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届毕业生;公务员;适应性培训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政府部门的精简裁员,公务员在机关中的人数有所减少,但总的工作量却有增无减,这样分摊在每个公务员头上的工作量就相应增多,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效率提升缓慢,这与公民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高效运转的政府格格不入。对于初任公务员而言,由于工作环境不熟悉、心理调适不到位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就更大。为帮助应届毕业生尽快实现从学生到公务员的角色转换,减少初任工作的陌生感,对他们进行公务员的适应性培训就显得意义重大。

一、应届毕业生公务员存在的不适应性问题与原因分析

当前,随着《公务员法》及其他各项规范措施的出台,初任公务员的培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初任公务员的理论水平和基本业务等方面的知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批刚由学生而来的初任公务员对工作内容不熟悉、工作环境不适应的情况屡屡发生。许多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初任公务员,特别是应届毕业生公务员,在结束初任培训进入实际工作后,仍存在许多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认知的错位导致职业理想与工作现实之间的差距。近年来,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不断攀升,愈来愈多的人希望加入到公务员队伍中,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2001年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人数为三万多人,到2005年,五年之中,报考人数增加了10倍。另一项涉及7,000多名毕业生的调查显示,选择到政府机关工作的人占到37.6%,名列第一。由此可以看出,公务员这个职位在当今炙手可热,许多毕业生都对其梦寐以求。然而,这些报考公务员的应届毕业生有谁认真地了解公务员这一职业?有谁理性地思考过自己是否真的适应公务员这一职位?还有,以往“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官僚意识残存不死,使许多毕业生不能摆正自己对公务员的心态,认为公务员是一种权力,不仅是权力的所有者更是权力的使用者。这种职业认知的错位显然是与当前我国公务员职业化趋势相背离的结果,也是跟我国对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脱离的后果。种种的错误认知,导致应届毕业生即使能顺利被录取并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也势必会在具体工作中出现工作现实与职业理想之间的落差。

(二)角色转换带来的心理不适应阻碍应届毕业生公务员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心理调适能力是指人对其工作和生活环境中的诸种变化采取心理和行为上的调整策略,使自己能够适应这些变化,从而达到和谐与健康的心理状态的一种能力。公务员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其职业适应性的重要方面。然而,由于应届毕业生公务员在由学生转为公务员的身份转型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导致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较弱。首先,目前多数应届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去向模糊不清,也不知自己适合什么工作,一旦进入公务员队伍,并不能立即消除这种不稳定情绪,心理上不能尽快调适过来;其次,公务员队伍中有其自身微秒的利益群体。刚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员,必定不熟悉其中各种情况,有可能会被暂时孤立,而应届毕业生更有可能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无意中得罪某些人后却不知情,以致在以后的工作中一筹莫展,这也严重影响他们从心理上对职业的适应;再次,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公务员所处的客观环境对他们有特殊的要求,比如政府组织的非人格化、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生活压力等等,使公务员要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对应届毕业生而言就更甚了。总之,这种从单纯、浪漫的学生生涯到复杂多变、关系微秒、利益复杂的工作环境的转变,给应届毕业生公务员带来了诸多心理问题,必须及时进行调适。

(三)岗位专业技能的不熟悉造成应届毕业生公务员工作效率低下。一方面从象牙塔里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带着一点书生气,对公务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很少接触过,或根本没有接触过。与曾有过基层工作经历的公务员相比较而言,应届毕业生公务员实践能力比较弱,缺乏工作经验。比如,有些工作要重做三四次才能符合规定,更严重的是发生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据报道,某政府机关部门由于一个初任公务员的操作失误,该部门的公务员工资数据重建了,没有办法恢复,致使该部门员工的工资数据库受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电脑的广泛应用、电子政务的普及、WTO的加入等,这些都对公务员的职业技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很多应届毕业生在初任培训中还没有来得及全部吸收和实际把握就已经投入工作,致使在实际操作中频出各种技能掌握不到位、工作效率跟不上的现象。

