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学见闻

开学见闻

开学见闻

开学见闻范文第1篇

似水流年,今天的我们已不是在草地玩过家家的小朋友;也不再是朗读“床前明月光“的小学生;今天的我们已经告别童年,走向青春。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我们来到了沙市二中。

我们学校门口旁摆着一排花,为学校增添了一丝美丽;一进校门就是花坛;中间有两座教学楼,它的后面有四个字“晴川书院”,这是每一个学子的骄傲!旁边还有一尊雕像——那是一个女孩,正在静静的看书;还有后面的医务室、认真负责的校长和主任,都做好了一切设备,为同学们的完全做好了设施有防御。还有后面的停车场,这样,每个骑自行车的同学都有了十分安全的处所。更好的是,学校的教学楼左边有一个较大的食堂,为我们准备了香喷喷的早餐和饭菜!

我们教室里有饮水机,班主任还为我们准备了一个挂钟,让我们有时间概念,而这些在小学是没有的。在班上,同学们互相谦让,彬彬有礼,大家积极劳动,为同学们制造了一个干净、文明的班集体。除外,每天早上都由班主任刘老师带领我们晨练,这样会让我们得到发育能力快速提高!

在这个星期里,我认识了班主任——刘老师、语文吴老师、数学李老师……在进校门的第一天,我就爱上了这个学校!虽然现在课程比小学多了,作业也多了,每天的时间抓得很紧,所以,我们要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科学安排时间,正确运用它,就会使我们在学习中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当然,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和老师们共同努力,和同学们共同学习!

代县忻州上官镇实验小学六年级167班六年级:杨鹏程

开学见闻范文第2篇

开学前一天时,接到了要分班的通知。其实我本来就预料到了要分班是事情,但没想到会直接去所在的新班,本来想要和同学们好好的向老师们告别一下也只能作罢。迷茫、忐忑、期待的滋味全都涌上了心头,我既盼望着见到新同学,又怕互相不认识会“尬”,可这一切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第二天一早,就提前去到学校,从通告栏的这头一直走到那头,才在最后一张纸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便快步走入教室。

坐在教室里,看看周围陌生的面孔,心中一阵失落,便把目光投向了窗外。清晨,太阳还不算炽热,马路上全是来来往往的车辆,偶尔会有几个学生匆匆忙忙从马路对面飞奔而来,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可身旁的同学和即将要认识的老师已不是原来的那个,一切都是未知数,想必这个初三会更加精彩吧。

开学见闻范文第3篇

不是我了解西神域,而是如今被我掌握神髓的异元神钬尊曾经广游九界,博闻强记,我只是沾了他的些许神髓之光而已。关于成语博闻强记的那些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博闻强记的解析,供大家参考。

一、博闻强记解析也说博闻强识。形容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汉贾谊《新书·保傅》:“博闻强记,捷给而善对者,谓之承。”

二、博闻强记近义词博学多才 [ bóxué duō cái ]

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才华盖世 [ cáihuá gài shì ]

盖:覆盖,超过。才能很高,远远超过当代的人。

强识博闻 [ qiǎngshí bó wén ]

指记忆力强,见闻广博。同“强记博闻”。

强记博闻 [ qiángjì bó wén ]

指记忆力强,见闻广博。

洽闻强记 [ qiàwén qiáng jì ]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三、博闻强记造句1.听完他的报告,我最佩服的是他博闻强记的能力。

2.他是一位博闻强记的学者.

3.我这才知道,钱先生的博闻强记,是跟他有时也复习这些笔记本有关系。

4.犯得着满世界抱粗腿么?如果知识基础差,博闻强记也是资本。

5.而且博闻强记,闻一知十

,举一反三 ,属于绝顶的天才儿童。

6.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孔融,名人,大家都很熟悉)。

7.呵呵,李师侄不仅仅年轻有为,而且博闻强记,远超寻常弟子!看来平日里,你都应该是在韬光养晦

,积蓄实力才对。

8.雪滢天生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

之才。

9.战国时屈原,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在楚国官至三闾大夫。

10.他博闻强记,耽爰诗赋戏曲,每于绝妙辞章,赞赏不已。

11.田家英也为蒙青的博闻强记而感到欣慰,他赞许地点了点头,“一家之言

,言之有理 。

12.刚开始时,大家都对他的博闻强记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一开口,就是众人闭口时。

