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百年孤独简介

百年孤独简介

百年孤独简介

百年孤独简介范文第1篇

独孤氏的个人简介:

独孤氏,出生于长安,出生日期约为公元534年到544年之间,被唐高祖李渊追谥为元贞皇后,其性情严厉,聪明勇敢,富有手段,为百姓着想,富有同情心,但一向有羸疾不愈,时常达到了撒手人寰的地步,其父为独孤信,独孤氏是隋文帝皇后独孤伽罗的四姐,嫁给唐国公李昞,其子为唐高祖李渊,其女儿为同安长公主。

(来源:文章屋网 )

百年孤独简介范文第2篇

2、《骆驼祥子》,作者是老舍,内容简介:讲述了一个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的故事;

3、《活着》,作者是余华,内容简介:讲述了一个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

4、《老人与海》,作者是海明威,内容简介:讲述了一个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

百年孤独简介范文第3篇

   2022《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陆陆续续地用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看完了,这是一部意识流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作者马尔克斯用这样一种独特的写法,描写了南美一个叫布恩蒂亚的家族和马贡多地区的衰亡史。

  看完这部小说,我闭上眼睛好好想了想这部小说到底想表达什么内容?可是一无所获。也许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吧,它就是想表达一种心境,一种情绪。

  我是2011年8月13日周六午后在实达一区公寓我租住的小房间里,最终读完这部小说的。在读最后几章的那几个小时中我尤其感觉到一种孤独感和一种生命的无奈感。我情不自禁的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自己一个人在福州打拼的生活,想到了生活的艰辛,想到了家乡,想到了父母,想到了女朋友,想到了自己的老年及死亡,想到了生活的意义等等。

  马尔克斯对于生活也许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笔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开朗还是封闭,是坚毅向上还是堕落腐化,不管他们的生活是积极向上还是纸醉金迷都给人一种深深的孤独无奈感,他们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他笔下的世界虽然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却还是愚昧落后没有任何进步相反还逐渐走向没落。

  那他要表达什么呢?或许可以把这部作品当做一部心理学的小说来看,每个人内心深处其实是无比孤独的,即使他有很多的朋友,有很多的活动来塞满自己的生活,也许在他内心的某个角度还是充满着孤独。

  他或许还想表达的是对人的能动性的否定,布恩蒂亚的家族不乏精力旺盛想把家族打点好的人物,可是到最后家族还是不可避免的衰落,被一阵飓风吹散。

  就像我写这篇文章时,我想到的是,我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用呢?我死了以后,这篇文章又在哪里?能被几个人看呢?如果大到整个世界,人们每天这么营营苟苟的生活着到底有什么用呢?也许可以为后人留下一些文物,但人类毁灭以后呢?地球毁灭以后呢?

  这里貌似是宣扬了一种悲观的无为主义论?和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不符,但它还是有它存在的意义的。

  那作者又告诉了我们什么解决的办法了么?

  仔细想想还是有的?

  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很早就预言了这个家族的命运,最后奥雷良诺参透了羊皮卷的奥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很淡定的看着羊皮卷,很淡定地等待着最终命运的到来。

  也许这就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解决办法吧,既然已经知道自己的最终命运,那就勇敢的生活吧!那就是

  知者无畏,勇敢生活。

  2022《百年孤独》读后感

  好吧,打扫一下多年的尘土,写一些。感到自己成长了的文字。距离上次写博文,应该是很久很久了吧。奇怪为什么要写,为什么不写呢。感觉博客并不是个有市场的东西。好吧,就让我来把它变得有市场起来吧。

  孤独与爱。想到这个话题就是无比的兴奋啊。

  也许吧,也许是作为作家是一件幸福的事吧。这种写法,好像是一种所有材料都准备充分,凭借直觉,信手拈来的创造一样。就像画家自如地叙述画作一样。这是艺术的天地。这是自由的表达。他可以在某个地方多用几块砖头来搭一个,整体上十分和谐的台子而不用担心突兀的问题或者是空缺凹陷的问题。

