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罗密欧与朱丽叶简介

罗密欧与朱丽叶简介

罗密欧与朱丽叶简介

罗密欧与朱丽叶简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后现代文化;误读;改编;继承

文艺复兴时期天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自诞生以来,历经几个世纪,其魅力在艺术界仍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文学版、剧场版、电影版,各式各样的版本纷至沓来,为这部名剧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的艺术空间。本文试图在多个层面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1998年电影版后现代激情篇)与莎翁文学原著的异同。

一、对传统的继承——与原文本的契合

首先,电影版剧情基本上都是按照文学原著改编的,讲的是在意大利的城市维洛那有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大对立的家族,常常发生流血事件,但由于上帝的安排,蒙太古之子罗密欧与凯普莱特之女朱丽叶在晚会上竟然一见钟情,而后私订终身。可惜命运无情,家族仇恨以及一系列的误会导致一对有情人终于在悲痛中死在了一起。由于电影本身的性质,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现实场景和声色效果,而且好莱坞的影片大部分都是讲求大手笔、大规模化制作。其次,罗密欧与朱丽叶相见是偶然:为凯普莱特家族举办的舞会通知贵宾的仆人竟不认识通知单上的名字,罗密欧为他念诵时知道了这一消息,为了见到自己迷恋的美人罗瑟琳,罗密欧才决定冒险参加舞会,不想却见到了娇美、清纯的朱丽叶,两人一见钟情,成为悲剧的起因。提尔伯特怀疑罗密欧的身份,想要挑起一场争斗,但是朱丽叶的父亲很好客,阻止了他。再次,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无视于家族的仇怨,他们轻蔑地觉得,妨碍他们结合的只是枉具虚名的姓氏。朱丽叶曾说: “名字有什么? 我们叫玫瑰的那种花换成别的名字还不是一样芬芳。罗密欧要是不叫罗密欧,同样会那么可爱完美,这本来和名字没有关系。”罗密欧对于姓氏的态度更为激烈、率直:“你只要把我叫,我就重新受洗,重新命名,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叫罗密欧。”这段经典对白在电影中也有完整地提及。此外,罗密欧失手杀死朱丽叶的表兄提尔伯特也是偶然:罗密欧的好友茂丘西奥和提尔伯特口角,罗密欧劝阻,招致提尔伯特的咒骂和挑衅,罗密欧一再退让,激怒的茂丘西奥和提尔伯特拔剑相击,被提尔伯特刺死。悲愤的罗密欧冲上拼击,杀死了提尔伯特,于是被大公判决逐出维洛那城,成为悲剧情节发展的关键性的动因。另外,罗密欧最后服毒还是偶然,劳伦斯神父设计朱丽叶服药昏睡假死,然后送信通知流放的罗密欧,使两人一起远走他乡。但信未送到罗密欧先得到了朱丽叶死的传闻,遂秘密潜回维洛那,劳伦斯神父得知消息后,匆忙赶往墓地,而罗密欧已经进了墓穴,服毒死在即将苏醒的朱丽叶身边,这一切成为导致悲剧性结局的最后的直接原因。

二、后现代电影对原著的改编——经典与当代大众文化的融合电影版《罗》更注重了夸张手法的运用,使这部以悲剧收场的爱情剧增添了几分活泼调皮的色彩,因而也使作品更能引人入胜!如开场中蒙太古与凯普莱特家人之间的冲突,在电影版中得到大肆渲染,双方的激烈枪战将两家的仇恨凸显得淋漓尽致,凯普莱特夫人、奶妈与朱丽叶三人的出场更是夸张搞笑,凯普莱特夫人与奶妈跑上跑下夸张地大声呼喊着朱丽叶,似乎整个地球都回荡着她们的声音,而可爱美丽的朱丽叶却还在泳池里好不自在地游泳,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慌慌张张的凯普莱特夫人面前,整个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宴会中茂丘西奥穿着女式服装的大胆表演更是现代生活的一个特色。电影版除了语言,动作,还运用了其他更多的表现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饱满,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识,一个在鱼箱的这边,一个在鱼箱的另一边,在欣赏美丽画面的时刻眼睛与眼睛、脸庞与脸庞相遇了。这一幕充满着传奇浪漫色彩,而原创中二人的相遇则要直白多了。另外,罗密欧杀死提尔伯特的一幕也比原创要曲折和富有感染力。茂丘西奥因罗密欧而死亡使罗密欧痛苦至极,在近乎丧失理智的情况下将提尔伯特射死。整个过程的表演比原创更加摄人心魄。虽然电影版从表现技巧以及画面效果、视觉效果上胜于原创,但还是不及原创的唯美色彩。电影版给人生活化的感觉稍强,而原创的表现手法及无处不在的诗一般的优美语言使人感觉置身世外,唯美主义色彩更浓,在原创中不仅是主角语言优美,就连配角的语言也辞藻华丽,如开场中蒙太古担心罗密欧所说的一段话:“好多天的早上曾经有人在那边看见过他,用眼泪洒为清晨的露水,用长叹嘘成天空的云雾……”此外,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原著内容的时空位移,在影片开始,致辞者换成了新闻播音员,亲王换成了警长,长剑换成了手枪,古典乐换成了爵士乐和迪斯科,马车换成了轿车。电影在原作的框架内尽可能多地融入了现代的因素,所以在为我们熟悉的同时,总是时刻给人一种错位的感觉。再次,在影片中重点描述的有几个地方,在维洛那广场的械斗,凯普莱特家的晚会,朱丽叶窗台下的花园,凯普莱特家的墓地。此外,在凯普莱特家的花园里,限于电影本身特点,它简单的动作台词显然不能让人体会到原作中那种种美妙的比喻以及婉转缠绵的思绪:“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只有你的名字才是我的仇敌;……啊!换一个姓名吧!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电影中的激情成分是足够了,两个人在泳池中卿卿我我,互诉衷肠,还不时来个双人花样泳,但是原作的韵味却体现不出来了。另外一个明显不同之处就是在墓地的时候,在电影中换成了罗密欧在警察围追堵截中奔进了教堂。原作中罗密欧是要与帕里斯决斗的,并且把帕里斯杀了,为的是表现帕里斯其实是很爱朱丽叶的,而罗密欧的爱也是炽热盲目的,这样才符合莎翁对于人物的形象塑造,但在电影中删去了这个情节。此外,罗密欧直奔教堂后,对着心爱的人就喝下了毒药,而朱丽叶刚好在此刻醒来,这也是一处不同。还有就是原作中朱丽叶是对着劳伦斯神父和仆人自杀的,而电影却没有。这两处都有利于电影进行唯美主义的构图,塑造突出他们两人的生离死别,但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并非如此简单,它抽象化的本质甚至可以代表整个人流的内心世界,而电影版显然为了主题的单一,把原作形式化了,浓缩成为一个现代版的美国爱情故事,一个身在现代社会而理想却在古典时期的浪漫悲剧。在创造了巨大的商业震撼力的同时,却显得肤浅了。

