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秀生培养计划

优秀生培养计划

优秀生培养计划

优秀生培养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北京高等教育;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改革

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2015年3月,北京市教委正式启动“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该计划是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领域的重大改革,是在考虑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规律和北京高校建设实际的基础上,充分研究酝酿,全面论证完善,逐渐打磨成型并适时推出的,将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对北京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充分认识实施“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重要意义

第一,“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是推动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重大举措。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是检验高校办学能力的最重要标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高校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过程中,社会对高水平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前瞻性地、有针对性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专业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的社会建设人才。北京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正是在这种大环境、新要求的背景下提出的,通过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海外境外知名高校的合作,实现学生在多所高校接受教育,享受更加丰富优质的专业、课程、师资、实践教学资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从形式上看是一种学生访学计划,而从本质上看是以优质资源共享为前提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这项改革将会对全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第二,“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是深化北京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综合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2014年,教育部开展了“两校一市”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以来各高校综合改革的步伐也在明显加快。综合改革是高等教育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高校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必经之路。综合改革不是改革的综合,而是要抓住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环节和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机制创新,从一点的突破带动全局事业的发展,由点及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开展好综合改革,首先要找准突破口,而“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正是一个好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随着“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深入开展,高校在专业方向上的调整节奏需要不断加快,相应的课程教材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也要提速,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继续加强,各种资源体系的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实施,也必将带动起北京高校特别是市属高校综合改革的新一轮高潮。

第三,“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是促进北京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北京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服务于北京教育全局事业的发展,只有各级各类教育进行统筹协调,穿越边界,形成有效联动,才能形成更加科学连贯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联动,北京市将该项计划的实施与高考招生挂钩,招生名额在各区县分配,适度向北京远郊区县倾斜;同时,在名额分配过程中,也实现了北京市属高校向全国贫困地区考生的倾斜。这些举措既保证了招生的公正透明,也照顾了边远地区,进一步促进了北京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将会成为引导高中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挥棒,区县的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小,北京教育事业全局工作也将驶上健康快速发展的新轨道。

积极推动“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各项改革深入开展

“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重点工作包括三个子项目:“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和“实培计划”。

第一,“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第一个子项目,是实施由北京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双方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双培计划”。“双培计划”又可以分为三种形式:长期访学、短期访学和辅修培养。第一种形式是长期访学,主要通过“3+1”模式进行学生培养,即由市属高校负责招生,学生在大一到大三这3年时间里,在中央高校的相关专业学习,大四回到学籍所在的市属高校学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北京市在充分尊重各校意见的基础上,已经制定了长期访学的计划表,明确了对接学校、专业、访学人数等问题,将在2015年将长期访学计划纳入北京地区高校招生工作。第二种形式是短期访学,即选派一些优秀的市属高校学生到中央高校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学习,主要提升专业学术水平。这项工作北京市已经开始了试点,建设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学院,接收了部分北京地区高校学生访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第三种形式是辅修学习,即利用中央高校开办的暑期学校等形式的资源,每年遴选部分市属高校优秀学生到中央高校修习辅修专业。这项工作北京市在2014年暑假也已经开始试点,在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分别开办了辅修班和实践创新培养班,效果不错。

第二,“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第二个子项目,是实施由北京市属高校与海外境外名校双方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外培计划”。“外培计划”主要是支持部分市属高校学生到海外境外知名高校开展为期2年左右的访学活动。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市教委加强宏观指导和统筹,联系海外境外名校建立若干个北京高等教育“外培计划海外境外基地”,接收市属高校优秀学生访学,探索学生海外境外培养新机制;二是鼓励和支持各市属高校积极与海外境外知名高校建立学生培养长效机制,遴选优秀学生开展海外境外访学活动;三是鼓励中央高校发挥自身在国际交流中的优势带动作用,为市属高校学生到海外境外开展访学拓展渠道,也就是俗称的“搭车计划”。目前,北京市已经制定了“外培计划”具体的试点方案,将于2015年开始在市属高校中招生,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学生规模。

