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统计学的看法

对统计学的看法

对统计学的看法

对统计学的看法范文第1篇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及其他活动的思维方式和手段,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和根本策略。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升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更好的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一、 产生自然需求,渗透统计思想方法

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描述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从教材的几次修改中可以看出对统计知识的教学要求从纯粹的认识统计图表,逐步发展到把统计教学作为一种“统计思想”的渗透,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掌握有关的统计知识,还要体会到统计的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以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统计为例,教材内容以大象的生日派对为情景,鼓励学生提出“来了哪些客人,各有多少?”“客人们送了哪几种花,各有多少?”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教学内容非常简单,象初步学会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问题等显性的教学目的比较容易达成。

那么如何进行统计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我们不难看出,要想在教学中渗透统计思想方法,形成统计意识,关键要让学生认识到统计的作用,即“为何统计”的问题。教学时可以适当做出一些调整,我们可以看到教材中出示每种动物的个数相对较少,学生很容易就数清楚,这样就不便于学生体会统计思想方法的重要性。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适当增添动物的数量,学生强烈的感到小动物排得杂乱无章,很难数清,于是“分一分、理一理”便成了学生的自主需求。通过整理学生能非常清楚地看出小动物的种类和每种动物的只数,前后对比,学生自然对统计方法产生好感。在以后的学习中、生活中,学生看到类似杂乱的问题,就会主动运用统计的方法进行梳理,使统计思想深入学生的脑海。

二、 把握绝佳时机,渗透分类思想方法

分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恩格斯说:“无数杂乱的认识资料得到清理,它们有了头绪,有了分类,彼此之间有了因果联系,知识就变成了科学。”每个学生在日常中都具有一定的分类知识,如人群的分类、文具的分类等,我们利用学生的这一认识基础,把生活中的分类迁移到数学中来。深入领会分类思想方法是灵活运用其他各种思想方法的前提,所以在教学中进行数学分类思想的渗透,挖掘教材提供的机会,把握渗透的契机。

三、 建立知识联系,渗透类比思想方法

所谓类比,是指两种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类似的性质或特点。类比的思想方法在科学发展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著名科学家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把天体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做类比而发现的;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把植物的自花受精与人类的近亲结婚相类比,从而发现了自己子女体弱多病的原因。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只有掌握了类比的思想,才能为探索和创新提供可能。

类比思想方法涉及了对知识的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我觉得在教学中恰当地渗透类比思想,不仅能突出问题的本质,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思维品质,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之间的关系总是那么微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统计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类比思想,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 注重过程体验,渗透符号化思想方法

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符号化思想方法主要指人们有意识地、普遍地运用符号去表述研究的对象。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非常重视符号感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当渗透符号化思想方法。

对统计学的看法范文第2篇

人教版数学教材对一年级下册的“统计”一课内容进行了如下安排:例1(见图1)是通过直接数一数各种颜色花的盆数,涂一涂格子,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例2是通过逐一报出花的颜色,让学生初步体验记录收集的方法,并在比较中感悟用画“正”字号容易数出数量,同时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虽然容易理解,但在体验收集数据和画图的过程中是比较费时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把以上内容合并在一个课时中,造成教学过程非常匆促,出现收集数据环节走过场、认识条形统计图表不到位的现象。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对教学内容作了一些处理: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集中在条形统计图的认识;第二课时再去体验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学后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知统计

1. 从零乱到整齐,感知雏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有许多小动物要到我们班做客,你们高兴吗?(师投影呈现图2四种小动物零乱的画面)

师:上面有哪些小动物,分别有几只?

(学生逐一数各种小动物的只数)

师:这样数速度比较慢,你们有好的办法吗?

生:让小动物们排一排队吧。

师:好的!小动物们听了同学的话,已经自觉地来排队了。看!它们对齐排队,竖着看,你能一下子看出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吗?

课件演示动画排队的过程,并呈现出如图3的雏形统计图。

生:小兔最多,小猴最少。

师:这样排队能一下子看出谁多谁少,要知道各有几只,数起来也快一些了。

2. 从添格到涂色,感知条形统计图

师:现在我们要给小动物们造一座房子,请它们住进去。看!每只小动物都住一个房间,这样数起来是不是更快了?

