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出国留学文书

出国留学文书

出国留学文书

出国留学文书范文第1篇

【Key words】International students; Library entry education

?S着来华留学生的增多,大学图书馆作为社会记忆的重要传递机构,应该重视为留学生信息服务的任务,大胆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力争提供优良的信息服务,这不仅能帮助留学生学好汉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还可以促进双方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

1 近十年来华留学生状况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根据教育部每年发表的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资料显示,来华留学的人数增势迅猛,如表1。1950年整个来华求学的外国留学生只有33名,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来华留学生数量激增,至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1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1]同时,来华留学生的国内区域选择差异也更为明显,其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遥遥领先。[2]

2 近十年来华留学生特点

2.1 留学生群体的差异性比较大

来华留学生这个群体本身就有较大的差异性,比如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年龄、教育程度等等,他们在中国学习的层次和学习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据调查来华的留学生主要以在华自费短期学汉语的学生为主,超过总人数的80%,有的学校甚至能达到90%。他们的汉语差异性也很大,有些学生中文口语很流利,但绝大部分学生读写都很困难。

中国留学的学生群体中,与中国有着历史渊源的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留学生人数占多数,这部分留学生有东方文化的认同感。教育部2014年来华留学生统计数据显示,来自东亚文化圈国家的在中国的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23%左右。[3]与来自东亚文化圈留学生所不同的是,来自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留学生大多数是出自对遥远神秘的东方文化的向往而来华留学。[4]

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王唯玮等人认为,不同文化背景读者之间还存在跨文化交际差异。[5]留学生来自全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语言、文化背景各不相同,这种跨文化交际涉及语言,以及与文化相关的各种要素。不了解这些差异,就会造成沟通受阻,合作失败,交际不畅。这是留学生入馆教育中要重视的问题。

2.2 留学生和本国学生的差异

关于东西方在习惯、宗教等差异的论述有很多,在此我们主要讨论一下东西方民族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了解这些,在进行留学生入馆教育的时候就会有新的想法和侧重。

贾玉新先生认为,西方民族的思维模式是线性逻辑分析,而东方民族的思维是以直觉的整体性、和谐的辩证性为特点的。西方人重视擅长于细节分析、逻辑推理,思维模式是呈线式;而东方人擅长于整体,有丰富的想象并且依靠直觉,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6-7]中西思维迥然不同,中国人钟情归纳法,西方人重视演绎法。在伦理观价值观上差异更大,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家庭、民族、国家,以整体为重、轻自我是中国最基本的传统伦理价值取向;而西方的伦理思想是建立在个体的基础上,崇尚自我、崇尚个体是西方伦理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取向,留学生群体相较于国内的学生性格要更加的外向、个性更加鲜明。

3 留学生的需求

留学生作为留学人员,一方面他们想学习留学地的语言,了解留学地的风俗习惯,浏览名胜古迹,并且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知道自己的祖国方方面面发生的重大事件。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对在校留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学习中文的信息需求最普遍,占全体留学生的67. 68%;其次是专业研究方面的信息需求占61. 62%;20. 20%的留学生需要有关中国历史、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信息。来华留学生目前最常用的文献形式是电子资源和互联网资源。

在刘扬等人对北京的六所高校作的调查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在华留学生高达93%。黄年丰2008 的调查显示,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有不同程度的兴趣是外国学生远来中国留学的基本动机。[8]肖耀科、陈路芳2012年对广西民族大学的137名东南亚留学生的调查也发现80%的留学生表示喜欢中国的文化67%的留学生常常参加中国的民族文化活动。[9]吴文英等人2012对北京某高校99名留学生的小样本调查发现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主要动机是希望提高汉语水平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10]北京作为外国人来华留学的首选之地,其独特的北京传统文化极具魅力。

4 留学生入馆教育的必要性

4.1 来华留学生使用图书馆的现状

在高校师生的信息获取中,图书馆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其中的留?W生对图书馆的利用非常有限。于卫华在《高校图书馆国际生信息服务研究》一文中提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曾经对在校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左右的学生经常去图书馆查阅文献,而他们办理的业务依次是外借服务、阅览等最基本的业务;公共信息查询如选择书目查询、工具书等以及参考咨询服务使用非常少,几乎没有留学生就使用电子资源等问题向图书馆提出咨询。[5]这体现出留学生对于图书馆资源,尤其是电子资源以及服务的知晓率非常低,利用率更低,对图书馆的利用仅仅局限在传统的借还书范围内。

叶翎等人2012年对留学生的到馆频率进行了调查,[11]以到馆频率高低进行统计,发现25.9%的留学生每天到馆,25.6%的留学生每周两次,18.1%的留学生每周一次,6.5%两周一次,12.3%的留学生每月一次,从未到图书馆的留学生占11.7%。他们还发现留学生对图书馆主页访问的频率,仅有4.5%的留学生每天访问,有40.1%的留学生从未访问过图书馆主页。这些数据已经足够说明在现阶段图书馆对留学生群体的信息服务水平是亟待提高的,每年对新进校的留学生进行 入馆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4.2 来华留学生的“文化休克”现象

1960年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奥博格( Kalvero Oberg) 提出了“文化休克”这个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在第一次进入异文化环境后出现的各种生理上、心理上的不适应。徐光兴在2009年指出文化休克是“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12]留学生到中国在短暂的新鲜兴奋期之后,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的极大差异,留学生会产生各种文化的不适应,从而导致“文化休克”。在留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中,中外分类法的差异、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信息不对称等等都会导致留学生在使用时产生很多问题,这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会导致他们对图书馆资源的误解,直接挫伤留学生使用图书馆的积极性。

5 根据留学生特点制定入馆教育的方式和内容

5.1 根据留学生特点改进传统的新生入馆教育

大部分高校会沿用传统的新生入馆教育方式来进行留学生入馆教育,比如开设入馆讲座、编制发放读者手册、组织实地参观及馆员讲解等等。一方面体现出这些传统的新生入馆教育模式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在对刚入校的新生、留学生进行图书馆使用方面的教育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根据留学生的直线型思维、对图片敏感的特点来进行教育。比如在制作读者手册时,多注意收入图片,用漫画、彩色图片来进行讲解,减少大段的文字,色彩鲜艳亮丽;入馆讲座和实地参观尽量采用较小的规模,能够更好的进行互动交流,避免单一的单向讲授灌输教育,在实地参观的时候针对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还可以有实地演练的环节来增强入馆教育的效果。

让留学生参与图书馆使用手册英文版的编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前期可以带留学生实地考察、老师解答提问、高年级同学帮助进行检索和文献查阅等等,后期要求2-3人组合制作电子手册,举行集体投票,得票最高的就可以作为本期图书馆英文版手册进行印刷。这样极大的鼓励了留学生的积极性,又因为亲身参与制作、评比,进而自动发展成图书馆的义务宣传员,使得入馆教育更成功、更接地气。

