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树立形象的重要性

树立形象的重要性

树立形象的重要性

树立形象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警察;媒体;关系

新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警察与媒体的关系是影响警察公信度、影响警察形象树立的重要因素。针对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针对客观公正态度反映警察职能的需求,现代警察机构需要与媒体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媒体的正确、准确宣传,避免各类社会矛盾中警察强势群体意识问题的发生。以警察与外界的沟通联系、以媒体桥梁作用为基础,实现媒体与警察关系的和谐发展。针对媒体关系对警察形象、警察信息公布的影响,现代警察机构需要加强对媒体的重视。通过警察公共关系处理、与媒体的相互利用、配合与良心合作等工作的开展,实现我国新时期警察形象的树立,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1、警察与媒体关系现状的分析

在现代公安机关直发过程中,各类问题的发生及媒体宣传作用是影响警务活动、影响警察形象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受公安机关宣传策略、途径等因素影响,我国警务矛盾一直存在。警察工作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及职业要求、民众期望等都是造成警察形象树立的重要因素。一些媒体为了赢得社会关注、赢得发行量等目的,在与警察相关的内容编辑中,采用了夸张、扭曲事实等方式,进而造成了广大群众对警察的误解、造成了警察对媒体的抵触心里。而且,在媒体的编辑过程中,选择性报道也误导了群众对警察群体的认识,造成了部分问题的发生。针对新时期和谐社会构建中,警察形象树立与宣传的需求,我国警务机关必须认识到媒体的重要性。通过警察与媒体关系的和谐处理,避免误会等情况的发生。通过遵循警察与媒体公共关系处理原则、通过相互合作及法制原则的遵循,满足新时期和谐社会构建中对警察形象、警察工作的需求。

2、警察与媒体关系的的分析与思考

2.1警察与媒体关系处理的基本原则

针对警察与媒体关系的重要性,现代警务机关与媒体管理的处理中需要遵循相互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警察与媒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针对警察职业特殊性,避免执法过程中保密信息的泄漏。根据案情的需求,在合法合情的基础上,对媒体提供适时、准确的信息。同时在对待媒体记者、摄像等人员时也应注重相互的尊重,为和谐合作关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在警察与媒体关系的合作中,受警察工作职能的特殊性影响,警察机关与媒体的合作中需要遵循基本的法制原则,避免信息泄漏对执法工作的影响。在媒体宣传过重及信息过程中,媒体还需要遵循人权保护原则。以不侵害被诉讼人人权为基础,进行信息的披露。同时考虑案情需求及公众关注案情信息的需求,有选择性的与媒体进行合作,保障侦破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新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中,针对警察公共形象塑造的需求,警务机关与媒体的合作中还应注重创新性原则的运用。通过配合媒体的服务创新、通过警察与媒体关系管理的创新、通过媒体关系处理观念的创新,实现警察与媒体关系的和谐管理,满足现代和谐社会建设需求。

作为行政执法机构,警务部门与媒体的合作中需要遵循平等原则。公安警察作为社会公民的一份子,也必须享有先发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媒体应正视警察这一社会职务。在合法、公正的前提条件下,开展警察媒体的合作关系,促进警察与媒体关系的构建。

2.2借鉴西方警察与媒体关系的处理方式

受我国社会主义体制影响,我国警务机关对媒体关系并不重视。虽然,近年来针对网络传媒等媒体宣传带来的问题,提高了对媒体关系的关注,但是警察与媒体管理的处理、管理等仍存在诸多的不足。西方国家的警察与媒体关系处理起步较早、并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因此我国警方应借鉴西方警察与媒体关系的处理方式。通过借鉴经验、借鉴处理方式等,提高我国警务机关与媒体管理处理的能力。

针对网络媒体带来的信息传播速度增长问题,警察必须重视新闻媒体的关系处理。针对网络负面新闻等对警察形象的影响、针对负面新闻对警民关系造成的伤害,我国警务机构必须加强对西方警察与媒体管理处理方式的关注。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警方高度重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关注、通过媒体渠道及社会公众接触方式的借鉴,提高我国警察对媒体管理的处理能力,促进我国警察形象的树立、促进我国警察机构现代化信息宣传能力的构建。

