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县经济发展

区县经济发展

区县经济发展

区县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理位置;创新;经济发展条件

本文针对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作一初步探讨,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条件,并以县城为例,分析如下:

1.地理位置

本县与江苏省西南部丰县为邻,地处北纬35°04 ',东经116°18’,总面积885.3平方公里,属于黄淮冲积平原。地形西高东低向西南倾斜,西方湖边区和运河流域平均海拔68米。属于温暖的大陆性季风型大陆气候特点,平均年降雨量694.5毫米,年平均温度为13.8℃,冬季夏季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分明,降水相对丰富,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人们的生活。

2.基础设施

县城内外的交通以公路为主,县城和乡镇都建成了水泥路,实现闲了通村公路硬化,道路运输灵活,但是运费比较贵,加上运输量较小显现出弊端。全县通讯网络发展的十分迅速,互联网的普及率也很高,在村庄和城镇都实现了“村村通”工程。在道路规划上,设计师考虑到城市的发展,路面设计的都非常宽阔,基本满足城市交通的需求,而且还能看到可能无法时应将来的发展。这不能怪设计师,因为没有人能设计一个能够一劳永逸的城市,城市规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3.教育和科技

本县为汉族聚居县,全县总人口超过61万人,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区域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集约化发展,小市场的拓展。龙头企业的规模效应,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不了主导作用。再加上落后的教育,提高人口质量是很慢的。本县在国家支持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中等教育普通高中。但没有大学无法培养高层次人才,技术力量薄弱,势必造成本县经济发展缓慢,经济的发展不能留住人才,人才继续外流,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将来会对金乡县经济开发存在长期影响。

4.农业现状

本县盛产大蒜,在全国享有极高的声誉,这里种植面积达500000亩,每年总产量都是最高达6000000吨;平均亩产1200公斤,最高亩产量超过3000公斤;大蒜已畅销全国30多个省和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通过大蒜农业到战略决策的大蒜产业快速转型,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依法全部取消农业税;对农村土地和村民委员会选举土地承包已经成功完成;乡镇综合改革计划如期完成,乡镇事业单位“以钱养事”新机制基本确立。围绕农业问题,增加农产品优势的培育和发展,扩大农产品的深加工,积极增加本县优势农产品的宣传,扩大市场是金乡县县经济发展的一条可行途径。

5.第三产业发展

全县有实力雄厚的工业基础、健全的市场体系和良好的服务环境,这为本县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全县有工业企业1000多家,主要以机械,电气,化工,酿造,纺织服装,建造,农副产品加工10大工业体系。亚洲最大的干式变压器生产厂家金曼克电气集团位于本地。本县经济开发区,区内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10千伏级干式变压器、万吨甲醇、菲律宾独资蔬菜精深加工等项目正在兴建。本县具有42处批发市场,每年有大约2600000吨大蒜卖到周边省份和城市,“国际大蒜商贸城”年交易额25亿元,在1998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菜篮子工程”定点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全县有11家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海关,商检,动植物检疫部门建立办事处,年出口量盈利约60000000美元。完善的市场体系和良好的服务环境的力量,为本县经济的腾飞插上翅膀。

6.财税金融

本县区内有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信合及邮政储蓄可为工商业发展筹措资金。政府也具有非常强的经济管理功能,如工程立项、寻求区内外资金支持等。此外,纯朴的民风、优美的环境也能吸引区外资金来此兴办实业。近年来中国流动性过剩,加之来本县企业发展尚不够大,又居民储蓄欲望强烈,资金缺口表现不充分。但如果考虑到本县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及科教文化事业,资金依然是不足的。在本县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可以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金乡县政府还具有很强的经济管理职能,如工程项目,寻找金融支持。本县在外创业人员中的成功人士常有回家投资创业的愿望。近年来,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除了金乡企业发展还不够大,居民储蓄增多。今后考虑到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各项事业,资金仍然不充足。

二、发展区域经济策略。

1、加强基础建设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本县是平原农业县,因此,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突出区域化,规模化,技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农业空间布局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利用绿色农产品的特点,大力发展蔬菜,水果和其他龙头产业;另外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的进程。

2、实施三大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目前本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势头来看,已经实现新突破。一是突破自我,创新观念。二是突破地域,开拓市场。本县农业不仅要走出山东,走向全国,而且更要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

3、坚定不移的走科教兴县战略。以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务,优先发展教育,拓展训练作为战略重点,加大投入,提高基础教育薄弱的落后状况,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同时改善环境,吸引帮助有利于发展的各类人才和技术,快速提升本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4、以五大产业基业为着重点走特色发展之路。首先发挥有机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势,蔬菜种植是主要任务,另外建设区域性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二是以政府为核心,充分利用水利优势,建设淡水养殖基地结合民族饮食文化,建设县城所特有的休闲旅游、观光娱乐基地。(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经济和信息化局)

