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国教师信息系统入口

全国教师信息系统入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国教师信息系统入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国教师信息系统入口

全国教师信息系统入口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信息平台 状态数据 定岗系统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96-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陆续出现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师队伍也相应地在短时期内有了数量上的飞跃。如何在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下,适应不断扩充的高校教师队伍,保证不断壮大的高校教师队伍成为高校发展的人力资本,而不会成为阻碍高校长远发展的人员负担,这已成为决定当前高校能否长远发展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以当前高校采集人员信息状态数据为契机,结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构建高校人事信息平台,分析当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结合人事信息平台探讨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及主要职责任务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合理的手段调动起人的主动性,进而挖掘人的潜能,发挥出人的创造能力,使人力资源所发挥的贡献实现最大化。高校人力资源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高校中从事教学、科研、教辅、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全体教职员工,但从教书育人这一高校的主要工作职责和社会任务而言,其人力资源的主体则是以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主的教师。由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也可称为高校师资管理。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责任务是通过使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手段,对高校教师队伍的管理作出系统的规划,对人事关系实施领导、协调和控制,全面落实教师的招聘引进、技能培养、继续培训、个人发展、行为激励、绩效考核、环境建设及退休保障等各项工作,从而实现高校教师的高效率和高效益运作,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二、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各高校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也大力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引进力度,教师资源扩大了,但制度的建设却没有跟上学校发展的步伐,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管理缺失和资源浪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人员引进缺乏整体规划,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负担。高校为了解决大规模扩招带来的师资紧缺的问题,在人员引进过程中,由于缺少全面的分析数据提供决策依据,从而造成“应需而引”的局面,而待招生规模稳定之后,大规模引进的教师反而成为了学校发展的人力负担。

2.人员结构分布不合理,不利于高校全面发展。高校各学科(专业)教师的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比例、“双师”比例等分布不尽合理,严重影响高校的全面发展。

3.缺少长期职业发展规划,不利于青年教师成长。为了适应日常教学工作需要,高校更侧重于对当前重点专业、热门学科的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学能力进修和教学改革培训,而缺少全局性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4.未能对教师定岗定责,无法实现岗位管理。高校部分教师仍停留在“只需上完安排好的课程,其他事情与我无关”这种传统的观念上,高校教师只上课、不管事,甚至出现个别教师不上课、不管事、只开会的情况,无法充分实现教师资源的应有效益。

5.岗位考核标准不明确,绩效激励缺成效。当前高校教师考核仍然以年度考核为主,考核体系为“德、能、勤、绩”四大部分,缺乏详细的各岗位考核指标,对教师岗位职责的完成情况没有进行实质性考核,绩效激励也缺乏成效。

三、构建高校教师人事信息平台

高校教师人事信息平台是基于B/S模式设计的人员信息系统,由人员信息采集状态数据库和人员定岗子系统两部分构成。

1.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主要用于动态采集教师的人员基本信息、教学科研信息、教育培训信息、各类获奖信息等,根据系统功能需要,可以将其分为四大模块。

(1)信息录入模块。主要功能是完成教师个人信息的录入和日常维护,是整个系统中的一个基础模块。为了完成教师信息的正常录入和动态维护,本模块将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一个唯一的信息录入端口,以保证教师个人将其基本信息进行信息录入和材料扫描;同时,系统也为相关职能部门统一开设信息录入端口和材料审核端口。

(2)查询处理模块。该模块负责对录入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以满足不同信息查询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将其人员信息分为五大类:人员基本信息集、教学信息集、科研信息集、社会工作信息集和其他信息集,根据用户查询条件反馈相应人员信息。

(3)报表分析模块。该模块是面向用户,具有生成报表和数据分析两大功能。报表生成是根据用户查询需求,根据用户自定义的几类常用的表格形式,生成相应的报表和各类表格;同时也可以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对生成的报表按相应条件进行分析,生成结果分析图。

(4)数据接口模块。为了实现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与人员定岗子系统的数据信息接轨,特设置数据接口模块,以每位教师唯一的教师编码与人员定岗子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和信息共享,实现教师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动态更新。

2.人员定岗子系统。人员定岗子系统以教师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为基础,通过对教师“定岗、定职、定责”,在系统上利用三大模块实现对教师资源的严格考核和科学管理。

(1)人员定岗模块。教师的岗位设置管理是实现人员定岗子系统的基础,在本模块中,根据教师所在工作岗位对其进行定岗,原则上要求一人一岗,同时针对每一岗位制定相应岗位职责任务和工作标准,从而保证每一位教师都对应特定的岗位职责要求。

(2)岗位考核模块。岗位考核是实施岗位设置管理的关键所在,本模块对所有已设置的岗位设定了具体的岗位考核要求和标准,对各标准的制定要求以量化指标体现,提高考核模块的可操作性;同时,系统也将通过数据接口模块实现与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的信息对接,从而根据岗位考核标准以及教师人员基本信息,实现自动岗位考核评价。

