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浣溪沙欧阳修

浣溪沙欧阳修

浣溪沙欧阳修范文第1篇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 苏轼《浣溪沙·端午》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 陆游《乙卯重五诗》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殷尧藩《端午日》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 边贡《午日观竞渡》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 苏轼《浣溪沙·端午》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 贝琼《已酉端午》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 文天祥《端午即事》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 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

菖蒲酒美清尊共。 ——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 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 褚朝阳《五丝》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 舒頔《小重山·端午》

五色新丝缠角粽。 ——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正是浴兰时节动。 ——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 舒頔《小重山·端午》

细缠五色臂丝长。 —— 舒頔《小重山·端午》

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 范成大《鹧鸪天》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 杜甫《端午日赐衣》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浣溪沙欧阳修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浣溪沙》 接受 欣赏趣味 鉴赏

吴梅在《词学通论》中写道:“惟‘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二语,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而人未尽知之,可云陋矣。”[1]48他认为晏殊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中的“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要好于《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首词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有怎样的接受状态,吴梅先生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说法,这尚需我们用心讨论。

一、两首词的历代研判

(一)词选情况。

明人陈耀文辑《花草粹编》两首都选,宋无名氏编的《草堂诗馀》仅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但误以为是李所作。明人代程敏政《天机馀锦》、明人卓人月编《古今词统》、清人张惠言编《续词选》、清人陈廷焯辑《词则》均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关于宋代的五部断代词选中清人冯煦辑《宋六十一家词选》只选了《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而朱祖谋辑的《宋词三百首》则是两首都选了。近人胡云翼的《宋词选》仅选了《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唐圭璋的《唐宋词简释》则是两首都选。从历代词选选录的情况来看,历代词选家更多关注的是《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二)两首词的讨论情况。

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2]142曾指出《复斋漫录》所记录的或许有误,但历代的词话还是多有承袭这种说法。清沈雄的《古今词话》,清王弈清等撰的《历代词话》,清冯金伯的《词苑萃编》,以及清黄苏的《蓼园词评》。

词话当中也有论及“无可奈何”二句妙处的词条如:清刘熙载《艺概》:“词中句与字,有似触著也,所谓练极如不练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著之句也。”[3]3689《蓼园词评》:“沈际飞曰:‘油壁车轻金犊肥’二句,歌行丽对也。‘细雨梦回鸡塞远’,‘青鸟不传云外信’,‘无可奈何花落去’六句,律诗俊对也。然自是天成一段,著诗不得也。”[3]3048清胡薇元《岁寒居词话》:“晏元献公殊《珠玉词》集中《浣溪沙・春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本公七言律诗中腹联,一入词,即成妙句,在诗中即不为工。此诗词之别,学者须以此参之,其他词由此会悟矣。”[3]4028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词中对句,贵整练工巧,流动脱化,而不类与诗赋。晏元献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非诗句也。然不工诗赋,亦不能为绝妙好词。”[3]4051

其他词话在谈到晏殊词之时,只是概括性地谈其词的风格。如宋王灼《碧鸡漫志》:“晏元献公、欧阳文忠公,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3]83沈雄的《历代词话》:“晏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3]1142“晏叔原谓蒲傅正曰:先君一生小词,未尝作妇人语。”清冯煦《蒿庵论词》:“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家初祖。”[3]3585

另外,晏殊的其他词作如《蝶恋花》、《清平乐》(金凤细细)、《踏莎行》在一些词话中也有所论及。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关于《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无可奈何”二句,作为千古奇偶,被词选家和词论家多次征引。然而对于《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在词选中出现得不多似乎并没有被关注。正如吴梅先生所说:“满目山河”二句,人未尽知之。

二、吴梅先生的问题意识

吴梅先生提出“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其中或许有夸张的意味,用意乃是要引起对这首词的关注。

吴梅并不推崇平铺直叙的词作。他在《词学通论》的绪论中写道:“沈伯时《乐府指迷》云:‘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清代《大成谱》备录董词,而于缠令格调,亦未深考。亡佚既久,可以不论。至用字发意,要归蕴籍。露则意不称辞,高则词不达意。二者交讥,非作家之极轨也。故作词能以清真为归,斯用字发意皆有法度矣。”[1]3在评价柳永的词时写道:“余谓柳词皆是直写,无比兴,亦无寄托。见眼中景色,即说意中人物,便觉直率无味,况时时有俚俗语。”[1]49他不喜欢直露没有韵味的词,是很明显的。

吴梅在《词学通论》中多次提到“沉郁顿挫”。在分析周邦彦的《瑞龙吟》之时多次用到“沉郁顿挫”。在分析张炎词时写道:“又如《迈陂塘》结处云:‘深更静,待散发吹箫,鹤背天风冷。凭高露饮,正碧落尘空,光摇半壁,月在万松顶。’沉郁,以清超出之,飘飘有凌云气概,自在草窗、西麓之上。”[1]64此处可见其对于“沉郁顿挫”的词的推崇。