三、电影改编背后的后现代文化逻辑——误读与“历史感的消失”“误读”用哈罗德·布鲁姆德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偏离”[1],在他看来:“文艺复兴以来,作为西方诗歌主要传统的富有成效的诗歌影响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焦虑、自救漫画式的历史,是歪曲的历史,反常的和随心所欲刻意去修正的历史,没有它,现代诗歌就根本不可能存在。”[2]《罗》的电影版通过背景和时空的改变——维罗纳的街头械斗被放置到了背景风起云涌充满悲彩的维罗纳海滩,戏中世仇根深蒂固,两家年青一代的激烈冲突完全是在枪战和车逐中展开,这是现代人运用莎士比亚式的瑰丽想象的一个典型情景,因此它成为后现代版的莎士比亚经典戏剧阐释。值得注意的是,改版电影虽然在人物的衣着装束和使用的角斗的武器方面、场景的设置、音乐背景的烘托等方面完全现代化甚至后现代化,表现为电影艺术的拼接,激烈的枪战和汽车追逐的场景,但是如前所述莎士比亚戏剧原作中的经典戏剧情景和戏剧独白和对白,基本保持不变,这一方面表现了电影再创作对于原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该剧戏剧魅力使然。作为电影艺术当然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再度创作的空间,这无疑也是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当代阐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版《罗》具有现代流行动作片特色的打斗和枪战镜头完全颠覆了观众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浪漫爱情悲剧的期待。作为后现代艺术的电影艺术使得莎士比亚戏剧这一经典的文学作品走入了后现代审美视域,表现为一种深刻的本体不确定性,如电影开头直升机代表的当代警察文化,两大家族年轻家奴之间的械斗明显具有现代帮派火拼的色彩而非古老家族之间的世仇,代表当代社会文明的汽车、手枪等道具的频繁使用表现出反精英主义倾向。后现代作为资本主义晚期的文化逻辑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历史感的消失”,电影版《罗》的最大特色就是把莎士比亚原作的16世纪历史背景推进到20世纪,这样一个凄美古老的故事就后现代化了,“后现代文化给人一种缺乏深度的全新感觉,这种‘无深度感’……能在当前社会以‘形象’及 ‘模拟体’为主导的新文化形式中经验到……”[3]433詹明信认为:“后现代文化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情感状态——我称之为情感的‘强度’,我认为可以追溯到‘崇高’的美学观”[3]443。电影版除了语言、动作,还运用了其他更多的表现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饱满,加重浪漫主义的“强度”,如罗密欧杀死提尔伯特的一幕也比原创要曲折和富有感染力。茂丘西奥因罗密欧而死亡使罗密欧痛苦至极,在近乎丧失理智的情况下将提尔伯特射死。整个过程的表演比原创更加摄人心魄。

四、结语

总之,无论是原创还是电影版,总是令人百读不厌,百看不烦。即使存在一些外在的差别,但它们拥有着共同的灵魂,即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引着人类向往的浪漫爱情而显得格外凄美,也表达出人们对和平的期盼,而仇恨的火焰只会让人们付出惨痛的代价!运用后现代拍摄手法的电影版《罗》对原著的改编体现了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所谓的“互文性”,即“表示一个(或几个)符号系统与另一个符号系统之间的互换”[4]450。笔者认为,原剧诸多层面与原作相比发生了“位移”,是一种基于原作的“偏离”,是“从一个符号系统到另一个符号系统的转移”[4]450。历史与当下在“继承”和“误读”中冲突和融合,呈现为银幕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注:文中原剧引文翻译皆出自《莎士比亚全集第四卷》(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参考文献]

[1] Bloom Harold.A Map of Misreading[M].New York:Oxford UP,1975:93.

[2] 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 [M].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1.

[3]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张旭东,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M].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433.

罗密欧与朱丽叶简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罗密欧;朱丽叶;爱情

【中图分类号】 I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36-2

爱情是人世间最美的永恒的话题。《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这样的世代流传的爱情佳话是妇幼皆知的。本文将就两部同样凄美的爱情故事的相同点以及带给我们的反思予以浅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中主人公对待爱情都忠贞不渝。首先,了解一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戏剧梗概,讲述的是意大利某城市两个世代彼此纠纷不断素来不和睦的家族凯普莱特家族和蒙太古家族。悲惨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家族之中,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偷偷的参加凯普莱特家族举办的舞会时正好结识了凯普莱特家的女儿朱丽叶,两人一见钟情。第二天二人便邀请牧师在教堂偷偷的举行了婚礼。正在新婚燕尔沉浸在甜蜜时刻的时候,两大家族的战争爆发了。朱丽叶的哥哥提拔特挑衅罗密欧,罗密欧的朋友忍无可忍与提拔特决斗,结果却死在了提拔特的剑下,伤心又气愤的罗密欧为了给好友报仇拔剑刺死了提拔特。杀了人的罗密欧不能在朱丽叶的城市待下去了,不得不得忍痛离开。以此同时,凯普莱特家逼迫朱丽叶嫁给巴里斯伯爵。无奈的朱丽叶只能求助牧师,在牧师的帮助下,朱丽叶选择假死逃避婚约等待罗密欧,牧师派人通知罗密欧,因通信人耽误了时间,不明真相的罗密欧以为朱丽叶真的死了,带着毒药来到朱丽叶的坟前,饮鸩自尽了。醒来的朱丽叶看见心爱的人死在自己的面前,伤心欲绝,用匕首自杀了。之后两个家族将这对苦命的鸳鸯葬在了一起,两个家族的恩怨情仇也化解了。从戏剧的梗概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对待爱情的忠贞不渝。当罗密欧得知朱丽叶的死讯时带着毒药来到朱丽叶的坟前,难以承受失去爱人的痛苦,他选择用结束生命延续这段爱情,可见罗密欧对朱丽叶爱情的决绝和忠贞。而朱丽叶在家庭强势的逼婚压力下都没有妥协,宁愿选择假死拒绝嫁给巴里斯伯爵,在朱丽叶心中罗密欧是任何都无法代替的,最后醒来的她看见心爱的人惨死在自己的面前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要跟罗密欧永远的在一起,朱丽叶对罗密欧感情的忠贞经得住生死的考验。这种对爱情的忠贞让人们叹服并发自内心的钦佩。