(四)工作的兴趣、爱好不匹配导致对公务员工作失去热情。正确的职业选择应该兼顾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空间。调查数据显示,在众多高校毕业生中,仅有17.5%的人在择业的同时考虑了这两个因素。相反,即有82.5%的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另据一项对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群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在职者中有55%的人群感觉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出现错误,认为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太对口”和“完全不对口”的人分别占15.7%和11.4%,两者比例高达26.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工作没有兴趣的人,很容易产生对工作的倦怠感甚至厌恶感。如果对公务员工作不感兴趣而只贪图薪酬福利的话,可以预见,应届毕业生在不到一年的试用期内,就会对这份工作丧失热情和激情,最后沦为安守本分、平平庸庸的一个普通公务员,这都极大地影响政府工作效率和破坏政府形象。

二、对应届毕业生公务员进行适应性培训的必要性分析

针对政府机关和应届毕业生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和不同的需求,如何使这两者能更好、更快地融合在一起呢?笔者认为,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适应性培训是架起两者之间的最好桥梁。

(一)应届毕业生自身的特点是对他们进行适应性培训的内在条件。应届毕业生对自己是否具备适合行政机关工作需要的个性特征缺乏深刻认识;而且也不能排除有些应届毕业生掌握了较好的应试技巧和面试技巧而轻松过关,但却在实际工作中能力低下。这种种情况,往往容易导致政府机关招考录用和实际使用的脱节。针对应届毕业生职业定向盲目、缺乏对自我认知和职业了解的状况、或在录取中投机取巧的情况,对应届毕业生公务员进行适应性培训就显得迫在眉睫。

(二)政府机关在录取过程中的弊端是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适应性培训的外在条件。一般来说,一名应届毕业生能够身经公务员录用的各道“关卡”,最终取得公务员资格,其自身具备的各项能力和基本素质是出类拔萃的。但是,经过层层选拔是不是就等于应届毕业生真正具备公务员应有的素质呢?被正式录用是不是就等于“一定终身”呢?在招考公务员的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所限,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了解和掌握不可能非常全面。为了弥补政府机关在录取中的缺陷,对应届毕业生公务员进行适应性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三)适应性培训可以填补应届毕业生经验不足的空白和克服“水土不服”的状况。科技日新月异,国内外政治环境变化多端,公共管理事务突发各异,要求各国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能迅速适应,这就需要有一个高效运转的政府,需要有一支灵敏迅速、有较快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掌舵人”。而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可能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即使曾经有过在政府部门实习经历,进入公务员队伍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普通的初任培训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公务员对机关的认识,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应届毕业生刚进入政府机关所出现的种种普遍又特殊的问题与矛盾,也不能从根本上让应届毕业生对自身的工作岗位有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四)政府部门的“经济人”特性要求应该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适应性培训。从实际的角度看,政府并非不是“经济人”,政府是一直在寻求公共成本最小化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不折不扣的“经济人”。政府公务的重要性要求政府机关的每一个公务员时时刻刻都能熟悉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一旦工作不熟练或者出现差错,都会给政府机关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丧失公民对政府的信任。这些都要求每个公务员能适应自己的岗位,这也是对应届毕业生公务员的一大挑战。而应届毕业生公务员应对挑战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适应性培训,缩短角色转换时间,降低因不适应而给政府部门带来的潜在公务风险,对政府而言这是利大于弊的。

三、对应届毕业生公务员进行适应性培训的构思

适应性培训主要是为了让应届毕业生公务员了解和熟悉与岗位相关的制度、程序、定位等,尽快熟悉新的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所以也可以称为“工作环境适应性培训”。在当前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加强适应性培训是实现减员增效工作根本性转变的需要,更是使应届毕业生加快适应公务员工作岗位的最佳途径。

(一)提供必要的立法保障。健全的法律制度是保证公务员顺利工作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有一套与公务员相适应的法规体系。我国从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公务员法》,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规、规章和实施细则。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但是我国的公务员制度的法规体系并不完善。比如,《公务员法》在公务员培训方面缺少一种人性化管理。外国公务员管理实践证明,对公务员实行人性化管理,对公务员更好地自律、更好地执行公务是一个颇为有效地促进。笔者建议,应就应届毕业生公务员存在岗位不适应这方面尽早建立一系列配套法规或实施细则,对初任公务员的不同背景有选择的进行培训,使应届毕业生公务员的适应性培训能具体而有效地进行。

