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

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

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

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111-03

贵州是全国少有的生态环境优美省份。2009年,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赤水市等4个城市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遵义市、毕节市、铜仁市、兴义市、凯里市、都匀市、清镇市和仁怀市等8个城市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贵州省作为欠发达省份,应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生态文明,完成跨越式发展,实现“弯道超越”。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生态文明”

1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工业立省”的方针,结合贵州省产业结构现状,在大力发展和承接低耗能的产业和项目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带头示范作用。目前,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以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航天高科技工业园和贵阳、遵义部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等园区和基地为依托,初步形成了以贵阳、遵义、安顺三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群实现了9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集中了90%以上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或大中型企业集团。贵州省通过大力发展医药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贵州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仍然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因此,贵州省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大有潜力可挖。

2 重点行业和企业推进节能减排。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的必然产物,诞生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对现有部分生产方式进行调整,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对现有生产实践活动进行扬弃。最终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生态文明。节能减排正是该思想的体现。2010年贵州省淘汰落后产能738万吨,涉及电解铝、铅、水泥、炼铁、黄磷、铁合金、电石、酒精、电力等行业133家生产企业。“十一五”以来,通过不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贵州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已下降了17.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也分别下降了4.27%和13.44%。同时,重点企业成为节能减排大户。截至2008年末,大工业对贵州实现节能目标贡献率达91.5%。2009年末,像水城钢铁集团这样由省直接进行能耗监控的重点企业,达到了105家。

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具备低碳特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高达70%左右,而我国是32.4%,比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还要低。2009年贵州省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态势,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第一、二产业分别下降0.9和0.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贵州省服务业(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65.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占贵州省GDP的比重为47.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1.3%。虽然在总量上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服务业在贵州省三次产业中增速最快,增速在全国排名第10位,在西部地区排名第6位。贵州省积极发展旅游、金融、物流、服务外包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具有广阔的节能潜力。

4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具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的作用。贵州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独特优势。一是自然生态资源独领。贵州省独特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条件,使农作物生育期相对延长,有利于作物营养成分的积累,生产出了全国品质最好的农产品。贵州工业污染小,农药化肥施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奠定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客观基础。二是生态农业产业有一定竞争力和潜力。贵州特殊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使得贵州生态农业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并初具规模,建成了一批优质生态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二、开发利用低碳新技术

1 大力开发和利用低碳新技术和新产品。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原动力,是调整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对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投入和开发,为低碳经济提供技术保障。大力推广节能新产品的使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截至2009年末,贵州省共推广中央财政补贴节能灯844万余只,约60万户城乡居民和300余户大宗用户对耗能较高的白炽灯进行了更换,仅此一项全省每年就可节电5.4亿千瓦时,折标煤20万吨。此外,其他节能新产品如太阳能供热、太阳能路灯等纷纷进入学校、机关、旅游景点和乡村等各种领域,相比大工业节能、淘汰落后产能而言,这种方式的节能虽然总量较小,但可以让节能理念迅速传播至城乡各地,社会效应十分突出。

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目前,贵州省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等治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争取2012年,大、中型煤矿的资源回收率达到70%以上,小型煤矿的资源回收率达到60%以上。

