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各国货币

各国货币

各国货币

各国货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汇率制度 货币攻击 汇率稳定

2016年初,索罗斯在达沃斯论坛声称,全球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并且看空美国股市的同时也在做空亚洲货币。1月20日,港币和港股双双下跌。观察此次香港汇市与股市的突然下跌,可能原因是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预期传导至香港市场,但更大的原因是国际货币投机者利用固定汇率的低风险高收益的优点,趁机恶意做空香港市场,从中牟利。

一、泰国案例分析

(一)内部环境

1997亚洲金融危机由泰铢贬值开始,随后蔓延至整个亚洲,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导致东南亚许多国家出现经济衰退的现象。泰国在1990年打开资本市场,实施资本市场自由化,同时允许泰铢在小范围内波动。这种固定汇率制度成为了国际投机者优先攻击的薄弱环节。1996年泰国国内已经出现资产价格泡沫、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赤字等问题;另外,泰国银行短期外债较多,短期外债通外汇储备比例为128%。种种因素表明泰国内部金融环境不稳定越发明显,国际投机者窥探已久。

(二)攻击手段与应对措施

1997年2-3月,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从泰国银行买入150美元的远期泰铢合约,随后多次抛售,5月,国际投机者再度打击泰铢,泰国央行进行干预,但由于外汇储备有限,7月,泰国被迫宣布放弃和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泰国央行做出三项抵抗措施:首先在远期市场做出反向操作,大量卖出远期美元,买入泰铢;其次联合亚洲其他国家货币当局在即期市场买入泰铢;然后发出规定禁止国内银行把泰铢拆借给国际买家,同时大幅度提高银行间同业隔夜拆借利率。

二、香港案例分析

(一)内部环境

香港与泰国相比,财政稳定,经济健康增长,官方外汇储备充足,债务较少,香港市场化程度完善,内部金融环境稳定度高,联系汇率制度信誉良好。但随着美元升值和泰铢等东南亚国家危机的相互传导,香港的汇率稳定存在严重压力。

(二)攻击手段与应对措施

尽管香港的经济基本面要好于其他东南亚国家,但是危机之间相互传导的机制也使得香港受到了猛烈的货币攻击。香港金融市场受到了多方面的攻击,投机者获利方式主要依靠股市下跌,通过做空港币造成了股市、汇市、利率的恶性循环。投机者通过发行债券筹集港元;同时,在股指期货市场上大量卖出空方头寸;并且耐心等待,到达适当时机抛出之前筹集的港币,推高利率,引起股市的大幅波动。8月13日,香港政府突然出手干预,毫无预兆的利用官方储备强行干预股票和期货市场。同时,伴随着一系列政策出台,限制抛空港币;限制股票和股指期货的交易期限;降低股指期货的杠杆率;增收期货投资者高额的保证金。

三、对中国启示

在危机来临时,市场化调节方式显然效果有限。泰国政府采取措施在远期外汇市场买入泰铢,香港政府直接救市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出台相关政策,禁止抛售港币等。港币在此次货币战争中得以保存,联系汇率制度防守成功,是东南亚经济危机中仅存的获胜者。面临货币攻击时,攻击手段多在汇市、股市集体做空,因此,危机防范需要在外汇和股票等市场上同时进行。危机应对过程中,市场常常失灵,所有市场化干预手段可能被市场曲解,非市场化手段资本管制和救市等方法往往奏效。

汇率是两国经济的相对实力对比,传统的固定汇率制度能够维系,需要两国短期经济处在同一周期内运行,需要面临两国经济潜在增速、通货膨胀水平、国际收支情况大致相同等压力。克鲁格曼三角形的“三元冲突”的基本目标包括,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自由流动。货币当局需要在不可能三角形中找到平衡点,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汇率逐渐降低压力,同时实行适当的资本管制。尤其中国现在处在增速换挡时期,汇率制度需要保持高度的灵活性,观察两次危机得出货币危机通常与固定汇率制度有关,特别在国内经济不稳定时,易暴露出其他风险,僵硬的汇率制度无法充分反应一国的经济实力,存在高估或低估的可能,给投机者提供做空套利的机会。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较快,拥有全球最多的美元储备和黄金储备,外债占比低,经常项目出现顺差,资本项目开放不高的情况下同样出现顺差,国内金融体系健康,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低,并且不具备国际投机者货币攻击的内在环境。但在供给侧改革的宏观背景下,须尽快化解房地产泡沫,隐性不良,重工业产能出清存在潜在风险点等问题。一国的内在环境稳定是对外开放的根本,内部推进结构调整,解决失业压力才能为人民币全面国际化、开放资本账户等改革奠定基础。同时采取管制资本账户的手段加以配合,防止出现国内资本大幅度外流和被国际游资恶意做空等问题的出现。中国能够避免亚洲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主要因为中国金融体系对外开放有限,一旦打开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四、结语

国际游资之所以敢于与各国央行为敌,进行货币攻击在于其低风险高收益,并且,一国经济体内部的金融脆弱使其通常面临内外目标难以平衡的冲突。通过泰国和香港的经验表明非市场化方式成效显著。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在面临美联储加息,朝鲜半岛局势紧张等一系列复杂的国际问题时,必须稳定货币政策,强化国内金融环境监管,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合理控制国际资本的流动,稳定人民币汇率。

参考文献

[1]管涛,谢峰.重温亚洲金融危机期的泰铢阻击战和港币保卫战:从技术角度的梳理.国际金融[J].2015(11).

[2]余永定.中国应从亚洲金融危机汲取的教训.金融研究[J].2000(12).

