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石潭

小石潭

小石潭范文第1篇

去年夏天,我与爸爸妈妈在爬梧桐山时,偶然发现了一条山涧,那山涧的水清澈无比,水声叮咚,从山上蜿蜓而下,四周凄清静谧,恍若仙境,竟与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有七八分神似,现在回想起都唏嘘不已,在此也称之为小石潭。

能发现小石潭纯粹是个意外。当时我正靠在一棵看起来颇有年岁的大树旁,听着轻灵婉转的鸟鸣,闻着甜美芬芳的花草香,看着片片阳光穿过树叶间隙像金子般洒落在地上,惬意地哼着曲儿,此时有叮咚的流水声隐约入耳,我惊奇地四处寻找水声的来源,拨开层层茂密的灌木丛,终于找到这隐秘的小石潭了。

呀,原来梧桐山上还有这一方世外桃源!只见潭水纯净清澈,水中千奇百怪的石头清晰可见,周围的树木翠绿?密,仿佛是想保护这纯净的大自然的腹地。我坐在潭水边一块被轻柔的水抚得光滑的石头上,光着脚丫子扑腾着水,水很清凉,又似柔滑的缎子,拂过我的脚。流水声似风铃般悦耳动听,浸润着我的身心,水流掠过大小不一的山石,抚过青石上绿绒绒的青苔。向石潭的源头寻望,却望不到头,这流水不知从哪儿来,也不知会绵延到哪儿去,就像飘荡在山间的一条洁白的丝巾。

在这样美丽的景色映照下,我的心也变得平和宁静……到如今,我依然记得初见小石潭的惊喜,记得流水拂过肌肤的细致明净,记得潭水细细吟唱的天籁之音,记得阳光泼撒在水面的绮丽,记得那一刻内心的空灵纯净。

小石潭范文第2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二)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九、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小石潭范文第3篇

这天,又是一个空虚无聊的日子,天空的颜色有些暗淡,也有些乌云在那尽情的嬉戏,而在我看来,就像蔚蓝澄碧的天空被污布沾了几处大大而抹拭不掉污迹的污点,极其郁闷,叠加无趣,还有几缕凉风透过窗边,擦过冰凉凉的脸颊,寒!恕己,奉一也都在。

“兄弟,出去走走怎样?”就在这时,吴伍陵,龚古,我弟弟宗玄来了。“你哦度有些天没出去走走了,去吹吹风不错啊!”他们建议道。“也许,外面的天空是透明的蔚蓝,鸟儿正在放开喉咙歌唱着,空气也是饱满水分,充满花香,你不出去,就无法欣赏到这些美景了,再说,你该放松下心情了,自从当了永州司马,就没见你出去过。”“那好吧!”于是,我们一行来到了郊外。

“叮咚咚,叮咚叮叮咚……”清脆悦耳的声音很快就吸引了我,“叮咚……咚”沿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了一股清澈的泉水从潭中涌了出来。“HO,你们快来啊,这里个小潭。”出于惊喜和意外的我等不及大脑的反应,声音冲出了喉咙。

他们以很快的速度赶到了这。抬起头,我才惊鄂发现,天空就像被擦拭过的明净,而太阳正在天边高照着大地,这一切的变换也不知道是哪个魔法师一气呵成的杰作,让人惊愕着,来不及适应,充满了色彩。

“明日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脱口而出的话语。“好词好词!岸边游人赏,鱼儿潭底戏!”伍陵兄接了下句,在仔细看了以下四周的环境,郁郁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蜿蜒,覆盖着,相互缠绕着,并连结到一起,参差不齐的随风飘荡,幽幽环境,令人流连。

“哥,你看这儿的石头奇不奇?”又一声惊呼,我凑过头,果然不假,潭底的石头有的成为水中高地,有的成为小岛,都的成为不平的岩石,这是多么的奇特。整个小潭的形状犹如北斗星弯曲。

小石潭范文第4篇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流放文人的悲情之歌。全文只二百余字,摹山状水,寄意遥深,脍炙人口,世代传颂,实在是千古难得的佳作。作者把自己“曲似九回肠”的烦闷、寂寞、悲凉与潭、石、鱼、水的描写紧密结合起来,在水光山色之中时隐时现地显露出他在政治上遭受迫害的抑郁孤寂凄清之情。那如梦似幻的意境,生动传神的文笔,寄予其中的失意心境给了我们极大的艺术享受。描摹细腻,各尽其妙;形似写景,其实写心,情景交融,意蕴深厚是本文的特质。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借助注解或工具书准确翻译重点文言词句,疏通文意,掌握并积累一词多义等词法现象。

