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范文第1篇

1.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总复习的要求概述

1.1基于新课程标准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文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和实际教学背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放眼于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创新意识。

1.2基于高考大纲标准

高中化学总复习应注重分析高考大纲标准,作为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的高考大纲必定有其重要意义。高考大纲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主要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重要方法作为化学考试的考察重点,根据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考察学生的所学所知渐渐成为趋势。因此,教师应在高中化学总复习教学中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作为首要任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复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3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现代科学素养意在强调科学知识、技能、过程学习的同时,更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以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热情,让学生更贴近自然,贴近社会,由社会与科学的方向对社会问题展开思考并制定解决方案实施。

2.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总复习教学的策略

2.1基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复习

在高中化学总复习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点多面广的特征,内容庞大且复杂,不仅有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等内容的理论方面的知识,还有元素化合物知识等内容的事实方面的知识,因此需要我们构建基本观念作为总复习的核心任务。在旧式化学总复习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让复习化学成为复习元素符号、化学定律、化学反应现象等,学生只顾机械记忆,只学到事实方面的知识。面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试时还能勉强应对,在应对一些创新性、逻辑性强的题目就很难作答。这种复习方式不能满足当下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学素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一道2007年的上海市高考化学试题为例:

请你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有关化学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几千万年前地球上一条恐龙体内的某个原子可能在你的身体里

B.用斧头将木块一批为二,在这个过程中个别原子恰好分成更小微粒

C.一定条件下,金属钠可以成为绝缘体

D.一定条件下,水在20摄氏度时能凝固成固体

这道题意在考查学生的基本观念,那些只是以为进行机械记忆的学生显然不易选出正确的答案,可那些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技能复习并形成了元素观和变化观的学生便可以轻松解决。这就是新课程化学高考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的变化趋势。

2.2进行基本观念的构建

高三总复习时学会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比初中时更深刻,在细节的处理上也更精细,学生面对初学化学知识时,由于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限制,致使学生对部分知识的理解是片面的。例如,对元素化合物性质在必修一阶段只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物质的性质,至于更全面的知识详解则要在学习必修二和物质结构选修后才可进行更深刻的理解。总复习时,应适时地打破原有知识的呈现顺序,这样有利于构建基本观念。在进行专题复习时,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有利于构建化学观念的知识进行统筹规划整理,并不是一定按照知识的前后顺序进行复习。

例如:进行“晶体的结构和性质”的专题复习时,应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基本观念。

第一,明确该部分复习内容的基本观念。

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特点的分析,我们应明确学生在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复习后应具备初步的元素观、微粒观、作用观。

第二,明确这些基本观念的基本理解。

我们对这些观念的基本理解如下: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可以再分。化学反应中的元素种类不变。

(1)元素的原子首先形成物质的微粒(包括分子,离子等),这些微粒再通过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或分子间作用力(包括氢键)等相互作用构成宏观的物质。

(2)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构成化学物质的微粒包括分子、原子和离子等。

(3)不同的微粒之间作用是不同的,有强弱不同和性质不同。

(4)物质的不同就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或微粒相同但相互作用不同。

(5)在一定条件下,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就是物质变化的实质。

第三,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

为促进学生对以上基本内容的理解,我们要给学生设置一些有价值的思考问题:

(1)常见的晶体类型有哪些?它们的构成微粒是什么?这些微粒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样构成晶体的?

(2)各种晶体中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有哪些?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强弱对比是怎么样的?

(3)如何比较晶体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如CO2和S2O2的熔沸点高低,HCI和HI的熔沸点和热稳定性等。

第四,进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向学生表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对晶体结构与性质的学习构建“微粒观”、“作用观”、“微粒观”等重要观念,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合作研究,使学生明确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或物质世界认知,为此现阶段高考作出很多有意义的尝试,如某理综试题中一题:

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人们所使用的物质,都是纯度越高越好

B.混合物的性质比其中各种纯净的组分物质都好

C.天然物质都比人造物质好

D.化学反应进行得越快、越彻底不一定越好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范文第2篇

一、创设情境

寓教学于情境之中,体现了学生学物理的乐趣。实验证明:一堂课的前5―20分钟是课堂教学的“黄金时段”,即在这一时段学生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学习效率最高,而课堂教学的前5分钟为“思想的安顿和学科思维的转换期”,是教学效率较低的时段。要尽可能缩短这个低效时段,这就要求教师每节课都要实现高效巧妙导入,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迅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和开发学生的智力,也有助于破除教师的“自我中心”,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

二、新知探究

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新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发现探究并提出有价值的物理问题,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充分发挥生与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达到知识共享,从而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在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发扬学生的主见,要重视学生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的尊重、沟通、包容、成果分享、互补、竞争的氛围。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评价策略,并以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促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物理知识的活动之中。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挖掘学生最大潜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典例分析