(二)对应届毕业生公务员进行适应性培训的内容

1、加强应届毕业生公务员的职业认知。应届毕业生公务员不仅需要适应环境的培训和有关其工作岗位的一些基本情况,更需要那些有助于他们更快、更好地融进工作角色的培训。针对应届毕业生存在职业认知模糊、职业定向不清的情况,可以在他们上岗前每人分发一份关于他们自身工作岗位的工作说明书,清楚界定和详细规定他们所在岗位的工作内容、拥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等,使应届毕业生公务员对岗位有进一步的认识。

2、加强应届毕业生公务员的心理调适能力。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应届毕业生公务员具有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是极其重要的。第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导他们正确对待权力和是非得失,正确使用手中权力,时刻铭记为人民服务。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保持乐观主义精神,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忍受能力和调适能力;第二,在工作中培养积极的情感。情感对人的思想、行为、工作、身心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届毕业生公务员应尽量克服工作的消极情绪。在实践中还要学会科学制定工作的期望值,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期望值进行适当调整,避免因目标期望过高或过低而带来挫折。一旦出现挫折,要学会合理地通过正当手段宣泄情绪,缓解压力;第三,提高工作自制力。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导致社会冲突加剧,公务员面临诸多诱惑,容易心理失衡,为防止欲望恶性膨胀,防止滥用权力,应届毕业生公务员特别需要提高自制力,排除外部干扰,约束自己的行为。

3、加强应届毕业生公务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中,公务员这一特殊群体对人际关系有很高的要求,这也就要求应届毕业生公务员要有比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然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大学阶段尽管还没有成熟,但已经基本定型。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只能靠应届毕业生公务员的主体努力,尽量摆脱学生时期简单化的逻辑与依赖的心理;另一方面管理者可从主观意识上强化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使应届毕业生尽快摆脱“师生”、“同学”之间简单、淳朴的关系,尽快适应并接受政府部门里“上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

4、加强应届毕业生公务员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对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应届毕业生而言,搞好职业生涯规划无论对政府还是对个人都非常重要。首先,培养应届毕业生公务员积极的职业生涯发展观。在充分了解他们个性的基础上,对他们的个人需求加以适当引导,使其职业规划方向与政府组织发展方向相结合,谋求“双赢”意识;其次,辅助应届毕业生公务员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工作职责中,根据应届毕业生公务员的个人特点,帮助其分析在组织中可供发展的职业路径,减少对工作前途的盲目性。

5、加强应届毕业生公务员工作的满意度。很多公务员把“晋升”当作工作的唯一目的,似乎只有晋升才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针对这一问题,必须疏导应届毕业生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增加工作的满意度,比如工作扩大化、经验丰富化等。

四、小结

身份的转型,使得应届毕业生公务员的适应性问题成为当前初任公务员队伍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应届毕业生公务员进行适应性培训是为了适应政府部门当前和未来竞争环境的需要,与政府发展战略目标相吻合的、长期的、持续的培训体系,是以缩短应届毕业生融入公务员角色的时间为目的的培训体制。因此,这类研究还应不断深入,更加全面、系统地探究应届毕业生的公务员适应性,引导应届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公务员这一角色。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立兴.工作环境适应性培训[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8.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摘 要 应届毕业生是企业发展中的新鲜血液。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人才竞争更趋白热化。企业如何做好对企业中应届毕业生的培养工作,使其融入企业,迅速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认为:建立科学合理系统规范的应届毕业生培养体系,增强应届毕业生的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为应届毕业生增加相应激励办法,能够使应届毕业生快速转换角色调整心态,适应从校园人到企业人的转变,迅速成长为企业的骨干,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 应届毕业生 培养 竞争 文化

