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的重要性

水的重要性

水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一)重要性原则的概念

在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必须遵循重要性原则,但对重要性原则的定义并未明确,世界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对重要性原则都给出了明确的解释。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重要性的定义是:“一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一个理性的人依赖该信息所作的决策可能因为这一错报或漏报得以变化或修正。”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即为重要性。重要性可能在整个会计报表范围内、单个会计报表或会计报表单个项目中加以考虑。”由此可见,各国对重要性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对重要性原则定义的把握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会计人员在反映会计信息的时候,应针对会计报表对相关决策人的影响程度来进行考虑。事实上,由于账户与会计报表有密切的联系,还应考虑重要性对账户、交易层面的影响。

2.重要性概念必须从会计报表使用者角度充分考虑。考虑重要性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涉及到重要性信息的反映上,始终应以有利于使用者的决策为立足点。

3.重要性的判定不能脱离特定环境而存在。对于不同的企业、事业单位,同一企业、事业单位的不同时期,重要性的判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要求信息提供者应具备应有的职业判断能力,针对客观实际适当地判定重要性水平。

(二)重要性水平的提出

实际工作中要应用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重要性与其说是信息要有用所必须具备的质量特征,倒不如说是提供了一个门槛或取舍点。实际工作中要运用重要性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怎样进行重要与否的取舍,涉及到特定环境各信息具体的“质”与“量”。“质”是什么,“量”是多少,需要会计人员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立场施以判断。判定的时候必须明确质的标准、量的标准。随着具体会计准则的逐项颁布,专业判断的标准越来越多,在已经颁布的具体准则中多个准则涉及到了重要性标准,较之以往操作性明显有所增强,因此运用的前景也日见光明。但事实上,由于企业各自所处的特定环境的不同,会计准则不可能对所有的会计事项给出明确的标准,这给会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需要会计人员根据自身所处的特定环境,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确定符合特定环境的具体标准。本文仅就重要性的数量判定标准,即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作一探讨。

二、确定会计报表重要性水平应借鉴独立审计准则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

(一)借鉴基础

会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重要性水平是一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其区别导致了应用于不同专业领域,其联系决定了对重要性水平的相互借鉴。会计重要性水平能借鉴审计重要性水平确定方法的原因在于:

1.工作对象相同。都是针对企业的会计资料,这决定了根据同一工作对象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应大致相当。企业财务会计根据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按照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记录,作出各种会计处理,包括取得或编制凭证、账、表。所有这些会计报表及形成会计报表编制基础的各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账及总账以及会计报表附注,构成企业财务会计的工作对象——会计资料。审计的直接对象是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但是,要验证会计报表数据,就必须审计会计报表的各项编制基础,审查相关凭证、账簿及其反映的经济业务。所以,二者工作对象的一致性,决定了重要性水平大致相当。

2.二者所站的立场相同。即都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角度来判定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由于所站的立场相同,以同一角度来观察、处理同一对象的结果应该一致,偏离的可能性较小。

3.从重要性的内涵来看,独立审计与会计包含的内涵基本相同。这是审计实践得出的结论,决定了会计重要性水平可以借鉴独立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对重要性的定义是:“本准则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比较上述各国会计重要性概念可以看出:我国的审计重要性完全就是会计重要性的翻版,只是专业角度不同而已。并且以上各国在审计实务中沿用的重要性概念均依赖于会计准则。

4.审计实践中,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较为成熟。这也为会计重要性水平确定的借鉴提供了先决条件。

综上所述,会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完全可以借鉴独立审计中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

(二)会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会计人员提供会计信息时应当考虑两个层次的重要性,即会计报表层次和相关账户、交易层次。①会计报表层。此时重要性水平被用来评价反映于会计报表的结果。它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②账户交易层。由于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来源于各具体的账户或交易,只有考虑各账户、交易的重要性水平,才能进一步支持会计报表层重要性水平的判定。此时重要性水平被看作某一账户或交易所允许的错报或漏报限度。