  读起来,比看电视剧还精彩。艺术,给艺术门外的客人们最好的交流,就是美好,激荡起客人们心中那份似乎一直存在又似乎走了太久的自由情感,甜甜蜜蜜的。

  完全没有想到这个概念化地词语,魔幻现实主义,才明白自己又一次掉进了经验的泥淖里,克里希那穆提,简单自由,如果我时时刻刻主义自己有没有陈旧也不太好吧。自由应该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平衡的位置上吧。不然,人会疯掉的吧。你提供的方法很好。我愿意采用。但是我不能让自己被摔在那里。

  言归正传,我完全是把它当做一个似乎真实的故事来读的。还一直在考量这是不是和作者的亲身经历有关系,作者是属于哪一个霍阿卡蒂奥哪一个奥雷连诺。整个故事像一个摆地摊的小贩,来了,走了。不着一丝痕迹。和小王子的思想有点像,我是从小王子开始,认为这个世界是一片虚无的吗?还有后来理性的分析一下的出来的结论。认为人应该不带任何情感地活着,不要懊丧委屈后悔,这些都是垃圾情绪。很多东西只是短暂的存在。对于财富也只是一种游戏而已。难道我其实只是想让自己快乐一点,不要有那么多的悲观想法吗?我就把所有的悲观都认为是不正确的想法。我急速地逃离原先的旧路不知道对不对,至少应该不是错的吧。是的。有了不爽,很快就会过去的。任何事物的存在总是有一定时间的嘛。

  刘轩说,他喜欢百年孤独这本书,每七年都会重读一次。我想我也喜欢,做好不要只读一次才对。

  只有现在的我才可以理解百年孤独,要是想读教科书语文那样应该是不会从老师的想法里获得什么启示的吧。只会是一团浆糊。

  作者的看法是我喜欢的角度。创作的时候,可以想见是站在一个多么可观公正的角度。正是这种不带感情偏向的创作,反而给人一种清新自由之风,而中国人的创作大多是带有感情偏向的。就像三国演义,好像是站在蜀国那一国写的。开始读的时候,一切发生了,哦,才知道竟然会是这样了。爱情和婚姻没有随意吧。但是读到没落的哪一些,竟感到有一些些许的悲哀了。以为结局是家业被重振了或怎样的。

  而且读到后面,因为心里的作用吧,竟然也感到有些许的魔幻了。

  夸张一点更有利于创作。我想我有点像奥雷连诺布恩蒂亚了。这是一种被界定吗?埋头于书堆之中,跟外部的世界有点疏远,也是一种孤独。自由,孤独,和爱。乌苏娜最好,起码那最爱的人是准确无误地到命运的结构之中的。

  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性格都有。最好是最美的人,性格最好的人。每一种描写看似漫不经心,那都是绝妙的。什么时候可以写出这样的感觉?

  自由的生活吧,时间不会很慢,但也不会很慢。爱吧,在爱来得时候。不要去爱,在爱没来的时候。人类,是一种奇妙的生物。

  最后,一阵风裹着一切也许是回到最初来的地方。用对的想法指导行动,净化精神世界。女人因为将灵魂的一部分让男人背着所以活得很长?用对的感觉生存,就像找到了最平衡的感觉,最信任的感觉一样。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因为孤独,所以渴望爱情。殊不知,是渴望一种错的东西,才让自己孤独,孤独和爱情是一对矛盾体,也是一种事物的两种不同的称呼。遇到他,别想再深入其中。去找点别的东西,找点呼吸。命运自有安排,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2022《百年孤独》读后感

