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官消费论文

感官消费论文

感官消费论文

感官消费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指出: “来自消费者的压力和希望经济上升的压力推动了技术社会朝着未来体验生产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著名经济顾问管理者PineIInadGjmore也曾指出: “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而生活在广告天堂的消费者随处可以感受到体验式广告的存在。本文从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维体验、行动体验、关联体验五个方面对当前电视体验类广告进行分析和解读,为当前电视体验类广告提供创作方向和创作思考。

关键词 电视;体验类广告

一、体验类广告的含义与特征

体验类广告是在体验营销基础之上催生的新的广告形式。它不同于传统广告以产品为核心,讲述产品的功能、特点和使用感受,而是强调消费者在互动、参与中体验产品带来的感受,在体验过程中产生对品牌的认同。

(一)体验类广告的含义

著名传播学家、媒介研究学者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论断。他认为: “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麦克卢汉的这一观点对于正处于新媒体传播时代的人来说,人们的感官得到前所未有的调动,进入了全感官时代。

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正是体验类广告的理论基础,在实践层面进行的全新解读和应用。王芹在文章《基于SICAS模式的体验式广告传播策略研究》中对体验式广告做出以下的定义:“体验类广告通过将受众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各个感官要素以符号化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某种感官要素的强化,引发其他感官要素的联想与共鸣,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二)体验类广告的特征

体验类广告突出了体验经济时代最需求的东西——体验。体验类广告改变了传统广告以“产品为中心”的硬性说服传播方式,转以“消费者的体验”为中心,在感觉、思维、情感、行动等方面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

体验类广告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1)互动性。体验类广告强调增加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通过互动使消费者产生愉悦感、满足感、认同感。(2)娱乐性。体验类广告具有鲜明的娱乐性特征,广告活动的可感性较强,广告充分激发了消费者的感官体验。(3)隐形性。体验类广告不像一般传统广告直白、生硬地讲述产品,它通过刺激人们的知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悄无声息般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二、电视体验类广告的表现形式

哥伦比亚大学营销系教授阿西姆·安萨利把体验营销分为感觉、情感、思维、行动、关联这样五种体验类型。根据这五种体验类型的划分,可以运用此种分类方法对体验类广告的表现进行分析。

(一)感官体验类广告

广告心理模式中的AIDMA认为,消费者对广告的反应由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memor(记忆)、action(行动)构成。消费者的购买过程首先是通过感官注意到广告信息,然后引起注意,产生购买兴趣,最后产生购买行为。在体验类广告中,要想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先要引起消费者注意,这是广告传播的第一步。感官体验类广告就是要调动消费者的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觉器官,引起他们的兴趣、欲望,最后促成购买过程。例如,康美药业拍摄的电视形象广告《康美之恋》通过婉转的旋律、优美的歌声谱写了一曲两个年轻人相爱的神话。青山、绿水、俊男、靓女构成一幅唯美的图画,在这样生动的视听盛宴中,观众的听觉、视觉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广告想要传达的品牌精神也深人人心。

(二)情感体验类广告

无论是何种广告形式,它的成功之处都在于触动消费者的内心情感。通过在广告中融入爱情、亲情、友情、自我满足等元素,唤起消费者内心的美好、幸福、健康、成功等情感心理。以情感人是体验类广告常见的表现策略。以益达口香糖广告和德芙巧克力广告为例,二则广告都是以“爱情”为主题演绎了一系列情感故事。益达电视广告中讲述三对年轻人互生情愫、互生爱恋,相知相爱的故事,受众沉浸在广告营造“酸甜苦辣”的情感体验之中,和主人公一起去体验爱情的悲欢离合。而德芙巧克力电视广告则多了份挑逗和情趣,故事中的女主角以可爱、俏皮、逗趣的形象出现,而男主角总是心甘情愿被调遣。

(三)行动体验类广告

行动体验类广告通过调动消费者的身体体验,与消费者进行充分的互动,激发消费者的行动体验,在体验中接受广告信息。下面这则韩国乐天集团的七星饮料开展了一次有创意的行动营销体验活动,在电视广告中,两个年轻人在自动贩卖机买七星饮料,突然两个人被设置的旋转入口带人到了另一个地方,屋顶挂满了七星饮料,30秒内在蹦床上摘到悬挂的饮料即可写下自己的愿望并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广告活动吸引大批年轻人的参与。

(四)思维体验类广告

思维体验类广告是指广告中的文字、画面或者情节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思考的一种广告形式。思维体验广告多需要消费者进行思考,广告中经常设置悬念、引发联想、激起人们的好奇心。比如,乐事薯片电视广告《谁是你的菜》系列广告中,女主角面临情感的难题无法选择,而黄渤饰演的男主角则用四道菜的形式向她展示该如何选择。广告中并没有给观众答案,而是让观众自己思考什么样的男人适合自己。广告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参与性,激发了观众的思考意识。

(五)关联体验类广告

关联体验类广告属于更高层次的体验活动,在广告中需要调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维、行动等各种体验形式。英菲尼迪最新制作的一则微电影《完美出逃》中,周迅作为英菲尼迪的品牌代言人正在广告拍摄现场录制广告,在休息时间,男友好奇地来到车前带着周迅一起开始了一场“探索爱,不等待”的探索之旅。广告画面给观众营造了一个逃离世事、感受世外桃源的氛围,让观众一路追随着二人的旅程一起探索未知旅程,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也在此升华。整支广告调动了消费者的感官、思维、情感和行动等元素。

