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范文第1篇

    同奥运于北京,世博于上海,亚运于广州,是城市发展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得益于此次百年大典的举办,辛亥首义旅游资源的建设得到了省市甚至于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几乎所有有关首义的旅游资源都得到了很好的整建与扩建,同时为纪念辛亥百年也新建了一批纪念建筑,可以说打造出若干条长效首义精品旅游线路有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舆论环境,而实际上在此次百年大典前,辛亥首义旅游资源因为各种原因保护状态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打造出若干条首义精品旅游线路并将其长效化,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革命遗址,进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教育功效。

    一.武汉辛亥首义旅游资源现状

    1、武汉辛亥首义旅游资源概况

    作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武汉市区内有为数众多的首义革命遗址和遗迹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为举好此次百年大典,整建、新建与首义相关的革命历史遗址有30处之多,遍布三镇,如广为人知的鄂军都督府-俗称红楼(下称为红楼)、“起义门”、辛亥首义烈士祠、孙中山辛亥铜像、黎元洪墓等。在这30处遗址遗迹中,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红楼;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即辛亥革命发难处——工程营旧址、起义门、楚望台军械库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汉口孙中山铜像。同时,市政府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还斥巨资修建了首义文化广场、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碑、中山舰博物馆、楚望台遗址公园等辛亥革命纪念性景观工程。这样一些遗址、遗迹、纪念建筑都是武汉打造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的优势所在。这一个个遗址、遗迹、纪念建筑犹如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将百年前辛亥革命那段峥嵘岁月展现在游人眼前。

    2.武汉辛亥首义旅游资源特点

    辛亥革命遗址遗迹虽然在武汉三镇都有分布,但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武昌。其中最具历史文物价值的保护单位,是红楼,其次是工程营旧址、起义门、楚望台军械库等遗址遗迹,这些地方要么是当年辛亥革命的指挥中心,要么是起义的阵地,要么埋葬着烈士遗骨。同时为纪念辛亥首义百年所新建的景观建筑也都在武昌,相对比较集中,而且武汉政府还重点打造了以首义广场为核心的首义文化区,这些客观条件为依托武昌古城为平台,以辛亥革命为主线,充分整合辖区内各类旅游资源,打造出若干条凸显“首义文化”的精品旅游线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可操作性。

    二.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初探

    为保证首义旅游线路能广为各地游客熟悉,进而提高首义旅游线路的美誉度,成为精品旅游线路,因此在线路的设计上,应着眼于实际可操作性和游客的便利性,着重将武昌区内辛亥首义旅游资源“捆绑”起来,形成各类主题式的辛亥首义特色旅游线路,并和旅游区内户部巷美食街、胭脂风情街、昙华林民俗街等资源串联起来,在强调主题的情况下尽力将线路的设置做横向性的扩张,一方面既丰富了“辛亥首义旅游线路”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能让游客从更多侧面了解“辛亥革命”发生年代的世井百情。这样做的好处也能夯实辛亥首义旅游线路的深度,为该条线路的精品化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短线、中线、长线等立体多元的首义文化旅游线路,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以武汉旅游业为主联合与当年辛亥革命有关系的一些城市共同打造出若干条辛亥首义历史场景之旅。当然作为扩展我市旅游资源深度,发展我市旅游经济,我们目前的重点还是放在打造出若干条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

    1.辛亥首义革命之旅

    本条旅游线路以展现当年革命风云为主,力图通过将当年首义革命重要的场所对游客做一全景式展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因此本旅游线路务必包含红楼、首义文化广场、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碑、起义门、楚望台遗址公园、辛亥首义烈士祠等旅游景点,同时在这些展览场馆中还应多陈列与辛亥革命有关的革命文物、烈士的遗物等实物,在讲解上则力图于还原真实的首义革命事件,而结合声、光、电等现代手段为游客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真实场景,在加上配合实物的讲解方式更能让游客领略到当年革命风云的变幻和革命成功的艰辛。此线路以教育和感怀为主要目的,需要游客集中精神配合导游人员的讲解,因此线路不宜用时太长,以一日游短线为好。