其次,“梁祝”讲述的是东晋时代,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儿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有求学,上山的路上遇见一同求学的同学梁山伯,于是二人结伴同行,同窗三载,但梁山伯仍旧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中期祝英台中断学业梁山伯到祝家拜访得知祝英台是女孩子,欲向祝家提亲,不料祝英台与马文才有了婚约。后来梁山伯当了县令但后因极度郁闷过世。在祝英台出嫁当日,经过梁山伯的坟前。忽然狂风四起,祝英台下轿来到梁山伯的坟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决然投入其中,之后在坟墓后面出现一对彩蝶,双双飞去。“梁祝”中,两位主人公对待爱情的态度是执着的也是忠贞不渝的。梁山伯得知祝英台许配给马文才,竞抑郁而终,足以见证祝英台在梁山伯心中的位置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没有了她一生怎能拥有幸福快乐。同样祝英台的忠贞可见一斑,婚嫁大喜的日子,经过梁山伯的坟前,愤然的投入坟墓中,她宁可选择死同梁山伯在一起也没有选择嫁给马文才独自苟活人世。《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这两部举世佳话的中仍是在用生命陪葬爱情,也是用生命捍卫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至的信仰,这样也足以鉴证他们之间爱情的伟大。

两部佳作最终都是爱情赢得胜利。首先,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局,当两大家族人闻讯赶来看到两人相拥而卧的灵柩时,不胜感慨和懊悔,他们终于明白且后悔是他们的自私和强势伤害了两个无辜的儿女,仇恨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最终两个家族之间的矛盾和仇恨终于消除了。可以说,这看似悲剧的结局并没有那么悲伤,是主人公的爱情的力量战胜了两个家族固执的仇恨,化解了世代的仇恨,他们悔恨犯下的错误,最终爱情胜利了。

其次,“梁祝”的结局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祝英台投入梁山伯的坟墓后,从坟墓后飞出两只彩蝶,彩蝶双双飞去离开了尘世。如此凄美的结局揪住了人们柔软的心,使人们紧张和悲伤的情绪获得了出口,因为结局是最终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一起了,他们的爱情跨越了死亡超脱了人世永远的在一起了,如此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胜利者。《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的爱情故事都凄美感人,因为他们共同的主题都是爱情是永恒的,可以超越一切的,无论是残酷的现实还是让人恐惧的死亡,都阻止了两颗至死不渝的心要在一起。

凄美的爱情结局让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同时也欣羡不已,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两部佳作中我们读到了对于纯粹爱情的追求。纯粹的爱,即没有任何杂质的爱,不会因为爱情本身以外的物质而改变。罗密欧与朱丽叶在选择彼此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爱情之外的东西,他们只在乎能否彼此相守。梁山伯与祝英台互相倾慕也不是因为对方有什么,只是纯粹的的爱情,只有爱别无他物。从他们的爱情观联想到当代人的爱情观,不得不让人咋舌。佳作中的主人公用生命作为爱情的陪葬,而当今的人的爱情也是用命陪葬,是用辛苦劳累的父母的命作为陪葬。现在人的婚姻中爱情似乎是附属品,没有房子、车子、票子的爱情只能付之东风,爱情婚姻物质化,累垮了老爸和老妈。结果有了房子、车子、票子的爱情也很少有天长地久,离婚成为当今年轻人的家常便饭。记得爸妈那会结婚的时候真的是一贫如洗饭都吃不饱,甚至还要承担家里的欠下的债务,现在我们这一代人不也都健健康康的长了这么大,家庭生活多半都很富裕。试问单纯的追求物质为基础的爱情或者追求物质的不纯粹的爱情能长久吗?有多少情侣因为没车没房没钞票而各奔东?有多少有情人因为家庭没有而成为路人?可能这样的爱情观并不是每个人的过错,或许是时代的发展和风俗习惯的演变遗留下的不良风气,但当我们在追逐物质爱情的路上能否停下来客观的关注下人格的魅力,爱情最终的落脚点是两个人平平淡淡踏踏实实的走完一生,不是纯粹的爱情,不是只因那是你的爱情难免半路夭折好景不长。著名的爱情小说作家琼瑶,她的爱情小说之所以写的深得人心,主要是对爱情的感受源于生活,源于真实的爱情经历,她和平鑫涛的爱情是纯粹的爱情,以至于即使中年相遇又能相守30年,他们的相守不是因为彼此的社会地位而是彼此身上有互相吸引的特质,这是一个传奇的爱情故事,令每个人敬佩。当一份真挚的爱情出现时,我们可不可以不要条件反射的马上想到:你在哪工作啊?是正式的吗?你的父母在哪个单位上班啊?有保险吗?你家有房吗?有车吗?……请先考虑下他的人品怎么样、是否孝敬父母、是否善良……纯粹的爱情能够经得住各种人生考验才能细水长流。

父母应正确引导子女的感情而不要过分干涉。《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如果不是因为两家世代深仇大恨,两个家族的长辈或许不会自私又专制的阻止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交往,也就不会造成如此悲惨的痛失儿女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局,这样的结局是任何一个父母不想看到的。这样的事情不仅发生在戏剧中同样也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新闻经常播报因家长干涉子女的感情交往而频繁的出现子女自杀选择放弃生命极端的行为。更有丧心病狂者,四川一男子与一女生交往,后因女方家长反对他们交往,该男子防火烧死了女方全家,如此灭门惨案发人深思。父母为子女着想的心情能够理解,只是能否客观的评价一个人呢,作为家长对待子女的感情应该起到指引或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强势的替子女做决定左右子女的人生。少些强势多些理解和包容就不会发生悲剧反而会拥有美好的生活。

