造园从山水画中取景,空间营造以具现自然山水、给予人真实的自然空间为主,建筑格局遵循中国的“风水”思想。日本四处环海,作为岛国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因而园林规模较小,崇拜海洋文化,园林布局多以水体为中心,建筑相对应的形式。

在欧洲园林中,可分两类园林流派,分别为几何轴线式与自然风景式。造园以几何轴线为代表的有意大利台地园和法国古典园林,自然风景式则以英国自然风致园为代表。

意大利是一个多山多丘陵的国家,国内4/5为山丘地带。设计师充分利用地形,选址于高层台地之上,建筑、台地连续有序,丰富多样,布局为规则式,有对称的几何构图和明显的中轴线。园内尽可能建造眺望台,以便借景园外,表面上看园林从建筑的制约下解放出来, 但总体构思仍受建筑的支配[1]。法国古典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受造园大师安德烈・勒诺特尔的影响,有着十分强烈的中轴线,呈几何规则、对称式布局。勒诺特尔的代表作是他为路易十四设计的凡尔赛宫,是法国古典园林的巅峰之作。

在欧洲文化中,英国人是自然式园林的首创者[2]。英国早期为了防御敌人,所采取的为封闭式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吸收了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勒诺特尔的园林样式后,也出现了台地、中轴线的园林布局。到了18世纪,英国的造园形式发生转变,脱离轴线追求自然,模仿风景画造园。18世纪中叶,新的造园艺术已经成熟,称为自然风致园,这个时期的园林有曲折的步道,蜿蜒的河岸线,大面积的静水,没有园艺师刻意修剪过的植物,已经脱离勒诺特尔的造园方式。

伊斯兰园林主要是依附于住宅的庭园,长方形,面积不大,布局简单,四周围着柱廊和敞开的厅堂,空间较封闭[3]。在庭院中抬高十字形园路以划分四块区域种植花草。以水池、喷泉为中心划分四条纵横交错的十字形水渠,水流分别流向四条水渠,象征伊甸园中的水、乳、酒、蜜四条河流,具有显著的伊斯兰宗教风格。

2.2 园林设计中的景观元素

园林由各种景观元素组成,一座精雕细琢的园子更是离不开各种景观元素之间的搭配,才能显得相得益彰。景观元素又分为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其中自然元素为地形、植物、水景、山石等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元素;人工元素通常指建筑、雕塑、景观小品、园路等人工添置的园林设施。

2.3 植物的形式与寓意

中国园林的植物栽种注重生动自然,如画中之景,有孤植、群植、丛植等布置形式,植物通常富有寓意,如牡丹的富贵、竹的高风亮节、松的苍劲坚韧、梅的清雅俊逸等,也讲究与时季搭配,如夏荷冬梅,来表达主人的某种想法或者传达某种意境。日本园林中植物搭配则以常绿树为主,多采用自然式布局但对植物的造型要求颇高,所以对植物常给予精心修剪。在枯山水中则喜用青苔,象征大千世界和陆地,再以白沙石作为海洋,形成独具风格的微缩式园林景观。

在欧洲园林中,意大利台地园与法国古典园林的植物布局采用规则对称式,有明显的中轴线。有大草坪、花坛、整形植物、树篱、花圃等形式。植物的高矮秩序、种类、体量都与轴线相对应。较为注重植物的造景艺术,树木花卉常被修剪成几何形体、图案花纹,象征人的力量。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采用缓坡大草坪和自然式的绿色树林,缓坡大草坪伸入水面,边上孤植一株大树,建筑在自然式密林的衬托下,使整个画面富有画意,舒适自然,这就是典型的英国自然风景园的画面。

伊斯兰园林中的植物栽种整齐,通过规整的布局呈现出严整的园林风貌。常配合十字形水渠铺置大片草坪形成田字形格局。有的则采用下沉式花池,在池内种植低矮花卉,再通过精心修剪让其与地面持平或者比地面稍高,使整个园林看起来端庄肃穆,具有宗教神圣感。

2.3.1 水景的营造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方式多样,形态丰富,有湖、池、泉、涧、瀑等,最为注重手法,讲究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意境,是勾连园林整体塑造的灵魂与纽带。理水同样讲究因地制宜,彰显自然。如平地园则多用静水,山地园可通过高差采取溪涧、瀑布的理水手法,通过串联汇聚在一起,成为一个湖泊,展现其动静之美。日本的枯山水则是采用微缩式园林景观的设计手法,更加注重景观的比拟象征和观察者的心理体验,用景石象征山峰,用白石砂象征湖海,用钉耙将白石砂耙成环形波浪状比拟海浪波纹,宛如一副留白的山水画。在这样特别的气氛中,让人静坐冥想,体验“禅”的意境。