2.3明确警察与媒体关系的本质

在新时期公安机关形象树立中,我国警务机关必须明确警察与媒体关系的本质。通过对警察与媒体管理本质的认识,确定媒体管理处理与管理的方式与重点。在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警察组织与新闻媒体是相互依赖、互惠互利的关系。根据的利益,确定合作方式与重点。警察机构所具有的丰富新闻资源是媒体迫切需要的内容,媒体的宣传是警方公众形象树立的重点。因此,警察与媒体双方应认识到各自的需求,认识到相互合作的意义。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为我国和谐社会下的警察形象树立提供支持。并通过经常筛选后的新闻资料促进媒体发行量及浏览量的提高,实现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目的。

2.4认识警察媒体宣传重要性,提高警察与媒体关系的处理能力

在现代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健全中,公安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器,是党和争取与群众见最重要的沟通渠道。在公安机关的行政职能的发挥过程中,人民警察给群众的直观的、具体的形象是体现公安机关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针对媒体宣传对警察形象的影响,我国公安机关应认识到媒体宣传的重要性。通过媒体宣传及媒体关系的处理,加强我国人民警察的形象建设。并通过警察素质的强化打造出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公安队伍,促进群众对人民警察的理解与评价。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基础,以警察与媒体关系的争取处理为重点,满足新时期和谐社会主义建设中警察形象树立的意义、想人民群众展示人民警察的精神风貌及执法形象,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2.5了解新闻媒体特点及工作规律,促进警察与媒体关系的建立

在现代警察与媒体管理的建立与维护中,公安机关应对新闻 媒体、网络媒体的风格特点、工作规律等进行了解。针对不同媒体所面对的公众、群众特点,确定与媒体的合作关系与工作重点,以此实现双方和谐的关系。针对媒体传播渠道的特点及受众特点,针对性的提供新闻素材,和谐处理新闻媒体材料挖掘需求。

另外,公安机关及各级警察机构还应认识到新闻工作的真实性需求及宣传需求。新闻工作者不可能帮助警察机关粉饰不良行为,因此警察机关需要强化自身的素质及工作方法,以尽快的表态、真诚的说明、将不良行为责任者的处理方式告知记者,树立警察自我反省、自我管理形象。对于一部分不负责任、恶意诋毁警察形象、歪曲事实进行报道的新闻单位及记者,警察机关必须诉至法律,以此杜绝国外敌对势力及分裂组织等对党和国家的诋毁。

2.6通过朋友式管理的建立,帮助公安机关树立警察形象

记者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基础、自视较高,因此在对待媒体记者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工作及人格进行尊重,并注重事实信息的解释,避免报道失真及不良社会影响的发生。在公安机关与媒体关系的处理中应建立朋友式的关系,加强主流新闻媒体及各类媒体的练习。通过正面报道及真实报道,真是反映各类信息,避免不良社会影响的存在。在现代社会的建设合纵,单纯依靠警察自身的宣传,力量相对薄弱。因此需要与配体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朋友式关系的建立以及有效的沟通,相互理解配合、相互支持,实现新闻媒体素材发掘、公安机关形象树立的需求,实现各自职能的双赢。在一些危险性较低的警务任务中,公安机关应主动邀请媒体记者随警作战,满足记者新闻报道需求、满足警务形象树立需求。在一些新闻采访中,警务机关还应在不违反警察宣传纪律的前提下,给记者提供采访方面,提供合作单位基础的优先知情权,并要求合作的单位如实报道。通过朋友式关系的建立,有效开展正面宣传。以融洽的警察与媒体关系,树立警务机关良好的形象。

3、树立全警公关意识,构建和谐的警察与媒体关系

针对媒体对警察形象树立的重要影响,我国公安机关应树立全警公关意识。通过警察自身素质的提高,使各级警务人员在面对媒体记者时能够正确进行应对,维护公安警察形象。根据我国目前各级警务机关政工宣传部门所承担的宣传作用,我国警务机关还应加快公关专业化的建立。通过定期的警务人员培训,提高各级警务人员面对记者的应对能力。并通过洞察先机、新闻策划、媒体突变、受控渠道建立等能力的培养,使公安机关能够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正确、有效的进行宣传,实现党和国家人民赋予警察的行政执法职能。