例题教学不在于多,而在于典型,一般2-3题即可。利用一题多变训练逆向思维;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利用一题多变发展创新思维;利用多题一解培养求同思维。在新的知识的结合处,思维过程的转折处,承上启下的过渡处,归纳结论的关键处,学生的易混易错处编拟题目,以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高中物理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识。在教学中根据课前对学生预习案的检查情况,将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指出发生错误的根源,关键是将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回归到基础知识,也可以有侧重的让学生进行讲解。教师在题型讲解时,不要就题论题,要注意引导学生揭开命题的陷阱,应侧重知识联系的宏观角度讲评。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题型变式,总结解题规律,进行算法分析,整体把握知识间联系与解题的整体思路,增强知识整合能力。通过做题,让学生明白解物理题的根本途径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也就是把复杂繁难物理问题通过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手段,逐步将它转变成一个大家所熟悉的物理运算,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应用。

四、拓展提高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物理学习的空间。如“原子能级”的教学,可引用如下史料:1895年后,一系列新发现,如阴极射线、放射性、电子、光电效应、塞曼效应等,以及一系列新理论出现,刺激人们对原子作出假设。原子究竟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内部结构?1903年,电子的发现者汤姆逊提出,原子结构是“带有葡萄干的蛋糕模型”,原子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构成,是稳定结构。1911年,卢瑟福做了“粒子对金箔的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结构的“太阳系模型”新假说,确立原子基本结构。按经典电磁学理论,电子在围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时将会不断发射电磁波,从而丧失能量,最后掉到原子核里。玻尔根据已有事实和理论,敏锐地洞察到,经典电磁理论并不适用于原子体系,创造性地提出,电子围绕原子核所做的圆周运动本身是量子化的,电子只能分立在不连续的固定轨道上运动,且电子在不同轨道间的跃迁导致原子光谱的发射。玻尔的“分立轨道”假说成功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但在解释复杂原子光谱时遇到困难。20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完善了原子结构学说。利用这段史料,可深化相关知识学习,强化物理方法教育。挖掘问题的多向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归纳总结

课堂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契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常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及关键点。如果教师直接总结,哪怕“字字珠玑”,其结果往往是“平平淡淡”。因此,总结时教师精心设问,教师可提出一个或一系列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课后主动探讨。有时,前后两节知识内容联系紧密,为了下节课的教学,可提出一些与后一节课有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到似乎是熟悉的、能解决的、但又不太清楚、不能立即解决,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另外,也可以在总结时,将问题引向更深入的问题,有助于优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我们也可以考虑让一部分课堂,教师不作总结,由学生来作总结,然后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点评,甚至于还可以让部分课堂根本就不要总结,而将总结这项工作留为学生课外作业,让学生们各自课外独立完成总结后,再由教师集中整理,留待后面的课堂中完成。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三;化学学习;归纳法;总结

到了高三阶段,在对化学知识进行学习时,其实更多的是知识总结,所以运用有效的总结方法是决定知识运用效率的重要前提。归纳法是依据事物所具备的一种性质,对其所有性质进行推理并总结的方式,归纳法的运用也是发挥我们学习自主性的一个重要依据。为了提升高三化学学习效率,文章中对归纳法在其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一、归纳法思路

对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所呈现的一致性其实是从外在一致性转化为内在一致的过程,其中外在一致性具有偶然的特点,而内在一致性则是必然的。我们在对化学知识进行认知的过程中,归纳法的运用其实是对各个知识点的本质进行确定,也就是各知识点一致性下面所蕴含的内容,必然一致性越是充分,本体暴露程度也就越大,我们对它的认识越深入。一般我们在运用归纳法进行化学知识总结时,首先提出假设,即在此表现――发现过程中获得的结果,将其作为假设,然而它也只是假设而已,并没有获得证实。经过证实的假设便进阶为思想,是对化学知识予以反映的载体,同时也是培养举一反三能力的主要途径。

二、归纳法在高三化学学习中的运用

1.运用于新课知识点的学习

为了对学习效率进行保证,我们必须要使用有利于知觉的学习方式,对于新课知识点的学习,可以将归纳法加以运用。虽然高三阶段以复习为主,但是也不乏一些新课的学习。由于归纳法与我们的认知规律相符,在实际运用时更加方便[1]。同时,高三时期的化学课程已经进入到选修阶段,在学习时主要将知识进行总结,这时归纳法的作用便得以凸显,特别是化学知识的理论部分。由此可见,归纳法可以作为知识点总结的关键思路,对化学各个单元的知识加以复习,通过问题的体验与总结,将相关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并运用于今后的化学问题中。

