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神病的防治

精神病的防治

精神病的防治

精神病的防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精神病病人 管理与防治 社会问题

本文资料源自本中心近5年来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管理对象为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患者,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龄26~55岁。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 心理治疗 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龄、学历、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 工娱疗法 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时,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与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以及学习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2 结果

2.1 疗效评估 经过12~24个月的治疗管理,经我中心与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联系、观察,所有病人病情稳定,2年内无肇事肇祸,无关锁现象发生。

2.2 效益评估

2.2.1 社会效益 本资料中的83例病人在管理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冲动、毁物、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纳入管理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 经济效益 本文中83例病人纳入管理,病情稳定,大大减少了住院治疗次数,减少了社会医疗资源的浪费。

3 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与全国各地的有关报道相似,精神疾病患者给医疗单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对政府交办的收容治疗任务理当坚决执行,可长期下去难以负重。就我国的国情而言,这些病人也难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费用。像这样的精神病人日趋增多,已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给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精神病人造成的伤人事件已屡见不鲜,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防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图探讨一条社区管理与治疗相结合的新途径。

精神病的防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神因素 冠心病 防治与康复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53-0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迫血管腔狭窄或闭塞,使心肌缺血缺氧甚至部分心肌产生坏死的心脏状态。冠心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危害最大的心脏病,是目前中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

我国古代就对本病有了深刻的认识,将其命名为“胸痹”。《内经》的《灵枢?五邪》篇曾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灵枢?厥论》篇还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种真心痛讲的就是胸痹的重证,相当于医学的“心绞痛”,“心肌梗死”。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中情志失调即精神因素对冠心病的防治与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见,我国古代就已对冠心病的诱发因素有了明确认识。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精神因素不仅对冠心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心绞痛,心梗,心源性骤死等冠心病的急性发作也有促发或触发作用。此外,冠心病患者在发生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后,或者在治疗前夕或治疗过程中,甚至在出院后的康复时期,还会并发焦虑等一系列精神并发症,这些精神并发症又会反过来加重或再次触发心绞痛和急性心梗。

生活中,什么能成为引起冠心病急性发作的精神因素?

这因人而异,即主要取决于个人对一些常见精神刺激现象的脆弱性以及对某些事情后果估计的不同而不同。

据证明,心绞痛患者受到精神刺激时,不仅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而且肉体上也容易出现多种新症状。此外,据测定,心绞痛患者的疼痛阈在发病前很早就已降低,即容易出现疼痛感。据观察,生活中触发或加重心绞痛的精神因素是很多的,例如焦虑,恐惧,愤怒,狂欢等等。

生活中的精神刺激与骤死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在民间早已流传,而且在各种书刊中时有报道。

据有关资料显示,诱发因素加上近期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会导致精神生理上的创伤,这种创伤以介导因素的形式存在。它会进而加重冠心病的病情或随时触发心源性骤死。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骤死的因素很多。其中常见的有丧偶,失爱(人或物),焦虑,恐惧,狂欢,恫吓,惧怕手术等。所以,对已经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来说,要预防心绞痛,心肌梗塞和心源性骤死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严重并发症的急性发作,就得避免接触上述各种不利的精神刺激。

从行为或态度的角度来看,要全面认识患者对其冠心病的反应情况,最好还得从患者入院前,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恢复期间对其冠心病的情绪反应说起。

1 患者入院前夕对其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态度

此期患者态度可分为两种:即在症状明显之前,持轻视态度。症状明显之后,又会出现恐慌。据统计,从症状开始出现到就诊,期间平均每人耽误四至五个小时以上,60%的心源性骤死中都发生在这一期间。通过观察,只要缩短就诊时间,50%的冠心病患者都能避免死亡的发生。为此,急需在社会上,特别是对高险性患者及其周围人员,进行冠心病就诊常识的教育。

