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湖北课改

湖北课改

湖北课改范文第1篇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就当前湖北省属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田径教学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高校体育课实行学生自行选课制,使很多学生放弃了难度更大、健身价值更高的田径而选择更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其他项目,致使田径几乎退出高校体育课堂。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广大的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围绕“健康第一、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养成锻炼习惯”的目标,更新教学方法,改革考评体系,精选教学内容,将田径教材自身有机地融入更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以使更多数学生重返田径场。

关键词高校田径教学现状改革

一、前言

田径项目被称为运动之母,是其它体育项目的基础,曾经在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体育课程中,都有大量的田径教学内容。然而,在近年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田径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运动大项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已基本退出高校体育课堂。

由于选课制的实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一些娱乐休闲的大众健身项目被纳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后,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上课的热情和练习的积极性高涨。大部分学生偏爱篮球、足球、网球、健美操等带有娱乐性的运动,选修这些课程的学生人数非常之多,导致了高校体育课程田径项目无人问津。田径课如此倍受冷落,有学生偏好的原因,也有田径课自身的原因。各高校正在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田径教学改革。结合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构思田径课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以期促进田径这一被称为运动之母的项目重返高校体育课堂。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湖北省属全部27所本科高校中,调查、访问其中的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师范学院、武汉工程大学、长江大学、黄冈师范学院、襄樊学院、咸宁学院、黄石理工学院等10所高校,主要调查学生选课情况、各高校教学大纲中田径项目所占比例、田径项目在实际授课中的落实情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教育部关于教育、体育的指导文件,体育课程建设的专著及有关学校体育改革的论文。

2.访谈法

对湖北大学、湖北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襄樊学院等10所省属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课部的部分领导和体育教育专家进行了访谈,了解田径项目在各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所占比例情况以及田径项目教学训练及田径场地设施等情况。还邀请了部分学生进行座谈。

3.调查法

对10所高校的300名学生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选课情况以及学生对田径课的看法。由于问卷都是课前直接由体育教师发放,并当堂回收,回收率达100%,有效问卷98%。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体育课的教学现状

所调查的高校基本上都是采取大一、大二两个年级上体育必修课,大三和大四则上体育选修课,调查显示,大三、大四选修体育课的同学很少,平均没有超过5%,因此,上体育课的主要是大一、大二的学生。

上课内容主要是学生从第一学期开始选项上课,而后每学期开学时都选项,原则上不能选与上个学期同一项目,每个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体育公选课类别也非常丰富,主要有篮球、排球、健美操、跆拳道、乒乓球、武术、足球、街舞、羽毛球、啦啦操、体育舞蹈等项目,有条件的学校还有开网球、游泳等项目的,也有根据学生性别特征开女子防身术的;还有的学校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开设舞龙舞狮、斗鸡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但遗憾的是,没有哪个学校开设专门的田径课,有的学校在大纲和教学计划中也有田径内容,但比例很小。

(二)学生选课现状

通过多年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我们的一些体育工作者实际上在理解“健康体育”上出现了一些偏差,将“健康体育”完全等同于“娱乐体育”或“快乐体育”,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选课情况是:项目分布较广,其中人数较多的项目依次是篮球(12%)、排球(11%)、健美操(11%)、跆拳道(11%)、乒乓球(9%)、武术(7%)、足球(7%)、街舞(6%)、羽毛球(5%)、啦啦操(5%)、交谊舞(4%)等项目,其他占12%,而在300名被调查的学生中,竟然极少有人选田径!

