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多目标优化概念

多目标优化概念

多目标优化概念

多目标优化概念范文第1篇

调度问题多为复杂的优化组合问题,应用于多个领域,主要包括制造、电力、通信、交通、水利、港口等领域。生产过程调度是研究最为深入的领域之一。为适应运筹管理、优化、自动化及计算机技术发展,生产过程调度是整个先进生产制造系统的核心。有效的调度及优化方法研究及应用对缩短产品生产周期、确保产品交货期、降低生产成本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实现先进制造和提高生产效益的基础和关键。

生产过程调度方法研究是生产过程调度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过程调度问题的建模方法及其优化方法。生产过程调度问题的传统建模方法主要包括数学规划方法、排队网络、Markov链、Petri网和仿真方法等[1]。当实际生产过程环境过于复杂,生产过程调度问题通常表现为多约束、多目标的优化问题。基于上述传统建模方法建立的生产过程调度模型的规模一般比较大。随着模型的规模增长,求解的工作量呈指数级增长,调度时间的要求难以满足。因此,传统建模方法均难以得到有效应用。

目前,生产过程调度建模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1)调度问题的复杂性和系统求解思想往往为研究者所忽视[2]。(2)现有建模方法难以同时处理数据和语言两方面的信息,并且缺少统一的系统模型,而且调度研究的分类经常是模糊不清的,某些调度研究是在很具体的层次上,通用价值很小[3];(3)重复编码现象严重、开发效率低是生产调度管理软件开发面临的一大难题[4]。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适应于复杂生产过程调度需求的调度问题建模与优化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本体的生产过程调度的建模思想。目前,本体在机械制造行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企业本体、工程设计本体、产品本体、产品设计资源本体和(分布式)工作流程本体等。下面研究生产调度问题的本质、描述、概念,确定本体的领域和范围,抽出领域中重要概念术语,规范概念及概念之间在领域中的关系,然后建立本体模型。为构建一个调度问题的统一语义模型,生产调度模型的构建采用本体思想,建立本体的效率得到提高,大规模调度对模型的共享和重用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进而提高集成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5]。

一、关于本体的概述

本体原本是哲学理论上的一个术语。它是以体系化的形式说明万事万物及其关系的学说。通过收集相关领域信息,提炼出领域知识的共同内涵,确定共同概念,最后把这些共同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表达在形式化模式的不同层次上是建立领域本体的目标。从内涵上来看,本体作为领域内不同主体(人、、机器等)之间达成的共识,是其进行交流的语义基础。领域内公认的实体概念的有限集合是本体模型的核心,通过概念实体间的关联关系来表达领域内公认的语义信息。蒋易强:基于本体的生产调度建模及XML描述析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 第25卷第4期

二、生产调度问题核心概念

一个领域内公认的本体概念集是本体模型的核心,通过该集合中的概念本体之间的关联关系来表达领域内公认的语义信息。概念提炼过程包括对生产调度领域内的信息的收集、挖掘、整理,以及重要信息和概念的确定、整合等步骤,形成领域本体的核心概念集;然后用精确的图表或术语表示重要概念之间的基本关系,从而使得抽取的概念能被生产调度有关人员所共同理解。概念本体构建是本体模型的基础,整个模型是否具有共享性和重用性将由其是否成功构建决定。

关于调度问题的典型概念描述:生产过程调度问题是指在满足工艺和资源等相关约束条件下,通过确定各工件的加工机器和在相应机器上的加工顺序、加工开始时间、工件组批方式和投料策略及其他关键资源的使用计划等调度策略,使某个或多个调度性能指标达到最优[1]。

关于生产调度的本质问题的表述如下:涉及任务、资源和时间等三维空间的多目标决策是单元制造任务调度问题的本质。工件在其关联设备上的加工顺序和时间在制造单元有限资源的约束下被确定,以实现调度目标(如最短完工时间、最小成本等)的最优是其目标[6]。

在形式化描述方面,调度就是在满足约束条件下,在各机器上合理地安排加工工序,并合理地安排加工时间和次序,同时优化性能指标。因此,可以作如下形式化描述:调度问题及其扩展问题可用三元组α/β/γ的形式进行描述,其中α代表机器工作的环境,工件的加工特性用β表示,加工性能指标用γ表示[7]。

生产调度本体模型的构建主要体现在对相关领域本体概念的抽取和关系的继承,抽取概念时,要在尽量简化本体的同时使得本体尽量包含足够多的信息。从生产调度问题的本质、描述、概念中抽象出以下核心概念类:任务(Task)、指标(Index)、规则(Rule)、方案(Schedule)和资源(Resource)。本体的存在是依赖于生产调度过程而存在的。本体的内容、概念、联系也会随着调度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本体需要根据调度和用户需求变化进行自适应评价和修订,以保证调度的有效共享。

三、生产调度本体关系模型

根据前文分析,从生产调度问题中抽象出以下核心概念类:任务、指标、规则、方案、资源。核心概念类及相互关系为:以所需完成生产任务为导向,将任务分解为各类指标,这些指标必须满足约束规则,在规则的约束下优化组合成方案,根据方案分配资源,最后资源执行方案,完成生产任务。调度概念本体模型的框架如图1。

四、概念集的XML表达

多目标优化概念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概念设计” 不仅在当代设计领域是被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甚至在其他许多以创新为目标的行业(it行业、企业经营管理、商业销售、广告、演艺活动、影视创作等等),人们都在谈论“概念设计”在推动一个产品、一个工程、一项活动、一个事件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来说,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概念设计,如何进行概念设计,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 

 

 

1什么是概念设计 

所谓“概念”指的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特有属性概括而成”的。人对世界的认识、人类的全部文化、科学知识以及思想,都是由概念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概念,就没有人类的历史,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因此,“概念设计”从本质上说,提供的是“思想”。所谓“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指的就是通过某种媒介或手段,把我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确定下来。媒介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文字符号是一种表达概念的媒介,视觉符号也是一种表达概念的媒介。就设计艺术而言,“概念设计” 就是用视觉语言把我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就是我们从事物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概念或思想。因此,它在本质上是对“思想”的设计,换句话说,它提供的是创意,即从某种理念、思想出发,对设计项目在观念形态上进行的概括、探索和总结,为设计活动正确深入的开展指引前进的方向。 