吴梅先生还主张词的比兴寄托。在《词学通论》绪论中写道:“咏物之作,最要在寄托。所谓寄托者,盖借物言志,以抒其忠爱绸缪之旨。《三百篇》之比兴,《离骚》之香草美人,皆此意也。”[1]4在谈姜夔词时写道:“盖词中感喟,只可用比兴体,即比兴中亦须含蓄不露,斯为沉郁。若慷慨发越,终病浅显。如《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已包含无数伤乱语。”[1]63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吴梅先生是带着问题意识鉴赏二词的。首先“满目山河”二句有沉郁顿挫之感。“念远”用“空”字形容已有沉郁之感,而后又见“落花风雨”,再用“更”字修饰“伤春”更显沉郁。再次,“念远”和“伤春”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两个主题。由“满目山河”二句,可以看出晏殊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比兴传统的高度的驾驭能力。从沉郁顿挫和比兴寄托这两个角度可以推断吴梅先生为什么更推崇“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故吴梅先生提出“惟‘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二语,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是与其对词的独特感悟密不可分的。

三、鉴赏的角度有别

关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代都有很多评价。明卓人月汇选、徐士俊参评《古今词统》:“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清刘熙载《艺概》:“词中句与字,有似触著也,所谓练极如不练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著之句也。”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提到:“‘无可’两句,虚对工整,最为昔人所称。盖既伤落花,又喜燕归,燕归而人不归,终令人抑郁不欢。”[4]54

“无可奈何”二句的妙处就在于“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都是一种情绪,是虚词对。然而这两个词的妙处不仅是因为其是虚词的绝对,还在于这两个词的表达抓住了古往今来人们所共有的一种情绪,即对于“花落”的“无可奈何”之感,以及对于“燕子”的“似曾相识”之感。这些情绪在诗词中也多有描写。如欧阳修《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杜甫就有一首《归燕》的诗作:“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稀。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

“满目山河空念远”当是化用唐人李峤《汾阴行》中的诗句:“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叶嘉莹先生在她的《嘉陵论词丛稿》中谈到这两句时写道:“如大晏最有名的一首《浣溪沙》词之‘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这三句词从表面来看,所抒写的只不过是‘伤春’‘念远’的情感,丝毫看不出有什么思致在其间,而大晏也确实未尝有心于表现什么思致,只是读着三句词的人,却自然可以感受到,它所给予读者的,除情感上的感动之外,另外还有着一种足以触发人思致的启迪。这种启迪和触发,便正是大晏的情中有思的特色之在。”[5]“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句词凝练地表达了伤春离别。伤春、念远一直是中国抒情诗歌的两个传统。“念远”和“伤春”二词显示晏殊对于词的高度驾驭能力。这种类型化的表达,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且这两句词的对仗十分工整。“满目”对“落花”,“山河”对“风雨”空间对得特别好,有立体感。“空”对“更”都是虚词,但都表达了十分强烈的情感。“念远”对“伤春”这两个词都是类型化的情绪。并且“念远”多为男子的思念,而“伤春”多为女子的闺情。无穷哀感都在虚处。这两句词反映了晏殊对于词的高度驾驭能力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从对仗上来讲,“无可奈何”二句更技高一筹,从概括性和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上看“满目山河”二句更胜出一筹。两首诗都有妙处,只是鉴赏的角度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1]吴梅.词学通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明]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42.

[3]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

浣溪沙欧阳修范文第3篇

1、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欧阳修《采桑子》

2、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刘孝威《采莲曲》

3、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杜公瞻《咏同心芙蓉》

4、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李璟浣溪沙》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浣溪沙欧阳修范文第4篇

2、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诗汉乐府《长歌行》

4、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5、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6、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

7、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欧阳修《采桑子》

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和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9、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浣溪沙欧阳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宋词;自然形象;疏淡美;审美内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91

宋词以写景见长。词人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自然形象,融入自身审美感受,使其呈现出丰富的审美内涵。宋词自然形象的美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主要论述其疏淡美。

1 宋词自然形象疏的特点

宋词自然形象多呈现稀疏、稀少的特点,较少显得繁茂、密集。宋词经常用稀、疏、少之类的字眼形容自然形象,使之呈现疏的特点。比如“月落星稀露气香”(魏了翁《鹧鸪天》“月落星稀露气香”)、“疏蕊幽香”(陆游《满江红》“疏蕊幽香”)和“点检落红都已少”(毛滂《玉楼春》“一春花事今宵了”)等。有时还用其它表示疏的字眼形容自然形象,也呈现出疏的特点,比如两三、几点、数行、数点等。如“花放两三枝”(王之道《江城子》“新篁初上箨龙陂”)、“数行新柳自啼鸦”(刘辰翁《浣溪沙》“远远游蜂不记家”)和“清溪数点芙蓉雨”(周密《齐天乐》“清溪数点芙蓉雨”)等。