不可否认,高校体育课实行学生自行选课制,在很大程度上的确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但也正因为这种自主行为,使很多学生放弃了难度更大、健身价值更高的田径而选择更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项目。

(三)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田径项目退出大学课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其他项目比较,田径项目本身竞技性太强而缺少娱乐性,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单调,教师的教学方法僵化而缺乏趣味性,田径项目评价灵活性不够等,都是造成田径鲜有学生选课的原因。

1.田径项目本身竞技性太强而缺少娱乐性

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是毋容置疑的,但学生不愿选择不好玩且苦、脏、累和单调枯燥的田径项目,而且都认为其技术难度大,缺乏对于项目的趣味性、娱乐性等特性。比较而言,球类、健美操等项目则更具有趣味性,学生练习这些项目时,感觉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进行身体锻炼,难度不太大,兴致较高,也不感觉太累,这样既掌握了简单的运动技能,身心又感到很愉悦, 还提高了健康水平,所以,学生都愿意选这些项目而不愿意选田径。

2.内容相对枯燥单调

教学内容繁杂而枯燥,各个项目衔接不直接,项目比较传统,无非是跑、跳、投,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也只能围绕这些展开,而学生自小学到初中、高中都反复地学习这其中的最基础的部分,缺乏新意,较难引起现代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起来效果不好。导致学生对田径课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以至无人愿意上田径。

3.教师的教学方法僵化、项目评价灵活性不够

由于田径的项目较多,项目本身的竞技性很强,在高校的体育课堂上,一些教师很容易将体育课当成了运动竞技场,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技术的完美,成绩的好坏,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体质客观存在的差异。

在评价方面,评价田径成绩多采用“技评”和“达标”,使学生成绩的“优”和“劣”一目了然,这使一些体质较差的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备受打击,从而对田径产生畏难甚至恐惧情绪。而那些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也不愿意单纯为了完成“技评”和“达标”而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大家对田径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愿意上课?

四、小结

要使田径这项健身价值极高的体育项目重返大学体育课堂,使广大的学生接受甚至喜欢上田径课,必须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提高学生对田径课锻炼价值的认识,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充分理解田径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和提高身体素质最基础、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激发自信、磨练意志的重要手段。

(二)教师在田径教学中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以竞技体育为内容的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将竞技性与教学方法、手段的趣味性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练习内容在充满竞争性的同时,有机地融入更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形成健身式的教学模式,从竞技体育的技术教学向培养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在寓教于乐中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作用。

(三)改革传统田径课程的评价方法,将学习效果的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相结合,阶段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等纳入评价体系,形式多样化,特别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评价标准,使田径课考核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 毕红星.我国部分高校田径课教学改革关键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4(1):67-68.

[2] 高丹.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报.2006(6).

[3] 秦婕.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发展现状的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816-818.

[4] 毕长年.对运动系田径专业学生实施综合性能力培养计划的可行性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4:527-528.

湖北课改范文第2篇

黄明安,男,生于1953年10月。中共党员。1979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获行政管理学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毕业证书;2005年于武汉大学“民商法”专业博士毕业,获武汉大学法学博士毕业证书和法学博士学位证书;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三级教授。为校级“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北中医药大学“农村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北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湖北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分委会主席,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中医药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方面:现任湖北省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副会长、副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科技专家;武汉市科技局科技专家;全国医药院校数理研究会卫生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首届教育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教育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公共管理研究会理事;湖北省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管理项目函评专家;湖北省社会科学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评审专家;《湖北中医杂志》、《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二、研究成果

主持参与了多项课题。主要为:主持完成了湖北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加强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1Y093);主持完成了湖北省卫生厅2006年“湖北省中医现状调查”课题,其成果在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08年9月出版;主持完成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研究所下达的国家软科学研究课题――“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国家项目编号:2003DGQ2B171)子课题;主持完成了湖北省教育厅200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5Z125);主持完成了“湖北省中医人才需求与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研究”湖北中医药大学校级教学研究课题;牵头完成了湖北省委、省政府重大调研课题基金项目“湖北省中医人才现状调查与现状分析”;主持了2012年度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专著项目《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研究》;主持了武汉市科技局2012年项目――“公立医院公益性质与运行机制研究”(序号21号,项目编号:201240933345);参与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参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相关政策研究”项目;牵头完成了武汉市江汉区科技局课题“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应用研究――以江汉区为例”等等。