注释

①李明亮浅谈体验式广告【J】当代传播,2003(3)

参考文献

①丁永娟体验式广告,就在你我身边——中华皓清牙膏带来的启示[J]新闻传媒,2005(3)

②陈培爱,广告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72-74

③余世红变传统广告形态为体验式广告[J].市场观察,2006(5)

感官消费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消费空间;乡村空间;都市空间;另类空间;一次性;雷同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3?0181?05

一、文本中消费空间的创造

当今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变,物质充斥着整个社会,物质及其所指的符号意义的消费成了消费社会的主要特点。正如鲍德里亚所说:“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 围。”[1](1)这种物质构成的消费空间在众多的文本创作中依旧存在,它是相对封闭并提供人物活动的地方和场景,可以是实实在在的消费场所,也可以是一种人物情感寄托的家园,人物在其中通过感官、身体享受消费空间带来的刺激、诱惑、暧昧等种种复杂情感,受众在接受的过程中也同样被刺激着、诱惑着、愉悦着。

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曾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s)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2](3)消费空间在文本中多呈现为无法安放灵魂的家园或者时尚加点诱惑和刺激的景观。从消费文化视角审视,会发现文本对乡村空间“家园意识”的完整移置,对城市空间“他者”的零碎化感受,以及消费空间书写倾向的细节化等,这些书写分别暗合了视觉、感官、欲望、身份、夸示性、一次性等消费社会的特点。文本中的人物以及文本外的受众在面对城乡空间时投入了情感以及“被刺激起来的欲望(wants)的满足”。[3](3)这不同于对现实消费空间的金钱等物质的投入和消费,从文本空间塑造与消费时代特征的暗合来看,文本中的消费空间就有了其合法性的存在。无论是乡村空间还是城市空间,以及另类空间的写作,空间内的所有“景观不是影象的聚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2](3)因此,我们可以把空间理解成社会关系符号化的象征,文本中的想象空间的塑造就有了符号意义,为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也负载了更多人物及其受众的意识形态。当然,“必须把作品与作品的关系放进作品和人的相互作用之中,把作品自身中含有的历史延续性放在生产与接受的相互关系中来看。换言之,只有当作品的连续性不仅通过生产主体,而且通过生产消费主体,即通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时,文学艺术才能获得具有过程性特征的历史。”[4](19)也只有在文本内/文本外,消费空间/文中人物,消费空间/受众这几个关系中,才能把握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如果绘制一张文学版图,从延安这个文艺中心辐射开来,陕西(贾平凹)、北京(老舍)、武汉(池莉)、上海(张爱玲和王安忆)、山东(莫言)、浙江(鲁迅和余华)、湖南(沈从文)等等,这是大的地理意义上的空间描摹,而回到文本中的文学空间,文本空间就有了符号意义,它大多是作家通过文学想象并借助原有记忆书写的想象的文学空间,因此就有了符号意义,贾平凹笔下的棣花镇之于清风街(《秦腔》);余华笔下的高密之于高粱地(《红高粱》);沈从文笔下的湖南凤凰之于湘西(《边城》等),这里都曾经是他们的家园,而作家在写作时,对文本中的乡村空间实现了“家园意识”的完整移植,在缅怀故乡时,便实现了情感的消费。如果说鲁迅回到故乡——它笔下的乡村空间,看到了故乡人与事的变化,但总是想寻找旧时的家园感而不得(如《故乡》、《祝福》、《在酒楼上》等),却以“走”的方式离开曾经的家园,情感上无奈又显出“反抗绝望”的希望的话,沈从文和贾平凹则表现出了被毁掉家园的伤痛感。沈从文笔下那吊脚楼、善良的翠翠、有情义的、富有血性的水手这些美好的家园记忆已经成为了过去,去乡十八年“‘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可是具体的东西,不过是点缀都市文明的奢侈品,大量输入,上等纸烟和各样罐头,在各阶层间作广泛的消费”。[5](3)贾平凹笔下那种招夫养夫(《天狗》)的美好人性已经在时代的发展中退化,传统的“秦腔”文化已失去往日显赫(《秦腔》),他想唱一首挽歌,哀悼乡野景观和乡野生活方式,为故乡“树一块碑子”,但是,那种家园丧失的伤痛感让他不禁喊道:“故乡啊,从此失去记忆。”[6](566)乡村空间书写呈现为作家目之所及引来的内心疼痛以及眷恋乡土的情感透支,正如“家园是给人以归属和安全的空间,但同时也是一种囚禁”。[7](500)作家的这种情感的被“囚禁”与超脱的困厄,使得他们在逐渐被物质所侵蚀的生存空间的困厄中挣扎试图超脱,不断透支情感。作家对乡村空间的书写呈现出对失却家园的眷恋和无法安放灵魂的尴尬,继而在文学想象的空间里去构筑“乌托邦”,如果这一“乌托邦”以后无处构建,难免会流露出末世情怀。同样,受众也随着阅读对乡村空间进行情感上的消费,扼腕叹息家园不在,在眼泪与内心痛苦的表象中完成对乡村空间的阅读和情感消费。

如果说乡村空间的书写多倾向于作家与受众的情感消费,那么都市空间的书写就更贴合消费社会的时代特征,更加多样化。把城市纳入都市消费空间书写范围的作家,比如说矛盾、新感觉派作家、张爱玲、王安忆对于上海都市消费空间的书写;池莉笔下的武汉城市消费空间;老舍笔下的北京消费空间,都分别展示了带有消费社会符号特征的大街、广场、夜总会、酒吧、咖啡厅、商场、茶馆等封闭的消费空间。“并非空间,而是它的各个部分的由心灵方面实现的划分和概括,具有社会的意义。”[8](460)因为,这些空间聚集着来自不同阶层和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属于公共消费空间,也成了欲望化、感官消费的符号化景观,文本中人物及其文本外的受众能在其中满足那些显现的或者是隐秘的欲望。

