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扩大投资的措施

扩大投资的措施

扩大投资的措施

扩大投资的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扩大内需 措施 经济学 评析

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7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3位,出口总额列世界第2位。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了65.2%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15%,我国的出口不仅支撑了全球贸易的增长,而且对国内经济的贡献率也大大增强,为国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严峻的就业压力,带动了国内GDP高位持续增长。但2008年,风雨突变。据海关统计,当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出口1167.9亿美元,比前一年同期增长8.9%,增速同比回落9个百分点,不仅远低于同期我国总体外贸出口21.8%的增速,也创下近7年来我国对美出口增速的最低点,并首次降至个位数。海关总署的分析文章认为,由于美国仍是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且正是对美出口增幅回落造成同期我国外贸总体出口增速减

缓。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应对经济下滑是当务之急。

二、扩大内需之十大措施

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即扩大国内投资,刺激国内消费和扩大外贸出口。内需,即内部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扩大内需主要是通过扩大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在全球经济放缓、需求疲软、外贸出口下降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内需就成为我们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关键。为此,国务院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十项措施: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

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三、十大措施之评析

为什么出台这十项措施?能否起到预期效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怎样看待这些措施?

首先,政府为什么出台这些措施?显然,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防止经济下滑,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学告诉我们,衡量一国经济进步与否的良好指标是人均实际GDP,而人均实际GDP的决定因素可以归结为一个词――生产率。增加物资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的投资,是提高生产率,维持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具体分析十大措施,有如下特点:

1、投资的主体是政府。

2、投资与政策支持双管齐下。

3、投资拉动举措向民生方面倾斜。十项措施其中至少有五项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与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人群有关。

4、首次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税制转型改革列入了扩大内需的举措之中。

5、首次将促进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出了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6、注重开发清洁能源,加大物资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的投资。

7、着重经济发展,不忘环境保护。

8、既重投资拉动,亦重消费能力培育。

总之,这十项措施明确具体,重点突出,统筹城乡,支持发展,改善民生,惠及百姓,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之,央行连续降息与及时出台的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必将一起发力,提升经济增长的活力。

四、个人观点

1、十大措施应以增加中低层居民收入,完善保障体系,培养消费能力为重点

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但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常常是“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先是“开发区”热,后是“基本建设”热,再后来就是现在的“房地产”热。导致产能过热,消费不旺。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的最终消费率偏低,属于典型的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应为80%左右。

所以,我们应花大力气采取相应措施,增加居民的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坚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提高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建立符合国情的市场化、国际化的消费政策体系等。改善居民预期和防守心理,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心中牢固树立消费是生产力,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力,增加消费才是硬道理的信念。

2008年11月23日,发改委对外宣称起草消费刺激方案,方案涉及调高个税起征点、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提高住房货币补贴的标准等数个领域。这意味着继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后,中国试图将拉动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又一引擎,对于消费者增强信心绝对是个利好。

2、顶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人民币升值将导致中国经济崩溃。出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更加困难;失业率将上升;农业受到严重冲击;劳动力价格上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日本常说的:“失去的十年”,罪魁祸首就是美国1985年逼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成功地把日本20多年的发展财富转移到了美国。这场美日的经济战争,以美国完胜而告终!美元以暂时性的贬值换取了日本20年的财富。我们必须引以为鉴,决不能步日本后尘。

3、防止其他负面因素的抵消作用

扩大投资的措施范文第2篇

一要正确处理“上与下”关系。所谓“上下”关系是指中央投资与各省(区)市投资二者之间的关系。从目前各省(区)市推出的扩大内需投资数额看,一定程度上带有抢夺中央投资的内在冲动之虞,部分省(区)市的计划投资数额已大大超出其财政所能支撑的限度。

从本义上讲,4万亿的中央投资传递的是一种强烈的政策信号,地方政府必须在扩大内需上拿出“真金白银”,配合中央投资,不断放大中央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如果地方政府旨在4万亿中多分“一杯羹”,而不能从自身的区情及其财力出发,认真落实扩大内需的地方投资,中央“种子投资”的导向和放大效应将大打折扣,甚至中央投资最终也难以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搞不好,还可能带来新的烂尾工程,引发新的矛盾。同时,地方政府投资,如果超出其财政能力,大举外债,也会造成严重后果。

