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倦怠;马氏职业倦怠通用量表;体育教师;普通高校;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G80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2-0083-03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上的衰竭状态。众多的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职业倦怠对教师身心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目前,国外对职业倦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在国内职业倦怠近几年才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有关的研究多是描述性研究,缺乏实证研究。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对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考察,并对如何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了解和认识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重视。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河南省普通高校中抽取河南财经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周口师范学院、新乡医学院、焦作大学、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然后对6所高校的全体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83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68份,有效回收率91.8%。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教师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教龄、受教育程度、职称、学校类别等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是教师职业倦怠量表。采用由李超平等翻译和修订的马氏职业倦怠通用量表(MBI-GS),该量表为5等级记分,包含3个维度,16个项目:情感耗竭(5)、工作怠慢(4)、专业效能(7)。量表采用李克特5等级评分,1代表“从来没有”,2代表“很少有”,3代表“有时有”,4代表“经常如此”,5代表“每天如此”。其中2、5、7、9、12、13、15是反向记分题。对该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整个问卷的α为0.64。情绪衰竭、专业效能、工作怠慢的α系数分别为:0.70、0.64、0.85。因为该问卷的维度已经存在,使用本样本数据对问卷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表明,其模型拟和指标值分别为TLI=0.974、NFI=0.974、CFI=0.979、RMSEA=0.060。表明数据支持模型构想。

由主试者向被试者说明问卷的填写要求,采取集体施测.当场回收问卷。施测结束后,选取部分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米用SPSSl1.5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职业倦怠的总体状况

由表1可知,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存在职业倦怠,但并不严重,从教师职业倦怠三维度的均数来看,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相对突出。对此我们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它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指标,是职业倦怠发生的指示灯,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缓解措施,有可能会导致这种职业倦怠的进一步发展。

2.2职业倦怠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采用教龄来考察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特点。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及本研究的施测时间,把教龄分为5个阶段,用1、2、3、4、5分别代表5年以下、6~10年、11~15年、16~20年、21年以上5个教龄阶段。由图1可看出,职业倦怠及情绪衰竭、工作怠慢和专业效能都是随教龄的增长先逐渐上升后逐渐下降,教龄在11~15年间(即第3阶段),是高校体育教师倦怠最严重的阶段。究其原因可能与教师在不同的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所致。关注生存阶段的体育教师由于正处于理想的狂热期,往往会不知疲倦投入工作,加之经验和资历的不足,对职称晋升、职位升迁的期望值也不高,付出多于回报的感觉也不很强烈,因此倦怠程度较低,教龄在11―15年间,进入关注情景阶段,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命运特别关注,对职业的期望和自我发展需求也很高.高期望和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他们产生付出得不到回报的感觉,倦怠程度加重;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逐渐进入职业成熟阶段,这一时期他们的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应对工作中压力的方式也趋于成熟,因此倦怠程度又逐渐下降。

2.3职业倦怠的差异

学校类型在职业倦怠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本、专科院校的体育教师的情感衰竭、低专业效能感差异具有显著性(t=--2.876,P=0.049;t=2.126,P=O.006)专科院校体育教师的情绪衰竭和低专业效能高于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师,究其原因,一是专科院校的生源质量低于本科院校,在组织课堂教学和管理学生中所遇到的问题较本科院校多,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情感资源,所以情感衰竭度比本科的高;二是专科学校在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和教学评价机制不如本科院校,导致教师感到不管自己怎么努力,可能结果都同样令人失望。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专业效能降低。

职称在职业倦怠上的差异检验发现,只有情绪衰竭在职称上差异具有显著性(F=9.34,P=O.000 7)。教授职称的情绪衰竭程度最高,究其原因,可能是教授职称的体育教师一般都是学校体育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但承担着繁重的体育教学和管理学生的工作,还承担着艰巨的科研任务,有些还有行政职务,工作量大,所以情绪衰竭程度最高。

