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湖北二师

湖北二师

湖北二师范文第1篇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15年艺术类校考分数线已公布,具体内容请各位考生查看如下,尽请关注!

专业名称 江苏 甘肃 广西 湖南 山西 美术类 317.333 302 296   312 音乐学 76.04 79.09 80.823 78.203 78.93 音乐表演(声乐方向) 80.35 80.2 81.785 79.03 79.195 音乐表演(舞蹈方向) 75.9 73.505 74.285 80.535   音乐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 87.5     90.75 88.333

湖北二师范文第2篇

(一)传承民间音乐是地方师院办学特色的体现。

办学特色,即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一所学校办学优势和特性的总和。个性化是当代高校办学的一个特点。所谓“个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一所大学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个性)主要由“物质形态、组织形态、观念(精神)形态三部分构成。观念形态的部分主要指大学的办学理念、目标、校园精神(文化)氛围等。

(二)传承民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的优势。

地处湖北地方师院的学生们,从小受环境、家庭的影响,对方言十分熟悉,对歌词及民间音乐语言语调更为亲切,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湖北民间音乐。《钢琴》是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受众最广的课程之一。

二、地方师院师钢琴教学中的传承规划

民间音乐的传承就是民间音乐的应用实践活动,即把民间音乐应用在某个平台或某个载体上,通过此平台或载体使其存活、延续和发展。笔者大胆设想,湖北民间音乐的传承,需要一个全面的平台,向外界广泛的传播。

(一)湖北民间音乐钢琴作品创作的传承。

就笔者目前收集的资料来看,湖北钢琴音乐的创作不是很多,仅有民歌改编曲《崔咚崔》、崔维的《洪湖赤卫队幻想曲》、叶露生的《三峡素描》、韩民秀《洪湖水》、王建中《洪湖水浪打浪》,何思润《武汉组曲》,韩民秀《洪湖水》、邱刚强《龙船调》、孙以强《洪湖水浪打浪》等。

(二)湖北钢琴教学的传承。

在教学中,要加重对湖北音乐钢琴作品的布置与教授。选择有代表性的曲目作为对象,使学生在钢琴作品中,通过哼唱、弹奏,学习不同演奏手法、技巧、将风格、调式、演奏技巧凸显鲜明的湖北特色。

(三)湖北钢琴音乐的传播。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传播这种行为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传播就是一个把信息从信源传递给受者的过程。”如今,网络传播在中国是一种大众传媒的重要方式,笔者从调查中发现,湖北民间音乐在网络上运用非常少,仅有一些简单的文字介绍和图片,连相关的器乐音频、视频文件资源都稀少。

三、结语

湖北二师范文第3篇

摘要 为了解进一步推广太极柔力球向全国的发展。本文以湖北省普通高校太极柔力球运动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对湖北地区普通高校太极柔力球运动开展的优势经行调查分析。以此起到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 湖北 高校 太极柔力球 优势

一、前言

太极柔力球创始于1991年,由白榕教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尝试把太极拳的一些动作与网球羽毛球的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太极式的球类运动——太极柔力球。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新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是由运动者手持一种特制的拍子,该拍子是由一个拍柄和一个拍框组成,拍框内有一个能起缓冲作用、带风孔的橡胶软面,通过用弧形引化的方法将球抛来抛去。它可以二人对抛、单人独练、几个人互传或隔网竞技,以达到健身、娱乐、表演和竞技的一种运动项目。在高校体育新课改背景下,加快太极柔力球运动等新型体育项目的课程建设,丰富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前高校体育新课改的成败。为此,本研究就是在深入调查湖北地区高校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现状,分析湖北地区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优势。为推广太极柔力球的发展做应有的贡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湖北美术学院资料室等馆藏图书以及电子资源,广泛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借鉴并研究湖北省普通高校太极柔力球开展的优势。

(二)专家访谈法

对湖北省从事太极柔力球项目的教练员、教师、学者和专家拜访,对一些与研究有关的问题咨询,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建议。

(三)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特点与需要,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教师问卷、另一部分为学生问卷,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符合统计学要求。调查对象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等12所开设太极柔力球的高校的在校体育教师和大学生。

