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童话村

童话村

童话村

童话村范文第1篇

羊角村的童话是从那个清晨开始的,我们踩着酒店的单车,按照酒店小姑娘告诉我们的路线,骑行在田间的小路上,看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照亮了晨雾还未散去的树林和田园,一切都笼罩在梦幻般的金色之中。这样的清晨仿佛只属于我们两个人,空气清新,没有嘈杂,只有路农场里的牛好奇地看着我们,这是只属于乡村的质朴。

荷兰的夏天日照时间很长,天亮的晚黑的也晚,上午8点多的光线还很柔和,整个小镇也还在沉睡之中,羊角村的节奏本该如此。羊角村分为南北两部分,南羊角村是人们所熟知的那个羊角村,村子中心开满了各色店铺,游客往来穿梭;而北羊角村则是当地居民居住的地方,非常静僻。

我们住的家庭旅馆就在北羊角村的旁边,骑车过去也就是3分钟的时间。这家旅馆历经了3代女主人,一直经营到现在,De Jonge的爷爷是一个建筑承包商,奶奶也想成为一名企业家。在1960年代,爷爷开始扩建他们的房子,并将房间进行出租,那是De Jonge酒店开始提供第一顿早餐和第一张床位的开始。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羊角村,他们的租房收入也在不断增长。和游客们一起聚餐,已经渐渐成为这个家庭的一部分。现在掌管整个酒店经营的是小女儿Gabriella,她是个特别开朗的人,和她聊天很容易就被她热情洋溢的情绪所感染。与其说这里是酒店,不如说更像一个家,一切都很亲切随意,住进来的一瞬间就已经成为羊角村的临时村民了。房子外面是种满鲜花洒满阳光的开放式庭院,最舒服的事情就是坐在这里享用一顿丰盛的美食。De Jonge的餐厅在当地也相当受欢迎,很多村里的居民也常常来这里吃饭。

羊角村水道纵横,坐平底木船游羊角村应该是最好的方式。早餐过后,我们坐船,酒店的帅哥服务生开船,开始了我们的水上旅行。从酒店后身的细小水道一路穿行,越走越宽,两岸绿色葱茏。同样是水乡,这里却与威尼斯的繁华截然不同,一派悠然的田园风光。船经过一片甚为开阔的水域,这里是羊角村旁边的Wieden-Weerribben国家公园,生活着数量众多的鸟类。划船的、钓鱼的、游泳的,以及岸边的度假屋告诉我们这里也是荷兰人喜欢的休闲度假胜地。开船小哥告诉我们,这附近有很多度假屋出租,而且价格不贵。

经过开阔的湖面之后,小船再次进入水道,河岸两边开始出现羊角村典型的芦苇顶房子。用芦苇搭建屋顶是这里的一种传统,它十分耐用,而且冬暖夏凉、防雨耐晒。据说从前芦苇是穷苦人家买不起砖瓦而用来的替代品,而现在芦苇的价格已经是砖瓦的几十倍。为了保持这里的原始风貌,羊角村内的房屋都延续了这种最初的建造工艺。如果有兴趣,在村中租一条船,自己去探索羊角村,价格是15欧元一小时。

船进入羊角村的中心地带,游人越来越多,很多都是一家人,划着小船,晒着太阳。小桥、流水、人家,即使从一个中国人的审美出发,羊角村也是美到极致的,两岸绿树如茵,房前屋后繁花似锦,芦苇顶的房子有种萌萌的气质,一切都如童话一般的美好、纯净,甚至有种不真实的感觉。村子里没有车可以行走的道路,也因此少了很多嘈杂。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平底船,孩子更是从小就会开船。

羊角村对于每个人的感染力不是来自多么壮丽的风光,也不是来自于多么奇幻的景象,而是来自于每个平凡却又温馨的角落,在自家花园中读报的爷爷,在河边撒欢的狗狗,簇拥着窗台的花,斑驳树影下的桌椅,让人感到生活的恬淡与幸福。蓝天、碧水以及新鲜的空气,步行、骑自行车的健康生活方式,让羊角村成为这个喧嚣世界中实实在在的世外桃源。