树立形象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危机 政府形象 和谐

政府形象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指政府在管理中的客观实在与公众主观认识相结合所反映出来的对政府的综合评价和印象,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政府形象既是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又是政府客观表现的反映。政府形象直接反映出政府的行政理念、风范和执政能力,是政府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凝聚力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在各类危机频发的现代社会维护并更好地建设政府形象,是服务型政府需要重视的现实问题。

一、现代社会政府形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的与日俱增,各类突发灾难性事件发生的频度不断上升。公共危机的特性和政府的公共性使得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体现了政府的形象。政府能否在突发危机的压力下有所作为,使公众利益的损失最大程度地减少,使动荡不安的局面实现新的平衡,是对政府能力和自身形象的一场严峻的考验,也是政府在公众心目中树立新形象的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公共危机管理对于政府形象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二、政府形象建设的现状——以玉树地震应急管理为例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当天,中国地震局根据《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由局长陈建民签发文件,宣布我国进入Ⅰ级地震应急响应状态。正在巴西出席“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正式会晤的国家主席胡锦涛,立即压缩行程、推迟对委内瑞拉和智利的访问,提前回国。胡锦涛恳切地提出:“中国政府正在紧急组织抗震救灾斗争。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回良玉相继赶赴灾区,现场指挥检查救援工作。这些表述和举措,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玉树地震灾区的高度关注以及对玉树救援工作的高度重视。

玉树地震救援工作面临诸多考验。第一,虽然中国政府积极展开紧急救援工作,救援行动却面临“生命线”告急、地形复杂、高原反应、气候恶劣等四大难题。第二,救援工作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玉树地震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国内民生的关注,同样也包括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的关注。稍有不慎,将在一定范围内响到民族融洽。第三,救援工作的有效开展将再一次塑造起中国政府的良好国际形象,不给西方反华势力以分裂、瓦解中国的“口实”。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灾难中我们更见责任政府的政府责任;灾难中我们更见责任大国的大国情怀。外国媒体纷纷盛赞中国积极有效的抗震救灾工作。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赈灾行动迅速,政府形象提升》的文章,赞扬中国政府对地震做出快速反应,动员全国力量投入救灾工作。文章认为,总的来说,中国政府的救灾反应迅速、积极高效,这和布什政府2005年应对卡特里娜飓风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确实,中国政府形象建设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三、政府形象提升的策略

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政府形象成为我国迈向现代化社会的标志之一。树立政府形象,维护和建设政府形象,进一步提升政府形象,是执政党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教授指出决定政府形象的要素主要有:价值、信誉、效率。据此,本文提出以下提升政府形象的建议:

第一,政府官员要增强形象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公共权力意识,预防损害政府形象事件的发生。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及其官员手中所握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其工作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正确的价值观是政府选择的施政和为社会发展确定的方向。提高政府形象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掌握现代科学的决策方法,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趋向和人民利益的政策,确定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

第二,建立健全责任机制,政府要勇于承担责任,树立责任政府形象。在我国,政府是组织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导力量,政府要充分发挥这一功能,不仅需要配备相应的职权,而且需要承担相称的职责,一个不具有职责的政府及其官员,其行为难以得到有效制约。因而有必要健全责任制度和行政问责机制,尤其要遵循权责一致原则建立健全法律责任追究和落实机制。同时,要加强政府官员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勇于担当的坚毅气质和果敢精神。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府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政府官员,才是信誉政府的表现。

第三,增强行政能力,树立高效政府形象。在现代社会中,效率是政府形象的生命线。要提高政府形象,必须全力提高政府的效率,加强政府的能量,及时处理解决来自社会的各种的要求 ,协调复杂的关系,化解多重的矛盾。公共危机事件一旦发生,猜疑、恐慌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如果危机事件长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则会衍生出诸多不安定因素,因此,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必须快速高效,这不仅使经历危机事件的人们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中,而且可以树立高效政府形象,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王沪宁.现代化社会的重要课题:提高政府形象[J].科社信息文荟,1994,(10).

[2]贺玲.论政府形象的影响因素[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4).