5.2 借助现代化设备和手段对留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比如教师制作PPT课件、新生教育多媒体光盘,拍摄图书馆专题片、入馆教育的教学录像片等,2010年隆茜在其论文中提出开发新生入馆教育视频的方法;卢波则提出了拍摄新生入馆教育的校园DV剧,这些多样化的方法丰富了新生入馆教育模式,形式更加活泼生动,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15]这些视频文件都可以要求留学生新生加入进来,一起进行讨论、定稿、拍摄、后期制作,这对于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熟悉环境,减少“文化休克”的现象是非常有利的。

5.3 制作符合留学生阅读习惯的个性版图书馆英文网页

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立了图书馆网页,大部分英文网页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网页内容单一陈旧,主页上没有英文网页的入口,有些还有错误链接等问题。不少英文版的网页是中文版的简单直译形式,完全没有考虑到留学生的使用习惯、思维特点。英文网页的使用者大部分是国外读者或来华留学生,因此在设计网页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留学生的特点,在栏目设置上根据他们的需求,把与留学生密切相关的服务链接放在视觉上最容易看到的位置。网页版式上多参考国外图书馆的设计,尊重留学生的阅读习惯,并与高校现有资源有机结合,设置合理的栏目和内容,更加便于使用。清华大学的李津认为武汉大学图书馆英文网页建设比较完善,按照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合理地设置栏目,建立了支持中英文检索的英文检索界面,大大方便了外文读者的使用,是比较成功的网页设计。[13]事实上,英文网页不但方便留学生了解各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查阅其电子资源,还可以使世界各地的读者更好地了解高校,更好地推广各个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进一步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14]

5.4 加强图书馆的自助化简化沟通障碍

留学生新生入馆教育中,与留学生交流一直是图书馆员面临的一大难题。一是因为部分图书馆馆员英语水平比较差;二是来华留学生的英语有浓重的母语发音,语音差别大、语速快,增加了馆员们与留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难度。大力发展图书馆的自主化服务可以做到在沟通问题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出国留学文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留日学生;清末;教育改革;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131 — 02

一、留日背景

1896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促进了有识之士对这场战争的反思,维新派代表人士康有为主张废科举、废八股、创办新式学堂,他说日本强盛:“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便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1〕,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的“游学”思想的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留日高潮的到来,再加上有地理便利,风俗近似等多种因素推动,清末形成一股罕见的留日。据资料统计,“从1896-1912年,留日学生的人数达到39,000多人。”〔2〕可以说是中国留学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

初到日本,大多数留日学生都抱着“冀以留学所得贡献母国,以为海外文明之度舟焉”〔3〕的理想和信念。在所学专业中,留日学生学习师范者居多,据资料统计,1903年3月至10月,留日毕业生为175人,其中读师范者71人,约占40.6﹪;1903年10月至1904年4月,留日毕业生为288人,其中读师范者153人,约占53.1﹪;1904年4月至10月,留日毕业生为426人,其中读师范者189人,约占44.3﹪。〔4〕这些数据说明了清末教育改革新式学堂急需大量新式人才的需要,也说明了作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留日学生群体,愿意为教育献身、担负开启祖国民智。由此,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从一开始,都与留日教育有关,留日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留日学生推动清末教育改革

1901年,清政府为了挽救时局,开始实施清末新政,教育新政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留日学生作为教育革新的主要参与者,把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贯穿始终。

1.参与制定学制

清末对教育之改革,最显著的成就之一就是颁布了“壬寅癸卯学制”。它在许多方面效法了日本学制,学制制定前,清政府派官员游学日本考察,考察人员归国后,都有对日本教育看法和观点的著作,如:姚锡光的《日本学校述略》﹙1898﹚,严修的《壬寅东游日记》﹙1902﹚,吴汝纶的《东游丛录》﹙1902﹚,其内容都是对日本先进的教育制度的记录。这些考察人员归国后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留日学生作为日本先进教育的直接受益者,翻译了大量的有关日本教育制度,规章的著作,据谭汝谦《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说:留日学生等翻译日本有关学制的书籍,从1899年至1903年就有以下这些:〔5〕《日本东京大学规则考略》、《日本新学制》、《日本东京师范学校章程》﹙附预备科﹚、《日本学制大纲》、《日本普通学科教授细目中学校令实行规则》。这些都为清政府颁布学制提供了蓝本。更为重要的是留学生参与起草了学制,张百熙制定《壬寅学制》时,留日学生陆宗舆“拟大小学章程”,并提出建议,得到采纳。张之洞主持的《癸卯学制》,蒋维乔曾言:“当时学制起草者,皆日本留学生”〔6〕。王国维也说:“今之《奏定学堂章程》草创之者黄陂陈君毅,而南皮张尚书实成之”〔7〕。因此新学制的制定与留日学生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它的制定使新的教育体系制度化、系统化,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

2.创办新式学堂并充任师资力量

留日学生大都怀着一腔热血,就是力求所成,以报效祖国,归国后,这些留日学生成为兴办学堂的主要力量,有许多留日学生投身教育事业,创办新式学堂,例如:留日学生胡元倓在长沙创办明德学堂,陶成章、徐锡麟在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于右任等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专门和实业学堂有胡雨人创办上海中等商业学堂,陈敬第等人创建浙江私立法政学堂,杨振鸿创建云南体操学校,侯鸿鉴创建竞志女学等等,诸如此类的新式学堂还有很多,而且有的留日学生不只创建一所,甚至几十所。需要说明的是普通学堂和专门、实业学堂的分门别类的创建,有利于各式人才的专门培养,与以往只读四书五经的封建教育完全区别开来。

另一个还要说明的是留日学生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为了改革传统教育,并使旧式的教育机构与新式教育接轨,还积极促进了各省教育会,私塾改良会,传习所的成立,例如:1904年,杭州教育会成立,“董其事者系东洋留学生孙君,会员约100人。宗旨专在改良各学堂教育,会员应担任开办学堂、翻译新书、练习体操诸务”〔8〕。1904年湖北黄州府留日学生借助贡院创办光黄社速成讲习所,1906年,陈保泉在京师创办普通教育研究会。这些教育会还组织教师进修,向教师传授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使其在全国中小学堂得到普及,影响甚远。