13.刚刚换了座位就口生莲花,以自己的博闻强记跟独特见解慢慢敲开了秦念的嘴巴。

14.平时博闻强记,兼收并蓄

,九流不弃,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减少“书到用时方恨少”。

15.殿下博闻强记,就是和迷雾森林挨着的那座卡拉格城。

16.他忽然想起令狐衍博闻强记,于是问令狐衍:“令狐,你看过那么多羊皮卷,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卷轴的流线不互相干扰。

17.王夫子博闻强记,学堂里,收藏了整整一个屋子的书籍,很多都是关于天下诸国的历史地理,地上三千国,天上三十国,无所不包

容,郭京识字之后,便常常借阅。

18.他聪敏勤学,涉猎经史,博闻强记,隋朝时官至太常博士,并作过李渊的宾客,大唐开国后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

19.祭司一族向来博闻强记,能占会卜,而你又是祭司一族的佼佼者

,这一点我和你相比自然是自愧弗如 。

20.穗沉粒鼓,饱满的粮食给季节;

情真意切 ,美满的爱情给婚姻;博闻强记,满腹的学识给勤奋;平安快乐,满心的牵挂给知音。祝你小满愉快。

21.梦玥所说手书便是自己讲推解的玄文记录在书,毕竟人的记忆有限,不是每个人都是博闻强记的,以前弟子来寻他推解玄文,皆是手录一份给对方。

22.现如今道教是国教,佛教也是大兴,这些也是必考科目,想考中必须放下成见,熟读经义,好在县试并不会考太偏太难的,博闻强记足以。

23.他心中预订的人,叫张哲,是自己的一个同学,现在在古城市里打工,曾经是大学里面一个相当活跃的学生会干部,素来以口舌便利,博闻强记而闻名。

24.但是,归根结底

,写不出来还是因自己能力有限,走马观花、浮光略影、不能博闻强记,因此肚中无货,倒不出来。

25.这管家连我们家祖上是谁都不知道,还怎么当管家,不知道爹爹怎么想的?还说什么饱读诗书、博闻强记!我就不告诉你,等着出丑滚蛋。

26.沈涧秋很想知道领袖讲话的内容,他在浙江大学习惯了编写刊物,博闻强记是他的擅长。

27.虽然自己前世只是个吊丝宅男,不过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毕竟在那信息爆棚的E时代,作为一只超级宅鸟的他,也算是见多识广、博闻强记了。

28.唯一让他有些摸不透的便是那团粉红色的雾气,居然以李青云的博闻强记也认不出它到底是什么。

29.慕容燕因为两世为人

开学见闻范文第4篇

通读全书,眼睛一亮,为之感动。

嘉楷同志是新闻工作的多面手。在50余年的新闻生涯里,他持笔著美文、聚焦摄美景,撰写和拍摄了大量的优秀新闻作品。他新闻功底深厚,能熟练运用新闻的“十八般兵器”,能采能写能编,能审定能阅评,举凡消息、通讯、社论、短评等皆能从容应对。他的一些作品当之无愧地入选大学新闻教材和被评定为全国、全省重要新闻奖项。嘉楷同志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才干,他创办并主编了《新闻世界》、《安徽新闻史料》两本杂志,撰写了大量有分量、有见地的专论和学术文章,为业界所称道。

大致说来,嘉楷同志的这部著作体现四个鲜明特点:

贴近性。新闻精品无不是深入采访的结果。用“脚板”写新闻,是老一代报人的硬功夫、真功夫,这样写出的报道才有贴近性,也才会生动鲜活、真实感人。嘉楷同志采写新闻,总是要求自己到现场采访第一手材料,进工厂、入乡村、到街道,江淮大地处处留下了他坚实的足印。通讯《“复原”的诞生》发表在半个多世纪前的人民日报上,它反映的是我省歙县农村血吸虫地区的重大变化。作者深入到皖南一个曾发生严重血吸虫病的山乡,走访农户家庭,登上油菜花一片金黄的土岗,与采访对象拉家常、叙忧乐,写出的通讯生动鲜活,笔下的人物可触可感,朴实可亲。