三、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1 积极发展新能源。能源供给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贵州省经济要稳定快速地发展,必须大力推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不断开发更多的新能源,促使能源供给来源多样化。贵州省风能、生物质能、煤层气、焦炉煤气等新能源资源较为丰富。贵州虽地处内陆,但可开发利用的风力资源仍然较为丰富。2010年,在被称为“贵州屋脊”的毕节地区赫章县韭菜坪,风力发电项目正式开工,其风力资源潜力在100万千瓦以上,贵州有望成为云贵高原“风电”新能源基地。自2000年国家推行“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工程以来,贵州省就开始了农村沼气生物质能项目建设。贵州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将“农村沼气项目”列为“10件实事”之一。截至2009底,国家及贵州省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9.375亿元,在全省建成沼气池170多万口,以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农村低碳经济发展初见成效。2009年贵州省运用生物质能源,仅标准煤就少用88.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6.4万吨,节约薪柴425万吨,相当于封育薪炭林39.67万公顷。同时,生产沼气可以避免“资源消耗一生态破坏一能源更加短缺”的恶性循环。贵州素以“西南煤海”著称,煤炭资源丰富,在煤层中蕴藏有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煤层气。据现有资料预测,贵州省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约3.151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22%,仅次于山西,主要分布在六盘水煤田、织纳煤田、黔北煤田3个煤田。2010年贵州全省煤层气抽采总量达到16亿立方米,其中井下抽采瓦斯量为15亿立方米。到2015年,贵州全省煤层气抽采总量有望达到30亿立方米,瓦斯利用率提高至94%。在发展新能源方面,贵州大有发展空间。

2 大力发展水力发电。水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十分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贵州省水能资源非常丰富,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大于10MW以上河流共170条,理论蕴藏量:年电量1584.37KW·h.平均功率18086.4MW,占全国的2.8%,居全国第六位。其中,长江流域100条,1044845MW,915.28亿KW·h,珠江流域70条,7637.95MW,66908亿KW·h。目前贵州水能技术可开发量:全省10MW以上河流上单站装机0.5MW以上电站574+27/2座,装机容量19487.9MW,

年发电量777.99KW·h,占全省理论蕴藏量的48.9%。其中,长江流域电站373+12/2座,装机容量1296208MW,年发电量479.66亿KW·h,珠江流域电站201+15/2座,装机容量6525.85MW,年发电量298.32亿KW·h。在水力发电开发上,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发挥森林碳汇潜力,加强国际碳汇交易合作

1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加森林碳汇。“森林碳汇”是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与碳交易相结合,其产生的碳汇额度可用于抵消国内减排指标。贵州地处典型喀斯特地区,整个生态自然环境十分脆弱,贵州省政府一直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巩固生态建设的成果,取得很可喜的成绩。森林覆盖率每年都以一个百分点的数量递增,截至2009年末,已经达到39%以上,比改革开放之初提高了27%左右,增幅全国排名第一。同时,贵州省政府把石漠化治理作为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二期等各种林业治理重点工程和石漠化治理、森林植被恢复项目。目前,贵州建立起各级自然保护区130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10年,贵州继续扎实推进55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抓好《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落实,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100平方公里。贵州省还大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和天然林资源保护等政策措施,极大增强森林蓄积量和碳汇能力。

2 实施碳汇交易,赢得发展商机。碳汇交易,依据《京都议定书》规定,是通过对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买卖和交易,发达国家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造林,以碳汇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暂不需要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可与发达国家的碳汇交易中获得商机。按照森林碳密度每公顷47吨碳来计算,截至2009年末,贵州省森林面积为713.8万公顷,其森林“碳库”所贮存的碳总量巨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汇交易市场容量将达1500亿美元。作为森林资源大省,贵州省目前采取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机制),积极开展对外碳交易,不断争取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和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贵州南东水电项目、贵州杨家湾水电项目、贵州团坡水电项目都是按CDM机制建设的项目。

五、形成长效机制,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工作开展

低碳经济具备一定的公共产品特性,往往需要政府形成长效机制,对其进行引导和推动。不仅需要政府利用媒体在社会上进行广泛宣传,普及低碳经济观念和知识,而且需要政府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大力争取中央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对贵州省低碳经济的支持。

1 积极推进国家在贵州省进行低碳经济试点的工作。2010年8月,贵阳市成为国家发改委指定的八个低碳试点城市之一。同时,贵州省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和企业建立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规划建设开阳、织金、桐梓等10个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示范基地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并在抓好水城钢铁(集团)公司、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等9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工作基础上,逐年扩大清洁生产审核试点范围。通过开展各项工作,体现生态文明建设。