相比热闹的南羊角村,我更喜欢幽静的北羊角村,河两岸的房子里居住的都是羊角村的原始居民。村子里大部分时间都没什么人,只有满目的葱绿和簇拥的鲜花。潺潺的水声伴着偶尔清脆的鸟鸣,小桥掩映在绿叶之中,桥上的栅栏门仿佛就是那个通往童话世界的入口。穿行在水道之中,仿佛穿行在一幅油画之中。北羊角村中这栋最漂亮的房子就是我们所住旅馆女主人Gabriella的爷爷奶奶家,白天的时候,两位老人也会去旅馆的花园里坐坐,看着自己的孙女有条不紊地打理着一切。而我们经过房子的时候,他们正坐在自家门口,看到我们,微笑着招手打招呼。在羊角村,村里的邻居也都像一家人,即使是双方开着车相对而过,也必会鸣笛打招呼。相机中定格的每一个画面都是如此宁静、唯美、与世无争。

活动了大半天,肚子也饿了,回到旅馆中,美味已经准备上桌。餐前面包搭配了两种自制的酱料,特别开胃。餐厅的食材大多来自自家的农场,做法也是特别农家。女主人为了让我们品尝到更多特色的美味,特地推荐了这道融汇了鱼肉、鸡肉、牛肉和蔬菜的拼盘给我们。作为一个“肉食动物”,我非常爱这道炖牛肉,汤汁香浓,肉软烂入味。主人还特地推荐了炸薯条给我们,别小看这简单的薯条,因为选的是自己种的新鲜的马铃薯,所以特别香。结尾是自制手工香草冰激凌,简直秒杀众多大牌!吃完午饭,最好的休闲就是赖在房间外的露台上,享受这份荷兰乡间的闲适与宁静。

童话村范文第2篇

禁不住诱惑,欣然前往。第一次看到它的我,完全被镇住了。

在浚县,做为正月庙会社火表演保留项目的背阁迄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其最引人之处在于它表演形式的独特。

如果用文本一点的话说,背阁,即在成年人的肩背上,根据平衡力学原理,运用铁支架、人物、道具,通过绑扎、伪装、美化造型而塑造出来的一组组艺术情节。背阁由上、中、下三部分构成。上层表演者称为“上装”(也叫阁婴),由3岁到8岁的男女儿童扮演;下层表演者称为“下装”,在整个表演中起基座作用,由身着武生服饰、熟练掌握各种表演技巧的青壮年扮演;中间部分称为“中节”,是由捆在青壮年背上的一套铁制背架和用于固定上面儿童的支架组成。他们加在一起有4米高,按照孩子们不同的扮相,上下一起踩着锣鼓点边走边舞,玄妙、奇巧,令人惊叹不已。

背阁也叫“背故事儿”,每架阁都是一出传统戏剧故事。背阁表演让观众在感受古朴民俗民风的同时,也了解了不少戏曲知识。背阁上装、下装及中节都与剧情有关,上装和下装为剧中男女主角,中节为标志性道具,上装和下装通过小巧玲珑的铁芯连在一起,上、中、下浑然一体。如上装是青蛇、白蛇,下装是许仙,中节是一把张开的伞,寓意断桥借伞。背阁服装十分讲究,完全和戏剧中一样。铁芯也很讲究技巧,隐藏在伞、树枝、花篮、帽檐等中节道具里,给人一种神秘感。

背阁表演,一般由12路阁或24路阁同时进行。背阁人不说不唱,下装脚踩乐点走动,走时行小碎步,时快时慢,慢时走,快时跑,按规定的程式,走出转圆圈、踩八角、插四角、二龙相斗、珍珠倒卷帘等阵式。上装自己表演动作,如传统剧目中的一些典型情节或武术套路。整个表演过程,以大鼓、小铙、锣、长号(或唢呐) 等乐器伴奏烘托气氛,还有旗手、护卫等前呼后拥,场面非常壮观热闹。

据孙明堂主编,1988年12月出版的《内黄县戏曲志》记载,1892年由李墨卿、宋老聚二人自滑县传入楚旺东街。1985年,楚旺东街的文化专业户创办“繁阳彩阁团”,首次把背阁搬上舞台。楚旺东街背阁,与南街老杆、西街高跷、北街抬阁、小南洞猴杆(独脚跷,称百猴贺春)等,构成了豫北民间艺术表演体系。