  最近看完了百年孤独,书看得很快,可信息量太大,反而还未消化完毕,停留在对一本好书囫囵吞枣泛读一通的阶段。相信还要反复咀嚼几遍,我才能真切明白作者对人类历史的讽刺有多深。目前我对百年孤独的理解仅是这是一本介绍一个家族在一个世纪中的崛起与衰落的过程,围绕着其中两个兄弟与取了他们相同名字的后代的故事。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而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拥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理念、信条与行事的标准、动机与准则。每个人都有光明与阴暗,并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家族付出一生。他们在马贡多生活,在这个孤独的小镇与以马贡多小镇为中心形成的一个范围活动着,在这里他们完成了生命的升华,为了他们心中的正义以及执着的信念,履行着他们从生下起就无形中担负着的职责,为一些荒诞可笑的理由,匆匆的完成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认为必须非做不可的事情。他们每个人是独立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他们是家族的一份子,又似乎并不属于这个家族,他们最大的相似点,就是孤独二字。孤独,打自这个家族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就与这个家族的命运紧紧的相连在一起,他们生来是孤独的家族,死后也并没有逃脱孤独二字。

  我不知道孤独象征着何物,也许是精神,也许是肉体。人类生而孤独,死后灵魂也无法幸免。也许这个世界给予人类的唯一的一生必须背负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随形的孤独。从这一点上来看,无人不孤独。肉体、外在与表面是停留在这个繁华热闹的世界,与无数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群体中。灵魂、内在、却是活在独自、只有唯一的世界里,精神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思想能与外界分享、交流,可灵魂必须得到独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层次的深化。

  有时候身边的人越多,与外界的沟通越多,得到的信息与反馈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内在世界精神的唯一与独立。外表接受阳光,内心处以安静、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经时光岁月,内心的自我则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恒的时间。在此间隙,肉体与表面光滑无损,思想与灵魂历千锤经百炼、在无数思考疑问中打磨淬火、最终到达片刻的成熟。

  世间本无对错,只有不同的理解与不同的见地。成熟与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无所谓何谓正确,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释获得不同的支持。本无善恶,取人性命,报以恶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为罪大恶极之人?杀人者无心、有心;失手、蓄谋,各样情况交错,以何为标准、准则?有信仰与有无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变化,若以对方为正确,岂不是杀人至于无形,否定了一个人的生命的唯一的意义,倒比扼杀了这人的性命更加残忍。学习有各种方法,以为融会贯通最佳,并不需反复询问知识深浅。分数可衡量某个时期的付出,却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丰富程度,为蚁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时,才为体现分数考试价值之时。知识永无止境,断章取义、以小断大、舍远贪近、求分弃才需改进。

  对待人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态度、人生观与原则。

百年孤独简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张岱痴情故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87-01

读罢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眼前便浮现出一位特立独行的隐士于茫茫的的雪夜前往人迹罕至的湖心亭赏雪的情形,他以浅浅的笔触把自己对故国的怀恋融入157个字的山水小品文中,其中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痴情意趣令人拍案叫绝。让我们走进《湖心亭看雪》的字里行间,透过痴情痴景来触摸张岱这位痴人的痴心。

一、痴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文章的第一句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在崇祯五年,一位念念不忘故国的明末遗民立刻跃然纸上。明朝已经灭亡,但他在文章中却依然延用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的年号,可见张岱对故国有着多么深厚的情感。张岱对故国的深情与他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张岱一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之前为纨绔子弟阶段,“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谲谑,书囊诗魔。”之后为国亡家败阶段,清兵南下后,他“披发入山”,以自己的行动表达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粗衣淡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也不后悔。在他心中明朝的灭亡,不是普通的改朝换代,而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侵略与统治,这种想法使他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他不能忘却故土,心中奔涌着强烈的民族之痴情。

张岱选择“十二月”前往湖心亭看雪,既然“余住西湖”,难道不知西湖应在何时去观赏?十二月正值天凝地闭的季节,更兼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此时游湖,可以想象他是多么的特立独行。在《西湖七月半》他也有如此的表现,七月的西湖是人间的天堂,可他却不在最美的白天赏湖,偏偏选择人尽散去的二鼓以后去游览,张岱不入世俗,追求超然孤高的情怀在这里就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寒冬腊月,大雪之后,人鸟声俱绝。而张岱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孤傲的心态与众不同的痴情。