(教师出示图4,让学生分别数一数各种动物的只数)

师:这样数还是有点麻烦,如果我们在这个格子图的左边标上数,不用数,能直接说出各种动物的只数吗?(出示图5)

师:小动物一只一只地住在格子里,如果要你画出每只小动物也很麻烦。现在把每一栏涂上颜色,涂一格表示一只小动物。

(教师引导学生在空白的方格上逐一说出:小猪要涂的格数,小兔要涂的格数,小猴要涂的格数,小狗要涂的格数,这样逐步呈现图6)

屏幕上同时呈现图5与图6,教师再引导学生说一说图5与图6的相同之处。(学生说出两幅图都表示小猪是6只,小兔是8只,小猴是3只,小狗是7只)

(评析:知识的产生往往从解决问题开始,以需要而呈现。教师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经历从比较难以数出各种动物的数量,到容易得到各种动物的数量,再到很快地知道各种动物的数量这一动态的过程,使学生自然地感知条形统计图,并体会到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3. 解读统计图

师:图6是条形统计图,从图6中你能回答出下面的问题吗?

(1) ( )最多,( )最少。

(2) 兔子的只数比小猪多( )只。

(3) 小猪和小狗一共有( )只。

(在反馈中教师特别注意学生看统计图的方法)

师:从图中你还能知道什么呢?

(拓展学生对统计图的解读,并呈现统计表)

(二) 引导操作,巩固认识

教师先出示下面表格和方格图7,并提出:下表是一(2)班同学喜欢这四种小动物的人数统计,请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方格中画一画统计图好吗?

学生画图后,教师交流评价,同时让学生注意:颜色要涂在格子内,数量要准确。

接着再让学生针对统计图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评析:教师设计背景相同、只对动物数量作一些改变的素材,目的是让学生独立模仿上一环节画出条形统计图。这样的操作非常及时、必要。因为只有通过亲手画,学生才有可能在脑子里建立条形长度与数量的对应,才能及时加深对统计图的认识。)

(三) 变式解读,加深认识

1. 质疑正误

师:看到这张统计表和统计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第三组画错了。

师:是吗?一定是图画错了吗?

生:可能图是对的,表格里的数写错了。

师:你们说的都有可能吗?(学生表示同意)

师: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两位同学对话的信息(如图9),你觉得是图画错了,还是表格填错了?

生:表格填错了,表格中第三组的红花朵数应该改成“4”。

教师把表格中第三组的红花朵数改为“4”后,又向学生提出:看到第四组得到的红花只有2朵,你想对第四组同学说些什么呢?(学生在交流中提出:要对第四组同学说声“加油”)

(评析:通过变式练习,教师较好地引导学生针对图表的对应数据进行质疑,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画图与填表时注意数据的准确对应。)

2. 看图填数

师(出示图10):这张统计图中的部分数和图被挡住了,你还能看出一(3)班三、四两组最喜欢各种食物的人数吗?请你把看出的数量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记录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的)

(评析:学生通过对不完整统计图的观察,重新想象出完整的统计图,从而提高了识图能力。)

3. 补充图表

师(出示图11):表格中缺了两栏,你能根据下面两位同学的对话,计算出合唱组和体育组的人数吗?

小莉:虞老师给我们的统计表有两栏空着,统计图也没有全部画好。小红,你知道他们班参加合唱组和体育组分别是几人吗?

小红:我知道参加合唱组的人数比参加舞蹈组的多3人;参加体育组的人数比合唱组的少2人。

学生独立计算解答后,教师组织反馈订正。接着教师又提出:你能根据合唱组和体育组的人数把表格和图填画完整吗?

(评析:教师让学生结合图表与对话,先计算出有关数据,再把图表填画完整。这样训练较好地把统计图表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图表认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小结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你们知道统计图表中的这些数据是怎样了解到的吗?

生:向同学了解到的。

师:是一个一个地去问,还是有其他好的了解方法呢?

生:可以每一组同学举手,比如让参加美术组的同学举一下手,我们数一数就好了。

师:是的,这是一个好方法。同学们,了解数据的方法很多,今天我们先不去研究,等下节课再来学习好吗?