2概念设计的应用范围 

概念设计在不同的领域中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对象。除了上述设计艺术领域之外,在产品的生产、经营、销售等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这一类的“概念设计”指的是对某种经营、生产、销售思想、策略的策划。所谓“概念”是对企业、产品、管理、营销理念等方面的特殊性做出的概括。按主体不同,对这一类的“概念设计”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企业概念、品牌概念和产品概念。 

除了物质生产领域之外,在影视、戏剧、展览策划等文化生产领域,概念设计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科幻题材影视创作中,那些在现实中不存在的场景和道具都需要设计师根据预先设定的概念进行创作。 

概念设计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就已经开始为设计界所广泛关注。美国平面设计师爱伦•霍伯特(allen hubert)当时曾经撰写了一本书,题目就叫“conceptual design”(概念设计),内容是针对平面设计中如何组织创意,如何赋予设计对象某种理念或思想,更好地推广企业和产品,引导消费者。当时国内很少有人从“概念设计”的角度理解、重视这个问题。在设计领域始终倡导并努力实践“概念设计”的是工业设计,由于工业产品具有批量化、自动化和时尚性等特点,设计对生产领域带来的影响更直接,对市场信息做出的反映更迅速、更灵敏,在推广一个新产品之前,概念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汽车工业,概念设计成为推动汽车工业不断创新的发动机。厂家对新的时尚、技术和功能的探索往往首先通过概念设计来完成,同时,概念车也成为引领时尚的风向标。 

3概念设计的主要特点 

(1)独创性。概念设计更强调设计的独创性和原创性,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排斥业已存在的东西。当然,这不是说不能使用历史上已经存在的形式符号和材料做法,而是必须以新的手法、新的视角加以运用。 

(2)抽象性。概念的形成是对纷然陈杂的生活现象提炼、概括、抽象的结果。任何概念都有一定的抽象性,它来源于我们提炼出的某种理念或思想,我们欲倡导、传扬的主张以及我们欲表达的某种意象。例如:柯布西埃设计的郎香教堂、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密斯设计的法恩斯沃斯住宅等等,不管它们是否经历过我们所称的“概念设计”阶段,但它们都表现出了概念设计所具有的全部特征。这几位现代建筑的开创者都曾经确立了他们的新建筑概念,没有这些理念的引导,没有对这些主张坚定不移的实践,他们的作品就不可能对后世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 

(3)探索性。概念设计可以不过多地涉及具体的功能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在方案设计阶段进行修正),即使考虑功能问题,也是概念性的,原理性的或逻辑推论性的、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纸上谈兵。它更像一个探索性的科学实验,与实际生活保持一定距离,可以保证思维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4)先进性。概念设计要求我们立足于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和社会意识,有足够的勇气去尝试最新的东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生活观念),凝聚时代最先进的技术成果,使其处于时代的前端,否则就谈不上是什么“概念设计”。 

4概念的误区 

(1)概念虚无。有人认为,所谓的概念不过是广告人或策划人“编”出来的光环,未必是骗人的,但却离实际很远,至少是有误导的嫌疑。社会上也的确有一些夸大其辞或空穴来风式的概念炒作,这反过来又加深了人们对概念的误解。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概念或者是对设计对象所固有属性的某种概括(设计对象有许多属性,不一定只有一种),或者是一种对可及目标的追求,是实际存在的东西。

(2)概念无用。在设计实践中,的确有许多人没有从概念设计的角度考虑方案,也能够创作出不错的作品。但是,这类作品往往不具有开创性和激励社会不断探索的精神。这只能说明脱离了追求“概念” 常常是这类作品落入陈规、俗套的一种原因。实际上,认真的创作几乎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许多概念的分析,单就形式语言本身来说,就存在各种不同的概念。成熟的设计师在做方案之前,总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主导思想,要达到什么目标、体现什么精神、突出什么特征等等,这些就是概念设计的内涵。所谓“概念无用”,是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或误解为华而不实的花招,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偏见。 

(3)概念游戏。这是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出的草率、脱离实际、缺乏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认识到概念设计在创新和推动商业利益方面产生的作用,但没有用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去操作,而是夸大其辞、玩词藻,靠耍小聪明进行诡秘的“包装”,怎么“洋”怎么来,怎么“时髦”怎么来,然而这种花拳秀腿最终是遮掩不住设计因脱离实际,缺乏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而导致的缺陷的。 

5概念的塑造 

任何一个实际存在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概念,它或许是陈旧的、历史性的,或许是潜在的、模糊的,或许是地域性、具有行业特征的等等。拿产品为例,任何产品都具有它独有的功能、特点,或者表现在技术上,或者表现在它所处的氛围上。比如保暖内衣,首先和其它内衣相比更具有独特的保暖功能,“保暖”这一概念已被广泛地运用了;同是保暖内衣,大家在科技含量、组成材料、穿着感觉等方面寻求着自己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各自产品所独有的。这些特点已构成了成为概念的因素,为了让公众真正了解其独特之处,就有必要把这种特点用形象的说法“亮”出来。从另一个方面思考,如果产品并不具备特殊的优势,没有哪一点可以包装成概念,那么就必须承认它在市场上很难与实力对手相抗争。不满足于此,就要让技术人员改进工艺、用料等做出特色来。在做出来之前,这个特色是被“想象”出来的,那么这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就可以成为“概念”。拿一些大城市如北京的一些房地产项目策划举例,北京是一个缺水干旱的城市,地势平坦、季风气候显著,大城市的一些弊病在这里都有突出的表现。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建造居住区,创造水域以及大片的植被、改造地表形态等等,都对消费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开发商制造了“水域花园”、“都市山庄”、“慧谷阳光”等一系列这样的概念,这样的项目如果是建在昆明湖、北海、密云水库周边,其真实性是无庸置疑的,但恰恰这些项目大多数位于远离水域的地区。显然,这个目标是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 

如此说来,概念可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提炼性概念,一类是目标性概念。 

在概念设计的具体方法上,提炼性概念和目标性概念是小异而大同的,既有各自的特殊性,但共同遵守的原则是一致的。 

第一个原则是优势优先。所谓“优势”是以市场为标准,而不是以企业、设计者或老总个人喜好为标准,这一点往往被混淆。比如说啤酒,在质量方面许多老总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最具优势,实际情况即便是这样,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支持质量的众多环节、严格体系又最难了解到,所以往往愿意在认同质量相同的前提下,从口味、价位、品牌等明显因素上寻求购买理由。推而广之,我们要设计概念,就必须以“市场认可的优势”为素材。 