参考文献:

[1]《国民经济统计分析》主编:李宝喻 中国统计出版社

区县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体制机制;民营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6-0063-04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县域经济是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是全局与局部的承接点,是城乡统筹和基层政权巩固的关键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仍是国民经济的短腿,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在当前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如何看待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如何使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在新一轮改革中发挥后发优势,激发经济活力?如何破解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实现科学发展?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一、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它处于承上启下、连接城乡、沟通各业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对老少边穷等欠发达地区给予优惠政策的倾斜,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县域广阔,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仍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存在着规模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市场化水平不高,区域特色不明显,城镇化发展滞后、企业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

1.规模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曹群根据《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8卷)》,整理得出全国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县域经济数据。统计得知,东部县域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31.1%,而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却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9.4%;西部县域占全国县域总人口30.5%,只生产了全国县域19.6%的国内生产总值。[1]我国中西部县域的经济发展与东部县域差异十分明显。欠发达县域经济不但总量小,而且在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上也有诸多问题。欠发达县域经济大多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区域特色不明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仍处于弱势地位,第二产业优势不够明显,第三产业由于起步晚等诸多原因,大多数企业规模仍较小,还不能起到支撑作用。且一、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较小,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县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改观。效益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很小,有的甚至没有,产业结构层次仍停留在低水平,启动经济增长的难度较大。

2.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缺乏新的增收增长点。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农民文化生活和各项事业都有了明显变化。但这种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欠发达县域经济弱势现状。农业发展速度仍缓慢,农业结构调整仍不到位,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带动力还不够强,农产品交易市场发育不够完全,农民想从农业生产中获得增收非常困难。不但农业弱势,欠发达县域非农产业也欠发达,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只能依靠外出务工获得,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缺乏增收新的增长点,县域经济发展疲软。

3.工业化进程滞后,中小企业发展难。欠发达县域企业初始发展中“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现状已不复存在,但企业发展难题仍然不容忽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化仍滞后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县经济和全国百强县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强县,根本不在一个层次。就一个县域内部,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问题,中心城市工业化程度较高,偏远乡村程度较低,有些中西部偏远落后地区甚至没有工业,与东部工业高度聚集形成巨大的反差。县域企业发展难题主要表现在:整体实力不强,有相当多的企业还没有实现粗放经营向集约化转变,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弱,产业特色不够明显,效益差,运行质量不高。在当前经济竞争发展日趋激烈的形势面前,有些地区还存在着“为招商而招商”的现象。为确保完成任务,对招商引资你争我夺,饥不择食,许多新引进企业上马仓促,把关不严,效益不高,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出现引资不增税的局面。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创新点,税源小。

4.企业财力小,融资难。欠发达县域国企较少,民营企业居多。这样,中小企业客观上就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财税来源。它们作用虽然很大,但在发展中仍面临重重困难,特别是融资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一些民营中小企业,规模虽小,但它们涉及行业面却较广,存在多头开户现象,使银行难以掌握其实际经营状况,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贷款意愿。由于民营企业属性的原因,有的银行对民营企业存在偏见,有相当多的企业自身缺乏能够提供抵押的有效资产,再加上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使它们的贷款难度加大。这使得部分民营企业不得不通过民间融资,自然要付出较高利息,以此获得的资金也不稳定,发展基金严重不足,融资难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5.城镇化水平较低,带动力不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体制,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空间较小,导致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缓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3.7%,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非常快,但从城乡协调标准来看,我国城镇化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大多数城镇化率超过50%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北地区;而中西部省份城镇化率明显偏低,其中甘肃、云南、贵州、省区城镇化率不到40%。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逐步重视,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面貌大为改观,但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吸引力、凝聚力不强,传统的城镇化道路难以为继,新型城镇化如何科学推进的问题,人们一直在探索。

6.各种条件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发展县域经济主要还要依靠自身发展内力。但在当前状况下,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县域条件还较差,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的意愿不够强,高层次人才难留住,高素质劳动者还相对短缺,面临着人才难求、人才外流、人才缺口大的严峻形势,县域要自主发展,还缺乏相应的人才支撑;在现有财政体制下,欠发达县财源缺乏,财政收入较小,财政保障能力较差,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还极为有限的情况下,依靠其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强。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欠发达县,历史包袱还较重,历史欠账还较多,其运转要靠上级转移支付和补贴来维持,无法进行投资,社会发展投入乏力,难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民间高利贷也有抬头迹象,县域内资金外流现象突出,部分资金没有投入实体经济,支柱性大型企业少,或者没有,企业的自我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二、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影响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上的原因,有观念上的原因,有人才的原因,也有资源、区位等原因。