意大利台地园充分利用地势高差,层层下落,通过高架渠送水,水流经过精心雕琢的水槽由上往下跌落,也称为“水扶梯”。规则型水池以轴线为中心相对称,雕像喷泉设于轴线中心,整体效果庄严气派。法国古典园林的水系设计也受到勒诺特尔的影响,水体的外形轮廓均为几何型,为规整式驳岸。水景有大型的整形河道、水池、瀑布、壁泉、喷泉群等,水景主题通常为喷泉。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以大面积的静水湖为全园中心,通过缓坡大草坪延入湖中,以营造一种祥和自然的气氛。

西亚园林对水显得尤为珍惜,波斯园林认为水是生命的源泉,泰姬陵前的水道也象征着生命。水是伊斯兰园林的灵魂。在伊斯兰园林,十字形水渠中间的喷泉隐喻为天堂,采用盘式涌泉滴水的设计手法,水流量小,通过水池缓缓流向四条水渠,显得静谧又神圣。

2.3.2 山石的塑造

叠山塑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来说十分重要,可谓无山无石则不成园。石景除了传达自然山石的形致外,还有“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的传情之用。山石的塑造受到中国造园著作《园冶》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影响,采用“咫尺万里”的写意手法,选石追求“瘦、皱、露、透”的审美特点。造园师通过将不同形态、色彩、材质、纹理的石材打造成山、峰、岩、谷、穴等,表露自身对天地自然的向往,通过布局摆放等手法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有的通过在孤石上赋诗题字,借以表达园主的某种思想,使其成为主景。同时假山也是整个园林的骨架,从山到水,赋予了园林一种山水画的艺术追求,对自然美的整体诉求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日本枯山水选石侧重于石块的形态纹理,选用同一种类的石材,且要求石材大小不一、形态不同,不作等直排列。利用石景的自身特点作单独的、适当的组合,不同于中国的叠石成山,枯山水中石块象征山峦,点置于波浪纹的沙石之中,犹如缩小的自然的海与岛。

在意大利台地园与法国古典园林,石材被人工打造成扶手、阶道、雕塑、柱廊、喷泉水盘、景观配饰等,也有小部分的自然山石作为洞室或瀑布的背景。英国自然风景园则很少出现石景。虽然18世纪中叶,威廉・钱伯斯曾引进过中国的园林元素,包括其中的假山叠石,也引发过一阵东方式园林风的潮流,可最后还是无疾而终。

西亚园林中,石材用来制作园路、柱廊、雕塑、喷泉和其他景观配饰。

2.3.3 建筑的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的位置注重因地制宜,做到与基址的地形、地势相结合。建筑外观形式多样,疏密各有其章,且各种类型都有明确的分工。色彩上粉墙黑瓦,建筑装饰配件如栏杆、挂落、花窗刷以栗壳色,石阶石柱则用材质的自身色彩。建筑装饰手法常以重点装饰与变化处理为主,形成主次分明、形式多变的艺术效果。强调意境,建筑的取名、装饰也往往结合意境的创造来设计。建筑的表现含蓄,通常通过山石与植物的遮掩来显露。带有明显的宗教迷信和封建礼教,如标志等级森严的吻兽,建筑配饰中常见的龙,无不彰显中国数千年的“龙文化”。在日本园林内,建筑体型通常较小,造型朴实,数量不多。建筑疏散分布在园中,为突出自然景观显得较为简陋,往往被树木遮挡,富有自然野趣。建筑没有繁琐的装饰,室内装修简单,雅静自然,富有禅宗思想。

意大利台地园和法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位于中轴线的尽头,体量巨大,总体控制思想强烈,园林服从建筑,建筑统率全园。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一般将附属建筑用树丛遮掩起来,以突出主题建筑,以追求园林整体的自然纯美。

伊斯兰园林通常规模较小,建筑封闭,由建筑和柱廊围合而成,大多布局为独特的建筑中庭形式,因此更显得沉静与内敛。

2.4 园林所蕴含的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意境,从山水画演变到造园,从纯艺术形式再到借助人工手段,把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通过象征比拟放置到园林之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咫尺山林便是士大夫们所追求的意境。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而弱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使其善于“以形会意”,从具体的形象中就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导致中国造园师十分重视表现“形象”,园林中的假山、水系、门窗、铺地等图案都能够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愉悦[4]。中国园林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意境赋予园林灵魂,赋予园林高度的艺术追求,由物质审美上升到精神审美,从而使观赏者在园林游玩中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审美层次。