(评析:教师考虑到统计图的画法与解读已在教学中逐步得到了深化,所以在小结时没有涉及画统计图的注意点,也没有小结怎样去观察统计图,而是提出如何对统计图表中出现的数据进行收集,从而引发学生对数据收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对统计学的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师范院校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 实践教学法

1. 现状分析

计算机操作系统在很多高校仅安排理论课教学,因而存在基础教学与实践应用相脱离的矛盾[1]。学生更倾向于对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而对理论成分较多、相对比较枯燥的基础课程表现出反感、排斥。这样虽然学生可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计算机应用开发技能,但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高层次的开发、应用和研究中就显得基础知识匮乏,不能灵活应对各种问题,缺少基础知识的支撑。鉴于此,本文在周口师范学院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探索计算机专业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法在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内容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一门涉及较多硬件知识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课程。该课程从操作系统实现资源管理的观点出发,阐述如何对计算机系统中的硬、软件资源进行管理,使计算机协调一致地、有效地为用户服务,充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服务质量[1]。

2.1课程的定位和目的。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课程定位应当与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相一致。

我校是师范类本科院校,位于河南省中东部,所在城市人口众多,农业相对发达,工业较为落后。基于院校自身情况及地域特征,我校办学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师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因此,“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是我院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管理方法,了解它是如何组织和运作的,既熟练掌握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从而为学生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2.2传统教学法的利与弊。

目前,多数高校采用多媒体课件加黑板板书的教学方法进行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大单位时间的信息流量,另一方面可以利用PPT等办公软件,将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点以动画方式分层次地展示,使学生对问题本身有更直观的认识,如生产者-消费者问题、读者-写着问题、哲学家就餐问题等。板书可使讲课条理更清晰,与教师授课同步,注重学生参与,互动性好。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中,除了课件中的例题外,还配套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可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巩固本节知识点,突破重难点;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本节知识点掌握度的有效考核。

然而,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表现出一些弊端。

操作系统的几大职能决定了操作系统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从操作系统职能划分上讲变化较小,基本原理变化不大,导致课本内容更新缓慢,反映不出该领域前沿思想,限制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严重脱离。据了解,部分高校尤其二本院校没有开设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相关实践课程,导致学生很费力地将课堂上教师“灌输”的知识吞下,却不知道这些知识的用武之地。

3.实践教学法的实施

实践教学法的实施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深入细致地对本门课程及相关领域进行研究,由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学习变为学生广泛参与的“主动式”学习,对提高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水平有重大意义[2]。通过参考国内外同类课程的开展现状,结合我校自身特点,本文提出实践教学法在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中的实施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教师的讲课水平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保障。

多数在高校执教的教师们,尤其青年教师,往往从学校出来直接投入学校工作,知识多来自课本,即使教师备课很认真,参考资料查阅广泛,但没有经过实践锤炼,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只能是纸上谈兵,对有些内容的讲解只能是浅尝辄止。为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教师要注重相关执教学科科学研究工作,并积极地把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实现“学-研”结合,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关注国内外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研讨活动,积极参与,与国内外名师探讨交流,取长补短。再者,积极与IT公司合作,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体系[3]。

3.2设计合理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兴趣,纠正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理论课无用的误区,本文设计了本课程具体的实践环节。

3.2.1课前预习。鼓励学生对本门课程下次课内容进行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写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及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课前十分钟随机抽查学生的预习报告。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增进对学生状况的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3.2.2 课内实验。对于部分重难点内容,由教师设计相应的实验环节,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动手印证这些知识的正确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比如,在讲解进程管理时,可在当前操作系统下演示进程的创建和结束,查看进程的属性。

3.2.3 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我校每年资助部分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进一步进行操作系统的研究,实现对原操作系统的剪裁及修改。比如,个别学生实现Solaris进程内存空间分配和释放过程。

3.2.4 本科毕业设计。可将本课程相关领域的研究设计成毕业设计题目,任务量要适度,要求要明确。如题目为基于LINUX的二级文件系统设计,要求既实现对文件的增删改查,又具备登录系统、注册用户的功能,各个用户之间的文件系统互不干扰。