比如,我们在进行《醇酚》一课内容学习时,其中涉及到了“元素周期律”相关知识,如果我们运用归纳法,一般是通过相应的实例进行知识的发现与归纳,从中总结规律;随后,把1~20号元素视作独立的个体,将其核外电子的排布状况画出,从中总结元素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由于我们之前已经对各个元素之间的规律加以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有效提升学习兴趣,所以接下来我们可以对元素化合价变化规律、元素原子半径变化规律加以总结。在这期间,我们能够对各个个体当中存在的规律进行总结,从而提升化学分析水平。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时,我们需要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从而实现化学学习效率的提升。

2.运用于知识点的复习

知识点的复习是高三阶段主要环节,将归纳法运用其中,必然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如果运用不恰当,也会起到相反的效果。知识点复习可以促使我们掌握归纳与反思的能力,通过对化学知识点的总结与归纳,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完善[2]。针对这一点,首先我们要在课堂中对自我加以反思,比如这节课中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对于知识有无问题、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是否联系到其他知识等。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归纳法加以解决,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对不理解之处进行补充。步入高三阶段后,我们已经可以对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例如我们在对金属物理通性与化学通性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时,便可以运用归纳法,方便日后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运用。物理性质通性主要包含了金属光泽、导热性、导电性以及延展性,这几种基本属性属于外在必然,也就是一定会隐藏在内在一致中,这里涉及到的“内在一致”也就是化学键类型的一致性,即其内部均蕴含了金属键。而化学通性即其中蕴含了还原性,隐藏于核外电子排布形似性中。所以,我们在运用归纳法进行化学知识复习时,最为重要的便是符合认知特点,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加以总结并归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化学学习效率。

3.运用于化学知识的总复习

为了提升化学学习水平以及知识的运用效率,我们必须要加强学习的主动性,转变自身的学习方式,将原来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从而不断提高化学学习效率。进行化学知识的总复习时,更多运用的是归纳法,将化学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分块,归纳每一块的主题。而具体归纳的方式与内容,需要我结合自身知识理解水平加以确定。其实复习的过程也就是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再次进行归纳与整理,这样做主要是为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并通过归纳与总结学会运用。归纳并非是将相似的知识堆到一起,而是要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找出其本质联系,从而实现归纳法的本质意义。

三、结束语

高三阶段的化学学习以复习为主,因而归纳法的运用十分必要,我们只有正确认知归纳法本质,熟练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实际意义,提升化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国庆.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学习方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5:29.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知识结构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41-02

电子商务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成为各类院校竞相设立的热门专业。由于学生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未经专业英语训练,在课程的学习中,注意力往往集中于教材或资料的阅读与理解,由此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并忽视了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针对这一状况,笔者尝试采用教学目的和知识结构图相结合的方法,将教学目的体现在知识结构图中,在学生阅读教材或资料的基础上,明确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所讲授的内容,并借此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一、电子商务课程双语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课程理论知识体系

本课程的第一教学目的,即在于向学生全面和系统地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使学生在理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方式的基础上,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与具体业务的结合方式,并就此使学生深刻理解“以业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电子商务的实质。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

1.提高学生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形成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治学素养,从而为未来的深造、工作及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只是教学的言语手段,而教学的核心,仍是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本身。

2.促使学生从“应试”英语学习向“应用”英语学习转变。过去大学英语的学习目的侧重于应试,主要面向四、六级考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等。而推行双语教学,将促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向实际应用转变。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熟悉专业领域的英文表达和运用方式,再加之对理论知识本身的深入学习了解,将得以以双语形式掌握该专业领域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增强英文表达与交流能力,将自身培养成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带来的新要求。

二、探索课堂双语教学模式

结合信息管理专业企业信息规划课程特点与双语教学特点,作者尝试采用图1所示的课堂双语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正确的教学目的是唯一的、不可改变的,但教学模式可以是多样的、灵活的。不管模式如何变化,均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遵循体现认识论规律,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不能倒置的原则。

2.遵循先认知后养成、二者不可偏废的原则。认知过程是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养成教育是将内化的知识外化,形成学生应用内化知识的行为和技能。信息管理理论,在学生内化前是社会的、外在的,经内化才是个体的,是学生自身的知识。用内化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从事高效、创新的工作,这才是个体技能的养成。

3.遵循重视学生参与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探索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主体的参与,安排学生足够的活动,引发学生主动内化知识和养成技能的积极性,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

三、摸索、总结课程双语教学方法

(一)课堂上处理好两个关系、利用好一个图示

1.处理好“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双语教学不是一门语言课,课程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专业课本身的内容。为此,采用直接联系原则,让语言形式与所代表的事物直接发生联系,即以英语这种语言形式直接表述企业信息规划课程的内容,通过英语教学手段传授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该专业领域查阅文献与语言文字表达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采用英中文对照“三步走”的方式,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原版英文文章,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是第一步。之后,针对阅读难点,对学生予以讲解,并给出译文,这样便迈出了双语教学的第二步,使学生从字面上读懂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对课程知识进行详解,这是第三步。