宋词具有疏特点的自然形象随处可见,既包括自然形象本身,也包括自然形象的声音。宋词中经常被赋予疏特点的自然形象有云、雨、烟、树、竹、花、叶等。词人以优美的语言表现其稀疏、不密集的状态。比如“竹里疏花梅吐”(赵师侠《谒金门》“沙畔路”)、“疏柳双鸦宿”(刘埙《六么令》“晓来寒角”)和“时有疏萤度”(朱淑真《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写动植物稀疏的状态。再比如“疏云影里鹊桥低”(谢逸《虞美人》、“风前玉树金韵”)和“一番疏雨酿微凉”(卢炳《浣溪沙》“水阁无尘午昼长”)则是写非生命的云和雨稀疏的状态。宋词中经常被赋予疏特点的声音主要是鸟和昆虫的鸣叫声。词人以优美的语言表现这些声音的稀疏、时有时无。比如“乍闻一两蝉声”(杨泽民《庆春宫》“曲渚澜生”)、“竹间时听鹧鸪啼”(苏轼《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和“何处高楼雁一声”(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等。

宋词自然形象的疏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有的集中表现稀少的特点,有些将稀疏与其它审美特征联系起来,呈现新的审美形态。比如“烟草萧疏”(欧阳修《蝶恋花》“永日环堤乘彩舫”)、“景萧疏”(张孝祥《多丽》“景萧疏”)和“萧疏野柳嘶寒马”(张炎《凄凉犯》“萧疏野柳嘶寒马”),将疏与萧组合在一起,增添了萧条冷落之意,呈现出冷落稀疏的意味。比如“点点疏清影”(无名氏《蓦山溪》“岁寒辽邈”)、“风送荷花几阵香”(李之仪《南乡子》“绿水满池塘”)和“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姜夔《暗香》“旧时月色”),将疏与清组合在一起,增添了清雅之意,呈现出稀疏清雅的意味。比如“隐隐两三烟树”(柳永《采莲令》“月华收”)、“飞鸿数点拂云端”(谢逸《江神子》“一江秋水碧湾湾”)和“烟村几点人家”(晁端礼《临江仙》“今夜征帆何处落”),将疏与远组合在一起,增添了悠远缥缈之意,呈现出稀疏悠远的意味。比如“山桃溪杏两三栽”(王安石《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还映疏篁冷”(曹勋《御街行》“凌寒架雪知春近”)和“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林仰《少年游》“霁霞散晓月犹明”),将疏与幽组合在一起,增添了幽僻静谧之意,呈现出稀疏幽静的意味。再比如“花里黄鹂时一弄”(欧阳修《蝶恋花》“海燕双来归画栋”)、“红树间疏黄”(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和“澹月疏花三四点”(赵与洽《江城梅花引》“单衾寒引画龙声”),将疏与丽组合在一起,增添了秀丽之意,呈现出稀疏秀丽的意味。

2 宋词自然形象淡的特点

宋词中的自然形象多呈现淡的特点,较少显得艳、强烈。这一特点与宋词选取的自然形象颜色、光线、稀薄程度等方面的特点密切相关。宋词多以清淡颜色描绘自然形象。比如绿色和白色是常见的颜色,使得大量自然景物在色彩上呈现清淡的特点。如“堂下水浮新绿”(朱熹《西江月》“堂下水浮新绿”)、“芳草池塘绿遍”(毛浴囤私鹈拧贰按阂寻搿保┖汀鞍姿塘边白鹭飞”(蒲寿k《渔父词》“白水塘边白鹭飞”)等。为突出颜色的清淡,宋词还经常用浅、微、嫩、淡等字眼形容颜色,如“渐浅黄嫩绿”(陈允平《垂杨》“银屏梦觉”)、“小萼微红”(邵桂子《沁园春》“知是今年”)和“淡黄柳上月痕初”(张炎《临江仙》“一点白鸥何处去”)等。宋词还经常选取本身颜色清淡的自然形象进行描写。比如青山、白雪、树叶等都颜色清淡,绝不艳,经常出现在词中。如“阑外青山烟缥缈”(韩玉《贺新郎》“柳外莺声碎”)、“江上雪如花片下”(洪适《渔家傲引》“腊月行舟冰凿罅”)和“叶下亭皋渺渺”(方岳《一落索》“瘦得S花能小”)等。自然形象色彩有时呈现由浅到深的过程。宋词有时表现其刚刚开始变化时较浅的颜色,从而呈现淡的效果,比如“新绿涨池”(方千里《应天长》“嫩黄上柳”)、“叹篱菊初黄”(陈允平《齐天乐》“客愁都在斜阳外”)和“新条淡绿”(黄庭坚《满庭芳》“修水浓青”)等。宋词有些自然形象甚至呈现出淡至无色的效果,更突出了淡的特点。比如“星汉淡无色”(王质《水调歌头》“细数十年梦”)、“雨外青无色”(仇远《点绛唇》“黄帽棕鞋”)和“瑶草秋无色”(张炎《念奴娇》“波明昼锦”)等。