随着市场机制和规则的日趋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演化为人才之间的竞争。如今,企业不仅要面临经营与管理上的考验,有时还要解决人才匮乏抑或是流失的窘境。企业吸纳人才的一种直接办法是从高校招聘知识层次高、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应届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拥有先天的优势:他们具有充足的理论基础,可塑性强,很容易吸收先进的知识理论。而且他们朝气蓬勃,富有干劲,发展空间大。而另一方面,作为刚步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缺乏系统化的职业化培养。加之如今的应届毕业生个性鲜明,价值观独特,不喜受约束,不安于现状,有较强的自主性,强调自我实现。因而往往表现得抗压能力不足,且流动性大。如何协调企业与应届毕业生之间的内部矛盾,如何全面系统科学地培养应届毕业生,使其迅速融入企业,迅速成长为企业的骨干,对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影响企业有效培养应届毕业生的因素

1.企业缺乏对应届毕业生系统化与规范化的科学培养体系。培养目标不明确,需求不明晰。或是培养计划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不能做到量体裁衣。再或是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培养计划的执行比较随意,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有效的评估方法等。

2.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大多应届毕业生短期内不能为企业有效创造价值,加之企业担心辛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他日离开企业另觅高枝,之前的大力投入成为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企业容易忽视对他们的培养,放任其在岗位上自我摸索,使其融入企业困难,进步成长缓慢。

3.应届毕业生难以快速融入企业。现在的应届毕业生是被称为“新人类”的一代。这些“新人类”是在人际关系网络化、高互动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所形成的价值观、自我认知、个等特点都大大地有悖于传统型组织的要求。

4.应届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主动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新加入企业,缺乏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应届毕业生自我认知不够,缺乏职业素养。使其在学习中,缺少主观能动性,目的不明确;工作中心态浮躁,方法不正确。

综上所述,影响企业有效培养应届毕业生的因素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如何帮助应届毕业生快速融入企业,敦促他们迅速成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很多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改进建议

(一)建立科学合理系统规范的培养体系

企业需要结合应届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分层次、分专业的制定培训规划,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的进行各类投入。以此确保他们能在贯彻执行该培养计划之后能够提升其综合素质,满足企业需求。

加强对应届毕业生的关注和重视为他们提供优秀的学习环境。创建员工图书室、技术资料室和学习交流场所,营造浓厚的自觉学习氛围。帮助应届毕业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职业观,引导他们快速融入企业,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提升他们的正能量和职业素养。

为应届毕业生搭建合适的工作平台,实现“培”与“训”的有机结合。增加工作的挑战性和参与度,帮助他们解决从“知”到“行”,实现培训效果的转化。让他们明白工作仅仅是培训的真正开始,只有通过工作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技能,才能更好地应对将来面临的挑战。

提升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地位,明确各级管理者的培养职责。划分培养责任、明确责任权限,确定具体责任人,通过企业内自上而下的教育宣贯和文化引导,形成较为完整的集“培养、考核、使用、管理”于一体的应届毕业生培养管理体系。

(二)增强应届毕业生的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增强应届毕业生的入职关怀,加强情绪管理,提升幸福感。以缓解他们的入职焦虑,让其能尽快融入新环境。还可通过心理疏导、心理辅导等形式,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进而帮助他们释放压力,排解不良情绪。

为应届毕业生提供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并且及时反馈意见和提供相对建议。培养他们自觉关注企业发展的参与意R。通过及时沟通、友善激励、开展互动活动等方法使其能够理解企业,关注企业,群策群力,将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关注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做好应届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根据他们的特点量身定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其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机会,保持旺盛的工作斗志。同时应注意将员工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求同存异。

企业可以通过树立榜样人物,宣传优秀员工,保持应届毕业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并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还可以通过拓展训练、分享成功经验、开展团队竞赛等团队活动,增进他们和老员工之间的互相了解,相互帮助,形成团队凝聚力。

(三)为应届毕业生增加相应激励办法

企业可以专门为应届毕业生制订一套合适的激励体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感觉到企业对他们关注和重视的同时,更加努力去完成企业安排的工作任务。让他们在逐渐融入企业的同时自觉自愿地努力工作,谋求好的成绩。