    2.辛亥首义楚风文化之旅

    为体现出  首义文化特色,本线路在设计上应与黄鹤楼公园联姻,除上述景点外还包含黄鹤楼公园各景点,同时讲解的重点侧重于介绍当年楚地民情,进而烘托出辛亥首义爆发的社会背景,为游客分析首义革命产生的缘由提供材料支撑。此线路既可打造成短线也可根据需要打造成二日游中线。此线路在第二天就可进入休闲之旅,游客可放松心情去感受“昔人已乘黄

    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江南第一名楼的诗情画意,还可以登楼去领略“大江东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豪迈气慨,

    3.辛亥首义风情之旅

    本线路重点在于展示出清末民初武昌普通民众的生活场景,因此本线路应包含首义文化广场、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碑、起义门、辛亥首义烈士祠、户部巷、胭脂风情街、昙华林街区等旅游景点。通过导游讲解让游客不仅了解辛亥首义革命,同时通过户部巷、胭脂风情街的游览也能让游客体味出百年前武昌普通民众的生活场景和饮食风味;而游客游览昙华林街区可了解当年一些革命志士真实的生活场景。因此此线路的打造应以二日游的中线和三日游的长线为主,让游客在多日的游览后慢慢去感悟当年革命的血与火、生与死与普通民众生活的关系。

    以上三条线路是当前最具可操作性同时也是最具旅游推广性的精品线路,值得武汉旅游业花大力气去打造。

    三.打造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的关键

    针对以上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的客观实际分析,为确保旅游线路可操作发展,对其旅游线路的整合打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整合管理体制

    对打造辛亥首义旅游线路来说,制约其形成精品旅游线路的最大障碍将是辛亥首义旅游资源分散的管理体制。因此,应加强各行政部门、各景区景点的协调,把辛亥首义旅游资源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成立辛亥首义旅游资源管理委员会,在此基础上按照行政管理和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为线路的打造提供强有利的管理机构。

    2.整合打造旅游资源

    辛亥首义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各有侧重。为突出线路特色,便于对旅游线路进行主题定位,进而串联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应重新规划昙华林、户部巷、胭脂路,将昙华林定位于反映清末民初文化街区,户部巷定位于展现清末民初特色小吃街区,胭脂路则定位于反映清末民初市民生活风情街区,在此基础上以辛亥首义革命为链接点,在空间格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进而推向客源市场,为线路的组合提供更多的选择。

    3.整合打通交通瓶颈

    一些核心旅游资源周边交通状况不容乐观,进入景区存在交通瓶颈,一旦游客众多就会造成拥堵,从而使辛亥首义各旅游线路间的可进入性较差、时间成本高。因此应确保辛亥首义旅游线路周边交通顺畅,停车便利,以利人员的快进快出,避免由于交通拥堵带来的一系列的后继麻烦,为精品旅游线路的打造创造良好的外部交通环境。

    4.发挥政府先导作用,提升线路的可操作性

    政府在精品旅游线路的打造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先导推手作用,在线路初创阶段做扶马人,为旅行社的介入创造有利条件,既要在政策上给予旅行社优惠条件,在线路的宣传上也要不遗余力,可利用辛亥首义的深远影响、号召力和吸引向性,激发海内外华人爱国主义精神,大力拓展武汉海内外旅游客源市场,为线路的打造创造良好的外部大环境。

    四.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的长效化

    辛亥首义旅游线路要实现长效化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必须以多种手段在更高的层面上塑造出辛亥首义旅游线路新形象。

    1.应将辛亥首义遗迹、遗址、标志性建筑群打包集体申报国内五A景区,为下一步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造良好的先机条件。

    2.建立首义之区旅游集散中心,大力培养一批职业素质良好、水准高的服务和导游人员,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导游服务,使旅游集散中心成为整合散客旅游资源、规范团队旅游市场以及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需求的重要综合性平台。

    3.应成立首义大学,采取创新手法打造首义文化,依托校内研究力量设立辛亥首义研究所并建立网络辛亥史学论坛,加强学术研究以促进学术交流,确保武汉成为辛亥首义文化研究的权威之地和制高点。