留日学生除兴办新式学堂外,更多的学成归来者充任师资或者担任学堂行政职务。全国出现大量的新式中小学堂,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紧缺的局面,清政府派官费留学生目的之一,就是要求他们回国任教,“清政府于1907年5月由学部奏准:官费游学生回国后,皆令充当专门教员五年,以尽义务。其义务未满之前,不得调用派充他项差使。” 〔9〕留日学生以学习师范居多,这就源源不断的为新式学堂提供了师资来源,有的留学生并未接受师范教育,也在学堂从事教学。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后,各省学校之教职员大多数均系之留日学生”〔10〕,留日学生不仅缓解了学堂教师紧缺的局面,也改变了学堂师资结构,在创办新学堂伊时,多用外国教习,尤其日本教习居多,在较偏远的地区,新式学堂的教师还是以前的秀才、私塾先生任教,随着速成师范生的归国,他们充实了学堂,外国教习和私塾先生在学校师资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减少。据资料统计,以实业学堂为例,1907年留学生﹙留日学生为主﹚教师为17.5﹪,到1909年这个比例上升为22.6﹪。这个数据说明受过新式教育的留日学生在学堂师资力量的比例逐年上升。还有许多优秀的留日学生具有较强的管理才能,再加上清政府曾明文规定各级教育行政职官要以“曾经出洋游历或曾习师范者充之”。〔11〕这些优秀留学生归国后受到重用,担任学堂领导职务像校长、管理、监督、教务长等职。如留日学生张锳绪任直隶两级师范学堂监督、李士伟任北洋师范学堂监督、陈大齐任浙江高等学堂教务长、王印川任河南高等学堂教务长,以上只是列举代表性的实例,像这样在新式学堂任职的留学生还有很多,专门学堂和实业学堂也是如此。有的留日学生除管理学堂外,还是学堂教学骨干。他们以近代化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变革着中国的传统教育。从中可以看出在这些新式教育机构中都有留日学生的足迹,他们力求所能,改变着清末腐朽的教育体系,为近代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3.编译教科书与讲授新式教学内容

留日学生协助或者亲自创建为数不少的新式学堂,大量新式学堂的创建使得最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新式教科书了,新式学堂的课程以中学和西学并举。除中学课程外,像西学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等,中国根本没有。“可是那时中国不但没有一本能用作教材的教科书,甚至连能编写教科书的人,也找不到一个。……因此最初的教科书,几乎都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 〔12〕“凡以‘教科书’为名的书籍,都可看作‘从日文翻译过来的东西’”,“教科书这个词汇,也是从日本输入的”〔13〕。留日学生在日留学期间从1900年始十余年间就成立了几十个译书团体,其中著名的编译教科书的译书社有陆世芬创立的教科书译辑社和张肇桐、叶澜等人创办的国学社,这两个社团主要的工作就是翻译大量的中小学新式教材,其中又以中学教材居多,译辑社编译书籍如下:《中学算理教科书》、《初等平面几何学》、《中学物理教科书》《中等最新化学教科书》等等。国学社在编译教科书的同时,还编译了有关中学伦理、生理、音乐方面的教科书。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这些西学书籍多用来作为新式学堂的教科书或者课外阅读材料,可以看出新式学堂与传统教育只注重四书五经已经完全不同,新式教育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列入必备课程,重视学生德、智、体、美、育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课程的改变也促进了教育方法的改变,科举考试使得士人只能专攻四书五经,长期灌输式、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的学习方法,造成思维模式单一,只能扼杀知识分子的创新性,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长期以来不仅造成中国教育弊端重重,缺乏人才,更重要的是使中国文化落后、滞留。新式教学内容采用适合新式学校班级上课的先进的近代教学法,新式教法注重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并能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近代新式教育的普及彻底颠覆了死板硬套、毫无意义的八股条文的学习,影响深远。

三、留日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的作用评析

清末的留日热潮是教育近代化的必然结果,这些无论是官派还是自费的留日学生,在清末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留日学生引进了日本和西方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和方法。留日学生跨出国门、学习新知,对新式教育的引进,打破了千百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封建教育,在新教育、新思想的熏陶下,充分认识到新式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才能振兴国家的必要性、重要性。其次,创办新式学堂等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大量新式学堂的出现,为在全国推广新式教育提供了活动的舞台,推动了近代基础教育的发展,他们是清末新式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推动力量。

中国的教育近代化总体来说是一个西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留日学生充当的角色,可以说中国“最初的新式教育,全是留学日本的产品”〔14〕。“无留学生,中国的新教育与新文化不至有今日”〔15〕。留日学生就是承接者和传播者。他们以实际行动积极宣传西方教育的先进性,积极参与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培养了一批批的新式教育人才,激励了有识青年的觉醒,直接促成了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可以说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中坚力量。

〔参 考 文 献〕

〔1〕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 48.

〔2〕李喜所.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48-649.

〔3〕江苏同乡会创始记〔Z〕江苏,1903,(02).

〔4〕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404.

〔5〕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6.

〔6〕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18-119、122-131、1092.

〔7〕王国维.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J〕.教育世界,1906,(02).

〔8〕东方杂志〔J〕.1905,⑴,1904,(10),1905,⑴.

〔9〕陈学恂·学部奏咨辑要卷(3)〔G〕//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75.

〔10〕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影印本﹚〔M〕.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53.

〔11〕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资料汇编〔G〕//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745.

〔12〕汪向荣.日本教习〔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156-157.

〔13〕〔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3:233.

出国留学文书范文第3篇

办理留学的路途并不是那么简单。在留学准备的过程中,一些人没有走弯路,也没有上错道,基本上比较顺利,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下面谈谈经验,给其他准备留学的朋友做个参考。

在国内打好语言基础

有的人总是认为出了国,有了语言环境,就能比在国内更快、更好地学好外语。其实不然。不是说出了国再学语言不行,有的中学生出国留学,语言能力肯定没有大学生好。

对于那些留学的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出国再学语言显得得不偿失,想一想就能知道,一是浪费时间,二是浪费金钱。语言学校读一年书的费用和正规大学的花费也差不了多少,再说国外的语言学校里中国学生很多,语言环境这个词有时候成了一句空话。

到了国外学语言还要考虑一件事情,像国内一样,同一语言的发音也是因地域而不同的。假如学了一口英语“地方话”,不如在国内先学好标准的英式口语或美式口语。

外语重要,但不能只学外语

那些仍然在大学里读书的朋友除了日常的学习,业余时间复习外语,参加外语考试,时间应该是很充裕的。大学的朋友却经常说他们一门心思学外语,有时候甚至是逃学去校外听外语。这样做看起来是学习劲头很大,其实是得不偿失的。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同样重要。各科成绩都保持良好,可以说明学习方法得当、认真努力。如果成绩不好,国外的大学也不会录取那些只有外语好的学生。

查清国外大学家底

去国外读书,自然要申请国外的大学。出国留学选择学校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的质量高低、国际声望如何、排行榜中的地位如何、学校的师资以及校园内外环境等各种因素都要考虑周全。

听说一些二三流国外大学为了吸引中国学生前去读书,不考虑学生的质量,把那些和校方进行过联系的学生,每人寄去一份录取通知书,有的学生还挺高兴,以为自己被“名校”录取了。另外,有的人对留学中介推荐的国外大学是心存疑问,不能做决定。不知从哪里能找到权威的信息,更不知道到哪里核对国外大学的身份是否可靠。