第三,“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第三个子项目,是实施以提高学生实习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培计划”。该项目的工作重点,就是要通过不断加强市属高校与中央高校的资源共享、高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交流,打造规模更大、水平更高的高校实践创新教育平台,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创业就业创造条件。今后,北京市将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建设:

一是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水平。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项目研究,深入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开展实习实践,将科研和实践成果融入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之中。北京市每年将遴选一批优秀学生,给予“大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提升专项”资金支持。

二是深化“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计划。支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研究,促进高校与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实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计划包括应用技术、科学研究、创新创业三类,鼓励学生真题真做,支持跨校际、跨专业、跨年级联合开展。

三是积极开展开放实践创新中心建设。以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为依托,集中建设若干具备优质实践实训条件、多学科交叉的开放实践创新中心,加强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创新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开放共享机制,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优秀生培养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工商管理专业 阶段式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高技能,在教学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管理工作,但高职工商管理学生重点培养的方向是中、基层管理者。管理是一门艺术,年轻的学生经历太少,部分学生连基本的为人处事可能都有问题,而我们现在有很多高职教育一开始就给他讲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其实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并不容易,我们在培养过程中应当分阶段进行,层层递进。下面我将分五个阶段来谈谈如何培养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

一、第一阶段(第一期),素质教育。

在这一阶段可以不涉及专业知识,重点从观念上让学生去改变,从行为上让学生去理解作为一名管理者最基本的是什么。该阶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演讲能力:作为一名管理者,他的说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在众人面前说话都不清,何谈管理。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胆量,可开设演讲与技巧、演讲与主持、普通话等课程。实训演练:进行不同主题的演讲或主持人大赛。

2.写作能力,管理人员经常草拟相关文件,制作相关表格。培养学生的日常写作能力。开设课程有: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

3.礼仪:管理者经常出席一些公众场合,懂得基本的礼仪是必要的。开设课程:公关礼仪。

4.团队协作能力:没有优秀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调动每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主要开设团队协作的相关培训课程。实训演练:团队游戏、集体活动、分组讨论等。

开设课程:团队精神培训

职业证书:考取普通话证书

二、第二阶段(第二期),员工教育。

没有做过员工,却要去管理员工,对毕业生来说太难了。要让学生意识到,只有首先成为一名优秀员工,才能做好管理,否则没有办法让下属员工信服。我们要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员工”。该阶段强调执行力的问题。从这一阶段开始对管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主要开设一些基础型课程:管理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操作技术、市场调研与预测、基础会计学、员工基本手册。实训操作:1.参观学、中型企业,写出调研报告。2.聘请企业优秀员工在校进行演说。3.小论文“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员工”。4.基本会计做账。5.校企业合作,到企业里去实习基层员工工作。

职业证书:可考取高级营销员证书(营销师四级)、会计从业资格证等。

三、第三阶段(第三、四期),中、基层管理者培养。

该阶段是我们培养学生最重要的阶段。高职工商管理学生大部分只能胜任中、基层管理工作,这也是高职院校境况的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1.简单计划的制定能力(小组计划、车间计划、月度计划、季度计划等);2.培训能力的训练(如何去培训下属员工);3.员工日常管理能力;(如:考勤管理、人事管理、基本工资的核算);4.基本制度的拟定能力(如:办公室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车间物品管理制度等)。

开设课程:计划制定与管控、培训演练、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员工管理、现场管理、物流与仓存管理、电子商务技术、管理心理与管理沟通、生产运作管理、企业文化建设。

实训操作:1.聘请企业优秀基层管理者在校进行演说。2.以某企业为例制作基层组织计划;3.制定相关基层管理制度及相关图表;4.企业模拟沙盘演练;5.校企业合作,到企业里实习中、基层管理流程。

职业证书:可考取人力资源师四级。

四、第四阶段(第五期),中、高层管理者培养。

重点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与领导意识。主要培养学生的:1.中、高层战略计划的制定能力;2.项目管理能力;3.人事管理与人事调动能力;4.市场开拓能力。

开设课程:企业经营战略管理、项目管理、人事管理与薪酬管理、营销策划、财务管理。

实训操作:1.聘请企业优秀中、高层管理者在校进行演说。2.以某企业为例制作企业战略计划;3.制定相关中、高层管理制度及相关图表;4.现场招聘演练;5.校企业合作,到企业里去实习。

五、第五阶段,顶岗实习。

阶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简表

参考文献:

[1]姚奇富.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国高教研究》.2010,(0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蔡泽伟,姚奇富.高职教育要为现代制造业培训技能型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3-14.