为此,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严格和强化对地方政府申报项目的审核,确保中央投资的效益;另一方面要着手研究制定针对地方政府投资扩大内需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盲目滥用投资的惩戒制度,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扩大投资的行为。

二要正确处理“政与社”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地方政府投资与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新一轮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将引导和推动社会投资推向了前台,政府投资更多地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如北京今后两年计划将安排政府投资1200亿元到1500亿元,同时推出措施确保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1万亿元;上海到2010年将安排1600亿元政府资金用于项目建设,预计拉动全社会投资超过1.1万亿元。但是,中西部的一些省(区)市在引导和推动社会投资上显然比较滞后,缺乏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计划安排和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为了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对扩大内需的促进作用,同时有效地避免地方政府投资对社会资本投资的挤出效应,各地方政府既要高度警惕投资冲动,投资约束软化,更要切实规范地方政府的投资领域,合理确定地方政府的投资额度。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针对东、中、西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社会资本投资鼓励政策,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培育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机制,并有效的引导它们投向正确的方向。

三要正确处理“长与短”关系。新一轮扩大内需政策是应对国际经济形势急剧变化而出台的,一定程度上会对各地区既定的发展规划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进一步蔓延和发展,未来发展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很多,对我国的进一步影响还有待细心观察。为此,各地方政府必须妥善处理好地区长远发展(包括“十一五”规划)与应对短期发展困难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长与短”兼顾。要力争将克服短期发展困难与推动区域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扩大内需为契机,认真查找制约区域长远持续发展的薄弱环节,实行有效措施,确保长远规划实施的完整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国家有关部门也要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适当调整对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考核,引导地方政府向着中央调控的方向发展。

四要正确处理“点与面”关系。中央出台的扩大内需十项举措,涉及面很广。从目前地方政府公布的扩大内需投资领域看,地区雷同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

由于各地方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不同,政府的财力不同,面临的发展矛盾也不同,地方政府在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中央的政策,片面地追求上下步调一致,必须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兼顾其他,做到点面结合。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扩大内需投资的面可以宽一些,点可以多一些;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可以面窄一些,点更集中一些。

因此,各地方政府有必要根据各地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本身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扩大内需方案,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则有效。只有这样,才可避免地区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产业、不同人群之间争抢有限投资,造成僧多粥少的矛盾。

五要正确处理“大与小”关系。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热衷于争上大项目、大工程,关注大企业的发展,此次扩大内需也不例外。大项目固然有投资大、政策优惠多、容易出政绩等优势,但大项目同样也蕴涵着建设周期长、管理要求高、投资风险大。大企业有税收贡献大、劳动生产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等特点,同样也有内在的类似大项目的一些缺点。并且,无论是大项目,还是大企业,未必适合所有地区的发展阶段性需求。一些发达地区,受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大项目落地的成本越来越高,而边际收益却呈下降趋势。对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的一些中西部地区,上大项目、大企业也有许多不利因素。

因此,各地方政府在扩大内需投资的过程中,要切实从自身的发展条件和需要出发,辨证地分析上大项目和上中小项目的利害关系,合理选择扩大内需投资的规模和结构。该大则大,该小则小,不要贪大求洋求全。

六要正确处理“内与外”关系。从目前各省(区)市公布的扩大内需投资计划看,基本上是各擂各的鼓,各唱各的调,基本上见不到各区域之间主动协同拉动内需的创新尝试。在强调统筹区域发展,强调区域合作和区域一体化的今天,各地区相互分割,自行推动扩大内需,很难避免新一轮的区域恶性竞争,进而导致各地方政府扩大内需措施的失灵。国家应该充分吸取以往区域之间无序竞争造成的大量重复建设的经验教训,在涉及跨区域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机场、港口、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有意识地引导相关区域加强协调,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区域合力。国家可考虑成立专门的高层协调机构,强化区域之间扩大内需的利益协调。