各国货币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 亚洲特别是东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亚洲出现了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趋势,亚洲金融危机加快了亚洲货币合作的步伐。亚洲实行货币合作存在充分的可行性,但从目前来看,实行区域货币合作的困难重重。展望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前景,如果亚洲各国能相互信任,互助合作,亚洲经济能够相对平稳发展,亚洲区域货币整合仍有巨大的空间。

现在,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同时,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又出现了区域汇率协调安排和货币区域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obert Mundell在2000年就曾预言在未来十年内将会出现三大货币区,即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合作区。目前欧元区和美元区正发展得如火如荼。亚洲货币合作,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也开始启动。亚洲货币合作的直接动因是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7月发生的货币危机起始于泰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扩散到东亚其他国家,最终发展成为地区性的严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亚洲各国有必要加强本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合作,亚洲区域货币面临着重新整合的必要和趋势。以下从国际货币合作的目的开始,到货币合作的形式以及成本收益分析去论述国际货币合作,之后结合亚洲发展现状分析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前景,最后指出亚洲区域货币合作必须加强亚洲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一、国际货币合作的目的

开放经济中所有的宏观经济原理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讨论都涉及到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问题。各国要实现国内充分就业,维持经济增长和低通货膨胀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这样一个内外均衡的宏观经济,必须协调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此外,还要使本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外国的经济政策相协调。汇率政策是国际经济协调的核心之一。国际货币合作的第一个目的就是稳定汇率。稳定汇率的目的就是能够保持与主要的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固定汇率,减少国际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稳定发展,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第二个目的是政策自主。政策自主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拥有自主地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利,为了能够比较自由地选择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各种组合,为更好的管理国内经济提供更多的政策选择。第三个目的是防止投机。防止投机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方便地控制投机性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以防止这种资本流动可能带来的不稳定的经济冲击。

二、国际货币合作形式及成本收益

(一)国际货币合作形式

为了解决以上三者间的问题,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实行国际货币合作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就像麦金农和蒙代尔所建议的那样建立最佳货币区,或者象欧盟那样建立单一的货币联盟或单一货币区。下面就国际货币合作程度的差别,简述货币合作的形式。

1.汇率联盟。汇率联盟要求各个成员国相互之间实行不可改变的,纯粹的固定汇率,而且不允许做出任何边际调整。这样的国际货币合作显然要求各个成员国对短期资本国际流动进行控制。否则,短期资本流动会使固定汇率难以维持。

2.货币一体化。货币一体化也叫最优货币区,它包括的内容有:成员国之间相会实行固定汇率,而且不能作边际调整;成员国实行货币一体化,即没有外汇管制,成员国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金融市场一体化,即资本可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成员国具有共同的货币政策。

3.货币单一化。这种货币合作形式有三个要素组成:统一货币,统一储备,统一央行。成员国没有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自主权,汇率水平以及储备数量由统一的央行来决定。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外汇支付与平衡也由共同的央行来处理;每个成员国的金融当局只能拥有少量的外汇储备用于日常的周转支付。

这些合作形式不能保证成员国同时获得汇率稳定,自主政策和控制的资本流动这三个目的,充其量只能获得其中的两个。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国家还热衷于进行国际货币合作呢?这个问题只能从国际货币合作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中得到答案。货币合作不是最优的政策选择,但确实次优的政策选择。

(二)国际货币合作成本

国际货币合作的成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参与国际货币合作的成员国将因此失去汇率调整这个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因为参与货币合作要稳定汇率,所以成员国失去调整和选择汇率的权利,参与货币合作的结果将合作前的汇率冲击转化成合作后的贸易冲击。

2.参与国际货币合作的成员国将因此失去货币政策自主这个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成员国不能自主控制货币政策,那就必须面对下列困境之一:要么是承受高于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要么承受高于其他国家的失业率。

(三)国际货币合作收益

国际货币合作的收益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可以降低国际贸易的汇率风险。对于国际贸易商来说,不稳定的汇率是它面临的风险之一。通过货币合作可以形成相对固定的汇率,那么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就大大降低,就可以促进各国贸易的增加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2.可以减少贸易商货币兑换的成本和投资商资本流动的费用。如果没有国际货币合作,各国货币就难以自由兑换,那么贸易商货币对方成本和投资商资本流动的费用就大大增加。通过货币合作可以降低这种交易费用,刺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带动各国经济增长。

3.可以减少国际货币投机的冲击。一方面成员国之间汇率和货币收益因为货币合作而趋向于拉平,货币差价缩少,减少投机利润;另一方面因为一体化之后货币的绝对规模扩大,国际投机者没有那么大的经济实力冲击一体化的货币体系

4.可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规模经济效益。由于货币合作而导致的货币一体化的结果将稳定汇率和减少国际货币兑换成本,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由此产生的产业结构优化和规模经济效应将大于自由贸易协定或直接跨国投资而产生的效应。也就是说货币合作将进一步放大自由贸易协定或跨国直接投资产生的结构优化和规模经济效应。

三、亚洲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从最优货币区理论来看,具有下列特征的国家适合组成货币合作区:经济开放程度较高,劳动力和资本流动性较强,工资价格具有充分的弹性,货币政策目标相似等等。

(一)对外经济开放度。伴随经济一体化的投融资活动的一体化,因此,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不应仅仅以对外贸易占GDP比重来衡量,还应该考虑综合开放程度,以体现一国贸易,投资,金融三方面与世界经济融和的程度。东亚地区的综合开放度比较高,但国别差异较大,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是地区性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对外开放度很高;而中国,日本,韩国综合开放度较低。因此迫切需要稳定汇率,进行货币合作。

(二)工资价格刚性。亚洲地区的工资和价格具有较大的弹性。这是因为亚洲是具有较高增长速度的发展中地区,一些国家的工业化刚刚完成,而另一些地区则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化过程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批量转移,这种转移在满足工业化过程对劳动力的巨大的需求的同时,也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充分弹性。另外,亚洲国家工会力量与欧美国家相比较弱,谈判能力低,失业保障也不健全,导致工资刚性不强。