[4]张芳向.技能型人才匮乏制约物流业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06-01.

[5]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杜会科学版),2005,7,(3).

优秀生培养计划范文第3篇

部级高层次人才开发成果丰硕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积极寻访适合集团公司产业板块发展需要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目前已取得重大收获,共有3名正式入选国家“”高端专家、4名已通过国资委专家组评审并向中组部推荐,实现了人选“零”的突破。对已入选的人员,正抓紧以集团公司科研单位、产业公司为平台实施落地工作,研究建立确保留得住、用得好、发挥效能新机制。同时,甘肃西固公司马晓东作为集团公司杰出人才代表成功入选“第十一届中华技能大奖”,该公司并成功申报“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集团公司4名优秀专家人才也成功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6名人才开发优秀工作者获“全国电力教育培训新星奖”。

重大人才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重点以业绩为标准,突出为企业持续贡献度,经过层层评价选拔,共培养命名20名“双十大杰出人才”和2780名“112人才”,树立了人才标杆,标志着“112人才工程”历时8年经过四个阶段建设已实现批次动态更新增值。这些拔尖和优秀人才为集团公司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评价,共有154名、40名专业人才分别入选规划前期、法律专业人才库,增加了人才库人选储备,为专业工作开展的科学性提供了专家支撑。

树立一大批拔尖高技能人才标杆

在大规模开展人才培训的基础上,通过选拔参加“第八届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继电保护工)”和电力行业申报评审,培养产生9名“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7名“全国电力行业优秀技能选手”。通过实施“第十届中国大唐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点检定修、风电检修两个赛事,并以逐层选拔竞赛的方式,培养产生35名“中国大唐技术能手”、48名“中国大唐优秀技能选手”,其中前3名共9人成为“中央企业能手”,实现了以赛促训、激励广大技能人才的目标。

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

坚持以业绩、成果、知识、技能为主要条件,凭借十分高效、节支的信息化评价工具,通过开展2011年度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工作,共培养产生839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3387名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实施《2012年职业技能鉴定实施计划》,在业内率先突出培养产生168名辅控网运行人才及203名风电运检人才,共培养产生293名技师和高级技师、5105名高级工及以下技能人才,有力促进了高级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优秀生培养计划范文第4篇

基层一线成为

培养选拔干部的“主阵地”

在基层培养干部,从一线选拔人才,已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鲜明导向,“万名干部下基层”、“挂、包、帮”及创先争优等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得基层一线成为培养选拔干部的“主阵地”。

在省委办公厅颁发的《关于贯彻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坚持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提拔重用在重大工作、重大考验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

贯彻落实这些目标要求,则需要进一步畅通渠道,打破体制,建立健全从基层一线遴选和培养党政干部的机制。从我省的实践来看,不少地方在建立竞争选拔机制、培训管理机制、科学考核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良好的成效。

从干部自身来说,在基层一线的工作经历,使他们更能感受到普通群众的困难与艰辛,使他们更能意识到基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不足。这些不仅能够培养起他们与人民群众的血肉感情,而且能提高他们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在政法系统工作多年的干部抓招商能行吗?”原任巴中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委维稳办主任的孟进,在去年8月被安排到巴中市经济开发区任党工委副书记后,人们不禁有些疑问。其实,在巴中,像孟进这样从机关到一线任职的干部并不是少数。

从2006年开始,巴中市就尝试在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到2009年,通过开展“挂、包、帮”、机关干部回乡开展群众工作、“双千工程”等活动,使机关干部下派到基层挂职锻炼的载体更加多样。去年7月,巴中市委正式出台文件,从制度层面推进在“三个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工作,即在基层工作一线、招商引资一线、项目工作一线去培养锻炼、选拔任用和表彰奖励干部。

一线培养:干部成长的“练兵场”