三、结论

(一)湖北地区部分高校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较早,能够给其他高校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提供借鉴与参考。早在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就率先开设了太极柔力球公共体育选修课,这在全国也最早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的学校之一。华中师范大学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加之,华中师范大学本身就是培养师资的前沿阵地,这无疑给其他高校开设太极柔力球运动提供了强劲的后备人力资源。其太极柔力球人才培养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二)湖北地区普通高校有一流的太极柔力球专业教师。华中师范大学是湖北地区最早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的学校,该校太极柔力球教师李恩荆曾夺取过全国柔力球比赛冠军,在李恩荆老师的培养下,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诸多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李恩荆老师作为华中师范大学太极柔力球专业教师,具有一流的太极柔力球运动水平,为培养一流的太极柔力球教师提供了基础,这本身就是湖北地区的一种潜在优势。

(三)湖北地区普通高校分布较为集中,特别是重点高校,基本上坐落于湖北省会城市——武汉市。湖北地区大部分普通高校都聚焦在武汉市,这为湖北普通高校共同发展太极柔力球运动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分布集中可以更好地共享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也为湖北地区普通高校之间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和表演提供了地理优势。

(四)湖北地区普通高校领导非常重视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自从太极柔力球运动走进湖北地区普通高校校园以来,湖北地区普通高校的领导就显示出对太极柔力球课程建设的重视。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该校校领导及体育部领导为了提高本科体育教学质量,专门成立领导班子加强对体育课程的建设,太极柔力球作为一门新兴课程,也因此备受重视。

(五)湖北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喜爱太极柔力球运动,为太极柔力球在高校开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群众基础。对湖北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如图:有62.4%的大学生选择“非常喜欢”太极柔力球运动,选择“比较喜欢”也占10.1%,持“一般”态度的占16.4%表示“不喜欢”和“很不喜欢”的分别仅占7.9%和3.2%。由此可见,在湖北地区普通高校中太极柔力球运动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这将成为湖北地区普通高校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推广的坚实力量。

四、建议

(一)加大投入力度,湖北地区高校应积极修建太极柔力球专门的场地,增加太极柔力球器材的投入,保障大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太极柔力球运动场地和器材。

(二)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形式各样的媒介在高校内宣传太极柔力球运动,以提高大学生对太极柔力球的认知水平,激发大学生参与太极柔力球的热情。

(三)加强职业培训,对从事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专职或兼职教师应强化技能培训,以提高其从事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曾成.AdobePremierePro2_0制作篮球教学视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14.

[2] 宋丽.普通高校太极柔力球选项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2):144-145.

湖北二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湖北经济;高职教育

一、引言

我们先从湖北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探讨,湖北省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特别是近10年,经济发展比较平稳,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4%(见表二),2008年,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1330.38亿元,增长率为13.4%,表现了高速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省经济规模迅速增加,10年间,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02%、12.87%、11.13%(见表三)

数据显示,湖北省第二、三产业比重呈逐年增长趋势,是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是近几年国内制造业正在向中西部地区实施产业梯度转移,以及“中部崛起”、“1+8”城市圈政策的实施,更促进和加快了整个省份工业化的进程。《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十一五”期间,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确定了4个目标:做强做大支柱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和提升服务业;发展和完善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以培育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石化、食品和纺织6个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支柱产业为重点,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现代制造、网络通信、纺织、生物制药、电子商务和航空服务等行业将会有大的发展。

二、湖北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特点

(一)技能人才供给总量不足

但是随着我省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从总体上看,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当前,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增强经济社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开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湖北劳动力数量、质量及层次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湖北高职教育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因此,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07年8月17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鄂办发[2007]23号)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湖北省2008年2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表明,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求人倍率较大的是高级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其求人倍率分别为1.91、2.09、1.55,出现有了岗位而无合适人选的尴尬。

另外,湖北省劳动和保障厅子课题《关于湖北省高技能人才短缺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报告显示,根据我省劳动力市场监测数据回归分析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上初、中级工的需求比重和求人倍率,将分别以每季度0.001%和0.014、0.008%和0.023的速率缓慢提升,而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需求比重和求人倍率,则分别以每季度0.001%和0.013、0.003%和0.036、0.002%和0.009的速率缓慢下降。也就是说,即使不考虑由经济动态发展所伴生的高技能人才需求,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也需要分别平均增加15.6%、49.4%和64.6%的供给量,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加快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步伐,就是到2010年这种供求结构失衡、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也难以改变。

由此可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任务繁重,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迫切。湖北省经济及人力资源的现状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二)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湖北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力量