3.2.5 参加竞赛。在校内实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加省级、部级编程竞赛。

3.3授课方法探讨。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基本概念、原理较多,内容枯燥,难以理解,本节从课堂授课角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3.3.1类比法。四种I/O设备控制方式常常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可将程序查询方式比做照看婴儿,各项活动,如吃、睡等均需要看护者不断查看才能发现,因而占用看护者大量的时间;把程序中断方式比做照看5岁大的幼儿,他的吃、喝等活动不再需要看护者不断查看,遇到某些情况幼儿会自行向看护者提出请求,因此,看护5岁大的幼儿可进一步降低对看护者时间的占用;将DMA方式类比成小学生写作业的过程:教师(CPU)将本次作业任务下达给班长(DMA),由班长负责传达给某个学生(I/O),该学生需要在班长的监督下完成本次作业。在该生做作业的整个过程中不再占用教师的时间,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在此期间做其他事情,仅在一次作业的开始和末尾需要教师干预。可将通道方式类比为上述写作业过程中增加了一名助教。教师可一次性将多个任务下达给该助教,由助教监督不同学生完成各项作业,这样对教师的解脱更彻底。

3.3.2演示法。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为各项原理“活跃于屏幕”提供了条件。如读者-写者问题,可设计动画与讲授同步,屏幕依次动画显示:共享资源;第一个读者进入情况;后续读者进入情况;某一个读者出去情况(判断是否最后一个);最后一个读者出去情况;写者进入;写者出去。利用动画演示对问题进行分析,具有动态、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使学生从根本上增加对问题的理解度。

3.3.3启发法。对于某些问题的讲解如果一味地平铺直叙可能会使学生乏味,可采用设问设疑,间隔合理的时间,自行回答或者找学生回答的方法。

3.3.4板书法。虽然多媒体授课方式极大地方便教师教学,但板书法依然具有自身优势,可使讲课条理清晰,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结语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将操作系统的教学、实验、科研创新、毕业设计等环节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操作系统课程的学习热情。实现学生从对课本上内容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到灵活应用、深入研究的转变,进一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程序设计打下基础。另外,本文提出的基于实践教学法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授课模式为其他计算机专业理论性课程的授课提供一定的参考。最后,本文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授课方法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羽,谷建华,周兴社.“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创新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4):41-43.

[2]付沙,杨波.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3):52-56.

对统计学的看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人教版;中考;分层教学

一、“统计与概率”考点内容分析

“概率和统计”是每年数学中考的必考题,我市2011至2013年三年的试题均有“概率和统计”方面的试题。考查内容有中位数、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频率、频数、概率计算、综合应用等,每年合计占分比例约为13%。从“统计与概率”的考点分布看,虽然该知识点不是中考中所占分数最多的知识点,但是“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是每年中考必考的内容,而且从题型分布中可以看到以下几个趋势:考试的分数比例非常稳定、所占的分数基本固定、知识点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及引导学生迎接中考时,必须让学生理解“统计与概率”这一课的知识。

二、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使用“分层次教学法”的必要性

从近三年考点内容分析中可以看到,在每年的数学中考中,“概率与统计”的内容分布是具有层次性的,现以我市近三年的考试内容来说明。

1.概念与公式的掌握

从考点分布来看,折线、条形、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数据与概率的计算,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好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只要能理解该课知识的概念与基本的算法就能拿到分数。这是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中的内容,只要学生能理解基础概念,就能很轻易的得到答案。

2.简单的公式计算问题

在学生牢固的掌握了“概率与统计”的基础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简单的应用这类知识。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够完成这类知识的计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由于基础知识已经比较牢固,所以通常能简单的应用已经掌握的概念与公式。

比如南通市数学中考2011年第25题为:某中学调查自己喜欢的球类情况,通过调查得到以下的统计图:

该题要求求出参加调查的学生人数;如果学生共计有2000人,则求出喜欢篮球的人数;补出喜欢足球人数的条形图;求出其它球类扇形的圆心角。

这是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统计与描述》和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中的内容,这道题学生只要理解统计的概念,统计的公式的应用方法,就能依照公式计算出答案。

3.综合知识应用的问题

过去“概率与统计”的知识点考核有可能只考核学生的概念理解问题与简单的公式计算问题,然而近两年来,中考已经提高这门课程的考核难度,它要求字生能把学过的知识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发生的问题。

三、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使用“分层次教学法”的方法

1.理解学生的差异性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时,必须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有些学生的数学基础好,且思维宽广,他们能迅速的吸收各种数学知识;有些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且思维能力受到限制,他们就是人们常常谈到的学困生。教师只有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学习。