任何情况下不要走极端。我们在赞颂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丽叶的爱情佳话时感动之余则是惋惜。惋惜年轻有朝气的生命就这样消失殆尽,惋惜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坚强的生活岂不是爱情的另一个形式的延续!可以说为爱放弃生命是爱情的伟大,但放弃生命或者说死亡就是对爱情的诠释。所以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不要做出极端行为。他的这一极端的行为彻底的断送了他与朱丽叶的完美爱情。

相对那些为爱做出极端行为的人来说,相信人们更加敬佩那些在默默承受失爱之痛的人。《孝经》写的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时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生命,拒绝极端行为,人生会更加殷实美好。

对待爱情要忠贞不渝并相信爱情能够战胜一切甚至超越生死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的精髓。同时要追求纯粹的爱情,父母要在子女的感情生活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干涉,更重要的是外贸应该珍爱生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做出极端的行为,相信总会有最好的处理事情的办法,这样生活才会越来越精彩,人生才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张荣飞,柴少华.一本书读通中外经典[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1).

[2](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朱生豪,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2).

罗密欧与朱丽叶简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悲剧艺术;宗教意识;思想意蕴;审美;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J8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07-03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文豪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剧中展现的高超悲剧艺术,令人叹为观止,铸就了悲剧艺术殿堂中的永恒经典。该剧在悲剧理论、宗教观念以及思想意蕴等方面与我国现代话剧泰斗曹禺的《雷雨》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一些内在差异。本文拟通过悲剧内在精神特质的审视,对这两部剧作的悲剧艺术进行简要的比较和探讨,并试图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以求教于方家。

在这里,首先必须指出的是:若依据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戏剧结构理念,《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喜剧,因为它以大团圆为结局。然而,蒙太古与凯普莱特这两个世仇家族为和好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惨痛,悲剧气氛颇为浓烈,以至于后世的众多戏剧理论家抛开了莎士比亚创作的初衷,将该剧定位为悲剧。本文的分析视角,即是将《罗密欧与朱丽叶》当作一部完全意义上的悲剧来看待。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其文艺理论专著《诗学》中就精辟而极富独创性地阐述了他的悲剧理论。他认为,应按戏剧原则去安置情节,“着意于一个完整划一、有起始、中段和结尾的行动。这样,它就像一个完整的动物个体一样,给人一种应该由它引发的”[1]。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强调:作为对一种行动进行摹仿的悲剧情节,必须保持高度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后世的戏剧理论家们对《诗学》不断进行新的阐释,逐渐形成了“三一律”理论。即悲剧的人物、时间、情节三者应高度统一,这才符合悲剧的创作原则。尽管“三一律”并不是建立在对《诗学》理论进行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的,但它所规定的严谨、集中的戏剧结构,被看作欧洲古典主义悲剧创作的金科玉律。“三一律”原则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雷雨》的情节与结构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莎士比亚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节安排得十分紧凑。全剧以蒙太古与凯普莱特两家的世仇为大背景,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开电光热火般迅疾发展的情节。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两情相悦,直到他们双双殉情,仅仅经历了五天时间。在迅速推进的剧情中,还交织着两大仇家之间的集体械斗以及个人决斗。这一系列充满暴力色彩的情节作为次要情节,恰如其分地融入了两家世仇的大背景中。不仅如此,它们还赋予了全剧发人深思的悲剧内涵和极为广阔的可阐释空间。可见,该剧无论主要情节还是次要情节,都完美地同剧中主要人物以及短暂的剧情时间形成了内在的高度统一。“三一律”原则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成功运用,一方面使剧中激烈的人物冲突集中于狭小的时空范围中,另一方面使剧情在迅疾发展的过程中显得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曹禺的《雷雨》同样恰当地运用了“三一律”原则。正如剧名“雷雨”一样,剧情的发展仿佛雷雨天疾风骤雨般轰轰烈烈。从阴云密布、燥热难耐的早晨直到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翌日凌晨,短短一天时间内发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迅疾情节。从表面上看,鲁侍萍在周家的出现以及由她的回忆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相当程度上是悲剧结局发生的直接催化剂。然而,我们在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看不出任何做作的成分,一切都在极短的时间里发展得十分合乎情理。此外,一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中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冲突非常激烈,并且都成为引发悲剧结局的重要因素。在《雷雨》中,贯穿着许多尖锐的矛盾冲突:鲁大海与周家人的冲突、周萍与周蘩漪的冲突、周蘩漪与周朴园的冲突……它们都是那样剧烈、那样剑拔弩张,并且随着剧情发展一步步走向白热化的境地。曹禺将自己笔下那充满激烈冲突的情节,“雷雨”般地巧妙浓缩于周家客厅与鲁家小套间这两个地点。可以说,《雷雨》是曹禺在遵循《诗学》悲剧理论的前提下,成功运用“三一律”的典范。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雷雨》在“三一律”悲剧理论的运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不仅在紧凑的戏剧结构中展现了扣人心弦的情节,还使悲剧意蕴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然而,二者“潜在情节”的时空跨度截然不同。这里所说的“潜在情节”指对作品的主题展现有着直接影响的非主干情节,一般由人物的回忆或自述引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的“潜在情节”缘起于罗密欧由自己向罗瑟琳求爱失败而带来的自怜与哀伤。从剧中不难看出,求爱失败这一“潜在情节”发生在他爱上朱丽叶之前不久。因而可以说该剧的“潜在情节”时间跨度并不大。

接下来,让我们将关注的目光转向《雷雨》。鲁侍萍在与周朴园重逢时的诉说中,充满着三十年前遭抛弃的悲愤之情和多年生活的辛酸之感。曹禺将三十年前的往事和眼前的现实十分紧密地结合起来,向读者呈现出“潜在情节”的广阔时空跨度。这样,一方面使作品具有时空维度上的沧桑感,另一方面拓宽了读者审美心理的活动空间。总之,两部剧作的结构与情节同中有异,各具鲜明的特征。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雷雨》在创作思想上,都不约而同地展现出作者强烈的宗教意识。从二位作家的人生阅历来看,在基督教影响下形成的人生观,十分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戏剧创作。这种影响自然也体现在这两部剧作中。两位作家在各自的作品中都构设出极富巧合因素的情节,并且都具有鲜明的悲悯情怀。