近10年来,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已成为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力量。到2007年底,湖北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已经达到48所,占湖北高校数量的55.81%;高职在校生28.61万,占湖北省高等学校在校生总量的19.73%;2007年湖北高职高专学校招生人数为11.42万,占当年湖北普通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25.19%。

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在我省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到了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为保障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湖北省人民政府及相关部委颁发了一系列的文件,为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其中重要文件有:《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鄂政发[2006]23号)、《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实施湖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鄂高教[2008]9号)、《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通知》(鄂高教[2008]29号)。这些文件对高职教育在我省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给出了明确的描述,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终结了长期以来的“层次与类型”之争。文件还对我省高职院校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指导,明确了我省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规定了“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我省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三、湖北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与职业、行业要求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推行双 (多)证书制度,促进就业。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计划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使学生考取一种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不仅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加强科研建设工作。加强横向项目的融合与发展,锻炼师资队伍建设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从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角度,正视现实,立足其位,高瞻远瞩,明确定位,在高职领域争创一流。

办好高职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内涵及外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为了满足如上这些要求,必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同时,要开放办学,促进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湖北二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均经费;校际差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4(c)-0103-03

教育的均衡发展,一直是教育理论界乃至全社会讨论的比较热烈的一个问题。教育均衡化是相对于不均衡而言的,教育不均衡发展在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但是义务教育阶段不均衡表现的更为突出。无论是地区之间、省际之间、县际之间还是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差异都是非常大。这些差异无疑给实现教育均衡化和教育公平提出了巨大难题。为了攻破这一难题,研究义务教育经费差异现状以缩小差距尤为重要。

一、样本和数据

本文数据来自于两个方面。

北京XX区小学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市义务教育生均成本测量”课题。该课题涉及到XX区118所小学,然后从中抽取8所小学。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8所学校2006年财务报表和学校基本情况调查表。

湖北XX县的数据来源于“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研究”课题。数据资料来源于各学校提供的2006年学校财务报表和学校基本情况表,以及学校校长填制的《学校情况调查表》。

文中所选择的样本小学为财务报表数据比较完整的8所小学;然后把这些小学按照生均事业费高低依次分为三组:2:3:3。

本文分析校际间教育经费差异指标有三个:生均事业费、生均人员费和生均公用费。因为生均人员费和生均公用费共同构成了生均事业费,所以文中主要分析指标是生均事业费。

二、两地样本学校生均经费差异比较

北京XX区和湖北XX县的各8所学校的生均事业费、生均人员费和生均公用费如表1。很直观看出,北京XX区的三项生均经费远大于湖北XX县。

但本文重点是分析两个地区内学校间教育经费差异的异同,以及教育经费差异的影响因素异同。在分析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时候,选用绝对指标(均值、极差和标准差)和相对指标(极差率和变异系数)。两个地区三类教育经费差异指标汇总如表2:

从绝对差异指标来看,北京XX区的8所学校的三类生均经费的三个指标都比湖北的8所学校大;从相对差异指标来看,北京8所学校三类生均经费的两个相对差异指标都比湖北8所学校小。我们可以得出结论,2006年湖北XX县样本小学的校际间生均经费差异比北京XX区的样本小学校际间的生均经费差异更大。

对北京XX区而言,无论从极差率还是变异系数,在三类经费中校际间生均人员费的差异都是最大的。对湖北XX县来说,从极差率看,在三类经费中校际间生均公用经费的差异是最大的;从变异系数看,在三类经费中校际间生均人员费差异是最大的。

三、两地样本学校生均经费来源差异比较

对北京XX区和湖北XX县的各8所学校的生均事业费、生均财政拨款和生均单位自筹的差异指标进行对比,如表3所示,来进一步分析两地校际间生均经费来源渠道差异。

从表中看到,在比较绝对差异指标时,北京XX区比湖北XX县大;在比较相对差异指标时,北京8所学校的生均财政补助的极差率为3.17,湖北的为2.85,则前者大于后者;北京的变异系数为0.49,湖北的变异系数为0.437,前者也大于后者。北京8所学校的生均单位自筹的极差率为2.19,湖北的为7.7,后者远大于前者;北京的变异系数为0.23,湖北的为0.886,后者也远大于前者。

所以,北京校际间生均财政补助的差异大于湖北的,校际间生均单位自筹的差异要远小于湖北,造成北京8所学校的校际间生均事业费差异要小于湖北。

四、两地样本学校校际生均经费差异影响因素比较

影响校际生均经费差异的因素包括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学校规模和生师比。以下来比较两地校际间教育经费差异影响因素的异同。