扩大投资的措施范文第3篇

今年以来,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的重大决策和省委的工作部署,积极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克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矛盾,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各种困难没有改变我省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金融经济形势风云突变,全球金融危机扩散蔓延,对我国经济影响进一步显现。针对当前极其困难和复杂的形势,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出台了十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充分显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坚强决心,同时也向市场发出了强有力的信号,对我们克服当前困难、保持经济大局稳定、实现更长时间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中央的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结合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切实把中央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中央的重大决策和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为我们克服困难、战胜挑战增强了信心,为新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大机遇。我们要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有力的措施落实好中央的政策,使之转化为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巨大力量,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破解难题保增长。加快调整促转型,维护大局保稳定,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把握机遇,抢占先机。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树立更加强烈的机遇意识,争分夺秒,只争朝夕,抓好贯彻落实,最大限度地争取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最大限度地防止经济增速下滑。三是要创新思路,好中求快。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好与快统一起来,以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用好现实的发展机遇,上项目要看市场前景、有利于提升竞争力。扩大投资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发展产业要有利于结构优化升级,努力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积极应对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保增长促发展是当前首要的任务。省委、省政府决定,出台十个方面措施,促进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今年省级财政增加安排资金100亿元。全省将迅速启动规模达3000亿元的政府主导性项目,预计到明年可带动社会投资1.2万亿元,重点用于扩大投资、消费和改善民生。增加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坚持把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把着力扩大内需与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结合起来,把有效扩大投资需求与积极拉动消费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把促进经济增长和深化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多管齐下、积极应对,努力克服和战胜当前的困难,为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的发展打下基础。

要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措施,千方百计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加大投资力度,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把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结合起来,发挥政府性投资的引导作用,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力度,加快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文化、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二是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积极扩大消费需求。采取增收入、促消费并举的综合性政策措施,把进一步扩大消费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结合起来,与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起来,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扩大居民的消费能力。三是努力扩大外贸出口,保持开放型经济稳定发展。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千方百计保住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同时,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在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进口,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开发资源能源项目,并购研发机构、知名品牌和优质资产,努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四是大力支持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充分利用市场环境趋紧的倒逼机制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动积极地推进结构调整,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自主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把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开拓市场的能力。五是加强财政手段与金融手段的配合,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加大对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税源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三农”、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重要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探索多种抵押贷款方式,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确保今年贷款增幅高于去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明年的贷款规模要有更大增长。各级财政要加强同金融机构的合作,拿出更多的资金,以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的信贷支持,通过有限的财政资金带动更多的信贷资金投放。

要强化组织领导,确保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一是思想落实。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的精神,充分认识当前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千方百计保增长促发展。二是责任落实。建立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部门各地区都要切实负起责任,通力合作,细化政策、项目。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_一是政策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上下衔接,加快政策落实进度,用足用好各项政策。四是工作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真抓实干,集中精力,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及时解决影响政策落实的思想障碍和实际问题,把各项政策措施尽快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企业。

扩大投资的措施范文第4篇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具体措施,中心目标在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受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9.9%,增速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回落到9%,增速面临进一步下滑的风险。

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就是要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其中,今后两年多时间内约475亿元新安排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最为直接。

“这一系列政策调整,释放出‘保增长’的强烈信号。政府投资将会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市场信心将会进一步恢复,我国经济完全能够保证平稳较快增长。”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认为。

事实上,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今年年中国家已将宏观调控任务调整为“保增长、控物价”。当前,“保增长”成为最重要任务。

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在1998年我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再度启动。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我国于1998年宣布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增发长期建设国债,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稳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针对投资过热等问题,于2005年转而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此次财政政策从“稳健”转“积极”,意味着我国将再度加大财政支出,扩大投资规模,其政策力度大、效果直接,能有效刺激经济。

十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可以看出,这次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但着眼于拉动经济增长,更强调了夯实基础、保障民生,体现了扩大投资与优化结构并举。此举既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应急之策,更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合理扩大信贷规模

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十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货币供给取向发生重大转变。

其实,在今年年中货币政策已进行了灵活审慎的调整,9月份后央行连续三次降低利率,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

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扩大内需已成经济工作重点。初步汇总,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建设,从今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我国去年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13.7万亿元,而这次仅两年多时间新安排的投资就达到约4万亿元,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十分明显。

扩大内需,眼前靠投资、长远靠消费。从十项措施可以看出,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为消费创造条件,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等更是直接拉动消费的举措。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成为扩大内需十项措施的一大亮点。

这次中央采取的扩大内需政策,将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避免重复建设;既有利于拉动当前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能有效扩大投资,又能积极拉动消费。

百姓将从十项措施中受益

在这次公布的宏观经济政策重大调整中,改善民生被放在相当突出的位置。民生工程位列进一步扩大内需各项建设之首,通过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改善居民生活、增强消费能力,以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的意图十分鲜明。