2 患者入院时和住院期间对其冠心病及其治疗的态度

2.1 患者对其冠心病的精神反应。

2.1.1 客观地承认并正确对待自身疾病,并在整个恢复期采取谨慎态度。

2.1.2 伴或不伴精神变态或精神抑郁的过分依赖态度或行为,即配合不主动。

2.1.3 缩小或否认其冠心病的严重性,即有意或无意采取轻视态度。

2.1.4 用其冠心病来对付或刁难医护人员或周围其他人员。

其中,最可取的是第一种心理和行为,最危险的是第三种心理或态度,此种心理常被称作“否定”心理,除否定心理外,轻视心理对其冠心病的康复也极为不利。

2.2 患者对其冠心病治疗的精神反应。目前,治疗冠心病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①内科冠心病特护室治疗;②植入心脏起搏器;③外科心脏手术。心脏手术后,25%-50%的患者出现精神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精神综合征:①谵妄;②幻觉;③偏执型精神病;④合并不同程度抑郁的混合型钟情性精神综合征。

2.3 患者对换床和出院通知的精神反应。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对少数的精神患者来说,会引起严重焦虑,因为失去了特护室的安全感,但大多数患者却把换床视作好转的象征,有利于病情较好的方向发展。在院内恢复期间,绝大多数患者变得乐观,但准备出院时,有的患者变得过度兴奋或激动,或者由于路途活动量大的原因,往往出现心源性骤死的恶性后果,故应特别注意预防。

3 患者出院后对其冠心病的精神反应和行为

据观察,院外恢复期的主要精神并发症为抑郁。这种抑郁在类型上属于反应性的,其促发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失爱(包括人和物);②失去独立生活能力;③活动和工作受限;④失去周围人的尊重;⑤丧失技艺;⑥担心冠心病复发及由此引起的心源性骤死。

除以上促发因素外,心肌梗塞患者运动耐量低下时,还会出现其他一些体力上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有加重抑郁的倾向。总之抑郁症状轻微时,可视作一种正常反应;但严重时,却实属一种极为不利的或病态的精神反应。

故在急性心梗的整个恢复期,特别是在梗塞后抑郁高峰期内应特别注意这方面的护理。

在冠心病患者的精神治疗中,重要的是通过以上介绍明确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精神并发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采取相应的精神护理措施。同时还应向患者说明精神护理在冠心病防治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可见,在冠心病的防治与康复过程中,精神治疗与其它内外科治疗手段是同等重要的。有时,在患者预后的康复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以上的介绍引起广大医护人员及患者的高度重视。珍爱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精神病的防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精神病;分区;防治;康复;发展与现状

众所周知,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包括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全球有4.5亿人患有神经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11%。在前10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目前已超过总疾病负担的1/5,在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20%[ 1 ]。估计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高发的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 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不断加大, 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1 世界精神疾病分区防治、康复的发展与现状

1.1 法国精神病分区治疗

1.1.1 法国的分区[2]治疗的发展历史:法国的精神病服务组织开始于1838年。真正开放病房是到1920年才首次出现。虽然1960年政府首次对分区治疗的概念进行了提议,但是这个建议直至1975年才被通过,而经过1985年和1991年的补充才正式将精神病患者再适应社会作为补充目标。

1.1.2 分区治疗现状:包括3种不同形式的防治分区:普通成人、儿童及少年、司法精神病。这些不同的分区作用就在于当急诊需要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能够按照成人和儿童的差别来进行收住,每个分区包括不同的干预措施,在治疗方面更是将成人与儿童分开,提供最合适的治疗举措。

1.1.3 分区治疗取得的成就:分区治疗有着法律条款的保护,法国这一强有力的举措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肯定,除了有大量的精神病医生及护士进行支援以外,同时还有社会各界认识来帮助患者获得重新进入社会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在分区治疗的过程中他们的医疗经费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政府和社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确保了患者能够得到免费的治疗,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也是十分成功的案例。