2 成立低碳经济工作领导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为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提供支撑。例如,风力发电成本高于传统的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需要在政策上给予补贴才能实现盈利。应成立贵州省低碳经济工作领导机构,对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进行研究,组织协调解决贵州省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的矛盾和困难。

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理论;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战略

1低碳经济时代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1对农业资源利用的影响

农业资源利用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低碳经济时代,农业资源利用情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此过程中要求对农业资源展开循环利用,采用能源加工以及废物回收的方式,对农业资源展开充分应用,发挥出农业资源的价值,进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农业资源的循环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循环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正在向着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1.2对农业产业经济的影响

农业产业经济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农业加工以及农业消费产生的经济,在低碳经济时代下,需要对农业生产产物展开两方面处理,一方面为加工成型的农业产品,另一方面为对农产品展开回收利用,实现农产品的资源循环利用。这种方式能够节省大量的农业资源消耗量,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对整个农业产业展开控制,进而实现降低资源消耗量、降低污染物排放以及降低环境污染程度的目的,促进农业产业经济的良好发展[1]。

1.3对物质循环的影响

农业产业的物质循环对经济发展来说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低碳经济时代,为了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进行物质循环处理。在传统农业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为农业生产提供肥料,或者利用农作物产生沼气等。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低碳经济时代对物质循环的要求,现在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需要将各个区域中的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应用,使不同区域的资源起到互补的作用,同时围绕一个物质交换中心,形成一个物质循环网。

2低碳经济时代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对策

2.1充分利用现代循环农业关键技术

现代循环农业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减量化中的关键技术,在此过程中可以使用水循环农业技术、高效农业物质利用技术以及农业种植节能技术,以上3种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在保证种植质量的同时,节省大量的农业种植资源。第二,资源利用中的关键技术,其中主要包括可再生资源还田技术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技术2种。第三,再循环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在此过程中可以应用农业热资源周年循环技术以及农业产关联循环生产技术,这两种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实现资源循环,进而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2.2拓展现代循环农业的实现途径

要想在低碳经济时代保证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质量,仅仅靠一个实现途径无法完成,因此需要不断拓展现代循环农业的实现途径。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实现途径分为2种,一种为模式途径的拓展,另一种为实现途径的拓展。在模式途径技术中,可以降低农业种植中农药化肥的使用数量,进而降低碳的排放量,同时将农业与牧业相结合,这种方式能够降低废物的产出数量,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另外,将农业生产中的秸秆直接还田,这种方式能够对秸秆进行循环利用,提高现代循环农业的碳汇功能。实现途径中主要采用的技术为农业生产工程化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生物技术等,采用以上技术能够保证现代循环农业中物质循环的有效性以及精准性,最终提升现代循环农业的产量。

2.3提高现代循环农业产业接口支撑质量

在提升现代循环农业产业接口支承质量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示范推广农业循环机制,在此过程中建立一个科研成果推广机制,对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及应用成果展开宣传介绍,提升现代循环农业的应用范围。第二,采用循环农业发展技术,在现代循环农业发展中,将网络技术、3S技术以及模型技术应用在其中,提升现代循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科技性。第三,科学评价现代循环农业,重点对社会学、生态经济学等内容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相应的评价系统,为现代循环农业发展质量的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基础。由此可以看出,要想保证现代循环农业在低碳经济时代中的发展质量,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完善,以保证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全面性[2]。

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旅游;低碳经济;低碳发展;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8-0166-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26

