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拿来主义问题探究

拿来主义问题探究

拿来主义问题探究

拿来主义问题探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师数学;课堂教学;制题能力;数学题

在高师数学教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除了知识之外,还需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学习方法在生活中即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制题与解题是变具体为抽象,继而通过分析验证,将命题变抽象为具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发挥,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数学思想也因此而形成。因此,以培养制题能力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启发学生的数学思想,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具备制题能力,带领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遨游,窥探数学的门径,掌握数学的奥秘。本文对高师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制题能力进行了探索,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建议和参考。

二、强化模型分析,培养制题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制题能力,需要学生具备“行知合一”的基本素质。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仁倡导“知行合一”,即行动与思想并重,用当代教育语言来解释,是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众所周知,学习一门学科,以“学科”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探究其内在规律是学习的主要方法;然而“探究”也是一种思想,仅有探究的行动,而缺乏对学科的理解,则重蹈了古代哲学中“格物”的覆辙。因此,作为高师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制题能力时必须要引导学生行知合一,强化模型分析,明确学习的目标,引导学生用行动来检验思想,用思想来倡导行动。

如“互斥事件”一课,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利用教学视频导入互斥事件在实践中的表示方法,继而引导学生通过模型分析和制题来概括“互斥事件”的定义,即事件A和B的交集为空,即为“互斥事件”,也叫互不相容事件。那么,该如何对生活中的互斥事件进行定义呢?对此,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制题,首先变具体为抽象,建立数学模型,随后重点对模型进行分析。

制题:某工厂生产了10个大小形状相同的样品,其中,有6个样品达标,3个样品为残次品,1个样品为废品;如果从样品中拿出1个达标样品标记为事件A,拿出1个残次品标记为事件B,拿出1个废品标记为事件C,那么,A、B、C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分析:在学生已掌握互斥事件理论定义的前提下,如何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互斥事件进行准确定义和分析,是本课的重点所在。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相关知识,在对该示例进行分析的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

提示1:如果从样品中拿出1个达标样品,那么说明事件A怎样?

提示2:如果从样品中拿出的1个样品是残次品,即事件B发生,则说明事件A怎样?

提示3:通过对事件A、事件B的探究,能够发现什么?

如此,通过上述示例与提示,则将“互斥事件”与学生想到的、需要验证的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将理论与实践在课堂上反映出来,帮助学生实现了行知合一,而这对学生以后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也为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奠定了基础。

总之,制题能力不仅是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会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重要帮助,使学生的注意力不再聚焦于问题的结果,而是能够重点放在过程层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体验,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制题能力是高师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环节,更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媒介。

拿来主义问题探究范文第2篇

江西省新课程改革2008年开始起步,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努力探索与新课改要求相适应的各种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的“探究式教学法”不仅让历史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上述要求。

笔者有幸在新课改至今完整地进行了高中两轮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学习、推导探究式教学,形成以下心得体会,现小结如下,以求大家指正。

一、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是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质疑

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判断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如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教学中先投映出恩格斯和列宁评价拿破仑的两段话(恩格斯认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而列宁认为拿破仑战争最终变成了帝国主义战争),激化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引导学生探讨恩格斯为什么肯定拿破仑而列宁为什么否定拿破仑,正确认识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高中历史教材中可质疑设问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频频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阀,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在探究的过程中营造融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其自由思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氛围是指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情绪状态,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探索和自由创造。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

当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后,老师千万不要马上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而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生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自由驰骋在探究学习的广阔时空之中。学生会在讨论中灵感飞现,新意迭出。如对性质的分析,有学生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认为既不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不是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性质类似于早期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运动,主观上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有的学生认为实际上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帝党和后党之争,维新派只是帝党向后党争权夺利的工具而已。当然,这些看法不一定科学,但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确实难能可贵。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放手解放学生,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学会合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实践表明,合作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和调查都是需要通过合作才能顺利进行的探究性学习问题。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

探究式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既可通过对教学内容重难点和重要历史问题的善疑巧问,使学生在争辩讨论中明事理、出新意,并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同时,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需要同学们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拿来主义问题探究范文第3篇

摘 要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数学难点、解决数学疑难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实验教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1-0135-02

1 前言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同时也是最难的。为了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数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进行数学实验教学。在数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实验操作,自己用双手把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具体的实验现象。这能够很好地贴合小学生的思维认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能够有效锻炼思维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实验教学,增加数学趣味