(三)要素市场的灵活性。要素市场越灵活,资本及劳动力的流动性越高,成员国财政转移的程度越大,这些国家越有可能组成最优货币区。亚洲各国和地区目前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很多,包括语言障碍,法律障碍,文化障碍等,这都使亚洲各国的劳动力流动程度很低。其次,亚洲各国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亚洲区域大国——中国,韩国,日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资本流动存在一定的障碍,致使整个亚洲区域的资本流动性不高。

(四)政策目标的相似性。政策目标相似性越高,在对付经济冲击时货币合作各方的政策协调越容易,货币合作越容易成功。衡量各国政策目标是否一致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通货膨胀率。亚洲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差异很大,为建立货币合作区的政策协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目前,亚洲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有所提高,但是整个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存在差异,货币合作便经常在两国或三国之间进行,以两国或几国签订协议的形式存在,具有双边性。此外,亚洲各国还没有涉及汇率稳定的严格的框架协议,只是进行汇率稳定的尝试性合作,如建立双边或多边的政府货币互换协议,紧急时刻货币援助协议,共同干预市场汇率的行动等等。

四、亚洲区域货币合作要求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货币合作的形式主要有汇率联盟、货币一体化、货币单一化三种形式。亚洲的最优选择应该是第二种演进路径。货币一体化要求:成员国之间相会实行固定汇率,而且不能作边际调整;成员国实行货币一体化,即没有外汇管制,成员国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金融市场一体化,即资本可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成员国具有共同的货币政策。与欧洲相比,亚洲货币合作的困难可能主要来自政治方面,长期以来,东亚各国和地区一直存在分歧,如领土纠纷,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差异等,因此他们更多的是对方为竞争对手而不是潜在合作伙伴。其次,货币合作要求各国要让度一部分经济政策的自主权,实行共同的货币政策,这就要求亚洲各国必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就要做到:第一,协调各国的货币政策,实行相近的通货配置率和失业率;要实现区域货币合作,就要实行共同的货币政策,亚洲国家和地区要显示出愿意放弃货币自主权以换取货币合作成功的决心。第二,加强亚洲各国的政治文化交流与合作;交流各自对经济形势的看法;交流说实行政策对经济形势影响的看法;只有这样,成员国相互间才能增进了解,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从而为亚洲区域货币合作迈出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于海.金融问题研究与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9).

[2]何泽荣.入世与中国金融国际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7).

[3]林志远.中国宏观经济问题改革出路.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9).

[4]孙新雷.国际经济理论与政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8).

[5]陈野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中国的金融创新.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1).

[6]何璋.国际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5).

各国货币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在东亚(包括东盟和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区域经济关联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加强东亚货币合作,构建东亚单一货币区是大势所趋,有必要对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对东亚货币合作的条件进行分析,进而明确东亚货币合作机制和我国的时策。

现今作为区域货币合作典范的欧元已经成功启动,美元合作在美洲的强势发力业已引起普遍关注,这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东亚毫无疑问是个刺激。而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也郑重的警示了东亚各国加强区域性的经济和金融合作共同抵御金融风险的必要性,区域性的货币危机需要区域性的货币合作来防范已成为共识。同时加强货币金融合作本身在区域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形势下也是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的必然要求。

一、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分析

“货币一体化是指各国在货币方面的融合、结合、整合的行为、现象和趋势。根据区域内各国货币合作的程度,可以将货币一体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区域内货币政策协调;二是区域货币联盟;三是单一货币区,又称最优货币区,是区域货币合作的最高层次。”“最优货币区,具体说来是指由一些彼此间商品、劳动力、资本流动比较灵活,经济开放程度和金融一体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率相近,经济政策较为容易协调的国家与地区所组成的货币区。

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早是由蒙代尔于1961年提出的,其目的是为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该理论最初关注的是成立最优货币区的标准问题,蒙代尔、麦金农、彼得凯南、伊格拉姆分别提出了确定最优货币区的单一标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经济开放程度、低级产品的多样化和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随着实践进程的发展,单一标准的理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于是,后来的经济学家将该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使该理论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参与最优货币区的成本和效益分析上。

参与最优货币区的成本主要是:各成员国会损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会丧失巨额的铸币税收人,同时要支付较高的货币转换成本,会使其财政政策不可避免的受到牵连,进而会影响到其国内经济的平衡性和稳定性。而参与最优货币区的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减少交易成本,降低汇率风险。单一货币区建立后,区域内货币交易被取消,这将节免货币兑换的成本,可以节约大量人力财力,有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而货币交易的取消,“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汇率波动对贸易和物价的不利影响及由汇率波动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特别是能避免短期国际资本的冲击,因为单一货币会使最优货币区内的货币规模巨增,将致使投机者无力制造差价实现套利。(二)减少外汇储备成本,节约外汇储备。货币一体化,可以通过集中各国的外汇储备和协调成员国彼此间抵消贸易差额来实现区域内外汇储备的节约。 (三)货币一体化还可以降低各成员国的通货膨胀率抑制利率的不正常上升.稳定成员国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川。(四)货币一体化还将扩大各成员国的国际影响力,并且为各成员国接下来的深层次政治合作打造平台。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条件分析

从长远看来,随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国彼此间贸易、投资、金融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以及受国际趋势的影响,东亚地区构建单一货币区是势在必行的。但就目前言,需要分析东亚货币合作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按照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构建单一货币区的成员国应当符合的内部条件有:各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高,各国经济的关联程度高,各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趋同,成员国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强,各国政策的协调一致性强,所建货币区内拥有核心国和核心货币。

