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范文第1篇

【《芦花荡》】

一.积累运用

1.A

2.(1)犁铧黎明梨树(2)船舱沧海抢劫(3)烧水阻挠浇花

(4)树梢稍微俏皮(5)穿梭俊美疏浚(6)竹篙蒿草嵩山

3.(1)渗——惨林林——淋淋(2)窜——蹿窜——蹿

(3)末——抹(4)错——措

4.(1)心里描写(2)肖像描写

5.C

6.B

7.撑奔着飘

8.示例:让我们做根的事业吧,把养分输送给叶和花。

让我们做土的事业吧,把千万棵花孕育的根深叶茂。

9.B

(二)阅读鉴赏

(一)1.“一声一声想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这个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老头子内疚到了极点,痛苦到了极点,他感到耻辱,无地自容。

2.因为他感到自己没有顺利完成任务,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觉得没脸见部队。与“过于自信与自尊”一句照应。

3.衬托老头子因女孩受伤而自责、失落的心。飒飒的风响正像老头子不平静的心。

(二).“苇叶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捉鱼用”(眼前看见到的苇是实写);“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回事苇的世界”(想象和联想的苇,则是虚写)。

作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把人和苇紧紧结合在一起,既富有地方特征,又把斗争的环境和斗争的场面交融在一起,使形象鲜明,象征意义更加具体突出。

2.荷塘朱自清知识海洋

3.仇恨是一个:根据地人民对日本鬼子切齿的仇恨:爱是一个:老百姓对子弟兵的关心爱护:智慧是一个:巧妙掩护干部免遭敌人搜捕。这句话突出了采蒲台妇女们仇恨日寇、爱护战士、机智勇敢。

4.D

【《蜡烛》】

一.积累运用

1.(1)fú(2)jiào(3)pǎi(4)lì(5)pú(6)yè

(7)xīn(8)jū(9)chàn

2.fú拂晓fú仿佛lì瓦砾shuò铄金

là蜡烛là腊月jié竭力xiē歇息

3.(1)精神疲乏,气力使尽,形容高度疲劳。

(2)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长久流传,永不磨灭。

(3)严肃而恭敬

4.×√×√√

5.略

6.A

二、阅读鉴赏

(一)1.表现了敌人的凶残,表明“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老妇人不顾危险埋葬战士的爱心。

2.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的悲痛,情感都郁积于心,很想说出来。

3.“直着身子”是因为她的年老,不能匍匐,也不能快跑。

这一举动表现出老妇人“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的内心活动。

4.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不能让你孤零零地独自在这儿。(答案不)

(二)1.一位德国母亲收留交战的美、德士兵。平安的度过了一个圣诞夜。

2.“这回事”指相互为交战双方的这一事实:“孩子们”指德国兵和美国兵。

3.母亲亲眼看到不共戴天的敌人能够友好的相处,非常高兴,她相信两国人民之间没有仇恨,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的,所以很“激动”。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勇敢、慈爱、富有同情心、有着博大胸怀的人。虽然她是德国人,但她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她痛恨战争,渴望和平。因此,当美国士兵像向她求救时,她才会置生死于度外,毫不犹豫的收留他们,并杀掉家中的公鸡来款待他们。这位母亲是伟大而可敬的。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1.jǐyǔ琉璃fàláng

缭hài曦瞥jiè箧

2.(1)CDAEB(2).BC(3).A

3.提示:任选文中的句子,注意对美法联军的“赞誉”是反语,反话正说。

4.击败——打败大胜——小胜力挫——力克

5.不可名状仿佛

6.B

二、(一)1.亚洲文明的代表或亚洲文明的象征。

2.总评,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3.因为圆明园是幻想艺术的代表作,用“诗人”修饰“建筑师”是为了强调其富于幻想的特点。

