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格林童话原版

格林童话原版

格林童话原版

格林童话原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格林童话》 二项对立 解读

1.引言

《格林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已被翻译成160余种文字出版,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珍宝。国内对于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教育评价和文学价值两个方面,道德评介侧重其对儿童的训导作用,但内容相对单一。就文学方面的价值,学者主要以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为出发点进行讨论;语言结构特点也是文学评论的一个方面,此外,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特别是随着后现代主义这个热门话题的出现,有些学者将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和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进行了互文性的解读[1]。还有学者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对《格林童话》进行分析[2]。这些都为《格林童话》的多元解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主要运用结构主义分析中最重要的关系和最基本的方法――二项对立来对《格林童话》进行解读,通过对《格林童话》中所传达的儿童价值观和认知模式的研究,探寻二项对立在童话这一儿童文学样式中的体现,并进一步阐释二项对立在童话构建中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这将为解读《格林童话》提供另一种视角,也为儿童文学创作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2.何谓二项对立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概念体现了二项对立的原则,比如男与女、光明与黑暗、生与死、善与恶等。这种二项对立原则是我们价值评判体系的基础。当我们评判一件事情时,必须考虑它的对立面或反面。如果一件事情是错误的,那么它的反面就应该是正确的,这也是儿童刚开始认知世界的最原始的模式。离开了这个原则,在伦理道德的层面就无法准确、完整地对事物进行评判。从中国的《三字经》中的道德教诲,佛教中的惩恶扬善到欧洲哲学史上的圣・奥古斯丁、康德、尼采等哲学家都提出了人类与上帝、真理与谬误等类似的问题,这都体现了二项对立原则的支配。它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贯穿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

所谓二项对立,指的是任一系统中一对差异项的确定,以及在此确定之中对某种价值的分析。这一方法最早见于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索绪尔将语言看作是“一个系统,它的各项要素都有连带关系,而且其中每项要素的价值都只是因为有其它各项要素同时存在的结果”,“两类间的对立可以使我们对每一类的性质有更好的了解”[3]。

列维・斯特劳斯也相信,在思维的运作上,神话思维总是运用类比的方式,把自然物放在二项对立的结构框架中代表抽象的关系,由此建构起关于世界的图像,达到对世界的解释[4]。《格林童话》采用这种模式,它诠释了“相反之物两相对立”的观念。

3.《格林童话》中的二项对立思想

《格林童话》中的角色有时连名字也没有。主人公都是善良的人物,他们的对手往往是邪恶的化身。冲突和矛盾是民间童话不变的主题,困难和战胜困难是其基本线索,而结局几乎都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公结局。这种结局使读者感觉到世界获得了平衡和正义,通过对恶的惩罚,通过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普遍合理的和公道正义的世界。Perry Nodelman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里,将儿童文学在家和不在家的主题作了一个对比表[5],包括人类与动物、大人与小孩、成熟与幼稚、拘束与自由、无趣与冒险、常识和想象对立等。这样的二项对立的例子都可以在童话中找到原型,本文探讨了这种二项对立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3.1男人与女人、公主和王子、人与物的对立。

童话里的女主角总是美丽的化身:莴苣姑娘是“天底下最漂亮的女孩”,灰姑娘的美丽“使所有的人惊叹不已”,两只眼的花容月貌让骑士“呆若木鸡”,白雪公主“水灵剔透,人见人爱”,千皮兽“光彩夺目,无与伦比”,十二个跳舞的公主个个“如花似玉”,白新娘“美如日光”,玛琳公主“国色天香”,水晶棺材里的少女是一位让男人“心跳加速的绝色佳人”,“青蛙王子”中的小公主“美得让太阳都惊诧不已”,井边的牧鹅女的美令人“叹为观止:她肌肤雪白,面若桃花……她简直就是下凡的仙女”。女主人公总是被迫进入这样一种境地:与女性世界分离,与其他女性人物竞争,以猎获梦中情人。灰姑娘凭借着自身的美丽和漂亮的衣服得到了王子;在《画眉嘴国王》中,公主被人引到了一个按照登记地位排队的想要求婚的男子队伍当中;在《矮子土地》中,国王布告全国,谁送回他的女儿,谁就可以得到其中一个做妻子。这样,女性似乎成为了男性追求的目标,成为了像权利、地位一样的附属物,男性也为追逐这样的目标而不断“奋斗着”,不时得到巨人、魔法的帮助,拥有这样的一位漂亮女性逐渐成为他们的目标或是经历过一系列苦难的、智慧的奖赏。

她们走的是同一条人生之路――消极地让某个男人来改变她的处境。在这一过程中,她要么耐心地等待“白马王子”的到来(“白雪公主”、“睡美人”、“莴苣姑娘”、“灰姑娘”、“圣母的孩子”、“没有手的姑娘”、“千皮兽”等),要么让父亲把自己献给男人(“古怪的姓”等),要么作为交换品把自己输给男人(“少女和狮子”(即“美女与野兽”)、“青蛙王子”、“十二个跳舞的公主”等),然后,她被那个男子抱上马,随他走入婚姻的殿堂,“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尽管男人与女人的对立并不是作者想要带给读者的思想内容,但却在故事结构安排、人物构思和设计上表现了女性作为物的存在。

