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二历史

初二历史

初二历史

初二历史范文第1篇

我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特别是杨恒老师),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我认为教育应该以鼓励为主,所以本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比较注意鼓励学生,比较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学生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因为新课改岳麓版教材和过去比较有了较大的变动,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初二历史范文第2篇

一、初中历史“二度备课”的出发点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初中历史教学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教学的失败。“二度备课”时,教师不仅要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科书、认真分析教学内容,还应当适时、适度地增添一些与教科书相关的课外历史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创设导入”环节,第一次课笔者引用教科书上关于“淞沪铁路通车情况”的导言,学生反应平淡。“二度备课”设计了两则太空旅游和烹饪机器人的“旧闻播报”环节,引出“100多年前中国社会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呈现不同的导入方式,引起学生探究历史的强烈欲望。实践证明,“二度备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重新组合教学内容

教科书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新教科书大多按照历史专题的形式编写,打破了过去按时序编写历史知识的体系,这给历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因此,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是做好“二度备课”的重要工作。依据历史课程标准,重新研读教科书,认真分析第一次课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加以增减、第一次课各环节采用的历史材料是否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在“二度备课”中,笔者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和第8课《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深入人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易于理解民主、平等的内涵,更具说服力,显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转变“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经验或产生体验的过程。新课程倡导要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而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因此,“二度备课”应转变“教”“学”方式,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从而打破了教师掌控课堂的局面,取而代之地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实践证明,通过“二度备课”,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更乐于积极参与历史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过程更具有效性。

二、初中历史“二度备课”的着眼点

1.了解学生情况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边的活动过程。“二度备课”要以学生为核心,以在第一次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为基础而展开的备课过程。教师在“二度备课”时可以通过个别交流、小组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具体的学习情况以及思想状态。体现“二度备课”成果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等方法,积极动脑、动口和动手,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符合新课程强调的“以人为本”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二度备课”,不仅是为了自己“好教”,更是为了学生“好学”。为了学生学好,教师在“二度备课”中能不了解学生情况吗?只有了解学生情况,“二度备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完善教学设计

新课程强调教学设计要注重生成与建构,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增加相应的灵活度。完善教学设计,是“二度备课”不可或缺的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在不同班级上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一般说来,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有以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和课内外作业。完善教学设计,要着重完善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教学设计的灵魂,因此“二度备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学目标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重新审视非常必要。“二度备课”时,要全方位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目标,结合单元整体特点、课时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

例如,“二度备课”时,笔者在“过程与方法”中增加了“指导学生查找资料,预习课文,通过创设、探究、拓展等环节学习近代社会生活的有关历史知识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这样既符合本组课题“创设有效探究情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又完善了教学设计。通过这样的设计实施教学,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达到有效教学。

3.调整教学流程

“二度备课”要特别注意教学环节的调整,或者是教学步骤的细化,它是教师教学智慧、教学个性的充分体现。各教学环节安排的顺序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如果原来的教学环节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就必须重新调整。同时,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再度调整、设计好。如果原有的教学方法达成的教学效果好就保留下来,反之则须考虑重新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法既要考虑容易操作,也要考虑是否有利于达成有效的教学目标。

例如,笔者在“二度备课”时,将教学材料的选用作了相应的调整:第一次上课时,对“照相”这个知识点,因学生大多生活在仓山,对于笔者展示的福州东街口新旧照片,学生反应一般。第二次上课时,笔者选用本校新旧校舍变迁的照片,学生反应热烈,看到校容校貌的变化,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受“历史就在身边”。这样,一方面学生对历史学习更感兴趣,另一方面体现了教学直观性原则,呈现的历史知识更为简单明了,有助于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也大大提高。

三、初中历史“二度备课”的注意点

1.充分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是“二度备课”的主要依据,是展示“二度备课”成果的舞台。教师要充分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组织有效的教学。首先,要有高度的统筹与协调能力,明确教学目标,控制教学节奏。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形象趣味的对比,寓文学与历史的联想,丰富的表情、眼神、手势、动作、声音等,创设乐教乐学的有效历史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地加以引导,使课堂教学有效运行,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其次,发挥课堂教学的评价激励机制。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过程性的成长发展,在课堂上对学生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适时赞扬学生的闪光点、赏识学生的灵感点,但不能一味地吹捧,片面满足学生获取成功的情感体验,而忽视正常的教育教学评价功能。只要教师的评价是客观的,相信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发现不足之处,促进自身发展。再次,要善于观察、捕捉课堂教学的关键信息,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二度备课”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改进教学行为,最终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发展。