巴中市发改委主任科员祁斌是个典型的“三门”干部,尽管业务知识很过硬,但却缺乏基层工作经验。2010年,他被选派到平昌县驷马镇挂任党委副书记,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锻炼,征地拆迁补偿、城乡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他来说都是一道道难解的“习题”。经过一年多的扎实工作,祁斌参与的驷马镇文明新村建设、双城蔬菜产业园区建设和小型农田水利示范点建设等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经过这一年的挂职,我最大的收获是对基层组织的运行有了一定的认知,特别是对农村基层组织的运行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祁斌深有感触地说。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三个一线”工作任务重、责任大、环境复杂,是年轻干部锻炼成长的“练兵场”。近年来,巴中市共有10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通过“三个一线”的方式在条件艰苦、困难较多、群众需要的地方得到锻炼提高,使他们在基层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群众,锤炼党性、锤炼作风,在解决实际问题和驾驭复杂局面中增长才干。

2010年,巴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务员管理中心副主任白煜,被派到通江县广纳镇挂任副镇长。挂职期间,他带领全镇10余名大学生创立了全县首个大学生创业园,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同时整合镇域内产业发展,依托镇科学技术协会,创立了广纳镇农业技术协会、水产养殖协会、小家禽养殖协会、蔬菜种植协会等,为广纳镇农村经济的发展探索出了有效模式。

一线选拔:干部成长的“直通车”

去年换届期间,因为一线工作实绩突出,南江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波被委以市投资促进委主任一职。他上任后,立即组织编制了全市招商引资规划、重大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了投资促进工作机制,理顺了招商引资工作流程,仅3个月时间,就牵头策划、包装、推介招商引资重点项目63个。在第十二届“西博会”上,他策划的“四川巴中投资项目推介会”,共签约项目30个,总投资210.4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巴中市拓宽干部选任渠道,建立完善从“三个一线”遴选干部的机制,使来自基层一线和急难险重一线的优秀干部能脱颖而出,形成了一条干部“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上得来”的良性循环链,使“三个一线”真正成为干部成长的“直通车”。

33岁的李全庆是江苏邳州人,2009年,他被公选到市教育局副局长岗位后,分管学校安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工作。由于李全庆在工作上业绩突出,使得巴中市在2010年全省教育科研排名中名列前茅,全市校园安全事故大幅度下降。去年,在巴中市换届中,李全庆又走上了共青团巴中市委书记的岗位。

在去年换届期间,巴中市9名党政班子副职被提拔到市级交通、建设、农业、投资促进、扶贫移民等重要部门担任“一把手”,使在一线实绩突出的干部真正拥有了平台、得到了重用。巴中市计划在3―5年的时间里,市、县(区)级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三个一线”工作经历的达到一半以上,市、县(区)级机关中层干部队伍中具有两年以上“三个一线”工作经历的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市、县(区)级机关县处(乡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具有“三个一线”工作经历的达到100%。

待遇倾斜:干部成长的“希望田”

在巴中,连续在乡镇担任党政正职满10周年以上,且德能勤绩突出、符合条件的现任乡镇党政正职可享受副县级非领导职务工资医疗待遇。这是巴中市推行政治经济待遇向“三个一线”倾斜的实例。

南江县南江镇党委书记翁晓洪,从事基层工作28年,曾当过11年工商干部,又在双流乡、乐坝镇、南江镇等乡镇担任党委副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等职务达17年之久。2011年7月,按照规定,他开始享受副县级非领导职务工资医疗待遇,这让他备受鼓舞。

巴中市积极落实各项激励保障措施,让干部安心在一线工作,切实让“三个一线”成为干部成长的“希望田”。市委专门出台政策,规定在乡镇连续担任党政正职满10周年以上,可享受副县级非领导职务工资医疗待遇;在乡镇连续担任副科级领导职务满10周年以上、且符合条件的,可享受正科级非领导职务工资医疗待遇;在乡镇工作累计满20周年以上、且符合条件的科员,可享受副科级非领导职务工资医疗待遇……政策实施以来,已有14名乡镇党政正职享受了副县级非领导职务工资医疗待遇。