要核对国外大学的真实性,一点也不麻烦,但一定要做到“追根溯源”,具体的可以分以下几步走。

第一步,依托互联网。

获得国外大学校名的全称(外文的),到互联网上搜索,看看这所大学是不是真的存在。有一定规模的国外大学都会有自己的网站,网站里有丰富的学校介绍,包括招生信息、专业设置等等。

第二步,去国外政府的教育部门的网站查询。

如果说某一所国外的大学获得了其本国教育部门的认证或认可,那么它的办学质量和最终获得的学位,应该是有保障、有含金量的。所以,单纯地去大学的网站查询远远不够,一定要去留学目的国家的教育部门站查询。比如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协会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简称CHEA,以及美国教育部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它们两家承认的大学资格鉴定机构主要为6个区域性鉴定协会,这些协会颁发学位的资格的认证,覆盖整个大学,是对整个大学的教学质量的一种综合评价。像新西兰这样的小国,设有新西兰学历审查局New Zealand Qualifications Authority,简称NZQA。

这些国外政府部门的网站提供的消息应该不会有假,外语水平好的留学申请人都能在这些网站查到大学的相应资料。

第三步,写信联系。

确定了国外大学的真伪,接下来要与大学招生办公室联系。可以给招生办公室写电邮,询问关心的问题,一般都能收到回复。

第四步,向中国的权威机构求证。

按照前三步确定、联系了国外的大学,有的人也许觉得可以放心了。有的朋友也许认为互联网上的东西靠不住,尤其是远隔千万里的国外,有的大学网站做得漂亮,难免徒有其表。如果再遇上什么国外的网络大学,就惨了。这个心还是不能放下来。

既然国外的教育部门对其本国的大学进行了认证,那么我国的教育部对国外大学有什么认证吗?对国外大学的认证,我国的教育部早就做了这方面的工作,而且对不少国家的大学进行了认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是我国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教育部等相应机构也为准备出国留学的人们提供了很大帮助。教育部的网站moe.省略公布了留学的相应政策,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jsj.省略、中国留学服务中心cscse.省略的网站公布了通过教育部认证的国外大学名单,以及中国与一些国家签订的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和文凭的双边协议清单。

这么一来,什么野鸡大学、野鸭大学,统统都不担心被它们骗了。

一定要找合法中介

留学,必须在很多问题上进行取舍,从国家中选一个,从大学中选一所,从专业中选一门,从留学中介机构中选一家。这么多的选择,每一种都要谨慎和认真,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留学陷阱”。

办理留学对很多人来说是十分陌生的,亲戚朋友没有出国的,无法咨询;去教育展看看,众多的国家和展位不知道找哪一个好;找留学中介,又不知道找哪一家,害怕上当受骗。

笔者认为,如果对留学知之甚少,甚至连国外的高等教育体制都不了解,还是找留学中介吧。留学,不论是自己联系,还是找留学中介公司代办,都是可行的。周围的一些朋友有自己办的,也有找中介的,也有找国外亲戚帮忙的。自己办留学的朋友说这样费事费精力,但是不用担心被黑中介骗。找留学中介呢,省心却要花一笔中介费,万一找的是一家黑中介,也许会人财两空。

一部分人妥托留学中介机构办理留学业务,往往是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广告才知道了哪家留学中介办理哪几个国家的业务,却对留学中介的合法性、可靠性不甚了解。

只要掌握了下面介绍的四点,就不发愁不知道怎么区别留学中介是否合法了。

第一、资格认定书

要看看这家中介机构有没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书》。

第二、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

看看上面有没有明确写着“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的内容。如果营业执照中没有这句话,表明其营业范围不包括办理出国留学的项目,是非法的。另外,认定书和营业执照都必须是原件,上面必须盖有颁发机构的红章。

第三、合作协议书

中介机构介绍的国外学校,是否有以中介机构本身的名字和该国外大学直接签订的合作协议书,这个协议书也应该是原件,而且国外学校的资格还需要经过我国驻外的使领馆的认证。这个认证书可以是复印件,原件都由市教委外事处统一保存。协议书和认定书都是缺一不可的重要文件,它们体现了中介机构学校的资质,以及政府对该资质的认可。

如果某家留学中介机构只登记了与某个国家的某几所大学有中介服务关系,那么它就只能提供登记范围内的服务,不能再介绍和办理超过登记范围外的其他国家和学校的留学事宜。读者在办理留学手续的时候,一定要看仔细中介机构与国外大学签订的合作协议原文,不要对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盲目的求大求全。

第四、大学协议书

办理出国留学的人,一定要与中介机构签订出国留学的协议书,注意协议书上要有连续的编号。在协议书上代表甲方签字的人员,必须是中介机构的法人代表。如果签字人不是法人代表本人,那么签字人也要有法人代表的授权书,才有资格签署协议书。

到留学中介机构咨询的时候,凡事要多问个为什么,多看看、多想想,把留学中介的情况掌握清楚了,晚几天签协议也没关系。如果看到营业执照上写的办公地点与实际的办公地点不符,也要问清楚。因为现在留学中介机构中存在着转租营业执照、出租柜台、层层承包的问题。决定妥托某一家留学中介机构办理留学业务,应该先让留学顾问出示上述四点中提到的文件,如果留学顾问以老总不在拿不出来、文件不在这里等理由拒绝,我们要小心了。等到了签留学协议书的时候,留学顾问还是拿不出来或出示不全这些文件,那我们有理由转身就走,拒绝找他们办理留学业务,还可以找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除了上面的四点,还有一些简单的方法找到合法留学中介,在上文提供的网站里可以找到“经教育部予以资格认定的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名单(270家)”,有了这270家合法留学中介的名单(名单的公布截至2003年3月14日),可以按照自己所处地区妥托当地留学中介办理留学。

细心的人也许会看到网站公布的教育部通报教育涉外违规案件,个别合法的留学中介存在的违规活动以及境外组织在我国非法从事教育涉外活动的情况仍然存在。在合法的留学中介办理留学业务,权益仍然会受到侵害,这该怎么办呢?