国家将通过增加政府投资,集中解决民生等领域的历史欠账,加快办成一批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大事、实事。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低收入群众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则会直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也是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的有效办法。通过把民生工程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领域,在加强社会事业和改善人民生活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添后劲

这次公布的十项措施中,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重点之一。未来我国将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将有较大幅度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依然有较大差距,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例如,2007年我国每万人拥有铁路0.6公里,而美国达5公里以上,日本近2公里。

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既发挥投资对经济直接拉动的作用,又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增值税改革减轻企业负担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中,备受关注的一项就是全面施行增值税转型。按照部署,要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据测算将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减少重复征税因素,降低投资成本,可以有效地鼓励投资,增强经济活力。

增值税改革在企业界已成为共识,这项改革此时出台也正是应时之需。

(摘自11月10日《经济参考报》)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扩大投资的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扩大内需;收入差距;市场秩序;消费倾向

[中图分类号]F064.2;F0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673-0461(2009)05-0046-07

一、引言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对消费有着极高的评价,他认为消费就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指出这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他还认为,消费是所有生产的惟一目的,这里他又把消费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消费是生产的惟一目的,也就是说发展生产力的惟一目的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亚当・斯密的消费观点,为解决我国内需不足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

需求是指居民在特定时期内的某一特定价格水平时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它是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具体分类(见表1)。出口需求属于外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额和出口额规模迅速扩大,使我国国民经济对外贸和出口的依存度过高,分别达到了70%和40%。左右,甚至远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现有水平。它的消极影响是使我国经济较为容易地受到国际经济和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强,对外经济依存度过高,很容易被别人牵制,在经济发展中处于被动地位,这次金融危机实际上给我们发出了警惕信号。因此,为保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扩大内需是长期基本立足点。

扩大内需就是寻找条件提高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能力与愿望。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基础设施缺口较大,以及人口和劳动力供给增长较快,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走的是一条以投资拉动为主的道路,特别是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我国的投资率(投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30-35%提高到了当前近45%的水平。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GDP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由政府组织的基础设施、城市建设以及城市化方面的大规模投资,投资率长时期过高导致了许多经济问题:投资率过高势必压缩消费、经济增长与国民收入增长脱节、就业效应减弱、重复建设及盲目建设等。因此,龚敏、李文博(2007)认为1998年以来实行的意在扩大内需的经济刺激政策并没有实现其政策目标,扩大内需的真正目标是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而不是派生需求:投资。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消费占GDP的比重越高。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强。有经验分析,投资每增加1%可以拉动GDP增长0.22个百分点,消费需求每增加1%却可以拉动GDP增长0.87个百分点。然而我国消费需求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总体上最终消费率偏低且呈下降趋势①(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消费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二是居民消费率比重低且呈下降趋势(见表2)。我国目前消费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减弱,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进一步研究我国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政府消费对GDP影响很小,而我国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在10%~14%之间波动,已经快要超过15%的上限,居民消费对GDP的影响要超过政府消费(袁晓玲、杨万平,2008)。但是我国居民消费率一直很低,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重点是扩大居民消费,而不是扩大政府投资或政府消费。

二、扩大居民消费的瓶颈因素分析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通过分析,如下瓶颈因素制约了我国扩大居民消费,这应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认真解决。

增加居民收入困难重重。收入是居民消费的基础,也是满足人类各种需要的工具,收入(0增长缓慢是致使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成倍增长,这样的增长日益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问题是目前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不匹配。以1978年至2003年的数据为证,按可比价格计算,200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9.4倍,2003年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5.5倍,2003年的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5.2倍。去除人口增加因素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还是远远高于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高出去的那一块到哪里去了呢?显然是用于增加投资了,所以我国历年来的投资增长率都远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我国经济一直呈现为投资拉动为主,然而政府投资带动的高经济增长率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加,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断趋弱,以致于我国劳动者工资占GDP(含25%的折旧)的比例,从1989年16%下降到2003年12%(王庆华,2008)。国民收入不仅没能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而且,初次分配收入向资本所有者倾斜十分明显,致使低收入者增收更加困难。从表3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经济繁荣时期,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是很多,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根本上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进一步考察有关我国家庭收入的数据,我国家庭收入增长非常缓慢。农村家庭尤为明显。过去20多年,我国农村家庭收入增幅只及中国GDP增长率的一半。我国GDP增长和家庭收入增长的一快一慢意味着,我国是以牺牲自身消费为代价创造了巨大的生产能力。然而提高居民整体消费率与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并不矛盾。吴信如(2007)通过研究我国1978年-2005年间最终消费和收入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论证了最终消费对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强于投资和对外贸易对收入的影响。这为我国改变以往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增长模式,转向采取注重内需和最终消费的经济增长政策,提供经验支持。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显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还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微观收入分配过程与宏观收入调节过程逐渐分离,生产条件分配不公及监督不力致使微观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宏观收入调节力度不够客观上没有有效减少贫富差距,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感迅速上升,社会对收入分配状况的不满与日俱增(陈享光,2008)。符淼(2008)根据历年统计年鉴,估算了我国1978年-2005年的综合基尼系数,见表4可以发现,农村基尼系数一直未超过0,4的警戒线,城镇基尼系数在2004年超出警