3.2善与恶的对立。

《格林童话》中传达善恶形象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对继母和晚女形象的塑造。如《森林中的三个小仙人》,作者写道:“那女人变成了她继女的死敌,想尽方法虐待她,一天比一天厉害。”①文中的晚女形象是善良和智慧的化身,而继母却是处心积虑施加迫害恶毒的形象。《小姐姐和小弟弟》开篇:“继母天天打我们,用脚踢我们……桌子下面的小狗还比我们吃得好些。”②《爱人罗兰》:“你的异母姐妹早就应该死了,今天夜里,她睡了,我要来砍她的头。”③《小养和小鱼》:“他们的生母死了,他们的继母对他们不好,暗地想尽方法使他们受苦。”④诸如此类的描述在《亨赛尔和格莱特》、《白雪公主》、《白新娘和黑新娘》、《灰姑娘》似乎也成为一种模式,而相应的童话中的主人公往往是纯洁善良的化身。故事《灰姑娘》写道:“好孩子,如果你永远忠实、善良,亲爱的上帝就会时常帮助你。”⑤“她始终是忠实善良。”《爱人罗兰》中也是“一个女儿美丽、善良”;《何勒太太》中继母的晚女被描述为“漂亮、勤劳”。

在《格林童话》里,一般存在两种极端类型的女性形象,不是凶残邪恶,便是温柔善良。这两种形象分别象征着魔鬼与天使的二元对立。故事中的继母或巫婆等女性往往具有魔鬼的特征,被归为第一类,她们活跃于故事当中,正是她们与女主人公的尖锐冲突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美丽善良的母亲或公主往往具有天使的特征,被归为第二类,而这些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往往都是纯洁善良的少女,她们在魔鬼类母亲的迫害下,通过所谓自己的智慧或是所谓的“白马王子”的庇护,从魔鬼类母亲手中逃脱,最终获得自己的幸福。

而这种二元对立的结果就是作品所要传达给儿童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又是符合儿童思维模式的简单的、纯粹的善与恶的对抗,结果便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故事中那些忠实美丽的可爱形象,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一直到老”,而凶残的继母、巫婆都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善良与丑恶形象的不同结局,形成鲜明的对照,符合小读者的心理和愿望。

3.3美与丑的对立。

美与丑也是贯穿《格林童话》的一个鲜明的主题。在《六个好汉走遍天下》、《六只天鹅》、《真正的新娘》、《蜜蜂王后》等作品里,无论是憨厚的老农、勇敢的士兵、善良的公主还是智巧的手艺人,在他们与险恶狡猾的地主、巫师、国王等恶势力的较量中,总是胜利的一方。王子与公主经历重重磨难最终会步入婚姻的殿堂,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恶人在做尽坏事之后也必将自食其果。“美战胜丑”、“正义战胜邪恶”的定律在《格林童话》中不厌其烦地循环演示,孩子们对善恶的判断也在此过程中慢慢衍生。

《六个好汉走遍天下》故事的结局是国王的财产被全部扛走,而六个人把财宝搬回家,大家平分,他们生活得很愉快,一直到死为止。诸如此类的结局在童话中是屡见不鲜。同时读者会发现,《格林童话》中的善恶观总是最简单的,符合儿童思维的对立,美的是善的,丑的就是恶的,故事一律地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圆满结尾告终。故事中的人物包括动物善恶分明,内心的好坏黑白一目了然。有些学者批评这种不恰当的道德观,认为它滋长了儿童的错误的道德观的形成,但是我认为童话最大的特点在于富于丰富奇特的幻想,童话的幻想品格融进了儿童的丰富想象力,以儿童的眼光反映生活,并不排斥以反面人物为描写对象。既然生活中存在某些阴暗与丑恶,那就应该把它揭露出来。何况用否定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某些方面,也是为了肯定生活发展的正面。生活是复杂的,孩子头脑也应复杂些。不过儿童文学不能以揭露生活阴暗面为主要任务,正如高尔基所说,对儿童说来,“放在首要地位的,不是在小读者心里灌输对人的否定态度,而是要在儿童们的观念中提高人的地位”[6]。

《格林童话》中处处闪耀着讴歌勤劳勇敢,讴歌忠实善良战胜恶毒凶残,善美战胜丑恶,鞭挞讽刺懒惰、贪婪、嫉妒的思想光彩。而其中体现的二元对立模式其实是在以合适的方式,向儿童传递道德规范和做人的准则。

4.结语

在童话里,读者总是会面对善良与邪恶、野兽与人类、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矛盾。《格林童话》的故事,差不多都围绕着两种力量或品格的较量而展开。如《白雪公主》里,白雪公主就代表着善良美丽,而王后就代表着邪恶丑陋。如《小红帽》里,小红帽与大灰狼就代表了这类矛盾,小红帽是善良、人类和女人的化身,而大灰狼是邪恶、野兽和男人的代表,其结果是小红帽最终战胜了大灰狼。奥地利裔美籍心理学者贝特尔海姆对童话里的这种二项对立很肯定,他认为童话使用这种简单化的对立有助于帮助儿童应付问题。他说:“童话使儿童们认识到问题最基本的形式,而较为复杂的故事却可能使他们感到迷惑不解。”[7]因此,《格林童话》等经典童话正是以这种二项对立的思维方式向儿童传递道德规范和做人的准则。

对于童话的重要读者即儿童而言,童话有无法代替的心理健康功能和教育作用,童话为儿童提供了几乎一切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如忠诚、正直、勤奋、好学、善良、勇敢、纯朴、信用、谦虚、谨慎等。孩子们从童话中,从这种正反的二项对立当中体会到了主人公不畏险恶、顽强克敌的勇气,并潜移默化增强了他们的勇气、毅力、韧性、信心,使他们受到鼓舞和教益,从而给他们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有益的自信和更强的生命力。

注释:

①②③④⑤[德]格林兄弟.格林童话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版:第41页,第35页,第171页,第396页,第70页.

参考文献:

[1]张琴,杨敏.格林童话在中国[J].世界文学评论,2006(2):290-293.