4.凸显出侵略者行径的野蛮。

5.圆明园虽然当时是*,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

(二)1.(1)在这里体验品味、领悟、研究的意思。

(2)这里运用了借喻,指圆明园被焚毁。

2.第一部分总的介绍圆明园的美丽,却被英法联军焚毁;第二部分具体介绍“大水法”这一景观;第三部分具体写汉白玉的精神。

3.文中用圆明园的“原本”的样子和现在的残骸进行比较,以此来英法联军的卑劣行径。

5.“他觉得这奇观不应该在不文明的大清帝国,他觉得中国人不配享受这大水法。”这里刻画了英法使臣马戛尔尼阴暗丑陋的内心世界,他的骄横,他的强盗逻辑,他的贪婪卑劣的心理都很具有代表性。文章通过对此人的描写,来揭露西方列强的本质,使人窥见了历史的悲剧皆源于罪恶的心理。

6.赞美汉白玉宁愿粉身碎骨,也不苟且偷生。实则赞颂中国人的气节。

【《亲爱的爸爸妈妈》】

2.(1)键——健(2)型——形(3)溶——融

3.(1)CBA(2)DACB

4.(1)排比(2)设问(3)比喻(4)拟人

5.B

二、(一)1.孩子们被残杀前上课的情景。写出了孩子们的生命活动,寄托人们对孩子们的怀念和对法西斯灭绝人性的暴行的控诉。

2.“世世代代”‘人’字加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及生命的尊严。

3.作者是华裔作家,一颗“中国心”使她联想起南京*,联想到自己的同胞曾经经历过深重苦难,也表明和平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向往的,全人类都要警醒: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了。

4.略

(二)1.C

2.D

3.表现了人物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4.不矛盾。踏实自尊自爱的人,他之所以偷食物是迫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

5.C

【《阿长与》】

1、积累运用

1.惶lǔ悚dan琐shuāng慕hai诘pīzēng炙

2.A

3.(1)辟头(2)渴慕(3)震悚(4)疏懒

4.B

5.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6.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敬意逐渐淡薄直至完全消失

二、阅读鉴赏

(一)

1.第一层(第1段):写作者给阿长说《山海经》。

第二层(第2~5段):记叙阿长买来《山海经》及作者的感受。

第三层(第6段):写《山海经》是我心爱的宝书。

2.表现“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

3.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我爱戴。

4.因为对这四本书“我”曾经那么“渴慕”“念念不忘”而没法得到。如今,却由一个自己不抱任何希望的人买来了,当然会视为宝书了。

(二)

1.都给别人做佣人,都有着凄苦的人生,都有善良、质朴、宽厚、仁慈的品质,任劳任怨。

2.老哥哥勤劳、善良、正义,同事还具有质朴、宽厚、仁慈的品质,而且任劳任怨。

3.老哥哥在“我”家辛辛苦苦劳累了一声,却常挨骂,看祖父的冷脸,人老体衰时背祖父赶出大门。

老哥哥走时,“我当时的心比老哥哥的心还不好过,真想给老哥哥讲讲请,可是望一下祖父的脸,心又冷了”。

4.“我”热爱、同情、惦记、怀念老哥哥,对老哥哥有这深厚真挚的感情。

【《背影》】

2.(1)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2)凄惨暗淡,不景气。

(3)犹豫。

(4)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3.(1)√(2)×(3)√(4)√

4.D

5.A

二、(一)1.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因为他爱子情切,别人去不放心。

3.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4.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表明“我”痛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二)1.jǐlùxiǎngbó

2.为下文写那位父亲托孩子骑在自己的脖子上看电影做铺垫;同时也是与后文形成对比,今昔相比照,父亲由年轻的电影迷变成“不想凑什么热闹”的老人,由那时能托起我看电影的健壮变成了如今的花白头发的驼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范文第2篇

一阵辽远的鸡啼,唤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公公早早地露出盈盈的笑脸,我和姐妹们从香甜的梦中醒来,惬意地伸着懒腰,呷一口清淳的甘露,一股甜味直入心脾,好爽啊。今天,我可要好好和姐妹们比一比,看看究竟谁最美。