签订留学协议书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如果留学申请人是未成年的学生,签协议书的时候一定要把父母请来,仔细阅读协议书的全文,对不明白的条款先提出疑问,让留学顾问回答。对协议书里关于费用、责任等内容的条款,更要仔细研究。像一些对留学申请人不利的条款,故意使用一些含糊不清的词句、对留学申请人不利或可能会损坏留学申请人自身权益的条款,都可以拒绝签协议。尤其是关于交款、退款的条款,假如协议里没有写明交款方式、退款的日期和数额,读者有权要求与中介机构签订补充协议。有的人就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交款、退款,也没有想到交款、退款的方式和退款的数额等问题,协议里又没有写清楚,蒙受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签订补充协议,既保护了申请人的权益,又能在一旦被拒签之后,及时拿回相应的费用。交纳每一项费用,都要问个清清楚楚,还要记得索取发票。

另外还有一点,有的留学中介机构的留学顾问喜欢以签证成功率是百分之几十为由吸引留学申请人,这么说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就算某家留学中介机构的签证成功率是99%,那1%不成功的人怎么办呢?所以,不要相信这些数据,只在自己的签证成功了,那才是真正的签证成功率100%。

钱不够有留学贷款

为了帮助经费不足的留学申请人出国留学,中国银行开设了留学借调款业务,分为人民币贷款和外汇贷款。留学贷款用于向留学申请人(借款人)就读国外大学预科、大学,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所需的保证金及学费和生活费用(包括出国费用)的人民币贷款。具体分为在获得出国签证前的出国留学保证金贷款和获得出国签证后的留学教育贷款,其中出国留学保证金贷款是用于受教育人出国留学保证金所需资金的贷款。

申请人民币留学贷款,限额原则上不超过留学申请人在国外学校就读期间所需学杂费和生活费用总额的80%。最低为10000元人民币,最高不超过50万元人民币。

申请外汇留学贷款的限额规定不超过费用总额,即学杂费和正常生活费用的80%,单笔金额原则不超过40000美元。

详细的留学贷款介绍可以参阅《出国与就业》2003年2月15日(第4期)刊登的《留学贷款为你铺平留学路》一文,这篇文章系统地阐述了留学贷款的各种申请手续和贷款条件。

掌握学历学位认证的知识

留学准备工作不仅仅局限在出国之前,几年后学成回国就业的事情也要考虑周全。回国后的户口、档案如何处理,以及就业问题等等,最好在留学之前理清头绪。

举个例子,今年春天的教育展上,笔者看到很多展位前都是人头攒动,连国内银行设立的展位前也有不少人,拥挤的展会里却有一家展位没有人前去询问,展位的工作人员只有一位外国人和一位中国人。好奇之余,笔者上去问了问才知道这是一家职业技术学院,回答问题的中方人员是临时请来的翻译,她也不太清楚为什么没人来这里咨询。原因很简单,这所学院的文凭在中国不能被认可,日后拿到了学历学位也无法在国内的留学服务中心通过认证。

不过,如果不考虑留学后移民国外的问题,打算回国工作,也可以直接选择那些学位能被我国认可的大学。

具体的介绍可以参阅《出国与就业》2003年4月15日(第8期)刊登的《留学前了解学历学位认证》。

了解携带外汇出国的信息

今年秋天,国家规定的个人因私出境携带外汇的数额提高到40000美元。对于出国留学的人们来说,携带外汇出国更加方便。

除了国家的政策放宽以外,还可以考虑更加安全地携带外汇出国,比如日益流行的银行卡、汇票。这方面的信息可以参阅《出国与就业》2003年3月1日(第5期)刊登的《一卡在手,畅游天下》,以及4月1日(第7期)的《出国不带现钞,办张汇票》。

不要忘了存放档案

档案是跟随每个人的一生的重要文件,出国留学之前也要把档案安置好。不论档案存放在人才服务中心还是工作单位,都可以把档案存放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留学人员档案管理办公室。

详细介绍可以参阅《出国与就业》2003年5月1日(第9期)刊登的《专家指点留学人员科学存放档案》一文。

订阅专业期刊 问题迎刃而解

看到这里,有的人也许会问:“你怎么总是提到《出国与就业》杂志,是不是给它做广告呀”,那当然不是了。笔者周围一些打算出国留学的同学和朋友,经常是有出国留学的雄心壮志,却对留学的事情一头雾水,他们感叹笔者对留学的知识了解得很多,他们经常让我帮助找一些资料。这时候,笔者总是把自己的《出国与就业》杂志拿给他们,并告诉他们,“想找什么资料杂志里都有”。

《出国与就业》杂志是一本很实用的专业期刊,它作为国内最早的一家介绍出国留学、移民信息的专业杂志,提供了非常丰富和翔实的各方面信息,而且杂志社还有教育部、劳动部、公安部作为政策指导单位,的各种信息都有权威性和真实性,这一点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

多年来,杂志介绍了各个留学国家的情况、高等教育的体制、大学介绍、风土人情,刊登过众多留学生写的留学感悟。从在国内开始考虑留学的时候应该怎么办,一直到出国后留学生活中各种事情如何处理,再到学成归国的各种注意事项,都可以从杂志里找到答案。

出国留学文书范文第4篇

一、开拓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

中国现代经济学不是从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思想中“内生”出来的,而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在早期移植西方经济学及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近代留学生群体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其学术思想成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独特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界缺乏对近代留学生群体经济思想的系统深入研究,留学生经济学学术成就迄今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该书以中同近代留学生博士论文为切入点研究留学生留学期间的经济思想,重点研究留学生博士论文对经济学的贡献。作者论述了留学生博士论文在理论经济学、财政理论、金融理论、农业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工商管理理论、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方面的学术贡献,是一部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著作,开拓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

二、挖掘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史料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学科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该学科一百多年来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是运用中文文献资料,外文文献资料少有运用,存在文献收罗不足的问题,导致中同近代经济思想特别是民国经济思想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许多经济思想没有系统加以研究。比如民国时期的刘大中、蒋硕杰、林霖、何廉和方显廷等的经济思想都没有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甚至没有列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教科书。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进展既要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创新,也要有史料的新发现。作者利用从欧美各国收集到的英文、法文及德文经济学博士论文,中国近代留学生在欧美经济学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两方学者在欧美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近代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评论文章等,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变迁,其中大多数资料是第一手资料且第一次运用。

三、提出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观点

出国留学文书范文第5篇

吕留良,做为清代文字案的始作俑者,雍正皇帝最为痛恨、对其死后鞭尸和亲自口诛笔伐的人,其子孙和学生被谪居流放到黑龙江。《黑龙江志稿》卷六十艺文志在卷首专门指出:“自方登峰、刘风浩、章汝楠辈暨吕留良子孙,先后谪居塞外,人士慕其风流,执经问业,始能读典籍,识先正之遗训”。《黑水先民传》中也专门介绍:“自硕儒方登峰、刘风浩、章汝楠辈暨吕留良子孙,先后以罪远谪,土人慕其风流,执经请业,始能读中国之典籍”。由此可见,吕留良后代及家族,不但给黑龙江省的文化启蒙和普及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对浙江和黑龙江两省文化的交流也是有贡献的,成为南北交流的文化使者。

吕留良作为清初一介书生,为什么能有这样大的影响,在清代和江南地区名声显赫,而且被列入浙江文化名人单独立传,后人惠及黑龙江地区,先生何许人也?不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吕留良的不凡人生,是不能理解的。