从东亚国家和地区目前的现状分析看来:在各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方面,东盟、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较高,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也是在逐步上升,加人wto后更加明显,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高了,则对汇率波动就会敏感,东盟和亚洲四小龙更是如此,这将促使各成员国就汇率产生共同的需求,他们需要进行货币合作,实行汇率联动;在各国经济的关联程度方面,东亚各成员国之间相互投资和贸易往来占该区域投资贸易总额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这也为他们进行货币合作提供了现实的经济基础;在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趋同性方面,东亚各成员国参差不齐,人均gdp高低不一,经济发展水平大相迥异,这与最优货币区理论建立单一货币区所要求的条件差距较大;在成员国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方面,就人力而言,人力资本跨国流动性由于受种种因素影响譬如历史、文化、宗教等显得较弱,其中的人力价格因素进而导致物价因素也差异较大;就资本而言,像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由于金融自由化程度较低,金融管制较严,在资本的可自由兑换方面尚未完全放开;在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一致性方面,就金融体制而言,东亚各国大都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制这点是相似的,但各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却会增加实施共同盯住篮子货币乃至建立单一货币区的操作难度,自然会增加推行统一货币政策的难度;在所建货币区内是否拥有核心国和核心货币方面,东亚的新加坡、韩国虽富,但由于国家小,总国力规模尚不够强。日本具备成为核心国的条件,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东亚大多数国家对其持不信任态度,而且近十多年来日本经济一直低迷.显然它并不适合担当这一角色。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币也已经成为周边国家的主要结算货币,但是由于总体经济规模还不够大,目前也不适合成为核心国,所以东亚尚没有核心国和核心货币。

从外部条件看,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东亚国家强烈要求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要求大国之间进行有效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好的发挥作用,从而为东亚的货币合作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可是,时至今日,美国、欧盟、日本为了争夺国际货币的垄断地位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要想达成一致任重道远。

综上所述,就目前而言,东亚地区建立单一货币区的条件尚不成熟。但是,建立次区域的单一货币区尤其是建立以人民币为核心的包括中国大陆、港澳甚至台湾省在内的大中国经济圈,目前的条件已趋向成熟(注:朱芳,东亚次区域货币区建立的条件分析,当代亚太,2003.12),而人民币货币区的建立也会为最终建立东亚单一货币区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宝贵的经验。同样,东盟十国也可以尝试成立类似的次区域单一货币区。

三、东亚货币合作机制分析

打造第一平台:扩大东亚货币互换。2000年5月6日在泰国举行的东盟10+3财长会议上,就东亚地区加强财政和金融的合作问题达成了“清迈协议”,其中涉及多项金融合作的内容,最主要的是货币互换。货币互换是指一国货币在陷人流动性危机的时候在不需要担保品的情况下就可以本币购买对方国家的可兑换货币,待度过危机后,再按协议条件,在约定的未来某一时刻,按照购买时所使用的汇率,用已购买的可兑换货币购回本币。货币互换是获得紧急融资的有效途径,它有助于成员国提高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清迈协议是东亚货币合作的一次实质性进展,但只是属于危机解救机构,要加强东亚货币合作就应该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货币互换,由双边扩展到多边;而又因为东亚国家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各自的体制也不乏相似之处,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各自的国情,在经济金融贸易方面又都具有高储蓄率、较高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等特点,在如上所说的扩大了的东亚货币互换的基础上成立亚洲货币基金等组织也是有可能的。当然,这其中需要搞好跟imf、美国和欧盟的博弃。

打造第二平台:建立东亚汇率联合浮动机制。东亚国家己具有建立汇率联动机制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川,在经济上,东亚国家彼此之间具有较高的贸易相关度和投资相关度以及较高的外汇储备,这都为汇率联动机制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在技术上,大多数东亚国家采取的仍是或相当于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东亚汇率联动机制不需要对汇率制度进行根本变革,转换成本相应的就小。同时,根据最优货币区的理论,所建货币区的规模越小,其经济发展的一致性就越强,货币一体化的成本也就越低,也就越有可能发展成为单一货币区。因此,在东亚货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先局部后整体的分步走思路进行汇率安排,先选择次区域,建设次区域单一货币区。就目前看,可以选出二个:东盟十汇率政策的总体协调,建立盯住共同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即在各国和大中国经济圈(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乃至台湾省)。汉而后,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次区域间联合,从而将汇率联动机制扩展到整个东亚地区。

打造第三平台:建立东亚单一货币区。因为“只有单一货币区才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和明确的制度约束,这是汇率联动机制所无法比拟的’心三,而且伴随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彼此间的利益枚关度越来越高,所以东亚作为不可分割的一个经济体,建立单一货币区是早晚的事。当然,这需要各国拿出巨大的勇气,克服多种困难.包括意识形态和历史问题,其中加强政治对话和合作尤为重要。

四、我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对策分析

按照最优货币区理论,货币一体化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一、货币区成员国之间货币可自由兑换;二、资本可自由流动;三、汇率可自由浮动。而根据“蒙代尔三角”学说,资本的自由流动,汇率的自由浮动和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三者只能同时实现其中的二者,这就意味着,我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要有所作为.需要放弃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但是这涉及到一个国家的主权,作为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复杂国情的世界政治经济大国,就目前而言.这是不能做到的,这也构成了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一大困难。然而,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中国参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是势在必行的,中国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必须进行有效的政策调整,这包括:(一)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切实加强货币篮子的选择,合理确定各自比重。(二)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国内的各类金融机构,广泛培育市场,努力加强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建设。(三)尤为紧迫的是,虽然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但是,我国要进行区域货币合作就应当同样逐步放开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其实,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能真正管得住的只有少部分的资本项目,其他很多的资本项目往往通过采取各种非法的手段实现了人民币的可兑换”二,政府不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四)加强我国企业的管理制度改革,努力完善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倡导自主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竟争力,积极倡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企业对外投资,有力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五)积极倡导和通力合作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等组织。(六)加强政府间对话,强化政府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金融监管等政策的协调。(七)加强汇率联动机制建设,首先要领导建立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甚至台湾省在内的“大中国经济圈”的次区域单一货币区的汇率联动机制建设。