茅盾曾说:“上海是‘发展了’,但发展的不是工业的生产的上海,而是百货商店的跳舞场电影院咖啡馆的娱乐的消费的上海!上海是发展了,但是畸形的发展,生产缩小,消费膨胀!”[9](422)对上海都市消费空间的出现做了初步的论述,这些都市消费空间为文本中的人物以及受众提供了感官和情感消费的机会,借助视觉消费隐藏在空间符码下的个人欲望。《子夜》设计吴老太爷所见的上海高楼、霓虹以及在嗅到的汽车尾气所构成的能够强烈刺激感官的城市空间中毙命,这可以看作一个抵抗都市消费空间的人物典型,当然他对于上海都市的消费是瞬间的,也以生命为代价。

新感觉派的写作也倾向于对城市消费空间的塑造,街道上的福特、别克跑车,鞋店,酒铺,音乐铺,糖果铺,大戏院,旅社等(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都是典型的都市消费空间,在这些空间里我们能看到喜欢“在她花朵似的嘴唇上”亲吻,如品葡萄酒般的男子(穆时英《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商场里拿着一大堆物品的“虚荣的女人”(刘吶鸥《都市风景线》)甚至将爱情视为游戏,决定嫁这个男人却把献给另外一个男人的女人(刘呐鸥《游戏》);为五百块钱牺牲(刘呐鸥《热情之骨》),并熟知373种牌子的烟,28种名字的咖啡,五千种混合酒的成分的摩登女郎(穆时英《骆驼·尼采主义者与女人》)。在文本中的都市消费空间中,“消费像一张天罗地网,席卷覆盖人生的行为和意义,都市人从消费实在的物质开始,进而消费符号,消费梦想,消费意义”。[10](143)人于是也成了欲望的符码,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吉庆街的宴席(池莉《生活秀》)、花楼街(池莉《不谈爱情》)、竹床、街头小吃(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江汉关的钟声、轮渡、公共汽车(池莉《烦恼人生》),咖啡馆(王安忆《我爱比尔》)、夜总会(叶弥《城市里的露珠》)、酒吧(葛红兵《沙床》、池莉《你以为你是谁》)等公共空间展示了身处其中进行消费和娱乐,或者只是进行日常生活的人物,但是人物所有的行动都受到视觉刺激的支配,正如贝尔所说:“追求新奇、贪图轰动。而最能满足这些迫切欲望的莫过于艺术中的视觉成份了。”[11](154)这种视觉刺激所带来的感官和精神的愉悦,以及身份的展示,是对出入这种消费空间人物身份的“夸示性消费”。不论是新感觉派笔下的街道,池莉笔下的花楼街(池莉《不谈爱情》),还是淮海路(卫慧的《上海宝贝》),街道是提供更多吸引的“感官场所”,即使在大街上,不买东西仅仅只是逛、看,也能在逛和看里获得感官的刺激和精神的愉悦,而“感官欲望的追求和张扬才是消费文化的本质属性之一”。[10](10)因为,街道是人物“单调世俗生活的拯救形式”,通过看最终收获的是“街道上的感官释放”。[12](12)

文本中私人消费空间,特别是人物生活空间的呈现,提供了日常生活展示的舞台。丁玲笔下的莎菲在公寓里整日幻想,徘徊在两个男人中情感备受折磨(《莎菲女士的日记》)。矛盾的《子夜》书写了由香水、美酒、音乐、公主名媛汇聚的吴公馆,所有景观的组成都突显出与时尚接轨的气质,这一空间形象成了消费的象征符码,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的聚集地,演绎了人物之间物欲、的风花雪月,商场上“多头”与“空头”的算计大战。从沈从文对“酉西会馆”和“公寓”的描写可见,“‘公寓’或许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正以依靠了‘公寓’提供的场域,一代文学青年的人际网络才得以形成”。[13]张爱玲也称“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公寓生活记趣》),邱华栋笔下的龙天米公寓(《环境戏剧人》),印家厚的住所、厨房、卫生间(池莉《烦恼人生》)、白流苏客居的旅馆(张爱玲《倾城之恋》)、“沪上淑媛”王琦瑶所住的“爱丽丝公寓”(王安忆《长恨歌》)等都倾向于将日常生活搬进都市中对于“居室空间”的描写。居室(公馆、公寓、住所)相对于都市的公共空间更倾向于私人性、私密性、神秘性,更易流露出人物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突显出高档住所出入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在这一相对私人的空间里,人物消费了空间带来的舒适、安静、心灵的成长,在情与爱的纠葛中消耗精力、感情,甚至在社交时刻意迎合。当然,文本中的消费空间一旦被读者接受,他们通过阅读消费的不仅是对于文本所构筑的封闭空间提供的人物日常生活的情感消费,还有对于空间的想象——带着探究个人隐秘的心理去阅读,从而在这样的空间中获得对于“他者”生活的窥视,满足窥视过程中带来的感官愉悦。