[2]胡晓华.一个女人的故事――略论《格林童话》中的女主角[J].外国文学,2007,(6):108-110.

[3]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60,170.

[4]马新国.西方文论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45.

[5]吕芳慧,吕海峰.西方童话中女性形象的演变[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格林童话原版范文第2篇

这个故事说,一个小女孩遇到一只大灰狼,小女孩最显著的标志是,戴了一顶红得扎眼的丝绒帽子。

我们不知道故事中那个小女孩叫什么名字。外婆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没有告诉我们她叫什么。但我和全世界的小孩一样,只管她叫“小红帽”。她是我们那个时候的偶像,后来我才知道,从三百年前她从法国农村走出来之后,一直以来都是一颗耀眼的童星。就连英国伟大的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先生也说,“小红帽是我的初恋,我总觉得要是娶了小红帽,我就会知道什么叫做天赐良缘”。

我说的这个故事来自《儿童与家庭故事集》,这部问世于1812年的伟大著作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格林童话》的最初版本。也是因为这部著作的流传,格林兄弟才被美誉为“童话之父”。

童话故事都是有渊源的,有资料说,格林兄弟也曾深入民间,听取乡下一些老太婆的讲述,回来之后,又根据现实的需要,删掉一些有染儿童心理纯洁的内容,于是,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小红帽》的故事。所以,一些研究者认为《格林童话》才是真正给孩子看的童话书。它有很好的训诫作用,深得各个时代家长们的热爱。

那么,《格林童话》之前的“小红帽”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呢?

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在其所著的《屠猫记》中说:“她(小红帽)千里迢迢经历脱胎换骨,从法国农民传到佩罗家的奶妈,然后进入印刷厂,渡过莱茵河,回归口述传统……”从农村到城里,然后从巴黎走到外国,从口口相传到书本印刷,小红帽一路走来,一直到格林兄弟那里,她这位纯洁女孩的形象就开始渐渐地深入人心了。

但也说明小红帽并不是德国小女孩,而是一个法国小女孩,或许脸蛋上还点缀着几块活泼可爱的雀斑。这个小女孩诞生在很早以前法国农村家庭的炉火旁边。

“小红帽”第一次被写进书中,当时的法国诗人佩罗功不可没。1697年,佩罗出版了《附道德训诫的古代故事集》也就是《鹅妈妈故事集》,在这本书中,佩罗把小红帽写成一个秀丽绝世无双的小村姑,因其拥有一件红色连帽披肩,被人称为“小红帽”。故事的进展与现在我们看到的《格林童话》叙述的差不太多:小红帽遇到野狼,野狼打听好小红帽此行目的以及外婆家的住址,先于小红帽来到外婆家吃了外婆,躺到床上等待小红帽,小红帽来了以后,野狼让小红帽把衣服脱掉,到床上来陪自己睡觉。故事的结尾佩罗这样写道:“邪恶的野狼就这样转身扑向小红帽,将她吞噬了”。

作为道德训诫的古代故事,这个版本的《小红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佩罗在故事后面写道:

小女孩,这仿佛在告诉你

不要半途停下脚步

永远不要信赖陌生的朋友

没有人知道结局会如何

因为你长得漂亮,所以要有智慧

野狼可能用各种伪装,潜伏在你周围

他们可能变得英俊、和蔼

愉悦或者迷人――当心!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最甜的舌头往往带着最锐利的牙齿。

这个佩罗版的小红帽故事中,野狼指的就是那些勾引女人的男子。我们今天也可以管这类男人叫作“色狼”。小红帽脱掉衣服,和野狼上床,这一情节,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许多人都认为这个版本的《小红帽》是一个色情故事,充满着性暗示。

佩罗生活的17世纪,法国人观念中根本就没有“儿童”这一概念,一切都是家长说了算,一个小女孩,并不是指对小女孩本身的犯,而是对该女孩父亲尊严的侵犯。

1679年的法国,人们所书写的故事都是成年人写给成年人的。骄奢的法国上层社会当时流行一种沙龙文化。这种沙龙多是由享有很高政治地位的贵族公爵的夫人创办或者主持,人们在沙龙中谈论文学,欣赏绘画,评论音乐。那时候,要想在沙龙中获得关注,必须能说会道,嘴皮子功夫了得。佩罗就是当时沙龙中比较活跃的知识分子,有人记载说佩罗也是一个善于阿谀奉承的家伙,非常懂得巴结皇室,国王刚刚生了一个儿子,他就写贺词说:“他一出生就威风凛凛”。佩罗就是凭借着会讲故事的三寸不烂之舌混迹于沙龙,哄得那些身份高贵的夫人们开心至极,以至于在《鹅妈妈故事集》出版之后,由于这些夫人粉丝们的热烈追捧,这本书迅速成了法国当时流行的畅销书。

佩罗版《小红帽》故事是以邪恶的野狼把小红帽吃掉结尾的,并没有《格林童话》中的小红帽和外婆死而复生的情节,也没有出现猎人等等人物角色。佩罗的训诫在当时来看,也主要集中在讽刺那些沙龙里依靠阿谀逢迎接近高尚的贵妇人的沙龙男子。而今天看来“因为你长得漂亮,所以要有智慧”,这种训诫的言论对于那些胸大无脑的女孩子也是很实用的。

好了,佩罗《鹅妈妈故事集》就此告一段落。

接着再提一个问题:佩罗的故事是从哪里听来的呢?据说佩罗有一个奶妈非常能讲故事,姑且就算这个奶妈存在,那么,奶妈的故事是从哪里得来的?这又是一个问题。童话故事像所有故事一样都有一个起源,可确切地说,它们都来自民间。所以我们大胆推断,佩罗的奶妈以前一定是一个农村妇女。