2.品析理解“清”字意蕴,感悟作者谪居生活的抑郁孤寂凄清之情。

3.体会文中因景生情、以情写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悟作者谪居生活的孤寂凄清之情。

教学难点:由于生活阅历的局限,学生一时难以抵达作者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对作者孤凄悲凉心境的理解尤其对作者在写景中自然流露的贬谪心境的领悟自然是教学的一大难点。

三、教学策略

针对文本特点以诵读品味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读中披文,读中入情,紧扣文本咂摸语言,在诵读沉吟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根据学为中心的理念,选择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适时适当介入资料,发挥教师组织、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让学生在积极言语、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主动理解、体验、感悟,促进思维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课前预学任务

1.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疏通文意,理解课文景物及其特点。

3.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二)学习活动一:朗读课文,预学反馈

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检查是否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推荐学生代表展示朗读结果。重点检查:

(1)正音:

篁(huáng)竹 佩(pèi)环 清冽(liè) 坻(chí) 嵁(kān)

悄怆(chuàng) 幽邃(suì) 佁然(yi) 俶(chù)尔

(2)断句——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并说说停顿的理由。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D.似/与游者/相乐。

全班齐读课文。

(三)学习活动二:解词译句,感知内容

1.学生借助文中注释及相关资料自主疏通文意。个人解决不了的提交给小组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请老师帮助指导。

检查:

A.说说下列句子中“以”“为”“可”的不同意思。

以:(1)全石以为底 (2)卷石底以出(3)以其境过清

为:(1)全石以为底(2)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2)不可久居

B.翻译重点句子:

(1)潭西行百二十步。

(2)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其中穿插学法点拨,归纳解词译句的方法:

解词法:语境推断法 用法变换法 调动积累法 组词法

译句法:连缀成句法 调换语序法 直译法 意译法

4.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每段的内容。如:

第一段:小小的石潭,奇丽的景色;

第二段:清澄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第三段:曲折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第四段:凄清的景物,孤寂的感受;

第五段:同游的朋友,跟随的小生。

(四)学习活动三:说“潭”悟“清”,体验作者情感

1.再次速读全文,找出文中描写小石潭用到最多最能概括景物特点的一个词——“清”。

2.仔细研读课文,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哪几方面的“清”?又是怎样描写这些“清”的?请找出相关的句子,认真品析。

讨论归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小石潭之清冽;

“如鸣佩环”——小石潭之清静;

“隔篁竹”、“伐竹取道”——小石潭之清幽;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小石潭之清冷;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之清澄;

“四面竹树环和,寂寥无人”——小石潭之冷清;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之凄清。

其间,重点品析第二、四段。第二段抓住重点句“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品读作者如何以鱼写水,人鱼相乐一笔二用的妙处。第四段抓住“寂寥”“凄”“寒”“悄怆幽邃”“乃”等词体验作者营造的幽深冷寂的气氛和凄苦的心境。

3.梳理全文的内容与情感变化。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

心乐之——相乐——凄神寒骨。

4.诵读课文(个别读-小组读-齐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点拨重点:第一段应该读出好奇欣喜的情感;第二段应读得欢快一些,读出陶醉的心态;第三、四段应读得低沉一些,伤感一些,逐渐读出失意悲凉的情绪。

(五)学习活动四: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1.追问:短短的200字,作者前“乐”后“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PPT出示背景资料:

柳宗元向来仰慕“古之夫大有为者”,青年时代就立下雄心壮志,向往“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他25岁时已是“文章称首”的长安才子,逐步成为文坛领袖,政坛新锐。在其后的几年里,柳宗元又成为了当时皇帝的老师,王叔文革新派的中坚分子,热情昂扬、凌厉风发,准备施展自己“辅时及物”、“利安开元”的抱负。自从“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根据上文资料,结合全文内容,小组讨论:如何理解文中的“乐”和后来的“凄神寒骨”?