(一)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影响的比较

对一个学校来说,占生均事业费比例最大的是生均人员费,但是不同地区的生均人员费对各自的生均事业费的影响程度是不同。把两个地区的生均人员费占对应的生均事业费百分比汇总,如表4所示:

从表4中看到,两个地区的生均人员费占生均事业费比例都在70%以上,但是按照学校分组后,可以看到,在北京XX区的三组学校中生均人员费占生均事业费比例都高于湖北XX区的生均人员费占其生均事业费比例。这些证明了北京XX区的生均人员费对其校际间生均事业费差异影响大于湖北XX县生均人员经费对其校际间生均事业费差异。因此,要缩小校际间教育经费差异,北京XX区应该比湖北XX县更关注校际间人员经费差异。相反,湖北XX县应比北京XX区更关注校际间公用经费差异。

(二)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影响的比较

在分析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对校际间教育经费影响时,已得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生均财政补助。但是两个地区的生均财政补助对校际间教育经费差异影响还有很大不同。把两个地区财政补助占教育经费百分比汇总如表5:

从表中发现:北京XX区的财政补助的比例远小于湖北XX县的财政补助的比例,说明财政补助对湖北XX县的校际间教育经费差异影响大于对北京XX区校间教育经费差异影响。

(三)学校规模与生师比影响的比较

在进行研究中没有发现学校规模对生均经费有显著影响,但发现生师比对生均事业费有显著的影响。两个地区各8所学校的生师比如下表:

在表6中,两个地区生师比的数值基本接近。从分组后看到,在第一组中,北京2所学校的生师比大于湖北2所学校的生师比;在第二组和第三组中,北京学校的生师比大于湖北学校的生师比(除了学校编号为08的外)。把两个地区的8所学校生师比与生均事业费拟合在曲线图上,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北京XX区的8所学校生均事业费曲线坡度远大于湖北XX县的,北京XX区校际间生师比少许变化就会引起校际间生均经费很大的波动,而且这种波动北京XX区要远大于湖北XX。因此生师比对校际间生均经费影响,北京XX区大于湖北XX县。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比较北京XX区样本小学和湖北XX县的样本小学校际间生均经费差异及影响因素,我们发现:

(1)北京XX区和湖北XX县校际教育经费差异都是非常大的,两个地区学校的生均人员费大小与学校生均事业费大小保持高度的一致。

(2)北京XX区学校间生均人员费差异是最大的,生均公用费差异是最小的,而湖北XX县校际间生均公用费差异是最大,生均人员费差异是最小的。

(3)湖北XX县的校际间的生均经费差异大于北京XX区的校际间生均经费差异。

(4)北京XX区的校际间生均财政补助差异大于湖北,而生均单位自筹的差异要小于湖北。

(5)生均人员经费对北京XX区校际间的生均事业费差异影响大于湖北XX县。

(6)财政拨款对北京XX区校际间的教育经费差异影响大于对湖北XX县,单位自筹与此相反。

(7)生师比对校际间生均经费差异的影响,北京XX区大于湖北XX县。

(二)政策建议

1、加大对湖北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为了缩小湖北XX县和北京XX区之间在财政补助的差异,中央政府、湖北省级政府以及县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小学义务教育投入,应当确立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在公共财政中优先地位,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拨款力度,真正做到《教育法》中规定的“三个增长”。

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了缩小北京和湖北两个地区校际间教育经费差异,可以采用逐步调整教育经费使用和支出结构。

3、增大学校自筹教育经费渠道和能力。为了缩小校际间差异,无自筹能力或者自筹能力差的学校,除了依靠政府对其教育投入的转移支付政策外,也必须增强自己自筹经费能力。

作者单位:上海杉达学院嘉善光彪学院

参考文献:

[1]Alexander,N.A.Race,Poverty,and the Student Curriculum: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s Policy[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2,39:675-693

[2]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秦宛顺,厉以宁.教育投资决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

[4]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0

[5]东北财经大学课题组,财政投入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地区差异,[J].2004年第3期

[6]金黎明,沈百福.教育投资地区差异和政策[N].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2000,(11)

[7]潘天舒.我国县级义务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0,(4)

[8]沈百福.义务教育投入的城乡差异分析[J].教育科学,2004,(6)

[9]吴春霞.中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科学,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