(3)工资绩效模块。该模块要求与高校的教师工资系统实现平行对接,从而将通过岗位考核模块的岗位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的年度绩效以及岗位奖惩的依据;也可以通过岗位考核模块的岗位聘期考核结果,来决定教师下一聘期的岗位竞聘、工资待遇。

四、基于人事信息平台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

构建高校教师人事信息平台,利用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定岗考核功能,可以更好地实现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充分利用高校现有教师资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效益最大化。

1.利用数据分析功能,做好人员引进规划。高校人员的大量引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暂时的人才紧缺的困境,但如果缺乏全局性考虑,从长远角度出发,将会形成高校发展的人员负担。利用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为高校人员的引进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通过全面掌握高校各类人员的结构分布情况,对于暂时性人员缺乏的情况,可通过人员调整的方式解决;如确实需要引进人员,则可以通过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的报表分析功能,结合各学科、各专业的性别结构、年龄比例、学历比例、职称比例、“双师”比例等,进行全面考虑,以逐步达到最优化的人员比例结构。

2.结合人员基本信息,做好人员培训规划。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和师资培养规划,是决定教师中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的人员信息动态更新,及时掌握学校每位教师的基本信息,了解每位教师近年来参加各类培训进修的情况,并通过设定相应的培训规划条件,根据每位教师当前的学历、学位、职称、教学教改情况、科研工作情况、继续教育情况、“双师”素质情况、企业实践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规划,从而更利于教师的发展。

3.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实施人员岗位管理。通过在人员定岗子系统中设定各岗位级别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让每位教师可以通过人事信息平台查询各岗位的详细上岗要求,并根据个人基本条件在平台内进行岗位聘任申请;人员定岗子系统也将结合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提供的当前教师的具体条件,判断其是否符合所申请岗位的竞聘要求,并根据人员定岗子系统的岗位数量进行择优聘任,从而达到科学、严格实施岗位管理的目标。

4.严格实行岗位聘期考核,贯彻绩效激励机制。高校教师考核工作一直执行传统的“德、能、勤、绩”考核制度,考核标准不科学,奖惩机制不合理,甚至在大部分高校出现考核优秀“轮流坐庄”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在人事信息平台设定具体的年度和聘期考核标准,系统将自动根据人员定岗子系统所核定的教师当前岗位级别,结合人员信息采集数据库提供的教师个人信息进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直接反馈到人员定岗子系统的工资绩效模块,由系统统一计算教师本年度(或本聘期)的绩效奖励指数,从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益。

五、推进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教师才是高校发展的主体,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是大学重要的战略性资源。面对高校不断扩大的教师队伍,我们要通过借助新的信息技术,来完成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转变,建立全面的人员信息系统,充分运用好人才资源,做好人才长远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将高校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增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项目来源:①深圳市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基于网络数据库平台的高校教师电子业务档案系统的研究》(课题编号:XH043);②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四批教学研究课题:《探索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师资队伍培养互利双赢的新模式》(课题编号:JY201010)]

参考文献:

1.曾志英.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资,2011(4):258.

2.陈宇光,高慧.基于知识管理的高职院校数据平台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6):24-25.

3.莫晓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法制化管理的实践问题探索[J].长沙大学学报,2011(5):39-41.

全国教师信息系统入口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交互式教学;数字化校园;接口程序

加快高校信息化建设,构建数字化校园,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政府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所谓校园数字化,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高校校园网络化、管理科学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以达到教学科研现代化。

数字化教育与教学具有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便于协作等优点。高校需要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在促进自主学习方面加强研究与实践,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空间。基于实施数字化教育教学的网络基础,搭建适合教学情况的网络教育管理平台,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如何提高教师数字化教学水平、如果丰富教学内容、如何统一各类信息与资源等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

一、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1.网络建设

华北电力大学于1997年启动校园网络建设,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已经建成安全、稳定、高速的校园计算机网络。校园网总体采用环型和星型相结合的网络拓扑结构,覆盖包括学生宿舍、教职工家属宿舍、科技学院在内的所有建筑物。楼宇间千兆互联,百兆交换到桌面,连网计算机近万台,与此同时北京校部与保定校区间实现光纤对接千兆互联。所有上网计算机均通过主干交换机、路由器和透明硬件防火墙分别与中国网通和教育科研网相连。校园网管理和安全防范手段齐全。设备先进、覆盖面广、功能强大、综合应用强的校园网络在校园数字化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