第二个原则是差异性。首先表现在概念素材即优势因素的差异性上,其次表现在概念的表达上。素材的选择要体现独特性,避免雷同;在概念的表达上也要体现独创性,可以是通俗的,也可以是玄妙的,但通俗而不直白,玄妙而不蒙事。 

第三个原则是务实性。概念必须是实际的、可行的、有根基的。目标性概念尽管目前尚未达到,但通过努力是完全可能达到的,如果不能实现或难以实现,则会成为空谈和虚妄,这样的概念对企业是非常有害的。 

第四个原则是概括性。适应市场的优势因素要用专业的语言严密地表达出来,是件很麻烦的事儿,甚至可以写成文章,这和消费者的认知时间是相违背的。他们希望能够迅速快捷地认识到产品的优势,这就需要对产品的优势进行概括,甚至概括成几个字,还可以加点修饰,用些修辞手法,达到直观、通俗、形象、生动、有趣的效果,以致更好地让公众接受,让公众记得牢,目的就达到了。当然还有一些较为含蓄的表达也可能更为高明,就是通过事物、现象、形象等让公众了解到这个概念的潜台词,比如北极人保暖内衣启用外星人形象来体现其科技含量。 

概念设计可以被看作方法论层面上的设计思维训练,不在乎方案是否能够实施,即使是针对一个实际不存在的目标,概念设计训练也是有意义的,要害是开阔思路,探寻创新的灵感,在不受或较少受约束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这种设计通常总是要与真实的适用性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目的是给思维留有足够的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杨先艺.设计艺术历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多目标优化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模糊层次分析;群组决策;经济开发区概念规划

概念规划,即发展战略规划在国外已有多种尝试。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各种战略规划已被广泛采用。新

加坡的概念规划(Concept Planning)、英国的结构规划(Structure Planning)、美国的综合规划(Comprehensive Planning)、德国的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日本的地域区划(Area Division)都是战略性发展规划。但是在中国,概念规划刚刚开始,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如赵燕青、张兵、王蒙徽等,分别对概念规划做了诠释,侧重点各不同,但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有关城市长期发展的目标和包括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战略,以及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等宏观长远问题;其二是与城市近中期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研究,包括近中期土地开发策略、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总之,关注的是城市整体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

经济开发区系统是具有复杂动力学行为的巨系统,在进行区域规划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各种各样的因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规划本身又是一个多目标的优化决策问题,决策过程必须要考虑多种环境目标和经济目标,而这些目标之间往往具有不可公度性,所有这些都决定了进行经济开发区规划的复杂性和难度。对经济开发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方案的评价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涉及区域现存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城镇建设、产业规划、能源战略、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现实影响和长远影响的分析,客观涉及到许多不确定、非随机性而是模糊性的因素。因此,仅凭经验和定性分析选择几个可行方案进行比选,往往很难实现多目标、多方案、多手段的综合优化,难以找到相对最优的方案,甚至选择一些较劣的方案作为优化结果。因此,应采用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技术评价方法来尽可能的选取最佳的方案。

对方案的评价使用较多的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是层析分析法(AHP),AHP是数学家Thomas L.Satty首先提出来的,目前在能源规划、交通系统设计、房地产管理等经济领域的多规则决策问题中得到广泛应用,但AHP存在递阶层析结构(评价指标体系)不尽合理、完善和权重确定主观、粗糙的缺陷,并且忽视了硬性标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实际中为了使决策更加科学、可靠,对一个复杂系统通常有多个决策者或决策部门参与决策,这样在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专家咨询时,对同一个问题,不同专家往往给出不同的判断矩阵,为能更好的反映主观判断的模糊性,提出运用群组决策的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对经济开发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方案进行评价。

一、研究方法

模糊AHP是AHP在模糊环境下的扩展形式。本文采用基于模糊数比较大小原理的模糊AHP方法进行分析。

(一)三角模糊数及其运算

设R为论域,R上的模糊数M为称为三角模糊数,如果M的隶属函数μM:R[0,1]表示为:

式中,l≤m≤μ,l和μ分别表示M支撑的下界和上界,而为μ为M的中值。一般地,三角模糊数M可记为(l,m,μ),如图1。

(二)模糊AHP的计算步骤

第一步,用三角模糊数定量表示方案间的两两比较判断。

如果方案i明显比方案j重要,可以用三角模糊数aij=(l,5,μ)表示,其中l,μ表示判断的模糊程度,当μ-l越大表示的模糊程度越高;μ-l=0表示判断是非模糊的,与一般意义下的判断标度相同。方案j与方案i的重要性比较,用三角模糊数aij-1表示,且aij-1=(1/μ,1/5,1/l)。当给出n(n-1)/2个模糊判断后,可得到三角模糊数组成的模糊判断矩阵A=(aij)nXn。

第二步,求出在给定准则下的方案排序向量。

设MjEi(j=1…m)是第i个方案关于m个目标的程度分析值,“权重和”型的模糊综合程度值:

这里r是权重。求出在给定准则下,每一个元素同所有元素比较后,综合重要程度Si和d’(Ai)经归一化处理,得非模糊值的排序向量W=(d(A1),d(A2),…d(An))。

二、项目方案评价指标

运用模糊AHP法进行分析时,首先要建立经济开发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受邀参评的十位专家通过召开专家预备会,根据方案竞赛协议要求和概念性规划的要素,本着方便打分、公平、公正原则,反复讨论确定出方案评价打分的指标体系(如图2),一级指标分为开发区发展定位及总体框架、开发总体功能布局、创新性、综合表述四个方面,二级指标分十个方面。

三、模糊AHP的评价应用

在实际使用群组决策的模糊AHP时,总是把每个决策者在同一准则下所给出的判断矩阵组合成一个矩阵。根据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群组决策的模糊AHP对经济开发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方案进行评价。由图2定性指标的递阶层次结构,评价指标有4个,备选方案有3个。现有10个专家由德尔非(Delphi)法经两两比较得评价指标B1,B2,B3,B4的Fuzzy判断矩阵。在判断矩阵中允许残缺判断矩阵,即允许决策者对某些方案间的两两比较判断不表态。根据三角模糊数加法运算,求得评价指标模糊判断矩阵的平均值,如表1。