1.2 美国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和现状

美国精神病疾患社区的设置包括心理学、躯体治疗、志愿者以及对应的精神科医生和护士组成,以社区为单位成立的治疗组中至少包括10名以上的成员,每个成员都有自己所负责的具体项目,组员之间的良好沟通确保了能够尽快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组中成员除了要接受专门的训练外还同时必须保证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能够和患者之间顺利的交流,确保患者能够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而治疗组成员则在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了解患者的生活能力、症状及社会功能等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3 香港社区精神医学的现状

香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系统也包括多个组成部分,如社会康复服务、外展服务及中途宿舍等。社会康复服务的工作范围遍布整个香港,要求每个护理人员要分管大约50名患者,而患者主要经由精神科医生或家属介绍、申请而来。其工作任务主要是利用社会资源来提供治疗护理以及相关知识的宣传。

1.4 世界精神疾病康复的概况

WHO新的健康概念对于健康的定义[3]不仅仅是没有生病还应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精神上的健康而协调性发展。1977年美国联络精神病专家G.Lengle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新医学模式在美国、加拿大、法国、香港等地已有多年历史,如美国将黑人移民集中居住,防止抑郁症的发生。香港的精神康复中心有庇护工厂、日间会所、康复协会、会心小戒酒协会等。社区服务长期制,陪同患者康复训练,指导患者择业、面试、工作能力、社交能力恢复。总的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阶段到康复阶段的过度,目前的重点在于患者与社会的重新接轨,建立良好的诊疗模式,为精神病诊疗提供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2 我国精神疾病防治的发展与现状

2.1 我国精神疾病患病情况

目前我国的精神病患者总数已经超过了1亿大关,发病率超过7%,在疾病治疗方面的最大负担[5]。21世纪初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精神病患者总人数为1600万人,而近年来部分地区也进行了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调查,而做的较好的是浙江和河北两省,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包括精神分裂在内的精神病障碍患者患病率为0.5%,这个数值与全球调查结果相近,但在精神障碍的总患病率中来看仅仅只是少部分。从细化分析来看,我国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为抑郁症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其次为酒精滥用的物质使用障碍,这两种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8.6%和3.0%,这个数值高于全球统计值的7.3%和2.0%,这说明我国在某些精神障碍患病率方面并不低,是对于精神卫生工作的一个巨大挑战[6]。

2.2 精神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概况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卓有成效,在治疗精神心理疾病方面的效果也越来越得到肯定,已经成为了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状况作出诊断,而且中药治疗的同时合并应用精神药物比单纯应用精神药物的效果要好得多。罗和春教授牵头所提出的针灸治疗方案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个治疗措施大大缩短了疗程,减少了药物成瘾性,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

2.3 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与现状

在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开展之后我国开始了正式对精神疾病治疗工作的确立[8]。会议制定建立精神疾病防治机构,提出了对于重型精神病的防治管理是工作的重点,要做好预防、早发现、早治疗。1986年第二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促进了精神卫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七五规划中明确了以社区为中心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目标。而从近年来的文献来看[9-10],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而且在我国许多地区仍缺乏有效的精神卫生服务,导致精神分裂患者肇事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必须重视这方面的防治工作。目前精神病尚无法根治,必须采用药物干预、心理干预、家庭干预、行为干预等若干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程序在社区中是可以开展的,而国外的先进事迹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道路,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个案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不久的将来在精神卫生服务工作方面会有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季卫东, 周国权, 黄佩蓉等 发展中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J]. 中国卫生资源 , 2011, 14 (4) :245-247

[2] 严和.法国精神病分区治疗概况介绍[J]. 上海精神医学,2007,19(2):127

[3] 宋修珍,孔临萍,燕 炯等. 国外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及现状[J]卫生软科学 2004,18(3) :134-135

[4] 龚信夫.从整体医学与生命发育观来看内观治疗疗效[J] .上海精神医学,2005,17(6):369

[5] 彭纯清 刘建恒 罗和春. 新医学模式在社区医疗及精神康复中的应用[J] . 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38) :117

[6] 杜舒宁,王健.我国农村精神卫生服务供给、利用情况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 28(4):284

[7] 陈戎. 精神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概况及科研思路[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6 卷增刊:181-182