综上所述、随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东亚各国的贸易相关度和投资相关度日趋紧密,在东亚区域进行货币合作势在必行。作为世界政治经济大国,我们要果断参与其中,有效调整各种政策,在确保国内经济稳定的基础上,通力加强与各成员国的合作,努力承担起在东亚货币合作进程中的历史重任,从而在这个互惠共赢的历史机遇中全面增加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周颖,纪振强.东亚货币一体化:理论基础、可行性及前景瞻望仁月.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3,(9).

[2]朱芳.最优货币区理论:欧元的启示与东亚货币区的设想〔j.南方金融,2003,(7).

[3]刘力臻,焦百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与我国的参与对策〔j〕.东北亚论坛,2003,(3),

[4]李勇辉,昊朝霞.区域货币一体化下的亚洲货币合作机制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5]钟伟.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三个层次(j〕.经济研究参考,2001.(47).

各国货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本位货币多元化 国家货币 亚洲货币合作

自布雷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构建的讨论未曾止歇,尤其是每次金融危机爆发后追究危机根源时,更是掀起了关注该问题的高潮。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成为本轮国际货币体系大讨论的导火索,当危机传染成全球金融危机之际,各国都在乘势而动,希望能在这一次洗牌中占领先机。就中国而言,有不少学者认为当前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时机。

一、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1973年“双挂钩、双固定”确立的“美元一黄金”混合本位制度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黄金非货币化后,国际社会进入牙买加体系,美元成为事实上的本位货币,本位制度成为一种纯粹的信用本位制。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吸取教训,增持外汇,尤其是美元。各国都以贸易顺差来实现美元的流入,再以这些美元储备作为本币发行的主要渠道或唯一渠道,结果走向了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事实上形成了初级形式的美元化。不同形式的美元化进一步强化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本位地位,呈现出以美元为首、欧元英镑日元紧跟其后的一超多强的国际货币的局面。

陈彪如(1990)曾指出,一种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必要条件,是能保证比较稳定的本位货币,能提供比较稳定的汇率体系,能调节各国经常项目的不平衡,能提供足够的资金,促进经济的发展。令人失望的是,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最大的缺陷就是大国之间经济的不平衡,最具体的表现就是美元霸权。当处于美国根据自身的利益改变汇率时,盯住美元的国家无论国内经济状况好坏和各方面条件是否允许,都不得不随之重新安排汇率,从而被迫承受额外的外汇风险。

此外,如表1所示,美元储备资产占全球储备资产的比例长期以来一直稳定在60%以上,远高于以20%居于第二位的欧元,而美元和欧元以外的货币加总后仍不到10%。美国要向其他国家输送美元,只能通过美国的逆差、美元流出这一途径,其结果必然导致美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而美国作为储备发行国,只需要开动印钞机而不需要储备外汇,就可以偿付贸易往来,自然没有改善其国际收支逆差的动力,结果必然使国际收支失衡的进一步扩大。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设计,使本位货币发行国先天具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机制。

二、国际本位货币的选择

当一国货币的职能从国内市场的价值尺度、交易媒介、延期支付、价值贮藏延伸到国际市场的国际计价货币、国际清算货币、国际借贷(金融)货币、国际储备货币时,它就成了国际货币。当国际货币进一步发展,成为货币价值的标准和货币发行的准备时,该国货币就成为国际本位货币。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一系列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整套安排和惯例,货币本位是基本问题之一。

根据货币本位制的本质,把它分为三类:商品本位制、混合本位制和信用本位制。商品本位制,如金币本位制,通过立法把本国的货币与黄金建立稳定的联系,规定单位货币的法定含金量。从历史上来看,金本位制最终走向崩溃,根本原因就在于黄金的供应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过去跟不上,未来更跟不上,只要这个矛盾没解决,黄金就决不可能恢复本位币的功能。事实上,从长远来看,以特定商品作为本位币,都会面临供应跟不上需求的问题,所以商品本位制不是本位制发展的方向。

混合本位制,如金汇兑本位制,以黄金和外汇作为货币发行准备,规定单位货币法定含金量,但是用本国货币不能直接兑换成黄金,只能通过先汇兑成另一种实行金币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再与黄金发生关系。混合本位制只是一个过渡形式,在格雷欣法则的影响下,最终都会继续演化成单一的商品或信用本位制。

综上来看,在历史潮流中,只有信用本位制才是本位制度发展的方向。根据信用货币的发行主体,将货币分成超国家货币和国家货币两类。

(一)超国家货币

1、SDR

特别提款权的发放同任何国家的经常项目逆差无关,它的价值由一篮子货币决定。通常认为储备资产的积累必须和储备货币国的经常项目逆差相分离、对经常项目顺差国必须有所约束,应该提供一个比美元更为稳定的国际价值贮存载体,有学者认为一个最为现实的方法是大量增加SDR的发放,每年增发2,000亿美元的SDR,无需美国维持经常项目逆差,应该能够满足全球经济对储备货币积累的需求。

余永定评论上述作法的主要目的是使储备货币同储备货币国的国内政策相脱离,可以看作是一种长期诉求。但是,回顾我们对特别提款权进行的改造取得的微弱进展可知,该方案在近期内都不具备可行性。