    4. 将湖北剧场更名为首义剧院,开发辛亥首义相关文艺作品,并在剧院内永久性滚动播出有关辛亥首义的纪录片、电影;运用声光电画等现代化手法再现辛亥革命历史,让更多人了解和熟悉这段历史。

    5.设立辛亥首义纪念日, 将此纪念日制度化,政府在纪念日当天应举行全市公祭大会,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先驱,并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全国甚至于海内外实况转播,以此扩大影响力,教育后人。

    五、结语

    为打造出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必须将首义旅游资源及其临近各类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做通盘考虑,惟如此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其发展的后顾之忧。同时打造出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也有利于辛亥首义旅游资源的长效发展。而在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的开发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进旅游资产整合,克服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弊端,为打造出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保驾护航。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范文第2篇

一、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条件。

中国现代化是在殖民主义的侵略中断了中国社会自然经济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开始的。殖民列强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所攫取的特权逐步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所以中国的现代化一开始就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结合在一起,真正迈出现代化实际步伐的是洋务运动,但他们不敢越封建专制统治雷池半步,所以实现现代化就成为一个梦。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洋务派的基础上,懂得发展经济和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条件。他们发动了“维新变法”,力图对封建专制政治进行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但他们的先天营养不足以致在顽固派的迫害下一败涂地。但他们的运动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事实证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最初成果,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渗入中国,而封建统治者故步自封,使人们看到了这个政权没落的本质,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切身经验中认识到只有清朝政权埋葬封建帝制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所以说辛亥革命发生在20世纪之初,是鸦片战争以来全部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孙中山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他从事革命的目的是实现民富国强,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大闸门,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契机,其表现在:

政治上: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是直接缔造了中国的民主共和政体,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谱写了开篇。辛亥革命最直接的结果,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迈出了中国的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经济上: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引向近代工业化的道路,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前提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社会上掀起举办实业的高潮对中国工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民国开始,孙中山制订了一系列奖促工商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发展工商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黄金时代”。

辛亥革命在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意识形态,使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辛亥革命事业的继续。

郑重指出:“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事实也证明如此。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年长的大多数参加过辛亥革命,并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如董必武,林伯渠等。年轻的大多数受到这次革命的深刻影响,如,,刘少奇等。由上可见,早期共产党人在思想上几乎都受过辛亥革命风暴的洗礼和激励。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们经过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经过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终于领导人民取得了辉煌胜利。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范文第3篇

众所周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运用到解决中国建设和革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这些工作由中国共产党人来共同完成,在某些方面,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党。”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离不开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深入研究辛亥革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辛亥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重要前提

任何一种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都有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同样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它的理论反应有时间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实践的开始,即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辛亥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期间为中国共产党准备了政治、思想、阶级和干部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完成的,因此,辛亥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1.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蓬勃发展。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许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在民众中引发了倡导国货的运动;北京政府为争取资产阶级也做出了努力,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措施;孙中山先生身先士卒,投身实业,掀起了实业救国的运动;辛亥革命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心,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货,促进了本国工业产品的销售。就这样,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民族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政治环境

由于社会条件和历史进程等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善中国人民的境遇,没有完成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的历史人物,但是它开创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的进步。辛亥革命打破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让军阀的统治没法像清政府一样进行全国一体化的密集统治,中国由此出现了相对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正是由于出现了这样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人民才得以争取自己的利益,同时和损害民族利益的势力作斗争。辛亥革命之后,许多的游行集会和发表声明,到后来的罢课、罢工逐渐成为了中国人民反压迫和反侵略的主要斗争形式。就像董必武说的一样“三十年来,每次带领群众进行各种各色的运动,都和民主运动的发展有关,民主运动已自辛亥革命开辟途径”,正是在这样自由和宽松的政治环境下,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才出现了多种政治组织并存、多种政治声音并发、多种政治思想出现的现象。经过这一系列的反复辟和反侵略运动,经过各种新思潮的不断涌现,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工人运动的良好结合,从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二、辛亥革命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恩格斯曾经说过,任何的意识形态都根植于经济事实之中,但是新学说的产生又必须从已有的思想出发,中国共产党正是应用了辛亥革命的思想,才能够在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里引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发展和实现了革命先驱的抱负,是辛亥革命事业的支持者和继承者。