2.构建平台

因为是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系统,所以对系统硬件的要求很高。硬件平台应该具备高可靠性、高处理能力以及高安全性的基本条件,为此选择SUN系列服务器作为硬件基础。基于该硬件平台的网络教学系统,应该具备适应性、伸缩性、可扩展性。适应性是指系统对硬件条件及系统软件的要求具有弹性,伸缩性是指随着系统的大小而随之变动的可能性,可扩展性是指自身的扩展以及与其它系统的标准接口能力。本系统基于SUNv440和SUNf280企业级服务器,采用Solaris9作为操作系统,ApacheServer作为Web服务平台,Oracle10gforSolaris作为数据库服务平台,Java作为开发语言,从而兼顾了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率,确保系统在大负荷下的安全运行。客户端采用标准浏览器,用户无需升级维护。主要功能有网上备课、答疑讨论、课程作业等功能,此外,有关网络教学的内容还有课程笔记、课程介绍、课程通知、课程问卷等相关功能。

网上社区为所有使用该平台的用户提供的一个进行教学研究、学术讨论、以及休闲娱乐的空间,主要包括社区讨论、聊天室等内容。社区论坛以BBS的方式为教师和学生开辟了讨论空间,用户可以查阅、编辑、发表、回复文章。聊天室提供用户实时交互的平台。

二、应用程序接口

由于教学平台的基本数据来自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但二者之间数据格式以及各自的数据唯一性限制条件差别很大,需要设计接口程序实现教学平台与教务系统的接口,具体实现将教学平台的数据资源按需提取,转化为网络教学平台基本数据信息。

1.数据导入

当教学平台数据库初次使用或者需要清除所有数据重新与综合教务系统同步数据的情况下,须依次导入如下信息: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系统设置信息——课程信息。

2.数据更新

首先,确定所涉及的综合教务系统数据表有:CODE_JSB、CODE_KCB、XJ_XJB、XK_KCAPB、XK_MMB、XK_XKB,须详细了解和分析以上数据表结构和数据功能定义。

其次设定程序流程如下:

删除学生记录和学生选课记录——删除教师任课记录(主讲教师和其它任课教师)——从教务管理所提供的学生数据表添加学生记录——增加新的教师记录(旧教师不删除)——增加新的课程(旧课程不删除)——增加教师任课记录——增加学生选课记录。

最后,严格按照确定好的处理流程,编程实现基本功能。增加学生选课记录代码如下:

insertintotheol.eol_less_stud(ID,LESS_ID,USER_ID,PERM,MARK)

values(theol.seq_eol_less.nextval,rs.less_id,(selectidfromtheol.theol_user

whereusername=rs.xh),8191,0);

3.设计同步触发器

实现用户密码等基本信息同步更新。

createofreplacetrigger“JW”.“MMTB”after

updateof“MM”on“XK_MMB”foreachrow

begin

updatetheol_user@jyzxsetpassword=:new.mm

whereusername=:old.xh;

end;

因为没有统一的数据中心,统一的信息库,而造成各个独立系统应用之后需要解决相互间的接口问题,接口设计是教学平台应用的关键所在,而通过接口实现的数据同步与更新必然存在更新延迟和数据频繁导入/导出操作等问题。由此可见,建设数字化校园、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必须逐步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为后续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问题及对策

1.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针对每门课程必须建立起主讲教师、助讲教师、辅导教师的层次结构,更多发挥青年教师在信息、多媒体技术上的优势,做好课程信息的以及与学生的及时交流与沟通。

在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与学生的交互当中,因此教师必须根据网络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具体说来,在建设教学平台的时候就要注意做到使资源配置和学习任务设计有比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要提供多种渠道方便师生的沟通如留言板、聊天室、在线答疑讨论等,要注意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给学生的反馈要及时,从而培养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学习的兴趣。

2.多媒体资源的应用

构建资源中心和媒体资源库,作为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这种分层次的资源架构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辅助教学作用,同时实现校内课程资源共享,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率。

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各主干课程已经拥有丰富的教学录像等语音视频资料,如果再将这些资料导入到资源中心或者教学平台中必将造成网络存储空间的浪费,利用原有视频资料系统平台构建视频点播系统,同时在教学平台中为相关课程建立网络链接,将以上三个独立系统加以整合,发挥各自的特点优势,既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又能保证整个教学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3.构建统一认证中心

实现网络教学,需要涉及到综合教务系统、网络教学系统、资源中心、学生成绩查询与教学评价系统,各个系统建立时间不同,均有各自独立的用户接口和认证,认证相互独立不符合未来数字化校园的基本要求。未来的网络应用将更加广泛,因此,必须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认证中心。

综合教务系统应用较早,学生、教师、课程信息全面准确,其它系统应以综合教务系统信息为准,统一认证接口,实现一次认证能够同时应用所有系统平台,最终提炼出全校统一的数据中心,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供数据基础。

四、讨论

拥有一个高水准的校园网,必将促进校园网络应用从普及的www、E-mail、ftp等高校基本应用向更高层次应用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了高校各项工作的深刻变革。高性能校园网的建设大大提高了高校的管理水平,为师生员工更好地进行教学、科研等提供了先进的平台,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

网络教学不但有时空灵活的优势,而且有利于各种交互活动的开展,能更好弥补传统教育交互不足(尤其是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不足)的缺陷。依托校园计算机网络构建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保障,拓展了学习的渠道,方便了师生的学习,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进行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构建依托校园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平台,以现代的技术、利用网络资源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如何整合校内各种教学资源,构建统一的数字化平台,争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稳定、高效,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志坚.论高等教育对信息素养的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第7卷(1):85-86.