2.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学习

对于基础好且思路宽广的学优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去学习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鼓励他们思考更新的解题方法、创造更新的解题思路等;对于基础比较牢固且有扎实的计算功底;而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学习数学仅仅只是学会计算方法”这样的认知,帮助让他们建立起数学思想。

3.给学生更多选择的范围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如果只划定一个学习范围给学生,学生可能会觉得这个学习范围不适合自己,从而对学习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用分层次的方法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力。当学生觉得自己可以针对自己学习的现状有选择的学习时,他们会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比如教师应用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材引导学生学习《概率与统计》这门课程时,教师在选择例题的时候,要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学生可以根据目前掌握的知识去巩固课堂中学过的知识、挑战对自己来说稍微有点困难的习题,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对例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总之,“概率和统计”的知识是这几年中考的必考题,从近三年来南通市数学中考的题型分布中可以看出,学生不仅要能掌握这门课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还要求能灵活应用已学过的知识。教师要针对目前“概率和统计”这门知识的考试现状,分层次的引导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尽可能的掌握好概念和方法,从而拿到更好的分数。

【参考文献】

[1]王泮芳.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初探[J].经营管理者,2009(06).

对统计学的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统计教学;满意度;多分有序Probit模型;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21-03

一、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数据并进行推断的方法论学科,其目的就是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性,使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其专业技术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来说,其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因此,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应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本着“服务专业,突出应用”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尽管近年来国内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但是,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够理想,为此,以在杭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学生为例,通过统计调查探究《统计学》在经管类学生科研创新及实践中的应用状况及教学满意度,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

二、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现状分析

为探析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满意度,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等多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展开统计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21份,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达93.1%。在所有受访者中,男女同学的比例为36∶64,符合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性别分布特点,问卷涉及各个专业,具有普遍代表性。

(一)学生对统计教学的基本评价

1.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51.34%的人认为统计课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基本符合,26.80%的人认为比较符合,10.10%认为很符合,只有2.89%的人认为很不符合。可知《统计学》课程设置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程度较高。

2.统计学在以后专业学习中的作用较大。在调查的群体中认为《统计学》该门课程设置基本有用、比较有用和非常有用的人数占63.30%,只有4.95%认为是基本没用的,可以认为设置《统计学》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统计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不够强。63.09%的同学更倾向于分专业组织上课,他们认为不同专业对于统计知识的接受程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增强统计课程学习的专业针对性很有必要。但同时,学生反映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主要通过介绍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特别强调各不同专业需要掌握的共性统计理论知识,与专业的融合不够,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男女同学对《统计学》课程的难度、兴趣度及实用度等方面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50.52%的同学认为《统计学》课程基础实用,29.90%的同学认为课程难度大,24.54%的同学认为统计学枯燥无味,只有11.34%的同学选择课程是生动有趣的。由此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该课程的教学虽然是有用的,但是由于难度较大使部分学生无法接受而且上课的兴趣不大。可见,《统计学》教学需要改进以使更多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使实用性扩大。

进一步探析男女同学对统计课程的看法差异,运用假设检验对课程难度、兴趣度、实用度、基础实用度、生动及抽象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男女同学对课程难度(P值为0.018)和实用度(P值为0.002)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5.学生对实践中巩固统计学知识的意愿较强。学生是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统计理论知识是实现统计学的关键。调查结果表明,80%以上的同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可见在课程教育中应增加更多的实践训练。同时,在考核方式上,绝大部分学生也愿意增加实践操作考核。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主要存在结合案例不足及缺乏趣味等问题。学生普遍反映:教材结合案例不够(39.18%)、材料缺乏趣味(38.14%)、忽略统计软件应用(37.73%)以及过于注重数学公式推导(36.49%)等问题是当前统计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2.教学内容与专业融合度不够并过于机械化。被调查者认为教学内容主要问题在于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的占57.88%,认为教学内容过于机械化的占40.82%。

3.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落后。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以上(68.45%)的学生认为统计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教学,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此外,统计实践教学的缺乏、师生交流过少等问题也不可轻视。

4.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过于理论化。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考试内容过于理论化(占55.05%),其次是缺少对应用技能考核(占41.65%)。由此可见学生更愿意接受实际操作性的东西,对于理论的内容认为考核中可以少出现。