还有一种另类空间书写,它相对于城乡空间以及“居室空间”这些富有立体感和整体想象空间的景观来说,显得更加碎片化、细节化,呈现为更大空间中具体的一个局部空间、具体到一种可以引起人情感上的厌恶或者激动、兴奋,但是,不能拿来在公众面前堂而皇之谈论的一些更加私密性的空间,这些空间对于未进入者永远充满诱惑但又拒绝“他者”以任何理由来访。余华的《兄弟》把这样一个隐秘的空间设置为厕所,这样一个丑陋与臭味结合的所在却是一家两代男人窥视女性屁股并获得感官和满足的最佳场所,它是拒绝男性“他者”进入的,却因此充满了诱惑力,一旦变得不是那么的安全,恐慌与厌恶就会弥漫被侵扰的群体。被认为更加肮脏的事情是在粪池里打捞尸体,蛆虫、粪便肮脏不堪,观看者掩着鼻子伴着恶心也要奋力地向前挤,一睹这个好色丧命男子的容颜。张爱玲喜好浴室(《红玫瑰与白玫瑰》、《琉璃瓦》)空间的展现,90年代以来,陈染、林白等代表的“身体写作”将大量的笔墨放在了卧室甚至床上(王小波、木子美等),演绎着刺激与新奇,诱惑和被诱惑,欲望的膨胀和满足后的快乐。这也应和了消费社会,因为“消费社会中消费的目的主要不在于物质性,而在于非功利原因的价值,如追求身份、羡慕刺激、追求新奇等等”。[14](24)

二、雷同的尴尬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经济对文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齐格蒙特·鲍曼指出:“全球化概念所传达的最深刻的意义就在于世界事务的不确定、难驾驭和自力推进性;中心的‘缺失’、控制台的缺失,董事会的缺失和管理机关的缺失。全球化其实是乔伊特的‘新的世界无序’的别称。”[15](57)这种无序状态也反映到了文学创作领域,看似全世界文学的全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共同反映与再现消费时代、日常生活的新变化,但是,“全球化既联合又分化。它的分化不亚于它的联合——分化的原因与促进全球化的原因是相似的。在出现全球范围的商务、金融、贸易和信息流动的同时,一个本土化的、固定空间的过程也在进行之中”。[15](2)文学在建构与时代接轨的消费空间的同时,本土化的空间建构也在努力达成。于是,文本中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诸多所谓代表时尚,彰显刺激的一些雷同的消费空间景观。

西方在十七、十八世纪就已经开始谈论消费社会,而我们追风西方的同时,也对于现实时代的物化有点无法招架,于是在文本中就开始建构所谓代表时尚、感官、消费的文化空间让我们的文本呈现得不那么乡土气。于是,由乡村空间写到都市街景;由咖啡馆、酒吧、夜总会等的公共群聚空间写到私人空间;由公寓、旅馆、公馆写到卧室,由卧室写到床和浴室;由代表身份地位的时尚消费区写到脏乱不堪的厕所,凡是笔所能触及之处无不涉及。这一系列空间景象,使得“景象制造欲望,欲望决定生产……景象叠映景象,而人就生活在这光怪陆离的虚假幻象之中,可悲地抓着幻象这根稻草而活”。[16]人(作家、文本中的人物、受众)的欲望被刺激起来,随着满足被淹没在了这些文学想象的虚假泡沫之中,而人的猎奇心理似乎依旧会再次膨胀,将被欲望刺激起来的精神幻想当成救命稻草,再一次演绎这样一个过程,一直恶性循环下去。相应地,强大的阅读群体和购买力必然形成一种隐形的写作尺度和衡量标准去影响这一类型文学的书写,去构想更加新奇刺激,激动人心的消费空间作为人物活动的场所,而这些消费空间变相地成了欲望的符码,让人物在其中享乐欢愉,也让读者通过阅读在视觉的刺激下,获得猎奇心理的短暂安慰。似乎这样描写,我们就与时代、西方接轨了,谁知这却正好画地为牢,让文学变得盲从、仿真、感性化、雷同,失去那曾经打动过读者心灵的人性内涵和反思深度,又娇惯了一批特殊口味的读者群体。

对消费空间的文学书写已经到了雷同的尴尬境地。蔡翔曾于1999年主持《上海文学》,开设的“城市地图”栏目称撰稿者是“一批更年轻的作家开始出现,也就在这个时候,淮海路、南京路、徐家汇等等所谓的‘高尚地区’在这些作家的笔下频频出现,而其所提供的场景、人物、情节等等也时有雷同之处”。[17]而且“作家似乎天天照着镜子千姿百态,而镜子里的自我一个个不是越来越丰富,相反却是越来越趋同划一,比如闹出一些咖啡吧加卧床再加一点悲愁的标准化配方”。[18]这些趋同的空间描写等被蔡翔归结为与人性紧密相连的“私人化”写作标准下的必然结果。不可否认作家“私人化”写作的合理性,对都市生活的表现借助这些消费空间更容易直达目的,至少从外衣上来看是合理的,一旦写到都市,作家就必然写到酒吧等一些雷同的消费空间,这种把时尚嫁接到消费空间上的写作习惯,显得很别扭但表面上又那么的天衣无缝。事实上,文本书写中过渡地使用消费空间的包装,难免会有迎合市场之嫌,更何况作家与书商、出版社的合谋,更促成了这种所谓时尚、都市小说的创作。