无论在什么学科的学习中,兴趣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是学生真正开始进行数学学习的时期,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未来数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数学本就是一门严谨而抽象的学科,人们很难将兴趣与之联系在一起。而且,小学生尚且薄弱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很有可能会挫伤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这让学生难以在数学学习中找到乐趣,更不用说把数学当作自己的兴趣了。对此,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数学实验教学,借助有趣的数学实验对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小学生年龄很小,大多好玩好动,有趣的数学实验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数学实验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地表达出来,不仅吸引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神于实验,还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如在教学除法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上引入除法运算的习题,并设计实验,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对于“12/4=”这样的数字较小的题目,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选出12名学生,让他们在讲台前四人一列站好。学生会很好奇:选中他们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站?这样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再问大家每排有几个人?学生一眼就能看到一排站了3个人。教师可以先告诉大家3就是题目答案,但不要告诉他们为什么,再进行延伸让学生三人一列站好,这样一来,一排又变成了4个人。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大家发现规律:每次变换,每排人数都不相等。学生很快发现,所谓除法,就是把被除数均等的分为数量等于除数的若干份。

虽然只是12/4这样的简单问题,但学生能够在变化队形、组合不同结果这样的有趣数学实验中体验数学趣味,同时能透彻理解除法的意义,吸引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3 实验教学,突破数学难点

在数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难点,对于这些难点的教学,教师如果只是进行理论教学,往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进行大量讲解,让学生练量的习题。这样不只费时费力,而且往往无法取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定的数学实验,帮助学生对这些难点进行理解。

如在教学余数时,学生往往会感到理解上有困难,因为这是比除法运算更深入的数学知识,相对而言自然也更不好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数学实验:选择几个学生到讲台前和教师一起做实验,用一定数量的粉笔构建正方形。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会很容易发现,每次如果拿出的粉笔不是4的倍数,就不能把拿出的所有粉笔都用来构建正方形:拿出5根粉笔只能构建1个正方形,剩下1根粉笔;拿出9根可以构建2个正方形,剩下1根;拿出6根则构建1个正方形,剩余2根。就这样,通过不断的实验,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剩余的粉笔数加上4乘以构建的正方形数就是拿出的粉笔数。这时,教师可以及时进行切入,为学生讲解余数的定义,结合之前所做的实验,就能够理解:余数,就是被除数减去除数,所得的差再减去除数,直到差比除数小时停止,最终的差就是余数,减的次数就是商。用数字表示,就是5-4=5-4*1=1,9-4-4=9-4*2=1。

又比如在教学角时,学生常常会对角的各个性质感到不易理解。在之前的教学中,如果一个三角形的边长变大,它的面积一定会跟着变大;而角不同,无论怎么拉长三角形的边长,它的夹角永远都是那么大。学生在学习之初是肯定不会信的,这时,教师就可以拿出放大镜和量尺,让学生亲自动手量放大后的角。经过实验之后,学生会最终得出结论:角的大小无论怎么放大,都是不变的。教师再进行解释,点明学生要注意角的定义:由一个点出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既然是射线,自然就无视长度,说明角的固定性,除非角的边绕着顶点旋转,否则就不会变化。

在实验时还能一并讲解角的运算:角的相加,45°+

30°,拿出两个三角板,把30°和45°尖端相触并在一起。学生在这一实验中发现角的相加就是两角的顶点和一边重合,另外两边和顶点组成的新的角就是两角之和[1]。

4 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数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在讲到统计时,对于平均的定义,教师可以在讲解问题时设计相应的实验:商店批发了一批苹果,总共有20公斤,现需要将这20公斤苹果平均装入10个箱子里,问应该如何装?教师在讲解这道题时,可以拿出20支笔,用以代表20公斤苹果,然后让学生用文具盒代替箱子,把代表苹果的笔平均装入其中。在做实验时可以这样提醒学生:“平均,就是每个箱子都一样。”这样一来,学生顺着这一出发点,能够很快进行思维延伸,设计方案把笔平均装入10个文具盒里。很显然,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案就是每次在一个文具盒里放一支笔,把10个文具盒都放一次后,再从第一个文具盒开始,再放入笔,直到所有笔都放入文具盒中。用数字表达出来就是20÷10=2,即每个文具盒有2支笔,每箱苹果有2公斤。在这样简单的实验中,学生能够很快理解平均的定义,并且在设计分配的实验方案时,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理论知识,通过一定的操作,表现某种结果,本就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质。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数学实验,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一个问题:抛掷两个骰子,得到两个点数之和,这些数哪些可能性最大呢?学生只是思考肯定难以得出结果,可以为他们提供两个骰子进行多次抛掷,探究各个点数之和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关系。用数字来计算需要较高的数学水平,2和12的可能性是1/6*1/6=1/36,3和11的可能性是1/6*1/6*2=1/18……学生要想得出结论,就要进行大量实验探究,就能够有效锻炼探究能力。