由公式(*)计算每个准则同所有其他准则相比较的综合重要程度值Si,S1=(2.847,3.556,3.845)(1/22.59,1/19.056,1/15.745)=(0.126,0.187,0.244);S2=(0.235,0.324,0.457);S3=(0.104,0.149,0.233);S4=(0.232,0.341,0.501)。由公式V(M2≥M1)=hgt(M1∩M2)=(l1-μ2)/[(m2-μ2)-(m1-l2)]得,d’(B1)=V(S1≥S2,S3,S4)=min(0.062,1,0.072)=0.062;d’(B2)=V(S2≥S1,S3,S4)=0.930;d’(B3)=V(S3≥S1,S2,S4)=0.005;d’(B4)=V(S4≥S1,S2,S3)=1.000。即得W’=(0.062,0.930,0.005,1.000)T。归一化得W=(0.031,0.466,0.003,0.501)T。

根据上述对四个评价指标权重排序的过程,可以分别求出三个备选方案相对于评价指标B1,B2,B3,B4两两比较模糊判断矩阵及相应的排序权重(见表2)。

表2直接给出了备选方案相对评价指标的权重及总得分值。根据最后总得分值知,方案一为此指标体系下的最优方案。

四、结论

经济开发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方案的择优评价,依靠经验法或仅从经济的角度来优选其方案是不合理的,可能导致问题失真和决策失误。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建立的项目方案综合评价系统,则为其优选提供了一种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顾朝林,姚鑫等.概念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赵民,栾峰.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刍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3(1).

3、郭怀成,邹锐,刘磊.不确定性条件下经济开发区环境规划方法与应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1999(6).

4、Satty T L.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Mcgraw-Hill,1980.

5、Satty T L.Axiomatic foundation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Management science,1986(7).

6、Amacost R L.An AHP framework for prioritizing customer requirements in QFD:an industrialized housing application[J].IIE Transaction,1994(4).

7、彭灿,张新辉.模糊AHP法在AMT评价中的应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9(12).

8、黄崇超,季亚萍,刘为正.一种基于最小二乘的群组AHP方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4).

9、赵玮,李桂莲.AHP的扩展及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97(4).

多目标优化概念范文第4篇

    概念模型作为真实世界向仿真实现转换的一个阶段,在仿真系统的开发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前提是其本身是正确且可信的。概念模型表达真实世界的可信程度如何,是否建立了正确的模型,这些问题往往需要通过概念模型验证来实现。概念模型验证是确保仿真可信度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对于概念模型验证已有一些研究成果。美国国防部建模与仿真办公室(DMSO)颁布了VV&ARPG,用于指导仿真系统的校核、验证和确认(Verification,ValidationandAccreditation,VV&A)工作。许多仿真界的专家如OsmanBalci、DaleK.Pace、RobertG.Sargent等也在论文中讨论了概念模型的验证问题[1-3]。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关于概念模型验证的层次、内容和标准等问题讨论得较少,许多学者都给出了概念模型验证的方法,但对于如何选择这些方法、如何将验证方法与验证的内容相关联等问题研究得较少。因此,本文将在综述国内外概念模型验证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概念模型验证方法的选择问题。

    2概念模型验证概述

    2.1概念模型验证的定义和任务概念模型验证(ConceptualModelValidation,CMV)是仿真系统VV&A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和基本活动,其目的和结果是为了得到优质的概念模型。概念模型验证试图发现并纠正概念建模阶段中出现的错误,确保问题域的特征和结果都全面而准确地得到认可。在明确了概念模型验证的作用后,可以对其定义如下:定义1:概念模型验证是以概念模型为输入,概念建模和验证人员采用一定的验证方法和验证工具,在领域专家的共同参与下,通过一系列检查、比较、验证和修改等活动,最终得到优质概念模型的过程。概念模型验证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特定的建模目的和目标,考察概念模型在其作用域内是否准确地代表了实际系统,确定模型描述真实世界预定目的的程度,也就是说模型的输出在多大程度上与人们对真实世界相关对象领域的理解一致。概念模型验证的具体任务是检验概念模型的完备性、一致性、正确性。完备性是指所构建的概念模型对系统完成使命是否充分;一致性是指所构建的概念模型是否相互一致且不相互矛盾;正确性是指所构建的概念模型是否保证正确完成系统使命。

    2.2概念模型验证的层次和内容概念模型验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罗爱民博士在博士论文中基于认识论以及信息科学理论指出,系统的体系结构所蕴含的信息包括三个层次: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4],以语法、语义和语用这三个层次来划分体系结构分析与验证。本文采纳罗爱民论文的分法,将概念模型验证划分为语法层概念模型验证、语义层概念模型验证和语用层概念模型验证三个层次。下面针对每个层次的特点,分析其具体的验证内容:1)语法层概念模型验证是指从概念模型的描述样式来考虑,只注重概念模型在形式上的正确与否,而不关心概念模型的实质内容。根据概念模型的描述方法和语言不同,语法层验证的内容和重点也各不一样[5]。2)语义层概念模型验证是指检查概念模型是否客观地反映了真实世界中的过程、实体、交互等要素,在语义上是否有冲突,是否符合逻辑。它主要包括:语义的正确性、语义的完整性和语义的一致性。语义正确性验证是指在模型中的对于待开发系统的功能、行为、性能的表述必须与用户对目标系统的期望相吻合,即分析模型中所描述的每一项内容都代表了对于待开发系统的真实要求;语义完整性验证是指检查概念模型所表达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缺少相关的描述要素;语义一致性验证是指检查描述系统各种特征的概念模型是否存在不一致的现象。3)语用层概念模型验证是指在语法、语义层次的信息都正确、一致、完备的前提下,检查概念模型所发挥的效用是否满足需求以及满足需求的程度。由于概念模型处在仿真系统开发的初期阶段,对功能的验证很难进行。容易陷入两难境况:一是陷入冗余和琐碎,一是遗漏重要需求。充分且必要的功能要求的界限很难把握,缺少严格的判断标准。目前主要是人工审阅,依靠专家的经验来主观判定功能需求的正确性和完备性[6]。

    3概念模型验证方法的现状分析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关于概念模型验证方法的研究成果。美国国防部(DoD)建模与仿真办公室(DMSO)在VV&ARPG中总结了76种验证方法[7]。许多仿真界的专家如OsmanBalci、DaleK.Pace、RobertG.Sargent等也在论文中讨论了概念模型的验证方法[1,2,3,8]。通过总结,可以将概念模型的验证方法分为专家评审法、折衷分析法、形式化验证方法和可执行验证方法四类。

