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范文第1篇

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鲁迅先生的主张是“拿来”。这“拿来”的内涵十分丰富,需要辩证认识的东西很多,现实中的错误态度也很多,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可以写成学术性长篇大论,也可以写出理论性很强的鸿篇巨著。但鲁迅先生只用了一个包含若干小比喻的大比喻来阐述这个道理,一下子使这个道理变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了。

我们不是要谈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吗?好,先生就顺手打个比方,把我们要面对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比作祖先留下来的一座“大宅子”,又用“大宅子”里的人和物来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的组成要素。我们要不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大宅子”?由此问题引出了三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一种是为表示自己“革命”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还有一种是欣然全盘接受遗产中不良成分的“废物”。针对这三种错误态度,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这“拿来”与欣然接受者可不一样。“拿来”以后怎么办?当然要清点清点,分门别类,该要的要,不该要的就丢,你看,这多通俗呀!

鲁迅先生把“大宅子”里面的人和物分为三类:一种是有益无害的“鱼翅”(精华),一种是有毒却也有用的“鸦片”(可利用的糟粕),还有一种是完全没有用处的“姨太太、烟灯、烟枪”(纯粹的糟粕)。针对这三种遗产,先生提出了处理“三原则”: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至此,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的“拿来主义”也就明确了,不是不继承,也不是全继承,而是批判性地继承。

《拿来主义》中这种形象说理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比喻说理的方法。比喻被誉为“修辞之王”,它既是一种形象化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在论说中常用的方法。比喻说理,就是运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复杂为简明,变抽象为生动,表述婉转而有较强的说服力。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胜过一大篇平淡的议论。任何艰深的道理,一经比喻就易解好懂多了。

运用比喻说理,一要选好喻体,二要力求新颖,这两点在《拿来主义》中均有体现。一座祖先留下来的“大宅子”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祖先的遗产,二是包涵性强。作为遗产,符合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整个人类遗产)的特点;作为一个包涵性很强的对象,利于拆分。若不具备这两个特点,就没法“拿来”论述“拿来主义”。同时,这个比喻还有利于对比手法的运用。面对“大宅子”,错误的态度与正确的态度就形成了对比,而对比又使说明的道理更加明晰,让读者一看即可发现其是非对错。

形象说理是鲁迅先生杂文的一大特色,有时他点到为止,有时他通过比喻加描写来详细刻画。如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他把反动文人称为“落水狗”,提出了要“痛打落水狗”的著名论断。你看,“落水狗”这个比喻多么形象,多么生动,把反动文人的本质揭示得穷形尽相,淋漓尽致。

主席也十分擅长形象说理,从而使其文章能够深入浅出。他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分析批判“党八股”的第六条罪状“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时说:“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你看,这段话多么形象生动而又幽默呀。

学了《拿来主义》,我们是不是应该从《拿来主义》中“拿来”形象说理的方法呢?下面,不妨试一试。

阅读鲁迅先生的杂文《沉滓的泛起》,思考并回答问题。

日本占据了东三省以后的在上海一带的表示,报章上叫作“国难声中”。在这“国难声中”,恰如用棍子搅了一下停滞多年的池塘,各种古的沉滓,新的沉滓,就都翻着筋斗漂上来,在水面上转一个身,来趁势显示自己的存在了。

自信现在可以说能打仗的,是要操练久不想起的洋枪了,但也有现在也不想说去打仗的,那就照欧洲大战时候的德意志帝国的例,来“头脑动员”,以尽“国民一份子”的义务。有的去查《唐书》,说日本古名“倭奴”;有的去翻字典,说倭是矮小之意;有的记得了文天祥、岳飞、林则徐――但自然,更积极的是新的文艺界。

先说一点另外的事罢,这叫作“和平声中”。在这样的声中,是“胡展堂先生”到了上海,据说还告诫青年,教他们要养“力”勿使“气”。灵药就有了。第二天在报上便见广告道:“胡汉民(胡展堂)先生说,对日外交,应确定一坚强之原则,并劝勉青年须养力,毋泄气,养力就是强身,泄气就是悲观,要强身,悲观,须先心花怒放,大笑一次。”但这样的宝贝是什么呢?是美国的一张旧影片,将探险滑稽化以博小市民一笑的《两亲家游非洲》。

至于真的“国难声中的兴奋剂”呢,那是“爱国歌舞表演”,自己说,“是民族性的活跃,是歌舞界的精髓,促进同胞的努力,达到最后的胜利”的。倘有知道这立奏奇功的大明星是谁么?曰:王人美,薛玲仙,黎莉莉。