1.思想观念的制约。调查得知,欠发达县域村民中,小农意识仍占有一定市场,不少人仍喜欢靠在一亩三分地上,不忘传统农业情结,他们以粮食充足、解决温饱为荣,小成既满。有些村民虽然也外出务工,但仍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知足常乐,不思进取;有些基层干部,习惯于四平八稳跟风跑、随大流,“唯书”,“不唯实”,缺乏创新意识,不能立足基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些部门,地区利益至上,只看短期局部利益,坐井观天,鼠目寸光,面对经济发展的落后现状,不善于跳出县域看县域,站在全局高度加以解决,“等要靠”思想严重,影响县域经济长远发展。

2.发展体制的制约。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些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现有行政体制下,县级行政管理职能还不够完备,责、权、利还存在脱节现象。特别重要的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的需要,1994年我国对税收制度和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范围较大、程度较深的改革,即税制和分税改革。这次改革虽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省域、市域经济的发展,但也是造成我国部分县域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欠发达县域发展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在权力上,有些事务实行县域属地管理。县级和省市垂直管理部门如工商、税务等在协调沟通中还有一定困难;在财税体制上,县级获得利益比例还有待提高,县域经济总体上还较困难,有些欠发达县县乡财政已成为典型的吃饭财政;国有银行普遍实行高度集中的“分级授权”贷款管理模式,上收了县支行的信贷权限,融资渠道受到制约,使企业融资困难,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动力不足。

3.发展现状的制约。长期以来,欠发达县域经济和发达地区相比,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共服务滞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土地流转等问题的解决还有一些制约因素;中小企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管理者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治理结构不够合理,人才短缺、科技投入不足等,都成为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4.社会职能的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有经济发展职能,社会管理职能也是其重要一环,甚至比城市更甚。长期以来,我国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所受的冲击最大,特别是欠发达落后地区受到的影响更大。县域地区长期发展中积累的社会矛盾,有些短期内难以消化甚至出现叠加效应。这样,有些欠发达县域就成了弱势群体聚居地,矛盾的凸显区,社会危机的高发区。县域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还要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领导层和县域领导者执政能力。

三、推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当前,由于受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对外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下行的压力也在加大。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牢牢把握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探寻超常规跨越发展之路,发挥其后发优势,把欠发达这块“短板”拉长,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创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地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发展理念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首要的是摆脱旧思想、旧思维观念的束缚,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地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要搞好资源调查,对县域内所有资源品种、数量、含量、开采现状等进行全面摸底,全面盘点,找出比较优势。把宏观政策和县域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坚持以发展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发展现代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载体,努力实现乡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扩大县域自。加大改革力度,消除体制障碍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否转变、转变程度如何,关键取决于制度变迁和机制改革。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行政治理环境和手段的变化,我国发展中因层级过多而导致的问题日益显现。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尽可能地下放管理权限,尽可能地减少管理层次,尽可能地赋予县级更大的发展自、决策权,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激发县域发展活力。要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扩大银行系统基层行的信贷权限,为企业提供更大更灵活的资金支持;改革税收体制,提高县级获得利益比例,为县财政输血,解决欠发达县吃饭财政现状。通过改革,使县级和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调得以畅通,进一步扩大县域自,从体制机制方面为县域发展创造条件,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动力。

3.培育特色产业,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培育特色产业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捷径。特色是潜力,特色是竞争力,特色也是生命力。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在特色,潜力也在特色。从成功县市区的实践来看,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超常规跨越发展的捷径。经济落后并不可怕,关键是找准突破点,把握好科学发展的着力点。要站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考虑问题,切实发挥好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区位优势中探索发展着力点,在地方特色上找准产业突破点,在传统优势产业中筛选特色品牌,选准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开发,实现“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培育地方名牌产品,把比较优势拉长,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走好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使一个产品或一个品牌成为县域产业的代名词,逐步形成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4.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龙头企业关键在带动,关键在示范。它不但可以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增加县域税收,而且能够以工促农、以工带农,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繁荣。要改变欠发达地区落后面貌,就必须牵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和扶持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实力较强、规模较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在深加工、精加工中增加附加值,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这个“火车头”的带动作用,发挥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5.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以项目引领带动发展。项目是推动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有项目才有财源,有项目才有就业,有项目才有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县域经济要摈弃单纯围绕本地需求谋发展的老思路,积极借鉴外地经济,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分工协作,以特色资源吸引项目、以优惠政策引进项目,以优质服务和良好发展环境留住项目,使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源源不断地向县域流动。