[3]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4]奥古斯丁.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树立形象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为扎实推进全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树立新时期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市委决定,在全市深入开展“学、创、树”主题实践活动。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学、创、树”主题实践活动的基本内涵 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按照中央和省委提出的先进性标准要求,不断赋予“学、创、树”主题实践活动新的内涵。 学,就是学先进理论。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创,就是创一流业绩。立足本职,创一流工作业绩;心系群众,创一流服务业绩;实干创业,创一流发展业绩。 树,就是树党员形象。树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形象,执政为民、服务群众的形象,艰苦创业、埋头苦干的形象,开拓进取、争先创优的形象,遵纪守法、廉洁从政的形象。 二、进一步明确“学、创、树”主题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和目标要求 各地各部门要结合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党员实际,不断丰富主题实践活动的具体载体形式,通过各种载体不断深化主题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更好地践行先进性要求,在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在农村党员中,要围绕提高“双带”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深入开展“党员服务区”活动,使党员实现“五型目标”:即小康领路人、产业带头人、科技明白人、市场经纪人、群众贴心人。 2、在机关党员中,要围绕提高执政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勤政服务于民让人民满意、廉政取信于民让人民放心”活动,使党员真正成为“七个模范”: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讲政治的模范;解放思想,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模范;实践党的宗旨,做亲民为民的模范;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做艰苦奋斗的模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做科学执政的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做廉洁依法从政的模范;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发扬民主、维护团结的模范。 3、在企业党员中,要围绕推动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深入开展“为党旗增辉,为企业增效”活动,使党员努力争当“五个能手”:即争当生产能手、技术能手、营销能手、革新能手、管理能手。 4、在社区党员中,要围绕服务社区、共建社区、发展社区,深入开展“党员服务队、义务服务员”活动,使党员真正成为“五个骨干”:即宣传政策的骨干、维护治安的骨干、扶贫济困的骨干、发展社区的骨干、服务群众的骨干。 5、在服务窗口单位党员中,要围绕弘扬社会公德、树立职业道德,深入开展“亮共产党员身份、做优质服务标兵”活动,使党员争当“五个标兵”:即爱岗敬业的标兵、文明礼貌的标兵、热情服务的标兵、乐于助人的标兵、创优环境的标兵。 6、在执法执纪部门党员中,要围绕依法行政、廉洁从政、为民执政,深入开展“满意在基层、满意在群众、满意在社会”活动,使党员真正树立“五个形象”:即依法办事形象、公正廉明形象、恪尽职守形象、爱民为民形象、保障发展形象。 7、在民营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党员中,要围绕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深入开展“致富不忘党、爱心献社会”活动,使党员做到“四个表率”:即做诚信经营的表率、实干兴业的表率、依法纳税的表率、回报社会的表率。 8、在下岗职工党员中,要围绕维护稳定、推进再就业,深入开展“下岗不失志、自强创新业”活动,使党员成为“三个带头”:即带头提高技能本领、带头寻找就业门路、带头自强立业创业。 9、在外出流动党员中,要围绕勤劳致富、热爱家乡,深入开展“为家乡做贡献、为绥化添光彩”活动,使党员强化“两个意识”:即诚实劳动、艰苦创业意识,宣传绥化、发展家乡意识。 10、在离退休党员中,要围绕离岗不褪色、为党做贡献,深入开展“为党献余热、美在夕阳红”活动,使党员真正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三、开展“学、创、树”主题实践活动的推进措施 各地、各部门要把“学、创、树”主题实践活动贯穿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全过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推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1、要开展大型集中活动推进。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大力开展有规模、有震动、有声势、有特色的集中活动,把“学、创、树”主题实践活动推向新的高潮。围绕中心工作,全市将统一组织开展大型活动。围绕净化城市、服务居民、优化环境,集中开展“党员义务服务日”活动;围绕备春耕生产,集中开展“党员促农助农服务月”活动;围绕纪念党的生日,集中开展“党员奉献月”活动;围绕增强党员先进意识,集中开展“党徽戴胸前、誓词记心间”活动。通过这些大型集中活动,推动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和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 2、要培养树立典型推进。在主题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好典型引带作用。要不断发现和挖掘活动中的“闪光点”,总结和树立叫得响、过得硬的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主题实践氛围。市委将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树立宣传100名优秀党员标兵,市、县、乡表彰命名1000名优秀党员。年末还将表彰一批创业型领导班子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对此,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做好典型推荐和宣传工作。 3、要强化分类指导推进。要充分考虑党员在从业形式、生活水平、思想状况上的差异,对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党员区别不同情况,搞好分类指导。要区分不同的领域和不同战线,分别组织实施;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党员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提出指导性意见。 四、开展“学、创、树”主题实践活动的几点要求 1、要高度重视,切实摆上重要日程。“学、创、树”主题实践活动是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化和发展,是创造性地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必须抓紧抓好。各地、各部门要制定具体方案,精心组织实施。要落实领导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委督导组要把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作为重点督查项目认真督办落实,确保这项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2、要搞好结合,推动各项工作开展。要把开展“学、创、树”主题实践活动融入到全市整体工作之中,与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相统一,凝聚各方面力量投身到建设绥化的伟大实践中来,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的经济优势;与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促进,把党员的先进性标准要求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特别要开展好城市“一帮一”、农村万名妇女解困、捐资助学、利民承诺活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 3、要注重实效,保证主题实践活动效果。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实效性上下功夫,切忌形式主义、走过场。要把主题实践活动作为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用主题实践活动的效果来检验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要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切实使广大党员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先进性要求得到具体体现,基层组织得到切实加强,各项工作得到扎实推进。