2.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①与独立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一样,先应确定判断基础。独立审计中常用的判断基础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会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如果企业净利润接近于零,就不能以净利润作为判断基础;如果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应以资产总额、净资产作为判断基础;如果企业净利润波动幅度较大,最好以近几年平均利润作为判断基础。②确定固定百分比,与确定的判断基础相乘,求出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但这个百分比是多少,世界各国的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都没有规定。以下是审计实务中用来判定重要性水平的一些参考数据:税前净利润的5% ~ 10%;资产总额的0.5% ~ 1%;净资产的1%;营业收入的0.5% ~ 1%。

水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1.1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是利用地下岩土中热量的闭路循环的热泵系统,它通过循环液(水或以水为主的防冻液)在封闭的地下埋管中流动,实现系统与大地之间的传热。地埋管地源热泵主要包括一个由地下埋管组成的地埋管换热器,分为水平埋管和竖直埋管两种形式,不同的管沟或竖井中的热交换器成并联连接,再通过不同的集管进入建筑中与建筑物内的水环路相连接。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具有绿色环保、高效节能、运行成本低等优点,但其初投资高、占地面积较大。

1.2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分为两种,一种通常被称为开式系统,另一种则为闭式系统。开式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是将地下水直接供应到每台热泵机组,之后将井水回灌到地下。在闭式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中,地下水和建筑内循环水之间是用板式换热器分开的。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核心是地下水换热系统,它是由带潜水泵的取水井、回灌井、水处理设备和连接管线组成(如图2)。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最大的优点是非常经济,占地面积小,但是必须符合水质良好、水量丰富以及回灌可靠等多个条件。

2浅层地温能普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浅层地温能是蕴藏在地壳浅部变温层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一般小于200m)岩土体和地下水中、受太阳辐射的程度较小、温度相对稳定、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具备开发利用价值的低温地热资源。浅层地温能是深层地热能和太阳能共同作用的产物。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赋存于地球浅表层(<200m)的巨大的恒温带中,无论山区还是平原均广泛分布。但是,浅层地温能赋存于地表以下的特性又造就了其“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性,同时,不同区域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导致各区域岩(土)层的导热性和水文地质参数差异巨大,在一个地区能够成功应用的换热系统,在其它区域可能不适用;即使在同一地区,也因项目位于河流冲洪积扇的不同位置,地下水换热系统中抽灌井的数量及地埋管换热系统的埋管数量大有不同。因此,浅层地温能资源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又具有复杂性。

3工程地质勘察

工程地质勘查评价是浅层地温能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由于地质体的富水性及导热性等都会对浅层地温能的分布状态、运移规律、品位高低、开发利用方式及规模有一定的制约,因此,认识浅层地温能存在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十分重要,这就需要进行热泵系统工程前期的工程地质勘察,从宏观上把握浅层地温能的地质条件和地温场分布,以便为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3.1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首先应开展调查、调研工作,初步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地貌特征和区域水文地质特征,提出勘察方案。然后更深入的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地层特征、水源井状况以及地下水赋存特征等情况,初步制定换热方式,再编制有侧重点的勘察方案。如果项目所在区域适宜地埋管换热方式,则应对工程厂区的岩土层结构、岩土体的热物性、岩土体温度、地下水静水位、水温、水质及分布、地下水径流方向和速度等进行勘察;而如果是地下水换热方式较适宜,则应查明地下水类型、含水层的岩性、分布、埋深及厚度、地下水径流方向、速度和水力坡度、地下水水温及分布、地下水水质及水位动态变化等。