性别在职业倦怠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性别在职业倦怠各个维度上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这一结果与刘晓明-一-、赵玉芳[6]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伍新春等人[9]认为性别在职业倦怠上差异具有显著性,这可能是由于被试者的取样不同所致,伍新春等的取样主要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而刘晓明等的取样是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男性往往把事业放在第一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地位、工作收入、职位;女性则以家庭为第一位,而目前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和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要高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他们对职业的认同感较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高。所以导致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和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在性别上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学校类型、职称、性别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2。

3结论

(1)当前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整体上并不严重,职业倦怠的核心指标情绪衰竭相对比工作怠慢和低专业效能严重。

(2)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随教龄的增加呈“两头低中间高”的发展趋势。教龄11~15年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最严重的阶段。

(3)职称、学校类型在职业倦怠的一个或多个维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性别在职业倦怠各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4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已经存在职业倦怠,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控制,很可能会导致倦怠的进一步恶化。为此笔者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与发现,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提出几点对策,以期为缓解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提高教师工作质量和学校管理效能提供一些启示。

(1)通过加强宣传引导,使社会更多的人认识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有利于增强体育教师的自信心和职业承诺。

(2)完善评价机制,创设一个和谐、公平的学校组织环境,激发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范文第2篇

(厦门理工学院 公共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24)

摘 要: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俱疲的状态.在各行各业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本人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对学生以及整个社会也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公共体育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受教群体学生来说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关于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意义非常重大.

关键词 :普通高校;体育青年教师;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G807;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67-02

1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现状

职业倦怠是Freudenberger[1]在1974年首次提出的.它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对生活中的事情提不起较大的兴趣;对事业缺乏一种上进心和责任感;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单纯机械的完成一项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与否对他们的心灵上来说得不到任何的升华,他们在工作中得不到自己能力的肯定,自我的价值得不到体现.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长期在重压下工作,工作本身比较单一、乏味,工作的内容不具挑战性,再加上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矛盾而引起的心理上的一种挫败感,所以最终导致了教师在情绪、心情上出现疲惫不堪、精疲力竭的一种心理状态.据有关调查显示[2],我国各阶段的教师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职业倦怠问题,这表明了我国教育行业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职业倦怠.这个数据对我国这样一个教育大国来说,形势非常严峻,而教师职业倦怠也是我国教育体制在一个阶段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行业的一分子,同别的专业的大学老师一样,为我国教育行业做着自己的一份努力.体育课在普通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属于纯公共课.在普通高校的学校体系中,对于公共课的学习都只是走一个简单的形式,不管是从学习的高度还是学习的深度上来说,都不及专业课所学习的内容[3].这种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必须参与这门课程的学习,可是上课以何种形式却没有一个确定的规定,这就导致了高校体育课的学习质量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各个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中,有一大部分的青年老师的工作就是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而没有其他的科研任务或者训练任务;只有一小部分的体育青年教师每天要完成当天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和训练任务.这些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相比,不仅形式比较单一,压力和挑战较小,几乎每天都重复着相同的任务.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这份工作产生一种麻木不仁的感觉,觉得干好干坏一个样,每天对工作只是一个简单的完成任务就行,没有更高的要求.所以这些就导致了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在学校的教师队伍中自己产生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认为自己的工作可有可无,会感觉自己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不在同一个平台上.重复且单一的体育教学也会让体育教师缺乏在工作中的挑战心,从而导致他们在工作中的平庸的态度.作为学校中不被特别重视的学科,体育教学部处于高校边缘地带,再加上青年体育教师本身对自己存在的一些不平等的感觉,体育方面的教学任务长期得不到较好的发展,青年体育教师也就随着体育部一样被边缘化了.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不受学校领导重视、工作单调没有挑战性、较低的工资报酬以及与其他教师不平等的社会地位,造成了很多体育教师不自信、对工作没有较高的积极性,从而造成了很多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的问题.据有关数据调查[4],普通高校体育公共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如表1所示.

通过统计数据表可以看出,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处于偏高程度.

2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态的影响因素

总结其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2.1 外部因素

2.1.1 社会因素

近年来,青年教师这个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有大幅升高.对于普通高校的教师,他们的社会地位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青年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首先,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和其他的教师一样,他们为自己的工作也付出了相应的努力.但是他们却没有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得到同等的报酬,存在偏少的现象.这无疑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在心理上产生消极因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对于普通高校的青年教师而言正是因为社会因素,而使他们产生了极高的职业倦怠问题.