然而终于“上海文艺界大团结”了。《草野》(六卷七号)上记着盛况道:“上海文艺界同人,平时很少联络,在严重时期,除各个参加其他团体的工作外,复由谢六逸、朱应鹏、徐蔚南三人发起……集会讨论。在十月六日下午三点钟,已陆续到了东亚食堂……略进茶点,即开始讨论,颇多发挥……最后定名为上海文艺界救国会”云。

“发挥”我们还无从知道,仅据眼前的方法看起来,是先看《两亲家游非洲》以养力,又看“爱国的歌舞表演”以兴奋,更看《日本小品文选》和《艺术三家言》并且略进茶点而发挥。那么,中国就得救了。

不成。这恐怕不必文学青年,就是文学小囡囡,也未必会相信。没有法子,只得再加上两个另外的好消息,就是目前的爱国文艺家所主宰的《申报》所发表出来的――十月五日的《自由谈》里叶华女士云:“无办法之国民,如何有有办法之政府。国联绝望矣……际兹一发千钧,全国国民宜各立所志,各尽所能,各抒所见,余也不才,谨以战犬问题商诸国人……各犬中,要以德国警犬最称职,余极主张吾国可选择是犬作战……”

同月二十五日也是《自由谈》里“苏民自汉口寄”云:“日者寓书沪友王子仲良,间及余之病状,而以不能投身义勇军为憾。王子……竟以灵药一裹见寄,云为培生制药公司所出益金草,功能治肺痨咳血,可一试之……余立行试服,则咳果止,兼旬而后,体气渐复,因念……一旦国家有事,吾必身列戎行,一展平生之壮志,灭此朝食,行有日矣……”

那是连病夫也立刻可以当兵,警犬也将帮同爱国,在爱国文艺家的指导之下,真是大可乐观,要“灭此朝食”了。只可惜不必是文学青年,就是文学小囡囡,也会觉得逐段看去,即使不称为“广告”的,也都不过是出卖旧货的新广告,要趁“国难声中”或“和平声中”将利益更多的榨到自己的手里的。

因为要这样,所以都得在这个时候,趁势在表面来泛一下,明星也有,文艺家也有,警犬也有,药也有……也因为趁势,泛起来就格外省力。但因为泛起来的是沉滓,沉滓又究竟不过是沉滓,所以因此一泛,他们的本相倒越加分明,而最后的运命,也还是仍旧沉下去。

一九三一年十月二十九日

1. 从标题可以看出这篇杂文的构思建立在一个什么基础之上。请简要分析。

2. 请赏析第一自然段的划线部分。

3. “反语”是讽刺性杂文的常用手法,请在文中挑出两例并加以赏析。

1. 从标题“沉滓的泛起”可以看出,这篇杂文的构思建立在一个比喻的基础之上。这篇杂文把要批判的人和现象比作臭池塘里泛起的“沉滓”,本身就含有对他们的讽刺和批判。民族危机日重,抗日反蒋运动不断高涨,但胡汉民却同一批政客、文人以及投机商人,借抗日之名营私,徒作空言,侈谈“救国”。鲁迅就用“沉滓的泛起”来比喻他们,揭露他们。(用一个比喻来构思全文,好处是说理形象,这形象之中往往可以渗透极强烈的褒贬之情。臭水塘里泛起的“沉滓”,你可以看到它的烂像,你可以闻到它的恶臭,厌恶之情油然而生;用这样的东西来比喻那些在国家危亡之时虚谈救国甚至借抗日之名营私的人和事,真是太贴切不过了)

2. 以池塘比喻黑暗腐朽的社会,以沉滓比喻社会的败类,用描写就把社会丑恶的样子活现了出来,也把“显示”者的心态暗示了出来。(这里采用的是比喻加描绘的方法。这个比喻是统管全文的,说“沉滓”就必须说“池塘”;而一个“停滞多年的池塘”同时也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状况,社会是黑暗、腐朽的,所以才会有大量的“沉滓”,遇到合适的时机,就会泛起来,而且,“沉滓”的“显示自己存在”的心态也表现出来了。可以这么说,这一个比喻,言简义丰,形象生动,说服力很强)

3. 例一:“但自然,更积极的是新的文艺界”。这句话表面上是在赞扬“新的文艺界”,说他们在“国难声中”表现积极;而实际上却是在讽刺他们的所谓“积极”,如“爱国歌舞表演”,如喝茶聚会,如成立“上海文艺界救国会”等,其实都是在显示自己,对国家危难不起任何作用。