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主人公变成了甲虫在思考,我们文本中的人物和文本外的读者则被激起欲望在消费;甲虫被围困于狭小的居室空间,我们则被围困在欲望的孤岛上挣扎;甲虫仍在思索工作,而我们则在无目的刹那消费中空虚。享乐主义使得作家所竭力在文本中为我们构筑的消费空间变得失去了深度,俨然一副视觉的立体画面,就像我们翻阅带有插图的画册一样很快地阅览之后脑中空空如也,只有那一瞬间的激动,这就是文学消费的一次性特点。但是,这种消费空间的书写过于重视消费的一次性和感官性,便消解了文学的永恒性,永恒性也可以被理解为经典性,具有可以被无限解读的可能性,也就是马克思那“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19](29)所以,文学要表现时代也需要超越时代,超越现代甚至未来,这才算得上经典,才能成为“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群”的雷同。我们直至现在常谈卡夫卡狭小的空间里对于自身困境甚至人类困境的思索以及“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而我们文本中的消费空间里所展示的仅是空间符号化之后的身体、欲望、性等的表现。这种趋向不仅使当下这个时代成为经典缺失的时代,甚至连原来的文学经典都已经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文化市场一定程度上决定文学作品的创作,但是,也不能刻意迎合市场以及读者的审美趣味,好的作品应该在价值观上引导读者,而不能用促使读者感官消费的消费空间误导读者的价值观。没有高质量的作品,读者的欣赏能力会越来越趋向于低级趣味,这看似暂时满足了读者和文化市场,但恶性循环下去会给作家、市场、读者带来持续低迷的文学环境。柳青坚持“60年一个单元”创作,长期扎根农村体验生活,写出了史诗性的作品《创业史》,而余华所谓“十年磨一剑”的《兄弟》,以厕所这一空间开始描绘屁股、刘镇第一美女,处女膜,暴发户的幻想等,不能不说这是时代催生的一部作品,但是,我们把其中反映消费时代特色的东西去掉还能剩下些什么?文学所负载的责任已经慢慢丧失,“空间+时代+启蒙/救亡/政治”的写作模式转变为“空间+时代+消费”的模式,摒弃了启蒙的、政治的“文以载道”的东西,突出人感官欲望的消费,这不是“回到文学自身”,恰恰相反,将媚俗当脱俗,只能被读者阅读时一次性消费。文学一方面想要紧跟时代,一方面却又被时代很快遗忘,这也就成了消费空间文学书写中的悖论。

我们应该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而不是把这些娱乐大众的雷同消费空间书写当成时尚、夸耀身份与地位的筹码、迎合读者的噱头、获得高版税的渠道,去真正反思这种消费空间到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缺少人性反思内涵的作品只能称得上是文化快餐。文学在与商业化、时尚化相撞时,不应该遗落它的审美特性与人文精神,“文学应该使人从平庸中超越出来,给人性中增加点神性,而不应该以堕落为美,以为光 荣”。[20]尽管很多人对文学中的道德担当意识嗤之以鼻,但是,在这个被认为并不缺乏道德的社会,重提此话题,进而建构人类的精神家园,或许才能躲避平庸,超越现实,从而避免在消费空间书写的过程中造成雷同的尴尬。

参考文献:

[法]波德里亚. 消费社会[M]. 刘成富, 全志钢译. 江苏: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法]居伊·德波. 景观社会[M]. 王昭凤译. 江苏: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郑祥福, 叶晖, 陈来仪, 等. 大众文化时代的消费问题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德]H·R·姚斯, [美]R·C·霍拉勃.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 周宁, 金元浦译.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沈从文. 长河·题记. 沈从文全集(第10卷)[M].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9.

贾平凹. 秦腔·后记[M].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05.

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增补版)[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德]G·西美尔. 社会学: 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 林荣远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茅盾. 都市文学. 茅盾全集(第19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焦雨虹. 消费文化与都市表达——当代都市小说研究[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10.

[美]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赵一凡, 等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89.

汪民安.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 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姜涛. “公寓空间”与沈从文早期作品的经验结构[J]. 中文自学指导, 2007(2): 4.

莫少群. 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英]齐格蒙特·鲍曼. 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 郭国良, 徐建华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张一兵. 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 9.

蔡翔. 何谓文学本身[J]. 当代作家评论, 2002(6): 37.

韩少功. 好“自我”而知其恶[J]. 上海文学, 2001(5): 72.

感官消费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验营销;手段创新;体验媒介

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快乐!快乐获得的主要途径――体验!“无论什么时候,一旦一个公司有意识的以服务作为舞台,以商品作为道具来使消费者融入其中,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体验就出现了”。体验是企业与消费者交流感官刺激、信息和情感要点的集合。

一、什么是体验营销?

(一)体验营销的涵义

体验营销是上世纪90年代末市场营销学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先从旅游与教育市场出现,逐渐扩展到所有行业。 《哈佛商业评论》基于企业的角色认为:体验营销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它的内涵是商品经济和服务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使顾客感到难以忘怀的愉悦,以顾客价值为导向。如天津推出“能吃的博物馆”。

(二)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关注焦点不同,传统营销关注的是产品和服务功能,而体验营销更关注顾客的感觉和情感。看待竞争的角度不同,传统营销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同类产品之间,而体验营销得竞争在满足相同需求的体验之间。对顾客认识不同,传统营销把顾客看成理性的个体,而体验营销不仅看到顾客理性的一面,还会关注顾客感性的一面。顾客的角色不同,在传统营销活动中顾客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而在体验营销活动中顾客是主动参与的角色。

营销策略的运作方式不同,产品策略传统营销强调产品的整体概念,体验营销中增加了体验要素;价格策略,传统营销的价格策略从成本、需求和竞争几个方面出发,而体验营销从顾客期望出发。传统营销的分销策略主要集中在商流和物流两个方面, 体验营销更加强调信息流的重要作用。传统营销的促销策略是一种单向的沟通,而体验营销注重顾客参与,是双向的沟通。