吕留良一生最为精彩、在清朝引起惊天动地的,就是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反清思想,以及后来所引起的轰动几代人的文字狱案。

生于明末清初的吕留良,将清朝入主中原看成是国破家亡,江山俱毁。所以,1644年吕留良闻知清军进入北京,悲痛欲绝,哭声震天。有人安慰他说;庄生何太自苦?吕留良正色道;今日天崩地斥,神人共愤,君何出此言也?在吕留良眼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儒家文化以汉族为正统,而将其他民族视为蛮夷,满人入主中原,便是看做“率兽食人”了。为此,他曾与侄儿宣忠一起参加太湖抗清武装斗争,并且中箭负伤。失败之后,潜心研究国学,将爱国思想倾注于所著诗文当中,也可以是当之无愧的“爱国文学”。所以,当他和朋友相聚时,看到南宋名画《如此江山图》后,以宋亡之元联想到明亡之于清,在诗中愤然写到“如此江山真可耻、如此江山不忍视”。在吕留良一生的思想中,这种理念一以贯之,无一刻忘记。吕留良才华横溢,为当时名儒,但是他的爱国忠义思想,导致他终生不为清廷做事,身避朝野。1678年,康熙皇帝要从民间选贤,清廷下诏:“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以备顾问。朕万几余暇,思得博通之士,用资典学。其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无论已仕未仕,中外臣工各举所知,朕将亲试焉”。当时,吕留良在浙江省是屈指可数之人。但是,吕留良“自誓必死”,家人害怕至极,急走见当事主管,万般祈求,坚决推辞,最终得免。康熙十九年(1680),清朝又有荐山林隐逸之举,浙江嘉兴府又推荐吕留良。这一次吕留良干脆当“和尚”逃避,于是“枕上剪发,袭僧伽服”,僧名耐可,字不味,号何求老人。吕留良平生最痛恨僧、道,今日自己为了不在清廷做官,却主动出家做了和尚。吕留良不但自己不为清廷做事,也反对朋友和家人参加科举当官,在世之时,不准几个儿子科举仕进。

吕留良的爱国反清思想,通过其所著诗文影响了几代人,从清初至清末,时间长达二百余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他逝世45年之后发生的震惊朝野、历时五年的雍正王朝时期最大的文字狱案。据《天盖遗民》(吕留良传)书中介绍,湖南人文人曾静因屡次应试不第,于是愤而读书、办学授徒,因阅读了大量吕留良所著的诗文,深受其“华夷之别”反清思想的影响,于1728年派弟子到陕西省西安川陕总督府,持书递呈总督岳锺琪,策动他起兵反清。曾静之所以给岳锺琪送信,是因为当时民间盛传他是岳飞后代,因此在信中写道“宋武穆王岳飞后裔,今握重兵,居要地,当乘时反叛,为宋明复仇”。不料,岳锺琪看完之后立即将来人拘捕。而后,对张熙进行诱供,先是“命坐待茶,蔼言相接”,遭到拒绝后又上了夹板,动了大刑,结果还是一无所获。第二天,岳锺琪独自一个人假意“殷勤慰劳”张熙,称其所为是考验他真伪,谎说“昨见你视死如归,知你大有节气,非利害所能摇夺。我今日所以推诚奉问,尔需切实指陈,使我心里了然,方不是捕风捉影之论”。然而,张熙十分防范,听后还是不说实话。第三天,岳锺琪将此事写成奏折上呈,雍正皇帝批示说他对此事“料理急了些,当缓缓设法诱之”,还替岳锺琪设计了一些诱供的手段和话语。第四天和第五天里,岳锺琪在密室里假意与张熙结拜为兄弟,各自对天盟誓,并且说前面几次对他的审讯和动大刑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做给别人看的,终于使张熙受骗,供出老师曾静和共同反清好友的姓名、地址,并且说:“我辈同志之人,素所宗者系吕晚村(留良别号)”。这些人大都是做学问的文人书生,其中有传说中“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诗句的作者车鼎丰。雍正皇帝开始高度重视这个案件,当成“根株蔓延,实繁有徒”的大案,特别是看了张熙呈给岳锺琪的曾静亲笔信以后,惊呼:“朕览逆书,惊讶堕泪。览之,梦中亦未料天下有人如此论朕也,亦未料其逆情如此之大也”。后来,将张熙供出的要犯逐一审问后,虽然发现这些人“一无党羽亦并无啸聚匪类”,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但是,雍正皇帝高度重视这个案件发生的原因及危害,感到人心不服,天下难平,决心要从理论和史实上论证清朝统治中国的合理和合法性,消除一些汉族文人的反清情绪,分化反清力量。于是,开展了中国历史上一场罕见的“思想教育”活动。在这场历时5年的平定文人造反的案件中,雍正皇帝带头上阵,亲自口诛笔伐,写了10道“上谕”,深入批判吕留良宣传的反清思想。他在“上谕”里说,自古帝王之有天下,是应上天之命,合亿万人之心,合“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之理。明朝灭亡,主要毁于李自成造反,我们是应吴三桂请求除寇安乱,得国是名正言顺的。为了达到教育老百姓的目的,雍正皇帝还煞费苦心的告示全民,把吕留良、曾静等人的悖逆之言及“上谕”,全部刊刻印刷,发到天下各府州县及远乡僻壤,让老百姓和读书人全知道,并且命令各学校都要储存一册,留给后来人学习,如果有人违反这个命令,被查出后将从重治罪。于是,天下学子们按圣旨要求,对吕留良及其学说展开了大批判。有个叫诸葛际盛的人为了讨好朝廷,在《京报》上刊登了讨伐吕留良的檄文,被两个不怕死的文人上书京城鸣不平,斥诸葛际盛是小人,结果这两个人先后遭到清廷的杀害。这场批判和教育活动一直进行到1733年,在各省所有“读书生监各具结状,咸谓吕留良父子之罪罄竹难书,律以大逆不道”之后,开始了对案件的判决。吕留良作为“千古罪人”,人虽死入土几十年,从坟墓里挖出来戳尸枭首。其亲属和连案之人,“上至入土之尸,下及襁褓之孩,无一幸免:或挫骨、或凌迟杀头、或流放、或为奴、或杖责,其牵涉之广,影响之大,处理之厉,为清朝建国三百年仅有”。《黑龙江省志*大事记》记载:“1733年1月27日,吕留良文字狱一案了结后,其孙辈多人俱从宽免死,发遣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同案人的亲属后代,共一百多人,也一起被发配到宁古塔与人为奴。令人意外的是,引起此案的始作俑者曾静和张熙,由于在狱中翻然悔悟,“大义觉迷”,被雍正皇帝无罪释放,从狂热的反清分子,成为现身说法、美化雍正及清王朝统治和批判吕留良等人的工具。然而雍正去世后,乾隆皇帝对他们并不赏识,即位第二个月,就以“悖乱凶顽,大逆不道”,“况亿万臣民所切骨愤恨,欲速政典刑于今日者”为由,判处二人凌迟处死。