三、主要荣誉

论文多次获得部级、省级、厅级学会奖励,如:《医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作法与思考》在2010年11月第七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重视学科建设 把握其原则和环节》,于2008年12月获全国高校管理科学论文二等奖;《加强育人环境建设,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获湖北省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1998―1999年度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等。于1991年4月被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领导小组评为“先进工作者”;1994年5月被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先进工作者”;2001年11月被湖北省卫生厅政研会评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党委书记。

湖北课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189-02

一、湖北省民办高校实施质量工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1.湖北省民办高校质量工程建设成果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后湖北省民办高校都十分重视,纷纷依托学校优势从不同方向入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他们分别从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湖北省民办高校体育质量工程建设现状

近几年,虽然湖北省民办高校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取得的成果是可观的,但通过笔者的调查,湖北省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虽然也在质量工程建设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因为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在可量化的建设成果上还是一片空白。在湖北省体育课程质量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在体育课程、教学教材的建设、教学科研团队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努力。譬如:在校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上面,我们不仅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实力,而且还需要能够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另外,在精品课程的建设方面还涉及到主持人还有主讲教师的职称、科研能力、硬件条件以及教学成果。湖北省民办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没有太突出的成果,主要原因是各个民办高校优秀师资团队水平整体不高,造成这一现象是湖北省民办高校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严重缺乏、体育教师队伍对质量工程建设不重视等因素。优秀师资队伍是由优秀的个体所组成的,要想创造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师资队伍我们就必须主抓团队建设,同时找到团队教师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每个团队成员的自身素质,使每个体育教师从自身出发找到不足并能够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这样才能使整个团队水平整体提高。

当然,影响湖北省民办高校体育在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中出成果也是有一定的因素的,主要原因是湖北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严重偏少;师生比例偏差也比较大;并且体育教师工作、训练和裁判也占据了体育教师太多的时间,导致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去实施质量工程建设。

二、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探索

在对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当中,我们主要是从监控与评价的机构、监控的方法、评价的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的。

1.监控与评价机构

一个好的运行体制必须有一个好的监控与评价机构,在对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研究当中所涉及的监控与评价机构的主要职责是:①参与监控与评价方案的制定②督促教学目标的落实③负责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④根据监控与评价结果,向主管部门提出体育教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湖北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当中还主要是单一行政管理,这一管理体制在以往的调研当中暴露出诸多弊端,所以,建议湖北省民办高校成立体育教学监控与评价管理部门,领导由系部领导担任,下面设置体育教学指导小组和体育教学督导小组并由教学管理人员负责。

2.监控方法

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是监控措施和方法是否实施得当。依据湖北省民办高校在体育教学管理方面调查的结果,提出以下几个个人建议:

2.1 建章立制,使体育教师明确教学规范及监控、评价的意义。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勇于管理创新,目的就是要调动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评价本身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因此建立健全体育教学文件,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确立教学管理规范将成为监控与评价的首要任务。

2.2重视形成性评价。

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通常包含两个环节:一是收集反应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关信息资料,二是根据信息资料所反映的教学状况做出及时反馈。体育教学督导应该经常巡视、调研(在每个学期当中至少调研3-4次),将调研当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应给系部领导,或者利用业余时间与任课教师面对面沟通,交流心得,帮助体育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体现现代民主管理的思想,而不应仅仅是在期末总结性评价时对体育教师给出一个评定分值而简单了事。

2.3重视学生评教的作用。

作为直接的受教育者,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则更直接、更客观。?①促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实行学生评教,在师生中大力提倡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效率。有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引导教师通过优化教学过程。②促使教师重视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及生活环境都各不相同,在智力、性格、兴趣、经验、生活等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而许多教师都依照老办法和老经验。实现学生评教,所有的学生都有平等的发言权,评教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应从制度上引导、促进教师工作中面向全体学生、重视个体差异。