3.2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性无论采取何种热泵技术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均应进行前期的工程地质勘察,若盲目的开发利用,则会出现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地下水不能完全回灌地下水源热泵仅仅以地下水作为能量传导介质,潜水泵抽取地下水进入热泵机组,经过热交换后通过回水系统又重新回灌到地下含水层中,整个过程只提取水中的能量,而不消耗地下水资源。然而,我国一些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工程由于没有对项目所在区域的基础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认真勘察分析,在本来不适宜建设热泵系统工程的区域或适宜建设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的区域建设了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最终导致地下水不能完全回灌,造成水资源浪费,更甚者引起回灌井堵塞、整个系统瘫痪以及地面沉降等一系列问题。位于大厂回族自治县的某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工程,工程建筑面积38000m2。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其属于泃河、潮白河冲洪积平原水文地质区,为新近纪沉积层、第四系全新统河湖相沉积-上更新统陆相沉积,岩性以粉土,粘性土、细砂为主,沉积物颗粒较细。本工程采用5抽11灌的地下水换热方式,抽水井中置入潜水泵,抽水量能够达到工程需要,而地下水回灌采取重力回灌方式,起初勉强能够回灌,但是运行一段时间后,单井回灌能力随悬浮物和气泡堵塞及含水层细颗粒重组等原因明显下降,到目前为止,整个回灌井失去回灌能力,系统被迫停止运行。这一方面造成地下水严重浪费,另一方面给使用方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巨大的经济损失。(2)热贯通问题在应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时,抽水井周围地下水温度的稳定性是维持其效能的关键,然而,由于回灌水通常与原始含水层的温度存在一定温差,故在导热和对流等作用下,造成抽水井温度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热贯通”。含水层构造、地下水径流条件、抽灌井间距以及抽灌量的大小等均对地下温度场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含水介质颗粒粒径越大,分布越均匀,地下水径流速度越缓慢,越容易发生“热贯通”现象;另外,抽灌井的井间距越小,抽灌量越大,抽水井在短时间内越容易发生“热贯通”事件,其后果是降低热泵机组的工作效率,增加热泵系统的运行成本。因此,在实际工程应加大水文地质的勘查、评价和设计,合理规划地下水开采布局中各井的配置,选择适宜的运行方案,最大限度地避免热贯通的影响,这样有利于地下水的合理开采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某大厦的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工程,总建筑面积35000m2,位于永定河冲洪积扇的中上部,水文地质条件优越,单井出水量可达200m³/h,采用一抽一灌或一抽两灌即可满足项目需求,但该项目采用了同井抽灌,在运行一段时间后,项目出现了“热贯通”现象,最终导致夏季空调系统无法运行,不得不重新改造地下换热系统。(3)地下水污染对于地下水源热泵系统,首先应该确保地下水的取水量和回灌量,然而,在一些区域,由于水文地质条件较差,缺乏具有可观厚度和良好渗透性的含水层,通常需要同时利用多个薄层含水层才能达到系统设计的取水量和回灌量,但是我国许多城市局部地区埋深较浅的含水层中地下水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相对较差,若在这些区域建设水源热泵系统工程,则会加速下部含水层的污染。另外,回灌水的水质和水温对确保地下水不受污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回灌水应遵循其水质好于或等于地下水水质、回灌后不引起区域性地下水质污染和回灌水与储水层相混不发生沉淀等原则。然而,在一些区域,储水层水质本身较差,而在回灌过程中又未对水质进行处理,加之回灌水温度变化引起地下含水层温度场的变化,从而在地下水回灌后出现生物结垢、无机物沉淀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造成系统效率降低和井的堵塞,同时对地下水水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建设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工程前,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检测,同时严格控制地下水回灌温度,分析研究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对整个水源热泵系统的影响以及温度场的变化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从而确保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正常运行。(4)地埋管换热系统与建筑物负荷需求不匹配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成功的关键是地下地埋管换热系统,而影响地埋管换热系统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热物性,土壤热物性又和地层结构、含水层分布、地下水流速及土壤初始温度等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有关,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该首先进行土壤热物性测试,计算项目所在区域土壤导热系数和每延米换热量,同时勘查区域地层结构、地下水赋存状况等情况,分析影响地埋管换热性能的因素,从而使得整个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更合理有效。然而,目前,许多单位在建设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时,并未进行前期的工程地质勘察,而是根据以往经验进行设计,造成地埋管总换热量与建筑物负荷需求不匹配,运行效率降低,同时也达不到很好的供暖制冷效果。北京市朝阳区某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原设计钻凿80眼地埋孔即可满足建筑物负荷需求,但是经过实际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地埋孔换热能力不足,不得不再增加60眼地埋孔,但是增加后又与地埋侧循环泵功率不匹配,水力平衡也存在问题,最终导致整个系统运行一直不够稳定,运行效率也明显降低。(5)初投资增加无论是建设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还是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不进行项目所在区域的地质勘查,评价项目适宜性,而盲目的建设,还可能会导致初投资增加。北京市海淀区某地源热泵项目,总建筑面积25578.67m2。项目所在地第四系厚度在120-150m之间,沉积物主要由粘土、砂、砂砾石、砂卵石呈层状产出,局部地区含有较大颗粒卵石,构成多层地下水,其中115米以上卵砾石含水层厚度超过60米,富水性很好,在降深5米时,单井出水量达125m³/h,比较适宜建设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然而,本项目采用了地埋管式地源热泵系统,共钻凿343眼换热孔,由于地层中含有砂砾石和砂卵石等大颗粒的沉积物,不易钻凿,这就大大增加了钻凿成本,同时增加了初投资。