    3.1专家评审法专家评审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概念模型验证方法。该方法实施的主要过程是:组织一个由领域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专家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采用阅读的方法检查概念模型的设计文档。这种方法虽然比较常用,而且简单易行,但它存在着以下三个主要问题:第一,难以处理大型、复杂的概念模型文档。对于大型的仿真系统,其概念模型可能是一份多达几百页的文档。面对这样庞大的文档,由于精力问题,极少有人能够认真地检查每一部分、每一细节,从而使得概念模型验证过程仅仅是一种形式,不能达到其原本目的。第二,这种方法的主观性较强,往往由于专家的知识结构、经验水平等因素影响,验证结果存在一定偶然性。第三,验证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组织多人参加的评审会议,由于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往往比较困难。同时,多个专家对于许多问题难以达成一致意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验证的过程。

    3.2折衷分析法折衷分析法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首先提出的,该方法可以用于对概念模型的各种非功能性指标(如性能、可更改性、可靠性、安全性等,也称为质量属性)进行折衷分析。该方法的优点是在系统各类相关角色的参与下,确定各类质量属性的一个折衷方案,有利于模型设计在相关各方达成共识;但其缺点是建立与实际系统吻合的质量属性模型非常困难,但却是得出正确评价结果的关键,另外,该方法无法对模型的行为特性进行验证[9-10]。

    3.3形式化验证方法形式化验证方法是通过严格的逻辑运算或推理来发现概念模型的问题,是最精确、最严格的方法。对于采用严格的数学定理表达式描述的概念模型,一般采用这种方法。比较常见的形式化验证方法有:基于Statecharts的形式化验证方法[11]、模型检测方法(ModelChecking)[12]、基于本体的形式化验证方法[13]等。形式化验证方法的优点是具有严格的语义规则,验证过程严密,不过也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因为研究比较初步,还只是侧重于完备性、一致性等比较容易的验证内容,但是对于逻辑性、合理性等比较复杂的验证则没有涉及;二是定义在核心实体上的验证规则很不全面,而且依赖于体系结构的形式化描述,不具有通用性。目前对于形式化验证方法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深度也不够,不过该方法的精确性和严密性等特点也决定了它将是以后概念模型验证方法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3.4可执行验证方法可执行验证方法是一种人机交互的验证方法,模型按照过程逻辑进行“执行”,其结果正确性依赖领域专家的判断。该方法首先由乔治?梅森大学系统体系结构实验室提出的,可以用于验证模型的逻辑性、合理性等动态特性,即侧重于模型验证的语法和语用层次。其基本思路是以概念模型为基础,转换为某种可执行模型(如有色Petri网(CPN)、增强型功能流框图等),添加某些信息后,运行该可执行模型,验证概念模型描述中的动态行为是否按预期的顺序执行,是否有逻辑冲突,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模型运行收集数据,对概念模型的部分性能参数进行评价。目前关于可执行验证法主要有三种思路,分别从不同方面对概念模型的动态行为进行验证:思路一:从概念模型的结构化描述中,利用活动模型、数据模型的组合构建CPN可执行模型[4,14]。其主要思想是以IDEF0进行结构化描述,把每个活动变为Petri网的转移,每个连接两个活动的IDEF0箭头用“弧线-位置-弧线”来替换,信息用于规定令牌的颜色设置,最后通过CPN模型的执行结果来判断其是否符合需求。由于IDEF0是静态模型,缺少对输入数据、输出数据等时序关系的描述,因此,在生成对象Petri网模型中,缺少相关信息,需要人工干预的因素较多。思路二:从基于UML的概念模型面向对象描述中,利用UML的类图、活动图、协作图的组合构建CPN可执行模型。其主要思想是首先将UML类图中的类转化为两种类:一种是只有属性没有操作的“属性类”,另一种是只有操作没有属性的“操作类”,如果一个类既有属性又有操作,则要转换成两个类;然后将关联类置换为位置,关联类中属性设置为位置中令牌的颜色,又将操作类置换为转移,如果类中有多个操作,则可建立转移的子转移;再次是根据协作图或活动图确定弧线的方向,最后利用规则模型中的规则产生弧线标识、规则模块。该方法相对于思路一的优势在于:CPN模型中的位置、转移和令牌的设置都来源于类图,而第一种思路则来源于不同的模型,增加了模型的构造难度,但该思路的缺点是UML的描述方法不如结构化的描述方法形象直观,而且UML类图和IDEF0模型类似,也是静态模型,需要较多的人工干预。思路三:利用相关软件实现概念模型的可执行验证,例如Telelogic公司的TAUG2软件。这种思路提出了将不同作战节点的状态图进行连接,然后根据不同的想定将其以时序图的方式进行执行,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但其主要问题是无法对概念模型的行为特性进行完整的评价,且该方法只能以UML的描述为基础,不具有通用性。

多目标优化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案例;定义;辨析

Abstract: The selection of compilation strategies of newly compil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xtbooks represents three new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angle of methodology, that is, optimization of the cases, desalination of the concepts and reinforce of the discrimination,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symbol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textbooks. The new textbooks not only represent the outlook of knowledg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valuation from the level of theory, but also represent the design idea of "stressing the main point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which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s well a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reinforcing the aim, activ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case; definition; discrimination

如果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达课程目标,被解读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标志性成果,由此阐明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原则,应该更为清晰了。其一,思想政治观点,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体,是要优先考虑的目标;其二,不囿于学科理论逻辑和概念体系,更顾及学生生活逻辑和话语系统,以能力发展目标主导相关知识的整合;其三,学科知识是教学的基础性目标,服从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置,服务于能力发展目标的实施。这无疑为教材的编写奠定了新的方法论基础。然而,内容“偏、难、深、旧”,毕竟是长期困扰教材建设的痼疾,施以什么“猛药”才能根除顽症,对于教材的编者来说,仍极富挑战性。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审视新编思想政治教材走出困局的选择,至少有三大看点:优化案例;淡化定义;强化辨析。

一、优化案例:“重点”与“讲点”

面对新教材,如何确定和把握教学重点,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从来都是首要的话题。