同时企业也应该增强应届毕业生的危机意识,加大对他们的考核力度,落后者应当给予相应惩戒,对他们保持稳定适度的压力。让其体验企业内部的竞争氛围,促使其自强不息,适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淘汰法则。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意识转变。

总之,对于应届毕业生这支巨大的潜力股,做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语出《中庸》)。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应届毕业生系统科学地培养,提高他们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使他们感同身受企业的活力和凝聚力,让他们快速成长为公司的精英,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

参考文献:

[1] 于秀芝.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 程特立.浅谈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在高校中的作用[J].世纪桥,2009(11).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通过对本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为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改革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我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001届毕业生51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23人。和2011届毕业生54人,其中,男生32人,女生22人。

2.方法。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发放调查表110份,收回105份,有效回收率95.45%。

二、结果与讨论

1.医师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1)对课程设置的要求。从表1可以看出,毕业生普遍认同核心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基础、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普通课程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预防医学、传染病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这一结果与目前的课程设置基本一致。但是2001届毕业生中有50%,2011届毕业生中有17.65%认为组织胚胎学没用,2001届毕业生中有66.67%,2011届毕业生中有70.59%认为英语少许有用,与目前这两门学科的课时安排不符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多、学时多,学生学习负担重,妨碍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构建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讲座课为补充”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2)对技能的需求。从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医学生应具备病史采集、系统规范的体格检查、心电图和X线片阅读的判读能力、心肺复苏术、常用诊疗穿刺术、外科打结、洗手、戴手套等操作能力。但2001届毕业生中有11.11%认为常用诊疗穿刺术少许没用,22.22%认为外科打结、洗手、戴手套少许没用,这与毕业生就业岗位有关。(3)对能力的需求。从表3可以看出,毕业生普遍认为医学生应具备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能力要求是一致的。人才培养必须抛弃一次性教育的理念,应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加以考虑。知识、技能、能力必须协调发展,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技能提高融为一体。

2.毕业生岗位适应情况。在调查问题你认为岗位技能匹配吗?2001届毕业生认为匹配33.33%,不匹配66.67%。表明我校2001届毕业生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够适应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过去我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部份脱离岗位需要。课程设置没有完全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理论课课时过多,而实践课时偏少;医学专业课程偏多,而人文学科课程较少;学生接触临床时间过晚,时间偏少[1]。经过十年多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基础理论课教学以适用为目的;临床专业课教学以实用性为目的,增加临床实践技能实训课时,减少不必要的验证性实验。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11届毕业生认为匹配70.59%,不匹配29.41%。表明2011届毕业生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能够适应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在调查问题你同意下列有关岗位技能不匹配成因的说法吗?从表4可以看出,2001届毕业生认为主要是单位内欠缺资深、富有经验的医师指导新进的医师;医师的专业技能提高机会和业内的发展机会较少和学校未能提供足够的实践技能操作。2011届毕业生认为医师的专业技能提高机会和业内的发展机会较少;学校未能提供足够的实践技能操作。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较低,引起的原因有二个:①单纯性验证实验过多,综合性实验和实践技能操作实训课较少;②教学方法单一,实验设备落后,使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不高。积极研发建设理、实、虚一体的实验室,开发计算机虚拟软件、使用智能模拟人辅助实践教学,产教融合,院校合作给学生提供早期接触临床和多接触临床等方法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3.学校的教学情况。从表5可以看出,在教学目标的问题上毕业生都认同我们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医学思维方面的培养。在教学安排的问题上大多数毕业生认为见习、实习时间不够。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既不被学生认同,也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只有精简理论课,重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出技术技能医学人才。在教学方式的问题上,毕业生认为传统的照搬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师生互动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维,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职高专医学毕业生缺乏临床思维能力[2]。大多数毕业生认可启发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老师导,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建议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石油工程类专业;培养质量分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5-0075-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1]82011年11月,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1〕12号)中,提出“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完善质量评估体系,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培养质量,2012年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委托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与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实施对2011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进行调查。通过对学院2011届石油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评价的调查进行分析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石油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