在1976年出版的《法国民间故事集》,可以被看作是最完备的法国民间故事集。在这本书中,讲述了《小红帽》的另一个版本。这个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从前有一个小女孩,她遵照妈妈的吩咐,带着一些面包和牛奶去看望奶奶(外婆),小女孩穿越树林的时候,一只狼走向她,问她上哪里去。”

虽然这时候,“小红帽”还没有红丝绒帽子(格林版《小红帽》)或者一件红色连帽披肩(佩罗版《小红帽》),但我们一看这个故事,就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地知道她就是我们要找的“小红帽”,没错,就是她。

接下来,狼杀死了奶奶,把奶奶的血倒进了瓶子里,把肉切成薄片,摆在盘子里,然后,狼自己上床,等待小女孩。

小女孩走进屋子以后,装扮成生病的奶奶的狼告诉小女孩桌子上有酒有肉,可以随便吃点。小女孩没有想太多,喝了奶奶血,吃了奶奶的肉。

这时候一只猫说,不要脸,吃你奶奶的肉,还喝你奶奶的血。(这里很神奇,这只猫是从什么地方出现的,它说的话,小女孩好像根本就没有听见,那么它说给谁听的呢?此后,一直到故事结束,这只猫再也没有露过面,它是否也是被人谋害了呢?)

小女孩吃喝完毕,狼说,把衣服脱掉,上床来睡我旁边。

小女孩问,“我的围巾要摆在哪边?”(这条围巾是否是红色的,是否是小红帽的特征呢,这个故事中也没有说明。)

“丢进火里,你再也用不着了”,狼回答小女孩。

小女孩一再重复同样的问题,身上穿的一切――上衣、裙子、内衣和袜子――她一样样地问,每一次狼都是这样回答:“丢进火里,你再也用不着了”。

于是,小女孩脱个精光,钻进了狼的被窝,再也没有出来。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这是否像一个先奸后杀的残暴故事呢?

它很粗粝甚至恐怖,它来自民间,具有口头表达的原始性,它是一些农村妇女感到夜太漫长,抵御长夜漫漫带来的空虚和寂寞而编造出来的。

这个故事也肩负着告诉那些脸蛋儿好看胸大无脑的小女生:远离色狼。

“狼”的象征意义在这个故事中很明显,或许“狼”这种动物贪得无厌的本望,让人类将这种欲望联想成为是对永无止境的饥渴。

这就是最原始的“小红帽”,其实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结尾,不妨说一下:小红帽脱衣上床之后,就已经意识到狼的本性了,于是,小女孩谎称要去撒尿,最终逃脱了。

这个结尾说明,“小红帽”变聪明了,聪明智慧对于一个美少女来说多么重要。

我采用追溯的方式,就是为了说明《小红帽》的故事是一个演变的过程,几百年来,它也是在不断进化的,它也是受到社会思潮的转变,或者说得更根本一些,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的转变而发生变化的。

在今天的很多艺术家看来,《白雪公主》、《长发姑娘》以及《睡美人》都有这样的故事演变的过程。《白雪公主》和《睡美人》中的王子都是病人,他们的共同爱好就是都具有“恋尸癖”。而《长发公主》的长发恰恰是她与情人幽会的工具,每天夜里,都有不同的情人顺着美丽的长发爬到公主的阁楼,以至于人们发现公主的时候,她的肚子已经鼓了起来,别人问其原因,她天真地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甚至《小红帽》这个故事中,小女孩吃人肉喝人血,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进化的必然,是女性追求个人独立的象征。

这也就是说,童话的原始状态中,包含着很多主题,比如,,,吃人肉,等等。拥有这些因素的故事,是不适合儿童阅读的。当时代进入19世纪,工业革命的顺利完成,让社会开始关注家庭,家庭中的儿童变成了主角,加之印刷工业的广泛推广,儿童文学的市场也在这个时候不断扩大。

而此时,德国人格林兄弟的学术研究工作因资金缺乏而陷入困境。格林兄弟原本是大学教授、语言学家、民俗学者。其志向不在儿童文学的整理和写作上,而在高深的学术研究方面,他们的主攻方向是文化遗产的保护。

因为没有资金支持,兄弟二人在学术上野心勃勃的姿态也有所收敛。为了赚钱,兄弟二人不得不把目光从学术领域转移到当时还算比较流行而且能赚钱的儿童文学图书市场。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家长在培养孩子德育方面的需求,格林兄弟不得不多次修改自己的千方百计收集来的童话故事,力求“让民俗故事中的诗意散发效果,给人愉悦,同时,教忠教孝”。

于是,那些民俗故事中有关,,喝血吃肉,少女怀孕等等不良信息统统都被删除。

小红帽的性格正如美国学者凯瑟琳・奥兰丝汀所言:“此时小红帽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儿童,故事背景是新式的核心家庭,才智杰出的母亲劝告小红帽不要偏离正路,且故事中的猎人有父权形象……”

凯瑟琳・奥兰丝汀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在其所著的《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中凯瑟琳・奥兰丝汀讲述了三百年来人们从来没有放过小红帽,精神分析的学者如弗洛姆认为小红帽象征着月经初潮;尤其是20 世纪下半期,小红帽在电影和绘画中反复出现,不断诠释着这个小女孩代表的新的内涵。

女权主义者认为,性吸引是女性力量和价值的源泉,没有性吸引的女性就没有力量和价值。因此,女权主义者要运用性吸引来控制男性,也就是故事中的那只狼。她们认为,男人和狼的定义应该是这样的:不只是基于,且基于他在身体和性方面有多少驾驭别人的能力。

于是,著名的电影导演吕克・贝松拍摄了香奈尔5号香水的广告。

小红帽变成了性感的尤物,而狼变成了女人的宠物。

几滴香水,家里面躁动的狼便安静了,驯服了,而女人走出了家门,与大街上的另一群狼翩翩起舞。

格林童话原版范文第3篇

然而,德国还有一条童话街,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条童话街就是以格林童话为线索,沿着当年格林兄弟的足迹,把格林兄弟一生停留过和收集民间童话的城镇串起来。1975年,格林兄弟诞生二百周年的时候。德国政府就特别规划了这条以哈瑙为起点一直到不来梅、全长600公里的童话街。

我问女儿:“想不想去童话街走一走?”