二、体验营销的创新

体验营销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营销理论假设的创新:传统营销把顾客看成理性的个体,而体验营销不仅看到顾客理性的一面,还会关注顾客感性的一面;其次是营销策略的创新:出发点从挖掘产品的差异到发掘消费者的需求差异。最后是营销手段的创新:由与消费者的单向沟通转为在体验过程中的时时互动。具体体现在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营销及格方面。

(一)感官体验

感官体验,通过提供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上的有效刺激,从而引发消费者购买动机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现如今商场、酒店等场所都会通过环境的装饰吸引消费者。

(二)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的目的是利用情感刺激作为消费或传播过程中的一部分,从而触动消费者的内心情感,创造情感体验。如: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是复合感官作用的结果,意识阶层比各种感官的作用都要高,它更具有较强的价值和记忆。例如,苹果公司的广告,海底捞的人性化服务。

(三)思考体验

思考体验即以创意的方式引起消费者的惊奇、兴趣、对问题的集中或分散思考,为消费者创造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它通过情景、角色扮演等引起思考。在高科技产品宣传中,思考式营销被广泛使用。如,儿童考古主题公园、职业体验馆、科技展馆等,消费者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和收获。

(四)行动体验

行动体验就是为消费者创造各种各样的体验机会,包括身体体验、长期行为模式体验、生活方式体验以及与人互动的体验等等。通过沟通、交往、互动等方式实现行动体验。如,长春消夏节的灯会,游客能够参与灯光发亮的活动;又如飞利浦公司组织消费者开展的历险体验活动。

(五)关联体验

关联体验包含感官、情感、思考和行动体验营销等层面。关联体验的目的是把消费者个体和一个较广泛的社会系统产生关联,从而建立个人对某种品牌的偏好,同时让使用该品牌的人们形成一个群体。如:宜家,消费者通过亲身体验宜家精心布置的现实场景,会增强购物的快乐感受。

三、体验营销的媒介传播

伯德・施密特将那些营销人员为了达到体验式营销目标,所用来创造体验的工具称之为体验媒介。作为体验式营销执行工具的体验媒介包括:传播、标识、产品、联合品牌塑造、空间环境、网站与电子媒体、人员。

传播体验媒介包括广告、公司外部和内部的传播,比如目录杂志、宣传册和时事通讯、年报等,以及塑造品牌的公共关系活动。标识体验媒介包括品牌名称、徽标和标志,它主要体现企业的识别特征。如巴比馒头的设计新颖、鲜明,通过3D动漫影片来讲述其品牌故事。产品体验媒介包括产品设计、包装和产品展示以及作为包装和卖点一部分的品牌个性。联合品牌塑造体验媒介包括活动营销和赞助、建立联盟和合作伙伴关系专利许可、产品在电影中的展示和联合营销活动以及其他类型的合作活动。比如植入式广告,起到了联合展示、促销的作用。环境体验媒介包括建筑、办公场所、工厂、零售和公共场所以及交易摊位。网站和电子媒体包括公司互联网网站和电子商务系统等。人员体验媒介包括销售人员、公司代表、服务提供者、消费者服务提供者以及所有和公司或是品牌有关联的人。

四、结语

在体验营销时代营销活动正在发生变化,消费方式从被动接受到消费者的主动参与,消费需求从关注物质需求到关注情感需求,消费的个性化需求日渐突出,开始关注消费的文化内涵,象征价值消费成为潮流。

参考文献:

[1]张荣,夏燕红.茶馆行业顾客体验价值驱动因素分析――以杭州茶馆业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2]吴晓达.基于消费行为特征的体验营销策略探讨[J].闽江学院学报,2009(12)

[3]吴峰.基于消费者心理诉求的体验营销模式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06)

作者简介:

感官消费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博营销;特征;侧重点;技巧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28日

随着手机智能化及网络的普及,传统媒体的地位受到了极大挑战,与之相对的则是新兴媒体的蓬勃兴起,而说到新媒体中的佼佼者就不得不提到微博,特别是活跃用户数巨大的新浪微博。这是一个由新浪网于2009年8月推出的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类的社交网站,用户可以通过多媒体端消息,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成文字或者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随时随地分享给朋友,还可以关注朋友,即时看到朋友们的信息并加以评论和转发等。根据新浪微博公司2015年5月15日的财报,一季度微博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98亿,环比净增2,200万,同比增长达38%。在用户规模增长创新高的同时,一季度微博总营收9,630万美元,其中广告营收7,920万美元,同比增长53%。当季微博利润为290万美元,连续两个季度实现盈利。作为触觉灵敏的商家来说,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活跃用户数巨大的阵地,并不断试图将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那么,微博这一平台有哪些独有的特征呢?微博营销的特点又是如何呢?基于微博特征及微博营销的特点,微博这一平台在营销时需要侧重哪些方面呢?微博营销想要更加高效、有的放矢、符合实情,需要哪些技巧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下述的研究工作。

一、微博的特征

(一)开放性弱关系网络。开放性是微博的最基本特征,用户可以随意关注感兴趣的微博主,并搜索浏览在微博平台上的任何感兴趣的内容,亦可以不加限制地加以转发扩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还能进行自由地评论与点赞。用户由于可以自由关注不认识的用户,在对关注用户内容感兴趣的情况下也能随意取关,这导致用户之间的关联较弱。因此,微博就像一个广场,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展示自己并信息,其他人感兴趣了就凑过去关注并转发或评论其内容,人和人之间关系较为松散,很多人在现实中都互不相识。