6.推进城乡统筹,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是推动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增长最强大、最持久的内生动力。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的建设投资。加快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必须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推动城镇化转型升级,打破城乡界限,突破区域限制,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进行统筹,切实搞好交通、通讯、水电、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打造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示范带动力强的新型城镇,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以新型城镇化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发挥它们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7.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后发崛起的最现实路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已成为县域地区重要经济发展力量[2]。县域经济的优势很多,特色也很多,但最大特色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出路。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在当前经济增速趋缓、政府拉动投资相对乏力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激发民间主体创业热情,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根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通过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使民营经济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成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要制定政策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为民营经济松绑、放行,让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民营经济行列中来。要建立和完善金融担保、金融借贷体系,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切实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区县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一、整合存量资源,促使民营经济活力大增强。我县的工业起步较早,曾有各类国有、集体企业186家,企业存量资源充足。从20**年开始,我们围绕这些存量资源,运用多种改革形式,大做整合文章,以存量换增量,以增量换资本,以改制增活力。一是主攻重点,盘活国有工业企业存量资源。我们将县属国有企业和市里交办的潇湘集团作为改革重点,全力筹集改革成本,努力拓宽资产处置渠道,在加快改革进程的同时,积极拿出企业场地、设备、技术积极对外招商,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改制,催生了一批民营企业。到20**年底,14家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已全部完成,变现资产8130万元,财政垫资2200万元,滚动安置职工7500余人。通过盘活这些国有资产,催生和引进了16家上规模的民营工业企业,年产值4.5亿元。二是因企施策,整合集体企业存量资源。对长期瘫痪,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破产;对不符合破产条件,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职工置换成股东,变公有为民有民营;对有利于做大做强本县支柱产业的企业,实行合理作价、协议出让或限制竞买范围拍卖,促其长远发展。如由29个股东出资1000万元整体购买原黎海微电机公司,组建了科力电机有限公司,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去年完成产值1.1亿元,利税1500万元,是改制前的3倍。三是用足政策,盘活土地存量资源。对属行政划拨的企业土地,由县政府收回,拍卖后作国有出让土地办理过户手续,处置土地出让收入95%用于安置职工,5%用作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资本金。去年国家土地政策紧缩后,我们严控制用地增量,将60%的用地指标集中发展工业,保证民营企业用地。目前,全县49家国有企业、137家集体企业全部实现民营化,盘活资产5.9亿元,置换职工身份3.6万余人,化解债务10.6亿元。与此同时,我们还采取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小额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因改制而催生的民营企业优先安排原企业职工、新办企业优先安排下岗职工,近年来,共安排和帮助1.6万名职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通过整合存量资源,改制后的民营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经济总量比改制前的总和提高了27.7%。20**年,全县冶炼、机电、水泥建材、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实现税金6200余万元,同比增长32.4%,开创了工业经济近十年少有的好局面。

二、开发优势资源,推动民营经济规模大扩张。ⅩⅩ资源丰富,特别是以有色金属、石灰石为主的矿产资源和以水能为主的生态资源最为著名,品种多,分布广,储量大,有着发展资源型工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依托这些资源,积极与沿海产业转移对接,优先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企业、大产业、大集团,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的发展之路。一是打造平台“聚”。为给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载体,我们举全县之力,先后建起了ⅩⅩ黎家坪工业开发区和白水高新技术项目区,还确定了浯溪、黎家坪、白水、观音滩等6个镇为民营工业重点镇,将规模工业企业聚集到重点区域,全县95%以上的民营规模企业均在园区和重点镇落户,年总产值达50余亿元。产业的高度集中和企业的连片发展,使全县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322国道沿线的黎家坪、浯溪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建材工业走廊,30余家水泥建材企业星罗棋布,初步构建了矿产资源工业的“旗舰”。20**年,我们还整合潇湘水泥集团资源,与香港港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一条日产4000吨以上的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项目协议。竣工后,全县水泥产业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00万吨。如白水高新技术项目区创建于20**年,目前已引进金丰橡胶、金藤生物科技、新世纪玫瑰油、绿海木业、湖南宝达等8家企业入园建设,已初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之势。二是重点项目“带”。我县的资源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主要是没有大项目带动。为此,我们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精心筛选、包装和开发了一批国有企业改造项目、水能资源项目、旅游资源项目、城镇建设项目,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引进有远见卓识的大公司、大财团投资开发我县的优势资源。从20**年到20**年,全县共引进各类项目265个,到位资金9.2亿元,增长148.4%;到位外资2450万美元。先后有32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形成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良好态势。如浙江丽水阳光公司投资3.13亿元的晒北滩水库电站已全面动工,香港兆联公司投资8亿元的浯溪水电站即将开工建设,投资6亿元的堰塘铺水电站前期工作已准备就绪,这三大项目峻工后,全县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5万千瓦,水电业已迅速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20**年以来,引进资金9600万元,先后开动工建设了金洞漂流、大江漂流、大江三圣湖休闲度假中心三大项目,年营业收入达1.9亿元,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新亮点。三是优惠政策“扶”。我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瘦肉型生猪基地县、水果生产重点县、畜牧生产百强县,是省内外有名的“油茶之乡”和“柑桔之乡”,为我们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来源。我们出台了《关于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关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考核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在资金、用地、用电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改造提升一批、引资嫁接一批、扶持发展一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1218家,产值过100万元以上的企业85家,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31家,过亿元的3家。其中,湖南天龙米业有限公司成为部级粮食加工龙头企业,金浩植物油公司、银利来米业公司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为帮助金浩植物油有限公司有扩容提质,我们积极向上级申报,争取农业银行的信贷资金4300万元,进行了6000吨茶籽色拉油生产线一期工程的扩建。20**年,我们还成功引进了绿海木业4万米环保型芯板生产线、湖南宝达2万吨果蔬罐头生产线项目,进一步壮大了农产品加工业。