1.辛亥革命启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自1840年开始,中华民族在外国列强的瓜分下一步步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顽强的中国人民不断的探求救国的出路,提出了许多救国方案;从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从康有为的君主立宪到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都在不同的方面显示了各个阶级的领导人物的爱国主张和愿望。其中,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可谓是影响最深远的。首先,在国家存亡和民族危机这样的关键时刻,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成立了临时政府,并宣告“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辛亥革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其次,辛亥革命抨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正如毛泽东所说:“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从此以后,帝国主义再也不能利用清政府来统治中国人民。当清政府垮台以后,帝国主义妄想培养的新走狗被中国人民一个个打倒在地,削弱了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中国共产党将反帝反封建作为党的主要斗争目标,写进了党的纲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受到辛亥革命的启示。

2.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留下了宝贵经验

辛亥革命最终没有取得胜利,但却为中国共产党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指引了中国人民寻求彻底解放的革命道路。辛亥革命的失败,外在原因是由于反动势力太过强大,内在原因是中国民族的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这些表现在: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对其有一定的妥协和依赖;在军事上,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队伍;在人民的关系上,脱离和害怕群众,没有满足农民的需求,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关键是没有鉴定成熟的政党。这些“老毛病”,使得在革命运动中,没有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完全断绝关系,不具备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就不能够引导革命走向胜利。辛亥革命的这种不彻底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人民积极探求新的解放出路,在政治和思想上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运动,革命等待着新的政党的诞生,这个领导阶级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在辛亥革命之后的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成为了新的政治力量,自此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代表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走向了新的篇章。中国共产党承接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说,辛亥革命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

三、辛亥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历史,同时也是继承前人的观点、立场和方法,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实践做出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同样还是与时俱进的历史,辛亥革命为这样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精神财富。与时俱进是辛亥革命的精神内容,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质。在纪念辛亥革命的九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这样评价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辛亥革命的前辈“敢于向几千年来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制度和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宣战”。

一百年前,辛亥革命掀起了腥风血雨的斗争,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腐朽和反动的统治,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他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黄岗起义至武昌起义的爆发,期间举行了多次大大小小的起义,许多人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的许多人更是放弃了家庭生活,放弃了个人的幸福生活,毅然选择了革命道路。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前去革命,不但是自己的性命难保,并且还有抄家灭族的危险,我们从前有那样大的危险,还能够去革命,那是什么缘故呢?就是由于我们富有牺牲的精神。”辛亥革命前辈们这种大无畏精神,这种英勇不屈、舍生取义的精神为改造中国和实现“三民主义”奋斗的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贡献,深深影响了中国以后的革命道路。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范文第4篇

《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是由电视剧转过来的。我看这一部电影也是有原因的,老师让我们在国庆假期看一部爱国电影并写观后感,爸爸妈妈也让我了解一点中国历史,所以我看了这部片。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新世纪电影城观看了辛亥革命这一部爱国电影。刚刚进了新世纪电影城的六号放映厅,电影就已经开始放映了。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二十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更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我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我深深的感觉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的祖国,所以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更上一层楼,将来为祖国做出我应有的贡献。

辛亥革命观后感200字(二)

这部片子比《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好看。好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在于《辛亥革命》不用忙着数明星了。比起《建国》和《建党》来,这根本就不叫群星灿烂,观众不再专注于谁演了这部片子,不用数明星了反而有利于专心咀嚼影片的情节和每一个镜头,于是感觉《辛亥革命》没有《建国》《建党》那样拥挤不堪满满当当。如果说《建党》《建国》像纪录片,而《辛亥革命》则更有故事性和人物性格冲突,更像故事片。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范文第5篇