预见性。新闻敏感度是衡量一个新闻工作者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所谓新闻工作者的发现力、判断力,实是对身边发生事物的细致观察、深入分析,以及对事物发展趋势和规律的科学预见和精准把握。在实践检验真知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新闻记者的预见性,甚至可以通过舆论的作用,影响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进程。1979年11月26日嘉楷同志发表在安徽日报一版上的评论员文章《经济生活中的一件新事》,就是对蒙城县生产资料进入市场调节的事件进行的评述,它在当时全国报业中较早提出并论证了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可逾越的历史发展阶段,这篇评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鸣锣开道的作用,其正确性也为五年后的中央有关文件所证实。见微知著,敢于直言,看似不谋而合,深层次反映出的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科学态度和弥足珍贵的真知灼见。

专业性。专业性是对新闻工作者敬业精神、研究水准的检验。我们的许多新闻记者、编辑,踏上岗位之初对所分管报道的领域并不熟悉,但是通过长时期对分管领域的采访报道,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钻研,最终成为这个领域公认的行家、专家。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被政府部门所重视和吸取,这在新闻界已经是屡见不鲜。嘉楷同志上世纪80年代关于经济工作(机械、轻纺、水运、食品、商业、林业、县社工业)的多篇评论文章,让读者显而易见地感受到,就是有思考、有观点、有分析、有见地的专家之言。尤其是他的长篇论文《安徽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纵论全省能源资源、取得成绩、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至今读来还丝丝入扣,有着鲜明的指导性、针对性。

进取性。嘉楷同志1993年离休,但仍坚持活跃在新闻战线,发挥着余热。他曾在安徽日报返聘两年,后又应聘担任省、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应聘担任一份报纸的总编辑,孜孜,又是十年。如今年近八秩,他本该在家中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却又盘点起新闻生涯,著书立说,留诸后世。这种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进取精神令我感动。嘉楷同志说,“今天回顾我的新闻工作历程,我为同新中国一起成长,见证新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而感到骄傲;更为自己参与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亲历新中国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而感到自豪”。我能体会到这位老报人,这位共和国新闻事业的亲历者春种秋收、阅尽沧桑、充满感激的愉悦心情。

开学见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封闭 脱节 开放

一、从多种角度来看新闻学教育问题:在封闭中脱节

1.从新闻的内在属性来看

在笔者看来,新闻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出色的新闻敏感。

什么是新闻敏感?从新闻实务的角度,新闻敏感指的是这样一种新闻专业能力,那就是,面对一个事件或者一条信息,能够迅速地判断和掂量出这一事件是否具备足够成为新闻的价值。

那么,新闻敏感来自哪里?按老报人艾丰的说法,来自于对“普遍事实与新闻事实”这一对对子的把握。①换言之,对社会现实理解与把握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一个人认识和把握新闻事实的能力。一个人对社会现实理解得越透、越深、越多,就越容易在面对一件事实时,掂量得出该事实的分量,以及是否足以成为新闻的价值含金量。

以此推演下去,既然新闻敏感是新闻学核心,那么,提高和加强学生认识社会现实的素养,锻炼学生认识社会现实的能力,就应该成为新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笔者有限目力之所见,这恰恰是我国新闻学教育中的一块重要短板。

2.从课程设置来看

笔者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学课程设置为例来说明我国目前新闻学课程的不足所在。WWW.133229.COM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网站上是这样对其新闻学课程进行介绍的:

“新闻专业本科的学科基础课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国新闻传播史、世界新闻传播史、新闻出版伦理与法规、媒介经营管理等,各专业方向核心专业课程有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摄影概论、摄影技术、图片编辑、摄影造型技巧、网络传播概论、网络传播实务、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经营管理等。此外还可以选修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和广告、出版专业的有关课程。” ②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课程介绍则是以详细的表格形式见表一③

从这两所著名新闻学院的课程设置来看,它们都主要还是沿袭新闻理论、新闻实务和新闻史(含外国新闻史)这样一种三分法的传统新闻教育模式,一个在新闻言新闻的,相对自我封闭、自我运作的课程架构。

这种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的课程架构的好处在于,使得学生对新闻学科的知识得以系统化,但它的不足是,严重忽视对学生认识社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而且,大比重的新闻专业科的学习必然耗去学生有限的本科教育时间,使得学生无法腾挪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认识社会现实方面的素养与能力的自我积累。④

3.从新闻实务单位的内在要求来看

新闻业内的人一般都知道,新闻单位对新闻系毕业生多年一贯的评价就是,上手快,后劲不足。

这种评价其实是必然的,主要因为上述课程架构事实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同时,如果学生在课余又没有足够的自觉性,主动挤出一定时间来从事新闻学科以外知识的阅读与积累的话,其结果必然是知识结构的残缺,必然是认识社会现实的素养和能力的不高,必然是上手快,后劲不足。

然而,新闻单位最看重员工的是什么?