三、挖掘特色资源,实现民营经济能量大释放。民营经济实质上就是区域经济、特色经济。我们坚持“经济以民营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的方针,借助外力、启动内力、形成合力,激发民间投入的巨大潜力和能量,挖掘特色资源,拓宽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一是发挥能人作用。一方面,利用名人效应。ⅩⅩ陶铸中学是在原县属ⅩⅩ三中基础上建立的公办学校。为我们利用陶铸同志的影响,引进广东增城市松田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收购陶铸中学,将其改制为我县第一所民办高中,为探索“公有民营”教育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目前一期工程8000万元的投资已全部完成。另一方面,发挥打工能人作用。ⅩⅩ每年劳务输出达20万人左右,是发展民营经济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通过春节走访、电话、信涵等多种方式,引导打工能人引进外资或回乡创办企业。20**年以来,打工能人共引进县外资金1.3亿元,创办了制鞋、毛纺等劳动力密集型企业63家,解决劳动力就业1.9万人。如台商林启明新办的太平洋纺织品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美元,第一期投入1080万元,年产值达3000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1500人。20**年,全县打工能人回乡创办企业1320个,其中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266个。二是激发部门潜能。为调动部门大办工业的积极性,20**年我们下发了县委1号文件,鼓励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发挥自身职能,积极兴办各类工业企业。去年全县各级各部门共引办、联办、创办工业企业63个,年销售产值达2.8亿元。县经贸委机关干部陶宗胜发挥所学专长,利用长丰集团的人际资源,积极参与配套,投资4500万元创办了丰达机电公司,为国内各厂家生产汽车配件,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解决就业230多人。三是动员社会力量。我们通过宣传造势、舆论引导,将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发展民营经济上来,增强了民营经济特别是发展商贸物流业的力量。近两年城镇商贸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仅在县城就开办了步步高超市、百惠超市、友谊商业广场3个投资超过3000万元的大型商场、1600多个各类商店和休闲娱乐场所、99个社区服务公司,城市商务交易额及服务业收入比20**年前增加了2.7倍。既丰富了居民的生活,又带来了第三产业的繁荣。四是提升传统产业。ⅩⅩ有500多年鞭炮生产历史,鞭炮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居全省第一。为使这一传统资源做大做强,我们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投入3560万元,对烟花鞭炮行业进行全盘整改,将原来的2000多个小作坊整改提升为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172个中小型民营企业,全面提升了烟花鞭炮产品质量。年产值由过去的2亿元增长到现在的7.3亿元,产品品种由36种发展到200多种,劳动生产率提高近2.6倍。