(二)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微博操作简单,门槛低,只要有网,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并传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即使是突发事件,只要用户跟进到位,完全能够第一时间轻点“发送”将第一手的新鲜资讯在微博平台上进行直播,时效性非常强。另外,由于微博活跃用户都多多少少地有着自我表达的欲望,每一个人都类似于一个信息传播的小媒体,再结合微博本身巨大的活跃用户量,可想而知微博这个开放的“大广场”上的信息量有多么惊人。但由于微博的实时及信息流的刷屏,也导致用户如未能在当时看到,就很容易错过之前的“旧”信息。

(三)传播广、意见领袖影响力强。微博作为一个可以自由且转发信息极为便捷的平台,其信息的传播及再次传播都是极为容易的。由于微博这个“大广场”的开放性,谁能持续产生有价值的内容,谁就能获取“广场”上其他用户的关注。而相应地,关注的活跃用户数越多,被关注的微博主的影响力就越大。那么,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如果有这样关注度极高的、影响力较强的意见领导介入的话,信息就更有可能呈现出一种大爆炸式的病毒传播模式,其传播效果可以呈几何级别递增。此外,微博还具有实时搜索功能,能够实现相关信息的聚合,也有利于用户了解相关话题并参与讨论传播等。

二、微博营销的特点

(一)集体互动性强。微博营销主要方式是企业通过官方微博来企业、品牌、产品等相关信息并与广大粉丝或潜在的消费者展开多种形式的互动。由于微博平台的开放性,官方微博账号可以在自己微博下方评论区和粉丝互动、转发粉丝的微博、回复粉丝发来的私信或主动通过搜索关键词来发现潜在粉丝为其解难答疑等。官方微博还可以通过发起各种趣味活动、投票、有奖转发、话题讨论等来引导粉丝及感兴趣的用户参与。基于微博的开放性特质,理论上微博的所有用户均可参与,并能看到活动或讨论等进展的具体情况,还能随时和官方微博或者同好者进行互动,这无疑能吸引到更多的感兴趣用户。

(二)推送信息查阅率较低。微博作为一个信息量巨大且时效性极强的开放平台,在海量信息的实时刷屏之下,企业官方微博的消息很容易被埋没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至于这条消息被谁看到,什么时候看到,完全是随机的。信息很容易错过,因此信息的平均查阅率不高。而消费者没有特殊需求,也基本上不会太往后刷太多微博来特意查看漏失的信息。

(三)营销广而泛。微博由于其系统的开放性,使得官方微博得以面对微博平台的所有用户进行广泛的营销活动。此外,官方微博再结合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如帮助官博转发或为其有意思的营销软文等,或通过与热门电影、知名体育赛事进行合作推广等,品牌或产品的相关信息经过多次的再传播,能够达到1+1>2的效果,实现病毒式传播、裂变传播,覆盖到平台较大范围。但由于微博是弱关系网络,且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官方微博的目标受众较为不确定。信息出去之后,微博本身对谁能看到此信息是难以控制的,这也导致营销的针对性相对较差。

三、微博营销的侧重点

基于上述的平台特征及营销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微博在营销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及不足。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回避自身的不足,微博应该在营销方面做到有所侧重,即更适合进行品牌推广和公共关系维护。

(一)品牌推广。可以通过高效的传播以及高频次的品牌曝光率来达到提高品牌知名度的目的。

(二)公共关系维护。可以通过主动搜索来发现潜在不满意用户并进行积极主动地解决,可以利用时效性特点通过召开网络新闻会第一时间说明情况,可以通过发起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赞助体育赛事等号召粉丝积极参与,以此传达正面形象,还可以通过与公众的积极互动增进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等等。

四、微博营销的技巧

为了更加高效、有的放矢地进行营销,在做微博营销时也要注意使用更适合平台性质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营销技巧。现总结了几条技巧如下:

(一)传递价值,拒绝硬广。前文已经说过,微博就好比是一个开放的大广场,谁能持续产生有价值的内容,谁就能获取“广场”上其他用户的关注。因此,作为企业的官方微博,如何持续地为关注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传递让消费者感兴趣的内容,就成了微博营销成功与否的头等大事。如果只是一味地各种生硬枯燥的广告信息,或是其他无用又无趣的内容,只会导致既无人感兴趣前来关注或已关注者因无用的信息轰炸而果断取消关注。而一个没有人或者很少人关注的微博,其影响力自然有限,也达不到高效传播的目的。所谓“传递价值”,里面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大可不必把它想得太过复杂,它可以是产品的一些使用小TIPS,也可以是实惠的限时打折信息,还可以是和产品或品牌相关的搞笑图片或小视频等,更可以结合流行热点参与讨论与时俱进。总而言之,的内容要么要让消费者觉得实用,要么让消费者觉得有趣,这样才能达到传递价值、增加消费者关注及黏性的目的。

