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导学案

导学案

导学案范文第1篇

一、“学案”应注重“学”

学案中的“学”在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几乎整个活动过程都在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一系列有效的训练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英语课是充实的。因此,在设计学案时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如知识结构、知识水平、本节课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发展哪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目前的水平与教材之间的差距,准备一些适应学生自身语言能力的活动和带有自主性的活动。并注意设计的层次和梯度,让差一点的学生“吃饱”,好一点的学生“吃好”,优秀的学生“跳一跳”,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立体交叉互动创造必备的训练条件。

二、“学案”应注重“导”

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教师是学生的得力助手,绝对不能越俎代庖。既然有了学案,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注意自己的角色,注意自己对时间的支配权利,这和以前有了天壤之别,不要无故干涉学生的活动,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他们远远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拙”。在课堂上,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旦你给了他们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他们潜力的巨大会让你瞠目结舌。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注意教学环节安排的合理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育方法的艺术性,使我们的教学有戏剧性的境界。对学生大可不必担心,要放开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大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巡回帮助学生时,他们绝对不会“冷落”了你,你自己也开心地参与,忙得不亦乐乎。

导学案范文第2篇

正是在叶老这种教学理念的支撑下,一种全新的备课模式应运而生,这就是导学案。这种导学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案,相对于“备教”而言,它更侧重于“备学”。它不仅是为教师“好教”而写;更主要是为学生“会学”而设。但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对导学案仍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备出的仍然是教案,导出的“学”说到底还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学”。平等交流完全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并没有还学生真正的主人的地位。

导学案到底因何而“导”呢?笔者结合自身语文教学的实践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导学案,应从以下几个环节上为“学”而“导”,凸显出“学”的特征。

一、为学生创设情境而“导”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到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时,十分反感夸夸其谈的“抽象演说”,认为这是地地道道的浪费时间,是对学生的犯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些著名的论述无一不充分强调了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作用,以期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创造一次由形象感知到抽象认知的顿悟,让学生伴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而激发浓厚的学习情绪,饱含激情地踏好课堂教学的节拍,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个人的自觉行为。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食物从何处来》这篇说明文时,并没有直接解题,开门见山,而是让学生说一说平时都喜欢吃些什么食物,再想一想这些食物是怎么来的。乍一看上去,钱老师似乎在引导学生谈生活感受,但随着教学环节的逐步深入,学生逐渐理解了“自养”、“异养”的抽象概念。教师营造的这种适宜学生探索知识的学习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而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为训练学生思维而“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训练。”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只有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高涨起来,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因为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是靠思维训练来支持的。能力的提升与否是由思维质量的高低决定的。思维训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素质,更关系到学生思想品质和人生发展。

阅读教学设计哪些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这是每一位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需要精心策划的。但有一条原则不能违背,那就是:问题的设计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这个核心。教学目标和训练思维应该是一脉相承的,训练思维不仅是为了教师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更是为了学生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幽径悲剧》之前精心设计了四个问题:1.幽径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2.藤萝的美表现在哪里?3.悲剧指的什么?4.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悲剧?这四个问题基本涵盖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解决了这四个问题,学生也就基本完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课文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三、为提升学生的能力而“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维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该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这些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导学案的设计要从生字词的检测,关键文本的诵读,学生与文本碰撞,写作手法的运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具有导“学”功能的学案就要在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凸显“导”的功能。

笔者在设计《岳阳楼记》的导学案时,紧扣文言文阅读这一主线,按初读悟情——细读融情——再读拓展的思路来展开。在初读阶段,通过“三读”,即自读——读流畅;听读——知节奏;点读——明语气。“三读”的落实不仅是在引导学生学会怎样阅读文言文,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说明了什么?2.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3.朗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表现了怎样的心情?和上文有什么联系?4.“古仁人之心”与一般“迁客骚人”异在何处?5.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在现代社会中还有什么借鉴和教育意义?这些问题的提出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为唤起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而“导”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这样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化阅读的第一要义是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是学生获得独特体验的前提。没有学生的自主,个性化也就无从谈起。自主阅读的核心是创造性阅读,只有富有创造性的阅读理解,才是真正意义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教师对作品的理解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导学案在引导和唤起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上应注意一定的导向性、开放性、拓展性。比如在教《故乡》一文时,在如何看待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上,学生可能会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乐趣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体会和感受。以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他们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再如,在教《成功》一文时,围绕季羡林先生的成功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际写出自己成功公式。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写出了不少令人叫绝的成功公式。比如,成功=信心+细心+恒心;成功=压力+定力+毅力;成功=爱心+刻苦+感恩;成功=目标+方法+拼搏。