通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等环节,相互补充,达成共识:

作者来到小石潭,在尘世中找到一块清静之地,享受了探奇之乐;看到游鱼怡然自得,物我两忘,灵魂得到升华和复归,心灵得到慰藉和寄托。但是快乐是短暂,凄怆是永恒的。往来翕忽的游鱼,让作者暂时忘记苦痛,然而,更多的是由游鱼的自在想到了自己的不自在,由游鱼处于僻静想到自己贬于荒所。一个“空”字,寄寓了作者多少辛酸和感慨。溪身“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石岸“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无边的寂寥直入到他的灵魂,静得心寒,静得骨凉,前途就像这小溪一样,凶险不可知。此时此刻,身世浮沉,人生无常,万般感慨,直涌心头,却无人倾听,难以排遣。凄清之境激发“悄怆幽邃”之感,环境与心境产生强烈的共鸣,自然发出“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之叹,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含蓄地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2.质疑:柳宗元说“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文章结尾作者又不厌其烦地罗列这次游玩小石潭的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这些人是作者的好友、兄弟和外甥,是最亲近的“人”,却怎么说是“无人”呢?

PPT出示链接材料:

“永贞革新”失败接连被贬,柳宗元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在永州,柳宗元被贬十年,由在京城时直接从事革新活动,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这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柳州是柳宗元人生最后一站,但他仍然放不下他的政治抱负。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这样写道:“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竟劳累,在四十七岁上死去。”

请联系柳宗元的身世,揣测此时柳宗元的内心活动。

示例:柳宗元也许感叹:吴武陵,龚古,你们怎知我内心的寂寞呢;我的弟弟啊,你也不能解我心忧啊;崔氏两个年轻人,更是无法明了我内心弥漫的孤寂啊。

3.感悟:学了《小石潭记》,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柳宗元身上我们似乎看到古代圣贤在人生困顿之时坚守的济世情怀,看到“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的品性,柳宗元做到了古代士人“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完美结合。阅读《小石潭记》,我们不仅体验到情景交融的那份幽深冷寂的氛围,作者身处逆境的那份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之情,更感悟到柳宗元崇高的人格和高贵的灵魂。

再次深情诵读全文,感受柳宗元的情怀。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的内容,为上联补写下联。

上联:赏心悦目潭中景,

下联: 。(示例:凄神寒骨胸中情)

3.练笔,任选一题,200字左右。

(1)改写片段:张开想象的翅膀,描写文中树蔓、石、鱼、溪水片段。

(2)对话柳宗元:假如柳宗元就在你面前,你将跟他说些什么?

(3)畅叙衷肠:请替柳宗元向朝廷写一封表达心曲的信。

附板书:

参考文献:

[1]沈华.岂是一个“清”字了得——细读柳宗元《小石潭记》[J].语文学习,2010,(3).

小石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整体语境 语言品味 《小石潭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4-0058-02

作者简介:马伟平(1971―),江苏宜兴人,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无锡市教科研带头人,宜兴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在语言品味中,要关注整体语境,审视具体语言与语篇结构的内在关系,进而发现其独特性,品味其深刻性。下面以《小石潭记》为例,谈谈如何关注整体语境,深化语言品味。

一、关注整体语境,把握两个结构

《小石潭记》的行文思路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同游何人。以“发现”开篇,以视角转换为连接,铺陈渲染潭中景物,由“景”之幽美入“感”之凄清为转换,以“记之而去”为收束。作者的情感脉络为“乐”(心乐之)―“忧”(悄怆幽邃):初闻水声,激起心中之“乐”;石潭奇景,流露爱惜之情;不知源流,暗寓遗落之苦;悄怆幽邃,转抒贬谪之忧;记之而去,聊寄慰勉之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脉络:先乐后忧,似乐还忧,名乐实忧,以乐写忧。从行文思路和情感脉络两者的相互映衬来看,《小石潭记》言简意丰,结构紧致,开合有度,是古代游记散文的上乘之作。

梳理行文思路和情感脉络,是为了勾勒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气韵情势,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因为好的语言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意蕴,都是和文本的整体内在结构彼此契合、相生相长的。

二、依托整体语境,深化语言品味

建立起整体语境之后,我们再来进行语言品味,就有了理据和方向。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形式上的异同、结构上的关联、情感表达上的差异,开展行之有效的品味赏析。