戒线,但综合基尼系数早在1994年就曾经超出警戒线,在2000年后则稳定在警戒线上。王少平、欧阳志刚(2007,2008)通过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与实际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关系发现,改革初期的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现阶段城乡收入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增长产生阻滞作用,并且,这种长期效应抑制了短期经济增长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产生刺激效应。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不仅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还有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极为严重,这主要是垄断性行业工作人员的收入明显高于一般行业工作人员的收入。还应指出,越是垄断性行业灰色收入越多,它们与其他行业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绝不是工资统计报表所能完全反映的,所以垄断性行业与其他行业收入的差距实际上会比统计数字要更大一些,而这样的差距既不公平,也会损坏经济增长的效率⑤。杨天宇、柳晓霞(2008)通过研究中国20年的数据发现,中国城乡及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快速偏离居民消费最大化的收入差距最优路径,说明收入差距已严重抑制居民消费需求,要扩张居民消费,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所以,政府大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人口中的比重,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是扩大内需的必经之路。

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这是目前制约我国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体制。现在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一套社会保障体制已经被破除,而新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正在建设过程之中,尤其是我国广大农村社会保障极为薄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未来的生活保障预期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缺乏必要的安全感。一般居民的应对之策就是增加储蓄,即使是那些低收入者也不例外。我国是世界上极少有的高储蓄率国家,2005年我国居民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人均储蓄过万元,而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也才刚过18万亿元。储蓄率如此之高,有我国居民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如果说前面两点讲的是居民手里钱不多,没有更多的能力消费,那么这里讲的则是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即使有些钱也不敢消费。

房价过高抑制居民消费。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家的地位极为重要,自古以来就有“家和万事兴”的说法,而房子是家的基础,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栖身之处,是不少人毕生的梦想。一个城市的房价高不高。要看普通大众是不是买得起,而工资与房价是构成这个梦想的两个极为重要的载体。“白领”

作为城市新兴群体典型代表,他们的购买力似乎很能说明问题。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包括各城市物价水平、居住成本、交通成本、城市现代化等诸多方面因素,内地共分6档。相对而言,在第一档次城市中,深圳的白领购买力最高,每月工资能购买0.44平方米,而上海与北京相对接近。都为0.38平方米。与长沙位于同档次的城市中,在11月商品房均价中,长沙白领每月工资能购买0.66平方米,其余三个城市依次为0.50平方米、0.52平方米和0.70平方米(见表5)。住房是现代城市生活的重要保障,依照目前房价计算,城市房产一般都达到100万左右。对于中低收入人群可能一辈子也买不起了,要两辈子人的终身积蓄才能购买一套称心一点的住房。这说明现在的房价已经过度畸形,严重制约了百姓消费。

市场经济秩序不够规范。历史上,我国部分地区经济秩序较为混乱,假冒伪劣泛滥,坑蒙拐骗猖獗。商业欺诈横行,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意愿和企业的投资意愿。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市场秩序有所改善(见表6)。但总体上看,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果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当前,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依然突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任务仍很艰巨。

三、扩大内需措施的比较分析

为了使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逐步上升到东亚国家的水平,政府一直实行多种措施扩大内需。在经济不景气、需求不足时,政府一般采用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的方式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这种配套政策产生的效应是财政和银行都向社会注入货币,使社会总需求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扩展,对经济活动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但是,运用这种配合要在一定条件下才是可取的,即只有在经济中存在大量尚未被利用的资源时才可使用。如果没有足够的闲置资源,那将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后果。