拿来主义范文第2篇

我们中国人向来崇尚礼尚往来,但是,近百年来,我国从世界上拿来了什么?有为世界奉献了什么?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中国的法杖远远落后于世界。我国的经济文化都无法与欧美相提并论。建国以后,我们的国家建设曾依赖前苏联的技术支持。建国以后,毛主席倡导我们独立自主自里根生,但是中国的发展不可能独立于世界之外,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世界上学到了不上东西,是中国经济发展起来,我们建立的自己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我国的导弹技术、核技术的奠基人钱学森和邓稼先都是海归派,他们从国外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使我们自己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两弹一星的成功。一句话,中国的发展从来没有离开过世界的帮助。我们靠“拿来主义”走向了富强。我们从世界上拿来了不少东西,可是我们为世界奉献了什么呢?

回顾历史,我国的近代史上贡献给世界的东西,微乎其微。唐代,我国曾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可千百年之后,我们大大落后于世界。我们的社会赖以发展的东西大多都是来自西方。欧洲北美的技术领先于世界,我们只好用自己的血汗钱去购买别人的技术,我们用几吨的小麦换日本的一架小小的照相机,我们一直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跑。一个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民族落到今天这种地步,我们作为炎黄子孙能不感到羞愧吗?

为了贡献于世界,我们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注重发展创新,让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创新的名族,让我们的科学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让世界到我们这里来拿最先进的技术。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无愧于祖宗,无愧于世界。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自豪的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高三:汝宗兴

拿来主义范文第3篇

从整体来看,很多石化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在规划过程和资金投入上都存在着“重硬轻软”、“重技术轻信息”、“重概念轻应用”的问题。

石油和化工(以下简称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很大成绩。数据库系统由最初的数据文件系统微机版的桌面数据库系统,发展到目前以大、中型服务器为主要硬件平台的大型关系数据库系统; 而网络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也已经较为完善,并在大中型石化骨干企业、不同水平的生产过程中实现了自动控制,小型石化骨干企业的主要产品的主要流程已经采用流程控制系统和低成本自动化成套技术。

“不过,石化行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企业的发展很不平衡,不同规模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伟才这样认为。

从整体来看,很多石化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在规划过程中、资金投入上都存在着重硬轻软、重技术轻信息、重概念轻应用的问题。企业在信息化工作的观念上落后于当前形势的发展,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上与企业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协调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再有,石化行业信息化尚未形成完善的数据库群,信息共享水平较低,即使在自动化水平较高的企业中,“自动化孤岛”、“信息孤岛”问题也很突出,信息不能在企业内被有效传输和利用。就网络和数据库两大支撑技术而言,网络技术应用实际上还只处于“联通”的程度,离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信息化差距很大。而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的应用才刚刚开始。

中石油聚焦主营业务

据了解,在200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完成了《中国石油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其中两个子项目――地球科学与钻井系统(简称A1)、上游生产信息系统(简称A2)已经启动。地球科学与钻井系统面向油气勘探开发综合研究业务,以数据资产管理中心为核心,辅助勘探开发项目规划与决策; 上游生产信息系统面向勘探开发生产动态管理业务,辅助勘探开发生产经营管理决策。A1、A2与ERP系统将是未来几年内中国石油要统一推广的三大系统。

吉林石油集团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姚斌介绍说: “与炼油和化工企业不同,油田是没有围墙的工厂。油田涉及的业务比较分散,横跨地域较广,信息化的工作相对比较复杂。”

就拿钻井来说,钻井施工是个复杂的过程,施工现场一般又远离生产指挥机关。过去指挥机关要想实时了解现场情况并做出决策,除了通过电台、电话外,必须亲赴现场,否则在钻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实时数据,有关部门只能在第二天甚至完井后从电子报表或书面报表中得到,直接影响了管理工作效率。(譬如,为了及时获得实时数据,一口重点井现场,往往车水马龙,不仅给现场作业带来极大麻烦,而且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为此,大港油田集团公司在2004年应用了远程传输技术,通过远程实时监控、传输井场数据,指挥机关可以及时掌握钻井动态,实现了几代石油人的梦想。

“近20年来中石油的信息化工作主要集中在石油勘探和开发的主营业务上面,我们的ERP项目正在筹划中,但是放在了后头,不像中石化放得那么靠前,这也是中石油和中石化在信息化战略上的差异。”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数据中心科长谭向农说。