跟许多孩子一样,女儿也是个童话迷,她听说德国还有这样一条街,不假思索就嚷起来:“当然想去了,到格林兄弟的童话街上走一走,等于到格林童话的发生地体验一下童话的魅力,那才有意思呢!”

于是,我们父女俩就真正走进了迷人的格林童话——

格林兄弟的童年故乡

童话街的起点哈瑙,距法兰克福才20公里,所以我们坐飞机到法兰克福,然后再坐巴士,才20来分钟就到了哈瑙。

哈瑙是个非常宁静的小镇,街道两边店铺的门口都种满了鲜花,清晨的阳光洒下来,在碎石路上留下了长长的斜影,令人陶醉。

这座宁静的小镇就是格林兄弟的诞生地,格林兄弟在这里虽然只住了5年。但人们仍然为家乡出了名人而自豪。这里的纸上剧场一直在上演由格林童话改编的童话剧,这种童话剧全部以纸为材料,背景是纸的,演出工具和人物也都是纸的,非常有趣。菲利普思鲁尔城堡的一楼还专门为格林兄弟设立了展厅,《灰姑娘》《白雪公主》等童话纸影剧,在城堡的纸影剧场轮番上演……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坐落在市政厅广场前的格林兄弟铜像雕塑,两兄弟一站一坐,站着的是哥哥,坐着的是弟弟。女儿不解地问:“照理应该哥哥坐着,为什么反而让弟弟坐呢?”我告诉她:“因为弟弟体弱多病,哥哥照顾他呢。”女儿笑了笑,感慨地点点头:“他们的兄弟情谊可真深呀!”

我们凝视着兄弟俩的表情,似乎觉得兄弟俩正在讨论“这个童话该如何下笔”。

而铜像雕塑的底座上则写着:

哈瑙至不来梅之间的童话由此启程——

我们这就开始了这趟特别的童话旅行……

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个美丽的小公主。有一天,她有一样东西掉水池里了,一只青蛙帮她捡了回来。但小公主嫌它丑陋,不愿意履行承诺,还一气之下把青蛙扔了出去。她哪里想到这只青蛙竟是一个英俊王子的化身……

这个童话就是《青蛙王子》,童话发生地是史丹瑙。

史丹瑙离哈瑙40公里,格林兄弟的父亲原来在哈瑙当书记,1791年调到史丹瑙任法官,于是格林兄弟也来到了史丹瑙。史丹瑙有古堡,也有美丽的森林,生性好奇的格林兄弟经常去古堡和森林玩,于是就有了《青蛙王子》和《糖果屋》。

我们的巴士向史丹瑙驶去,沿途尽是宁静安详、美丽如画的乡村风情。巴士经常会经过一些小镇;小镇很小,但教堂和市政厅总不会少,并且历史悠久。乡村小屋通常都是半木结构,屋前屋后万紫千红,漫步其间,真是又舒坦又浪漫。德国的乡村小镇虽没有特别惊人的名山胜景。但却是值得细细品味的。我们都知道,德国的城市不如小镇漂亮,小镇又不如乡村漂亮。只要富有童趣懂得情调,就能在这里品味到最美的风景。大约半个小时,巴士就驶进了史丹瑙,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史丹瑙古堡。大胡子司机一边停车一边告诉我们:“古堡里有格林兄弟博物馆,展示着格林兄弟的手稿和以格林童话为,主一题的版画,你们可以去看一下。”而我们却对古堡前小镇广场上的“童话喷水池”特别有兴趣。巴士刚停稳,我们就在“童话喷水池”前欢呼雀跃起来。那个“童话喷水池”真的非常有意思,池中的圆柱上刻着许多《格林童话》里的故事,池子里雕了一只青蛙,池沿边则斜坐着小公主;青蛙和小公主四目相对。好像正在述说着《青蛙王子》的故事。而古堡后面的那片森林,就是当年发生童话故事《糖果屋》的地方……我们又是赞叹又是拍照,兴奋了好一阵,才走进古堡参观格林兄弟博物馆,然后又在史丹瑙戏院看了一场根据《青蛙王子》改编的木偶戏。

这就是格林兄弟的童年故乡,哈瑙宁静,史丹瑙有趣,沿途风光美丽;我们是踩着格林兄弟的脚印,走进格林兄弟美丽的童年故乡的。

“真幸运,想不到在童话街第一站就有这么大的收获!”我感叹着。女儿更是激动不已:“也许美丽的风光感染了格林兄弟吧,所以才使他们笔下的《格林童话》如此美丽动人。”

萨芭堡的婚礼

接下来我们要去卡塞尔。这是一个比较热闹的小城,是格林兄弟住了30年的地方,是《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等著名童话的诞生地。那里有格林兄弟广场,有格林兄弟博物馆。更有令人向往的萨芭堡——睡美人的城堡。