[2]赵骅,陈晓慧.电子校务系统建设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5(1):32-33.

[3]魏江平.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微电子技术,2003(4):46-48.

[4]庞国农,黄兴.建构网络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依托校园网建构网络教学平台的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3(9):31-32.

全国教师信息系统入口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园网 网络信息安全 应对策略

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014年4月8日起,美国微软公司停止了对Windows XP操作系统提供服务支持,这引起了社会和广大用户的广泛关注,加深了人们对信息安全的担忧,而校园网作为学校数字化信息教育的最重要的传播载体,它的安全性对于实现现代化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资金投入匮乏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或不均衡,再加上掌握决策权的学校负责人对高新技术了解有偏差,对建设校园网的目的不明确,将有限的经费投资在关键的硬件设备上,而对于网络信息的安全建设基本没有或很少投入。

1.2 网络病毒泛滥和肆虐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从以前通过移动硬盘、U盘和光盘等存储设备传播到通过互联网络的传播,使得计算机病毒的涉及面更广,破坏性更大,传播速度更快。给学校的教育教研带来了许多麻烦,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

1.3 部分用户的恶意攻击

由于校园网络及技术具有开放性和公开性等特点,一些用户为了获得某种非法利益,利用现有的网络协议,服务器和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以及管理上的不完善非法访问信息资源、撰改数据、破坏软件系统。这种人为的恶意攻击不仅来自校园外部网络环境,还来自学校内部校园网,由此引发的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往往破坏力强、威胁大、影响广。

1.4 互联网电子邮件系统不完善

E-mail是接入互联网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应用软件之一,然而寄生于其的病毒邮件、垃圾邮件也是是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一大安全隐患。病毒邮件、垃圾邮件的大量泛滥,严重损害了邮件系统的正常工作和我校广大师生的日常工作、学习效率,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直接危害到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1.5 操作系统存在安全漏洞

棱镜事件的主角斯诺登透露的资料显示,微软公司曾与美国政府合作,帮助美国国家安全局,获得互联网上的加密文件数据。目前使用的操作系统存在很多安全漏洞,对网络安全构成了威胁。

1.6 不良信息的传播

网上的信息量巨大且良莠不齐,关于暴力、色情等内容的网站泛滥。这些有毒的信息对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来说,危害极大。

1.7 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淡薄和管理制度的薄弱

校园网络上的师生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意识不强,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机构不健全和管理技术不先进等因素,致使计算机毒上加毒。

2 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应对策略

2.1 网络安全设备配备完整、系统

继续加大对校园网络方面的资金投入,在网络接口处配置一定的统一标准的安全设备。具体包括硬件防火墙、网络版防病毒系统、漏洞扫描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等。通过这些安全设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很有效地控制计算机病毒入侵。

2.2 使用防火墙技术和杀毒软件

在网络安全策略中,防火墙是其核心部分。它的原理是通过程序限定对用户所用网络的访问,保护用户使用的计算机不受黑客的袭击,避免计算机中的信息不会遭到黑客的篡改、删除。我校安装了360安全卫士企业版,形成完整的病毒防御体系。在服务器和各办公室、工作站上安装360杀毒软件,对病毒进行定时的扫描检测及漏洞修复,定时升级文件并查毒杀毒,使整个校园网络有防病毒能力。

2.3 密码设定和访问控制

校园网络管理员通过对师生设置用户名和登陆口令加密验证,加强对网络用户的监管。对校园网内部网络设备路由器、防火墙、交换机、服务器的配置均设有口令加密保护,为师生赋予一定的访问存取权限、口令字等安全保密措施,这样师生只能在其权限内进行操作,合理设置网络文件共享,对各工作站的网络软件文件属性可采取只读、隐藏等加密措施,建立规范严格的网络安全日志系统,建立详细的师生用户信息数据库、各种网络主机登录日志等,实时对其进行分析审查,及时发现并解决网络中发生的安全事故,确保网络安全。

2.4 电子邮件内容过滤

为了解决病毒邮件、垃圾邮件困扰问题,我校的电子邮件服务器专门配置了“美讯智安全邮件网关”,其有效地从网络层到应用层保护邮件服务器不受各种形式的网络攻击,同时为邮件用户提供:查杀电子邮件病毒(包括附件和压缩文件)、屏蔽垃圾邮件和实现邮件内容过滤(包括各种附件中的内容)等功能。