2.4发扬民主精神,使全体体育教师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

动员体育教师参与监控与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的讨论,使体育教师充分认识监控与评价的意义,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提高主人翁意识,增强责任感。

3.评价方式

3.1 教师自评: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评定,这也是教学评定的主要途径。教师自评意味着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有助于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过程,提高教师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度,使评价成为教师自我改进、自我教育的过程。虽然教师自我评价有时会有夸大自己、评级较高的现象,但从总体上来说,教师能够做到客观地评价和对自己工作的分析,并做出改进和完善的决策。

3.2 学生评价:学生评价是一种比较民主的形式,主要有问卷调查与座谈会两种形式,它主要是通过考察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来评定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技巧、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以及沟通与协调师生关系的能力。这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教师教学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反馈意见,但是也有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的。一般研究表明,学生评价是可靠的,但并非所有的评价都有助于教学改进,而且学生评价受到班组大小、课程学科类型、教师教龄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产生偏差。因此,学生评定应与其它评定相结合。

3.3 同行评价(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价):同行评价是指由教研室或学校其他的老师对某教师的教学做出评定,这种评定的优势在于参与评定的教师相互之间比较了解,对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意图、内容、方法等以及师生的具体情况比较熟悉。因此,做出的评定比较符合实际,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同行评价一般采取教案诊断和课堂听课的形式进行。教案诊断就是从教法的角度出发,通过考察教师准备的教案目标是否清晰具体、内容是否得当、重点难点是否突出等,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课堂听课是指学校组织同学科教师相互听课,在现场观察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分。与学生评价重点在教学态度、教学技巧不同,同行评价更注重教师对本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等,一般而言,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同行评价最具权威,也最能提出中肯的意见。

3.4体育督导评价:体育督导通常由德高望重、专业知识突出的专家担任,在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性评价,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体育督导评价一般比较客观和专业,往往还能开阔教师视野,也能更准确地对教师的教学作出判断。因此体育督导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三、湖北省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原则及评价体系

基于上述认识,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湖北省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的制订中,拟确立如下原则:

1.以健康第一为指导,重视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重视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的评价。

2.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即重视学生的进步幅度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出勤、情意表现、思想品德等内容的评价。

3. 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教育的全过程,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创建学生体育课程“三评结合”的评价体系,制订符合《纲要》精神的评价内容。

4.从实际出发,激励、鞭策学生创造条件,积极进取。评价的优秀标准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即不高不可攀,又不过于迁就落后。

5.评价内容应具有代表性,充分反映课程内容中最基本的、最实用的、学生最需要的知识,避免评价内容过于专业化的倾向出现。

6.评价方法力求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结合,避免不切实际,不便操作方法的出现,把评价工作落到实处。

依据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则,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庄灵.强化课程基础建设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北京体育?大学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2:42-44.

[2]王科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J].科学研究与教育,2011,5:32-34.

[3]张华等.质量工程中高校体育教学团队的建设[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04:20-23.

[4]武卫.质量工程背景下建构大学体育课程管理文件体系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5:58-61.

[5]刘蓉等.高校体育质量工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分析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7:35-37

湖北课改范文第4篇

湖南大学历史上的近代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发端,应归功戊戌维新时期陈宝箴巡抚在湖南期间的两项重大举措,即由熊希龄筹办时务学堂和由黄遵宪草拟《改定湖南课吏馆章程》。前者是湖南第一所新式学堂(1897年10月~1899年3月),梁启超设计的《湖南时务学堂功课详细章程》,规定学生先学“普通学”(含今文经学、诸子学、中外史学、公理学及粗浅数理化学)半年,再分科学习“专门学”,包括“公法学”(宪法、民律、刑律等,及与国际接轨的交涉、公法、条约章程等),“掌故学”和“格算学”三个专业。这里的“公法学”和“掌故学”属社会科学,其实就是培养司法、行政管理和法制、政策研究的人才,与现代法学、政治学以及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和行政管理(二级学科)相对应。