4结论

水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降水 、环境方案

中图分类号: P426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现代建筑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化和城市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人们为了利用有限的土地,不得不将视角转向高层和地下空间。近年来,高层建筑的建设越来越多,建筑物地基基础的埋置越来越深,工程建设常常需要在含水层中进行施工,而在含水的地层中施工容易发生土层坍塌、流沙等土层失稳现象。因此需要采取降水措施,把地下水位降到工程施工部位以下,以保证土层开挖的稳定性,防止流砂和坍塌现象的发生,使基坑开挖及基础和地下室等工程的施工在疏干的条件下进行,同时加速软土地基的固结,提高软土地基的强度和承载力,降低建筑物的沉降量。

一、基坑降水的历史发展

纵观降水百年历史,起初用竖井,随着工业发展而用深井,三十年代采用双阀式自冲井点,以后又实行配套化,在建造大坝时,已采用四层至五层井点降水系统,五十年代,喷射井点加入到降水的行列。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如何让降水的同时不破坏周围的环境,让二者兼顾,成为从事建筑行业的每一个从业者所要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城市人口都有了巨大的增长。同时作为城市化的产物之一—高层建筑物不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多,而且在高度上也越来越高。建筑面积也越来越大,相应地,基坑开挖也越来越深,如武汉的国贸大厦基坑开挖到地面以下16.8米,北京市经贸委大楼,地下四层结构,基础埋置深度为地面以下30米,上海的经贸委大厦主楼基坑预计开挖到地面以下32米。所以基坑开挖的过程中,遇到含水层成了常事,为了避免在含水的土层中施工,地基如何设计,如何施工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基坑降水的原因

当地下水位较高或有丰富地面滞水的地段进行基坑工程土方开挖和基础施工时,常会遇到含水层被切断,地表和地下水大量侵入,不仅土方开挖困难,工效很低,边坡易于塌方,而且造成地浸泡,破坏地基土壤,使地基承载力降低,导致工程建成后建筑物产生大量不均匀沉降,使结构物开裂或破坏;或出现管涌、流砂、坑底隆起、坑外地层过度变形等现象,导致破坏边坡稳定,影响邻近建(构)筑物使用安全和工程顺利进行,因此基坑的排、降水,常常是基坑开挖施工前必须首先解决的重大技术课题。基坑开挖施工前应根据工程地质和地下水文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措施,使基坑开挖和基坑施工达到无水状态,以保证基础施工质量和施工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对位于沿海沿江的大城市来说,深基坑开挖中的降水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三、基坑降水的方案选择

对于弱透水地层中的较浅基坑,当基坑环境简单,含水层较薄时,可考虑采用基水沟明排水,在其他情况下,宜采用降水井降水、隔水措施或隔水、降水综合措施。一般讲,当土质情况良好,土的降水深度不大,可采用单层轻型井点;当降水深度超过6米,且土层垂直渗透系数较小时,宜用二级轻型井点或多层轻型井点,或在坑中另布井点,以分别降低土层、下层土的水位。如土质较差,降水深度较大,采用多层轻型井点设备增多,土方量增大,经济上不合算时,可采用喷射井点降水较为适宜;如果降水深度不大,土的渗透系数大,涌水量大,降水时间长,可选用管井井点;当各种井点降水方法都影响邻近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和使用安全时,应采用回灌井点或在基坑有建筑物一侧采用旋喷桩加固土壤防渗,对侧壁和坑底进行加固处理。随着建筑行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坑降水技术在不断的更新,但并不是技术越先进就越适用,要综合考虑各因素,并且由于理论与实际往往有很大出入,所以方案的设计与施工要参考以往邻近地区的经验教训,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使之安全可靠、经济适用。