对于石化行业“生物链”的上游――勘探与开发者而言,数据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信息化管理应当以数据为核心。新疆油田的信息化建设最早可以追述到20世纪70年代,经过2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在石油的勘探和开发上有比较齐全的数据中心。

尽管如此,谭向农依然认为,目前国内大型石油企业从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在软件开发上要落后国际先进水平5年左右的时间,在数据规划、数据资源管理上至少要落后国际先进水平近10年的时间。

中石化以ERP为主线

2000年10月,中国石化在香港、纽约、伦敦成功上市,中国石化要不断地深化改革,建立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与机制,改革需要信息化推动,改革形成的新体制的运行需要信息化来支撑。为此,中国石化提出了以ERP为主线的信息化建设基本思路。2001年,制定了《中国石化ERP系统总体规划》; 2002年开始在4家企业进行ERP试点; 2003年在炼化、销售企业推广,同时在油田企业试点; 2004年全面推广; 到今年3月,已经有49家企业ERP系统上线运行,总部应用开始启动。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化纤和化纤原料生产基地,是中国石化首批试点企业。仪征化纤股份公司信息中心主任陆佳介绍说: 近几年,仪化公司以ERP为主线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信息技术应用已经由业务应用层逐步向业务核心层进行渗透,为建立以ERP为核心的集生产控制、业务管理和决策支持于一体的三层构架的信息技术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具有仪化特色的企业信息化系统。

众所周知,ERP项目的实施具有规模庞大、功能复杂、风险高等特点,因此,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靠“拿来主义”就能够成功的。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在ERP项目的实施中就历经挫折: 据相关业内人士介绍,由于领导的信息化意识比较强,公司从1998年便开始做ERP项目,但是第一次尝试就失败了。当时通过招标比较,该公司选择了北京的一家IT公司(现在这家公司早已倒闭了)。当时,在实施ERP项目之前,公司有些业务流程是员工自己出报表,然后领导签字,这中间并没有第三者审核环节。而建设ERP项目过程中,中标的IT公司并没有对其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调研,故没有发现这一特点。系统上线之后,要求必须有审核环节,这就导致员工自己出报表自己审核,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不得不重新修改系统。诸如此类的系统改动还有很多,最后的结果就是系统不能再改,宣告失败。

中海油突出IT治理

“要在信息化建设中加强以IT治理为重点,促进集团价值最大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信息管理部系统与应用管理经理陈溯这样认为,并且指出上述观点就是中海油的信息化工作指导思想。中海油从2003年12月开始组织基于流程的ITIL(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项目建设,在IT治理上迈出了第一步,并通过2年半的实施,建立起了一整套管理体系。

ITIL侧重于服务质量和用户增值,描述了大量IT服务的基本流程,把在IT管理方面最好的方法和实践经验总结起来,形成规范,为企业的IT部门提供一套从计划、研发、实施到运维的标准方法。

因此,中海油实现了基于ITIL系统的信息系统三级运维体系,完成了从技术管理到流程管理、再至服务管理的管理方式的转变,跨越了从技术导向到用户需求和服务为导向的观念转变。

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源于中海油在ITIL项目上起步比较早,当时很多厂商也讲不清楚ITIL到底应该怎么做,只能靠公司自己摸索。“比如公司的资产方案很清晰,但是当资产和事件、问题关联起来之后,再做一些主动性的管理难度就比较大,这其中既有人的因素、也有流程的因素、还有如何正确使用一些电子工具的问题。”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信息技术中心通信网络管理经理郭强这样认为,同时,ITIL项目在实施和应用中的难点也表现在: ITIL本身比较概念化,如何把ITIL的理念具体地体现在日常业务和工作中是关键所在。此外,ITIL还有一些很理想的管理工具,比如问题管理,这些在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

今年中海油开始了基于ISO20000的认证,预计在年底完成,这将为SOX(Sarbanes-OxleyAct,简称SOX法案)审计打下扎实基础。

展望“十一五”规划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未来五年的信息化工作如何展开?这个问题切实地摆在了每个石化人面前。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信息管理部副总经理王同良指出: “集团重组改制以来,在信息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今后 信息化建设将由以信息基础设施和基本应用建设为主,向以完善基础设施和建设管理应用系统为主转变。”

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系统管理部副主任齐学忠认为: “‘十一五’期间要以ERP建设为主线,深化ERP应用,完成ERP系统在全部企业的推广实施,建立中国石化统一的经营管理平台。”