2.1.2 组织结构因素

一般来说,越是处在职场高层的工作人员所得到进一步提升的难度就越高,相应的,对于他们个人本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本身在学术的层次上已经属于一个较高的地位,再加上在学校的组织构架中一直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对于学科专业性水平提升的难度较大,再加上学校在发展学科时往往都是优先发展学校的专业学科,所以学校很少会拿出很大的成本用在体育学科上.这些原因都使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学校的一些晋升机会上处于弱势地位.

2.1.3 公共课性质影响因素

对于现在的普通高校,学校基本都是把师资力量集中在专业课的研究和突破上.而作为公共课的授课教师,就会产生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所以他们就常常会在工作中产生一种倦怠,他们认为自己干好干坏一个样,对于突破、进取没有了一个新的追求,公共课的性质也是影响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外部因素

2.2.1 授课对象因素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对老师上课的方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的学习中,大学生的上课态度基本都是比较松散的,他们对于体育课通常情况下都是敷衍了事.如果青年体育教师上课的方式过于机械化、乏味、枯燥,那么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兴趣也就会大大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也就随之降低.学生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对体育课缺乏兴趣,认为体育课基本都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主动性,加上本身体育课就少,平时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就少,青年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一些必要的沟通也成为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导致了学生与青年体育教师的鸿沟越来越大,师生关系慢慢变浅,这些都给青年体育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2.2.2 学术科研能力薄弱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没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原因有两点:一是部分青年教师专业面比较单一,综合素质不过关.二是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对体育课的开设成为了一种形式,再加上学校领导对于学生体育方面的进展不是特别重视,一般学校都比较重视自己学校的重点学科,这就间接的导致了体育教师在科研方面的积极性较差.

3 结论

职业倦怠是每个在职场中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而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也不容小觑.目前,高校存在着重复且单一的体育教学让体育教师缺乏在工作中的挑战心,从而导致他们在工作中甘于平庸的态度.作为学校中不被特别重视的学科,体育教学部处于高校边缘地带,再加上青年体育教师本身对自己存在的一些不平等的感觉,体育方面的教学任务长期得不到较好的发展.因此,社会应该加强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环境,而青年体育教师也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尽快摆脱职业倦怠,因为他们的职业心态关系着普通高校大学生能否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1〕毕重增,黄希庭.中学教师成就动机离职意向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28(1):28-31.

〔2〕卞冉,龙立荣.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及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317.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运动训练

1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概念及特点

1.1 体育教学的概念和特点。①体育教学的概念。体育教学是指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体育教学的任务,以采取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师指导学生,使学生掌握体育教学中的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技术,卫生保健常识、加强学生体质,以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的有组织、纪律的教育过程。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学的特点包括系统性、统一性、教育性。系统性是指在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其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器官、身体形态发展是有序的,肌肉的线条,骨骼的生长发育,身体器官和内脏的健全,运动的协调,这些都是有先后顺序的,在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体质不仅是近期任务,而且在今后的生活中,具有奠定身体素质的终身性的特点,长远看,还能增强国民素质,所以说体育教学是系统性的。统一性表现在身心的统一,不仅仅表现在身体结构和生理的机能的统一,体育教学既要注重身体的发展,又要注重心理的健康。通过体育教学,让参与者感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重过程并积极参与,学会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完成体育教学过程的同时,感受协调、流畅、默契的成功带来的愉悦和欢喜,让学生的活动更自由、更充分,从而达到内外兼修的目标。教育性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每种活动都是有目标、有任务、有组织、有原则、有规则,并且这些规律和规则都是通过多次的实践摸索,总结出来的,也是在不断改进的,参与者需要克服自身生理的和心理的困难,掌握相应的技术和动作,所以说体育教学是具有教育性的。