5 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数学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高效快速地学习数学重点和难点,培养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为学生未来更加深入地进行数学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同时,数学本就是一门服务于生活的学科,数学实验的引入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拿来主义问题探究范文第4篇

    一、课题的提出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我校高二(8)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遵循刘宗绪教授指出的“实事求是,还原历史”的原则,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拿破仑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认识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对于拿破仑建立帝制,恩格斯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

    对于这段话,同学们提出疑问:假若没有拿破仑,有没有其他人能代替拿破仑?拿破仑建立帝制是进步还是倒退?对外战争是导致拿破仑失败的原因吗?

    这些问题反映出学生们在动脑筋思考。我抓住这个机会,以“如何评价拿破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拿破仑掌权的背景、资产阶级建立第一帝国的目的和拿破仑对外战争,要求学生依据历史条件和史料,全面、客观地评述拿破仑,从而形成正确的英雄史观和个人价值观。

    二、发展目标

    1.知识拓展目标

    针对学生历史知识片面、零碎,我们补充了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着作节选,补充了《拿破仑传》《拿破仑一世传》《拿破仑时代》《德国状况》《神圣家族》《法国通史》等着作中的有关部分内容,巩固和扩充以下知识:

    (1)了解天赋人权学说、人民主权学说及资本主义社会民主、自由、平等的基本原则,认识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

    (2)了解拿破仑上台的历史契机及拿破仑的主观努力。

    (3)了解拿破仑制定的内外政策及其开拓创新的特点。

    (4)认识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性、渗透性。

    2.能力发展目标针对同学们思维单一化,力求发展立体思维、抽象思维,使之向理性思维、辩证思维发展。

    3.思想认识提升目标

    探讨历史唯物主义的英雄史观,定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与点评

    师:二百年前(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此,恩格斯有一段精彩的论述(略,见上)有位同学对此提出疑问,好,我们请这位同学陈述自己的看法。

    生1:假若没有拿破仑,也就没有雾月政变,没有法国的军事独裁政权,没有法兰西第一帝国,没有资产阶级稳定的统治秩序,没有狂热的对外征战。拿破仑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代表,他的成功与失败,都与他的勃勃雄心(或野心)、军事才能、性格禀赋密切相关。可以说,拿破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奇才。没有拿破仑,地球虽然也在转,但转法不一样。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很独特。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如果没有拿破仑,换成其他人,会不会称帝。

    生2:拿破仑熟读启蒙思想家着作,深谙社会契约论中天赋人权学说、人民主权学说,具有一定民主意识。但他为何称帝呢?启蒙思想家关于资产阶级政体的认识不同,有人主张君主立宪制,有人主张三权分立制,也有人主张开明君主专制。我认为拿破仑第一帝国比较接近开明君主专制模式,是历史的进步。

    生3:我觉得建立帝制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资产阶级建立正常统治秩序的需要。当时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法国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保护他们的利益。用督政府执政官西哀士的话来说:“我需要一把利剑。”拿破仑就是这把利剑。在法国危急的时刻,拿破仑成为革命的领头羊。因此,资产阶级必定要选择一个拿破仑式的人物。没有拿破仑,也会有人扮演他的角色。

    生4:我认为拿破仑掌权并建立帝制是他个人野心不断膨胀的结果。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1804年称帝时,加冕典礼声势浩大。请问:为什么非要请千百万人所崇拜的罗马教皇亲自参加加冕典礼?而且要教皇到巴黎来呢?“是因为他要复活查理大帝的那种权力和野心”,即满足他个人的权力欲与虚荣心。称帝后,“恢复朝仪,分封贵族,把自己的宫廷搞得和欧洲帝国的宫廷一样”,这不是为满足个人私欲又是什么?