相传睡美人在萨芭堡整整沉睡了100年,只因国王在她16岁生日时忘了宴请黑巫,狠心的黑巫便让城堡里的人全都陷入魔咒。如今,睡美人依旧沉睡在城堡顶端高达35米的塔楼上,等待着英俊的王子来亲吻她一下,吻醒她……

这里就是萨芭堡,传说中的睡美人城堡。

格林童话原版范文第4篇

一、语文教师阅读现状透视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困扰,语文教学以考试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讲读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将阅读内容局限在课本的文章分析中。教师要用很多的精力投入学生的学和考,如:一个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师一般每周18节课左右,一个初中语文教师一般每周14节左右,且大多兼任班主任。还有兴趣小组辅导、竞赛辅导、征文辅导及各种进修培训。工作的繁忙和身心的疲惫, 使他们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人选择了功利性阅读:读教学案例, 读教学技巧的书籍。于是就出现了教语文的,不阅读文学作品,不关心文学理论,而对关于每篇课文的教学技巧和课例的书籍趋之若鹜;这种阅读的唯一结果,就是窒息教育的精神生命、扼杀教育的生气。语文教师只把语文当作工具,教识字,教写字,教技巧,讲语法,讲修辞,强调训练、训练、再训练,课文中内在意蕴、思想感情、神韵气质等全被忽视了,造成了人文精神的抛弃、教学视野的封闭与狭窄。语文老师的阅读视野狭窄,不利于学校教学质量提高, 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更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刷新阅读视野的思路

1.增强学科意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 是文学教育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成为儿童教育的必备工具与手段。《小小的船》、《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狼和小羊》、《蓝树叶》、《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小蝌蚪找妈妈》、《最后一课》……可以说,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所有体裁样式,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体现。儿童文学教育通过作品阅读来增长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儿童文学通过奇幻的艺术境界直接促进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儿童文学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形象塑造,把抽象的道德教育寓教于乐,让儿童在阅读快乐中接受了预设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种功能是任何的学科教育都难以比拟的。儿童文学在老师的口中、行动中得以推广和解析,让捍卫童年,建构儿童精神世界的理念得以实现。

2.培养阅读意识。阅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阅读,就是知识的获取、信息的摄入、符号的刺激感知等;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老师必须有良好的阅读意识。每个人的阅读视野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之中才有进步的。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专心的读书人,在不断阅读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语文教学的质量与阅读是密切相关的,教师的知识结构、阅读鉴赏能力、教学能力等决定着阅读质量。阅读能够使人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宽人的视野,帮助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沟通人与人类的心灵,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发展思维和智慧,接受美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而文本阅读,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完成与作者的精神对话,心灵的交流和撞击。通过阅读、欣赏,将外在的作品中的文学因素内化为阅读者自己的主体感受,激发与培育起自身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培养阅读意识,在阅读中感知文本所赋予的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体会到作者情感世界和作品的艺术世界。体验文中的情感,品味精妙的语言,领悟文本的意义。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体味经典魅力的过程。

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靠阅读来完成, 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在阅读中熏陶、浸染中习得的。语文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文化的实践者和开拓者,理应成为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经典的引领者。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标杆。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爱读书的孩子。只有喜欢阅读的教师,才能持续地走在专业发展之路上。

3.注重版本意识。托尔斯泰曾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读书要真正收到效果,就必须有选择地阅读。因此在选择儿童文学经典读物时, 一定要有版本意识,有甄别的选择;要“择真而读, 择善而读, 择美而读”。

阅读中国儿童文学经典,首选《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2007年斥巨资鼎力推出的《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四辑共100部,它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是对中国儿童文学进行最大规模的系统梳理与总结、是当今国内权威的儿童文学专家严文井、束沛德、金波、樊发稼、张之路、王泉根、高洪波、曹文轩组成的高端选编委员会编选的20世纪初至今100年间100位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100部优秀儿童文学原创作品。是“中国儿童文学世纪长城”。是阅读和研究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的权威文本。包括了叶圣陶《稻草人》、 冰心《寄小读者》、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黄庆云(香港)《奇异的红星》、子敏(台湾)《小太阳》、洪汛涛《神笔马良》、柯岩《帽子的秘密》、 邱勋《微山湖上》、金波《推开窗子看见你》、林焕彰(台湾)《妹妹的红雨鞋》、张之路《第三军团》、高洪波《我喜欢你,狐狸》、沈石溪《狼王梦》、曹文轩《草房子》、秦文君《男生贾里》、黄蓓佳《我要做好孩子》、彭学军《你是我的妹》、林海音《城南旧事》等100部作品。

“文学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外国儿童文学经典是世界各民族文学中的瑰宝,它所具备的巨大的认知作用、审美价值是任何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是我们阅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代表作有:

《木偶奇遇记》[意]科罗狄/著,徐调孚/译,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木偶孩子匹诺曹,有着他这个年龄的小孩都会有的毛病:任性、偶尔会撒谎。奇妙的诅咒,使得他每撒一次谎,鼻子都会长长一截,这样他的鼻子便越长越长,也在我们的童年记忆中,留下了长鼻子匹诺曹的形象。

《安徒生故事全集》[丹麦]安徒生/著,叶君键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是从北欧丹麦的地平线上升起来的。安徒生童话中所蕴涵的温暖的人性美、艺术美、幻想美已经温暖和照亮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乃至大读者的心灵。经典是永恒的,常读常新的,安徒生所创造的童话艺术世界也是如此。

《一百条裙子》【美】埃莉诺・埃斯特斯著,袁颖/译,新蕾出版社2005年。

小说里讲的,既是一群女孩子之间的故事,也是一个波兰小女孩的故事,这个贫穷的小女孩,只有一条裙子,但却告诉别人她有一百条裙子,后来,所有相信或者不相信她的人,都看到了那一百条裙子,那是她自己画的一百条裙子。这个小女孩心里的很远很美的理想,以及她对理想的坚持,足以感动每个读者。