由此可见,导学案设计时一定要预留学生深入文本,充分感受和交流体验的时间,这不仅可以唤起他们独特的阅读体验,而且为他们搭建一个合作、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导学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导学案 导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方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怎样让课堂“高效”起来,其准备条件之一是编写好与之相适应的导学案。所以,导学案的编写就显得至关重要。好的导学案能够充分发挥其导学作用,本文以《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为例,来谈谈怎样更好的发挥其“导学”功能。

1导预习

导预习,这是“课前准备”模块的功能。这部分内容要明确学生用多长时间、完成怎样的预习任务,要明确达成怎样的预习目标。这里的关键是预习题的设计。预习题应当着眼全课的教学目标,从两个方面去设计:其一,是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积累。这要充分考虑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是说不能过易;可能,是说不宜过难。其间的“度”需要老师精心琢磨。其二,是让学生思考质疑。“思考”和“质疑”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这一类的题目应当注意选好“引思”、“设疑”的点。要能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怀着思考的冲动;要能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思绪跳荡在节骨之处;要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思而生疑,以疑促思。这样的题目,既需要我们老师广泛阅读搜集,也需要我们老师群策群力,共同钻研探讨。学生质疑的情况,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学习目标是:(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2)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因此,从这两教学目标入手,设计了以下课前预习的准备:

板块一:郑和下西洋

阅读课本P93―96页,找到并划出:西洋在哪里?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过程、意义和作用。

板块二:戚继光抗倭

阅读课本P96页,找到并划出:什么是倭寇?戚继光抗倭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板块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阅读课本P97页,找到并划出:我国澳门的居住权是被谁、在何时攫取的?

板块四:综合应用

纵观本课,明朝时对外友好交往的表现是?冲突的表现是?从友好交往到冲突的转变,反映了什么问题?

2导课堂学习

导课堂学习,这是“课堂学习”模块的功能。应该说,就某个具体篇目的学习活动而言,学生依据导学案预习就开始了,课堂学习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应当与预习相连贯,不能脱节,此其一。其二,要重点设计好学生课堂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课堂学习,这是当前课改的基本理念。而学生能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恰如其分”又“恰到好处”,获得实实在在的提高,这才是教学的关键。教师怎样在真正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本的思想指导下,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导学”题目来,是教师必须用功、用心之处。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在课堂上经历了对学、群学、准备和预展之后,其实重心就是要落到展示环节,为此,展示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展示一:“我随郑和下西洋”

以郑和的船员的身份,结合课本94页地图,讲述你和郑和一起下西洋的壮举――背景、目的、过程、路线、沿途风光、收获等。

展示二:微电影《戚继光抗倭》开始拍摄了!

如果你是导演,会怎么拍?(建议:演员、服装、拍摄地点、片头、经过、结果)

如果你们是戚继光的粉丝,会给导演提供什么材料来突出戚继光吸引你的精神品质?

展示三: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那么,澳门的居住权是被谁、在何时攫取的?

展示四:角色――梨园中学记者、明史研究专家

现场采访――明朝时对外友好交往和冲突的表现分别是?从友好交往到冲突的转变,反映了什么问题?