1.2 运动训练的概念和特点。①运动训练的概念。运动训练是指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身体和提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的过程。②运动训练的特点。运动训练的特点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更优异的专项运动的成绩而总结和制定出来的内容和方法;参与训练的专项运动员要担负剧烈的运动量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和技能技术达到专项运动的最大负荷;要根据不同项目结合不同运动员的自身特点,具有发挥专项运动员的长处和潜力分别对待的特点,其中包括很突出的个人训练;训练是为了比赛取得优异成绩,所以训练和比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2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相同之处

首先,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都具有教育性,二者的教育性体现在:在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中每项教学内容或每个专项运动训练均有一定的目的任务、规则要求、组织原则、需要学习、掌握动作技术、以及克服困难等,运动训练作为一门科学,主要研究的内容与很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了解和掌握并且运用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从社会科学上涉及运动社会学、教育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美学、运动医学等学科。从身体机能上要涉及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解剖学的知识;这些知识,作为专项运动员都应该学习和掌握。在体育教学环节中,同样也需要让学生学习这些构成体育环境的基本要素。同时,体育教学还需要教师使用配套教材、在合理的教学环境下、有目的的选择教学条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是学生掌握体育教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其次,二者都具有培养目标对象积极向上的情操。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加强学生与专项运动员的思想感情和作风的培养,培养他们团结、热爱集体,培养友爱、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的思想和意识,培养竞争意识、胜不骄、败不馁,坚忍不拔、机智果断、勇敢顽强的优良意志品质,开朗和活泼的性格。

3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差异化分析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有相同之处,但是二者不能互换,因为二者特点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体育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它是通过体育教学的过程,来达到使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目的,它体现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和健康的发育发展、不光是身体,也包括心理健康、卫生常识、使学生在德、智、体、美、毅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且能成长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运动训练的主体对象是专项运动员,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于使运动员在竞技场上得到优异成绩,在训练过程中将其积累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发挥到赛场。运动训练直接的目的,是为了不断的提高运动员运动的技术水平,创造出优异成绩。

4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互补的研究

根据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特点以及异同分析,得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借鉴运动训练的手段,而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吸取体育教学的经验,使二者的各自目标对象的需求得到满足,加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互补。

4.1 体育教学要借鉴运动训练中的手段,来发展目标对象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能够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能够承受一般的运动及工作负荷,作为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有一个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学生要做到上述内容,在锻炼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加强运动负荷,学习专项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的意志品质、采取运动训练的手段,积极加强身体训练,从体格、体力、体能上塑造,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强健的体质。

4.2 运动训练的专项运动也要教学化、教材化,学习体育教学的方法。运动训练高强度的体能,如果忽略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学,有吸引力、有趣味的学,很难对目标对象产生兴趣和吸引力,竞技性的项目如果纯粹的为了锻炼,机械化的运动,强制性的不科学的训练,不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会使专项运动员产生心理上的压力,不得排遣。换个角度说,体育教学中如果采用运动训练的强制体能大量消耗模式,例如力量训练、体能测试等项目如果只是纯粹的按照健身锻炼的要求,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不会对体育教学产生兴趣。被动的接受不会提高体育素养。所以,运动训练学习体育教学中的教材化、教学化,两者互学所长。

根据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两者各自特点进行异同分析,研究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互补的内容及各自优势,进行高职体育教学,才能顺利的展开体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靖桥,王晓强,张贵婷.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5).

[2]叶宋忠.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分析与改革设想[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3).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政策定位 取得的 成绩存在的问题 加强的方向

一、高等职业教育在政策定位方面取得的成绩

(一) 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取得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地位,就需要在法律上获得明确的规定,用法律来给高等职业教育保驾护航。1996年5月15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这是我国第一次把高等职业教育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明确了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高等职业学校或者是普通高等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68条规定:“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这就进一步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并把高等职业教育看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处于同等的地位,表明它们之间没有层次的差别,从而在法律上把高等职业教育提到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

(二) 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正如上面我们谈到的那样,当高等职业教育获得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地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有机的组成部分之后,需要明确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我国各自要承担什么样的任务,要主管教育的哪一方面,满足社会上的哪一种需求。这就需要政策的进一步引导,以明确两者之间的分工,特别是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此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主动适应农村工作和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农村现代化需要的各类人才。”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这里明确地指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的急需的专门人才,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实用型人才”。