区县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县(区)域经济是指在县(区)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市管辖合浦县、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重视研究和加快发展县(区)域经济,对于树立××新形象,实现××新跨越,增强本市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县(区)域经济的优越条件和基本情况 ××市发展县(区)域经济拥有许多优越条件。主要体现在: 一是区位优势。 我市一县三区区域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邻近广东、海南和港澳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海洋优势。 全市海岸线全长 500 公里,海滩涂 73 万亩,可供养殖面积 21 万亩,北部湾渔场总面积 16 万平方公里,海洋鱼类 500 多种,虾类 10 多种,持续资源量 70 万吨。 三是农业优势。 我市一县三区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发展亚热带农、林、经济作物和水产畜牧业。 四是旅游优势。 分布在一县三区以海滩、海岛、红树林为特色、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兼备的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条件。近几年,××市一县三区凭借各自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全市整体经济发展思路,基本上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合浦县位于广西沿海“金三角”的东部,东与广东廉江相邻,西北与钦州接壤,南临北部湾。全县行政区域面积 2380 平方公里,辖 13 个镇、 3 个乡,总人口 92.3 万人。该县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烟花炮竹、制糖业、林果、海养、畜牧等支柱产业。 2001 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49.7 亿元,增长 9.8% ,其中第一产业 21 亿元,增长 6.17% ;第二产业 13.8 亿元,增长 10.71% ;第三产业 14.8 亿元,增长 10% 。 海城区是××市*、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城区。全区行政区域面积 140 平方公里,辖五个街道办事处和三个镇,总人口 22 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重点,经济发展逐年稳步增长。 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4.3 亿元,增长 10.63% ,财政收入 1.04 亿元,增长 7.8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013 元,增长 13.7% 。 银海区位于××市一县三区的结合部,西接海城区,南临北部湾,东与铁山港交界,北与合浦县相邻,行政区域面积 420 平方公里,辖五个镇,总人口 13.2 万人。银海区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海洋渔业、建材、绿色食品为支柱产业。 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1.17 亿元,增长 10.20% ;完成工业总产值 11.5 亿元,增长 12.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2.1 亿元,增长 6.5% ;农(渔)民人均纯收入 2319 元,增加 201 元。 铁山港区位于××市的东部,行政区域面积 394 平方公里,辖南康、营盘、兴港三镇,人口 15.5 万人,海岸线总长 50 公里,滩涂 80 平方公里。目前铁山港区的经济主要是以海洋产业和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较薄弱。 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7.08 亿元,增长 12.5% ,农业总产值 10.㈠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从附表资料分析,一县三区产业结构都不尽合理,海城区为“三、一、二”结构;银海区、铁山港区为“一、二、三”结构;合浦县为“一、三、二”结构。县(区)域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其中银海区占 56.6% ,铁山港区占 49.95% ,合浦县占 42.22% ;一县三区工业化程度都比较低,二产比重均未达到 30% 。三大产业结构失衡与不协调,已经成为制约县(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由于种种原因,一县三区通讯普及率、道路畅通率、能源利用率都不高。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比较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至今,县、区的一些边远乡村还存在道路不通、用不上电等情况。基础设施条件差,使一县三区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制约着经济发展。 ㈢人才和技术短缺。 县、区相当一部分地区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科技基础差,不能为科技人员提供优越的环境条件,难以吸引人才,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缺少科技依托。如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由于不具备吸引人才和引进技术等条件,都存在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 ㈣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资金是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但由于财力紧缺而极大地制约着县(区)域经济的顺利推进。如铁山港区,由于经济总量偏小 , 税源极其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尤为突出。该区 2001 年财政总收入 4629 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只有 2886 万元,而财政支出为 4746 万元。合浦县当年财政支出也超出财政总收入的 25.05% 。 ㈤城镇化程度低。 由于一县三区所辖小城镇以及大部分村庄建设滞后,辐射带动农村经济能力弱,因而城镇化程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加快发展县(区)域经济的对策措施 加快发展××市县(区)域经济,各县(区)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当前应着力抓好如下几点。 第一,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 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充分发挥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粮、果、菜、水产、畜牧、经济作物”等,全面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为二、三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县(区)域经济发展。 ⑴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结构。 合浦县在稳定种植优质谷的同时,应推进多元化种植结构,以“名、特、优”为方向,扩大蔬菜、甘蔗、花卉、蚕桑、木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应以无公害蔬菜、甘蔗、花卉、经济林木为主。 ⑵调整优化水果结构。 一县三区应根据各自的水果种植习惯和优势,调整优化其结构,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水果。 ⑶大力发展水产畜牧养殖业。 县(区)应以沿海滩涂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以提高其产量在水产品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而畜牧养殖应以合浦县为主,抓好瘦肉型猪、合浦鹅、麻鸭等品种养殖。 ⑷抓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主要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尤其是在农产品集中产区规划建设若干个大型的农产品综合或专业批发市场(如合浦县抓好山口“两广”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系统。 第二,调整工业结构,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 从县、区工业总量不足,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出发,应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调整工业结构,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