低碳旅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在实现低碳发展的过程中,各国、各地区因为不同的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什么是低碳、如何实现低碳发展有不同的要求。正确认识低碳旅游概念是开展低碳旅游规划,实现旅游行业低碳发展的前提。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的途径主要有5个方面,既包括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常规的工作方式,也包括使用排放配额“抵消”已经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等途径。各地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低碳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既实现行业发展并促进地方低碳经济发展进程,同时为保护气候环境,实现气候安全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1 低碳旅游的背景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排放,自工业革命以来呈现剧烈增加的趋势。全球与化石燃料相关的CO2排放,从1920年的34亿t,增长到2007年的295亿t,增长了8倍[1]。根据不同情景下气候模式的预估值,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继续增加[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出,为保证气候安全,各国应加强合作,“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3]。减缓气候变化,防止因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安全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注重点。《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缔约方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相对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每年整体减排5.2%,发展中国家此间相对宽松;而在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谈判中,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减缓行动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修路建桥、盖学校、建医院以及建住房等都需要消耗能源,也必然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如何在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之间找到出路,实现对两者的兼顾,国际社会提出了低碳发展和建立低碳经济的构想。

低碳经济术语的首次正式出现是在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指出,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水平上减排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 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4]。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未来温室气体的排放取决于发展路径的选择。2009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报告把“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5]。

低碳经济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实现低碳经济需要由社会经济的所有行业、多个单元齐头并进、共同推进实施。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模式也必须与国民经济及其他产业部门配合,走低碳发展之路。“低碳旅游”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提出并受到关注。该报告由世界旅游组织以及国际航空、海运和陆路运输组织联合研究完成。报告显示,世界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6]。报告同时也提出旅游业的减排目标,在未来15-20年内,将旅游业包括相关运输业的碳排放总量年增长控制在2.7%以内,并最终向整个行业的碳中和方向迈进。

随着低碳经济、低碳发展在全球的快速推广和实施,低碳旅游也被越来越多提及并研究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行动。但什么是低碳旅游,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以及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区别等问题,尚存在不同看法。

2 低碳旅游的概念

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范文第4篇

低碳经济要求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遵循低碳化发展模式。林业作为我国宏观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产业之一,如何借助发展低碳经济之力突出优势,取长补短,迅速增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方向。

1林业产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行业多门类、多产品的复合型基础性产业体系,通过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发挥鲜明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应。林业在低碳经济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低碳经济要求增强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吸收,这一实现途径就是碳汇。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树木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是最为理想的增汇途径。林木、经济林产品、花卉的种植都能产生碳汇效应。实现低碳经济的另一条途径就是通过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一途径简称为减排。植物种植翻土、森林火灾及病虫害引起树木枯死腐烂、木材竹材的砍伐、经济林产品的采集、野生动物排便、木竹等原材料的使用、机器设备的使用等环节都会产生碳排放。林业产业能够在增汇方面大有所为,在减排方面有所作为,林业产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2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林业产业竞争力分析

低碳经济下林业产业竞争力是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林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林业在碳汇和减排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

2.1林业产业碳汇竞争力

林业产业碳汇竞争优势显著表现为森林碳汇总量。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奖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1]。根据目前测算森林碳汇量常用的森林蓄积量换算因子法测算过程分析可知,林业产业碳汇竞争力取决于森林规模和质量两个关键要素。森林规模与林业竞争力存在正相关,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森林规模越大,森林固碳量越大,林业产业增汇竞争力越强。森林质量与竞争力也存在正相关。在面积一定的情况,森林质量越高,固碳效应越佳,林业竞争力越强。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比1949年的8.6%净增11.76个百分点,森林已具一定规模。横向来看,我国森林面积列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积量列世界第六位。我国森林规模总量仍然不足,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30.3%的2/3。森林资源质量也不高,造林良种使用率仅为51%,与林业发达国家的8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除港澳台地区外,我国现有森林的中幼龄林比重较大,面积占乔木林面积三成,但蓄积量不及森林蓄积量的一半。林业区域分布极不平衡限制了森林质量的大面积提升。我国林业产业碳汇竞争力水平不理想。