(一)在理念层面,我们论证新教材的编写思路,曾归纳出两个鲜明特点:凸显观点,关注过程。这也是确定和把握教学重点的方法论原则

所谓观点,作为目标设置的要求,不能把它仅仅归结为学科观点,而应凸显其引领价值导向的意义,即思想政治观点。我们知道,改变过于看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处理好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关系,努力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是各科课程改革的共同追求。但经验告诉我们,偏于知识的理论性,可能导致价值判断的目标虚化;偏于知识的应用性,可能导致价值判断的目标淡化。而用思想政治观点来统领、统筹知识点,意味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这一核心价值,是体现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特定原则。教学固然要寻求学科专业知识的支撑,但它必须服从于思想政治观点目标的设置。

比如,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需要凸显以下这些基本观点。

准确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的观点。

确切阐明文化对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的观点。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以及文化多样性的观点。

高度重视创新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意义的观点。

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作用、特点和价值的观点。

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观点。

理性看待当前文化生活的观点。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观点。

重视思想道德修养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观点。

所谓过程,作为目标实施的要求,不能仅仅视为理论逻辑的演示过程,而应更关注学习主体亲历亲为的思维和操作过程。新教材以生活主题为出发点、以达成基本观点为落脚点,从而赋予“过程”特定的功用:充当连接这两个端点的“桥梁”或“纽带”。而架设桥梁、编织纽带的过程,就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自主获取新知的态度和能力的过程。具体讲,这个过程既不同于现成理论体系的浓缩,也不同于孤立事例与观点的叠加;确定教学重点的“原点”,不仅来自学科的学术规范,更来自思想政治观点的价值判断;达成基本观点的途径,不违背理论逻辑的演绎和推导,更注重学生主体思维的启动和引导。可以说,这是一种以“能力发展为主导”而不是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组织形式;或者说,这是一种以“学习过程为主线”而不是以“教书过程为主线”的组织形式。同样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课之所以不同于高校政治理论课,就在于此。

根据笔者参与新教材编写的体会,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果有一种新的设计思想最集中、最充分地反映了“凸显观点、关注过程”的新特点,那就是以“案例”为载体、被称为“内容活动化”或“活动内容化”的构想。在新教材中,这种案例以启动和引导思维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包括事例、数据、现象描述等常识性素材的运用,穿插在课文之间、采用统一的字体和格式规范,我们称之为“活动框”。活动框的内容与课文密切关联、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并提供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径、运用资料的方法和共同探究的策略,以及解释各自想法的机会,是实施过程性目标的主要环节。

需要指出,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所有的思维过程都具有理论升华的意义,所以,案例需要优化。唯有优质案例,才能真切展现内容目标的重点,从而极大提高教材使用的效率和效果。再者,教材案例的意义之所以胜于教案、学案,就在于它集教案、学案的功能为一体,又以其经典性、综合性、拓展性充当着承载教学内容的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托、实施教学评价的形式。因此,依笔者之见,案例设计对于新教材编写的作用,怎么估价也不会过高。以至在专业技能方面我们可以这样说:新教材编写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如何优化案例并使之结构化、系统化的努力了。

范例:绿色油田──“西峰模式”

主题:从四个必修课程模块的综合视界,解读“科学发展观”。

呈现方式:可采用并列图示和递进图示的方式。

意义提示:大庆在东北,是20世纪艰苦创业的旗帜;西峰在西北,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旗帜。

从中可以提取的基本观点。

价值观:价值取向的变与不变。(比较典型人物:王进喜、王启明、王道富)

循环经济:概念和意义。

构建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二)在操作层面,既要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把握,又要着力于学习过程的引导。这是我们实施教学和评价的根本指要

通常,一提教材内容就会想到知识点;一提案例素材,总会问到考不考。似乎是知识点、考点,才是“讲点”。但是,根据新教材“凸显观点、关注过程、优化案例”的理念,所谓重点的确认,不宜简单地归结为学科框架内的“知识点”或“考点”,也不能机械地通过知识点的圈定“划出来”,而需要依托案例在综合把握“思想政治观点”的视野中“讲出来”。如此重点之操作,处理好“观点”与“讲点”的关系至关重要。仍以《文化生活》为例,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1.知识点本身不一定是讲点,支持观点的知识点才是讲点

有哲学知识而不是讲哲学,有历史知识而不是讲历史,有文学知识而不是讲文学,有艺术知识而不是讲艺术,这正是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文化生活课程的特点。据此,就赋予内容目标的意义来看,教材中相关学科知识即便被列为知识点,也是首先取决于它所支撑的思想政治观点,然后才考虑它在各自学科领域中的经典性。比如,讲中国文化的特点,不是讲中国文化史或中国文化学,而是为了支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种观点,其相关学科的知识点不必求全、求系统,够“管用”、够“典型”即可。又如,讲传统文化的表现,是为了说明文化继承的意义,支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种观点,而不是系统探讨传统文化的学说,“面面观”而已。同理,讲文化赏析,或文学、或戏剧、或音乐、或文物等,都要注意避免迷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笔者看来,学习探究之道之所以不同于学术探究之道,本课程的知识点之所以不同于历史课、语文课、艺术课的知识点,其根本区别就在于此。

2.观点本身固然是讲点,支持观点的案例素材也应成为讲点

阐述观点,有的要倚重相关学科知识来支撑,有的则直接凭借案例素材来支撑。

例如,教材讲中华文化时多是正面的事实性描述。这样做既出于强化正面价值导向,也出于降低教学难度和评价要求的考虑。但这并不意味着讳言负面的事实、忽视“讲理”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着眼分析能力的提高,拓展相关内容。如果说教材采取事实性描述,是因为分析性阐述目前并没有成熟的说法而不宜作为目标设置来要求,那么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可以、也应该自行提供分析性讲述,帮助学生认同“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的观点。

又如,对于文化建设的内容,难免有些政策性较强的所谓“文件化表述”,但从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文化选择的切身感受看来,其间并不乏“生活化”的内容。如何理性地走进大众文化,如何辩证地看待主旋律与多样化如何寻求知识文化与思想道德的互补等,都是可以展开话语的“讲点”。只是这里的“讲点”,实际上不是替“文件化表述”“背书”,而是发掘小故事中寓意的大道理。如,讲“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样的大道理,并不是要求从理论上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基于历史课和政治课相关内容的教学基础,通过以史为鉴、由史立论的方式,直接归结出这样的观点。