在“总结与梳理”环节,学生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与其它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它章节等知识的联系。同时还要有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知识体系进行归纳的要求。

3导巩固

导巩固,这是“当堂检测”或“反馈案”模块的功能。通过检测而掌握,通过练习而梳理,形成一定的条理或系统,这是学生练习的基本目的。对于教师来说,应当是基于上述两点的检测并夯实,不能顾此失彼。巩固环节“导”的功夫应花在这儿。考虑预习、课堂学习和巩固的连贯,以掌握为目的巩固应当注意适当“变式”;以形成条理或系统为目的的巩固应当注意综合性,注意复习以往。巩固练习要明确告诉学生练习时限,逐步训练学生自测自评、自测互评的习惯和能力。进行实践性的巩固练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综合,锻炼能力,提升素质,这也应当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并落实。

导学案范文第4篇

第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导学案的作用主要在导,即导学式教学,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头,把学会学习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和展开教学过程。同时导学案的使用也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第二,编写原则是我们编写导学案的主心骨,学案编写的原则有:1.主体性原则。对学案设计者而言,必须要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其主体精神;必须依靠学生,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2.探索性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3.启发性原则。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4.灵活性原则。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编写时,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5.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6.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编写学案的关键:1.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备好课堂流程。备好学生是目标、基础和关键;备好教材是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课标是正确把握对学习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的需要;备好课堂流程,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和设想。2.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3.问题要层次化,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要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规则,应用语法,完成典型例题,基本做好目标检测。

第四,编写学案的具体要求:1.学习目标务必具体,建议用“记住”、“弄清”、“会”等词,尽量回避难以把握的要求,如“了解”、“理解”、“掌握”等。2.重点难点要清楚,不要含糊不清,让学生一看就清楚明白。3.学法指导是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及教学要求,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比较能够弄明白概念,学会某种技能技巧的方法,这是学案最不好写的一部分。它体现了教师的素养、教学的经验。4.知识链接指学习新课需要准备的知识、工具,也可能是这部分知识与另一部分的链接,一般不要向后续发展的方向链接。5.问题探究是自学的核心内容,必须做到知识层次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可以是知识探究,也可以是方法探究,不论哪种都需要老师去引导。所谓引导,即教师按照知识发展的层次、方向,明确告诉学生要探究什么,怎样去探究,探究的工具是什么。结束部分,一般要有点拨。所谓点拨主要是指对某知识的理解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某定理的作用、使用的技巧。6.要有学后反思,从知识—本节课主要学了那些知识、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思想方法和能力—本节课要掌握那些技能三个方面去反思。7.作业布置要适量,不要太多。8.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评定的意识,分四个等级(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第五,编写过程备课组依据教学内容分块到每位教师,各位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认真编写。然后备课组认真讨论,再返回修订内容。修订后,再把导学案交给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去修改,要逐行修订,再返回编者修订,要注意听取学生意见。主要修订内容:是否层次化、问题化,关注引导、点拨、分析,总结提升模块。在具体使用时,各位教师应依据学生层次适当删减增补并及时反馈修订。

导学案范文第5篇

               ——北师大版§4.1线段、射线、直线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让学生通过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手段获取知识,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我校开展《学案引导下的高效课堂》这一课题研究以来,以导学案为载体,重点针对授导教学这一环节开展细致研究,下面以《4.1线段、射线、直线》为例展开详细说明。

一、导趣——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内容很多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知识的引入,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一般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还亲身经历过。在讲解数学新概念时所举的例子尽量要联系实际。当老师提出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例子时,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这样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在讲解新课时我们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青岛的图片,有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等,让学生观察,并提问:1.你们能从中找出我们所熟知的几何图形吗?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点明课题.(板书课题:线段、射线、直线)

教学策略:

1、请学生从中寻找熟悉的几何图形时, 教师要予以肯定.

2、多联系生活

【设计意图】:处于初一的学生思维已具备了一定的符号感,但还不能完全脱离具体事物的支持,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立足于学生实际,从他们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物抽象出这些基本的几何元素,通过具体问题的指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观察对比,动手实践,让他们充分列举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实例来解释数学问题,让学生动手画图,亲自操作,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有利于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二、导议——分组交流,展现提升,激发学生比、学、赶、帮、超的兴致和愿望

这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环节。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围绕学习内容设计自学提示,创设知识迁移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新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畅所欲言,大胆质疑,促进同化,发展思维的流畅性,让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1.学生讨论交流:(1)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射线、直线?