辛亥革命蕴含的政治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生的一次伟大政治革命,其意义堪与1640至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1917年的俄国二月革命相媲美。英、法、中、俄这四次革命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都是革封建主义的命,都把皇帝(国王)赶下台了。四国都是通过武装斗争来战胜封建主义,确立了地主与资产阶级的制度,并为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开辟道路,革命本身也为后来新的改革或革命创造了条件。但是,现在学界对英、法革命评价一般比较高,而对中、俄革命尤其是中国的辛亥革命评价则比较低。例如,认为从总体上说辛亥革命是一个失败的革命。英、法资产阶级革命获得了成功,促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的辛亥革命却失败了,没有根本地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的辛亥革命甚至也不如俄国二月革命,因为俄国二月革命后紧接着发生了十月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而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内战,辛亥革命没有产生重大的积极的影响。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应该看到,辛亥革命不仅可以和英、法、俄革命相提并论,甚至可以超越它们,有着巨大成功的一面。一是从革命对象来看,辛亥革命面对的是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要这样的封建统治,其力量和传统大大超过西方诸国,由于任务更为艰巨,因而其成就也更为彰显;二是从革命过程来看,辛亥革命的过程较短而成就大,英法两国的革命则过程长而成就较小。辛亥革命发生后到1928年底的东北易帜,仅17年,作为中国的资本主义代表――中国已在名义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并且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段时间内,虽然发生了袁世凯的82天帝制和张勋的12天复辟,但都不过是两场闹剧而已,并没有使民国中断。从辛亥革命到完全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中国只用了16年。而英国革命从1640年开始,1649年处死国王,成立了共和国,但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妥协之下,1660年斯特亚图王朝复辟,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后,才真正实行君主立宪制。法国革命从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开始,到1792年一直实行君主立宪制,到1793年把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才实行共和制,后来经过反反复复的几次复辟,一直到1871年普法战争才把君主制真正结束,其间长达82年之久。三是从革命力量来看,中国的革命力量与封建势力相比极为悬殊,而在力量比较弱小的情况下,辛亥革命能够一举了封建统治,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和伟大的胜利。

辛亥革命作出的政治选择

以往在论述辛亥革命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后,紧接着就指出,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独裁之手,以后又出现军阀群起的乱象,而较少论述辛亥革命时期奔涌着的民主与潮流。这就造成这样一种定见,辛亥革命固然了中国的封建统治,客观上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封建帝制的复活已不可能,但并没有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对民主政治的主动选择。

早在辛亥革命之初,中国的民主政治就得到快速的发展。当革命把皇帝拉下马,清廷宣布逊位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政治力量,积极从事民主政治建设,主张通过全国民主选举,产生国会,制订宪法,并由国会中的多数党组织内阁,实行“责任内阁制”,以保障宪法的贯彻执行。为了议会斗争的需要,1912年8月,经孙中山、黄兴同意,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统一共和党等几个小党派,组成,推孙中山为理事长,自己则理事长,全力投入了从1912年12月到1913年2月开展的第一届国会选举。结果,在参、众两院获得了压倒多数的席位。此时,国内政治万象更新,民主空气日见浓厚,民主潮流空前高涨,民主正在实验中,言论、结社完全自由。众多政党合法并存、和平竞争,临时参议院的存在,国会的选举和成立,议员中的大多数为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进行着斗争,这些情况都表明,在政治力量推动下,以议会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在萌发中,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悄然形成。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约法共为7章56条,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当时形成的民主共和好局,却因1913年3月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在上海车站横遭暴徒枪击伤重逝世而痛失。孙中山谴责袁世凯策划了暗杀事件,认为“非去袁不可”。袁世凯也筹措部署,准备进行武力镇压。6月间,他借口江西都督、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不服从中央,下令免职,并派兵南下,发动了内战,人也只好被迫应战。虽然民主建国的新局面突然中断了,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力量始终没有放弃对民主政治和立国的追求,其走向民主共和的立场是坚定的。由此可见,民主、成为辛亥革命时期的主潮和旗帜是不容置疑的,这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必将产生持续的、重大的影响。

辛亥革命形成的政治困局

一般的历史教科书论及辛亥革命,总要这样说,辛亥革命的失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对于封建势力,革命党人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却没有去触动封建土地制度和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结果是袁世凯的反动政权代替了清王朝。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也不能够充分发动和依靠农民阶级这个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参见曹立前编著:《简明中国近代史》)这就是辛亥革命形成的政治困局,中国并没有通过这场革命走向民主共和,实现民主政治。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教科书虽然提出了辛亥革命形成的政治困局,但是却没有很好地解开这个谜。因为这之后的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农民的土地问题得到了解决,帝国主义赶跑了,反动的旧国家机器也被了,但是为什么形成的仍是权力过度集中的“苏联模式”政治体制。