《时代广场的蟋蟀》[美]乔治・塞尔登/著,傅湘雯译,新蕾出版社2003年。这部童话通过讲述蟋蟀、老鼠、猫和男孩之间发生的故事,探讨了友情、关爱的主题,凸显了深刻的人文精神。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州乡下的蟋蟀柴斯特,来到了大都市纽约,被一个地铁站报刊亭的主人收养,并和塔克老鼠、亨利猫成为了好朋友。柴斯特拥有美丽的歌声,还会振动翅膀奏乐,很快变成了走红的地铁歌唱家,而最令它感到幸福的,还是和亨利猫和塔克鼠结下的友谊。这部书也包含了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表达了回归自然的理想。在书里,柴斯特最终选择离开了喧嚣的城市,回到了家乡。这部文字优美的图文书,曾在1961年获得了美国儿童文学最高奖“纽伯瑞文学奖”,深受美国和中国读者的欢迎。不可不读的世界儿童文学经典还有:

《格林童话全集》[德] 格林兄弟/著,魏以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德]艾蜜丽・弗利德/文,杰基・格莱希/图,张莉莉/译,格林文化2004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J.D.塞林格/著,施咸荣/译,译林出版社1997年

《爱心树》[美]谢尔・希尔弗斯坦/文・图,傅惟慈/译,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

《夏洛的网》[美]E・B・怀特/著,任溶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小熊温尼・菩》[英]A.A.米尔恩/著,李典儒/译,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

《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英]帕・林・特拉弗斯/著,任溶容/译,明天出版社2000年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英]J.K.罗琳/著,苏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地板下的小人》[英]玛丽・诺顿/著,任溶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在我坟上起舞》[英]艾登・钱伯斯/著,李德俊/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

《猜猜我有多爱你》[英]山姆・麦克布雷尼/文,安妮塔・婕朗/图,梅子涵/译,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

《小王子》[法]安・德・圣―埃克絮佩利/著,胡雨苏/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

《活了100万次的猫》[日]佐野洋子/文・图,唐亚明/译,接力出版社2004年

《晴天有时下猪》[日]矢玉四郎/文・图,彭懿/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2年

格林童话原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语文教材人教版七年级 《丑小鸭》 删节教材编选 得失

一、前言

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丑小鸭》,是童话中的奇葩异卉。《丑小鸭》也是历来中小学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语文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8课和七年级下册第3课都选了这篇童话。但是这两次入选,教材编者都给《丑小鸭》做了瘦身。如果说就二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而言,原文过长,编者们不得不删改成“童话梗概”似乎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七年级的教材中,作为选读课文,编者更不应该删掉2000字不到的有着重要意义的开头。低估当今七年级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这是人教版初中教材编选的一个失误。

二、有头有尾的童话本身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

童话是有头有尾的故事。曾获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犹太作家辛格曾说:“小读者要的是真正的故事,有头有尾的故事,这是千百年来讲故事的方式。”①童话作为重要的文学体裁,它的有头有尾主要是受民间故事的影响,也就是受读者本身的阅读习惯的影响。因此,保持童话的完整性显得尤为重要。喜欢“刨根问底”是儿童的天性,安徒生的童话极大地满足了儿童的这种天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②此外,七年级人教版第一单元的主题就是“成长”。由此看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这部经典童话,只有保持其完整性,才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联系自己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丑小鸭》被作为带“*”的选读篇目在七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再次选入,也许是编者意识到对二年级教材中《丑小鸭》一文删改的不妥,因而希望将这个童话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向学生呈现。与此同时,他们又删掉了这个童话的开头。删去开头,从逻辑关系上是说不通的,也违背了安徒生本人的原意。课文直接进入“那只最后从蛋壳里爬出来的小鸭是那么丑陋,他处处挨啄……不仅在鸭群中如此,连在鸡群中也是这样”,接着写的是丑小鸭在鸡群中所受的嘲笑,紧接着写“连兄弟姐妹也对他生气起来”。从这个删去的开头中可以看出丑小鸭出生时曾受到其他鸭群的侮辱。但是,这一段已经被编者删除,这不免会引起儿童的种种疑问:“为什么兄弟姐妹也对他生气呢?”“难道丑小鸭之前受过欺负?”“丑小鸭在鸭群中是怎么被欺负的?”等等。即便编者在这篇课文的第一个注解中注明了“有删节”,并简要概括“丑小鸭”的来历,其实同样陷入编写二年级教材的误区。此外,在这里编者事实上用了一种成人的眼光来看待童话,迫不及待地直接进入所谓的“正题”。编者也许认为删节部分并不重要,以自己孩童经验大致可以判断七年级学生的接受情况,因而他们试图为孩子“代言”,剥夺了孩子阅读的权利。