这固然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笔者以为,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在一次报告中的一席话,是对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之一。

他说:

“时代认识与价值认识——做好新闻工作的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时代认识。《南方周末》招记者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他‘对中国有感觉’。所谓‘对中国有感觉’,其实质就是他要对时代有认识。第二个前提是价值认识。大家都知道,南方集团是个非常有理想的媒体,理想主义在整栋大楼里非常充盈。在这样的氛围里,价值认识成了潜意识里必须要了解的内容。在做报纸的过程中,这两点是最基础的。……就是要回答,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做新闻工作,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价值体系”。⑤

向熹所谓的时代认识,跟笔者在前面述及的认识社会现实本质上是一致的。而恰恰在这种认识社会现实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方面,目前的新闻学教育做得很不够。

4.从新闻单位用人情况来看

在新闻单位,新闻系毕业生尽管往往在数量上处于优势,但在质量上则往往不尽然如此。笔者试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例来说明,新闻系毕业生在新闻单位的总体被认同度和被肯定程度。

认同度和被肯定程度本身是个过于不具有操作性的概念。为此,笔者将它具体化为一组数据,即广州某报团近四年的招新专业及人数比较(只限于采编岗位)。

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广州某报团采编招新的各专业比较分散;其次,在招新中,新闻专业毕业生尽管“一股独大”,但除2007年以外,其余三年均没有超过总人数的50%。笔者以为,这显示了包括该报团在内的新闻业界在招新上对员工的知识背景存在一个多元化的合理期望。

此外,据笔者了解,作为中国传媒市场上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报团之一,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现有主要子报子刊的主要领导中,新闻专业毕业的仅有两位。其余均为其他专业毕业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发展后劲的确比较有限。

当然,我们不能绝对地以是否晋升作为衡量一个专业毕业生发展后劲的唯一指标,甚至也可以说这两者之间未必就有着绝对正相关的关系,但以笔者在新闻单位的观察来看,晋升的确可以作为衡量发展后劲的重要指标之一。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新闻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相对自我封闭、自我运作,与他学科有一定的脱节,与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脱节,与新闻一线的要求与愿望有一定的脱节。

二、从问题角度来看新闻学发展路径:在开放中对接

问题既彰显,路径往往是对应和不言自明的。对应于上一部分的分析,笔者以为,新闻学发展的重要路径就是,走出自我封闭、自我运作的孤立状态,向社会现实开放,向其他学科开放,向新闻单位开放。只有在这种多元开放中才能实现新闻学教育与社会现实、他学科和新闻单位的对接。

1.向社会开放

培养一名称职的编辑、记者,是不可能单纯靠书本知识来完成的,甚至可以说是恰恰相反,正是书本以外的社会实践知识。社会实践越充分,才越有可能把握住国情、省情乃至地情,认识到社会现实的复杂性,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才能对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真实的感觉。其实,许多新分配到新闻单位的大学生,之所以往往容易产生现实落差感,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他们长期“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偏居于象牙塔内,对社会现实十分懵懂。

2.向他学科开放

如前所述,新闻学的核心是培养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来自于学生认识与把握现实的能力。新闻学课程在新闻敏感这个最为核心与关键的问题上,实际上只是点到为止,而无力再挖掘下去。为什么?因为社会现实本身的复杂性。

社会现实纷繁复杂而多变,且不论要认识它,单就认识它的某个侧面,比如,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都需要相应的专业背景知识的丰厚积累。所以,要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新闻敏感,就必须仰赖于新闻学以外的其他学科背景知识。