(一)关于情节的巧合性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劳伦斯神父委托约翰神父送信给身在曼多亚的罗密欧,告诉他朱丽叶喝药诈死的整个计划。不料本地巡逻疑心他们走进了染着瘟疫的人家,把门封锁。于是约翰不仅耽误了行程,还无法将信送达罗密欧手中。而当劳伦斯匆匆赶往墓地寻找“死”去的朱丽叶前,巧合的情节带着命运的愚弄再次发生。误认为心上人已死的罗密欧提前来到坟墓前,为爱情服毒自尽。一切正如劳伦斯慨叹的那样:“一种我们所不能反抗的力量已经阻挠了我们的计划。”[2]的确,冥冥之中有一种不可知的神奇力量主宰着这一切巧合,并直接酿成了有情人双双惨死的惨痛结局。

让我们再来看看《雷雨》。从侍萍被抛弃到重回周家,时隔三十年;周家人也从无锡搬到了遥远的北方。而四凤极其凑巧地来到周家做事,并与同母异父的哥哥周萍发生了恋情。此外,全剧整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亦体现了神奇而令人惊诧的巧合因素。

莎士比亚与曹禺在各自的剧作巧合情节的构设上,不约而同地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寓意: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人自身是微不足道的。身处苦难中的人们无法凭借自己的能力进行自我救赎。那么,这种威力无穷的神秘力量如何作用于人呢?它的性质如何呢?正如斯马特所说的:“在莎士比亚剧中,命运女神象征着外在偶然事件对个人命运的影响。”[3]主宰剧中人命运的力量通过一系列巧合情节,被莎士比亚赋予了一种神性的色彩。“莎士比亚思想中有一种基本信念,就是相信人类经验中有些东西是偶然的,不可以理性去说明的。”[4]而曹禺在《雷雨》中传达的思想亦然。侍萍、四凤二人都与周家少爷发生恋爱关系,她们命运的惊人相似性即非理性所能解释的。诚然,在上帝面前,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地做自己的主人,无法解救自身于苦难之中。两部剧作的巧合因素及其所引发的悲剧结局都体现了基督教的人生观,认为上帝主宰了人命运的去向。

从巧合情节的表现形式上来看,两部剧作略有差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送信行程受阻,以及罗密欧在劳伦斯之前赶到墓地等巧合事件,是“命运女神”作用于人们命运的外在形式。较之《雷雨》的情节,它们更符合生活真实,更富有现实生活气息。在《雷雨》中,侍萍与周朴园、周萍的重逢跨越了时空的阻隔,被安排在周家之中――真是“无巧不成书”!而这种巧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情节的可信度。就这一点,曹禺本人也认为:《雷雨》写得“太像戏了”。可见,两部剧作的巧合情节,体现了两位作家在处理艺术真实方面的差异。显然,莎士比亚用更加高超的技艺,很好地展现了悲剧中的艺术真实。

(二)关于悲悯情怀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雷雨》两部剧借受难者以外的人物的言行,传达出带着宗教色彩的崇高悲悯情怀。这是我们解读这两部剧的情感因素时不应忽视的。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劳伦斯神父以宗教人员特有的神圣与庄严口吻及诚挚恳切的态度,向亲王诉说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人惨死的全过程。他的诉说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死者矜怜与哀惋的宗教情怀,具有感天动地的效果,也使亲王信任了他的诚实。而《雷雨》中的悲悯情怀,主要是通过序幕和尾声中与主要情节无关的人物展现出来的。一方面,姊弟俩好奇地询问疯掉的侍萍与蘩漪的情况,而两位尼姑则以怜悯情怀回答他们;另一方面,教堂内响起的颂主歌与弥撒声,暗示着对剧中人遭遇的怜悯,同时也唤起读者的哀怜情感。

两部剧对悲悯情怀的展现,具体来说又有所不同。一方面,《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劳伦斯的诉说主要是对死者的哀怜,其宗教色彩较弱;作品思想意蕴的阐释空间亦不够宽广。而《雷雨》中,不但有对受难人的矜怜,更主要的是通过怜悯的情感拉开读者的审美心理距离,并以宗教仪式带来的意味深长的暗示给读者留下广阔的遐想空间。另一方面,前者体现的悲悯情感仅仅是为作品歌颂爱情、反对封建家庭制度的既定主题服务。而后者则引导着读者“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5],并且通过提高审美视角,升华了整部作品的主题。

由此可见,在宗教意识的展现上,两部剧作各有千秋,尽展悲剧艺术的崇高与华美。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雷雨》两部剧的深刻思想内涵,是铸就它们各自经典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它们在思想意蕴上亦是卓然可比的,不失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视域中颇具价值的研究对象。从思想意义的维度纵观两部剧作,笔者认为,两剧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东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心理殊途同归的一面。

《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热恋青年为情赴死,以及家族械斗引发的人员伤亡、城邦秩序混乱等事实,将批判矛头直指封建家族制度的罪恶。从中我们可看出作者对家族仇恨、社会混乱的厌恶之情与鞭挞意识。而在《雷雨》的创作中,曹禺本人也承认:“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6]的确,周朴园所代表的家庭强权制度以及黑暗的社会环境,是造成悲惨结局的根本因素。两剧在反对家庭制度、抨击黑暗社会的主题上是一致的。他们之所以成为东西方共同的经典著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符合了东西方人们渴望内心安宁和谐的共同文化心理。只有当制造出压迫与不安的外在因素都消除了,人们才能获得心灵的安宁。海德格尔在与诗人荷尔德林长久神交之余,曾用哲思描述人类那理想的诗性生存状态:“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诚然,同在一片蓝天下,谁不渴望自己能安宁祥和地“诗意栖居”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呢?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与《雷雨》中,主要人物大都经过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冲突走上了不归路:死的死,疯的疯,出走的出走。只是由不幸者的遭遇带来的影响不同。前者通过两大家族言归于好,给读者哀伤的心灵以慰藉;而后者则留给读者长久的悲恻与深沉的思索。然而,两部作品给人带来了共通的崇高体验。诚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下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Katharsis)。”[7]两部剧的确都具有《诗学》中所论述的审美效果。我们对剧中人物的不幸遭遇深感怜悯;同时也为人物之间的相互倾轧、相互算计感到恐惧,为剧情的迅疾发展感到恐惧。于是,读者与观众们的胸怀得到了陶冶,心灵得到了净化,从而对人生的意义,对客观世界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这样的审美效果是对悲剧艺术魅力的升华,也是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东西方读者对这种审美效果的钟爱,正体现出人们对陶冶心胸、提升精神世界的艺术形式的欣赏与向往。