(一)闲笔:开篇冲淡蓄愁怨

从整体语境来看,《小石潭记》行文开篇和情感激起之笔,在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一句。文章开篇,一般力求语言简约,形式新颖,振起全篇。而《小石潭记》却着力细节,语气平淡,情绪舒缓,尤其是“百二十步”这一数量词,貌似“闲笔”,一般的游历之人很少这样精确计算距离,而在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却蔚为特色,笔法相同。把步数丈量得如此清晰,把位置交代得如此具体,一方面是体现对景观(小石潭)的印象深刻鲜明,另一方面恐怕是柳宗元心境的写照:和步数一起延伸的是柳宗元孤独的身影,丈量的不仅仅是寻觅石潭的距离,也是柳宗元遥望人生彼岸的距离,一步一步,闲愁满腹。再从这句话的语气语调来看,略显顿挫低回,仿佛蕴蓄着一种淡淡的愁怨,让开篇发现小潭之“乐”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调,为后文的由“乐”到“忧”作了铺垫。

(二)勾连:连接一气有变化

从整体语境上看,《小石潭记》行文连接之处和情感延展之处,在于“移步换景”的内在勾连。作者在文中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四句话,开启每一小节的具体叙述和描写,表面上看,是写观览地点的转换,实际上隐含了主语“我”,也即写作者觅幽探胜的经过。从地点的转换来看,“西行”两字交代了大体方向,“潭中”“潭西南”“潭上”三个词语中,分别用“中”“西南”“上”点明了作者的视角,相互勾连,承接一气,把小石潭的优美精致迭映在读者面前,疏朗有致,清新简洁。三句话(“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在一脉相承的同时,又隐含变化,暗合心情,主要体现在句式和音韵上,句式由长渐短,音韵由起伏归于轻平,暗示了作者由初见的心潮激荡,到最后的复归冷寂。

(三)象征:铺陈之中显苍凉

从整体语境上看,《小石潭记》中铺陈之处在写“潭中景物”一段,虽然写了“石”之奇、“水”之清、“鱼”之乐、“树”之茂,看似景象丰美,实则以石潭象征自身,暗含苍凉。因为一般的“铺陈”,尽可放开来写,而《小石潭记》却逐渐收敛笔墨。从作者的情感脉络来看,虽有对小石潭的爱惜之情,但从没有正面写到自己内心的愉悦之感,因而此处的“铺陈”完全没有心胸洞开、山水纵横的达观,反而显得幽微苍凉。

幽微:《小石潭记》对鱼的描写着墨颇多,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但从鱼儿栖身、游乐的环境来看,也是比较冷清、幽邃的,似乎象征着作者自己生活的冷清。另外,从“似与游者相乐”的鱼儿身上,正照见了作者心中的忧愁,从“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无所依”三字上,我们也可从另一个侧面读出作者内心的空寂无依。总而言之,柳宗元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象征比类。

苍凉:在描写过程中,作者采用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铺陈潭中景象这部分,从用词来看,多有峻峭凌厉之势,如写潭中之石,“为坻,为屿,为,为岩”;从句式来看,多用短句,回环曲折;从色调来看,多呈冷峻清丽之貌,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两字,一方面渲染了小石潭周围环境的碧翠清幽,另一方面进一步烘托潭水的清冷,因为“下见小潭”四字总领后文,后面的文字都是写潭中景象,一直到“潭西南而望”,视角才发生转换,树影朦胧、藤蔓参差的水中镜像,正是柳宗元心中意绪纷乱的象征。

(四)矛盾:转换之处有深意

从整体语境上看,《小石潭记》中行文结构和情感脉络的转折之处在于“寂寥无人”四字,它标志着从对景物的工笔描摹转向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意观照,值得品味。“寂寥无人”说明小石潭少有人迹、乏人问津,让人感到孤寂空落,不堪冷清,才有后文“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喟。作者没有因为唯独自己发现了小石潭这样一处绝佳胜景而感到自得自许,相反,作者实际上是以小石潭自喻,对自己被朝廷遗弃的命运感慨自怜,备感凄凉。再则,后文明明交代了同游者甚众,与此处的“无人”是否矛盾?显然这里的“无人”是从情感状态上来看,同为游者,与“小石潭”意会神领的唯有作者一人而已,别无他人。这样的矛盾表达,增添了转换之处的深刻意蕴。

相关期刊更多

潇洒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新闻出版局

消防视点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公安厅消防局;山东消防协会

小学生时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