“先生,您打算到哪儿去?”“我还能到哪儿去,这偌大天地,哪里是我家啊?你就顺着江往下划吧”“好嘞,先生可要站稳了。”“啊,好美的莲花啊。船家,你把船划过去吧。”“哗——哗——”船渐渐近了,我和伙伴们不由好奇地打量着船头那位先生,只见他面容清瘦,眉间好似藏着无尽的忧愁,他头戴一顶高帽,腰悬一柄长剑,洁净的衣服上佩戴着幽兰、香艾,好一位高洁的谦谦君子!

他凝神地盯着我们,灼灼的目光渐渐透露着一种坚强,嘴里喃喃道:“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只听得我们脸上热乎乎的,心中有说不出的感动。

调皮的雨水从天而降,我和妹妹们仰起头,迎接着这帮小调皮,好久都没享受这么畅快的淋浴了,真舒服。

“老爷,夫人叫您回去用膳。”“你叫夫人先用,不必等我。”爱莲亭内,那位周老爷正傻傻地瞧我们呢。

唉!这人真怪,用俸禄挖了一个水池,请来我们众姐妹落户,将水池取名叫“爱莲池”,还在旁边修了一座“爱莲亭”。每天下班回家,他们都要来到池边看望我们,有时拿着一本书,有时泡上一杯茶,有时则在亭中写写画画,总要呆上很久很久。

“老爷,您怎么还在这哪,饭菜早凉了。一有空就往这跑,难道看莲花可以看饱肚子不成?”“夫人,你有所不知,这莲花可是我的最爱。你看,他们立在水池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简直就是一位‘花中君子’啊。”“什么君子不君子的,快回去用膳吧,我的老爷。”“小的遵命。”

一阵爽朗的笑声传来,我们也不由抿着嘴笑了起来……

这几天天气有些郁闷,池塘里一丝风也没有,青蛙也有气无力地唱着慵懒的调子,小路边的路灯闪着昏黄的光。

“吱——嘎”小路上出现一个人影,被路灯拉得很长很长,来人渐渐近了,哟,这不是朱先生吗?他低着头,背着手,在昏暗的小路上慢慢地踱着。

我们静默着,惟恐打断朱先生的思绪。终于,他停下脚步,凝视着我们,道出了心中的惆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范文第3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一单元 亲近文学

一 为你打开一扇门

二 *繁星

三 冰心诗四首

四“诺曼底”号遇难记

五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泰戈尔诗三首

写作 有感而发

语文实践活动 我爱文学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二单元 金色年华

六 往事依依

七 幼时记趣

八 十三岁的际遇

九 *伟人细胞

诵读欣赏 现代诗二首

写作 说真话,抒真情

口语交际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名著推荐与阅读 《汤姆 索亚历险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三单元 民俗风情

十 社戏

十一 *端午日

十二 本命年的回想

十三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

*我的思念是圆的

诵读欣赏 对联六副

写作 从生活中找到“米”

语文实践活动 走进图书馆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四单元 多彩四季

十四 春

十五 三峡

十六 济南的冬天

十七 *夏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写作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口语交际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五单元 关注科学

十八 斜塔上的实验

十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十 *宇宙里有些什么

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

诵读欣赏 《论语》八则

写作 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 模拟科技新闻会

专题 狼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六单元 奇思妙想

二十二 天上的街市

二十三 *七颗钻石

二十四 蔚蓝的王国

二十五 皇帝的新装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附录一 应用问示例

附录二 名家书法赏析

附录三 字词表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知识要点

b《社戏》作者是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有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文体裁是小说,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行文,详写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戏后的余波。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无私的美好的品德,展示了自由自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b《端午日》节选自《边城》,作者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本文以时间为序,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略写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三种习俗,龙舟竞渡写得最详,赶鸭竞赛次详。表现茶峒人淳朴的民风和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b《本命年的回想》作者刘绍堂,现代作家。本文体裁是散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十件事,再现了京郊运河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b《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唐代诗人。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不仅指庭中桂花,也有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反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若改为“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b《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宋代诗人。上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b《我的思念是圆的》节选自《艾青全集》,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此诗写于艾青晚年,因亲人朋友多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诗人写此诗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猜你感兴趣:

1.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目录

2.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目录

3.初一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4.2017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 教材 古代 送别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人们会产生迥异的特殊感慨。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指出:“唐人好诗,多在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因此历代的文人墨客抒发离别之情的诗作很多,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送别诗名篇。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大约有五首古代的送别诗,本文主要分析这些送别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对相关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内容

同为古代送别诗,不同诗人笔下抒写的内容是不同的,从中反映出其特殊的感情体验与人生体悟。下面我将从诗歌选用的景物、抒发的情感以及其中蕴含的美好祝愿三方面对送别诗的内容进行研究。

1.对送别的景物与环境的描写

在离别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境中,诗人往往会借助身边的事物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同时,由于诗人对事物的感知以及创作特色的不同,他们选用的景物也会有所差别。

有的古代送别诗的景物和环境于水路、水边有关,李白就善于在离别时摄取眼前的流水,移情并寄情于流水。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一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出蜀不久,便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将要去广陵,他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李白选用了“孤帆”、“长江”、“天际”等景物,此皆诗人远望的景色,写出友人别后的情境,正如后人所说“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在言外。”长江向天边流去,诗人对朋友的牵挂也随江水一起流向天际[1]。由此可见,景是情的体现,不同景物的选用表现出诗人离别中复杂特殊的情感。

2.抒发依依不舍与眷恋之情

虽说这些诗人作诗时选取的景物不同,使得作品风格迥异或是自成一派,但也都脱离不了性情中人的队伍。其送别诗中所蕴的朋友情谊从诗词中溢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或直露不掖,或委婉曲折,使人感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直观看来,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然而诗人意不在景,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此外,我们能够在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中感受到一种诗意的离别;也能够从李白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到他在送别族叔李云时的那份不舍。

3.对友人的由衷赞美与美好祝愿

离别时分,文人多伤感之情,而有时,诗人们心胸又是那样地豁达,他们反客为主,劝慰友人。在《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值得我们关注。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汉代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其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提及“小谢”(即谢I)诗清新秀发的风格。而李白在此提及,是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并、称许李云,表达了对族叔李云的由衷赞美。[2]王勃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年级上册)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诗人在临别前劝慰友人:不要像一般儿女一样伤感,只要你我心音相通,为真知己,即便身各天涯,不是也像身居相邻一样吗?诗人的豁达、豪迈之情从其对友人的劝慰语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同时也寄予了一份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3]。同样的,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中末句“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对荷花极尽赞美之词,看似写景,实则以荷花喻友人,委婉表达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二.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艺术

除了古代送别诗中的内容,这些诗的艺术表现也是值得关注的一部分。如诗中现实主义是如何体现的,每首诗的艺术结构又是如何,以及诗人采用的写作手法等问题都是需要探讨的,下面我将来具体谈谈。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多变的艺术结构

古代诗词的创作,诗人多采取现实主义的写实方法对身边的景与自身的情进行渲染描写。而在古代的送别诗中,更是不缺现实主义的运用。现实主义诗歌指的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这一类型的诗歌作品。一般说来,这类诗歌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与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古代的送别诗,大都描写出了与友人送别时的场面,都是作者的真实经历。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中,岑参以对边塞壮丽雪景的描写作为典型的环境,而雪中送别又表现出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包括前文提到诗人往往会借助身边的事物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景物的选用也是现实主义的一种体现。这些都是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送别诗中大都使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文人的生活方式、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现实生活。