2、某种“世界元”

通过国际协调,建立某一种区域货币或某一种世界货币,Richard(2009)称它为合成货币,可以解决单个国家势单力薄的现状。一类设想是一步到位,直接设立一种世界货币,它就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本位货币了。另一类设想是先建立区域货币然后区域货币发展成为世界货币直至本位货币,如目前讨论较多的“亚元”等。而刘军梅(2009)倡导人民币与卢布合作,在上合组织内发行类似于欧洲货币单位的“上合元”,之后,美元、欧元、人民币和卢布则有可能分别成为区域货币。

但是,区域货币的实现,是必须先设计出一种货币,或者在区域内各国现有的货币中选定一种货币来作为区域内统一流通的、代替原来各国流通的货币。亚洲各国间的政治、经济差异比欧洲要大,经济一体化水平比欧洲要低,且在政治上还潜在着一定的战争风险,由此造成了亚洲地区无论是在生产要素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融合程度方面,还是在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性方面都远未达到统一货币的可能。区域货币的实现是一件非常复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功夫、克服许多困难、解决许多问题的大事情。欧洲统一货币的创造花费了50年,世界货币的出现恐怕是我们在有生之年所无法看到的。

而且,如果真的要发行货币了,应该由谁来安排发行、承担最后贷款人责任。目前的IMF已经深陷SDR设计难题无暇抽身,恐难担此大任,世界各国只能先把机构问题协商确定后,才能来讨论世界货币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在于由于没有税收、缺乏直接财政保证,如

果还是靠成员国缴纳份额的形式,那还是会面临某些强势国家主导的问题。本文和武建东(2009)的观点一致,认为非国家的货币虽然可以作为补充,但不能成为本位。

(二)国家货币

1、成为国际本位货币的条件

非国家货币具有以上局限性,承担国际本位货币的责任就落在国家货币的身上。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本位货币之前,先要成为国际货币。Tavlas(1991)把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总结为稳定的低利率;开放、深化和宽度的金融市场;在世界贸易或世界产出中的较大份额。Chinn and Frankel(2005)检验了一国货币在世界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和该国的GDP世界占比正相关,和相对于世界的通胀率成反比。此外还要求:经济基础雄厚,宏观经济稳定并保持增长;国际贸易发达,国际收支结构合理,有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金融体系健全,金融市场自由开放,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货币价值稳定合理,汇率制度成熟;政治上的强大而稳定,具有较高的国际地位。

不同文献对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有不同的表述,正如黄泽民(2009)指出一个国家的货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该国外部易占国际交易的比重要足够大,第二,该国外部易占本国经济的比重恰当,可以抵御来自外部经济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具体来看,一方面这个国家对外经济交往在全球交易中要占到足够大的份额。一国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决定了该国货币是否具有广泛的国际接受性。该条件至少在自由兑换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之前,一定要具备。英磅在成为世界货币前,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无可非议地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该国外部易占本国经济规模的比重足够小,对外依赖性低。当外部经济波动时,对本国经济的冲击比较小,美国和日本对外贸易虽然在商品结构上有所差异,但从数量上来看,占本国GDP的比重都在15%左右。以美国为例,纵观历次经济危机,包括亚洲金融危机,对美国的传染都很小。本次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因为是从美国内部引起的,所以才能对美国产生冲击。

2、坚持国家货币的前提下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从正面影响来看,包括提升国际地位,增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有助于减少汇率风险,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从负面影响来看,可能会对经济金融产生影响,可能成为投机对象;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反洗钱、反假币工作难度加大。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柄“双刃剑”,对我国经济的利弊得失还需谨慎分析。

大部分学者坚持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笔者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人民币作为国家货币这一前提,在此基础上,再来展开双边的、地区性的和国际性的货币合作,实现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相一致的作用。

三、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方向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间交易结算时所采用的货币制度,即关于国与国之间进行支付的一套规定、做法和制度。“体系”这个词是指“有组织的整体”,它含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或有计划发展的意思。一种体系可以是体制和习惯缓慢发展的结果。在相互联系的体制和习惯形成以后,一定的活动方式就会得到公认。当越来越多的参与者遵守某些程式而给予法律的约束力时,一种体系就算是发展起来了。如国际金铸币本位制。在另一些情况下,一种体系也可以在很短的时期内,经过国际性会议建立起来。如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不管是自发形成还是人为促成,最终都表现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

首先从变化的方向上来看,只要还存在不同的国家,没有实现全球的政治一体化,国际货币必然走向多元化。张明(2009)也认为即使短期国际货币体系很难发生重大调整。从中长期来看,美元作为中心货币的地位将被逐渐削弱,欧元与亚洲货币的地位将会逐渐上升。美元独大的国际货币体系可能被美、欧、亚三种货币共同充当全球储备货币的格局所取代,即美元本位制可能让位于“全球金融稳定性三岛”。

有学者认为世界货币大一统是最终局面。如刘军梅(2009)认为未来的终极目标将是最终建立“世界央行”,而不是以一种货币取代另一种货币。周小川(2009)也认为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但是,正如余永定所言,这可以看作是一种长期诉求,但目前国家货币成为世界货币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笔者也认为,如前文所述,只要还存在不同的国家,没有实现全球的政治一体化,国家货币比超国家货币更有实施的可行性。

其次从实现路径上来看,许多学者认同在地域扩张和货币职能上采取“三步走”的渐进过程。陈雨露认为每个阶段需要10年,第一个阶段是结算货币阶段,应用于周边国家的贸易当中,第二个阶段主要是金融投资货币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储备化阶段。黄泽民指出第一步就是当前正在积极推进的经常项目下用人民币计价、清算。第二步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建立开放式短期外汇借贷市场、人民币清算市场以及外国人民币债券市场。第三步是当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达到既定目标,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外依存度下降到25%以下之时,可以考虑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推进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全面形成。应该说现有的展望已经非常具体,而且切实可行。