总之,《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雷雨》的审美效果正鲜明地体现出东西方读者渴望安详、崇高精神世界的共同文化心理。尽管它们对这种文化心理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都能为异域读者所接受。正是在“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语境中,真正的经典作品才能跨越时空的距离,跨越国家、民族的界限,成为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至宝。

结语

本文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曹禺的《雷雨》入手,进行理论和文本双重层面的比较研究,试图为中西比较戏剧研究填上一笔新意。诚然,这两部悲剧经过时间之河的冲刷,成为东西方悲剧艺术领域的不朽经典。读者在对二者进行比较研读的过程中,剧作的情节、结构、宗教理念、思想意蕴等因素是不可忽略的。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关于莎士比亚和曹禺,相信人们还将一如既往地拥有言说不尽的评价,值得戏剧爱好者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7]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63,63.

[2]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集[M].朱生豪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75.

[3][4]斯马特.论悲剧[A].朱光潜.悲剧心理学[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6]曹禺.曹禺文集(四)[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212,211.

作者简介:

罗密欧与朱丽叶简介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数字主要用于计数、 计算 ,也常常用于文章写作,财经类文章尤其如此。数字与文学类文章的创作也有着不解之缘。在小说、杂文、诗歌和戏剧等文学类文章中,数字的运用对于推动情节 发展 、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作用巨大,有极强的表现力。

数字,是表示数目的文字符号,主要用于计数、计算,也常常用于文章写作,如调查报告、工作研究、新闻报道等各种实用类文章的写作。在 经济 合同等财经类文章的写作中,数字的运用更是起到关键作用。不仅如此,在小说、杂文、诗歌和戏剧等文学类文章中,数字的运用也非常活跃,对于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作用巨大,有极强的表现力。

一、数字在小说中的表现力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和场景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它采用灵活多样的 艺术 表现手法,全方位的刻画人物,用艺术的虚构来完成对生活的再现。小说中常用数字来表现特定的思想内容,对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和突出作品主题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还是微型小说,都有典型范例,不胜枚举。

如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描写严监生临死时伸出的“两个指头”:他总不断气,还把手从被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众人不解其意.以为是他还惦记着两个不曾见面的亲人,或是还有两三笔银子不曾吩咐清楚,但他却“把两眼睁得溜园,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最后是赵氏走上前去:“爷,别人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完,便过去挑掉一茎灯草。严监生这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通过这伸着的“两个指头”、点着的“两茎灯草”和挑掉的“一茎灯草”中的“两”、“一”等几个数字,把严监生这个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

又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写到的关于项链的两个价格。小说讲述了小职员路瓦栽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舞会而付出代价的故事。玛蒂尔德不甘于低微的社会地位和平淡的生活,在接到一份上流社会的舞会请柬后立刻奔忙起来。她想尽一切办法置办漂亮的衣裙,不惜倾其所有,但还是买不起昂贵的项链,于是向她的好朋友去借。她如愿以偿了,在舞会上出足了风头。但激动高兴之余却乐极生悲——当她回家时在镜子前回味自己的幸福时,却突然发现脖子上的项链不见了,四处寻找也不见踪影!为了赔这条项链,她债台高筑,辛苦半生。当她终于把三万六千法郎的债务还清,如释重负时,她的好朋友却告诉她:借给她的不过是一条假项链,最多值五百法郎!“三万六千”法郎和“五百”法郎,这两个数字对于玛蒂尔德来说有着天壤之别,这两个数字改变了她的生活,写出了玛蒂尔德的可怜、可悲,也写出了她所处的社会的虚假、人情的虚假,具有撞击人心的力量。

再如美国作家奥莱尔的微型小说《在柏林》,不到500字,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小说写的是在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个头发灰白的战时预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一个虚弱多病的老妇人,她一遍又一遍地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切嚓”声,引来两个小姑娘的一次次嗤笑,于是老兵说话了:“小姐”,“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小说简短精悍,起伏跌宕,其中,数字“一、二、三”的运用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貌似简单平淡,实则深刻厚重,它交代了这对老夫妇在战争中接连失去三个儿子的故事情节和老夫人承受不了巨大伤痛而神志失常的根本原因,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控诉了战争的极大罪恶,引人思索,动人心魄。

二、数字在杂文中的表现力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论文,兼有文艺和评论双重性质。它本质上是说理的,但又具有形象性。杂文写作也常用数字,使杂文的说理更加生动形象。

如任海的杂文《“废名论”存疑》,写作者星期六到颐和园去,看到附近有一所“一。一中学”,他想,学校就在颐和园附近,叫“颐和中学”多好,为什么要叫“一。一中学”呢?这便引出话题:新

冯麟煌的 现代 诗《万泉河》抓住了一个数字“万”展开想象,也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一万个日月淌的泪

在这里汇合

一万页 历史 滴的血

在这里总和

一万回思索酿的酒

润着滚烫的岁月

一万个秋天结的果

捧出成熟的生活

甜透了,亿万颗椰果流的蜜

——这就是你么?万泉河

诗中的“万”字,是诗人感情的聚集点和进发点。苗得雨评价说:“万泉河,这题目大,难做。作者抓住一个‘万’字做文章,在一些和水相似的事物上想象,由‘泪’到‘血’,由‘酒’到‘蜜’,把万泉河的今与昔和苦与甜全部写出。诗的写法,也是对称、排比和反复咏唱,‘一万个’、‘一万页’、‘一万回’,‘在这里汇合’、‘在这里总和’,‘淌的泪’、‘滴的血’、‘酿的酒’、‘流的蜜’。这一切又都是形象的,是观之有形,品之有昧的。”诗中所用虽是概略的夸张数字,却也形象地反映了万泉河的历史性变化,内涵丰富,表达了诗人对万泉河今非昔比的赞颂之情,万泉河过去的苦和今天的甜,在这个“万”字以及“亿万”的数字中全部写出。