[8] 李东兰 .我国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干预的研究进展[J].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2) :2445-2446

精神病的防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个案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2-0122-04

Effect of case management in treatment of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JIANG Songguo ZHU Huiwu WANG Jiaohua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shan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Jiangshan 324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case management in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Methods A total of 360 patients with basic stable major psychiatric illnes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20 commun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180 cas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case management, control group were not adopt case management because patients did not agree to attend the case management.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arried out for a 22-months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then the clinical efficacy, medication compliance, troublemaking assess the situation and life quality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clinical efficacy, medication compliance, troublemaking assess the situation and life quality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all

[Key words] Case management; Severe mental disease;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research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病时,极有可能丧失对周围环境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并且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甚至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长期患病者可能给患者本人、家属及社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1]。由于重性精神疾病自然预后差、社会功能伤害明显、致残率高的特点,引起国家卫生部门的重视,然而由于人们长期的精神卫生知识匮乏,对于精神疾病存有偏见,导致绝大多数患者患有心理问题后都不能及时地就医,这也导致许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散落在社会,给精神卫生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2]。个案管理是一种基于社区的新型福利服务供给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医疗管理模式,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发展兴起[3],并在本世纪初最早引入我国,目前也开始应用于慢性疾病的管理。众多研究表明其在提高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4,5]。为此,本研究将个案管理应用于重性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从20个社区选取360例病情基本稳定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精神病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6];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③与家人共同生活,能够接受有关精神卫生教育;④小学以上文化程度;⑤年龄18岁以上。排除标准:①心、肺、肾、肝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患者;②乙醇或其他药物严重依赖患者;③无法配合患者;④妊娠以及哺乳期妇女。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则,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80例。试验组男84例,女96例;年龄18~62岁,平均(40.48±21.63)岁;精神病史1~12年,平均(5.33±1.27)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82例,偏执型精神障碍44例,心境障碍29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18例,其他类型7例。对照组男83例,女97例;年龄19~61岁,平均(40.46±21.38)岁;精神病史1~13年,平均(5.49±1.32)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85例,偏执型精神障碍42例,心境障碍27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15例,其他类型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精神疾病类型、治疗前依从性及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给予个案管理,并针对个案给予有针对性地阶段性治疗方案及生活职业能力康复,具体方法为由专业精神科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家访,每月一次,及时掌握患者病况,并叮嘱患者和家属,在居家治疗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及时咨询医务人员;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相关精神疾病的居家治疗与护理等相关常识,现场对康复及药物应用进行宣教,使患者家属充分了解疾病治疗方法及护理的重要性;详细、通俗地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对药物使用方法进行详细指导;身体治疗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治疗及护理,通过情感认知等方法对患者情绪给予有效疏导;每月组织患者进行一次精神卫生知识讲座,邀请相关院内医务人员进行知识宣教,并鼓励患者进行讨论,共同传授经验。对照组患者为病情基本稳定但不愿参加管理,无系统的治疗及康复措施。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22个月规范化管理治疗和随访,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服药依从性、肇事肇祸评估情况及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和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肇事肇祸评分、疗效。①服药依从性采用自制依从性量表,依从性诊断标准:完全依从:能够自愿、按时依医嘱服药;部分依从:不能够严格遵医嘱服药;不依从:难以遵医嘱服药。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病例数]×100%。②肇事肇祸评分采用《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肇事肇祸评分指南》[7]进行评分,从轻到重分为0~5分。③疗效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8]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8]进行评估,BPRS量表包括关心躯体健康、焦虑、情感交流障碍、紧张、定向障碍等18项内容,每项0~7分,总分18~126分,总分反映疾病严重性,总分越高,病情越重;SDSS量表包括职业和工作、婚姻职能、父母智能、个人生活自理、家庭内活动及家庭外活动等10项内容,每项内容0~2分,总分0~20分,总分反映社会功能障碍的严重性,总分越高,社会功能障碍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依从性情况比较