对于具体时间的预测,不同学者的分歧还是比较大的,最保守的估计是要30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代尔在10月30日的中国发展论坛上预计,再过30-40年,人民币很有希望成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但他同时又指出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只有8%,这个比率要上升到20%时,人民币才有可能主导世界货币体系,而这个时间又是未定的。Wendy(2009)认为资本管制、金融系统和汇率制度让人民币是否国际化尚不明朗,要等到下一个5年计划(2011-2015)把增长的动力重新回归到对国内需求的依赖上以后再来谈人民币国际化,而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笔者也认为在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参与到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中,是一个需要稳步推进的漫长的过程,如果从当前正在进行的经常项目下用人民币贸易结算算起,到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达到3%以上的比例(相当于日元目前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如表1所示),至少需要30年左右。

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既包括自发形成的内容,又隐含人为促成的因素,加之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总是与其他政治力量交织在一起,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在无法立即实现理想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情况下,对外寻求区域货币合作就是合理的选择。黄泽民(2001)早在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就指出亚洲各国大规模储备美元,是“个别合理和总体错误”的行为。为了事先规避这种美元化会带来的一系列危害,应该积极加强亚洲地区的货币合作。李扬(2008)也认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在亚洲形成货币合作机制,实行亚洲货币一体化。笔者认为中国应抓紧金融危机促使亚洲各国重提10+3外汇储备库的建设这一契机,与其他国家一起出资推动亚洲货币合作,谋求自身在该外汇储备管理机构的话语权。

各国货币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东亚(泛指东北亚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成立货币联盟的可行性,对成立东亚货币联盟的利弊作了较为详细地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东亚 货币联盟

一、引言

美联储在11月3日声明称,计划到2011年6月之前完成总额6000亿美元的国债采购项目,以帮助经济振兴。本文在此形势背景下呼吁早日建立东亚货币联盟。

二、为什么要建立东亚货币联盟

1.什么是货币联盟

货币联盟是指一些国家为了维持各国货币间的汇率固定所达成的一项协议。即把货币的对外价值,确定了一定的比率,采用共同统治的形态,以使货币在国际交易上能有利方便。

蒙代尔于20世纪60年代初最早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概念及加入其中的经济条件――区内国家之间生产要素高度的流动。

2.当前世界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

(1)世界主要货币发行国(美国)独享铸币收益。铸币收益是由通货的垄断地位造成的。发生在各国之间的贸易经济具备世界规模,但货币产品的生产却掌握在主要货币发行国家的手里。由此而来的垄断收益为货币发行国家所独享。这种制度设计违背经济公平原则。

(2)世界主要货币发行国强制输出通货膨胀。各国货币不与美元挂钩、美元不与黄金挂钩的浮动汇率机制使得美国不需要在世界黄金市场购买黄金余缺,同时又使得其他国家不能通过购买黄金来否定美国以国内利益实行的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

(3)世界主要货币发行国提供通货手段,同时也获得了通货本身具有的价值储藏功能,成为一种具有衍生性质的保险资源。通货是一种兼具流动性和储蓄性双重性质的资产。各国为了贸易需要积累大量外汇储备造成资源浪费。

由于世界主要货币发行国关注的是自己的铸币收益、通货膨胀输出和货币保险地位的存续,而现代民族国家内中央银行性质的货币制度关注物价和促进要素充分就业两大宏观协调的职能被忽略。作为既得利益者的美国要获取垄断铸币的高收益,就不可能将铸币收益返还给世界上高美元通货区的各个国别经济。事实上今天也不存在一个世界财政体系,可以将货币发行的“公共收益”再分配给全世界的美元货币消费者。美国收取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绝大部分收益,同时又不对国际贸易协调中的物价稳定和要素就业负责任,使得整个世界损失效益。

3.东亚国家的情况

目前,东亚区域国家间的每笔交易都在向世界主要货币发行国交纳铸币收益;如果美国因自己国内宏观货币利益的需要实行扩张货币决策,东亚国家就要向美国交付通货膨胀税;在贸易稳定需求下,东亚国家还需要储备大量美元作为货币安全保险。不建立东亚区域货币,东亚国家经济每日每时都在承受着上述三个方面的直接损失。东亚货币联盟乃至亚元的提出,是在今天尚不存在国际统一货币制度前提下的最佳货币制度选择。

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无论其产生或其结束,都与国际金融秩序有关。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奠定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体制”如果维持到现在,全球未必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泡沫,并演变成比拟1930年代经济大衰退的新世纪经济大危机。1971年8月15日美国单方面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改变了历史,种下了当前全球金融失序的种子。

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给东亚各国的经济以沉重打击。由于IMF对危机防范及处理的有效性受到人们的普遍质疑,东盟各国认识到,完全依靠IMF的力量来使国家免遭危机的袭击或顺利渡过难关非常幼稚。为了预防危机再一次发生,为了迅速解除危机带来的危害,东亚各国必须致力于推进地区性的经济合作和货币金融合作,在本地域内创造出一套完整的防范金融危机的机制,以确保本地区的经济果实不被外界侵食破坏。这一认识正是东亚货币联盟的最重要的前提所在。此外,欧元的成功启动及欧元区规模的不断扩大,打破了货币只能在一个国家的控制之下才能正常运营的传统思维模式,进而加强了东亚各国积极推动货币一体化进程的信心和决心。“亚元”的战略意义也因此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政府对于将日元作为国际货币来使用或者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货币合作这一问题上,始终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因为他们担心大量的资金流入与流出会使日元在外汇市场上变得不稳定,同时还会削弱对国内货币供给的控制,进而损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日美贸易摩擦的加剧和东亚经济的高度增长,日本通过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两种方式,逐渐把对外经济的中心从美国向东亚地区转移。特别是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日元的急剧升值更加快了这种转移的速度。日本和东亚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形成了这一地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东亚货币金融秩序的稳定是日本巨大的经济利益所在。