一、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实施

本次调查以向毕业一年后的2011届高职毕业生发放答题邀请函、问卷客户端链接和账户,答卷人回答问卷的形式展开。其中学院提供2011届石油工程类专业毕业生邮箱总数298个,有效邮箱数279个,被调查邮箱数275个,共回收问卷166份,总答题率为60.4% 。

本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学院2011届石油工程类专业毕业生一年后的短期就业能力与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根据就业状况、就业特色、能力与知识、课程评价、社团活动、求职分析及生源分析等方面来测量和评价,帮助发现教学和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基本研究框架和指标体系如下:见图1

图1 基本研究框架和指标体系

二、人才培养质量调查结果的分析

1.就业现状满意度较高,而毕业一年后的就业率偏低

石油工程类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58.7%,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53%)高出5.7%。其中就业现状满意度最高的专业是钻井技术专业为64%,就业现状满意度最低的专业是油气开采技术专业为52%。本校2011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月收入平均为3 252元,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一年后平均高503元。其中油气储运技术专业月收入平均为3 557元,钻井技术专业月收入平均为3 537元,油气开采技术专业月收入平均为3 354元。

石油工程类专业2011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就业率为93.3%,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94.6%低1.3%。其中钻井技术专业一年后就业率为97%,油气储运技术专业一年后就业率为97%,油气开采技术专业一年后就业率较低,为86%。

2.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较低

学院2011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为52%,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63%)低11%。其中2011届石油工程类专业毕业生中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专业是油气储运技术(74%),其次是钻井技术(59%),较低的专业是油气开采技术(48%)。毕业生选择专业无关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38%),其次是“专业工作岗位招聘少”(25%)。见图2

3.目前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

学院2011届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

图2 2011届毕业生选择专业无关工作的原因

度为33%,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43%)低10%。其中石油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较高的专业是油气储运技术为45%,其次是钻井技术为31%,较低的专业是油气开采技术为28%。认为目前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毕业生中,36%的人是因为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见图3

图3 2011届毕业生目前的工作与职业期待

是否吻合的人数分布

4. 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情况分析

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学院2011届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7%,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42%)低5%。其中99%的毕业生有过主动离职的想法,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28%),其后依次是“想改变职业或行业”、“薪资福利偏低”(均为25%)等。见图4

2011届石油工程类专业毕业半年内离职率较低的专业是油气储运技术(18%),其次是油气开采技术专业(26%),离职率较高的专业是钻井技术专业(44%),离职率较高可能与初次就业质量不高、行业艰苦等因素有关。

5. 核心课程有助于现在的工作或学习

2011届已经就业和正在读本科的毕业生中,72%的人认为本校的核心课程对现在的工作或学

图5 2011届毕业生主动离职的原因分布

习很重要。这些课程的培养水平对目前职位或学习的满足度为62%。

以钻井技术专业为例,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认为选定的五门核心课程的重要度均高于该专业毕业生对相应课程的重要度评价,即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认为这些核心课程的重要度更高。见图6

图6 2011届钻井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重要度和满足度

6.学习成绩对就业现状满意度有积极影响

2011届在校期间学业较好人群的就业现状满意度高于学业较差人群,学业较好人群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母校满意度均与学业较差人群基本持平。

具体而言,本校2011届在校期间学业较好人群的就业现状满意度(56%),比学业较差人群(53%)高3%;学业较好人群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48%)与学业较差人群(47%)基本持平;学业较好人群的母校满意度(80%)与学业较差人群(82%)基本持平。

7.教学中最需要加强的环节是专业技能相关实训

2011届毕业生认为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39%)。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需要改进的毕业生中,61%的人认为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相关实训”。见图7、图8。

图7 2011届毕业生认为教学中

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分布

图8 2011届毕业生认为需要加强的实习和

实践环节人数%(多选)

三、提高石油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举措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由量的扩张进入到质的提升阶段。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2]36“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切实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党的十报告为教育工作提出的重大命题。作为直接为社会培育合格人才的学校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育适应新时展的一代新人,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是我们有待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目前石油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吻合度。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意识

高职教育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也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在转,作为高职教师首先要有这种“大服务意识”。学生是消费者,教师是提供教学服务的,服务是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竞争力的关键,教师要服务于教学需要。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学校要如影随形地适应,教师必须随时根据教学需要,自觉学习新的知识、技能。