2.5 操作系统的安全

电脑上的应用程序都是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之下工作的。只要电脑联网,谁掌控了操作系统,就掌握了这台电脑上所有的操作信息。我们应关注Windows XP停止服务带来的潜在安全风险,采取措施做好安全防范。使用XP系统的个人用户,及时下载安装国内相关企业提供的防护软件,降低信息安全风险。我国工信部也将继续加大力度,支持我国Linux 操作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我们也应该给予这些产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最终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

2.6 增强师生网络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学校规范统一的管理制度

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对师生进行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使师生们具备网络安全基础知识, 同时培养教育学生坚决举报和抵制具有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网络信息或网站。安排专人负责校园网络的安全保护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操作使用规程、工作人员操作规程、人员出入机房管理制度和保密制度等)。还应培养师生经常对计算机中的重要数据进行备份的良好习惯。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在享受高科技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网络安全问题的日趋严重也越来越成为网络应用的巨大阻碍。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安全建设、技术人员安全培训、网络安全科学管理,带领广大师生,齐心合力建设一个安全、可信的数字化校园环境,让校园网高速、健康地发展,更好地为我校的教育教研服务。

参考文献

[1]浅谈校园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J].甘肃科技,2009(09).

[2]校园网络安全解决方案[eb/ol].2007.05.07.

[3]周丽娟.校园网络安全策略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

全国教师信息系统入口范文第4篇

摘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基地,在分析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系统观的视角对县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建设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发展状况;思考

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2005年12月首批实施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辽宁等9省市的骨干代表参加了国家级培训活动,其后全国各地按照部署逐步实施所在区域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随着培训的展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提升,对促进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河南省教育厅2006年下发《关于启动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2008年6月,周口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启动实施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计划利用5年的时间,从2009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展开培训,使全市70%的中小学教师受到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由于我国教育技术培训实行的是国家、省、市(县)三级教育技术培训方式,国家、省级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主要负责的是对培训者的培训,河南省内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任务的承担者主要是市(县)一级的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因此,市(县)一级的教育技术培训基地的建设将直接决定着教育技术培训的质量。与此同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还受制于当地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发展等。本文将在重点分析河南省周口两市、8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任务及现状的基础上,对系统观视野下市(县)一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建设作出分析与探讨。

一、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承担的任务及发展现状

市(县)级的教育技术培训基地是三级培训机构中的最下级及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地,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地条件与要求》,省辖市级培训基地主要承担市级培训者、辅导员、骨干教师、高中教师、直属中小学和初中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部分初中教师的培训任务;(市、区)级教师培训基地主要配合上一级教师培训基地,组织和管理本地小学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培训和部分初中教师培训。在现实的培训操作过程中,市(县)培训基地――各县教师进修学校承担了辖区内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由于承担了辖区内几乎全部的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任务,造成培训工作量巨大。河南省为教育人口大省,仅周口市就有中小学教师10万人,为了保障培训的质量,对市(县)一级的教育技术培训基地的软硬件设施及其管理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任务

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较强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新型人才。社会对培养人才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进而也对支持人才培养的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2]终身学习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必然趋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获得与提升是其职业生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能力。作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进修学校,由于独特的地缘性特点它自然承担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所在地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其目前主要负责组织与实施初中、小学与幼儿园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包括教师岗位(职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新教师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及教师学历进修培训等,其培训工作具有培训工作量大、培训项目繁杂、内容变化快等特点,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近几年的培训重点内容之一。

(二)研究方法说明

为了了解县级教育技术培训机构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2010年7月到2011年9月,课题组选取河南省商丘、信阳、洛阳、安阳、平顶山、南阳、驻马店、漯河等8市为样本进行了问卷与访谈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40份,由课题组成员委托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利用假期对所在县教师培训机构负责人进行调查,调查主要围绕学校建设资金、教师待遇、人才引进、培训方式与效果等方面);选取周口两市、8县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进行实地走访与调查,调查同样围绕学校建设资金、教师待遇、人才引进、培训方式与效果等方面展开;同时,选取周口两市、8县80位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校长就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在中小学教育应用程度进行问卷调查。

(三)县级教师培训机构面临的问题

由于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它对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教学设备具有特殊的要求。市(县)一级的教师进修学校为中等性质的师范学校,既没有高等教育院校的创收能力,也没有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国家和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境地。通过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如下。

1.学校建设资金紧张。以周口两市、8县为例,共有10个教师进修学校,其中太康县教师进修学校为省级示范学校。周口目前约有小学4000余所,初中530余所,中小学教师总数近10万人。市川汇区中小学教师接近4000人,按教育技术培训5年培训计划计每年应培训800人左右,而访问调查显示近3年的培训在300人次左右,主要原因是连网计算机设备的老化与数量的不足,不能展开大规模的培训,深层次的原因是面向培训机构建设资金的缺乏。由于学校建设的资金来源于所在地的地方财政,地方经济的状况与投资倾向决定了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在课题组对教师进修学校的访谈调查中反映问题最大的就是学校建设资金的问题。