⑴ 重点抓好工业园区建设。 近期应加快合浦县平头岭工业园 、 海城区民营工业园、银海区银滩工业园建设,以及铁山港区工业区前期准备工作。 ⑵抓好水产品加工贸易带建设。 县(区)沿海一带,应重点引进一批水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产供销综合性的龙头企业,以带动水产业的发展。如铁山港区引进台商投资的祺丰工厂化养殖加工基地。 ⑶大力发展烟花炮竹业。 以合浦县为重点,完善、规范和壮大烟花炮竹这一支柱产业,增加地方税收和出口创汇。 ⑷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各县区应当采取“公司 + 基地 + 农户”等形式,重点发展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 第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 从城乡发展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小城镇是发展县(区)域经济的载体,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镇的辐射作用,推动县(区)域经济的发展。 ⑴重视资本化经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搞好城镇规划,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坚持以地养城,以地建城,推动房地产开发,把房地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城镇通信、供电供水、交通道路、广播电视、消防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如去年合浦县通过拍卖土地,财政投入和单位、群众集资等多种形式,共投入 2000 多万元,加快城镇建设。 ⑵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 按照不同的产业特点和经济基础推进城镇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群。如旅游工贸型的、农副产品加工型的、乡镇企业综合型的,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加紧实施。 第四,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第三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县(区)应把民营经济、第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大力发展。 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当前应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得”,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如应从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对诸如东园家酒之类的民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帮助其加强内部管理,引导其创出名牌产品。 ⑵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订,突出人文、自然两主题,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大力发展旅游业。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抓好“海、滩、岛、湖、山、林”板块景点的建设。 第五,大力培育和发展税源经济。 财政收入是检验县(区)经济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县(区)相当一部分乡镇不能按时发放干部、职工工资,主要原因是财政收入太少,入不敷出。 ⑴稳定存量,巩固税基。 对现有税源产业和纳税大户,要加以引导和扶持,继续做好稳定和巩固工作,确保税源正常增长。 ⑵发展增量,拓宽税源 。重点是继续培育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第三产业,以及民营经济,增加地方税源。 第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促进经济发展。 县(区)应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 WTO 及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经济发展总量。 ⑴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 要在加快招商引资硬件建设的同时,完善和规范好县(区)有关引资的政策、法制、法规,简化办事程序,为他们投资客

商创造良好的法制、政策、服务环境。 ⑵ 精心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活动。 如网络招商、业主招商,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等,达到实现县(区)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引进一些能带动县(区)经济发展的项目。 第七,应对加入 WTO ,转变政府职能。 我国加入 WTO 后,县(区)政府职能应与国际接轨,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⑴坚持依法行政。 要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制订和执行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创造统一、公正、合理的经济环境。 ⑵推进政企分开 。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 ⑶ 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对不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的清理,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项目和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区县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云南边境地区 县域经济 对策

云南边境地区共有25个县,分属8个州市,边境县域国土面积超过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3.47%,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与缅甸、越南、老挝三国接壤,总人口近600万,约占全省人口的14%,农业人口约占86%,地形多为盆地、丘陵、山地,形成了边境地区气候立体、多种生产方式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社会特征,而且绝大多数边境县是集边疆、民族、宗教、直过、贫困、高山峡谷和资源富集等七位为一体的县份。边境县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向农村延伸的现状。而发展的核心是借助制度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速实现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过渡。

一、云南边境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

1、边境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制度要素分析

经济制度是各个参加者组织发展的复合体,它的发展或者结构的改变往往是对经济发展的承接,即是对上一期经济发展的适应和对下一期经济发展的调整和促进。经济运行靠的是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市场经济已经成为调控经济运行的主要形态。制度变迁是意识形态发生突变的结果,而意识形态变迁指的是运作规则的变迁,即相关行为人主动要求改变现有制度。这说明制度是人类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设置的约束性规范,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制度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就是它强化了经济的组织形式和资源配置的方式,在特定的范围内强制地对所生成的经济成就进行利益分成,从而创造出不同的供给方式和充分的规则,构筑起资源配置的社会形式。在此基础上,经济制度促进了资源配置方式的形成,使县域内资源流向效益最优的领域。同时,制度还能够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则体系,有效地调节经济的运行,保证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制可循,促进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制度的形成。

2、边境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要素分析

经济发展的形成取决于可用资源的配置形式和手段,资源可以分为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配置性资源指环境的物质特征,如原材料、物质能源等;以生产工具、技术等而表现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手段;由两者相互作用所创造的人造物——产品。权威性资源则意指对社会时空的组织,身体的生产和再生产,对生活机会的组织(自我发展和自我表现的机会的构成)。自然资源作为配置性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资源配置形式决定了边境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途径。比如,气候、区位、交通、矿藏等要素可以决定经济结构是否具备发展产业化的条件。权威性资源往往表现为区域内的各种组织相互交织的关系,它们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往往是相互牵扯和相互制约的。例如,人口、文化、可用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结合在一起会形成一种新的可改变的生产要素,而这种新生的要素又具有不稳定性,任何一种权威性要素配置形式的改变都有可能产生另外一种新的要素。边境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依据配置性资源,寻找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围绕核心资源构建经济产业化,在产业内优化权威性资源的配置形式,通过新生要素的变化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优化。

3、边境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要素分析

人是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口的数量、质量及地域分布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布局和发展方向。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程度和边境县域劳动力素质两者之间的关系。人在经济活动中是劳动主体,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因素。人口的数量决定了在县域范围内劳动力的供给总量,反过来也限制了县域经济的规模;人口质量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和速度,以及经济技术和科技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人口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会影响劳动力的供给还会影响企业的布局。所以,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必须重视人口因素。