四、数字在戏剧中的表现力

戏剧是一种以表演 艺术 为中心,综合运用文学、舞蹈、 音乐 、美术、建筑等多种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舞台艺术。其中,戏剧文学是文学的一种样式,是供戏剧演出用的剧本,是戏剧艺术创造的基础。戏剧文学的创作也常常有数字的运用,这些数字成为剧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剧情的 发展 ,刻画人物性格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萨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悲剧,同时突出了爱情的崇高力量。剧本中写到,猛泰家的独生子罗密欧爱上了凯布家的独生女朱丽叶,但他们两个家族之间有着世代深仇。两个年轻人深深相爱,不顾一切地私自到劳连思长老那里结了婚,次日罗密欧在决斗中刺死了朱丽叶的表兄悌暴,因而被驱逐出境,暂往曼陀。不久,老凯布把女儿许配给大公的亲戚霸礼,要她马上结婚。朱丽叶忠于罗密欧的爱情,宁死不从,她找劳连思长老去商量,长老非常同情她,给她一种药,要她在婚礼前夕吞服,使人处于假死状态,过四十二个小时就能醒过来,用这种方法逃避再次结婚,同时等待长老派信使通知罗密欧回来将她带走。但罗密欧的仆人不知详情,先于长老派出的信使把朱丽叶的死讯告诉了罗密欧。罗密欧悲不自胜,赶到朱丽叶的身边服毒自尽。这时,朱丽叶醒来,悲痛之下,也用罗密欧的匕首自杀了。这一崇高的爱情感动了凯布、猛泰两家,多年的仇恨终于消除,但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却成为了永远的悲剧。剧本中有一个关键情节,与数字的运用密切相关,那就是,朱丽叶服药之后只是一种假死,她会在四十二小时后醒来,而罗密欧不知道,以为她真的死了。这四十二小时的假死本是一种权宜之计,足以使朱丽叶逃脱再次结婚,等待罗密欧从曼陀赶回来接她,没想到却反而成为悲剧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剧本中还多处用到数字,都能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如,当朱丽叶听到罗密欧的声音时,一下子就知道他是谁,她希望他们之间没有障碍,她说:“这声音像酒,我的耳朵还没有喝进去一百个字,就听得出是谁。你不是罗密欧,并且又是个猛泰?”当朱丽叶担心凯布家族的人会杀了罗密欧时,罗密欧说:“在你眼里藏着的危险,比他们二十把刀还要厉害!你只甜甜地看我一眼,他们再凶我也不怕了。”当罗密欧要拿月光为爱情起誓时,朱丽叶说:“哦,起誓可不要拿月亮,那没有常性的月亮,在三十天里都会变上几回圆缺,免得你的爱也会一样地无常。”她要他拿自身起誓,因为她只相信他,他就是她心中的上帝。当他们分别时,朱丽叶说:“再见,再见,一千次再见。”罗密欧说:“一千倍地心酸,看不见你的面。”他们相约明天九点钟见面,但朱丽叶又说:“可是挨到那个时候就有二十年哪。”从这些对白中,可见他们心中强烈的爱恋,其中“一百个”、“二十把”、“一眼”、“三十天”、“一千次”、“一千倍”等一连串的数字,夸张而又形象,表现力极强,充分表达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真挚炽热的爱。

在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取材于唐元稹《莺莺传》,后被称为《董西厢》)中,数字的运用也使剧情表现得更为生动精彩。剧中写崔母(相国夫人)携女莺莺及幼子寄居蒲州城外普救寺,书生张珙(字君瑞)往游,瞥见莺莺容貌美丽,一往情深,便借读书为名,居住寺中,但无缘与之亲近。后孙飞虎乱军围困该寺,声称要窃夺莺莺。情势紧急,崔母一筹莫展,焦虑万分。这时,“张生乃移书友人白马将军杜确带兵前来解救,藉以市恩于崔氏。”剧中写张生宽慰崔母,说:“请宽尊抱,是须休把两眉结。”“两眉结”,表面上是写表情,其实是写心情。剧中写白马将军派兵来时,只见:“尘头起处,远观一道道云斜,五百来儿郎,一个个刁厥。似初下云端来的驱雷使者……一字阵排开,尽都摆搠。一个个精神,悄没弹剥。三十的早年高,六尺的早最矬。把业龙擒捉,猛虎倒拖。乱军虽众,望他怕他……来兵似五百个僧人,贼军似六千个行者。”“儿郎”,即青年男子;“刁厥”,即凶悍、威猛;“摆搠”,即摆开阵势,进行击刺;“弹剥”,即批评、指责;“年高”,即年纪大;“最矬”,即个子最矮;“业龙”,即孽龙,凶恶的龙。生动描绘了白马将军的五百多个来兵,个个年轻健壮,训练有素,而贼军虽然人多,却如未正式受戒的僧人,溃不成军。其中,“一道道云斜”中的“一道道”写了来兵天兵天将般的气势;“五百来儿郎”、“五百个僧人”中的“五百”写了来兵数量不多,却都是精兵强将;“一字阵排开”的“一”,写了来兵整齐有力的军容军威;“三十的早年高”,是说三十岁的兵就已经算年纪很大;“六尺的早最矬”,是说身高六尺算是最矮;而“六千个行者”中的“六千”是说贼兵虽然人多,却是散沙一盘,无济于事。这样一写,来兵的神勇,贼军的溃败已在意料之中。“这段白马解围事件,为张生与莺莺的爱情与婚事创造了进一步展开的条件。”“诸宫调是宋、金讲唱文艺的一种新的形式,是连缀乐曲中诸般宫调谱成连套的唱词,夹以简短说白,讲唱长篇故事。”。《西厢记诸宫调》中用这些数字,可以使说白和讲唱更加形象具体,生动精彩。

罗密欧与朱丽叶简介范文第5篇

一般认为,莎士比亚一生创作剧作共有37部。而仅仅在一部剧中,对莎翁诸多戏剧做集萃版演出,并非自今日始。那么,今晚的创意戏剧《疯狂莎士比亚》,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将如何让“无数耳熟能详的经典人物悉数登场”,并且让我们“全方位立体化感受爱情、亲情、友情,自私、嫉妒、仇恨”昵?