2.2林业产业减排竞争力

林业产业减排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以林产品为主打产品的加工制造业中。我国林业第二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全国人造板产量15360.83万m3,产值约2663.95亿元;木竹加工业产值达2330.49亿元;木竹藤家具制造业产值1635.46亿元;林产化工产值达328.68亿元[2]。林业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我国林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木浆造纸、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的企业平均规模分别仅为世界水平的33%、13%、35%和10%[3]。林业企业技术水平较低,除少数外资企业和以进口设备为主的大型企业外,大多数仍处于国际上20世纪60—70年代水平。加工制造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少,如松香产品。总体而言,我国林业第二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低。落后或应被淘汰的设备较多是林业产业整体竞争力有效提升的瓶颈,我国林业产业在减排上面临较大困境。低碳经济下林业产业减排竞争力依然较弱。

总之,低碳经济下我国林业产业竞争力弱。究其原因,技术制约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技术相对落后使得造林营林活动效率低下,有限的林业资金注入所带来的经济效果不明显。先进制造技术的缺乏使得机器能耗无法下降,木材综合利用率较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林业二三产业发展的相对迟缓使其对林业第一产业反促进作用的效果不够理想。林业产权、税收、信贷等相关政策改革推进缓慢,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以林农为主的林业建设者的积极性。森林火灾、森林旅游服务形成碳排放的事实更多与目前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有着紧密的关系。

3低碳经济下提升林业产业竞争力的途径

3.1促进林业产业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林业的实质是发达的科技型林业[4]。我国目前林业产业科技贡献率仅为20%,远低于全国其他行业40%的平均水平。技术先进是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增强林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就是要提高科技水平。我国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提出201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的发展要求。①林业科技进步的途径。在开放经济体系中,林业科技进步主要有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和技术转移三条途径。林业技术创新要求相关企业不断研制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林业技术创新能够研发出更符合低碳消费理念的林业产品,生产过程实现低碳化,促进林业产业低碳竞争综合实力。由于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和高外部性的特点,需要在人财物等要素上注入激励力。要重视林业科技人才工作,在林业科技人才培养使用上突出激励效应,留住推动林业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继续加大林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力度。在拓宽林业基金来源渠林业产业李春波:基于低碳经济的林业产业竞争力研究道的基础上让基金使用领域延伸到林业科技创新。提供林业技术创新所需的物质条件,改善技术创新实验条件,促进成果产生。

林业技术扩散是指林业技术在一国范围内通过一定渠道发生不同领域或地域之间的移动。林业技术转移则是指林业技术在国家之间输入和输出的活动过程。二者都是林业技术的传播过程,能够在控制林业科技进步的经济成本的前提下短期内促进林业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在林业技术传播过程中,政府应当好引导员和风险控制者的角色。应健全林业技术扩散机制,奖励为林业技术扩散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营造技术扩散的良好氛围,做好林业技术扩散引导工作。在林业技术转移中,对于输出的林业技术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输入的林业技术要注意甄别,选择有利于我国林业发展、与我国林业实况相符的先进的林业技术。②林业科技进步的重点。应选择与我国国情相符、较为关键又能够迅速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作为工作重点。针对低碳经济高碳汇和低排放的需求,要着力在碳汇计量、碳汇监测、低碳林产品研发、新能源开发技术研发、管理技术与经验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p#分页标题#e#

3.2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1996年,我国林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在林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依次是69.45%、25.03%和5.52%;这一指标数值到2010年顺序变为39.05%、52.14%和8.81%,可见林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林业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的同时,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各有增长。林业产业在现有技术条件基础上实现了内部各产业之间的初步协调。尽管如此,我国林业产业结构还应做出进一步的优化升级,其基本思路是以林业第二产业为依托,在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同时快速发展第三产业。

①要大力发展林业第二产业。我国林业第二产业已在林业总产值中占有绝对优势,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目前发达国家林业工业产值多数达到林业总产值的70%以上,有的已占到90%以上[5]。应加快木材加工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国林业产品逐步中高端化。积极培育新的林业第二产业增长点,如林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