随着城市建筑物的发展,高层建筑的不断拔高,各类地下设施的设计日益完善,基础埋置越来越深,基坑开挖愈加频繁,遇到的地下水和基坑支护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基坑降水方案既要保证技术上的可行性,使施工顺利地按计划完成;又要考虑工程经济的合理性,在保证地下工程提供安全的施工环境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工程投资;同时又要考虑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为了做好深基坑降水工程设计,在施工前应做好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必须查清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布规律,富水性,水文地质参数,地下水动态,补给与排泄条件,以及地表水体的关系等。这样才能合理地选取降水方案,既达到降低地下水位(减压)确保安全施工,又不至于对周围环境产生太大的影响,不引起较大的沉降与侧向位移。总之,降水方法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系列化、综合化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基础施工条件,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江正荣,建筑地基与基础施工手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

【2】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第一版)(JGJ/T—9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

【3】建筑积坑支护技术规程(第一版)(JGJ120—9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5

【4】江正荣,基坑工程便携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0

【5】陈希哲,土力学地基基础(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

【6】吴林高,工程降水设计施工与基坑渗流理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9

【7】吴永红, 周玉明。基坑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之估算方法,工程勘察,No。4。1993

【8】吴林高。工程降水设计施工与基坑渗流理论。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9

【9】 陈中汉,黄书轶,程丽萍。深基坑工程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

水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饮用水;水质检测;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生活用水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它是水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当然,也是出现问题较多的领域。近年来,由于水质检测不达标而引起的生活用水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屡次危及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水质检测是保证安全供水的前提,其主要目的就是检验水的成分是否与水质指标相吻合。水质指标是描述水质量的参数,通常用水中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来表示。而在水质检测过程中,从取水、净水、配水到供水管网的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水质是否达标,关系到能否为用提供合格的饮用水服务。

一、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的重意义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东西部水资源存在差异,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用水问题一直是困扰政府的头等大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因此,加强水质的检测与监控就显得极为重要,它能够随时了解我国的河流等水资源的水质情况,并随时根据具体的分析的数据进行相应的治理与调整,根据各个地区的情况及时对被污染的水质进行整改或预防。采取水质检验的主要目的为收集可靠准确的环境水质质量信息,然后方便对水质问题的处理。水质检验直接影响着科学立法、水环境管理措施的制定等多个方面。因此,水质检验的结果能否达到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代表性、完整性,应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的安全标准

1、保证良好的感官性

从水的色泽、外观、嗅味可以直接判断水质的感官性状,是人们判断水质及其可接受程度的首要和直接指标。饮用者几乎完全依赖于自己的感官来判断水质及其安全性。如果水质混浊、有异色、有异味,就会使饮用者感到不安全而拒绝饮用。

2、确保流行病学安全

流行病学安全指的是确保水质微生物学质量的安全性,防止饮用水体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目前,微生物污染仍然是饮用水安全的最大威胁,常见的水体传染疾病主要是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是腹泻,污染来源主要是被人或动物粪便污染的水。

3、饮用水必须要消毒

饮用水消毒的目的是要杀死或灭活致病微生物。目前主要的消毒方式有用氯气、氯胺、臭氧和紫外线消毒等。为了保证从用户龙头出来的水仍有消毒作用,在接收到的自来水中可能会有一些消毒剂的气味。消毒剂的主要副产物有氯仿、二氯乙酸、氯化腈、溴酸盐、甲醛和亚氯酸盐等。只要饮用水中的消毒副产物不超过标准规定,对人体健康就没有害处。

三、水质检测的重要性

1、水源水的水质检测

水源水质是生活饮用水的来源,是饮用水水质的源头。在水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水源水质变化,及时,准确地把握水源水的水质特点,便于及时调整和顺利运作,也便于后续处理。水质良好的地水取至地面,稍经消毒处理即可使用;然而,大多数地下水需经适当的处理,甚至需经特殊处理后才符合饮用水或工业用水的标准。究其原因:一是在形成过程中溶解了地层中矿物质,使某些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超过了容许浓度;二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地下水污染,使铁、锰超过水质标准,而对人体造成危害。铁和锰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适量的铁和锰对人体无害;然而,如果过量摄入铁和锰超标的水质,则会引起慢性中毒,可能会导致一些地方性疾病。