在艺术结构上,我们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与《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为例,分析送别诗的三种不同结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的结构是先景后情。诗歌前十句写送别前的雪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中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写送别作铺垫。以下八句再转写送别。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是情景交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是以景结尾,比较含蓄,启发读者想像品味。此外,同样是李白所作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感情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全诗在结构上也有了大跨度的跳跃,其写法与前两首诗差别很大。

2.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的多样使得作品的语言风格不同,不同的作者有着各自擅长的写作手法。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代送别诗中,诗人多是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来创作。我们可以从诗人对送别的景物与环境的描写中能够看出这一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也运用了虚实结合,前半句送别是实景,后半句想象扬州的美景是虚写。而李白另一首送别诗《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运用了生动奇特的动作描写,多样的写作手法使得送别诗各有各的亮点。此外,有的诗歌还使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

3.多样的修辞艺术

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经常采用想象、夸张、比喻等修辞丰富自己的诗歌内容。在情感强烈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就用了奇特的比喻:“抽刀断水水更流”本是生活中的现象,现在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这个比喻富有创造性。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之景,合乎心中之情,因此读来也感到是自然天成。

而与李白相比,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则以一“奇”字开创新意。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在这首诗中,诗人还在“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一句中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此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了大胆的夸张。

4.古体近体兼具的诗歌形式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

诗歌有古体诗、近体诗之分,而近体诗又分为律诗与绝句。古体诗的写作相对自由,格律上没有严格限制,能够让诗人尽情发挥,体现出了音乐美,而近体诗格律非常严格,讲究平仄,富含节奏美。在苏教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古代送别诗的诗歌形式包含了这两种形式。古体诗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近体诗有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以及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

三.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教学方法

有人这样来评价古诗文教学:“古诗词教学必须确立这样两个基本点:固守语文本体,披文得意,缘意学文;显现古诗词以言造象、立象尽意的本色。”[4]以此结合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代送别诗特点,我们认为可以运用以下三种方法开展相关教学。

1.创设情境法

古代诗歌大都是富含意境之美的,而送别诗写的是离愁别绪。其中有送别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复杂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意境氛围就通过诗人的笔触营造了出来。在古代送别诗教学中,我们可以重点放在创设与诗的感情基调一致的情景中来。结合多媒体幻灯片,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图画以及语言的渲染让学生们把握全诗的整体基调,再让学生诵读,体会诗歌发生的情境,并融入到诗歌创设的意境中去。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境的创设,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使学生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多媒体幻灯片投影出边塞白雪皑皑景象的图片,结合离别之乐,引入本课的教学。随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诵读是为了促进读者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所以在课堂上采用诵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教学文本的感知和理解,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5]。但在此之前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送别的现场。教学中需要预设,但这种预设最好是在对文本整体把握基础上提炼出一个简单而根本性的问题,而教学的生成需要自然而丰富,这中间离不开教师恰切的点拨与高效的归纳。简单而根本的预设应该能清晰地指出目标,同时又能给学生留有挥洒个性的生成空间[6]。

2.联想训练法

中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识得古字,懂得其意,更要借助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韵。一是借助诗中提供的相关物象发挥联想和想象,二是突破诗的有限形式的限制发挥联想和想象。

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为例,诗中本就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可以借此拓展,烟花三月的扬州会是如何的吸引人呢?让学生试用优美的词句将想象的画面展现出来。这样做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得以活化。在学生交流后,辅以课件展示诗中美景,让学生感到真实且不空洞的美丽,为学生入情入境奠定了基础。

3.知识延伸法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项瑰宝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对古诗也是相当的重视。所以可以借古诗教学的机会,通过知识延伸法加强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发现、理解、表达等综合能力,不局限于教材,使学生灵活地掌握课内外知识以得到相应发展。

我们可以加强学生古今知识的延伸拓展,古代送别诗与现代送别题材的诗歌可以放在一起体悟学习。对于古代送别诗,其中包含很多典型的意象,但比较固定。而现代的送别主题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可能呈现出跳跃的趋势。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与席慕蓉的现代诗《渡口》相结合,同样于水边送别,比较两者的差异,对比分析古今送别诗,这样将古代与现代诗歌知识联系起来分析。