关于在全市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深入“学、创、树”主题实践活动的意见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树立形象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树立师德形象;热爱学生;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48 — 02

教师树立良好师德形象在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应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教师素质重在师德,教师职业道德充分体现了教师特有的职业思想、职业情操。教育是事业,是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还要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要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高中学生的眼睛更加的犀利,对老师的要求更加高。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人才、造就人才重任的。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成为新世纪的优秀教师,除了学识渊博、教学得法之外,还应有更高的追求,这就是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而能承担如此重任,首要的就是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身正为范。

高中阶段树立教师良好的师德形象的第一个方面就是热爱学生。

第一,了解和信任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从表面上看,学生之间似乎差别不大,但实际上,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如果教师不了解和信任学生,就不可能有对学生真正的爱,也谈不上良好的师德形象。为了教书育人,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和事;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缺点和特长,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只有全面了解和信任学生,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第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有人做过一项调查:中小学生的心里话最愿意和谁说:第一是朋友,第二是同学;第三是父母;最后也是最不愿意的是老师。这种现象值得我们的重视和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往往会把自己的苦恼、心事和秘密隐藏起来,不愿意对家长或老师说,只是遇到自己无法解释和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找人诉说、请教和指点。因此,树立良好教师的师德形象是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这样,教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

第三,爱护每一名学生。教师教书育人,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作为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从心里充满对每一名学生的爱。尽管有的学生有毛病甚至有越轨行为,尽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教师应对学生的爱要始终如一。教师关心热爱学生,会由此产生热爱教育事业的崇高道德情感;学生得到教师的爱,会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增强信心,健康成长,从而也会热爱和尊敬教师,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使教师的威信大大提高。

第四、对学生严慈相济。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与“严”紧密结合在一起。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当,不迁就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溺爱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习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能接受,并能自觉切实执行的,这样在学生心理,教师的形象就更加真实,可信。

一是要严而有理。所谓严而有理,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都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是方方面面都正在成长的“有个性的人”,在校期间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有的学生粗野,无礼,不尊重教师,不听劝告;有的学生在同学中吵闹大家,惹是生非。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常常是恨铁不成钢。有时火气一下子上来就会对学生进行体罚。这种情况和行为表面上看是为了严格要求学生,实际上却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良好教师形象的树立。教师对学生的真爱要体现为既对学生有种种严格、严厉的要求,又不损害学生的生理心理,让学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

二是要严而有度。这一点是指教师爱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都符合他们的身份、年龄和特点,如果离实际情况太远,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这种严格也就毫无意义。虽然年龄差不多,又同在一个教室,但由于多种因素所致,学生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理解能力都不会完全相同。有的要求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是适度的,但对于后进生来说可能是他们努力也难以达到的,而对于好的和优秀的学生来说又显得偏低。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区分对待,适度地要求学生,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有利于教师良好形象的树立。