2.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人文性质,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二度备课”要注重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新课程突出了教师不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强调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构者。课程资源包括静态和动态两大类:静态的有文字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这些课程资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活动中掌握历史知识;而课堂上学生的灵感、教师的教学机智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则是动态的课程资源,教师面对动态的课程资源要做到充分开发、合理利用、灵活处理,使历史课程资源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流于形式。但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这个中心有序地展开,切忌顾此失彼,冲淡了教学重点,达不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这是“二度备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3.及时反思课堂教学行为

及时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进行“二度备课”的重要工作。教学设计实施后,实际效果如何,教师要通过反思第一次课的教学过程,总结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发现不足的地方,将教学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惑等教学行为及时记录下来,写好教后反思,供教师在“二度备课”时予以关注。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丰富教学经验,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使有效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二度备课”,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了解学生情况,注意运用、反思各种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初中历史教学。“二度备课”是提高教师教研水平、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养成良好的“二度备课”习惯对促进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初二历史范文第3篇

幸福不在知识之中,而在对知识的获取之中!在永远的获取中,我们永远被赐福;无所不知则是魔鬼的诅咒。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历史初二下册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历史初二下册知识点1改革开放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2)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3)乡镇企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4.国有企业改革

(1)开始: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2)主要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④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3)效果: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5.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开始──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2)对外开放的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3)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6.经济特区建立的作用和影响:

(1)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带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2)有利于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科学科技和管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历史初二下册知识点21.两弹一星: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2)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3)导弹的研制: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实现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4)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神舟系列飞船: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成功地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5年,成功地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

2.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得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863计划”:

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提出,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七个领域,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历史初二下册知识点3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4.中共八大

(1)内容: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年发动。

(2)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表现: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4)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5)教训: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

焦裕禄:兰考县委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水涝。被称为“党的好干部”。

王进喜:大庆石油工人。他带领工人艰苦奋斗,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桶油。赢得了“铁人”的称号。

邓稼先:两弹元勋。

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历史初二下册知识点4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时间:1953年-1957年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主要成就

a、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汽车、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b、交通运输: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5)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时间:1954年。

地点:北京

(2)颁布机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主要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4)意义:它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5)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历史初二下册知识点5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成立标志:开国大典。

(3)历史意义:①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3.西藏和平解放

初二历史范文第4篇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有()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决定采用公元纪年 ④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一首歌中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你知道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A.1949年9月 B.1949年10月1日 C.1950年10月1日 D.1953年7月3.下列内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x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B.在解决x藏问题时,中央一面向x藏进军,一面力争x藏和平解放 C.x藏和平解放后,祖国获得完全统一 D.x藏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先遣部队进驻拉萨5.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词中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表明() ①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了,我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②中国成为了真正独立的国家 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结束了④土地改革结束了,中国人民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大大提高了 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6.中国人深知“户破堂危,唇亡齿寒”、“救邻自救”的道理,当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时,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央政府便派谁为司令员率军队入朝作战()新 课标第 一网A.彭德怀B.*C.邓小平D.刘伯承7.“他的名字及英雄事迹被镌刻在上甘岭北面的五圣山石壁上。”他是() A.董存瑞B.黄继光C.邱少云D.刘胡兰8.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B.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在农村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9.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A.消灭了地主阶级B.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C.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0.下列表格反映了建国初期的经济现状,对此理解不恰当的是()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 949千瓦时A.我国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B.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新中国工业生产虽然超过历史水平,但基础仍然薄弱 C.这是我国开始“大跃进”运动的背景,“大跃进”的目标是钢产量赶超美国 D.这是我国制订“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之一1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x藏地区的建设,下列哪项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完成的() A.x藏和平解放 B.建成青藏、川藏、新藏公路 C.建成青藏铁路 D.派孔繁森等干部支援x藏建设12.1957年是有纪念意义的,因为这一年() A.我国开始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车“解放牌”汽车 B.三大改造结束,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C.中共“八大”召开,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13.有的人的名字暗含纪念意义,比如有人名叫“国庆”,因为他出生在国庆节,那么名叫“纪宪”的人可能出生在哪一年() A.1951年B.1952年C.1953年D.1954年14.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个体生产拉大了农民之间的差距 B.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C.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1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A.没收资本家的财产 B.开展合作化运动 C.组织生产合作社 D.实行公私合营16.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③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7.中共“八大”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八大”作出正确决策的基础是() A.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  B.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很高 C.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订18.某报报道:“河南省西平县和平村农业社宣布小麦亩产7320斤”。这是发生在() 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时期 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19.以下史实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20.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出现了严重的“左”的错误,其主要标志是() ①高指标②瞎指挥③*一切,全面内战④浮夸风⑤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⑥“共产”风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⑤2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 A.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的进步产物 B.社会主义建设必需的方式 C.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D.三大改造的继续22.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在建国初期就多次推动农村变革,其中哪一次是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A.土地改革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23.下列关于“*”发生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 B.中国的人口越来越多 C.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展的恶果 D.新中国政权当时面临着被*的危险24.“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这首对联反映了“*”时期的状况,下列哪些是这一时期“是非”不分的表现() A.1971年9月13日粉碎*反革命集团 B.1967年2月,中央“*”小组指责一些老干部的行为是“二月逆流” C.1976年清明节,人民群众在北京*广场开展“四五运动” D.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领导粉碎了*反革命集团25.“*”中的一起冤案是() A.老干部批评“*”错误做法,反被诬为“二月逆流” B.1976年群众在*前悼念周恩来,却被“四人帮”强压下去 C.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非法监禁,迫害而死 D.“四人帮”借批*,把矛头指向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二、非选择题(50分)2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在政权建设上、民族关系上、农民问题上、国防建设上面貌焕然一新。请你回答下列问题:(8分) (1)1949年以后,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政府是: (2)1951年和平解放的少数民族地区是: (3)打退了当时世界上大的侵略者,巩固了东北国防安全的事件是: (4)使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成为土地的主人的事件是: 27.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很重视民主政治的建设,但也走了不少弯路。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材料二 叶剑英首先拍案而起,说:“你们把党搞乱了,把政府搞乱了,把工厂、农村搞乱了!你们还嫌不够,还一定要把军队搞乱!这样搞,你们想干什么?”徐向前激愤地拍着桌子说:“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支柱。你们这样把军队乱下去,还要不要这个支柱!” ──上述两则材料均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所说的内容出自哪部文件?该文件是哪一年制定的? (2)材料二中的“你们”是些什么人?他们“想干什么”? (3)材料二反映的历史行为与材料一 内容规定是否相符?我们应该从叶剑英、徐向前等老干部身上继承什么精神?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上述三则材料均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12分) (1)材料一 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最少三项) (2)材料二 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 是哪一年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你如何评价这个总路线?