总之,送别诗是在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分支,以上我们通过对它们的内容、艺术结构与相关教学方法的分析,对教材中选用的古代送别诗篇目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感受体悟到古代送别诗的美妙之处,做到真正掌握。并由此提醒学生应当珍惜友谊与人伦亲情,拥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6年

[2]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494页

[3]刘吉美:《送别诗的多样情怀》,《文学教育》(下),2010年,第1期

[4]施茂枝:《古诗词教学的两个基本点》,《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5]夏峥嵘、胡根林:《诵读是诗意的启蒙》,《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6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文化角

《牛津英语》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以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原版教材为基础,由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和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合作改编。牛津初中英语共有四个版本,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使用版本――上海版,广州版,深圳版,江苏版。

1.编写理念

《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语》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思想编排,以任务为主导,话题为主线,辅以结构和功能项目,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各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 围绕话题内容的是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和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教材文本特点

为了激起学生更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并感受英语语言学习的鲜活、立体和深刻,七年级的内容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 “听(Listening)”“说(Speaking)”“读(Reading)”“写(Writing)”载体的体裁多样:海报、故事、日记、博客等,用以开阔学生的眼界;生活的、文学的、自然的、情感的、民俗的题材打开学生的视野。“语法(Grammar)”并不是生硬地讲解语法规则,而是通过亲切的活动和真实的语境引导学生自觉归纳语言规则并运用于语言实践中,达到以领会代替强记,以生动消除枯燥的目的。紧随其后的语法练习有助学生巩固所学语法知识,并学会举一反三。“学习策略(Study skills)”和“小技巧(Top tips)”给学生提供即学即用的学习策略。同时这套教材也有为学生的拓展学习准备了有深度,经得起挖掘的“补充阅读(More practice)”和“课题(Project)”。“文化角(Culture corner)”的外延是无限的,足以引领学生去自主探索语言文化背后的深沉积淀。八年级两册教材注入了尽可能多的英语元素,八个模块包含十六个话题,从历史到未来,从科技到文学,从学校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 “听(Listening)”的材料包括采访、对话、故事片段等体裁,主要训练听辨不同种类的数字表达法、获取关键信息等技能。“说(Speaking)”:上册的重点在语音语调的地道;下册的重点是运用一些功能意念的表达法“说”得得体。“写(Writing)”:与七年级相比上了一个台阶:其一,要求连句成段且逻辑顺畅,不仅需要片段的构思,还要求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其二,涉及的题材、体裁更多,根据材料介绍人物、动物,有看图写故事,看表格写分析报告等。下册包括更多实用文体的写作,如便条、书信、申请书等。“语法(Grammar)”是一个纵向板块。本年段的主要语法项目涉及不定代词、基数词和序数词、动词不定式、现在完成时、过去进行时等。九年级教材内容进入了一个知新而温故的年段。本年段“读(Reading)”部分包含很多伟大的人物和经典作品以及当下的热点话题。虽然仍是读,但已不止于了解内容的前因后果,更要理解读物的人文内涵和生活提示,尝试品味和鉴赏。“听(Listening)”和“说(Speaking)”部分更注重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功能,以语音语调的更加老练和会话的更加自如为目标;还涵盖一些功能意念的表达法,如恰当地表达喜好、赞扬和同情等。“写(Writing)”除继续七、八年级已接触的各种题材和体裁的写作训练外,九年级的“写”与“听”“说”“读”齐头并进。学生已积累了更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以及更敏锐的语感,要从“会写”趋于“会改”让曾经单调的句子、短文生动起来。

2012版《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语》教材在满足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灵活多样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要求。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不同国家、民族厚重的历史和生动的当前,并能从中西文化中汲取精华丰富自己的知识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