在治疗和随访期间,试验组的依从率(96.11%)明显高于对照组(6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表1 两组患者依从性情况比较[n(%)]

2.2两组患者肇事肇祸评分比较

实验后,试验组的肇事肇祸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表2 两组患者肇事肇祸评分比较(x±s,分)

2.3 两组SDSS、BPRS 评分比较

实验后,试验组的SDSS和BPR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表3 两组SDSS、BPRS评分比较(x±s,分)

3讨论

3.1 重性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危害

重性精神疾病是表现极其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临床表现为精神功能障碍或者受损的程度达到患者本人自知力严重丧失、妄想、幻觉、行为紊乱、思维障碍等精神病性症状,造成患者日常生活受损,不能面对现实生活,并且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及他人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甚至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正常功能,精神疾病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给社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9,10]。长期以来,由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持续地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和关注,但患此类疾病的患者初期并无明显表现,因而耽误病情。或由于社会对精神疾病存有歧视态度,增加了大多数患者的心理负担,致使患者患有心理问题后尽量隐瞒病情,不愿面对自己的病情而不就医,这也导致相关卫生部门无法及时地掌握许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情况,给精神卫生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11]。

3.2 重性精神疾病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门近些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些年来我国成年人人群精神疾病患病率占将近成年人口的两成,也就是说,成年人中几乎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然而这些患者中只有极少数因心理问题看过医生,而就诊的患者中绝大多数已经发展为重性精神疾病[12]。然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自然预后很差,在缺乏治疗的情况下,病情将很不稳定,对社会功能及公共安全带来极大损害,患者自身残疾率和自杀率也很高。从而可以看出,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高,但是就诊率低,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未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就诊,导致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流落社会,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根据卫生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四千余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然而只有不到一半的患者在院接受治疗,其余大部分病人流落于社会[13,14]。造成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不能或不愿就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匮乏,对精神疾病患者存有偏见,和无法承受精神疾病患者长期带来的负担[15]。精神疾病对家庭造成极大的精神及经济负担,是目前我国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在所有疾病负担中占有极大比例。由于精神疾病患者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同时治疗疾病需要花费巨额的金钱,使家庭不堪重负,除此之外,为了防止精神疾病患者有过激行为,每个精神疾病患者必须有至少一名家属陪伴,从而也加大了家庭的负担,这也是导致精神疾病中断治疗的原因之一[16]。

3.3 个案管理的方法及作用

我国卫生部门要求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应该以社会为基础,采用全面康复手段,积极治疗精神类疾病[17]。同时要求各个地区相关卫生部门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网络,进行精神疾病的查访,开展精神疾病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持续有效的基础管理的同时,要积极努力地进行个案管理。所谓的个案管理,是一种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为患者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与措施,使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在社区内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18]。个案管理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个案管理组可由精神科专业医生及护士随时对病人进行药物指导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用量、用法,并在不同时期随时调整护理方案,对于疾病的治疗及患者各项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个案管理可以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避免患者治疗的中断,提高社区治疗的质量,为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提供良好的条件[19,20]。

3.4 本研究临床效果分析

我院为了使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及劳动能力,从而帮助患者早日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重返正常的社会生活,探讨了个案管理在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中的效用以及经济、社会效益,重点分析了有效的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工作模式,为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管理治疗工作,特别是个案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本次研究采用实验前测试、针对性管理治疗和随访等干预、实验后测试的模式,以先随机确定社区、再随机确定患者的方法随机从20个社区选取360名病情基本稳定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服药依从性、肇事肇祸评估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依从率为96.11%,对照组的依从率为62.22%,试验组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的依从率优于对照组,并且试验组的肇事肇祸评估情况以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参考文献]

[1] 杨惠青,邓筱璇,黄群明. 社区个案管理在重性精神疾病病人治疗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2,10(8):2109-2110.

[2] Karow A,Reimer J,Konig HH,et al. Cost-effectiveness of 12-month therapeutic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as part of integrated care versus standard car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reated with lluetlaplne lmmedlate release(ACCL,SS trial)[J]. J Chn Psychiatry,2012,73(3):402-408.