失败,时务学堂改为求实书院(1899年3月~1902年2月),尽管仍然分科教学,但其内容有所倒退。一年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次年签订《辛丑和约》,清廷不得不推行“新政”,建立学部,实施“壬寅~癸卯”学制,即“钦定”和“奏定”《学堂章程》。新任湖南巡抚赵尔巽积极执行,将岳麓书院(1903年6月改名高等学堂)和求实书院(1902年2月已改名省城大学堂,1903年3月正名为湖南省官立高等学堂)在1903年冬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1903~1912)。

湖南高等学堂是湖南大学前身之一,其前期省城大学堂第一届学生有60%选送赴日留学,回国后成为新学骨干;然后是高等学堂时期,先办预科(相当于高中),1908年秋才办正科(本科),该年只招文科生,1909年开始招工科生,到武昌起义,长沙首先响应,文科生提前毕业,学堂停办,工科生改送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所学课程,文科的预科即加习法学、理财学(经济学),到本科阶段更加突出政法专业特色。从培养行政官员的角度考察,时务学堂学生除杀身成仁的众多烈士以外,有多人担任过政府或公共机构的都督、督军、教育总长、工商部总长、全国商会会长、陆军部次长等多种职务,可见效果显著。至于湖南高等学堂培养的学生,则有担任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陆军部司长、会计部长、铨叙部副部长、监察院监察使、省教育司长、教育会长、财政部次长、法制局参事、大学校长等职务的多位人士。一所地方高等学校能有这样的成绩,在全国可居先进地位。

二、近代行政学教育的发展——湖南法政学校的崛起

清末民初湖南教育界培养的中等学校以上的学生,几乎有一半是法政学校(堂)毕业,这反映了科举制瓦解前后,人们的价值取向,即转而想从新式学堂获得做官的资格,因之法政学校(堂)门庭若市,它们是湖南大学法科(内含政治学)的前身。由课吏馆到湖南仕学馆(后者存在于1904~1908,1906年附设法政速成科),再到湖南法政学堂“官校”(1908~1910),这是一支。另一方面,还成立了湖南公立法政学堂(1906~1908),湖南法政学堂“绅校”(1908~1910)。这两校合并为湖南官立法政学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一法政学校,这是第二支。还有第三支,称景贤法政学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二法政学校。第一、第二法政学校在1913年再合并为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14年,又吸收进第四支,即湖南公立法律学校(1911~1914)。这样组成的“湖南法专”就一直办到1926年,终于与“湖南工专”、“湖南商专”合并组成湖南大学(参见本文末尾所附示意图)。这些法政学校的课程,越到后面越完善,相当典型地反映了当年司法和行政管理人员所应掌握的基础和专门知识,大致分为中外文、政治历史地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农工商业政策等,必修选修共44门之多。

湖南法专培养的学生,有任内务部副部长、中共中央纪检会副书记、中国银行总经理、轻工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湖南省主席、内政部长、长沙市长、美国国会国务顾问、美国安理会顾问委员等职务的多位人物。而上述各学校校长和教师阵容之强大,是办学成功的关键,如岳麓书院院长王先谦(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即校长)、时务学堂校长熊希龄(进士,任至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兼财政总长)、中

文总教习梁启超(举人,官至北洋政府司法总长、财政总长)以及黄遵宪、谭嗣同、唐才常等多位政界名人。湖南高等学堂的校长,有汪贻书知府、彭绍宗户部主事、程颂万校长等多人。教师有王正廷(北京政府外交部长、代总理、南京政府驻美大使)等著名人士。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及其前身各校)的教师可说集中了湖南早年留学日、英、美学习政治法律经济三科的俊才。首先是几位校领导,如胡子清任财政部佥事、省府审计主委,黄右昌任北京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等,个个学有专工,行政也有实绩。教员中也人才济济,如李六如(明治大学政经系,任至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中共党组书记),以及后来任湖南大学校长的任凯南(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和李达(中共一大代表,宣传部主任,武汉大学校长)等。