(三) 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就需要国家从政策的角度对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进行确认,从而使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有法可依,有政策的支持。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就是著名的“三改一补”发展高职的方针。1999年1月由国务院转发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则在重申原来的“三改一补”发展方针之外,还提出“部分本科院校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1月,教育部、国家计委印发的《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由以下机构承担:短期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的极少数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合格标准的成人高校等。这样就形成“六车道”一起办高职的繁荣局面,从而在法规政策上明确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 确立了高等职业院校设置的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只有具备一定的高等教育办学条件,才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如果条件不达标,就不能满足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也不能有效地完成人才培养计划。为此,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标准和条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199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和设置的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规定。2000年3月,教育部在此基础上颁布了《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这个文件对高职学校校系两级领导的配备、专兼职教师队伍、土地和校舍面积、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课程与专业设置、基本建设投资和正常教学等各项工作所需的经费等条件作了规定。通过这些规定,保证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了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五) 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之初是依附于普通高等学校,是用普通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来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的,这种管理方式不符合教育管理的规律,也无法区别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别。为此,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法规与政策来逐渐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使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区别开来。1999年1月由国务院转发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通过试点逐步把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计划、入学考试和文凭发放等方面的责权放给省级人民政府和学校,省级人民政府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对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现有资源进行统筹。”1999年年1月在《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在1999年普通高等教育年度招生计划中,安排10万人专门用于部分省(市)试行与现行办法有所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规定“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专科层次学历教育,其招生计划为指导性计划,教育事业费以学生缴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再使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由举办学校颁发毕业证书,与其他普通高校毕业生一样实行学校推荐、自主择业”。“国家主要负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制定基本统一的质量标准、管理办法,编制年度指导性计划,审定举办学校的资格,以及对试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这部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国家不再统一印制毕业证书内芯”。从而将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权限逐渐下放到省级人民政府,由省级人民政府进行管辖,其毕业证书由学校来颁发,教育事业费以学生缴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从而把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区别开来。

(六) 探索与总结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与具体措施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归纳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高专不同类型院校都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全面提出了改革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若干具体措施。内容涉及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并组织实施了“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从而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措施。

(七) 积极推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近些年,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法规积极推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并在政策方面给予了保障和支持。1995年,原国家教委了《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提出“在专业改革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示范性学校,逐步带动职业大学总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促进职业大学的健康发展”,并提出了示范性职业大学建设的目标要求。其中对于学校规模硬件方面的要求是:“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占地面积250亩以上;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以上;图书总数25万册以上;实验实习设备总值1200万以上。”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提出,挑选30所现有学校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大大改善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总体水平,提高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

(八) 建立了职业教育不同层次之间、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立交桥

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之间、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既存在差别也存在联系,高等职业教育与初等、中等职业教育之间也存在层次的差别,但根本上它们都属于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都属于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其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又存在着不同。为了促进各种教育和谐有序地发展,保证各种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为职业教育不同层次之间,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搭建了桥梁,以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选择,以继续进行深造。1999年1月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允许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接受高一级学历教育。”“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步伐,探索多种招生方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有一定比例(近期3%左右)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普通高中毕业生除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外,多数应接受多种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提高素质。”“依据《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要努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199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可采取多种方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可以进入本科高等学校继续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明确了各类型教育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从高等职业院校进入普通高等院校进行学习和深造。

二、高职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层次较低

按照1999年1月教育部、国家计委《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的文件规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是短期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的极少数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合格标准的成人高校等。不难看出,这些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院校大多是师资水平较弱、基本设施较差,或者不具备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条件,这在整体上使高等职业教育处在较低的水平和层次,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并且这一类院校基本上被定位为专科层次,即使是普通高等院校所办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专科层次的,这在整体上给人以高职教育就是较低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印象。