吕留良做为明末清初的名人,不但是爱国反清的民族忠义之士,也是清朝程朱理学的宗师和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通晓经史、医学、兵法和书籍印刷经营等业界,多才多艺,实为罕见和难得。

从社会影响和效益上看,吕留良人生的另一大“亮点”和成功之处,就是专心做学问,潜心研究程朱理学,“精详反复,穷极根柢”,终成一代大儒。

“天地入胸意,文章生风雷”。吕留良文采飞扬,著文颇多,为人称颂,先后著有《四书讲义》、《四书语录》等书,提倡经世致用、学以致用的学习宗旨,从事时文评选,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评点八股文,誉满朝野,名赫一时。

吕留良本人早年曾经被迫参加清朝科举考试,因成绩优异“每试辄冠军”。后来因为反清逃避官场,不仕科举,但是他的学问和功力,却是大家公认的。雍正皇帝在《上谕》里,也说道吕留良“岁科屡试,以其轻浮之才,每居高等,盗窃虚名,夸荣乡里”。

吕留良后来从事文章点评,最初是感到学界混乱,有些庸腐之儒“坏人心,乱教化”。正是因为“道之不明也久矣,今欲使斯道复明”,“举鞭驱腐儒”,弘扬朱子之学。另一方面,吕留良也通过文章点评,抨击八股取士制度的弊端,传播自己的反清思想。当时江南著名才子车鼎丰,谈到吕留良评点时文时说:“痛圣学之将湮,悯人心之陷溺,购刊遗书,广播宇内。于时文评语中,辄为之厘正是非,大声疾呼,以震醒聋聩,而朱子之学皎然复明于世”。由于吕留良具有如此抱负,他评点当时的文章,不是讲作文的技巧,而是讲“圣贤之理”,以文“明道”,后人谓“圣贤心事,曲曲传达”。很多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通过学习他评选的文章,“胸中疑团,豁然开悟”,以优异的成绩中举获得官位。

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科二甲第三十一名进士许承宣,写信给留良说:我知道足下是从阅读你的《天盖楼选》书籍开始的,“使文章一途,披云雾而见青天”,“天下读《天盖楼选》,未尝不仰为景星庆云之见于世”。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壬戍科一甲第二名(榜眼)吴涵亦曾说道:予少读晚村吕先生所点评时文,深切感到“婆心恳切,理致精微,辄笃信而深嗜之”。

吕留良长子吕公忠,在其父去世后,可能为生活和个人及家族发展考虑,违背父意。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参加科举考试,获丙戍科一甲第二名(榜眼)进士,后在朝廷任翰林编修。

吕留良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学生,就是才华横溢的严鸿逵。清廷当朝大学士朱轼看重其才识,特意推荐他编修《明史》。后来严鸿逵受到吕留良文字狱一案的牵连,其判处和吕留良一样,在去世后被戳尸枭首,其孙辈发遣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这些学子的成功,也是吕留良的成功,说明吕留良是一代名师,指点有方,学子受益;这些学子对吕留良的敬仰和高度评价,说明吕留良是一代大师,才华非比寻常,精通传统儒学和文化,知其要,得其道。正是因为如此,吕留良从事时文评选编辑的书籍,印刷后销售广为传播,以“天盖楼”名义发行,在南京、北京和福建等地大受欢迎。一百多年后,清道光年间的文人阮元看到吕留良的《文集》,惊呼“其所著作,皆具大手笔”,“阅其书,知非积学功深,必不能然”。清朝名臣曾国藩对吕留良点评时文评价甚高,在教育儿子学做文章时,推荐吕留良等时文,气势最盛。通过刻书出售,使吕留良获得了生活来源和书籍经营资金,保持了清高的气节,不必通过科举考试求仕进,可以自强不息,不食清禄。

吕留良长子吕公忠,参加科举考试能够中举取得好的成绩,也说明吕留良家教严格,教子有方。孩子们很小时,吕留良就不惜重金,聘请名师宿儒黄宗义、张履祥来家中教学。作为书香门第,吕留良把读书学习看成是天下第一等大事,时时教诲后代和身边人,通过读书学习明理做人。他说:“读书未必能穷理,然而,望穷理必于读书也;秀才未必能读书,然而望读书必于秀才也;识字未必能秀才,然而望秀才必于识字也”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又说:得少闲即读书,细心看,温诵古今文字,有所见即作文以发之。早晚不可不读书,读书便是“提撕法”也,就是提高自己的好办法。人切不可废读书,废读书则流入市井,污下而不知矣。吕留良逝世的当天,还勉励门人:细心努力为学。

吕留良三个儿子在外经商,常年在外,他唯恐学业荒废,时时提醒他们不要忘记读书作文。对于大儿子吕公忠,要求最为严格,经常要求他把所写文章寄回家中,如果连续几次信中没有文章,便追问原因和加以督促。吕留良鼓励第二个儿子吕主忠说:作文不可畏难,即未能佳,且去做。多做自通,越缩越生疏矣。做文章不要怕人笑,怕人笑便终受人笑,不怕人笑更何人笑得我也。第三个儿子吕宝忠,因为平时学业不佳有自卑感,认为自己脑子笨,自从经商之后,想专心做买卖,把读书作文置之度外。吕留良知道后十分生气,写了一封长信耐心劝导。鼓励他不可自弃,人是“好学近知,力行近仁,知耻近勇”。如果“加百倍之功,则愚必明,柔必强”,是有希望成功的。吕留良还担心的说,我不忧虑你迟钝,而忧虑你市俗,知其利不知其义,做人如果这样,“与其富足不通文义,无宁明理能文而饿死沟壑”。