三是要严而有方。伊索有一则寓言:太阳和风争论谁比谁强壮。风说:“当然是我,你看下面那位穿外套的老人,我可以比你更快地让他把外套脱下来。”说着,风便用力对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是它越吹,老人把外套裹得越紧。风吹累了,太阳从云后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开始擦汗,并且脱下了外套。于是,太阳对风说:“温和与友善永远强过激烈狂暴。”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收到显著成效,关键在于方法。要求学生这样做那样做,却不管学生心理感受如何,“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学生即使表面上在听,在顺从,内心也不会服气,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会越来越大,甚至会对教师产生反感。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要采取耐心、疏导的方法,要寓教于教学之中。寓教于各种活动和师生的接触之中。只有方法得当,严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才能培养和训练出出色的学生。

四是要严而有恒。所谓恒,就是要坚持长久。对学生的严要求绝不能时有时无,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既然已对学生提出某种较高标准的要求,就要要求到底,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常督促,常检查,把要求落到实处,直至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作风。教师最忌对学生一时紧一时松,说了就不再检查,再无动静,以后再怎样要求,学生都不会重视,教师的威望也会因此受损,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也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理的形象。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就要对学生倾注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这种爱和情就是关心、体贴、帮助加严格要求,这种情和爱既深刻又博大。在这种爱的基础之上建立起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教师形象一定会使学生体会的到,使学生深受感染,用心而无痕的使他们感悟教师的爱,体会教师的爱。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学习,要求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一、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树立良好师德形象的现实要求

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新理念、新型专业、新知识、新方法相继出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要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不同年龄和知识梯度的教师,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教师的良好师德形象。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知识渊博,使学生从心底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感到钦佩,更有利于教学及良好师德形象的树立。

二、终身学习是教师树立良好师德形象的必由之路。新的教育观念认为,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新世纪的教师必须道德高尚,知识渊博,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终身学习和创新教育能力。终身学习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要求。在深刻认识教育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用的基础上,必须把终身学习看作是教师树立良好师德形象的一种社会责任,一种人自身发展的需求。

教育是需要以品德化育品德、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素质提高素质的崇高事业,教师要终身加强道德修养,及时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才能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创造。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是对教师学识水平的基本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必须认清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第二、勇于探索创新,让教师的师德形象更具魅力

师德规范要求教师,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叶澜教授就明确说过: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教师不能只是道德的传声筒和会说话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成为鲜活的、人格丰满的的创造者,在创造中快乐地、充实地生活。新时代的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创新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

第三、学会学习,为树立教师良好形象注入持久的动力

教师作为专门从事人才培养的职业,从业者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应该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才能担负起为祖国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教育者必须日新其德、日勤其业,才能学为人师,身为世范。

教师要学会学习,教师的学习并不是只读书、读死书。教师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育人方法、学习教学技能等等。教师的良好师德形象的途径可以从书本中学、从网络中学、从他人身上学、从教学实践中学等等。还可以由被动、机械地学习向主动、探究地学习转变,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由依赖教材、教参向关注社会实践、经验和其它信息资源转变;由盲从权威、迷信书本向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变;由过分关注单一应试知识向注重认知、兴趣、意志、毅力、信仰、科学精神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转变。

高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鲜明,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把握,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处理都展现着教师的师德形象问题。但教师师德形象的树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与工作生活中,多留意,多学习,多体会。通过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加强师德修养对教育教学工作也会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相信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定会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再认识,规范行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

〔参 考 文 献〕

〔1〕洪志忠.教师绩效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树立形象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比翼鸟 连理枝通感 移情 橡树 木棉

选入我们职高教材的舒婷的《致橡树》写于1977年,当年她托起两棵树的形象(阳刚的橡树和阴柔的木棉),迎着读者惊喜的目光走向诗坛。今天,我们同样愉悦地审视诗人所礼赞的爱情理想,体会诗中多姿多彩的审美意象,品味其丰富深远的情思意蕴。

《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地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爱情观念,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给予的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有现代精神的爱情向往:真诚高尚的爱情向往应以不舍弃各自的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一代的人格的爱情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攀援的凌霄花。对于“高枝”,“痴情的鸟儿”对于绿阴,都是依附性的。它们离了高枝和绿阴则无处安身,更不能“炫耀”和“高歌”。