学校教育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导。传统的教学,一直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以培养能力为辅,应试教育“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包揽一切,只教给应试的知识与技巧,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要倡导并切实实现“四个转变”: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应由过去的讲授者、讲解者转化作为“指导者”、“导演者”,教师的功能由“教学”转变为“导学”。二是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地位应该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发现和探究,从而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三是教学媒体的转变。构建定位于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新模式,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四是教学过程的转变。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通过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立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并落实到实践中,成为学生个体的能力素质。

2.围绕石油工程类专业岗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石油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特殊性。石油行业人才的培养既要基于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也要着眼行业的特殊性要求。石油工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要同时遵循教育规律和石油工程人才成长规律,且要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保持一致。

一是加强课程计划改革。学校围绕服务学生专业学习、服务学生终身发展改革教学计划,研究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明确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技能课服务、技能实践课为就业创业服务的思路,形成课程体系基础平台加专业技能的课程结构。

二是改革实践性教学,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为将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修订并完善实践教学方案和实习考核方案,明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新修订的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里面,严格控制课内理论课时,增加社会调查实践、综合实训和课程综合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性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在石油工程类专业继续实施校企合作教育 “2+1,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学年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技能实践课,达到初学者所需工作能力标准之后,进行钻井工等工种的培训取证,为本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最后一学年学生在企业学习和岗位训练,进行顶岗实习,实现“半工半读”的教学形式。通过校外企业学习和岗位训练,学生在石油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进一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达到熟练者能力标准,实现从学校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岗位人员的角色转变。

3.加强职业前瞻教育,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

为使进入本专业学习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合理地规划自身职业发展,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将在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加以改进,全面地掌握新生的情况,深入分析新生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除有效开展包括学籍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军训及国防教育的入学教育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专业学习教育,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前景,强化专业思想,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从认识专业到热爱专业,更好地做好大学学习生涯规划,为未来三年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

首先是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以下问题:什么是石油工程专业?当今石油工程领域有哪些最新技术? 新疆石油工程行业有哪些企业?这些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什么样的?毕业后将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

其次是专业学习教育。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开展专业学习教育,让学生明确以下问题:专业学什么?专业核心课程有哪些?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哪些认证才能取得毕业证书。

4.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培养,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建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和考评机制。目前, 我们在注重专业教学的同时,应逐步建立起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并贯穿于高职三年教学的全过程。大一注重专业认知,明确职业目标;大二注重专业或职业技能训练;大三注重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另外,通过设计合理的考评机制,使学生养成合作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吃苦耐劳意识等职业素养。考评机制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指引着学生努力的方向。要改变考评机制还停留在一张纸、一支笔的考试阶段, 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师生共同评价、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其次,通过校企合作来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校企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致力于构建“三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三联动(即政府、企业、学校联动)”的育人机制,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内学习时融入社会,这对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很大帮助。高职院校与企业实施联合培养,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政府职能部门专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与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吸收高职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把学生课堂搬到企业,让学生边做边学、学做结合。采取这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提前感受到企业文化,提高对企业的认同感,提前适应企业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

第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课外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以项目研究与实践的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另外,通过开展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和自强、自立意识,为他们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打下基础。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要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强化他们的时间观念,让他们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通过习惯养成,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到实际行动中去。

参考文献:

应届毕业生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中西医结合教育已有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医学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中西医结合的各层次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如何开展中西医结合教学,使中医院校培养更好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是每一所中医院校所面临的问题。温家宝总理2003年题词:“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祖国医药学”。为推进我国中西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目前全国有30几所中医院校和综合性医科大学开办了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本校1988年开办中西医结合专科专业,骨伤学院2006年开办中西医临床骨伤方向本科。目前已拥有中西医临床本科、硕士,今年中西医临床医学获得一级博士授权点。首届毕业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为了解首届中西结合骨伤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感受,为学院今后修改培养方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掌握第一手资料,笔者在学校教改项目本文由收集整理的支持下进行了本项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1年5~7月对中西医临床医学(骨伤科学方向)首届毕业生,共121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65名,男56名。