无论是怎样的信息化工作思路,要想成功推广试点、深化应用,就要总结当前试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解决在试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打通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是一个困扰IT从业人员多年的问题,这点在石化行业也不例外。

举例而言,海洋化工制造业信息系统的应用层内部与应用层之间存在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岛。在过程自动化层面的应用与石化企业相比较有一定的差距,先进控制和优化控制几乎是空白; 管理执行层(MES层)只有零零散散的应用,没有起到上下数据传输的纽带作用,也没有发挥核心应用应有的效益; 以ERP为中心的经营计划层的应用由于缺乏底层和核心层数据的支持而收效甚微。

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管陈家美分析海化集团信息孤岛现象时指出,“首先是主导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之间的断层,生产过程的关键数据不能及时准确地流向管理层,控制和管理是各自的信息孤岛。导致在管理层面反映的数据,出现客观数据少、人为数据多的现象,使管理层的生产数据失真; 第二是在管理与供销之间,财务管理、销售管理和供应管理彼此之间也是信息孤岛,容易造成较大数额的呆账、坏账; 第三是在产品和客户之间,由于缺乏现代化手段支撑,无法实现大产品大服务的目标,甚至导致客户流失。”

仪征化纤股份公司信息中心主任陆佳在谈到信息孤岛问题时认为,“实时数据库可以衔接业务管理层与生产控制层,是企业信息化三层构架中衔接业务管理层和生产控制层的关键项目,是ERP系统的主要数据来源和基础,建设实时数据库是解决信息孤岛现象的关键。”

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提出了海洋化工集成制造“管、控、营”一体化思路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利用国产工具软件对产品三个层面实施信息资源规划,实现系统数据共享功能集成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遵从统一一致的指导思想,制定三个层面应用系统共同接受的数据标准。解决实时数据库、关系数据库和文

本数据库的数据通信和集成技术,建立过程控制层、管理执行层、经营计划层应用的数据结合点。

抓好一把手工程

大家知道,一个重大项目的成功与否,一把手脱不了干系,信息化建设工程就是如此。

首先,ERP建设就是一个一把手工程。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ERP系统的实施是一个关系到企业发展全局和深层变革的重大管理工程,建设过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没有一把手的责任到位,ERP系统的实施将会阻力重重。

譬如,仪征化纤公司就是成立了一把手挂帅的,各二级单位、部门一把手参加的ERP项目领导小组,在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规划设计、现场实施和上线运行的各个阶段,充分体现一把手对重大问题的“即时决策”和对关键环节的“即时推动”。

但是,部分石化企业代表表达了另一种声音: ERP是一把手工程不假,但是我们公司的“一把手”不懂IT,主意天天变,计划天天改。所以说,“一把手”应该在项目初期统一协作、统一规划时发挥作用,而在后期实施时就不必参与过多。

第二,ERP建设应当以业务部门为主导。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炼油化工规划研究所室主任刘一心认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其主要工作思路应该是为信息系统建设要为公司业务服务,不能靠领导和IT部门一厢情愿,应该由业务部门主导,要非常了解自己的业务基础,哪些业务适合信息系统实现,哪些则不是。

“实际建设中,不是说按照ERP或者ITIL的原则不走样的照搬建设就好,从本质上来看它们只是一个方向和指引,业务才是核心。”郭强说。

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信息中心主任何耀武回忆说: “当时我们就坚持让业务部门领导统管ERP项目,业务部门提需求,IT部门来实现。”

第三,信息化建设要统一认识、统一规划。

陈家美认为,“从分析形成信息孤岛的原因来看,首先是原来受认识水平和应用范围所限,从没有考虑较大范围的系统功能集成; 其次考虑使用信息化手段时往往站在本部门、本单位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实施信息化应用系统,容易造成层面之间的信息孤岛; 三是现在的企业信息化合作商或系统开发商,还没有同时涵盖三个层面的应用系统和开发能力,大多针对某一个层面的应用居多; 四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认识不够,仅就眼前的应用而准备数据,长效的基础性的数据开发没有得到重视。”

尽管统一认识至关重要,但实现有难度。刘一心认为,“要做到统一认识难度很大,比如领导和员工上下观念的统一、各部门之间利益的统一、业务部门与IT部门认识的统一、上下游企业规划的统一等等。”