    生5:我补充一下,在征服了欧洲许多国家后,拿破仑把法国邻近的一些国家或地区并入法国领土,使其成为法国附属国。但为什么附属国担任国王的尽是他的亲戚?如他哥哥约瑟夫担任那不勒斯国王,后又转任西班牙国王,又让妹夫缪拉继任那不勒斯国王,让弟弟路易当荷兰国王……难道是因为他们善于治国?由此,可以看出:拿破仑称帝是个人欲望的膨胀,是历史的倒退。没有拿破仑,也许法国会进入真正的理性王国,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或美国三权分立式的共和国,而不会废议会而建帝国。

    生6: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不同政体,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这说明,如果换成其他人执政,法国历史不一定会朝拿破仑军事独裁发展。

    师:刚才同学们探讨了拿破仑称帝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对于第一帝国的出现,我们还能从其他方面找原因吗?

    生7:我认为,换了其他人,也会搞专制独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法国当时生产力水平来分析,那时法国仍比较落后,处于工场手工业时代,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执政者。拿破仑废议会搞专制独裁,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只有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经济发展及资产阶级实力的增强,才为资产阶级民主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

    生8:从法国大革命的负面影响来看,也可证明这一点。大革命时期革命领导机构中缺乏民主精神,不容许有不同的政见。君主立宪派是这样,吉伦特派是这样,雅各宾派也是这样,都是派系集权,而拿破仑不过是将派系集权发展为个人专权。拿破仑声称:“要主宰世界只有一个绝窍,那就是强权。”这恰恰说明,拿破仑是所处的历史环境塑造出来的,换成其他人,也会被“逼”成拿破仑。(全班鼓掌)

    师:怎么看待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呢?

    生9:我承认,拿破仑的独裁有历史必然性一面,如果拿破仑不是一位军事天才,他就不会处于这个位置。因为,资产阶级的确需要这把利剑。然而,战争导致国力空虚,影响工业资本发展,资产阶级真正需要的是稳定而不是战争。拿破仑实行军事独裁,进行对外战争,不符合资产阶级的要求。(全班热烈鼓掌)

    生10:我认为,资产阶级选择拿破仑,一方面是因为反法联盟的武装干涉,另一方面是因为武力解决问题是大革命的后遗症。在法国历史传统中,起义、暴动、政变是斗争的主要形式,而议会斗争不是主要形式。

    生11:我觉得对外战争这一点,充分体现拿破仑的个性,也就是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拿破仑一生征战无数,创造了几乎不可战胜的神话,他对武力的迷信到达峰巅。于是,“几年后这位伟大、聪明的人物疯狂了”,不顾俄国与法国冬季气候上的巨大差异,也不考虑俄罗斯辽阔地域会导致补给上的困难,轻率地率军远征,结果失败,近百万人的生命毁在战争上。而且,他不反思失败的原因,又进行了莱比锡之战,与整个欧洲为敌,结果一败涂地。造就这个战争狂人的根本动因,是拿破仑沉醉在“成为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西方文明列国的统一者”的迷梦中。

    生12:我们不能把战争的动因简单地归结为拿破仑个人。拿破仑不仅用法典维护资产阶级政权,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他还“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摧毁封建旧制度,在欧洲传播法国的革命思想,客观上促进欧洲封建制度瓦解。因此,恩格斯说:“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师:好。一部分同学认为拿破仑上台,是启蒙思想广泛影响下大资产阶级为维护其统治的需要,拿破仑建立的独裁政权和对外扩张战争代表了大资产阶级利益,拿破仑不过是资产阶级手中的一把利剑,没有拿破仑,也会有其他人来充当这把利剑;而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拿破仑个人欲望膨胀,才导致他实行独裁,穷兵黩武,最后招致覆灭,这表明,有拿破仑和没拿破仑,法国的历史大不一样,没有谁能代替拿破仑。讨论到此,我想起一个古老的命题: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拿来主义问题探究范文第5篇

一、明确教学目的,改进教学方法

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1. 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 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

二、努力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师生均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1.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这样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2. 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三、创新教学方法

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于这一新数学教学理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改革或创新我们的数学教学方法。

1. 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主动参与。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学模式。

2. 学生分组交流,师生互动总结。此方法以教学内容为媒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例如讲解“整式的加减中的同类项”时,教师就可较好地实施这一方法,如以下面的方式进行设计:在上课时先拿出几小袋硬币,要学生们数一下各有多少钱,结果出现:

学生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中拿出来,边拿边加数:5角,1.5元,2元……(三分钟后报出共8.3元)。

学生2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的拿出来,把5角的2个,2个的拿出来……(二分钟后报出共8.3元)。

学生3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一分二十秒后报出共8.3元)教师设问:哪一位同学数得最快,并且不容易弄错,为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说出:“学生3既快又准,因为采用了分类计数。”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医院院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工业设计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