(二) 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合理

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对高职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发教育部印制的毕业证内芯,不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教育事业费以学生缴费和省级财政补贴为主(实质就是按教育成本的高收费),此即“三不一高”。这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教育的规律。教育本身是公益性的,国家理应承担教育的基本费用,因为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最终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服务的。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要想获得更高的教育,也应该承担一定的受教育费用,但作为新生事物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较,却要首先单独承担这一结果,有失公允。仅以高收费而言,专科生、本科生每年收学费3000元至4000元左右,高职生每年竟要收比这高1.5到2倍以上的学费,投入与回报又难以成比例,这就自然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三) 普通高等院校办高等职业教育违反了教育规律

正如上面我们谈到的那样,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两种类型不同的高等教育,一个侧重于理论,一个侧重于实践,两者在某些方面是矛盾的。对于一个习惯了以普通高等教育方式来办学的院校让其来办高等职业教育,只能让它把普通高等教育的那一套管理与育人的方法拿到高等职业教育当中来使用,使得人才的培养南辕北辙,只会把人才培养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低层次人才,而不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三、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定位的思考

(一)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制定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法》

虽然我国在一些法律和政策中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进行了规定,但从具体的实施细则来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完全没有取得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普遍存有偏见,国家在高等教育的具体实施中也没有把高等职业教育放到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地位上,这就使高等职业教育很难确立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大大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国家应该在法规政策上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并制定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法》,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全方位的阐述,从而在国家的法律层面上对高等职业给予保驾护航。

(二) 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和投入力度

作为在我国实行不久的高等职业教育,更需要国家的扶持和帮助,国家应该从政策的层面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扶持,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和财政投入,把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纳入到国家的财政预算当中来。各级政府都要积极扶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下大工夫,花大力气,加大投入,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做大、做强,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赶上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水平,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 给予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待遇

国家应该通过政策与法规来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地位、同等待遇。要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同等享受国家的助学金、奖学金等各类待遇,并在尽可能向高等职业教育倾斜,使高等职业院校的收费和普通高等院校的收费基本一致。这样才能逐渐改进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弱势地位。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范文第5篇

我是1981年上的高中,那时候初中毕业生先考小中专(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中专,考上小中专的都是学习尖子),考不上小中专再考高中。我没有考上小中专所以考了个高中,能够考上高中也不容易,大多数初中毕业生既考不上小中专,也考不上高中,就回家务农去了,上高中还是挺难的。时间一晃过去了36年,期间我师专毕业到高中教书又离开了高中,国家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小中专取消了,除了普通高中以外又增加了职业高中。对于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只要愿意,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已不成问题,有数据为证,2016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5%,教育部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2个省份的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90%,北京、上海等地都达到95%以上,我老家山东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从普及的角度来看,从2016年的87.5%到2020年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这个公认的全面普及标准,三年多的时间完成2.5%的增长应该不是难事。我个人更关心的是普及一个什么样的高中阶段教育。

第一,高中阶段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育其对未来规划发展的能力。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又包括中等专业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的重要环节,它承担着升学、就业、培养全人的使命,是承上启下、进行分流的重要环节。高中阶段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地位独特,它是学生从未成年走向成年、个性形成和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自身学习动机、个人学习意愿、学习目的和家庭对于教育的支持程度都对高中阶段教育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将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各自教育特色、优势以及职业发展渠道统一纳入到学生发展规划能力的培养当中,提高学生自主选择教育的能力。

第二,调整普通高中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结构,压缩普通高中规模。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接受教育人口数量比例的快速上升而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结构还存在较大问题。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在落后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等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还十分薄弱的地区,首要任务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调整普通高中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结构,这些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规模方面;在中等职业教育己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地区,主要任务是深化产教融合、挖掘办学特色;在中等职业教育己经具有较好基础、具备一定办学特色、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强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性地区,则应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转型升级培养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第三,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改变中职毕业生回报率普遍低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现实。我们接受教育总是想通过教育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家庭子女接受完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后便直接进入了社会或勉强进入普通高中,考不上大学直接进入社会,这些人在劳动力市场中整体缺乏竞争力,择业范围窄、就业环境与待遇较差。即使如此,他们也不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生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较低,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满意度偏低,表明社会普遍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未来要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质量,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性观念,使职业学校毕业生投资回报率高于一般普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