在中国,推进和实行民主政治需要革命力量的主观努力,同时更需要客观的经济条件具备。这两个因素,在当时和其后的长时期里中国则都不太具有。相比起推行和实现民主政治的主观因素而言,其客观因素,也就是决定能否推行和实现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即市场经济则更显重要。辛亥革命后之所以民主政治没能够实行,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并没有发育成熟,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农业时代的自然经济。比起英、法诸国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候的发展是极端微弱的”。(孙健:《中国经济史――近代部分》)20世纪20年代后,在世界工业化背景之下,中国的近代工业虽然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是,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仍微乎其微。直到1936年,也就是辛亥革命发生25年之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近代机器大工业产值只占10.8%。”(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而就是在这10%左右的工业经济中,由于的官商经营,真正按市场运作的经济成分还要大打折扣。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为建设工业化国家而奋斗,经过从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建设,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由于选择和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而排斥市场经济体制,有经济学家作过估计,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低得可怜,大致只在5%左右。(顾海兵:《30年来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实证考量》)上述分析表明,在工业化浪潮下,推行和实现民主政治需要两个基本因素和条件,一个是执政者与执政党的民主实践意愿和决心,一个是经济市场化作为民主政治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但这两者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都是十分欠缺的。在两头缺的情况下,自然也就不可能产生健全的民主政治。

辛亥革命给予的政治启示

辛亥革命百年来,为什么我们至今还要为实现民主政治而努力奋斗?现阶段中国应该怎样推进和健全民主政治?这就是辛亥革命赋予我们的政治启示。

事实上,凡致力于推进和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国家,都需要执政者及执政党对政治民主化的认同和市场化经济发育成熟这样两个必备的条件。但这不等于说,在现实中只有两者同时具备,政治民主化才会翩翩而至。当年英法革命后所选择的民主发展模式是,执政者及执政党对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双向顺向推动。例如英国,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执政者运用掌握政权的强大优势,在政治上开议会、推普选、实行言论自由,为工业革命和经济起飞提供了政治制度保证;然后在经济上,逐渐以亚当・斯密创立的自由市场主义学说,取代已经不合时宜的重商主义,建立起了市场化经济体制,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的使命。

应当说,英法革命后所选择的执政者及执政党对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双向顺向推动的民主发展模式,是一种最佳选择。但是,对于一大批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其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处于十分薄弱的状态,欲实行第一种模式,是为可望而不可即。比较现实的则是对这种模式进行改进,也就是在先推进经济市场化的情况下,适时跟进,推动政治民主化,从而形成新的模式,即执政者与执政党对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双向顺向推动。

那么这种新模式与英法模式究竟有何区别呢? 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是政治先行一步,经济再紧紧跟上,还是经济先行一步,政治再紧紧跟上。两种模式的顺序虽不同,但究其步骤和效果而言,对国情不同的国家都是可行并能取得成功的。可以说,自辛亥革命100年来,特别是最近30年来,中国所摸索的民主发展道路,正应该是这样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市场经济从原来的5%左右向前快速发展。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的《2008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4~2006年,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分别达到73.8%、78.3%、77.7%。该报告主要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企业的市场化、劳动力流动和工资决定的市场化、资本交易的市场化、土地交易的市场化、贸易的市场化等9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并参考欧美国家判断市场经济国家的主要标准,最后得出我国市场化程度的具体数字。如果按照美国传统基金会与《华尔街日报》在每年世界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中所作的划分来看:0~50%为受压制经济体,50%~60%为较不自由经济体,60%~70%为中等自由经济体,70%~80%为较自由经济体,80%~100%为自由经济体,那么,我国的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到较自由的经济体水平。当然,世界上并没有100%的经济市场化国家。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与《华尔街日报》的测算,2007年美国的经济市场化程度为82%。一般来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程度也只有80%~90%左右。(顾海兵:《30年来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实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