(三)《统计学》在学生创新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状况

1.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限于统计描述分析,对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62%的同学选择了此项)、问卷设计(61.3%)、统计调查方法(49.9%)及统计图表分析(44.7%)等方法对将来用途较大,其余依次是相关回归(32.4%)、假设检验(29.9%)、参数估计(26%)、统计指数(22%)和时间序列分析(15%)等。可见,当前学生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还限于统计描述分析,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还不够。

2.统计调查和整理方法运用较广泛,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运用相对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曾运用过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问卷设计(70.4%的同学选择了此项)、统计调查(46.8%)、方案设计(46%)、统计图表(35.6%)及频数分析(23.8%)等最基本和最简单的方法,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除相关回归(22.8%)和假设检验(21.5%)外其余则较少。可见,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统计知识运用的深度及广度还远不够。

3.学生在各类实践竞赛和创新研究中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在大学参与的各类竞赛及创新研究中,运用过统计知识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城乡调查(74.7%)和企业调查(77.8%)中,而其他创新研究及竞赛(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大学生“新苗人才”培养计划、课题研究、创业设计大赛等)中应用统计知识和方法的极少。由此需要大力度地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统计教学满意度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统计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学》教学满意度的影响,Ordered probit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似然比LR为196.86,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同时输出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因素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可见,清晰的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明确这门课的内容和要求,了解该课程的应用情况;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合理分配,能够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当这些满意度提高时,能增加统计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且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对教学满意度的影响最大,从系数来看它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等级的提高效应最为明显。而专业针对性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它对教学满意度状况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是影响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根据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似然比LR为263.55,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从结果来看,这些影响因素的系数符号与数值大小与实际相符。评价一门课的重要指标就是这门课的教材内容,因此该模型下其前的估计系数最大;此外,当课程内容具体丰富、有实例、教学媒体效果良好时,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这门课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统计学》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好的实验教学方式与实践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统计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自然会增加他们对于统计学的好感。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中的其他因素的系数较小且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因此它们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三)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结合应用是评价一门课程教学成效的直接因素,也是课程教学满意度的重要评价尺度。根据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似然比LR的值为222.51,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因素有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

现实中,老师的讲授技巧和实践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该课程的兴趣、学生听课状态以及吸收知识的情况等。面对枯燥乏味的讲课,学生可能对这门课产生厌倦甚至是反感,更可能造成他们的高缺勤率。如今的社会越来越重视创新,当然学生也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能力对于教学满意度的评定情况具有正影响,且影响较大。此外,课程考核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满意程度,学习认真,统计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可能会希望通过一定的闭卷考核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对统计学略知一二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开卷的考核方式,因此他们对于考核方式的满意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而教师理论水平以及学评教评价方式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其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于《统计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不够高,统计教学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实用性较强,但专业针对性不够。

2.《统计学》教材结合案例不够、缺乏趣味、注重数学公式推导且忽略统计软件应用。

3.教学内容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内容过于机械化;统计教学方式则多为灌输式教学,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应用不足。

4.大部分同学对当前采用的纯粹理论考核方式表示不满意,而更倾向于实践测评。

5.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以及统计调查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帮助;70%以上的学生在城乡调查、企业调查和专业调查中能运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方法,但对其他统计知识的应用极少。

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的视角来看,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的设计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所包含的因素中,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学生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则是影响统计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

(二)对策建议

1.统计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创新。统计教学应避免把时间放在讲授抽象理论、数学定理等方面,增加趣味性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并根据专业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增强统计教学的专业契合度,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转变。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最突出的问题为灌输式教育,互动教学不足,所以即由“灌输式”转变为“互导式”教学。在统计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运用统计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课程案例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重视课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统计业务操作技能和基本统计分析技能。

3.优化考核内容及方式。基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改革成效的督促,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应随之进行匹配,将考核方式由记忆性的闭卷笔试改为多样化的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核,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应采用综合考核的形式,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期末项目研究报告、上机操作和实践成绩等综合评定其学习成效。

4.构建统计实践教学平台,提升统计实践应用价值。依托学校实验中心建成全校大学生基础实验设备平台、统计建模演示与实现平台、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仿真模拟等平台,为统计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喜之.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M].第3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曾五一,肖红叶,庞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

[3]袁卫,刘超.统计学教材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统计研究,2011,(9).

相关期刊更多

通信对抗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对外经贸统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商务部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地质调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