第四,注重人才培养,实现长期运维和长效改进。

郭强分析到,“ERP工程庞大,结构复杂,随着建设的逐渐深入,我们越发感觉到人才是一个短板,尤其是在关键岗位、关键环节上缺乏挑大梁的IT人才。虽然我们通过培训,大家理论上理解了,但是很多时候实施难,发现的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难题。”

刘一心也有同样的看法: 信息化不是“建”出来的,而是“用”出来的,可是“谁”来用呢?工程建设时我们依靠国外咨询公司和国外工程师协助,项目结束后国外专家走人了,留给我们一个最大的问题――信息系统的长期运维和可持续改造,这些关系到我们的投入能否收到应有的效益,遗憾的是,我们恰恰缺乏这样的人才。

第五,国产软件备受期待。

一个非常遗憾的事实是,在ERP项目中,国外软件占据了大部分的份额。

中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信息研究所所长金坤认为,“由于小企业投入少,利润低,往往得不到大型软件公司的重视。拿个软件来就让我们用,很显然,系统实用性不强,应用效果特别不好。因此,非常希望国内的软件厂商能够多关注小企业,尤其是国营的中小企业。”

面对国外软件大行其道,而信息化程度迟迟得不到明显提高的问题,行业人士分析说,目前,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时往往急功近利、推进过快,对国外的软件采取拿来主义,结果出现投入很大、效益不高、系统应用水平低的现象,软件开发集成度差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要把国外软件拿过来集成再造、引进吸收再创新; 另一方面,面对广阔的市场,国内IT企业应当迅速成长起来,发挥本土企业优势,为石油石化企业打造适用性更强、成本更低的信息系统。

图1 ERP应用情况

图2 OA应用现状

图3 曾发生过的安全事故

评论:确保企业信息安全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赵战生就明确地指出: 信息化建到哪里,安全保障就应该跟到哪里。然而在石化行业,信息安全建设的总体情况却不容乐观。对于数据恢复业务而言,有研究显示: 只有5%的石化单位拥有或在建灾难备份系统,63%的单位处在规划中,此外还有32%的单位尚未考虑灾难备份系统的建设。

2000年,中海油进行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随后上线了应用系统。当时IT部门主要负责账号管理、权限管理、系统打补丁等日常管理工作,但后来系统逐渐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比如病毒、甚至系统崩溃。郭强介绍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2003年中海油在总部做试点,上线了安全管理项目,包括安全管理规范、安全管理框架、软硬件安全管理等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并增加了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到2005年左右开始安全管理系统的推广工作,搭建起整个集团的安全防护体系。“中海油的经验就是安全管理要总体规划,要形成各体系集中上线。”

以前吉林油田各采油厂之间的网络架构采用微波技术,现在吉林油田的38个局域网主干通道采用光缆连接,油田拥有自己的通信公司,各局域网之间通过信息中心互联。油田中心网的安全方面,在互联网出口设置防火墙,内部网络采用物理网闸,统一采用业内权威的杀毒软件。但是吉林石油集团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姚斌依然觉得: 我们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对油田内网威胁最大的还是病毒和黑客的攻击。

拿来主义范文第4篇

去日本之前,我一直认为日本文化是“移植”其他文化的。总觉得他们在古代靠移植中国文化,明治维新以后靠移植西方文化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刚去的时候,这个概念变化并不大,因为看到很多新书都是从西方直接翻译过来的,而且翻译的速度非常快,有的学术图书在欧美国家出版三五个月后就能在日本出版。

后来,通过上课和看书,这种印象在慢慢改变。我的整体感觉是,他们虽然翻译了大量西方的著作,但是多数学者一般不是“言必称某某”,似乎不说西方的某个大家就不权威一样。更多的是从西方著作里面找方法和重要论点,然后与日本的现实结合起来做探讨。我在学家庭社会学的时候,所用的教材里面多数的研究方法是欧美的,少数是日本学者的。但是针对欧美的方法,日本学者都根据实际需要做了补充和发展,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在做这样精细的工作方面非常出色,所以这些书读起来并不觉得是在用欧美的嘴巴说日本的话。当然,社会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是这样,其他方面我不是很了解。

在生活中,我觉得中国人去了之后都会看到很多熟悉的东西。比如日本的文字都和汉字相关,尤其是日本汉字,很多都是我们的繁体字。比如说日本的筷子,日本的跪、坐,这些东西我们都是熟悉的。但是这些东西都已经比较日本化了。