(2)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和联系.(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2.学生动手:分别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

3.师生共同探究

图形

   

端点个数

   

能否延伸

   

能否度量

   

线段

   

射线

   

直线

   

4. 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

线段的表示方法                                                         

 

射线的表示方法                                                          

 

直线的表示方法                                                        

例题:如图,A、B、C是直线上的三个点

(1)   图中共有几条线段?这些线段怎样表示?

(2)   图中共有几条射线?以点B为端点的射线怎样表示?

(3)   直线L还可以怎样表示?

教学策略:作为平面几何的第一节课,介绍相关概念和它们的表示方法,对学生而言有时难以理解,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图形,让学生获得较好的理解.

【设计意图】:

经过师生交流,共同探究,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规范性表示方法,并加深对线段、射线、直线的本质性的理解.通过课堂互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每个人都经过深思熟虑来回答问题,从而激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并且被他们一一破解,最后达成共识。一方面学生轻松掌握了这一难点,同时也让他们感到善于质疑对理解问题本质至关重要。

三、导练——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对于数学课来讲,练习是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为目的的实践训练活动。学生从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如果不及时巩固,与实践没有结合起来,就会稍纵即逝。这一环节应包括基础应用、变式训练和当堂检测三部分。首先、教师应围绕教学中心,精心选择难易适中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思考、分析、探索问题,从中感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做完后,组内同学交流做题思路。其次、变式训练,巩固提高。教师利用规律对题型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变化、引申,编制形式多样(最好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解答,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整理,对规律进行总结,对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形成观点。要尽量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让学生做的、说的尽可能多些,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教师主要起启发、引导作用。

练一练:

1.请表示出下图中的线段、射线、和直线:

引申拓展:(A层)

如果直线上有四个点,那么图中分别有几条直线?几条线段?几条射线?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直线、射线、线段都有两个端点;           (  )    

(2)直线和射线可以延伸,线段不能延伸;       (  )

请观察图形作出判断:

(3)直线AB和直线AC表示的不是同一条直线;  (  )

(4)线段BC和线段CB表示的是同一条线段;    (  )  

(5)射线AC和射线CA表示的是同一条射线.    (  )

  B     

3.比一比看谁画的好.已知平面上四个点A、B、C、D ,读下列语句,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A     

(1)画线段AB;

(2)画直线AC;

  D     

  C     

    (3)画射线AD、DC、CB.

 

教学策略:可开展小组竞赛的形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一组练习,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联系和区别,同时巩固对其表示方法的掌握.题目设置的出发点在于检测本节课所学,所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鼓励他们独自接受挑战的信心。

 四、导探——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在群体中进行活动的能力。让有困难的同学也能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扬长补短,使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形成新的思想与方法;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满足个人的表现欲望,特别是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已有一定见解的同学,更是如此;再一方面,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更需要几个人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学生进行探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群体探究),我们强调群体的探究是建立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

做一做:

1.动手操作:(1)过一点O 可以画几条直线?

(2)过两点A、B 可以画几条直线?

议一议:

2.归纳:(1)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2)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描述从实际动手操作中得到的结论.

3.学以致用:

(1)教师拿出一根木条和几颗钉子和相关工具,要求用尽可能少的钉子把木条固定在木板上,问至少要几颗?

(2)建筑工人在砌墙时,为了使每行砖在同一水平线上,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的同一高度处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植树时,怎么样才能使所种的树在同一条直线上?

【设计意图】:

此环节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中去真实的感受“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并在探索中发现结论、说出发现,鼓励学生相互协作、猜想验证.几何事实的应用充分的展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五、导思——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拓展思维、完善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善学”,这就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因此我们设计如下题目:(针对A、B层同学):

1.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有多少个交点?四条直线两两相交呢?n条直线呢?

2、若A、B、C为同一平面内的三个点,则由这三个点可以确定几条直线?

若A、B、C、D为同一平面内的四个点,则由这四个点可以确定几条直线?

2.若A、B、C、D、E为同一平面内的五个点,则由这五个点可以确定几条直线?

【设计意图】:

相关期刊更多

新课程导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人民出版社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学习导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共产党湖南省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