与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相比,中国因具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和作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政治影响力而不容被忽视。中国与东亚经济体间的贸易正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中国同东亚的贸易一体化的程度正在加深。中国引进的外资有三分之一来源于东亚近邻国家(地区),中国和东亚经济体之间在投资方面关系紧密。由于贸易和投资的紧密联系,东亚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稳定与发展的外部保证,其稳定与发展对中国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1997-1998年的东亚金融危机时,中国政府为了稳定东亚金融市场及早期摆脱金融危机,郑重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并因此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中国经济与东亚各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积极参与到东亚金融货币合作中来是符合中国的利益的。

三、建立东亚货币联盟的好处

1.积极防范货币危机

货币联盟建立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之上,有利于区内各国经济上的趋同和区内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经济基础的稳固是防范货币危机的根本。同时,联盟会建立货币共同基金来平抑各国国际收支,这是防范货币危机的有力武器。联盟的汇率联合干预机制也有利于反货币危机调节。联盟内部还存在着一种抑制货币危机的正传导效应:Buiter(1997)等建立了N+1货币体系内的货币危机传导机制模型,即在这个货币体系内,N个国家的汇率都一起钉住剩下的一个中心国家的货币或某一共同货币单位,当中心国家受到负面冲击而提高利率时,其他N个国家中承受能力最弱的就会退出这个货币体系。中心国家也会重新考虑自己的货币政策,转而采取扩张性姿态以缓解体系内的其他国家的压力,而不至于出现货币危机。1982―1993年意大利里拉和英国英镑相继退出了EMS,保全了其他的成员国。此外,如果世界范围内存在几个货币联盟,把大多数国家包括进来,那么世界上的货币只有几种,它们的利率、汇率变化信息很透明,利差和汇差基本上不大,投机性的套利和套汇将很难进行。

2.推动联盟内成员经济增长促进东亚稳定与繁荣

本文前面已经提到,中国与东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已占到相当大的份额,如果能够成立东亚货币联盟,则中国与联盟内部成员都将获得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本地区内部的繁荣与稳定指日可待。

四、建立东亚货币联盟的困难

艾奇格林(Barry Eichengreen)和贝由米(Tamin Bayoumi)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东亚建立通货制度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按严格的最优货币区形成标准,东亚区域经济也不比20世纪80年代末期欧盟区域经济整合程度差,建成区域货币联盟的成本主要在政治方面。

1.凝聚力不够

东亚的情况比欧洲复杂。欧盟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和民主制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欧盟的联合深受欧洲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反观东亚,既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也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上,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种宗教并存;各国都有着鲜明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也常有发生。东盟虽然提出了“10+3”,但是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仍心存芥蒂,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东亚特别是东盟构成了威胁。中日两国无疑是东亚货币联盟进程中的核心力量,两国的信任与合作至关重要。但是,中日之间的摩擦不断,现实中充满多重防范与遏制,这必然会影响东亚货币联盟的推进。目前东亚区域合作的特色是:强调非正式性;强调达成共识。这种模式并不适合货币合作。要促成一体化,各国应该通过制定一些制度来确保利益的妥协和合作的实现。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东亚缺乏一种彼此融合的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恰恰是建立货币联盟所必不可少的。此外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东亚国家间还存在着民族矛盾。欧元启动的一个重要重件,就是民族主义的衰落,比如法德摒弃前嫌携手共建欧洲。而这个条件目前在东亚尚不具备。

2.领导权问题

在建立货币联盟的过程中,领导权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哪个国家将在建立联盟的过程中起支配作用;另一方面是指联盟将会以何种货币作为“中心货币”。在第一个问题上,东亚尚缺少有能力推动全面和广泛合作的核心国家或国家集团。欧洲货币一体化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强大稳定的德国和德国马克功不可没。德国在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纵观东亚各国,目前尚无一个国家能挑起这个领导重担。

五、评价

正面的观点认为如果东亚各国能够打破目前各自为政的局面,以某种方式联合起来,走“集体安全”的道路,不仅可以降低本地区各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经济成本和因美元贬值所造成的外汇损失,还能够增强本地区经济抵御金融风暴冲击的能力。虽然东亚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差距大,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结构以及传统文化、宗教民俗千差万异,但是,东亚货币联盟势在必行,因为它关系到东亚的持久和平与安定,是东亚各国的共同利益所在。

负面的观点认为,由于货币联盟的成员国丧失了独立的货币政策,防范因国内经济危机而引起的货币危机主要依靠财政政策,但是为了达到经济的趋同,各政府的总债务有严格的限制,财政政策施展不开。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超国家层次的财政协调或者某种财政联邦主义的转移支付制度。此外,联盟内国家间有一种同信息有关的货币传导负效应。某些市场上的参与者预期到了会发生货币危机而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最终将导致市场崩溃。

我的看法认为,正是由于货币联盟对各成员国家有较强的约束,对于我国来说反而是件好事情。首先,形成东亚货币联盟将对我国的中央银行有激励作用,使其独立性提高。其次,能够更好地规范我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职能界定。最后,长远看来更加有利于我国的法治化。因此,建立东亚货币联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罗伯特.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北京:经济出版社.2002.

[2]孙承.亚洲金融合作前景展望.世界经济文汇.2004(10).

[3]邹建华,李俊慧.欧元给亚洲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