可见,从达成观点的效果来看,“讲事”与“讲理”殊途同归。这不是“不明事理”,而是“以事明理”。当然,同样要注意,不能就事说事,而要就事说理。说相同的“事”有不同的学科之理,思想政治课之所以不同于历史课、语文课、艺术课,也在于此。

3.案例素材本身不一定是讲点,发掘素材的意义才是讲点

我们称教材重点的操作离不开“活动框”中的案例素材,并不是指其自身的常识性,而是指凭借这些素材所引申、提炼、发掘出的意义,即支持相关观点的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强调运用这些素材的“活动框”设计,同表述观点、原理、结论的文字有直接的相关性,是构成教材正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我们又认为,用什么、如何用、用多少,可由教师灵活处置。有些素材,因其经典性而选入教材,但其常识性未必承载本课程的目标设置。如,讲人口迁徙对文化传播的意义时,有教师认为,“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事例更富有生活意味,于是就替换了原来例子,这当然可以。教材中凡此常识性素材,意犹未尽者,可以自行补充;过于陈旧者,可以自行更新。唯有支持相应观点的意义之引申、提炼、发掘及其过程,作为讲点,一般是不能省略,也是不宜变更的。

把握教材重点,凡支持基本观点而提供的知识点或素材都是讲点,同时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讲点。就教学而言,面对“讲什么”和“如何讲”、“泛泛讲”或“没得讲”等问题,教材留给教师调控的空间是很大的,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机会是很多的。就评价而言,以基本观点的确立为准则,教材所展现的内容目标应该是明晰、可操作、可把握的,完全没有必要在学科理论上无限扩展、“深挖洞、广积粮”。

二、淡化定义:“难点”与“疑点”

“学政治”怎么变成了“背政治”?究其缘由,有一个人所共知的死结,那就是讲概念总走不出“背定义”的怪圈。

比如,讲法律概念,如果定义为“法律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则需要知道什么是国家、什么是国家意志、什么是阶级。又如,讲资本概念,如果定义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则需要知道什么是商品价值、什么是劳动力价值、什么是剩余价值。这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必定深知其间凝结着多少学科理论的含量。可对于中学生来说,大概只能死记硬背了。然而,背学术概念不像背唐诗,不能先背下来留待今后乃至今生慢慢品味,背下来的概念定义,大都不会长久留在记忆中。何况还有“信不信”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又是思想政治课程特有的使命。考虑到基础教育的实施与其说是完成规定学业,不如说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基础性的新起点,这种背定义的效果更是负面的。显然,凡属“深挖洞,广积粮”的理由,盖出于此。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那么,正确地把握概念或把握正确的概念,对于我们的教学究竟难在何处?

概念之难,表现为内涵和外延的弹性。衡量难与不难的尺度,往往不在于提供了什么信息或多少信息,而在于把握这些信息的标准是什么,包括程度、范围、取向等。问题是:标准答案不标准。

概念之难,表现为把握评价意义的偏差。考评不是考记忆,也不是考某种模式化、程式化的标准答案;衡量“知道什么”与“能知道什么”的标尺也不一样。问题是:命题方式不科学。

概念之难,表现为对教材功能和规范方式的理解有误。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并不是其唯一的功能。教材呈现了什么,并不等于教材要求了什么。问题是:教学内容泛化。

在我们的课程中,有各种关于概念的概念,如,“凭借概念”和“基本概念”,“一般概念”和“核心概念”,“简单概念”和“复杂概念”,“生活概念”和“学术概念”,等等。有的概念很“生活”,如,国家、法律、经济、政治、文化等,已成为生活用语;有的概念很“学术”,如,通货膨胀、两元结构、循环经济、议会制度等,并不能无师自通。毫无疑问,形成并运用正确的概念,特别是理论概念,始终是开设学科课程的基本任务。但问题在于:对形成概念的要求没有错,错在对概念定义的要求。就概念形成的过程而言,不是生吞活剥地穷尽概念的全部内容,而是能否合乎形成概念的逻辑;就概念运用的要求而言,检验其是否科学的标准不是对某一固定表述的套用和“再现”,而是能否在具体情境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确切。

也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概念之难,说到底,很大程度来自那种把概念的定义奉为“神圣”的思维定势。过去,我们往往把概念表述的科学性与概念表述的规范性等同起来,这实在是很大的认知误区。其实,在学习领域中,概念的定义不是永恒的,也不存在划一的标准。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表达学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层次、范围、角度、条件,都可以因学科背景、教学对象、课程性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界定。有些概念甚至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才能真正形成。一字不能更换,换一个字就是不科学、不规范,甚至离经叛道,这种思维定势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也窒息了教学活力。因此,考较难点的攻守之策,不仅要破除对概念定义的迷信,而且要反其道而思之,即所谓“淡化定义”。

(一)针对学术概念,淡化定义式的要求,是化解难点之道

例如,《文化生活》教材对文化概念的表述,没有采取定义的方式,而是先在内涵上予以界定,再从两个视角就其显著特征加以描述。此后点明:运用文化概念,要着眼于精神世界,归结于精神生活。同样,表述民族精神这个重要概念,也没有采取定义的方式,而是直接引导学生探究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使他们从中感悟民族精神的内涵。因为,重要的是读懂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而这并不以如何定义民族精神为前提。过分学理化地强求概念定义,并无实际意义,反而可能会模糊了教学的真正导向。

又如,教材没有出现多元文化的命题,但它仍在“透视文化多样性”的题目中有所反映。因为,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包含多元文化,只不过通常使用起来要比多元文化的涵义更为宽泛,涉及更多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而多元文化一般用于表达某种观念形态的文化特质,如,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的、地域的、民族的、各类群体的,等等。教材讲述文化多样性实际上已经考虑到这层关系。所以,先用“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对“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作出限定,即“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然后再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为题,对“多样性”的表现进一步作出延展性描述。这样处理,同教材后面讲述“双百方针”使用的文化多样性也取得了一致,是相互照应的。

(二)对于本课程的实施来说,淡化定义式的要求,是澄清疑点之道

通用概念语汇的国际接轨,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一些集中反映和支撑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学术概念,就要格外小心。因此,采取淡化定义的方式,其必要性、有效性、现实性更为突出。