首先说汉字,有些日语汉字比中国的汉字多一笔或者少一笔,于是中国的学生、特别是刚学日语时间不长的学生容易把这些日本汉字写错。有一次,一位日语老师很认真地和中国的学生说:“记住,你们是在写日本汉字,不是在写中国汉字。”有的中国学生在下面嘟囔:“你们把中国汉字都搞错了,还有道理!”后来一琢磨,很佩服这位日本老师的自我意识。

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和服改自中国古代服装,但是并不是简单地仿制,而是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在里面。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东西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翻版,比如茶道,比如书道等等。

日本在文化上好像不怎么讲“拿来”这样的概念。关于文化问题的讨论中,我看到过研究中国思想比较早的学者竹内好用“回心”和“转向”来理解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道路。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融合”创造的,日本的现代化是“移植”创造的,所以他认为日本的现代化前途比较渺茫。当然,这已经是几十年以前的观点。有一些学者也用“受容”或者是“变容”这样的词来描述文化之间的学习和交流,这两个词都有“融合”的意思。

从整体上来看,我的看法是,日本应该是属于善于学习这一类型的,不是简单地偷懒拿来。

在工业方面,我们都知道汽车的技术并不出自日本,但是现在日本车被公认为是最经济的。在节省燃料、节省材料的同时还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汽车的各项指标。所以,连美国最近也感到了日本汽车对本国汽车企业的压力。还有,在家用电器方面,日本的索尼、松下等公司的产品质量及其研发能力在世界上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这也不是靠简单的模仿就做得来的。

电子时代以来,日本最具突破性的创新就是集成电路,以前的电子管在日本人手里变成了集成板。从此,才有了把各种元器件都放到一个小小的印刷版上的电视机和手机等现代化电器。

拿来主义范文第5篇

攻进这座标志性建筑,让胜利者欣喜不已。我们从照片上看见,他们三五成群,四处闲逛,或者坐在豪华的沙发上持枪留影。既然主人已经逃亡,他们便非常自觉地把自己当成新的主人。

随着卡扎菲政权逐步瓦解,类似的场景天天上演。不断有外国记者受邀参观这些被卡扎菲遗弃的庄园,看见士兵们在宽敞的房间里跳舞庆祝,跳到主人的沙发甚至大床上狂欢作乐,“卡扎菲永远不会出现在这儿了”,几乎是他们一致的想法。

前任执政固然不会回来,但是他遗留的大笔财富,应该如何处置呢?

成者王侯,败者寇

有句名言:胜利者是不应受到指责的。当一个政权突然地、以一种不正常的方式轰然倒地的时候,它的继任在处理前任“遗产”时,往往无所顾忌。

公元前480年,波斯大军攻入雅典,纵火焚城,希腊人的圣地雅典卫城被夷为平地。一百多年后(公元前330年),当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攻陷波斯帝国首都之后,“动用了一万头骡子和五千匹骆驼才将这座城市所有的财宝运走”。据说,为了报复波斯人焚毁雅典卫城,亚历山大大帝在酒醉之后投出火把,也把壮丽的波斯都城烧得一干二净,城中最著名的建筑“百柱厅”,只留下巨大的残骸。

征服者大行劫掠与破坏,既是胜利者身份的体现,也是肆无忌惮的心态使然。被征服者早已从肉体上被消灭,他的财富当然为我随意支配。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只是有的时候,这样的破坏与劫掠,同时伴有强烈的政治含义和精神因素。

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愤怒的群众攻克巴黎城中象征封建专制的巴士底监狱并把它夷为平地。当时,塞纳河上有一座石桥尚待完工(已经起好名字叫“路易十六大桥”),老百姓热情高涨地把监狱拆下来的石块运到工地,为的是“每天都能踩在万恶的旧城堡的碎块上面”。1791年新桥落成,名字已经改成了“革命”。1810年,拿破仑一世为纪念替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八个已故将军,在桥上安置了他们的雕像;路易・菲利浦复辟以后,桥名又恢复成“路易十六”,拿破仑的将军雕像当然也被扫地出门。

面对旧政权的“遗产”,拿来主义的态度最常见,也最实惠。

“父死子继”,有特例

如此种种,国际法上有个专门的说法,叫做“继承”。当一国分裂成数国,数国合并成一国,或者其他的能使国家领土发生变化的原因,引起的结果叫“国家继承”。当一个政府因为革命或者而发生了变化,政权有了更迭,引起的结果就叫“政府继承”(依照宪法引起的政权更迭,比如说选举,不属于政府继承)。还有就是发生在国际组织之间的合并与分裂,统称做“国际组织的继承”。今天发生在利比亚的情况,就属于政府继承;而卡扎菲1969年发动革命之后,也产生了政府继承。当年的继承者,如今被新人继承,历史就是这么爱捉弄人。