二、云南边境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化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云南边境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缓慢、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基本处于中弱化的低水平发展状态。从“六普”数据得知,云南省城镇化率为35.20%,远远低于全国城镇化率49.69%的平均水平;边境地区城镇化率平均为31.3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85%。

城镇化水平低直接导致云南边境地区县域经济的城乡二元结构明显。首先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02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22元,边境地区农民人均收入3747元,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其次是经济生产方式的不同。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而农村依然是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边境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所占比重大,如何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实现城乡经济互动,是发展云南边境地区县域经济亟需解决的问题。

2、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

从云南边境地区县域经济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来看,三大产业之间关联度小,农业生产仍然是用于自身再生产,农产品的工业附加值低,基于农业而形成的服务业更是少之又少,工业和服务业之间也没有形成较为紧密的关系。在经济发达国家,三大产业之间构成为“三、二、一”型,服务业占到国民经济的65%以上,农业所占比重不足10%,而在云南边境地区,三大产业结构仍然是“二、一、三”型,距离“二、三、一”型还有较大差距。

在云南边境地区,70%以上的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利于资源的集中使用,它迫使人们把经济要素和资源分散使用,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集群效应。人力资源过于集中在土地上,不仅造成了农业人均单位产值的下降,而且还浪费了人力资源,形成了大量的隐蔽性失业,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

3、人口文化素质低,人力资源匮乏

人口文化素质主要是指通过国家正规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根据“六普”统计数据,云南省总人口为4596.6万人,6周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有265.6万人;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有385.0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263.1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994.4万人;15周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口为277.0万人,文盲率为6.03%。这表明云南人口文化水平低,受教育率低,劳动力现状不符合市场需求。人力资源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云南边境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云南边境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特色经济

(1)推行边贸富县,发展边境贸易。利用靠近边境的区位优势,争取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发展边境贸易,在沿边形成各具特色的边贸小镇,努力扩大本地产品的对外出口,扩大市场容量,为生产提供空间,以出口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2)以农业稳县,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云南边境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农业,比如文山的三七、西双版纳的橡胶、临沧的滇红茶、保山的小粒咖啡等。在特色农业的发展中,要注重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工业附加值,在利用边贸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整个产业进军东部沿海和内地。

(3)文化活县,重视以旅游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开发。把文化产业作为边境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借助“旅游二次创业”和边境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开发文化旅游。例如,西双版纳依托傣族文化形成了特色傣族民俗文化旅游。在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打造县域文化品牌,培育边境县域特色文化产品,塑造特色文化品牌,以文化活县,使文化成为搞活边境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

2、通过制度统筹,实施“城镇上山”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

(1)推行过渡性的城镇化策略。逐步引导农村过剩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后,要解决农民进城后购房压力大、租房成本高、同等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而且这些福利保障必须能弥补农民因进城而丧失的耕地、宅基地、林地、计划生育等权益。针对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的担心和忧虑,政府和农民都要认识到城镇化不仅仅是户籍转变的问题,而是一个长期问题,做到让农民“进可攻,退可守”。在农民进城后,还要保留农民在农村的利益,给进城农民一个过渡期,在过渡期间,进城农民既可享受市民待遇又可享受农民待遇,使部分城镇化失败的农民可以顺利地退回到农村,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2)重视进城农民的“城市生存技能”培养。城市的生存生产方式和农村有很大的不同,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培养进城农民的“城市生存技能”。在生活技能上,首先要解决进城农民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在心理上完成身份的转换,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带来的人际关系陌生、交往的功利性、言语的去乡土化、亲情的淡漠感、交通及居住空间的拥挤等问题,消除心理上对城市的排斥;其次要解决进城农民对城市公共设施的使用问题,应正确引导进城农民对交通设施、公共休闲设施以及政府公共设施的使用,提升进城农民的幸福感。在生产技能上,要加快进城农民的知识化和劳动技能的培养,使他们拥有城市工业经济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增强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消除进城后的危机感和恐惧感,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力度。

3、推行教育多元化,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要加强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教育投资,在提升基础教育的基础上,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发展,培育适应边境经济需求的人才,提高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运用能力,缩短知识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使人们自主参与职业教育。

(1)培养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性人才。云南边境地区地处边境,边境贸易频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边境地区可以依托地处边境和边境贸易的发展,开办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学校和技能培训机构,培养国际贸易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2)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旅游业是边境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可以依托边境旅游业的兴起,开办旅游类的学校和技能培训机构,把部分不愿继续接受基础教育和没能力继续接受基础教育的人员引入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体系中,让他们接受专业技能的培养,把教育和生产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最短的速度实现知识向资本的转化,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绍红等:关于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J].全国商情,2010(3).

相关期刊更多

曲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戏剧学院曲学研究中心

北京历史文化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京档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市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