例如,沿用“民主”这个概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其思想、文化、历史、政治、制度的蕴含却千差万别。对此,我们所持的基本态度是:既不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人,也不能让人家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既认可与西方学者共用这一概念词汇的事实,更要警觉彼此所表达的涵义有极大差异,避免误入西方民主固有的“逻辑陷阱”。像“现代政党制度”,作为西方民主政治的核心概念,源于多党竞选执政的制度背景,自有一套论证“执政合法性”的逻辑体系,包括什么叫“合法性”、现在算不算“合法”、怎样才叫“合法”等。一旦把它纳入当下所谓“主流话语系统”,就会不得不沿着其预设的逻辑关系走下去,走向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的那种民主制度。显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所决不能走的一条“不归路”。

又如,大众文化,为中外学者广泛使用,也是一个需要着重把握的概念,但它作为“外来用语”,源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同我们所要发展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原本就存在“各说各话”的歧义。倘若当作通用语汇来界定,难免导致“逻辑陷阱”的麻烦,有一定的敏感性。因此,教材以“当代文化生活素描”为题,勾画了大众文化现象的图景,随后以“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为题,对大众文化现象的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彰显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什么。

总之,用“淡化定义”的方式化解难点、澄清疑点,是新教材别开生面的选择。所谓“淡化定义”的理由:一是着眼于学术规范,不便定义;二是着眼于目标设置,不必定义;三是着眼于目标实施,不宜定义。所谓“淡化定义”的意图:一是淡化一般概念,简化枝节,减轻教学负担;二是以“淡化定义”寻求强化概念形成的效果,即用“不是定义胜似定义”的方式达到正确把握基本概念的目的。笔者认为:无论是教学环节还是评价环节,其学习效果的区分度应该来自于实际能力的表现;其教学内容的信度应该显现于对具体材料的运用或阐释。只要树立了这样的教学观念和评价观念,对许多以往看似难点、疑点的感受就会迥然不同,也不必靠“深挖洞”去解决了。

三、强化辨析:意义与价值

如果说选择“讲点”的要领是锁定观点,解破“难点”的要领是淡化定义,那么所谓“讲点”“难点”,实际上都是具有辨析意义、值得辨析、能够辨析的“辨点”。我们强调“关注过程”,其实质就是强化辨析的过程。

(一)读懂辨析的意义

1.注重辨析,是走出传统教材观的理性反思

如前所述,旧教材所以使学生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并不在于信息量的“多”,而在于内容的“空泛”、推理的“直白”和结论的“僵硬”,即过于专注定义式的表述,过多采用从概念到概念的推导,不大关照当前学生的生活形态、话语环境和思维特点,给学生预留的思维空间太小。反思一个重要的认识根源,就是局限于传统教材观的眼界,总认为教材中的每句话都应具有法规效力。经验表明,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要“求实、求新、求活”,以有效实现真正的“减负”,就必须转变传统教材观,由单纯强调教学依据的法规性质,转向更为注重开发其教学引导的工具性功能。

2.注重辨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内在要求

过去编写教材常以这样的假设为前提: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只具有零碎的、片面的知识经验,并往往与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相冲突。新教材则秉持这样的信念: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学习中的经验,虽然不都是知识经验或不都具有正面意义,但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的认识,必定要凭借相关的经验,应该把其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辨析过往的知识经验、探究学科知识的意义、确信基本观点的机会。比如,在个案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澄清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等等。

3.注重辨析,是新时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对于传统德育的实施条件,如今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及其身心发展特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来看,过去信息来源比较单一、界线较为分明,如今则“八面来风”、便捷多样,难以一目了然;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交织,有吸纳与排斥、融合与斗争、渗透与抵御,既不可混为一谈,又不宜一概而论。从学生个体思想活动的表现来看,其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正是这一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使我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模式不能不相应转换、与时俱进。简言之,从追求“划一”转向追求“和谐”势在必行,帮助学生经历自主辨析的过程不可避免。非如此,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努力也会因此而落空。

(二)发掘辨点的价值

1.把握辨点,要优化辨点的选择

生活中处处有“辨点”,但如同不是所有经验都能称为知识经验,也并非所有辨点都有意义或同等意义。所以,确定辨点,也需要优化。在我们看来,优质的辨点,一般应具备这样一些条件。

能否最有效地支持、服务于课程内容目标的实施。

是否有益于呈现并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的核心概念和方法。

能否充当组织教学内容、达成基本观点的必要环节。

其内在意义是否具有丰富的、现实的、可扩展的解释空间。

其组合机制是否便于指导、设计富有成效的活动,如课堂讨论。

能否显现或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富于情节,有吸引力。

可否适合于不同地区学生的特点,可操作、可把握。

其中,围绕观点、服务观点,是选择“讲点”的依据,也是优化“辨点”的标尺。

2.把握辨点,要讲究辨析的设计

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确定型的(如八荣八耻);一种是不确定型的(如诸多文化现象)。无论哪类,都要有合乎现实生活逻辑的内容,即思维过程要具体,思之有物、维之生活,而不是学科式的演绎或归纳。比如,对“是不是”“值不值”“对不对”“能不能”“该不该”的思考,提供比较、评估、质疑、权衡等指向性的思维活动设计。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内容活动化”或“活动内容化”,即辨析活动设计本身就承载着教学内容,而不是独立于课文之外的栏目,与教程相随相伴,在教材中一以贯之。但引导辨析的设问形式宜多种多样,其主题不同,要求不同。

以《文化生活》为例,有这样一些形式可供参照。

整合事例:一种习俗变化的缩影。

复合事例:呈现文化活动的形式。

列举数据:感受文化竞争力。

列举资料: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情境题图:世界文化遗产的图景。

流程题图:教育方式的变迁。

双边辨点: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的价值。

多边辨点:人们心目中的“时尚”。

罗列观点:社会实践对文化建设的作用。

罗列现象:文化生活的领域和表现。

3.把握辨点,要慎行辨析的操作

唯有“敏于事”,才能“慎于行”。对此,应善处三个关系。

把握准过程性与结果性的关系。关注过程,是相对于只重结果、忽略过程而言,而不意味着只讲过程、不问结果。一般来说,没有只讲结果不讲过程的设计,也没有只讲过程不讲结果的设计;有的辨析重结果,有的辨析重过程,侧重不同而已。

掌控住导向性与开放性的关系。就思维活动的形式而言,有的辨析取向趋同,有的辨析取向求异,但任何取向都不能导致“价值中立”,都需要在预设的轨道上、沿着正确的价值取向展开。导向确定的价值标准,这是操作辨析的根本要求,时刻不能模糊或偏离。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