②大力巩固林业第一产业。林业第一产业是基础,也是保障林业碳汇竞争力的基石。造林时应选择具备固碳优势并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树木进行推广;要重视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加强中幼林抚育经营和中低产林改造,最大程度挖掘其固碳能力;提倡森林多种经营,套种各种适宜的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在保证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获取经济效益;重视用材林林龄结构问题,保证森林永续利用和发展。

③充分发展林业第三产业。针对目前各地森林旅游中环境保护不力、设施环保程度低、景点重复开发等突出问题,应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在森林旅游资源规划上多下工夫,重点解决低碳环保设施的建立健全、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工作,并着力向游客宣传环保和低碳观念,达到森林旅游低碳化的目的。

3.3健全林业产业政策体系

①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从低碳经济的视角出发,目前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政策还应进一步完善。如林业碳汇除了生态效益之外,还可以通过参与林业碳汇项目创造经济价值。碳汇项目现行规则要求参与方为企业。林农个人由于缺乏规模效益和个人参与成本较高的原因不可能参与碳汇项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地流转速度和几率的现实使得碳汇项目投资方对签订协议的农户产生是否会在项目期限内更改林业用地用途的担忧。因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有充分考虑林业碳汇项目国际规则并加以逐步完善的内在要求。通过林业产权的具体落实促进广大林农的造林、营林积极性,提升森林数量和质量水平。

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范文第5篇

全球低碳化掀起的第四次浪潮正在加速来临。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世界文明先后经历了三次浪潮,每次浪潮都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第一次浪潮是农业文明,实现人类农耕文明的兴起,带动农业的辉煌发展;第二次浪潮是工业文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带来工业化的飞速发展;第三次浪潮是信息化,引领信息化改革,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继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将迎来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 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CO2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这比经济危机更为可怕。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低碳化是一条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 低碳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出发,努力构建低碳化发展新体系,着重在七个方面实现“低碳化”。 (1)能源低碳化 能源低碳化就是要发展对环境、气候影响较小的低碳替代能源。低碳能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清洁能源,如核电、天然气等;一类是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核能作为新型能源,具有高效、无污染等特点,是一种清洁优质的能源。天然气是低碳能源,燃烧后无废渣、废水产生,具有使用安全、热值高、洁净等优势。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能源资源,对环境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远低于化石能源,甚至可以实现零排放。特别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完全没有碳排放。利用生物质能源中的秸秆燃料发电,农作物可以重新吸收碳排放,具有“碳中和”效应。 开发利用可再生新能源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开发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潜力。要集中力量,大力发展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低碳化。 (2)交通低碳化 当今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费比30年前翻了一倍,其排放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占到全社会排放总量的30%。面对不断恶化的气候和环境,交通运输领域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交通低碳化是必然趋势。中国在实行交通低碳化中,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电气轨道交通现已成为发展交通的新亮点。 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交通低碳化的重要途径。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乙醇燃料汽车、生物柴油汽车、天然气汽车、二甲醚汽车等类型。努力发展电气轨道交通是交通低碳化的又一重要途径。电气轨道交通是以电气为动力,以轨道为走行线路的客运交通工具,已成为理想的低碳运输方式。城市电气轨道交通分为城市电气铁道、地下铁道、单轨、导向轨、轻轨、有轨电车等多种形式。 (3)建筑低碳化 目前世界各国建筑能耗中排放的CO2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0%—40%。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建设大国,十分重视推广太阳能建筑和节能建筑,积极推进建筑低碳化进程。 太阳能建筑主要是利用太阳能代替常规能源,通过太阳能热水器和光伏阳光屋顶等途径,为建筑物和居民提供采暖、热水、空调、照明、通风、动力等一系列功能。太阳能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利用太阳能实现“零能耗”,建筑物所需的全部能源供应均来自太阳能,常规能源消耗为零。绿色设计理念对太阳能建筑来说尤为重要,建筑应该从设计开始就将太阳能系统考虑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太阳能外露部件与建筑立面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太阳能与建筑材料一体化。 建筑节能是在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自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