在观众们还未及把舞台三面由粗绳结成的落地巨网上钩挂的衣物、面具以及从天上悬下来的倒挂雨伞、时钟、绞索等物什逐一看个清清楚楚的当儿,灯光渐渐熄灭。“站在白沙滩,翘首遥望,情思绵绵……”在五名演员的哼吟中,中国名曲《彩云追月》的动人旋律和美妙歌词倏地跃上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头。眼前一刹那仿佛月光如水,清澈透明。

整个戏是以导演和演员在排练场排戏为背景串联起来的,第一个桥段有关《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被暗示得知,排练场上扮演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演员,从前曾是恋人。如今两个陌路人为了再现一段几百年前的炽惰,必须以情话相缠绵,教人怎一个纠结了得!于是,重排、重排,再重排,语速逐渐加快,原本的燕语莺声此刻变成了夹枪带棒的语言倾轧。起初,场内激起笑声一片。但三轮过后,台下观剧之人,除了些许尚显青涩的稚男之外,便再也笑不出来了。忽然想起,不久前,见微博上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帖子:“智齿对牙床说,‘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牙床红色的泪水奔涌而出。”那氛围,与此情此景何等相似。

颇为难忘的是,扮演朱丽叶的演员,竟长时间偎依着一架古筝素指翩翩,飞掠素弦。《彩云追月》乐句之间的舒展、错落,似一应一答,又仿佛是云月的嬉戏,云月相逐,相映成趣。筝是拨弦乐器,战国时流行于秦地,故又称“秦筝”。筝在英语中多称作Zither,意谓中国的齐特琴。齐特琴是一种琴体呈匣形,上有很多弦,用拨子及手指拨奏的西方乐器。无独有偶,瑞典汉学家,也是古琴演奏家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在其著作《古琴》中,把中国古琴的名字译作Chinese Lute,意谓中国的鲁特琴(又称诗琴,14至18世纪在西方使用的梨形拨弦乐器)。中国有“琴筝相鸣天下知”之谓;西方的齐特琴与鲁特琴也亲缘颇近,音色均有几分幽古之深静。记得,由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作曲的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第四场《舞会》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罗密欧为朱丽叶的美丽所倾倒,当朱丽叶弹奏鲁特琴让她的朋友跳舞时,罗密欧加入跳舞。而电影《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中的配乐也采用鲁特琴极多。古筝的加入,与莎士比亚时代遥相呼应,情调暗合,创意戏剧《疯狂莎士比亚》中此种设计,堪称神来之笔。

在接下来的《哈姆雷特》、《奥赛罗》、《仲夏夜之梦》等等桥段当中,五个青年演员每人分饰多角,时空交错。或是王后身着古装却坐着现今常见的带轮子的转椅,手执一把二胡拉着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哀乐”;或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频繁地在古典和现代之间跳进跳出;以及扮演演员的女孩将追求导演和《仲夏夜之梦》里拉山德、狄米特律斯和郝米娅、海丽娜复杂的恋爱情节搅成了一锅更稠的粥……凡此种种,把现代和古代在节奏和观念上强烈的对照和冲击一股脑地向观众倾泻下来。

更令人惊讶的还在后面。原本《仲夏夜之梦》当中,有魔力的花汁被滴在睡着的拉山德的眼皮上,他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是误闯进来的海丽娜,因此而“移情别恋”,对海丽娜大献殷勤,令可怜的郝米娅伤心万分。这种花汁,据说是一朵纯洁的白色小花园误中丘比特爱情之箭,受到创伤后而流出。它的魔力在于:如果它滴在睡着的人眼皮上,无论男女,醒来不管第一眼看见什么生物,都会发疯似地爱上它。在《疯狂的莎士比亚》中,阴差阳错,魔力花汁让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即在剧中时空交错古今来回穿越不止的两个小伙子:男导演和男演员,眼中精光四射,互相放出了“断背”的信号,引得观众惊呼一片,继之忍俊不禁。

其实,虽然中国的莎士比亚评介中多把莎翁视为戏剧之神,供奉中几乎用尽了褒颂之词,但是在西方,很早便已有了对莎士比亚个人以及剧作中性取向等的争议。有的争论焦点集中在莎士比亚154首《十四行诗》中的第20首是否写的是同性恋或者双性恋上面。有趣的是,对于这关键的第20首十四行诗,在中国大陆流传最为广泛的屠岸选译本竟然没有收录。幸亏,在梁实秋和曹明伦等的译本中这首诗都得到了保留。其中,曹明伦译本是这样的:

你有大自然亲手妆扮的女性的脸,/你哟,我苦思苦恋的情郎兼情妇;/你有女性的柔情,但却没有沾染/时髦女人的水性扬花和朝秦暮楚;/你的眼睛比她们的明亮,但不轻佻,/不会把所见之物都镀上一层黄金/你集美于一身,令娇娃玉郎拜倒,/勾住了男人的眼也惊了女儿的心,/大自然开始本想遣你为红颜妹丽,/但塑造之中她却为你而堕入情网,/心醉神迷之问她剥夺了我的权利,/把一件对我无用的东西加你身上。/但既然她为女人的欢娱把你塑成,/就把心之爱给我,肉体爱归她们。

《疯狂的莎士比亚》能够将国际学术界争执不休,而国内又言及不多的莎士比亚研究公案以艺术的手段,在这场创意戏剧中进行巧妙委婉的展现,不仅尖新奇诡至极,也让我们看到了深深根植于学院土壤的年轻戏剧人的眼界和胆量。

剧中可圈可点之处不少。例如,演员讲出了这样一句台词:我们上班族每天晚上追赶最后一班地铁的时候,就像那赶在12点的钟声敲响之前便要坐上南瓜马车回家,惟恐原形毕露的灰姑娘一样。恰巧,剧场外面,高架上,三号线(也许是四号线)轻轨隆隆的车轮在不远处滚过,惊得看客们慌忙纷纷下意识地看自己手表或者手机上的时刻……

如果全剧各个桥段串联得再巧妙一点儿就好了,古今之间的契合点、当代人幸福或者痛苦的深刻来源这些东西的交代虽不必过于工巧,但既然剑已出鞘,便须着着击在要害处不是?如果对台词的锻造打磨再精细一点儿就好了,我们知道,莎士比亚的英语在舞台上不但非常简单,而且可以清晰地一字一词都掷地有声。

相关期刊更多

福州总医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科委会

上海纺织科技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

生命与灾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民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