这是情趣之痴,心态之痴。

二、痴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介,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用空灵之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淡雅的西湖雪夜图,本来冷彻入骨却在他的笔下充满温暖的痴情。“天与云与山与水”,三个“与”字的迭用,把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天地上下好似为之一体,白雪似乎遮盖了这里的一切,所有的绚丽归于平淡,反而具有种震撼人心的美。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里展现给我们的一幅简约水墨画,简单的线条勾勒,缀以清雅的墨色,娴静而又高雅。看似简单的画面却包含着很多深刻的内涵,张岱对大自然的痴情在此可窥见一斑。

张岱对数量词的锤炼,使我们不得不惊叹他用笔韵味的独特,一痕、一点、一芥,此真可谓“一”字而境界全出。他想像自己站在西湖的最高点,从上到下描绘西湖的全景,连所乘的一叶小舟也成了观察的对象,因站得高远,所以长堤、小舟显得长而细,故用“一痕”、“一芥”来描绘;因湖心亭、舟中人圆而小,故用“一点”、“两三粒”来表达。这里在写法上采用了白描的方式,不渲染不雕饰,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西湖的奇景和游人的雅趣相互映照,这是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把会于心的内涵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作者痴迷于雪景,其实痴迷的的是不随流俗的闲情雅致和对故国的情思,在这里人与自然在精神上达到高度的统一与和谐。

这是人格之痴,(白描)手法之痴。

三、痴人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没想到湖心亭上早已有两人铺毡对坐,“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天涯遇知音给冷寂的湖心亭增添了几分暖色。“强饮三大白”,这是三个性情之人遇到了知己,此情此景不可不饮。奇遇知音,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把盏痛饮,没有寒暄没有客套,饮完三大杯后就告别,“问其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金陵”“客居”两个词立刻在他的心里掀起波澜:“金陵”是张岱眷恋的故国之都!故国不堪回首!他们和张岱一样 “客居” 于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任何涉及到故国的词语都能触及到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一切跟故国有关的内容都能引发他最深的思恋,这是故国之痴啊!

舟子与张岱一路同来,对“相公”的行为始终不解,大雪之夜本应在家取暖御寒,即使赏雪景也不应在更定之时,这样奇特的行为让俗人舟子费思。本不是志同道合之人,怎能理解特立独行的张岱之心。实际上张岱借“舟子”之口,用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实则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如果说金陵客是阳春白雪的代表,那么舟子就是下里巴人的典型。作者本意不是嘲讽俗夫,实际却是巧借舟子之语与金陵客之言正反对举,使雅俗互见。历史上有哪一个生活的理想者、行为的艺术家不都是与孤独与寂寞同行呢?湖心亭偶遇毕竟让他知道自己并不孤独。此刻我们就能够理解了张岱的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言念及此,岂不怆神!一个“痴”字,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

这是性情之痴,脱俗之痴。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言: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张岱的痴行痴景,有着我们读不懂的孤高傲世;他的痴人痴心,有着我们不曾企及的痴迷境界。纵观历史上的迁客骚人,他们无不具有高洁傲岸的情操,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两百多年前的张岱,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或许早已洞悉了人世间的悲凉,品尝到了人世间的寂寞,所以才会独往湖心亭看雪。身边无人能读懂“我”的内心,只有去空旷的雪野品尝快乐,去感受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同去的俗人舟子,只用一“痴”来评价相公。而我们又有多少人何尝不是这样去评价他呢?

参考文献:

[1]《古代散文鉴赏辞典 》 农村读物出版社 1987年

百年孤独简介范文第5篇

一个人吃饭,意味着“孤独”的开始

2012年,蔡雅妮辞掉了那份坚持了七年的《第一财经周刊》图片编辑工作,开启了为期半年的自由模式。没想到赋闲在家时,一个人吃饭成了问题。

“女士,请问您几位?”“一位。”“啊?哦!”