2、净水过程到配水控制

大部分的净水厂所采用的处理水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或者强化处理的工艺。加强净水厂的处理工艺管理以及控制是保证饮用水水质的重要手段。某净水厂根据当地水源的水特点使用了一曝两滤这样的处理工艺流程。即:跌水曝气、除锰滤池、除铁滤池。由于净水厂的主管线所输送的水需要送至农高地区的配水厂,配水厂经消毒加压输送到用水单位,关键环节就是合理控制消毒,这是保证水质安全的关键。我国绝大部分水厂采用液氯消毒,处理中氯气投加根据原水、净化后的水质情况而定,当原水氨氮和有机物等污染物较多时,耗氯量会明显增加。夏季水温高,细菌、藻内和微生物繁殖快,增加氯气消耗,冬季氨氮等污染物较高增加氯气消耗。此外,PH、原水氯化物等也会影响耗氯量。这些因素的控制必须通过在线监测仪和检测人员的跟踪检测,对浊度、铁、锰、PH、余氯、氨氮、菌类等指标的检测分析,来有效的指导生产。

3、供水管网的水质检测

生活饮用水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实行了较为严格的控制,然后在输送到各供水管网中。但是,这不能说明各用户所使用的生活用水就是完全符合卫生标准的,这是由于生活饮用水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具有自身的几个特点。生活饮用水出厂后到用户使用是通过无数的供水管道来进行输送的。生活饮用水在连续、不间断的输送过程中,存在导致其受二次污染而影响水质的多种因素,诸如管道漏点抢修、管材质量问题、二次供水设施影响及用户违章用水直接造成的污染等。生活饮用水出厂后由供水管网输送的过程是不可逆的,生活饮用水是一种不可退换的商品。它和其他的产品不同,它将直接从管网水质的好坏中体现出来。综上所述,判断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好坏还必须对管网及管网末梢的各点水质进行取样分析,在有关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中有明确和严格的规定:“在全部采样点中,应有一定的点数选在水源、出厂水、水质易受污染的地方、管网末梢和管网系统陈旧部分等”。采样点的选择是依据供水人口计算和市政管网的分布状态,并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通常情况下会包括以下10个项目:色度、浊度、肉眼可见物、PH、臭和味、游离余氯、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根据相关规定,每周一次管网取样、分析、检测,每月至少一次管网末梢采样监测,以保证生活饮用水水质。按要求实行月检、季检、年检送样。

四、饮用水检测对策

1、构建检测体系

我国的饮用水检测主要依靠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定期、不定期检测。检测项目和频次难以保障。检测内容和项目局限。建立完善的检测体系,应当由供水企业自检化验室或第三方检测机构、供水行业协会监督检验机构、行政部门监管检验机构等几部分组成,相互制约,责任明确,周期开展106项检测,不定期开展常规项目检测,利用先进的检测设备,保证检测质量。

2、加强水质监督与检查

水质监督与检查是人们饮水的最后一道关卡,监督和检查工作的系统、有序开展是老百姓喝上真正健康、无污染饮用水的保障。建立健全企业自检、行业监督、行政监管的监测体系已成为水质检测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多种形式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制定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惩罚措施。使水质检测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局面早日形成。

3、提高检测人员能力

水质监测是保证水质的关键环节,人们常把水质监测人员比作“哨兵”,这是对水质检测工作的肯定,但更是一种职业的荣誉。所以现阶段和未来的检测人员应提高检测能力以应对越来越高的检测要求,并要对各岗位分工明确。所以,检测人员必须熟练使用各种水质检测仪器、预报软件,根据出厂水生物可降解有机物、细菌、余氯、pH值、水温等参数与水质变化的关系,预报管网中的余氯、细菌等指标的变化,为改善管网水质提供决策依据。

结束语

综上所述,饮用水水质检测工作关乎的千千万万人民的人生健康,绝对不能忽视,有关部门要将责任落实到位,确实承担起水质检测的重任,维护水环境的健康,积极响应国家水安全的号召。

参考文献

[1]李新玲,陈丹.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的重要性[J].《北方环境》,2011,(5).