同时,干部人事招考名额也向“三个一线”倾斜,巴中规定公开录用公务员和新提拔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应有一定名额定向招录优秀村干部和服务基层项目人员。近年来,巴中市公选了22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乡镇副职,公开考录15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委会(居委会)主任为乡镇(街道)公务员,从大学生村干部中公开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59名。

链 接

我省实施“111计划”

优秀生培养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招生宣传 生源质量

中图分类号:G473.2 文献标识码:A

1硕士研究生生源现状

2014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实施了全面改革,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连续两年持续减少。2016年受经济增长乏力、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的影响,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止跌回升,研究生招生形势有所好转,但生源分布不平衡问题依然严峻,特别对于省属高校而言,理工类专业报考情况并不乐观,而社科类专业报考热度持续升温,报录比一直居高不下。同时,以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为代表的优秀硕士研究生生源向名校集中的现象日趋明显。由于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规定了所有推免生均享有依据招生政策自主选择报考招生单位和专业的权利,各名校不断加大推免生接收比例,使推免生进一步向名校集中,各省属高校则面临着优秀生源危机。

2探究有效提高生源质量的招生宣传方式

2.1加强招生宣传队伍建设

各高校应建立由导师、管理人员和在读研究生组成的三位一体研究生招生宣传队伍,其中,导师宣传队伍应由熟悉本单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学术水平较高、有热情、有责任心、有精力的导师组成。管理人员宣传队伍应由各单位负责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研究生宣传队伍应由本科学习经历来自不同高校的在读研究生组成。在宣传工作中,各类宣传人员发挥自身优势,各司其职,优势互补,针对不同的对象,有侧重的开展宣传工作。

2.2强化网络宣传

各高校结合研究生生源特点,加强学校官方网站建设,及时研究生招生信息;建立移动端招生宣传平台,提高考生获取招生信息的便捷性、及时性;持续强化新媒体平台宣传,创新宣传内容及形式;同时,在各类研究生招生宣传网站招生信息,不断扩大招生宣传范围。

2.3实施优秀大学生学术夏令营

优秀大学生学术夏令营是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选拔优秀生源的重要途径,具有定位准确,宣传特色突出,考核全面等优势,面向对象为本科期间成绩优秀大学生,特别是可能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大学生,一般于每年6-8月在接收推免生及硕士研究生报名前开展,通过举办招生政策宣讲、优秀导师学术报告、营员学术沙龙、重点实验室参观,实验技能与理论水平考核等活动,让考生身临其境感受学校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理解学校研究生培养理念和学科优势。同时,学校可以根据考生在夏令营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全面考核考生的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及科研潜力,有效的解决了只根据分数来衡量考生水平的问题,极大程度上避免了“高分低能”现象发生。

2.4实施优秀硕士研究生生源培育计划

优秀硕士研究生生源培育计划是深入挖掘校内优秀研究生生源的长效化宣传途径,面向对象为本校的低年级本科生,有效解决了以往研究生招生宣传缺少长期性、连续性的问题。优秀硕士研究生生源培育计划应择优选拔低年级本科生,并根据其兴趣爱好及所学专业,与在校研究生和导师组建科研兴趣团队,帮助低年级本科生提前了解学术前沿,培养科研能力,提高专业认同感。导师也可以根据自身科研课题研究情况,提前了解考生情况,根据其水平将研究生期间的培养过程前移,指导他们提前进入实验室协助研究生做一些基础工作,尽快的融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为取得优秀的科研成果抢占先机。

2.5强化招生宣传的长期性和连续性

各高校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均集中在报名及调剂开始之前进行,在短时间内向考生传达大量的招生信息。而考生的报考选择是经过长期积累的,在全面了解学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就业状况后,谨慎确定的,并非短时间的仓促选择。因此,高校的招生宣传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坚持连续性,在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力和行业认知度的同时,要把招生宣传工作融入到考生的日程生活、学习当中。

基金项目:2016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研究生招生计划配置与调节机制研究――以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研究”2016-YB-09。

参考文献

[1] 2016年全国研招调查报告[EB/OL].中国教育在线,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