29.以下是我国从1953~1978年25年间的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阅读后请回答问题:(12分) 表格一: 时段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953~1957年 14.6%1958~1962年 0.6%1963~1965年 15.7%1966~1976年 7.1% 表格二: 年份 1966~1967 1967~1968 1972~1973 1974~1975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 -9.6 -4.2 9.21 1.9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 (1)表格一中的数字变化反映了这25年间国民经济发展经历了什么过程?其中不正常的情况主要有哪几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表格二所示,为什么1973、1975年出现两次较大的增长? (3)这25年来经济建设既有成果也有教训,请你谈谈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30.2007年适逢中共“十七大”召开,为此,某校开展以宣传新中国建设成果为主题的图片展,请你参与,根据下列图片完成展出要求。(8分) (1)人物篇:他们(指下面图中三位历史人物)是20世纪60年代感动中国的英雄楷模,请你分别写出他们的名字。 图一 图二 图三 (2)成就篇:实现工业化是全国人民追求的目标。为此,党在不同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请你为下列图片注上时期。 图四 鞍山大型轧钢厂 图五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图六 大庆油田油井试喷成功

(3)感悟篇:建国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众多成就,许多工业从无到有,请你总结出取得经济建设成就原因(两条即可)。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D B C C B A B D C D C C C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A A D B A A C A D A 二、非选择题(50分)26.(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x藏。(3)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4)1950~1952年土地改革。(每小题2分)27.(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2)*、*一伙人。*、*一伙相互勾结、打击老干部,篡夺从中央到地方的部分权力,阴谋*无产阶级政权。(3)不相符,破坏了人民民主权力,造成国家混乱。学习叶剑英、徐向前等老干部坚持真理的勇气。28.(1)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交通运输业: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开通了祖国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答出以上任何三项内容即可得分。(2)1956年中共“八大”。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开了一个好头。(3)1958年。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对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又急于求成,缺少经验,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29.(1)经历了“增长──下降──增长──下降”的曲折过程。不正常的情况有1958~1962年和1966~1976年。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所以1958~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很低。1966~1976年是十年“*”时期,全国动乱,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所以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低。(2)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3)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事求是,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言之成理即可。新课 标第一网30.(1)图一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图二是“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图三是“铁人”王进喜。(2)图四和图五是“一五”计划时期的经济成就;图六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经济成就。(3)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答其他,言之有理也可。试 卷 说 明 试题在命题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解题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的能力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每个选择题都尽可能多的覆盖课本的多个知识点,后面大题更是以点带面,多点开花,目的在于尽可能多的考查课本的知识点,充分体现中考命题的综合性。1.紧扣课标 试题在命制过程中以《历史课程标准》作为依据,以人教版的课本内容作为答案,综合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命题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把考查历史知识与考查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了学生知识的综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2.时代性强 历史与现实是不能分开的,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遥远的,而是近在咫尺的;不是死板的,而是鲜活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3.覆盖面广 此份试题依照《历史课程标准》,做到了紧扣教材重点,反映时政热点,既考查课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加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试题的编制着重考查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和现实社会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从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发挥历史教学的社会教育价值。 4.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课程改革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不仅是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作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且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在命题过程中设计一些关于感悟和启示类的开放性问题,目的就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能够有话可说。