2.教师待遇偏低。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的是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各类培训任务,培训学校本身不能从各种培训过程中提取费用,教职工收入来源的工资由地方财政拨款,像县一级的教师进修学校的工资由所在县财政供给,经济不发达地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待遇偏低。

3.培训内容变化快。各种培训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指令性下达,教师培训机构只是任务的承接者。长期以来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着各种形式的培训任务,由于培训内容变化过于快速,培训教师随着培训任务不断变化培训教材,很少长期使用固定教材,一种培训教材在使用几次后就被更换,造成培训教师在还没有很好吸收、深化培训教材内容的情况下,该种形式的培训任务可能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培训任务和教材。

4.培训内容有交叉重复现象。关联性、交叉性的培训内容如信息技术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内容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近年分别展开,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所在地中小学校的经济负担和受训教师的工作负担。

5.高学历教师少。太康县教师进修学校为省级示范学校,共有教职工80余人,主要学历为本科和大专生,虽然为周口市唯一的省级示范学校,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市、县一级的知名高中、初中已有为数不少的硕士研究生进入教学一线。高学历、高学位教师的缺少制约着学校的发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此类学校目前对人才吸引力的问题。

6.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程度与培训脱节。“标准”涉及到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等四个能力素质一级指标。而河南省教育厅2006年下发的《关于启动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力的形成与合理应用,指出了教育技术培训的核心与重点内容是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国家农远工程的启动使得河南省区域内所有的农村中小学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像周口近年投入资金达1亿多元。然而,课题组对两市、8县80位中小学校长的问卷调查却表明,普通中小学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绝大多数教室不具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条件,主管电化教育的负责人也表示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硬件建设,后续资金投入需要扩大8到9倍。由此可见,由于信息化教学硬件条件的限制,使得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所在中小学学校的领导,对培训效果都不是很满意,没有教学一线的合理应用,培训常常处于一种表面化的肤浅状态,培训也演变成功利性和形式化,很多教师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拿证。这此问题虽然不是培训机构的问题,但实际上对培训机构造成了直接的冲击。

二、合理推动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思考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教师[2005]5号)精神,河南省于2007年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从2007年起,利用3年左右时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来全面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统一规范的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河南省确立了“以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为主体,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地条件与要求》,建立省、市、县三级培训基地”的原则。各地按照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地条件与要求》,建立各级培训基地。由于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着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建设构成了标准化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回应:

(一)加大资金投入

培训基地占地和建筑面积、校舍容量、专业教室数量、各种图书音像资料、实践基地、计算机网络及设备等硬件设备是基地建设的基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主要来源于所在县财政,在地方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应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争取国家的支持和当地企业的加入等。

(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长期以来,教师进修学校虽然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摇篮,但由于所在地一般在县城,加之中等职业学校的性质,待遇较低,很难吸引到高学历、高学位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在做好加强硬件化建设的基础上,给出一定的优惠条件,如工资、住房等方面的待遇吸引高质量的人才。

(三)创新培训模式

目前的培训模式主要有“每周集中培训两天+分散研修”、“每周集中培训一天+分散研修”等形式。由于培训基地所在地距受训教师所在地近的几公里,远的几十公里,无论上述哪一种大规模的培训都会给受训教师的吃、住、行及管理带来很大的问题。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可以完善更加灵活的培训模式,省级示范学校太康县教师进修学校采取走下去的策略,以乡中心学校为依托,教师进修学校指派教师对所在地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服务到家,这样就减少了受训教师的舟车劳顿之苦。

(四)理顺各种培训之间的关系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中小学教师中众多培训中的一种,由于目前教师培训的费用主要来源于生均办公经费的5%,教师培训的费用所占比例有限,过多的培训及其费用会降低学校用于日常管理的其它费用,对于一些村级的学生人数为几百人的学校而言成为突显的问题,也造成一些学校领导对过多培训表现出一些抵触的情绪。因此,要理顺各种培训内容之间的关系,重点加强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优化与之相关的其它培训形式,整合教育技术培训与农远工程应用培训等。

(五)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教育技术支持性

目前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培训内容与应用环境脱节。由于河南省内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定位为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这就对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的信息化硬件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农远工程的推进,农村中小学具备了一些支持信息化教学的硬件条件,但由于各学校投入差别巨大,多的投入十几万,少的投入几千,与农村中小学相比,城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反而呈现出相对落后的局面,一些起步较早的学校由于缺少后续资金的注入,出现了停滞的局面。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大建设力度,课题组认为可以采取以点向面、分批建设、稳步推进的方式,使得更多的中小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达到一定的水平,以满足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三、结语

系统理论包括三个基本的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整体性是系统的根本属性。整体原理指系统中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仅包括各孤立部分的功能之和,还应加上各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结构产生的功能。[3]为了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应用系统观的整体性理论指导教育技术培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应考虑培训基地的硬件建设、人才引进、培训模式创新等要素,同时还要考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与评价等要素。本文是在商丘、信阳、洛阳、安阳、平顶山、南阳、驻马店、漯河、周口9个地级市调查的基础上,重点以周口市为主进行的分析说明,由于经济与文化的相似性,对全省县级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20).