2.处理好阶段性总结与全局总结的关系。每一部分内容讲完之后,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之后,对学生的总结加以肯定、更正和补充。要引导学生在英文阅读记忆的基础上,重点思考课程的内容,把主要精力放在所讲授知识的及时掌握上。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阶段性总结与全局总结的关系,使学生找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大脑中建立起知识体系,形成逻辑框架,达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目的。

3.合理利用知识结构图。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一般应为“归纳性”为主的课程,而非“演绎性”为主的课程。对于归纳性较强的课程,学生通常会感到空洞和难以理解。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大量例举从而加深学生对“归纳”的理解是十分必要的。尽管如此,英文、理论、例举仍会让不少学生感到课程内容杂乱且主次不清。为破解这一教学难题,可考虑引入知识结构图的方式,在图中明确标示引例与要说明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与相应的理论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不仅在微观上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且在宏观上也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

(二)课下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方法

1.配合课堂教学的课外阅读。针对课堂讲述内容,每堂课给学生指定2~3篇英文相关参考文献。通过文献的阅读,帮助学生扩大理论知识视野,更好地理解课堂专业理论知识内容。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自己查找与课堂所讲授内容相关的英文文献,提高学生英文资料的查阅能力。

2.撰写个人学结。通过课堂知识的讲授、课外参考文献的阅读,让学生在每一章课程内容结束后用英文写出本章的个人学结。总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归纳对各部分内容的理解,并说明其内在联系;第二部分讲述本章学习的心得体会,重点总结在学习方法上的经验与不足;第三部分为本章学习的课外参考文献列表。

通过对所学课程深入、系统的总结,可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一是提高了学生专业领域的英文写作能力;二是使内化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三是明确了自身在学习经验和方法上的不足,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可以说,撰写总结的过程,也是蕴含着养成教育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龙琪.理科双语教学[M].科学出版社,2009.

[2]任康钰.金融类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6).

[3]梁洪有,等.谈提高专业课双语教学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考论谈,2006,(4).

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范文第5篇

在考试时很难得高分。这些都体现了许多同学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化学学科的理解不够,学习方法不是十分妥当。高中化学在重视实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课堂提问、小组实验活动、课后习题处理)培养他们思维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为高校输送优秀人才,实现最优化的教育。

习惯就是把认识和知识落实转化为实践,更从实践中巩固和加深认识,再转化为更高的实践。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定持久的条件反向和自然需要,它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哲学原理,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高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整体表现为一种过渡性特点,在课业学习中面临着初中知识结构向高中知识结构的过渡,面临着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的转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

一、熟读教材,做好课前预习

教材内容是一堂课的中心思想。根据高考大纲的要求教师会围绕教材内容适当地进行扩展、补充。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应该基本清楚第二天课堂上要讲哪些内容,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独立处理,哪些内容不甚了解。结合教材配套练习册,分析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自学能强的同学要挖掘教材中更深一层的内容,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要知道书上讲什么,还要思考为什么,对重要定理结论及关键自此做好标记,对存在问题也要随时记录,这样边读边记,在细读中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提高了阅读效果,培养了自学能力。

二、课堂听讲,保证学习效率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学生学习内容多而学习时间有限。如何培养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学生在初三学习化学术语入门阶段,加上智力发展水平不够,一时很难适应这种抽象学科,针对此种情况,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找到问题答案。很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导致在高中阶段突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提问时,竟然不知如何提问。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例如阅读教材、主动编题,以小组讨论形式集思广议提出问题等。

在听讲时学生要做到手脑并用,做好听课笔记。记录抓重点,条理清楚,特别是知识点联系。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在学习知识、分析问题时的思路方法,摸到窍门、取得成功的经历和体会,帮助并提高学生掌握新学法的积极性。学生还应重视课堂实验教学。化学课上演示实验较多,尤其是高中化学必修一涉及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学生听讲时应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录、多总结,抓住本质内容。如高一化学《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节,将新制氯气分别通入装有干燥有色布条和湿润有色布条的两个集气瓶中,观察发现装有干燥有色布条的集气瓶中无现象,另一个集气瓶中的湿润有色布条褪色。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呢?说明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总结出:“干燥有色布条无现象说明氯气无漂白性。湿润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具有漂白作用的新物质。”这时教师可以引入知识点Cl2 + H2O = HClO + HCl,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因此产生上述现象。师生互动、积极配合,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并且强化记忆。

三、课后复习和巩固

复结、一定量的习题处理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和提高,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记忆性的复习,即对基础知识的回顾;二是应用性的复习,即课后练习题。在熟练记忆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知识,针对相同知识点不同类型习题都能处变不惊,形成自己的做题方法,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