[2]牟善婷.关于生活饮用水质监测检验方法的思考与改进[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

[3]吴玫.浅谈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的重要性[J].《环境》,2012,(z1).

水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政府对其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增加,高效节水灌溉作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主要内容,如何有效实施该工作也成为了相关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就我国目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开展现状来看,虽然采取了诸多措施对其进行完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限制,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人员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就必须结合目前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脚步。

一、当前农田水利发展的概况

二、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首先,灌溉系统的老化使得土壤结构发生改变,经常出现渗水、漏水的现象,这样不仅会影响渠道体系的利用,还会使得农田周围滋生很多杂草,不利于管理和维护,也对庄家的生长带来严重的影响。其次,就是农田水利灌溉的系统工程不完善,国家投建的大型农田水利灌溉系统枢纽工程基本上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开荒造田和发展现代化农业水利灌溉系统工程的需求[1]。最后,就是农田水利灌溉缺少负责人,出现问题也不能够及时得到解决,使得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灌溉效率更是非常低下,农田水利灌溉的现状不容乐观。

三、我国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缺乏

自古以来,农业就在我国的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农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的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也需要国家的相关部门相互的协调和配合,但是我国的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过大,这也使得农业中的资金投入必须要足以带动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农田水利的建设和改造方面,但是当前我国的水利灌溉工程在资金的投入方面明显的存在着力度不足的现象,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平稳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我国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出现设备不完善的问题

节水灌溉技术的相关设施不完善,各种设施不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各种设备还没有相应的指标来控制。很多水利工程节水设施出现了使用年限短,容易损坏,制约了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没有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研发,造成了灌溉技术在研发和使用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给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带来一定的局限。

(三)我国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在宣传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国的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水资源相对没有那么匮乏,在这些水资源相对充足的区域,当地农民没有较高的节水意识。在节水管理方面,没有相关的规定来制约,节水灌溉技术的产权不清晰,监督和管理体系没有相应的制约和管理机制,管理没有实现集约化,水资源的调度缺乏灵活性,造成了节水灌溉技术不能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四、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分析

(一)喷灌技术应用于农田水利工程

喷灌技术的全称是喷洒和灌溉技术,这项技术是当前农田节水灌溉技术中最常用的技术,其主要是利用水泵、动能机等能产生动力的设施把水进行加压处理,并使用可以采用自然落差的设备将水资源灌溉到农田。按照喷灌设施是否可以灵活转动,喷灌设备可以分为固定型、半固定性和移动型设备。不同型号的设备的应用领域也是不同的,固定型的喷灌设施除了喷头可以自由移动,其他部位都是固定的,这样的设施一般应用于面积较大的农田中;半固定型的设施的喷头支管也可以自由移动,这样的设施可以应用于范围较大的场地;移动型的设备可以应用于环境恶劣或者山地区域。 (二)提高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水平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在水利灌溉工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水平是很有必要的。提高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水平的具体措施,如下:a.在进行规划设计之前,相关工作人员要认真勘察灌溉区域的地质情况;b.相关工作人员要将能够影响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所有因素都列举出来,并要采取合理措施降低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c.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要符合设计要求;d.要确保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具有实用价值。

(三)建立健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应结合当地的特点,探索不同形式的推广服务组织,使节水技术的推广服务工作逐步由零散分散型向专业化、系列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应以地方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主导、基层水利和农业服务组织(水管站、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实施主体、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地方政府应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允许地方科技人员参与技术服务、转让、承包的效益分配,加强基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扩大掌握节水农业技术的农民技术队伍,带动广大农民把发展节水农业和增加收入结合起来。

(四)将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农业发展相结合

面对我国目前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保证我国水资源持续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前,必须要对当地的水资源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尽可能对水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在对水资源进行分配的时候,要严格遵循“总量控制、配额管理”的原则,将水资源用在每一个必须利用的地方,避免对水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过程中,还要在确保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将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农业发展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