每次去餐馆吃饭,从服务员诧异的“啊”和意味深长的“哦”里,蔡雅妮都能感受到奇特的暗示。的确,周围每张桌上要么三五成群,要么成双成对,一个人闷头点菜、用餐的样子确实“怪怪”的。

如果有一个美食视频,适合独自吃饭的人看,该有多好。她把之前工作中的专注、热情,自然地转移到生活中,转移到了一日三餐上,拍美食,交朋友。

蔡雅妮想,一个人生活,怎样才能不孤单?旅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时间和精力,那么谁也离不了的一日三餐,是不是可以成为“治愈”孤独的武器?

蔡雅妮想到了拍《一人食》。她要做的不仅仅是介绍食谱,更想分享每个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面对孤独生活的态度。她相信擅长做饭的人,一定很会安排生活。那些一丝不苟对待手中每一种食材,认真吃好每顿饭的人,一定充满对生活极致的敬意和热爱。

每道食物中,找到治愈的幸福

在朋友的介绍下,蔡雅妮认识了插画师林竹。林竹做麻婆豆腐靠的是万能法宝:奶奶手制的辣椒粉。她是看着奶奶制辣椒粉长大的。家里那口大铁锅,还有用来舂辣椒、花椒的铁制舂子,都清晰地留存在她的记忆里。后来,林竹把和奶奶一起劳作的场景画成了漫画。从成都到北京读大学,到日本留学,到上海创业,常年在外漫游,林竹无论走到哪儿,都带着奶奶做的辣椒粉。她还成功地把麻婆豆腐发展成“麻婆所有冰箱里的剩菜”。

蔡雅妮更想通过《一人食》,让网友们看到丰富的人生样本。因为每一道食物中,都有故事和回忆。通过朋友的介绍,她找到了会做“烈日松饼”的女孩唐七。唐七是沪上文艺青年中小有名气的“美酒美食美物美器”爱好者。微电影中的她,一袭藏青布衣长裙,如同民国佳人一般,骑着单车穿梭在上海老街上,用柳编箱子载着自制的松饼,到附近公园野餐。即便一个人,她依然要吃得精致且漂亮,把松饼烤得两面金黄焦脆,洗两只草莓,淋一点酸奶,再搭配一杯手冲咖啡。

漂在上海的唐七租住在一栋老旧的小房子里。不过让她分外满足的是,独占了一个大大的公用厨房。即便清理厨房是件很辛苦的事,即便需要经常和边边角角的污垢战斗,也不妨碍她要好好吃饭的心情。听着音乐,独自在厨房里忙碌时,窗外玻璃风铃叮铃叮铃响着。她说,过一种让自己感动的日子其实不难。

以食会友的日子里,蔡雅妮还认识了会做上海蛋饺、麦丽素汤圆的若谷。拍摄前,若谷的母亲刚去世,蛋饺是母亲在世时常做的,汤圆在和面时用的是粥而不是水,也是他跟母亲学的。

还有会做姜饼人的陈寅蓉,在寒冬,她把姜饼人从烤箱里小心翼翼地取出,画上嬉笑、呆萌、喜极而泣的脸和花花绿绿的衣裳……

原来有时,美食有超乎想象的治愈力量,它能填饱肚子,更能治愈孤独。这些情绪正是蔡雅妮想要表达的。

一人食,是一种人生态度

蔡雅妮把微电影陆续发到网上,没想到迅速火了起来。在没有任何商业推广的情况下,《一人食》不经意间培养了15万微博粉丝、6万微信粉丝。网友说,第一次觉得原来“一个人吃饭也能很有意思”。

后来,上海出租车公司找到蔡雅妮寻求合作,每天提供三分钟时段给《一人食》。原本只是拍着玩的,不经意间成为“出租车上最好看的节目”,渐渐成了一个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