国际法上的政府继承,主要为了解决旧政权的国际权利和国际义务如何在新政权下完成交接。新政权希望接过旧政权的国际权利(比如说联合国席位),国际社会则希望新政权继续履行旧政权曾经承诺的国际义务(比如说遵守已经签署的条约)。这是新政权和国际社会打交道所必做的功课,而新政权如何“继承”旧政权遗留的种种国家财富,纯属内政,似乎就和国际社会无关了。不过在现实中,并不是这么简单。

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希特勒政府。包括外交部在内的德国政府多个部门、纳粹党部,秘密警察机构的大多数秘密档案被盟军缴获,这些文件除去向纽伦堡提供审讯证据之外,还促成威廉・夏伊勒创作著名的《第三帝国兴亡史》,这位幸运的作家谦虚地表示:“如果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我的这种个人经历还不会诱使我尝试写这本书……这样大批的珍贵材料落入当代历史学家手中的事情,过去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在此以前,一个大国,即使战败了,它的政府被革命了……它的档案也总是由它自己保管的。”

2003年,萨达姆政权在美英联军的强大攻势下土崩瓦解,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新政权,“继承”局面格外复杂。

有些继承,是新政权内部的烦恼。萨达姆掌权时,为了个人享乐或者弘扬武功,在国内留下许多“遗迹”。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屹立在巴格达“绿区”、为纪念两伊战争而建的“卡迪西亚之剑”,就是其中的代表。拆除派认为,这些“遗迹”是“萨达姆压制人民的体现,没有任何审美价值,因此不值得纪念,应该被彻底销毁”。而保留派则坚持认为,无论如何,萨达姆的这段统治已经构成伊拉克历史的一个篇章,“他对国家的影响不该被轻易抹掉”。保留,拆除,还是征作他用?伊拉克政府颇为头疼。

还有些继承,因为有美军掺合而显得复杂,臭名昭著的阿布格莱布监狱就是其中的代表。2003年萨达姆政权以后,美军“继承”了这家监狱,投资5500万美元改造它,警卫工作全部由美军负责,主要用于关押和审讯囚犯。2004年美军虐囚丑闻爆发,阿布格莱布监狱顿时成为美军残暴的象征,也在伊拉克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人们纷纷质问:为什么把自己的监狱交给美军去“继承”?

假如把政府继承不恰当地比作国家财富的“父死子继”,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前者遗留的东西,后者未必一定能拿到。

拿来,什么最受欢迎

在书本上,国际法上的继承(包含国家继承、政府继承和国际组织继承)指的是国际法的权利和义务由一个承受者转移给另一个承受者所发生的法律关系。转移的内容多种多样,这里面既包括好的东西――比如说国家财富,也包括不那么讨人喜欢的东西――比如说政府债务。从理论上讲,挑肥拣瘦是行不通的。

不过,一旦遇到好的东西,大家还是要抢,要争,或者拿它当作外交谈判的砝码。

黑海舰队是前苏联四大舰队之一,也是前苏联战斗力最强的舰队。1991年苏联解体,因为舰队司令部和92%的基地都设在乌克兰,因此它的归属就成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争论的焦点。黑海舰队应该归谁继承?谁应该拿到这支舰队的主要部分?这个问题直到1994年才有了第一个协议,而在此后若干年中,俄乌双方围绕黑海舰队举行了N次谈判。最近一个重要决议发生在去年4月,乌克兰同意这支舰队继续驻扎在境内,期限延长25年。作为回报,俄罗斯继续向乌克兰出售天然气,价格在原合同基础上再降30%。

还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另一个继承对象就不像黑海舰队这么讨人喜欢了,它就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从地理位置上说,它百分之百位于乌克兰境内,苏联解体后当然归乌克兰继承。但是1986年的爆炸事故仅仅是一系列善后的开端:发生事故的核反应堆上覆盖的“石棺”需要重新加固;很多人受到放射性污染之后,慢慢患上各种疾病,需要不断投入医疗援助……什么都需要钱,而一笔接一笔的后续开销,是否也该由乌克兰全部“继承”下来?2006年4月,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借着“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周年展望未来”国际学术大会的场合公开表示:希望签署消除该事故后果备忘录的有关各方遵守自己的承诺,补偿乌克兰因为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而遭受的损失。

……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医院院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工业设计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