吕留良对家人和后代的言传身教,特别是在读书学习方面的严格教诲,没有白费心血,文脉相传历代后人,而且随着后代家族被流放到宁古塔,惠及了黑龙江地区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吕留良的后人来到宁古塔地区后,作为罪犯后裔,虽然不能走“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道路,但是在行医、经商的同时,不忘先祖训示,坚持读书学习,自然对当地的文化教育方面带来了江南地区的影响。据龙江古籍《柳边记略》介绍,宁古塔地区原为满族女真各部落和赫哲族等少数民族居住,清初顺治十二年时还没有汉人,文化极其落后,书籍很少,《柳边记略》作者杨宾的父亲,流放时带去的《五经》、《史记》等几部书籍,在当地是仅有的少数汉书。正是因为如此,当地以文人为贵。文人富裕后则经商,形成了当地的习俗。吕留良家族111人发配到宁古塔后,来了一大批有学问的人,尽管缺少这方面史料的详细记载,但无疑在文化交流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给当地的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家族中有些人在宁古塔努力之后,通过行医、经商富裕起来。吕留良孙辈有一个叫吕懿兼的,在流放宁古塔五年后,为了改变自己的身份,同时获得一些人身自由,利用清朝花钱买官的制度,耗费125两白银,到北京朝廷里的户部国子监捐了一个监生的身份,也就是秀才的名分。其侄吕敷先羡慕叔父所为,也花钱办了同样的事。两个人因为有了秀才身份,更是因为有文化的功底和影响,对宁古塔官员管理流放人员的“点卯”(每5天报到点名)规定不再认可。但宁古塔官员把吕氏家族当成叛逆重罪人员,对秀才身份不与承认。两人为此告状到北京刑部,最后惊动了乾隆皇帝,指责户部办事人员办事违例,于乾隆四十年下圣旨,将吕懿兼、吕敷先叔侄二人及其家属发往黑龙江卜奎(今齐齐哈尔市)与披甲人为奴,在吕氏家族史上出现了“二次流放”。这次事件的发生,说明了吕氏家族在文化上的表现和抗争,不乏有正“书香门第”之名的含义。

吕氏家族的部分人发配到齐齐哈尔之后,继承弘扬前辈读书明理的优良传统,同时积累和总结家族成长创业的历史经验,不但通过行医和经商获得了财富,还注重传播文化,开办私塾讲学,对齐齐哈尔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据《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吕留良玄孙吕景儒,在齐齐哈尔拜名师章汝楠学习,学有所成,和当时齐齐哈尔著名学者西清(《黑龙江外记》作者)、程瑛交往甚密。吕景儒不但勤奋读书学习,广交才华出众之人,还不拘一格用人,启用有真才实学的仆人。河南人李慎吉戍齐齐哈尔,最初在吕景儒家当佣人,吕景儒见其能文,便请他做自己儿子的老师。吕景儒借鉴宁古塔先辈的经验,学成辄经商,晚年行医。嘉庆年间齐齐哈尔传染病流行,疫情严重,吕景儒为救治百姓,暗地里将解毒的中药投入井中,救活病人无数。

清道光年间,吕氏家族在齐齐哈尔成为首富,于卜奎城内建造了祭祀祖先的吕氏宗祠,同时在两侧建起了吕氏大宅,共有房屋五十余间,占地面积达万余平方米。民国元年(1912年),章太炎到齐齐哈尔后,亲自到吕氏宗祠祭奠吕留良,并且在撰写的文章中介绍吕氏“后裔多以塾师、医药、商贩为业,土人称之为‘老吕家’。虽为台隶,求师者必于吕氏,诸犯官遣戍者,必履其庭,故土人不敢轻,其后裔亦未尝自屈也。初,开原、铁岭以外,皆故胡也,无读书识字者。宁古塔人知书,由方孝标后裔谪戍者开之。齐齐哈尔人知书,由吕用晦(留良)后裔谪戍者开之”。

吕氏家族自1733年流放到黑龙江省宁古塔地区后,至今已三百余年,家族人员不断繁衍生息,分流居住于黑龙江省内外各地。乾隆年间,吕留良三子吕宏忠的曾孙吕端儒,因为得罪宁古塔副都统安林,被迫由宁古塔迁往拉林,居拉林东二十里的黑牛圈,成为吕氏在拉林(五常)的分支。为了传承吕氏家族文化,更好的继承和弘扬先祖遗志,理清家族人员的繁衍发展脉络,2003年11月,吕氏在拉林(五常)的分支——吕留良十世孙吕观州和十一世孙吕东太,开始编纂《吕氏宗谱新编》(卷一),历时两年多后,于2005年完成。

据《吕氏宗谱新编》(卷一)介绍,在历史上,编修宗谱是吕氏家族的优良传统。明末清初之时,吕留良就很重视宗谱的编修延续,现存北京图书馆的《河东吕氏族谱》,即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由吕鸣恭等重修,吕留良校正的。近二百年来,吕氏后人曾经先后组织过七次大的宗谱编修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诸多社会原因,几十年里黑龙江的吕氏后人尚未搞过续谱活动。

这次《吕氏宗谱新编》(卷一)活动,集以往吕氏宗谱编修之大成,广泛收集资料,借鉴各方面的经验,具备以下几个特色。一是回顾了吕氏家谱编修的历史,阐明了重新编修宗谱的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强调指出,“为了继承先祖遗志,发扬吕氏家族的光荣传统,教育后代子孙奋发有为,开拓进取,为家族群兴旺发达,为中华民族奋起贡献才智,拟定重新编撰吕氏宗谱”。二是介绍了历史上的吕氏的起源和名人。自上古时代“赐姓曰姜,氏曰有吕”,到春秋、战国、汉唐至清代和今天,先后出现了吕尚(姜子牙)、吕温、吕蒙正、吕公著、吕公弼、吕好问和吕留良等名人,有的是辅佐皇帝治国的宰相名臣,有的是文采飞扬的名人志士,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仿效。三是理清和记载了吕氏后人在黑龙江省分布和有关方面的情况。近百年来,吕氏后人在黑龙江省人数增长较快,居住分散凌乱,情况不详。通过《吕氏宗谱新编》(卷一)的编修,理清了吕氏后人在黑龙江省一分为三的情况。其一是牡丹江宁安、海林部分,其二是齐齐哈尔部分,其三是拉林(五常)部分。《吕氏宗谱新编》(卷一)不但接续了吕氏族脉,还简要记载了吕氏今人奋斗和发展的有关情况,以鼓励后人。如拉林(五常)吕留良十世孙吕观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任黑龙江省肇州县县长、县委书记、黑龙江省劳动厅党组成员、省劳动服务公司总经理(副厅级)。拉林(五常)吕留良十世孙吕观州,也就是编修《吕氏宗谱新编》(卷一)的校正者,1945年生,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曾任黑龙江省望奎县副县长、中共绥化地委委员、黑龙江省绥化行署副专员,黑龙江省经济技术合作委员会、黑龙江省人民防空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正厅级),黑龙江省政协委员、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在职期间为官刚正,知识丰富,处事干练。平时喜诗文,著有古诗集《闲庭集》、《续闲庭集》、《沧海集》、《林泉集》。多年来关注和参与吕氏家族文化研究,被聘为浙江省桐乡市文联吕留良研究会顾问。

家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国有国史,地有方志,家有家谱。在姓氏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家谱“血浓于水”,传承着血缘和文化,对于研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民俗和人口,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和重要作用。《吕氏宗谱新编》(卷一)的编写,不但传承了吕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也为黑龙江省家族文化的研究和普遍、深入的开展带来了重要影响,从而为黑龙江省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留良文集.浙江文丛.

[2]俞国林.天盖遗民(吕留良传).

[3]卞僧慧.吕留良年谱长编.

[4]吕东太,吕观州.吕氏宗谱新编(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