三、开头删节部分本身与后文形成很好的对照作用

删节部分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同时删节处本身就值得玩味。首先,删节部分透露鸭妈妈对丑小鸭的喜爱,与后文鸭妈妈受周围人对丑小鸭唾弃的影响也排斥它相对照,更突出了丑小鸭遭受的冷落,隐含了安徒生从小那颗备受排挤的流浪的心灵。当鸭妈妈看到丑小鸭游水很棒的时候,不由赞叹:“如果你仔细看他的话,他还长得蛮漂亮。”当丑小鸭在养鸭场里被欺负时,鸭妈妈赶紧说:“请你们不要管他吧,他并不伤害任何人呀。”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鸭妈妈看到丑小鸭身上的许多闪光点。但这些都被编者们删去了,于是学生读到的只是连鸭妈妈也嫌弃地说:“我希望你走远点!”这容易让学生对丑小鸭的形象产生误读,“配合”课文的阅读提示,将主题限定为丑小鸭“始终不屈地奋斗”,才成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其次,删节部分频频出现“世界”二字,突出后文丑小鸭从农家小屋里出来,要“走到广大的世界”中去的梦想。删节部分中当鸭妈妈的孩子们孵出的时候,鸭妈妈说:“你们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吗?这世界伸到花园的另一边,一直伸到牧师的田里去……连我自己都没去过!”第二天,鸭妈妈说:“我把你们带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把那个养鸭场介绍给你看看。”当来到养鸭场看到两个鸭子在争一块鳝鱼头时,鸭妈妈说:“你们瞧,世界就是这样的!”可见,鸭妈妈理解的世界本质就是这眼前的一切。后文写到,母鸡和猫一开口就是“我们和这世界”,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丑小鸭,并加以百般嘲弄。而丑小鸭就不同了,他本身就是一枚天鹅蛋,和一般的鸭子是不同的。后文当他离开农家小屋,说:“我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好。”表明他不愿受冷嘲热讽,心里一直梦想有一个可以接受他的世界。前后对照,不难看出丑小鸭拥有的天赋。同时,“世界”二字蕴含深意,也许七年级学生会由“世界”二字生出一个疑问,他们将在以后与社会接触中慢慢得出答案。如果删去开头,仅仅在后文出现“我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好”,很容易陷入片面理解的“为了理想,不屈奋斗”的误区,并把童话的意蕴机械化。

诚然,《丑小鸭》与安徒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绝对不是安徒生的自传式童话。安徒生在写《丑小鸭》的时候就曾因丑小鸭被人欺负之后何去何从的结局而苦恼。后来,安徒生朋友的孩子“提示”了他:“叔叔,你把它带到我们家里来不就行了吗?我要认他做兄妹哩!”③而删节后的文章中是看不到曾经的安徒生“不屈奋斗”的童年和青年的。编者对这篇课文的误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将文本肢解,肆意曲解的后果。

四、开头删节处是整篇童话内蕴完整性的重要构成部分

删节部分所描绘的乡下美景与后文的景物描写构成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画面,体现着生命的韵律。将开头的删节处的一段文字进行纵向排列,充满诗情画意:

那时正是夏天

小麦是黄澄澄的

燕麦是绿油油的

干草在绿色的牧场上堆成垛

鹳鸟迈着又红又长的腿在散着步

喋喋不休地讲着埃及话

这是它从母亲那里学到的一种语言

在田野和牧场的周围

有些大森林

森林里有一些很深的池塘……

郑振铎翻译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后,在译文的序里写道:“安徒生的文字美丽而富有诗趣,他有一种不可测的魔力,能把我们从忙扰的人世间带到美丽和平的花的世界、虫的世界、人鱼的世界里去。”④而开头的这段夏天乡间的描写,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想象的王国。后文当所有动物都瞧不起丑小鸭的时候,“秋天来了。树林里的叶子变成了黄色和棕色。风卷起它们,把它们带到空中飞舞。空中是很冷的,云块沉重地载着冰雹和雪花,低低地悬着。乌鸦站在篱笆上,冻得只管‘呱——呱’地叫”;当丑小鸭看到美丽的天鹅,只希望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冬天变得很冷,非常的冷!小鸭不得不在水上游来游去,好使睡眠不至于完全冻结成冰。不过他游动的范围,一天晚上比一天晚上缩小”;当丑小鸭昏倒在雪里,太阳再次照耀大地的时候,“他不知不觉地已经飞进了一座大花园。这儿苹果树正开着花;紫丁香散发着香气,它那又长又绿的枝条垂到弯弯曲曲的溪流上。啊,这儿美丽极了,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这时的丑小鸭已经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这夏、秋、冬、春的充满诗意的描写,展现着生命的律动。

编者将开头夏天乡间的描写一并删去,其实是割裂了这动人的诗篇。安徒生的每篇童话,都充满诗情画意。夏天象征着生命力,丑小鸭出生了,在严酷的秋冬他受尽了冷嘲热讽,在来年的春天,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白天鹅。安徒生在《我的一生》的开篇便这样说道:“我的一生既幸运又坎坷,它本身就是一个美好、曲折的故事。”⑤生活本身就是童话,丑小鸭和安徒生的一生也形成了某种同构。在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了安徒生的情感。也就是说,编者所做的删节,不仅将诗意的夏天删去,而且一并删去生命的韵律,破坏了童话内蕴的完整性。

五、结语

在安徒生那里,教训永远不是童话的最大目的。编者对开头进行删节,教训就以“造作”的方式来产生。有头有尾的童话本身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不能剥夺七年级孩子再次面对这部经典童话的权利;删节部分本身与后文就形成了很好的对照。七年级的学生有着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力和领悟力,也不能低估他们的创造力。对于刚刚走出童年的他们来说,“成长”的意义重大,保持安徒生的经典童话的完整性,将在学生的内心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注释:

①[美]辛格.傻瓜城的故事及其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7.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

③史荣新编著.安徒生传[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66.

④[印]泰戈尔著.郑正铎译.新月集·飞鸟集[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4.

⑤[丹麦]安徒生著.李道庸,薛蕾译.我的一生[M].四川: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1.

参考文献:

[1]史荣新编著.安徒生传[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66.

[2]李红叶.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3]王泉根主编.中国安徒生研究一百年[C].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相关期刊更多

湖南造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轻工盐业集团有限公司

全球史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

现代商业银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