[3] Magdalcna A,Chcryl N. Designing measurements to assess cases management outcomes[J]. Lippinccctt`s Case Management,2002,7(6):261-266.

[4] 刘云娥,王志红. 国外个案管理在家庭护理中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6A):65-67.

[5] 薛美琴,张玲娟. 个案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及思考[J]. 中华护理杂志,2014,49(3):367-368.

[6] 李东兰. 我国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干预的研究进展[J].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2):2445-2446.

[7] 韩静. 天水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与精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1):131-132.

[8]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63-166.

[9] 邵志梅,李乃萍,李浒,等. 对精神疾病病人进行社区干预和防治的应用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2-33.

[10] 卢智胜,唐燕芳,黄翠姗. 130例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成效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2(4):600-604.

[11] 李守春,卢振胜,胡雅伟,等. 社区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1):46-47.

[12] 王凯,李丽红,宋平,等. 深圳市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康复管理模式效果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57-159.

[13] 代光智,杨德华,毛文君. 成都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区防治现况调查[J]. 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1,5(6):323-325.

[14] Yamaguchi K,Tanaka M. Assessment on prevention and therapy management of psychoses among rural population in Liujiang county[J]. Journ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2011,28(1):47-49.

[15] 姚丰菊,王志敏,秦志华. 个案管理对社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2013,3(15):895-897.

[16] ,林勇强,余英仪,等.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社区个案管理的效果分析[J]. 广东医学,2010,31(14):1836-1838.

[17] 段武钢,曾得志,罗建武,等. 家访服务在预防精神分裂症中发挥的积极作用[J]. 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4):4645-4646,4649.

[18] 邓筱璇,郑晓聪,杨惠青,等. 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个案管理的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6):996-998.

[19] 张伟波,张国芳,朱益,等. 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的预警模式初探[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56,160.

精神病的防治范文第5篇

精神病发病特征显示,精神病的发病率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正比,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口结构、就业问题、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改变和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使人群精神压力骤然增加,精神疾病和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同时,精神病给病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首先要加强领导。要完善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网络。市已经成立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和精神病防治康复技术指导组,各镇(街)也要尽快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防治小组要由镇长(街道办主任)亲自挂帅,技术指导小组由医院院长担任,抽调有关医生组成。村(居)委要成立监护小组,由村(居)委书记担任组长,并要将机构人员名单报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办公室,在全市上下形成一个管理和服务的网络。

二、调查摸底,建档立卡

要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必须摸清全市精神病患者人数以及有关情况。这项工作的难度较大,因为精神病如果不发病,家庭往往不外传。因此,在调查时要讲究方法,要通过身边知情人了解作为线索登记,再通过专科医生确诊才能完成。会后,各镇(街)要立即召开动员会,进行调查人员培训,组织所有村(居)委干部、乡村医生进村入户开展线索调查,调查时一定要通过《精神疾病线索调查问卷》逐一询问、并做好记录,要做到全面、不遗漏,不能马虎应付,检出的精神病疑似患者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即达到当地人口6‰。对摸底调查发现的疑似精神病患者,市将组织精神病专科医生进村入户进行确诊,对确诊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建档立卡、登记造册,为下一步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制定政策措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精神病防治康复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的工作,单靠某个部门是不可能做好这项工作的。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要按照《**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开展工作。特别是财政部门,要想方设法落实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经费问题,保证工作可以正常开展,确保“十一五”期间完成这项民心工程。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齐抓共管,协调运作,努力打开我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被动局面,真正做到“救治一人、解放一家、稳定一方”,让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在政府关爱下、在社会帮助下得到康复,回归社会。

四、加强宣传,创造氛围

各级新闻媒体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知识,切实提高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通过宣传,动员全社会理解、关心、爱护和帮助精神病人,防止歧视、侮辱、虐待精神病人的不良行为,为精神病的防治康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让精神病人顺利康复,重新回归社会。

五、落实政策,筹集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