24架阁的排列顺序有个大致原则,即头尾固定,一般情况下是《敬德打虎》或《秦琼叫门》开头,《白蛇传》结尾,中间繁简交错,文武搭配。

在浚县,家长们认为,如果孩子能被选中做背阁,那孩子一生都有好运气,背阁手们每年都盼望背着可爱纯洁的孩子们走一回,这样心里才踏实。背阁当日,最重要的、被人们尊敬的化妆师早早就来到村委会,等孩子们一到就开始在孩子们的脸上打底色、着彩、画眉、涂口红,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就变成了“穆桂英”“杨宗保”“张生”“莺莺”等。孩子们吃完早饭就开始穿上各自扮演的角色的衣服,陆续上阁。打扮好的孩子上了架子,如花的笑靥中,有快乐,也有一丝虔敬。上午九十点钟,大街上已是人山人海,在锣鼓鞭炮声中一天的表演就此开始。当背阁手游走于人群之间,背上的孩子们也恍若隔世,仿佛融入角色之中。

童话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志愿者;留守儿童;语言教育

本文是以大学支教志愿者所在湖南省吉首市保靖县夯沙乡的立口村,吕洞村,夯吉村三个村小的学前班,一、二年级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的,涉及学前班学生65人,一年级学生76人,二年级学生85人。本次调查持续时间为一个学期,共有大学生支教志愿者11个,每个村小有三到四个支教志愿者,他们主要负责辅助老师们的语言教育。调查过程主要分三步:一、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收入水平及来源结构,家庭成员结构,家长为语言教育所做的一些准备和努力,以及在小孩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通过对学校老师的访谈了解学校为语言教育开设了什么课程,遇到了哪些问题,以及提供的学习环境和补救措施。二、主要是大学生支教志愿者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的语言教育,包括开展更多的语言交流活动,建立语言资料室,让留守儿童在儿歌和故事教学中提高语言能力,在此期间大学生志愿者观察留守儿童语言能力的改变。三、主要是总结和分析相关结果,提出相应的措施促进留守儿童语言教育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支教志愿者参与留守儿童的语言教育之后,留守儿童的语言教育情况得到提高,主要表现在留守儿童的普通话的听说情况,语言表达能力,倾听习惯,写作等方面。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的语言教育关系到他们不仅需要老师,家长,以及大学生支教志愿者的关怀,更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的关注。

一、留守儿童语言教育现状

1.1留守儿童的普通话听说情况

根据有关规定提出的儿童语言发展目标可知,儿童良好的听说能力应表现为:乐意与人交谈,能礼貌地倾听和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并且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而在2007年志愿者走进夯沙乡之前,老师上课、同学之间的交流用的都是当地的方言――苗语,大多数学生们听不懂普通话。这里的老师都是07年才开始学习普通话和意识普通话的重要性,调查发现当地的老师年龄平均都在45岁以上,所以学习普通话的情况也不很乐观,以至于遇到一些难以解析的词语的时候还是得使用方言,这种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相结合的教学使得学生的语言习得情况也不是很乐观。另外在调查地区普通话使用情况相对较少,家庭教育资源缺乏,调查发现只有16%的家长为留守儿童提供一种及以上的语言学习资料,而只有8%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过语言教育。调查发现,学前班能听懂普通话的人数相对较少,大概只有71%的人能听懂,而一二年级的留守儿童中85%的学生能听懂。能用普通话交流的情况更是差强人意,学前班的留守儿童65%的学生不能用普通话交流,一、二年级留守儿童分别有40%和31%的学生不能用普通话交流。

大学生支教志愿者具有良好的语言素质和教育观念,他们来这里之后,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留守儿童们都觉得很新鲜,支教老师能说普通话能解释他们没有见过没有听过的东西,在学生眼中都是很神奇的。因而支教老师可以很快的赢得留守儿童的信耐,激起留守儿童学习和模仿语言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儿童语言能力主要是经过成人的语言教授(示范,强化,扩展和激励)和儿童有选择的模仿学习,并经概括而成的。大学生支教志愿者通过开展更多的语言交流活动,建立语言资料室,让留守儿童在儿歌和故事教学中学习语言,至此留守儿童的普通话听说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尤其在听懂普通话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调查发现学前班82%的留守儿童能听懂日常交流的普通话,而一二年级91%的留守儿童能听懂普通话。由于经常与支教志愿者交流,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分别有58%、76%、85%的学生能与志愿者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