其次,诗人又用排比句式,否定了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泉奇制胜-源一味送出“清凉的慰藉”,险峰则为了“衬托你的威仪”,还有日光,奉献出全部的光和热,还有春雨,只是滋润了对方的心田……这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一的奉献,却得不到应得到的温暖。

这两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是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的潜流影响,也是封建道德在我们民族心理上的积淀。诗人用排比句,以坚定不移的否定词语,表达了不容置疑的态度。在否定依附性的爱情观时,诗人用了“绝不像”“绝不学”;在否定奉献性的爱情观时,诗人用了“也不止像”,“也不止像”,“不,这些都还不够”。

作者在直言不讳地否定“己所不欲”的爱情观后,便酣畅淋漓地抒写对爱情的向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品读至此,我仿佛在爱情的两河平原上看到了一个崇高而优美的生命奇观:一棵橡树,一棵木棉,神姿高彻,有独立对等的格局,共通交感的身势语态,不是吗?我们女性就该以独立完整的人格形象与男性并立,其爱情植根于精神生活的深处,升华于高远的志向之上。“比翼鸟”、“连理枝”,自古都是男女相爱的象征,思想不能独立,爱情就不能自由,男女应该是宇宙深处互为运转的双星,他们精神默契,感情交融,灵犀相通,心心相印,其间自有“高山流水”、“空谷足音”。

但是他们又各自有其迥异的人格形象和审美特点:“你有你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雄的火炬。”

这里男性和女性都化为具体意向,男性铁骨铮铮、清辉熠熠、锋利明快、刚毅冷峻。生命赋予他们钢铁之躯,生活铸就了他们刀剑之质。他们既有铁肩担道义,敢为天下先的人格力量,又有“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峭锐和坚挺,此等力度和气质,不就是男性的阳光直美吗?

女性自有其秀美端庄的形态,丰富细腻的情感,善感多愁的心性。他们柔软纤浓,深沉含蓄,热烈英勇。“红硕的花朵”移觉为“沉重的叹息”这一意象。使人从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觉,是审美心理的“通感”现象,“红花”化成的这一声“叹息”,像是发自内心的爱的交响和协奏,是爱的深沉的咏叹!又像是感悟到人生使命重大而决意承担人生风险和生活义务的心声,“红硕的花朵” 又像是英勇的火炬。这里“火炬”的意向性个更为明显,因为它被形容为“英勇的”,这是借助于审美中的移情作用,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了,爱情的力量和“母性的热光”化成了女性非凡的炽烈和勇毅;新的时代生活延展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性:柔韧而刚烈,缠绵而果决,既富有爱心诗情,又具有容受力,忍耐力。困危中,宁可艰苦备尝,忍辱负重;危难时,可以“自有引导人民”勇当巾帼英雄。女性有极富魅力的阴柔美。

阳刚阴柔相容互补,爱情之树常青不凋。这共生分立的两棵树,必须分担、共享其生存坏境中的一切,从“风雪、霹雳”到“流岚、虹霓”,理想的爱情必须在严峻多变的现实生活中共建,又经受复杂生活环境的考验而发展,做到甘苦与共,休戚相关。幸福的爱侣定要“终身相依”,却又“仿佛永远分离”。这正式至纯至爱的境界,亲密和谐的极致。爱情之美在忠诚、和谐和永恒;爱的美感也在时间的、空间的心里的距离中蕴含。

最后,作者直抒心意,爱情的伟大和坚贞就在于:“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爱情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但人不仅仅是为了爱而生存,高尚的人们,他们的生命融化在大众里,他的事业就是人们的事业。古人说:“择偶须谐千秋业,爱有源头情不竭”。现代女性的审美注意,不仅只在男性的“伟岸身躯”,即形体与精神融合的审美意象上,不仅倾慕他高大的人格形象,巨大的道德力量,而且热爱那建树他的事业和理想,那养育他的祖国和人民。这就是诗人所追求的诗意蕴藉的爱,也是博大深厚的爱。

总之,《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至今读来依然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参考文献:

[1]舒婷.致橡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