全国教师信息系统入口范文第5篇

[关键词] RFID技术;自动识别;课堂教学;高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7. 024

[中图分类号] TP315;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7- 0038- 03

1 引 言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现在已在各个领域推动着产业的升级。RFID技术是物联网技术中的一项核心技术,目前在现代物流、智能交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了巨大的效益。我们借鉴RFID技术在行业应用的成功理念,将RFID技术引入高校教学管理中,相信同样会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高校的生源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应该说学生的总体质量大大下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差了,上课的到课率有下降趋势,这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如果高校的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实时动态地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并及时作出反应,肯定会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管理系统来实现这一理念。

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从教学管理的理念和教学管理的手段入手。应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是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一。RFID技术是一项信息标识与自动获取技术,我们借助于教师证与学生证(工作证与学生证就是RFID卡)来标识个人的身份和相关信息,对学生上课与教师教课情况进行统计管理,从后台管理系统中可以实时动态了解全校各班学生的到课情况、教师上课情况,通过这些信息的实时掌握,来及时分析全校师生的教学情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2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

RFID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空间电感耦合或者电磁耦合来进行通信,以达到自动识别被标识物体的目的。RFID应用系统一般由电子标签、阅读器、中间件、信息处理系统4部分组成。电子标签又称为射频标签、应答器、数据载体;阅读器又称为读出装置、扫描器、通讯器、读写器(取决于电子标签是否可以无线改写数据)。电子标签与阅读器之间通过耦合元件实现射频信号的空间(无接触)耦合,在耦合通道内,根据时序关系,实现能量的传递、数据的交换。发生在阅读器和电子标签之间的射频信号的耦合类型有两种:

(1)电感耦合。变压器模型,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依据的是电磁感应定律。

(2) 电磁反向散射耦合:雷达原理模型,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回目标信息,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 。

电感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中、低频工作的近距离射频识别系统。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kHz、225kHz和13.56MHz。识别作用距离小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10~20cm。电磁反向散射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高频、微波工作的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典型的工作频率有:433MHz,915MHz,2.45GHz,5.8GHz。识别作用距离大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3~l0m.

将RFID标签安装在被识别物体上(粘贴、插放、挂佩、植入等),当被标志物体进入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的阅读范围时,标签和读写器之间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通信,标签向读写器发送携带信息,读写器接收这些信息并进行解码,传输给后台计算机处理,完成整个信息处理过程。

RFID技术具有如下特性:数据的读写功能;标签容易小型化和多样化;耐环境性;可重复使用;穿透性强;数据的记忆容量大,与传统的条形码相比,条形码识别物品的种类,而RFID技术确定每一个单独的物体对象。

3 系统实现可行性

课堂教学是整个高校教学工作的主体,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战场,教学质量是一个高校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领导会高度重视用信息化技术来推动教学管理的智能化,领导的重视是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作为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的RFID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应用,技术的成熟推动了行业的应用,目前高频RFID技术无论从技术性能还是价格等方面都有大幅改善。RFID近距离自动获取信息技术完全能做到在课堂环境下对师生信息的非接触式提取。采用RFID防冲撞技术可以实现同时多标签的识别与读取,达到对教学过程的实时控制与管理。

高校一般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园综合性业务网络,教室、实验室、办公室等与教学相关的场所都接入了网络,而且大部分高校也建立了各种无线局域网,各种应用服务器配置比较齐全,这些为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打下了网络与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智能化管理最终还是信息的处理与控制,采用RFID技术可以实现信息的前端自动获取,我们借助于高校已有的应用服务器来搭建后台的信息服务器平台,实现课堂教学动态信息的储存与处理。另外,高校师生大多都采用了电子标签作为师生的身份标识工具,电子标签的应用,方便了对师生课堂教学的智能化管理。

4 系统设计及管理过程

4.1 总体技术方案

在高校各种教学场所如教室、实验室和办公室区域一般都实现了网络化,大多数高校还实现了无线局域网的全面覆盖,我们在本设计中采用无线局域网作为网络传输平台,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管理的智能化,在系统设计上,我们在各教学场所的入口安装一台带有无线网络功能的RFID阅读器,另外也可适量配置移动式RFID阅读器,方便各类管理人员灵活应用。基于RFID的智能化课堂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

该系统主要由RFID电子标签与RFID手持或固定式阅读器、RFID课堂信息处理子系统、教学动态管理终端子系统、远程教学动态查询子系统、实时信息系统和教学信息处理系统等组成。其中教学信息处理系统是智能化课堂管理系统的核心.它对以无线方式传递的感知射频标识信息进行处理,并反馈给相应的子系统,从而实现智能化管理。