1.2留守儿童语言倾听情况

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是指有意识和集中注意力的听,同时迅速和准确的掌握别人说话的内容并正确的理解。在调查中,我们为被试的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并要求他们在听完故事后回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留守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目光呆滞,有的留守儿童搞小动作东张西望,都没有用心倾听。在调查中发现,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的留守儿童中分别有75%、42%、30%的留守儿童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留守儿童倾听习惯不好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对留守儿童的溺爱以及对儿童教育方面知识的缺乏,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没有及时纠正他们的坏习惯,忽视孩子们的智力开发。由亲戚抚养或者寄养的家庭中,他们是与孩子之间最缺乏心灵沟通,使得监管监护不力,直接或间接的对孩子的言语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大学生支教志愿者来了之后,在与留守儿童的交流过程中总是很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善于对留守儿童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在与孩子们的交流过程中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让留守儿童在一个自然,轻松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让他们感觉到学习的乐趣。由于学前班的留守儿童倾听习惯特别不好,所以大学生志愿者主要借助儿歌和故事的教学,每一个具体的儿歌和故事都含有丰富和独特的语言信息,而且一般都借助语言的形式呈现,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会借助图片和排演短小的情景剧等形式来激发留守儿童的想象和思考,让留守儿童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发展留守儿童的倾听,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调查发现,大学生支教志愿者来了之后,留守儿童倾听时的不良表现有所改变,同样要求他们听故事后发现他们在听故事过程中东张西望,心不在焉的人少了,而听完故事后能回答问题的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的留守儿童中分别有55%、72%、80%。

1.3留守儿童口语表达情况

表达能力是指在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的过程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在调查中发现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的留守儿童中分别有81%、74%、65%的学生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故事中的某一节内容或复述故事情节。调查发现75%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抚养,隔代教育问题显著,爷爷奶奶主要负责小孩的温饱问题很少关注小孩的语言教育,另外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低,对小孩的教育也是力不从心。西方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胜过一百个优秀教师,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优秀校长。”父母在儿童的教育方面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表明,儿童的语言发展需要成人的语言引导,儿童获得的词87.5 %来自成人言语教育,这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学习的巨大缺陷。

案例:在调查期间,举办了一次“心手相牵、快乐一夏――2010梦创公益夏令营”,是城里的孩子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并跟农村孩子同吃同住。城里的孩子叫戴红忆,农村的孩子叫杨艳。在这次活动中还看了场电影,回家之后,我问杨燕电影里讲了什么,她说电影里面有人另外的就不知道怎么表达了,因为她不认识那些动物,不知道那些事件该怎样去表达。我又问红忆,她给把故事完完整整的说了一遍,还告诉我电影说明了什么东西,让我没去看电影的都知道这部电影说了什么。明显看出城里的孩子观察表达能力强,胆子大,而农村的孩子却害羞,胆怯,倾听情况不好,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大学生支教志愿者来了之后,他们给留守儿童讲故事,谈心,一起看书,一起观看音像资料等,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总是很用心的解答孩子们的疑问,有时候还会扩充一些背后的故事,纠正他们一些表达,这种互动活动不仅能开阔留守儿童的眼界,而且能使留守儿童的词汇,句子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不知不觉中,留守儿童的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有时候大学生志愿者会自己花钱买些新鲜东西回来,告诉学生们这些东西背后的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调查发现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的留守儿童中分别有35%、44%、58%的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故事中的某一节内容,但是能复述故事情节的还是不多。