宋词自然形象多呈现淡的特点也与光线、稀薄程度的选择密切相关。宋词多选择光线不刺眼的自然形象进行描写。比如溪水、露水、斜阳等自然形象都光线柔和、不刺眼,往往呈现淡的特点。如“溪光万顷琉璃翠”(米友仁《渔家傲》“从古荆溪名胜地”)、“金风玉露初凉夜”(晏几道《采桑子》“金风玉露初凉夜”)和“古木斜晖”(王易简《齐天乐》“翠云深锁齐姬恨”)等。宋词还常用凉、冷、寒之类的字眼形容某些自然景物,以突出其光线的不刺眼。比如月亮是词中常见的自然形象,光线本就柔和不刺眼,但词人往往用凉、冷、寒形容月光,更强化了淡的特点。如“床侵淡月凉”(程垓《菩萨蛮》“暑庭消尽风鸣树”)、“金波冷浸冰壶里”(万俟咏《忆秦娥》“天如洗”)和“天净水平寒月漾”(赵师侠《江南好》“天共水”)等。宋词还多选择稀薄而非浓厚的自然形象进行描写,从而呈现出淡的特点。比如微云指稀薄的云彩,轻烟指清淡而非浓重的烟雾,都是宋词中常见的意象。如“微云生处是茅庵”(惠洪《浪淘沙》“城里久偷闲”)、“有轻烟和月”(郑域《念奴娇》“东陵美景”)和“水际轻烟”(刘将孙《踏莎行》“水际轻烟”)等。

3 宋词自然形象疏淡美的审美内涵

宋词大量表现自然形象疏和淡的特点,形成动人的疏淡美。其审美内涵如下:

首先,表现出悠闲淡泊的情怀。宋词多表现自然形象疏淡的状态,强调词人眼前所见之物稀疏数量少、视觉刺激较弱。现实生活纷繁复杂,热闹喧嚣。人们的注意力往往被密集的、具有强烈视觉刺激的形象所吸引,很难注意到那些数量稀少、视觉刺激较弱的。词人之所以能注意到这些自然形象,源于心境的悠闲和情怀的淡泊。词人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纷繁复杂,心境悠闲自由,才能充分感受到生命原本多样的存在状态,尤其注意到这些不易被发现的疏淡自然形象。词人暂时忘却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才能暂时从热闹喧嚣的世俗生活中摆脱出来具有淡泊的情怀,从而注意到这些同样具有清淡意味的疏淡自然形象。词人以优美的语言表现自然形象的疏淡美,抒发了从中获得的审美感受。读者也由此暂时获得悠闲的心境、淡泊的情怀,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比如“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几片稀稀疏疏的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树上偶尔传来黄鹂的一两声鸣叫。如果没有悠闲的心境,很难发现这些并不明显的景象和声音。如果没有淡泊的情怀,也不会注意到这些与追求功名利禄的热望截然相反的自然形象,从而传达出悠闲淡泊的情怀。

其次,呈现留白之美。留白,指绘画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留白是艺术家有意而为之,并非什么也没有,意在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宋词多表现自然形象稀疏的状态,强调景物与景物、声音与声音的空白,带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丰富其审美感受,属于艺术形象的留白。比如“绕岸夕阳疏柳”,强调岸边的柳树不密集,之间有明显间隔。这些间隔形成的空白会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想象出草、花、白云之类意象,将空白补充完整。由于在阅读中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从而使读者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宋词自然形象淡的特点也具有同样的审美效果,体现出韵味的留白。宋词中自然形象表现出淡的特点,并非淡而无味,而是往往呈现出丰厚的韵味。比如“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楝花飘砌”),夏夜月光清淡如水,带给词人阵清凉之意。读者通过这样的月光,也感受到词人心境的闲逸自在,体会到浓厚的韵味。再比如“还是翠深红浅”(李之仪《如梦令》“回首芜城旧苑”),春末百花凋零,红花少绿叶多。这里将红与绿搭配,并强调红少绿多,使得画面呈现清淡之感。这句虽然表现出词人淡淡的伤春之情,但是色彩的搭配也传达出词人淡雅的情趣追求,使读者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

相关期刊更多

离子交换与吸附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长喜欢乐英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北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