三、老湖南大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台柱——各科精英毕集

湖南大学时期的校长,如李待琛(哈佛冶金博士,任至兵工署副署长)、胡元亻炎(黄兴推荐为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未就)、曹典球(省教育厅长、代省长,中南军政委员会顾问)、胡庶华(留德冶金博士,中国工程学会会长)、黄士衡(省教育厅长)、皮宗石(北大图书馆长,武大法学院长)和李毓尧(省建设厅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等,可说人人都是行政管理专家。

湖大政治系(属文学院或法学院,含兼课)的重要教师有凌舒谟(中国大学法学院长)、余楠秋(复旦大学文学院长)、陈嘉勋(湖大代校长,交通大学训导长)、黄子通(台湾“考选部”部长)、朱剑农(湖大财经学院院长,中南财经学院院长)、萧杰五(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等三十余人,绝大多数拥有留学美欧日学历,都对湖南大学行政、法学及经济管理学教育作出了贡献。到解放前夕,湖南大学这些学科在全国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和地位。这些系培养的著名学生,有甘泗淇(上将,总政治部副主任)、周小舟(秘书,省委书记)、刘彬(部长,两弹功臣)、熊清泉(省委书记、省长)、刘正(省长、省政协主席)、王向天(副省长)等。相对于同期部省级干部,他们这种专业性学历是较为突出的。

四、老湖南大学的行政管理教育以及与现代的比较

如上所论,老湖南大学时期(1926~1952)的行政管理学科,主要由政治系承担,这是完全符合国际上这门学科发展实际情况的;而法律系、经济系、教育系、商学院等也有相关的课程共同加以支撑。这个学科最初叫法科;1927年初北伐军抵长沙,国共两党依照广州办法,在湖南大学开办高级政治训练班,招原湖南工、商、法专毕业生250人予以培训;4月,省政府下令湖大改为工科大学,法商两科并入中山大学,不久发生“马日事变”,湖大停办;1928年恢复,将长沙中山大学(分校)并入,设文、理、工三科,文科一开始就有政治系和经济系,有时又合为政治经济系。据不完全统计,至1949年,政治系历届毕业生人数如下:

合计约220余人,在各系中排第6位(前5位依次是经济系、机械系、土木系、电机系、矿冶系),第7位是法律系,它在1941年才恢复,但到1949年已毕业169人。1949年全校共25系和2个专修科。而1926年湖南大学建校时,法科(含政经和法律两专业,分别有学生52人和38人)加上预科生,有176人。可见,第一,大革命后期撤销法商两科(并入中山大学)伤了一些元气;第二,1930年初,湖大定下“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程度提高了,比湖南法专时期政治系招生数减少了。另外,上台后,教育部(特别是由陈立夫控制的时期)强调发展理工科,对文科有意压缩,也是一个原因。

湖南大学政治系的课程,以初期1932年为例,必修课有政治学、英国政治、欧洲大陆政治、政治思想史、联邦政治、日俄政治、市政学、市政计划、地方政府、国际组织、中国外交史、政党论、经济学、簿记学、财政学、官厅会计、法学通论、比较宪法、民法、国际公法、刑法、行政法、社会学、中国通史、西洋通史和毕业论文。选修课有英国史、文官制度、政治地理、铁路管理、中国财政专题研究、经济地理、社会思想史、社会问题等。这表明其课程及时吸取20年代美国行政管理学改革新精神,确实是行政管理领域主要知识,又能结合中国实情,在全国先领。