像美国一些著名大学的新闻专业,甚至明确要求其他学科的总学分必须占到至少50%以上的比例。

比如,马里兰大学philip merrill新闻学院在对新闻学本科生的培养上,只有1/4的课程属于新闻学方面的,侧重于提供工具性技巧方面的知识与概念。而其余3/4课程都必须在新闻学院以外的其他专业内完成,比如:历史、经济、政治、社会学、心理学。他们认为,这些专业所涉及的,都是学生们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会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些专业背景知识的建构,将会增强他们的学生在某一特定新闻报道领域的竞争力。⑧

据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和叶铁桥介绍:

“1920年以后,威斯康星大学新闻系开始挑战传统的职业训练模式,重视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背景和部分新闻方面的技能训练。在四年制新闻本科的课程中,新闻学的课程只占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是人文和社科知识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历史和语言等内容。这种课程设计不久成为全美大多数新闻学院的基本蓝本。”⑨

对此,我国新闻学教育改革也大可借鉴美国新闻学院课程设置的思路,大力压缩新闻学课程比例,适当增加其他学科在新闻学教育中的比重,乃至将新闻系本科一、二年级的教育归于其他科系,到三、四年级才回到新闻系接受专业技能的培训。

3.向新闻单位开放

这里说的“向新闻单位开放”包括三层意思:到新闻单位实习;加强与新闻单位的互动;延聘资深新闻人到新闻学院专职任教。

到新闻单位实习,目前来说,业已为各新闻学院普遍采用,在此不再赘述。

加强与新闻单位的互动,就笔者所知,尚没有引起新闻院校的足够重视。本文所谓的“互动”,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即,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新闻院校老师宜定期带领学生参观、访问新闻单位,熟悉采编流程,了解新闻业发展动向;另一方面,新闻院校宜定期邀请名记名编到新闻院校开讲座,传授来自一线的新鲜、热辣的新闻背后的采编心得体会。

在这方面,笔者以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举办的准记者训练营值得借鉴。该训练营从2007年3月开营后,每周四下午聘请一名来自南方报团(以南方周末为主)的编辑记者进行一场讲座,并进行现场交流,既弥补了教学中来自一线实践案例的匮乏状况,又反过来丰富和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领悟和理解。而且,该训练营还定期安排学生分赴南方报团各子报,以准记者准编辑的主人翁身份,而不是旁观姿态的实习生身份,全面介入新闻策划、版面编辑等活动。其实,这与实习生的边缘人、旁观者角色和散兵游勇性质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延聘资深新闻人到新闻学院专职任教,开始成为我国新闻院校发展趋势之一。不过,在美国的新闻院系,这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像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共33位全职新闻学老师,除新闻史学家michael schudson外,其余都有着丰富的新闻从业经历或新闻专栏写作经历。他们在自己的简介中都会突出强调自己在新闻单位的服务年限,如:“ann是一位有着25年多广播、报纸报道经历的驻外记者”、“sheila1982年供职于一家被广泛阅读的杂志《菲律宾纵览》(philippine panorama),从此开始了她的新闻报道生涯”、“(ari)在执教新闻学院前,于纽约时报担任宗教记者长达20年”。⑩

在我国,新闻学教育还是以学院派为主。从新闻学长远发展计,这种状况应该改变,新闻学院应该不断地从新闻单位发掘人才以充实自己的师资队伍,而不是如课程设置那样,自我封闭、自我运作,进入一种死循环。

注释

参见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7月版。

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网页:.cn/bkjy.htm。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网页,/html/level2_kcjs.htm。

本文是从新闻实务的角度来思考新闻教育问题的。如果从新闻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目前这种课程架构当然是契合需要的。所以,笔者以为,对于新闻学教育,我们必须直面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究竟是着力于培养新闻实务者,还是着力于培养新闻学研究者?本文无疑是从第一个角度,也就是新闻实务的角度,来反思我国目前的新闻学教育的。

引自向熹2007年3月29日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所做的题为《时代认识与价值认识——做好新闻工作的两个前提》的演讲。

“新闻”类涵盖了广播电视、编辑出版专业;“经济”类涵盖了金融、政治经济、世界经济、国际贸易专业;“国际政治”类涵盖了国际关系专业;“生态学”涵盖了环境科学、水生生物学专业;“历史”涵盖了人类学、历史教育学专业。

中山大学校友总会(逸仙网 )http:///main/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sid=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