日本园林受到佛教特别是禅宗的影响较大,枯山水便是典型的禅宗文化产物。特点是以“心”看待外界,自身保持“静”的状态,强调的是僧侣的“心”的体验,注重旁观自然,即冷静地赞美和欣赏大自然却从不企图介入或影响自然的进程[5]。通过天然的石块、耙成回形波浪状的沙石、苔藓、常青树这些意寓“永恒”的元素,加上白沙材质的原拙沧桑,天然石块与苔藓材质的枯寂不变,让人对于这些现象进行感悟,或是惊涛骇浪,或是恒古不变,使枯山水成为一种心灵上的园林,让人在静坐冥想时,情感上产生极大的震撼,这也造就了枯山水高度的艺术传染力。

意大利台地园一般为权贵家族的别墅园,供其居住、观赏、游憩。其造园目的多为宣扬家族权势,体现家族地位。

法国古典园林传达的则是秩序和控制的思想,宣扬君主的至高无上,绝对君权。凡尔赛宫中统一的中轴线、次轴线、对景,使其构筑整齐一致。园路、树篱、花坛、水池、喷泉、雕塑等均为几何形布局,彰显路易十四对统治权利与秩序的绝对控制。

西亚园林表现的是对于伊斯兰教的信仰。庭院虽然不大,但是植物花卉色彩斑斓,中心水池与十字水渠所营造的神圣宗教感,代表着伊斯兰教徒对于天堂的向往与追求。

3 结语

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园林与英国的自然风景式园林都是重在体现自然,在整体布局、造园要素上都追逐自然风光,最大程度给人返璞归真、静怡抒情的体验感受。意大利台地园和法国古典式园林都是呈现规则对称的布局,都具有明显的中轴线,从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6],园林其他要素服从建筑,最大可能地展现园主的权贵。伊斯兰园林则是在园林中布置其宗教文化从而能更加近距离地追寻其。

参考文献:

[1]章敬三.初探西方园林形式的演变[J].中国园林,1989:47.

[2]苏雪痕.西方园林风格的演变[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100.

[3]刘海燕,吕文明.论伊斯兰庭园艺术[J].华中建筑,2008:221.

[4]朱建宁.中国园林文化艺术典型特征[J].风景园林,2010:110.

法式园林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手法

1新中式园林景观的基本概念

目前,我国对新中式园林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园林形式,而是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本文探讨的新中式园林也没有严格的定义。从设计手法上来说,在设计理念上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在造景手法上又充分运用传统园林布局、建筑小品、叠石理水、花木配植等方面理论,并采用现代的处理手法,应用新的技术、材料和工艺,实现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文化的巧妙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和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需求的园林类型。中式园林可分为古典风格的新中式园林和现代风格的新中式园林。

2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

2.1景观的色彩

中国传统的建筑用色显得非常的大胆甚至夸张,但同时,其用色的设计也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我国有长达千年的封建制度,阶级观念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在园林建筑上有有非常明显的表现。贵族的皇室用色浓重,墙柱为红色,瓦为黄色,屋顶则是金色。一般的民用园林建筑则显得较为的朴素一些,以灰色和褐色为主。在园林的色调选择方面,许多设计师会更加的注意结合民族文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中国红与琉璃黄的选择。红色代表热情与快乐,能够非常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喜庆的事,而黄色则代表着权力,皇权龙袍能带给人们的关于权力的渴望。其二是象牙白以及黑色。前者会让人觉得简单干净,在园林当中白色的石材非常的受欢迎,例如栏杆或者地面。而黑色则较常应用于亭子,园林小路的铺设,能够营造出内敛、沉稳的氛围。其三是国槐绿色,它是中国的代表颜色之一,经常被用作主色调的铺垫或者将其作为背景色,有环保且新鲜的感觉。其四是木原色与灰色,木原色非常的典雅,当人们面对了太多的钢筋水泥后,木原色能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存在。

2.2建筑的形式

新中式园林的建筑形式非常的特殊,它主要是给现代的建筑中增添复古的元素,使其既具有时代感也具有传统性。一般来说这样的中式建筑表现为大型的景观庭院规划当中,就是它的出现才更能够让人们感知到当中的中国元素。另外,新中式园林除了当中的建筑具有特点外,其园林本身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庭院分布上主次分明。由中间过渡到庭院后,再通过对庭院的整合而过渡到建筑群。其二,在色彩的搭配上,极具有中国传统的韵味。其三,建筑的装饰部分纹理复杂多样,极富有魅力。一般的柱子、屋檐、门、窗都会有特定的纹理,尤其是窗的种类。