法律系的课程,集中反映了法学的专精和广博,如1946年设置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保险法、罗马法、海洋法、公司法、强制执行法、犯罪学、法医学等,此外有哲学、论理学、伦理学等。其他还有不少课程与政治系相通。经济系(属法学院)的课程,以1946年为例,独特的是经济史(中国、西洋、思想)、国际贸易与金融、货币银行、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政策、所得税实务、商法等,其余不少课程与前两系相通。

由此可见,当时培养公共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这三个系(到1940年还增添了工商管理系)都发挥作用,各有其独当一面的针对性,联合起来又有其互补性。

事实上,现代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体上也是由行政学类、政治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法学类课程系列这几大块构成的。中国当代在这方面堪称权威的中山大学(拥有“中国MPA之父”夏书章)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南京大学的“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北京大学的“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也

都是优于政治学与行政学的联合(这与西方现代将其两分有区别),同时又着力加强管理学的比重。湖南大学历史上与它们的传统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北伐时期广东的中山大学向外省发展为好几所分校,今天的南京大学(解放前为中央大学)就曾叫第四中山大学(原址在东南大学),长沙也有中山大学分校,1928年并入湖南大学,此前湖南大学法商二科又并入中山大学。至于北京大学源于京师大学堂,湖南大学则源于省城大学堂,省城模仿京师办学,这是毫无疑义的(当年学部即教育部明确作了规定)。另外,当年称“政治”系而不称“行政管理”系,是因为孙中山反复宣称“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即政治含有管理之义在那时是广为人知的。

五、新湖南大学应当再造行政管理学辉煌——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本文可以看到,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算起)湖南高等学府的行政管理学教育成效卓著,启动的时间也最早,因为魏源与林则徐同样是“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郭嵩焘是第一任驻外公使,梁启超、黄遵宪都是早期学贯中西的大师,范源濂、胡子清(湖南法政专门学校主持人)等人是最早留日已经间接学到德国行政学(是美国现代行政管理学的来源)的代表,湖南留日、留法、留俄的人数在全国居最前列,大多成为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最得力的执行者,等等。当前中山大学宣称其行政管理学科“源于1906年广东法政学堂的行政本科,1924年孙中山创办广东大学(引者按:孙中山1925年初逝世,该校改名中山大学)将其并入,使之成为后来中山大学的政治学系”(引自现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MPA教育中心主任、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核心成员王乐夫教授2001年7月答人民网记者问)。这与本文所述湖南法专和湖南大学的先后关系何其相似!何况,如本文所指,时务学堂更早在1898年就已经开设了“公法学”专业,可以说真正走在全国最前列!

现在,全国拥有行政管理学硕士点的高校共22所,即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北京行政学院、吉大、东北大、南京大、复旦、上海师大、武大、华中师大、中南财大、郑大、厦大、浙大、中山大、深圳大、川大、西北大、公安大学。而博士点只有3家,即人大、复旦、中山大学。

从这里看到,只有几所原来的理工科大学跻身上述行列,捷足先登。而象湖南大学这样的原(机械工业部)部属大学,一般已发展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前者在湖大已达到博士后流动站层次,且MBA排名列前十几位,并首批开办EMBA高层次教育;湖大北校区(原湖南财经学院)的加盟对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又有新的整合,近年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创立了行政管理学本科专业,引进了一批专业人才,也增强了政治学、社会学的力量,南校区前进学院近六年来办过多批全国、本省的行政干部培训班。这些宝贵的资源应当在行政管理和政治学硕士点和MPA的培养资格的获取上统筹安排,形成合力。(按:在本文撰写和审校的一年期间,2003年3月26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已正式挂牌,采取超常规发展方式,下设三系一所,聘请夏书章先生任高级顾问,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王邦佐教授出任院长。30名专职教师中已有3位博士生导师,20余位正副教授,将迅速跻身全国重要培养基地之林。这可以告慰前人,并成为本文最好的注脚)

[参考文献]

[1]何长胜.湖南大学校史(上册)[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2].[M].:,2000:92-112.