4.2 智能化课堂教学管理过程

智能化课堂教学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是师生个人信息的数字化标识。利用RFID电子标签给师生制作个人信息及相关的教学信息。在后台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下,这部分工作在师生开学报到时就能顺利完成。

课堂信息的日常获取是整个系统管理过程的关键。师生上下课在特定时间内经过教学场所的入口处,阅读器从师生身上携带的师生卡非接触式近距离获取信息,通过无线局域网的传输,多种信息存储在信息系统服务器上。前端阅读器同时也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对一些特殊情节(如:忘带学生卡、多人同时通过等)进行实时处理。

师生上下课的实时信息基本上反映了全校日常教学的一个整体情况,教学动态管理终端子系统用来处理这些信息,经过对全校课堂教学动态信息的分析处理,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呈现给教学管理人员,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师生上课情况。也可以依此分配资源协调各部门做好教学工作。当然可以利用实时信息系统在LED大屏幕上动态课堂教学信息。

目前,Internet网络十分普及,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服务功能,做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掌握全校的教学情况,并能及时发出处理指令。

5 系统设计关键技术

5.1 电子标签与阅读器的设计

在介绍RFID工作原理时,已经提到了RFID可以工作在4个频段上,各个频段的RFID系统都有一定应用适应面,针对本系统的设计要求,选取中心频率为13.56MHz高频段RFID系统(视情况可采用900MHz超高频段)。高频电子标签、阅读器目前在国内相当成熟,应用比较广泛,电子标签可以直接选购。

RFID系统硬件核心是阅读器。阅读器控制电路采用MFRC522芯片来实现. MFRC522是高度集成的非接触式(13.56MHz)读写卡芯片,支持ISO 14443A/MIFARE卡,可实现与各种不同主机的接口功能,如SPI,UART及I2C等,控制电路如图3所示。

MFRC522芯片与单片机采用SPI接口,单片机(u78F0451)作为主处理器,MFRC522 作为从处理器。单片机引脚P1.1 (SCK),P1.2(MISO),P1.3(MOSI),P4.4(NSS)与MFRC522芯片的SPI引脚相连。为了降低系统功耗,电路采用了分时供电的方法:只有当检测到有卡靠近时,控制单片机引脚P2.1输出低电平,导通U7,为MFRC522芯片提供电源,其他情况下不为其提供电源。另外,该电路部分中的RF接口也通过控制单片机引脚P4.3的电平采用分时供电的方法,只有当需要检测是否有卡靠近时才为其提供电源,P1.4用来采样卡的到位信号。

目前单片机的主要编程语言有C语言和汇编语言。这两种语言在嵌入式应用开发中可以单独编程,也可以混合编程。由于本系统的主控芯片u78F0451 的RAM和FLASH容量相对较小,为节省代码空间,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在PM+开发环境下,本系统采用汇编语言,模块化思想进行设计。系统软件功能分为主程序模块、卡通信模块、电源管理模块、网络接口通信模块和其他处理功能模块5个部分,如图4所示。系统的软件程序固化在u78F0451单片机的FLASH存储器中。

另外,在阅读器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高校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做到功能齐备、人机界面友好,目前采用嵌入式技术设计开发。

5.2 系统网络设计

传输网络是本系统应用基础,目前所有的高校都已构建起了基于光纤的高速交换校园网络,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广,一般高校也构建了基于WIFI技术的无线局域网。高校的信息服务系统在这些网络的基础上得以实现。因此本系统设计的网络基础在各高校一般均具备。

5.3 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管理系统软件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以下几个模块: RFID阅读器信息处理模块、教学动态管理终端模块、远程教学动态查询模块、实时信息模块和教学信息处理模块。

整个应用系统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处理模块。一般作为应用分系统集成到学校原有的应用系统之中,数据库系统依情况而定,常用的可选用微软公司的MS SQL Server 2008,开发平台可采用C#或其他开发语言来完成。阅读器信息处理模块主要完成数据的读写、多标签冲突、课堂特情、人机友好界面等功能,并对信息进行适当的前期处理。教学动态终端模块是主要的客户端。可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以B/S方式来实现。主要完成实时数据查询、统计、报表、合并、资源调度、师生标签信息写入等功能。远程教学动态查询模块便于外出人员查询之用,基本与终端模块类似,只是增加了远程网络通信与认证功能。实时信息处理模块完成大型LED屏的显示控制。

6 结束语

射频标签RFID的非接触、多目标同时自动读取的特性,使其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智能化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本文紧紧围绕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分析了RFID用于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可行性.设计了一种基于RFID的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系统,并就其智能化原理进行了阐述。随着射频标识 RFID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其应用范围也将不断扩大,如何在新技术条件下,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绩效,扩展服务内容,真正实现智能化、人性化高校教学管理,将成为下一步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晓光.射频识别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米志强.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肖亚迪.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设计[J].物联网技术,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