初二历史范文第5篇

一、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题后的表格内)

1.右面的邮票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胜利召开而发行的。关于这次会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B.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C.会议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

D.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2009年3月28日,西藏自治区各届干部群众一万余人在布达

拉宫广场集会,热烈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西藏解放推迟至1951年。其解放方式是( )

A.和平解放 B.武力攻克 C.民族区域自治 D.一国两制

3.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种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A.人 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土地改革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4.重温历史,缅怀英雄,右图中的人物是( )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劳动模范 B.抗日战争中的英雄

C.人民解放战争中的英雄 D.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

5.1954年颁布的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有( )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④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教训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周恩来与印度、缅甸总理共同倡导,被大多数国家接受,并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基本准则的是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求同存异” D.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7.“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

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 了会议的航向。”这是一

位西方记者对周恩来(右图)

在哪次会议上的出色表现作出的评价 (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8.今年,我国已经步入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重要一年,回顾历史,下列成就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包括( )

① 沈阳飞机制造厂 ② 鞍山钢铁公司③ 武汉长江大 桥 ④ 大庆油田建成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9.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中共公布过度时期的总路线

10.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是( )

A.研究总结了我国建设发展的经验和问题

B.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C.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

D.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11.邓小平曾经很沉痛地说:“中国六十年代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造成这一局面最重要的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自然灾害的影响 D.*

12.建国初期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

①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进入太空轨道 ④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 .②③④① D.②①③④

13.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军60周年之际,有着“水兵母亲城”之称的( )市举行系列活动,以纪念人民海军建军60周年。

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泰州

14.党的历有哪两次转折性的会议?

①中共一大 ②遵义会议 ③中共七大 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1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2010年,国家决定要将海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

请问海南应属于:

A.经济特区 B.经济开放区 C.特别行政区 D.新兴开发区

17.曾经获得国家科学奖的袁隆平,其主要贡献是:

A.原子弹 B.导弹 C.人造卫星 D.杂交水稻

18.从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西欧提出了“尤里卡计划”,日本提出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中国应对这一形势提出了

A.科教兴国战略 B.改革开放 C.“863计划” D.创建高新技术开发区

19.中国人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是在( )

A.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 B.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

C.1996年汉城奥运会上 D.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

20.第41届世博会今年5月1日在上海召开,上海成为世界的焦点,下列不是发生在上海的事件是:

A.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B.共产党的成立

C.《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D.第一批经济特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30分)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抗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摘毛泽东起草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材料二:

材料三:《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材料四:

(1)材料一中“三年以来”是指什么时期?(1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件大事?(1分)

(3)材料三中这位老人指谁?(1分)他“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这个“圈”指什么?(1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他在经济建设方面的贡献是什么?(1分)

(4)结合材料五简要说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1分)我们泰州属于这一过程中的哪一步?(1分)

22.60年的峥嵘岁月,60年的光辉历程,新中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沉积着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深刻记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材料二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材料三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材料四

时间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增加值 粮食产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

1978年 3642亿元 1607亿元 30477万吨 343元

2007年 246619亿元 1 07367亿元 50150万吨 13786元

(1)据材料一回答党和政府为此制定了什么计划?(1分)

(2)据材料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哪三项内容?(3分)

(3)材料三中的民歌创作于l958年开展的哪一次运动中?同年我国在农村还开展了哪一次运动?(2分)

(4)材料四中数据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以上变化,说说给你带来的感受。(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6分)

材料一:关于台湾问题,美方则表示:它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材料二:中新社:奥巴马的“中国首秀”从上海开始。上海是中美关系的“福地”。一九七二年,……开启“破冰之旅”,当年的《中美联合公报》也是在这座城市发表,因此又被称为《上海公报》;三十年前邓小平访美,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奥巴马将他第一次访华行程的第一站选择在上海,别具深意。

(1) 根据材料一回答,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关于台湾问题美国坚持什么原则?

(1分)

(2)根据材料二请回答美国哪位总统开启了“破冰之旅”? (1分)当时中国有哪些领导人会见了他?(写出一个即可)(1分)中美正式建交于何时?(1分)有何历史意义?(2分)

24.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 视“三农”问题。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到1952年底取得了巨大成就,。

材料二.1953年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材料三.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 畜.果树等,都归公社所有。许多被砍,家禽被宰杀。”

材料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大规模展开了什么运动?(1分)其历史意义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我国历 的哪件事?(1分)

(3)材料四中的歌谣是指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的什么政策?(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