2.3山水和环境

中国园林非常讲究山水文化,它是园林建造的关键要素。而在新中式园林建造里,山石的出现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的简洁,抽象。新中式园林中的山石非常的抽象,基本上是随意放上几块石头便能够当作象征,表达感情。而中式园林中的水也同样别有一番意境,水代表着生命、智慧以及君子品格。水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能够使园林的观赏形象得到大大的提升,既能丰富园林空间,也能够制造出光影效果。

2.4园林的花木

新中式园林当中的景观与现代园林植物景观是不同的,其在选择植物种类的时候,大多数都是选择中国传统所有的植物,而不会考虑外来的植物。因为传统的植物具有很多的寓意,松柏的坚贞,绿竹的高尚,梅花的顽强,兰花的高洁等都能够烘托出园林整体的文化氛围。新中式的园林修建的理论基础是古典造园论,但同时也会受到西方某些观念的影响,所以其对于植物的设计通常会结合自然植物与修剪植物两种方法。

2.5传统的符号

传统的符号元素能够为新中式园林的设计带来许多新的想法。首先,具有良好寓意的传统植物,很多象征着富贵、吉祥与平安的植物都会被应用到设计当中。例如代表富贵的牡丹。其次,具有传统意义的吉祥物。吉祥物非常的多,图案也很丰富,龙、凤、麒麟、龟等都常在园林中可以见到。最后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这些图案既有动物的、也有植物的,更有很多人类创造出来的图案。

3新中式园林景观的设计手法

3.1花木配置手法

新中式园林当中的植物景观与传统上的园林是不同的。从整体上看,其更具有简洁、明快的感觉。在层次上,也放弃了传统园林复杂的结构,选择较为规则的方式进行。在新中式园林中,经常能够看见植物与建筑相互配合的画面,将植物种植到建筑的后面成为背景或者与其相连形成一个过渡,这些都使得建筑更加富有层次感。另外,植物还会与山石、水相互的配合,同样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感受。

3.2空间布局手法

很多人对于中国园林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走进去像是在观赏一幅画,只是这幅画是立体的。通过对园林当中不同景观的组合,还能够发现不仅单从园林的某个景点看具有很好的观赏效果,将看过的景点联合起来更有另一番享受。这主要是因为园林所具有的高超的空间布局手法。首先,它具有连续的空间序列,整个园林的游览是有过程的,即从开始起到高潮再到结束都有相应的空间布局。其次,能够进行巧妙的空间变换,在新中式园林当中有很多种空间变换的方式,能够让观赏的人在心理上感受到自己已经从一个空间进入到了另一个空间。最后,景观与观景的独特转换。园林的空间具有很好的通透性,它不是封闭的,它既能够作为景观被人们欣赏,也能帮助人们更进一步的观景。

3.3构景手法

中式园林的构景手法独特,藏而不漏的同时也可以达到意境深远的效果。具体而言,其构景的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借景,就是在园林建造的时候根据实际的需要,将视线放置园外,让园外的景色也能够成为游人们欣赏的对象。远处的高山、近处的流水或者是一年四季的流水都可以被借入进来。其次隔景与障景的运用。障景的使用非常的普遍,当人们想要进入园子欣赏的时候,门口便会出现障景,人们要越过它才能进入到园子里去。这时候不仅会被它吸引,更给园子里的景观增添了神秘感。而隔景则是可以对园子的景观进行有效的划分,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最后是漏景和框景的运用。顾名思义,前者主要是指通过一些门洞或者是漏窗之类的,使景观有若隐若现的感觉,引发人们的好奇心。而后者主要是指像绘画一般,将景物框起来,让人们从某一个角度来欣赏这幅“画作”。

3.4突出竹子的深刻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竹子被人们赋予了极高的文化意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万科第五园植物文化的一个缩影。竹丛所形成的通幽曲径,则体现了中国人内敛、低调的性格。万科第五园作为具有古典主义特点的新中式园林景观代表,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内敛,而竹子的精神内涵恰好与园林所要表现出的特点不谋而合。万科第五园植物景观设计中通过对竹子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目的在于在现代城市中营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居住环境,彰显新中式园林景观的中式特点。

4结束语

传统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相互的结合,再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便产生了今天的新中式园林景观。这一景观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欢迎,因为它是中国发扬自身文化同时也会广泛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神的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时代法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教育厅

法律适用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最高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