二、完善留守儿童的语言教育

2.1学校应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

学校的语言教育要不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课堂上,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学校的办学条件差,不能按照城里的教学模式开展活动,但是农村具有自己的优势条件,比如活动场地宽敞,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多,自然资源丰富,所以教师应该多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产生对学习的热情,才能成为最有效的学习。老师可根据留守儿童“贪玩”、“好奇”和“爱动”的特点,结合他们爱游戏的特性,进行语言教育,激发幼儿的兴趣。学生的语言能力强,首先要保证老师必须过好语言关,所以应为学校注入新的血液,引进优秀大学生,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学习语言。学校应定期跟学生家长交流,使双方都能了解留守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及学习情况,从而改正学生的一些坏习惯,对症下药促进学生的发展。

2.2家庭方面的补偿教育

根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家庭收入水平(纯收入)在3000到6000,其中主要来源就是外出劳务的收入。在这个收入的分配上,小孩的教育只能占到5%-8%,主要用于小孩的学杂费及文具用品,大概只有10%的家长为小孩买了额外的课外阅读书籍或者影像资料。留守儿童主要是隔代抚养,要祖辈来对留守儿童进行语言教育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必须加大教育投资,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语言学习资料。同时监护人也应该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重视留守儿童的语言教育。父母应该多跟孩子们交流,多跟他们讲讲外面的所见所闻,以激起留守儿童学习的热情。

2.3政府和社会方面的辅助教育

农村教育条件落后,教育资源缺乏,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许多教育活动无法实现。政府方面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加强对农村师资的培训力度,保证基本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应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到农村支教的行列,为留守儿童的发展出一份力。同时大学生志愿者要注意自身素质和自我修养的提高,要使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现实所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的作用,不仅要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而且要弥补留守儿童的精神需要。比如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课外读物和影像资料等,精神上,应定期组织专人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定期的对留守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对于这些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正是语言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互相合作,共同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邓红,高晓明.一个西部支教志愿者眼中的农村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9,5

[2]吴霓,程秀杰.义务教育阶段中国留守儿童课外活动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5

[3]许政援,郭小朝.儿童的语言获得――成人的言语教授和儿童的模仿学习。(J)心理学报,1992,1

[4]朱蕴丽,潘克栋.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J].江西教育科研,2005,

[5]刘璐.农村留守幼儿语言能力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童话村范文第4篇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来自xx农村,大学毕业后再次回归家乡农村。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为家乡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己绵薄之力,深感荣焉。

驻村以后,可能与我是师范生的缘故,我对本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十分关注。工作后积极调研,掌握分析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同时,积极参与本镇08届优秀大学生村官贾苑同志创办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关爱活动,现在在中心担任留守儿童的语文与数学的教辅工作。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xx村共有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儿童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二、我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儿童因触犯法律被判处十几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让人值得深思。

(四)、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五)、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陈姓村民时我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镇江打工,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又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守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儿童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第三,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结 语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

童话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原因;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需要成人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在学习、心理、道德等方面存在不同问题,而心理健康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自卑。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因为父母不在身边,遇到困难时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尤其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自卑感会增加和泛化。

2、孤僻。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时往往有失落感,在短时间里不爱说话,有些自闭;在学习和人际关系上遇到的烦恼较多,他们主要向朋友而不是向父母倾诉,长此以往会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缺乏信任感。

3、任性。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爷爷奶奶隔代监护,由于爷爷奶奶年纪较大、文化程度偏低,再加上过于溺爱,留守儿童在性格和心理上容易出现偏差、逆反,在行为上,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倾向。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1、父母教育缺位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少和父母交流的机会,其生理和心理上的依恋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监护人主要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往往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学校对于寄宿学生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教好几个差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生;学校办学条件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寄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中,在学校和亲戚之间形成一种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监护失控。

3、社会教育不良

当前,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中还处于真空之中;社会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对策

1、完善家庭教育

充分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改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体现的错误观念,使其充分重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除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等方式;要时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和交流,以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和变化。

2、加强农村学校教育

学校应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增设特色课程,将心理辅导课程和法制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开展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和自强自立教育,提高留守儿童自理自助能力;教育留守儿童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培训,使其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包括保育员的选用、培训、管理方式的改进、相关制度的落实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3、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全社会要给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就学机会,以尽量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在学校设置方面合理布局,尽可能缩小农村小学或教学点的覆盖范围;社区居委会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

参考文献:

[1]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2]叶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

[3]Robert H. Bradley, Robert F.Corwy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 developmen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