目前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有:Ⅰ、降低利率;Ⅱ、税收优惠;Ⅲ、家电下乡政策;Ⅳ、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Ⅵ、鼓励消费信贷;Ⅶ、提升低保水平,增加低收入人群收入;Ⅷ、新增大型基础建设投资;Ⅸ、刺激股市等资本市场,增加流动性;Ⅹ、吸引国际投资(即开放国内市场)及促进民间资本投资,提升经济活力;Ⅺ、黄金周;Ⅻ、提高工资水平。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本文从制约居民消费的瓶颈因素评析刺激内需措施的效果,如表7所示。

Ⅰ降低利率是松的货币政策主要采取的措施。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改变利率。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人们都不愿意把钱存到银行,同时更愿意贷款进行消费或投资,从而利率下降可以扩大对必需品及非必需品的消费需求,带动整个经济增长。通过利率手段扩大内需,其特点是范围广,但缺乏针对性,只要是有储蓄的居民都会受到影响,根据前面分析,中高收入者储蓄多,因此,这项措施刺激中高收入人群的消费作用要强于低收入者,有利于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且减少收入差距水平。但是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平,此时中央银行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再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或消费,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经济学家把上述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虽然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需要满足许多严格的条件,但是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非常低时。人们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这时出现了流动性滞存,使货币政策效果大减甚至失效。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同在经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有效,因此,目前刺激内需不应过分依赖降低利率措施。

Ⅱ税收优惠是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其通过减轻企业经营负担,扩大企业及员工消费,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会扩大收入差距(高收入者收入增长速度更快)。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普遍采用较大幅度的减税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美

国近十年来一直在减税,但债台越垒越高。最近为了救市增支并减税,相应的国债发行规模从10万亿美元调高到11万亿美元。理论上讲,减税具有主动扩张需求效应,特别是在经济下调时期。但是当一个国家扩张支出时,减税和增发债务必然要并行,否则,支出增长根本无法保证。在理性经济人假设条件下,根据李嘉图等价定理,减税和增发债务对刺激民众消费的作用有限。因为减税的当年必然要求政府增发债务,而这些债务若干年后是要由纳税人来偿还的,理性经济人就会将购买债券所获得的收益储存起来,以用于支付将来的税务。近年来我国已经在利用减税手段保持经济增长,采取的措施如取消农业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合并、改革个人所得税税制等等。正因为如此,现在大幅度减税似乎缺乏空间,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我国是否应当践行大幅度减税政策。目前政府减税的新举措是通过增值税改革,减少企业重复征税,从而减轻企业经营负担,但是政府无法保证企业会把减负的收益用于投资,实际上在市场预期不好的情况下,企业是不会扩大投资的。综上所述,减税手段也不是很完美的扩大内需措施。

Ⅲ家电下乡政策主要刺激农村低收入者(相对有消费能力者)消费家电产品,通过乘数效应带动经济发展。其中对农村青年(结婚添置新家电)和中年(改善生活水平)的刺激作用最强,对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被推广消费的产品一般是我国企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产品,所以刺激的深度不够,还不足以让企业扩大再投资,提高就业水平。而且这项政策也会造成收入差距的扩大(未来收入差距取决于将来收入),因为低收入者消费会降低其增值资本量。家电下乡政策有针对性地刺激了农村消费市场,对消费的促进作用非常直接,但其影响力还不足以作为整个经济的发动机,因为要享受这样的消费环节补贴。农民必须要有意愿和能力去购买。而广大农民的有效需求是不足的。

Ⅳ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主要是为了提高城市中高等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从而间接地刺激消费增加。近年来。物价水平不断提高,但居民工资水平却没有相应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个税起征点能够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但由于消费主导权掌握在居民手中。居民的消费意识决定了政策实施效果。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中高等收入者由个税提高所获得的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会越来越小,因此这项措施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有限。此外,这项措施提高了高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直接扩大了收入差距水平,降低了社会公平,阻碍了经济进一步发展。