1.2?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法,由专门人员在毕业生毕业返校期间组织全体毕业生填写问卷,当场回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调查内容:毕业生基本情况、对本专业教师的评价、对本专业教学要素的评价、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评价、总体评价,评价标准为好、一般、差。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全部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毕业生调查问卷,共发出问卷121份,收回问卷121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份数121份,有效率为100%。

(1)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认为好的87.60%,一般的12.40%。

(2)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态度,认为好的95.86%,一般的4.14%。

(3)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认为好的81.82%,一般的16.53%,比较差的1.65%。

(4)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认为好的82.64%,一般的12.39%,比较差的4.97%。

(5)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认为好的81.82%,一般的16.53%,比较差的1.65%。

(6)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学设施,认为好的97.53%,一般的2.47%。

(7)毕业生对本专业师资力量,认为好的80.99%,一般的12.39%,比较差的6.62%。

(8)毕业生认本专业实习实训安排,认为好的79.34%,14.87%,比较差的5.79%。

(9)毕业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认为好的80.99%,一般的13.22%,比较差的5.79%。

(10)毕业生对本专业教材选择,认为好的92.56%,一般的7.44%。

(11)毕业生对本专业整体学习氛围,认为好的82.64%,一般的10.75%,比较差的6.61%。

(12)毕业生对本专业总体办学质量,认为好的85.12%,一般的14.88%。

(13)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应增加课时的课程是,外语计算机课53.71%,专业基础课47.10%,实训实习课42.15%。

(14)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应减少课时的课程是,公共人文课44.63%,专业理论课41.32%。

(15)毕业生认为通过5年的学习,收获最大的是,自我学习能力66.94%,心理素质64.46%,专业知识57.85%。

(16)毕业生认为本专业还需加强的是,社会适应能力58.68%,创新创业能力56.20%,临床实践能力49.59%。

3?讨论

3.1?对教师的评价

以上1~5条是对教师的评价,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教师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认为好的都在80%以上,这与骨伤学院这几年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是一致的,目前骨伤学院以年青教师为主体,大部分为博士或在读博士,平均每人有一项以上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目前有在研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每人主讲二门主干课程,在连续三年全校试卷检查评比中名列第一,所有的老师均爱岗敬业,2011年骨伤基础教研室被福州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先锋岗荣誉称号。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年青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这与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的检查结果是一致的。针对学生对于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方面评价中还是有一定比例认为较差的情况,以后将在今后教师培养上,尤其是青年教师上加大培养力度,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3.2?对本专业教学要素的评价

对教学设施、教材选择、师资力量、实习实训安排等教学要素认为好的也在80%以上。这与骨伤学院近几年狠抓学科建设是分不开的。在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方面,经过新校区近几年建设,教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教室实验室设施先进完善。在教材选择上,骨伤学院是骨伤专业三门主干课程教材主编单位;近几年来主编参编了骨伤专业大部分的教材,所主编的教材曾获得全国优秀图书奖。针对学生提出专业实训时间、课程设置较少的问题,学院给予了极大重视。目前,骨伤专业专门配置了二间学生专用的骨伤实训室,配备专门的骨伤实训器械;同时积极开拓包括全国著名的洛阳正骨医院、文登正骨医院等二十几所实习医院,实习床位数已达3 000张。

转贴于

3.3?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

大部分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认可的。经过近几年的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中西医骨伤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断优化,日趋完善,课程设置中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实习实训课、选修课几大模块,但部分毕业生还是认为公共人文课课时太多,而外语课时太少,这可能和近年来英语过四级与学位授予脱钩,英语学时减少,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所下降,但社会上招聘时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有所要求的有关。

3.4?对中西医临床骨伤专业的总体评价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总体学习氛围好,办学质量高,这和骨伤学院的精品定位是吻合的。骨伤学院是省内骨伤学科教学科研的龙头单位,在办学层次上有本科、本硕连读、硕士、博士,在办学专业方向上有中医骨伤、临床医学骨伤方向、中西医临床骨伤方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