[3]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60.

[4]郭济.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建设及其发展[DB].公共行政园地.,2000-05-04:1-4.

湖北课改范文第5篇

秦尊文研究员,1961年7月生,湖北荆门人,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经济学博士,国家社科基金初评委员,湖北省社科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带头人,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北省文化产业商会(中国文谷)专家委员会副主席,武汉赛马研究中心主任,成都市马术协会顾问。2008年2-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作为高级学者访问美国。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城市经济、赛马经济。发表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共计300多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主持过《城郊型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研究》、《FDI的技术扩散效应与湖北的科技引进战略》、《中国竞猜型赛马研究》、《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改革问题研究》、《湖北省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等部省级重要课题研究。还主持和参加了省内外一系列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规划及产业规划的制订、修编和评审。代表作有《小城镇道路:中国城市化的妄想症》、《小城镇偏好探微》、《论城市规模政策与城市规模效益》、《首位城市与捷夫法则的验证――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合》等。《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研究》(2007)、《城市群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2009)分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主要学术观点:近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化方面,对城市的规模效益有一定见解,对我国目前所谓走小城镇道路的城市化观点和政策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小城镇,大战略”作为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一大战略无疑是正确的,但将此作为我国城市化战略重点和战略方向则是完全错误的;至于现行的《城市规划法》中“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提法已经过时,应予废除。因为“抑大崇小”的城市规模政策,不符合新世纪城市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城市形成合理的规模,从而不利于取得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规模效益。他被著名的“中国通”、日本早稻田大学商学院教授宇野和夫称为中国反对走小城镇道路的“代表人物”。在湖北省的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布局方面,秦尊文也有较深入研究,其成果被省委省政府决策采纳。2001年7月,他向省领导提出由于湖北省人多地广、地域上东窄西宽,而省会武汉又偏于鄂东,客观上需要在西部地区有一两个城市当武汉市的“二传手”,建议在发挥武汉这一全省中心城市龙头作用的同时,还要确立“省域副中心城市”。2002年5月再次明确提出放弃“一特五大”战略(湖北省委省政府上世纪90年代初制定的战略:重点发展武汉这一个特大城市,并将荆州、黄石、襄樊、宜昌、十堰5市发展为大城市),改为“一主两副”战略,集中精力建设一个全省主中心城市武汉,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宜昌。2002年7月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名义再次向省领导专文建议,在全省进行“一主两副”布局,实施“省域副中心战略”,并围绕“一主两副”建设三个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宜荆荆城市圈,襄十随城市带。得到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的批示和肯定。其“一主两副”战略已被湖北省政府采纳后,形成的《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已于200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施行。秦尊文研究员关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论述,后被理论界称为“省域副中心理论”,并被一些省份应用到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或城市发展战略中。如2005年12月江西省将九江、赣州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此后河南洛阳,四川绵阳,山西晋中,广西柳州,湖南岳阳、常德、邵阳,甘肃酒泉-嘉峪,广东湛江-茂名等,分别被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或“自治区副中心城市”。

从2002年元月参加武汉城市圈的最初酝酿以来,秦尊文研究员一直持续进行武汉城市圈研究。2002年2月秦尊文研究员主持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关于武汉城市圈的课题研究(省社科院重大课题),2002年3月参加了由殷增涛、叶金生、陈文科负责的第一个武汉城市圈研究官方课题研究,2003年参加了省政府关于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文件草拟座谈和修改工作并对“武汉城市圈”的定名发挥了关键作用,2004年9月至2007年12月作为主要编制专家全程参加了《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的编制及其《纲要》的撰写,2008年以来参加了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专项规划的相关研究工作。并多次参加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中央国家机关在京或在汉召开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主体功能区专家座谈会。

秦尊文还是中国内地第一位研究赛马的经济学者,其研究成果不少被决策层采纳,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