ⅤV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与家电下乡政策不同,其是以促进农村生产水平提高为目的,促进对生产资料的消费,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2009年中央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00亿元,比08年增加60亿元,补贴范围覆盖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实施这项政策将会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生产与发展水平,扩大农村生产资料市场,对拉动经济增长有一定积极作用。此外,农机消费属于生产资料投资性质,有利于提高部分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Ⅵ消费信贷主要刺激消费者购买耐用品(如家具、家电、汽车等)、房屋和各种劳务,是一种满足个人和家庭生活需求(房产抵押贷款例外)的信贷。这项措施刺激对象比较广泛,对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扩大内需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能够刺激生产扩大,增加就业机会,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因此有利于快速拉动经济增长。但是由于我国缺乏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信用体系,个人消费理念还比较弱,所以从1999年开始我国试点实行消费信贷,发展到现在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此外,因为这项措施刺激中低收入者消费的作用明显强于高收入者,所以有扩大收入差距的风险。这种发展模式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也显现出其致命的缺点,我国在引导消费者消费时需要加强防范。

Ⅶ提升低保水平,增加低收入人群收入,属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内容。因为低收入群体有消费需求,但是消费能力很低,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有利于扩大内需。成都于2008年12月给低保对象等37.91万群众每人发放了100元消费券,他们可以在政府选定的超市中用消费券买生活必需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提高低收入人群福利水平具有显著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减少收入差距,然而因为消费的产品基本都属于必需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显著。此外,发放消费券可以保证低收入者将补助用于消费,却防止不了企业的寻租行为,对规范市场秩序作用有限。

Ⅷ政府增加大型基础建设投资,能够带动对劳务、机械、钢材及水泥等消费需求。这项措施对拉动经济增长效果比较显著,能够增加就业量(就业效应在不断减弱),在监督有效的情况下,有助于增加国民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但由于我国政府投资率已经过高,影响到了中国经济平衡发展,因此不应再过分依赖增加政府投资。

Ⅸ刺激股市等资本市场,增加流动性。通过向部分流动性不足,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注资,可以挽救其破产,维持目前就业水平。但上市公司股东绝大多数都是城市中高收入者,对提高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没有明显作用,因此不会减少贫富差距,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也较弱。

Ⅹ通过吸引国际投资或促进民间资本投资,有利于提升经济活力,促进就业岗位增加。综观改革开放历程,不管是外资投资还是民间资本投资,一般会优先考虑经济基础比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造成了区域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经济繁荣时期,外企和民企确实提高了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但当经济萧条时,他们会通过裁员,减产等办法,减少企业经营成本,对拉动经济复苏作用不大。总之,在目前金融危机下,不管是外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其生存都受到了威胁,也限制了其扩大再投资。

Ⅺ黄金周又被称为长假,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三个节日每个节日的连续七天休假(2008年五一长假被取消)。黄金周主要是为了推动假日经济,通过长假启动内需。创造出一些新的需求。由于周末和节假日本来就是商业消费的集中时间,七天长假更是旅游、交通和商业集中时段,更有利于商家赚钱,因此,对扩大内需的拉动作用是值得肯定的。此外,它刺激城市里中高收入人群消费的作用强于农村低收入者,通过中高收入者各项消费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同时也为许多地区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有利于消减贫富差距水平。因此,相比其他措施而言,这是一项比较有效的扩大内需措施。

Ⅻ全面提高收入水平,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能够从根本上拉动内需增长,这是许多专家认为解决中国内需不足最根本的途径。但在目前经济困难时期,要求用人单位大范围提高工资水平,实际上是根本不现实的。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水平对内需的促进作用也不明显,因为它在增加一部分收入的同时,却减少了失业者收入。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大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制约居民消费的瓶颈问题,因此,弱化了这些措施扩大内需的效果。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现阶段扩大内需实施效果比较弱的措施有着共同的缺点:(1)刺激低收入者消费作用显著,对高收入者影响则不显著,这不仅会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而且也导致出现了边际消费悖论;(2)对规范市场秩序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有些甚至会产生消极影响;(3)刺激深度不够,没有表现出强劲的拉动作用,消费掉的多是产能过剩的产品;(4)以诱导消费者改变消费倾向为主的内需刺激政策难以预测或控制居民消费倾向,致使政策实施过程被动,效果不佳。

四、结论

居民消费对经济的积极影响强于政府投资及政府消费,并且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消费占GDP的比重越高,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强,但是我国居民消费率一直很低并呈下降趋势,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重点是扩大居民消费,而不是扩大政府投资或政府消费。

相关期刊更多

政策瞭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

农场经济管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龙垦总局

发展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