(二)品牌个性化,朋友式的交流。很多在营销方面做得极好的品牌微博,如杜蕾斯、麦当劳等,都非常善于树立品牌的个性化形象,在官方微博和消费者互动时表现得极其自然亲和,仿佛是消费者的多年老友一般,有血、有肉、有笑、有泪。不仅能严肃端正,更能插科打诨,甚至搞笑自黑也不在话下,无形之中极大地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还与消费者建立了牢固的情感联系。同时,情感联系对消费者忠诚度的提升又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加强互动,情感与利益并行。微博由于自身的开放性特征,是一个和消费者进行交流互动的好平台。这也正是前文所述适合用来进行公共关系维护的原因。官方微博如果不能与消费者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就好比死水一潭,而闭目塞听大唱独角戏对营销而言并不是好事。官方微博可以有选择地回复消费者的留言或转发评论,此举不仅能让消费者感觉贴心惊喜,也能让其他消费者看到和品牌互动的可能性,从而提升对品牌的关注度及忠诚度。除了注重和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以外,微博营销还要注意适当给予消费者实实在在的利益或好处,以此来进一步加强消费者的黏性,如转发抽奖、派送优惠券等。

(四)借力打力,加强推广。前文也说过,微博作为一个可以自由且转发信息极为便捷的平台,其信息的传播及再次传播都是极为容易的。特别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如果有关注度极高、影响力较强的意见领导介入的话,信息就更有可能呈现出一种大爆炸式的病毒传播模式,其传播效果可以呈几何级别递增。因此,品牌可以选择与人气博主、明星达人等进行合作,利用这些大V的影响力来推广品牌,如果还能在信息传播时抓住时下的流行热点,则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简言之,品牌不仅要善于借东风,更要善于搭便车。

感官消费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葡萄酒;品鉴会;体验式营销

一、红海中的蓝海——葡萄酒体验式营销

近些年,随着进口酒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其宣扬的葡萄酒产区、葡萄酒的品种,年份等,已普及了一部分葡萄酒知识,使国人对于葡萄酒消费有了初步认识,然而也仅停留在对进口酒的盲目追崇上。各种形式的影视作品中所推崇的葡萄酒定位,又使葡萄酒消费体现在是商务高端人士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之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消费者日益富裕,物质方面也进一步得到满足,转而精神层面的需求浮出水面。葡萄酒消费在消费者的认识上,除了有益健康、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助于美容等,也有了更多的意义,尤其是高端酒的消费者,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生活品质有较高的追求,他们在消费上也已经不再单纯追求产品质量、功效,精神体验以及文化因素也开始影响这些消费群体对于葡萄酒的消费,他们对葡萄酒知识以及消费价值等也有了新的渴求,这就为葡萄酒的体验式营销奠定了基础。葡萄酒品鉴会这种形式也逐渐成为各葡萄酒企业推广品牌的一种常见方式。然而,如何才能使品鉴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成为一个新课题。

二、应用体验式营销指导葡萄酒品鉴会的有效开展

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中提出,体验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 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而这种体验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伯恩特·施密特在《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把体验分为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

体验式营销则是以产品为载体,给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体验,使消费者在体验中认识产品的品质的同时,获得情感、精神等心理满足。它突破了传统营销思想,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的营销理念做了重新定义,强调消费者的亲自参与,更注重为消费者创造感性价值,更关注消费者的体验、感受。

那么,如何以体验式营销指导葡萄酒品鉴会呢?

第一、在品鉴会上,企业在宣传产品品质与服务的同时,应更加关注将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符合其需求的,有价值的体验上。这就包括氛围、感官、情感、文化等,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体验。

首先,在品鉴会氛围体验上,目前,一些葡萄酒企业开展的品鉴会,仅仅是邀请一些潜在消费者聚集在高端会所,并未考虑到场所以及场地布置是否符合企业形象、产品品牌形象以及葡萄酒的产品定位,往往使消费者看个热闹,而并未完全融入进去。可见,在氛围体验上,十分重要。品鉴会应充分为消费者营造符合葡萄酒定位的健康的、高雅、轻松的氛围,以暖色的灯光、柔和的音乐以及自由的场地布置,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愉悦、轻松的交流氛围,使消费者在品鉴美酒的同时享受交友的乐趣,也为终日忙碌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与人沟通交流的平台,这也极大的满足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其次,在感官体验上,感官体验就是通过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建立感官上的体验,促使消费者产生愉悦、兴奋与满足。在建立消费者印象时,感官体验是基础。因此,品鉴会上的感官体验不容忽视。现场可播放与产品定位相吻合的企业宣传片,或是葡萄酒知识宣传片等,吸引消费者尽快进入品鉴会的氛围。选取有代表性的产品,利用各种形式的生动化成列,向消费者展示产品形象。同时,由专业的品鉴师现场带领消费者共同品尝产品,讲解品鉴方法的同时,突出品尝产品的特点,并传播葡萄酒基本知识、 强调产品品质等,使消费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不同感官方面,全方位、立体化的感受产品特点,潜移默化的教育消费者,加深其对产品的印象,达到宣传企业品牌,推介产品等目的。

最后,思考、文化、生活方式体验,尽管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具备了一些葡萄酒的基本知识,但还远谈不上了解和掌握葡萄酒文化。而葡萄酒企业就是要通过品鉴会传播这种文化,在品鉴会中,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与对葡萄酒知识的渴求,引导消费者思考,可选用与葡萄酒定位相吻合,某种特殊的形式载体,对葡萄酒知识以及文化进行传播,例如,以与葡萄酒相关的电影、歌剧欣赏的形式,通过欣赏电影片段的同时,结合葡萄酒文化宣讲,传播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使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使消费者希望通过这种产品的消费来享受这种文化、体现这种文化,享受这种生活方式,真正体验葡萄酒为其生活带来的变化。

第二、在感官、情感等体验外,品鉴会上还要真正关注消费者的参与性,即行动体验。行动体验是消费者的一种生理体验,在亲身体验中丰富自己的生活。在体验式营销中,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平台,然而,必须有消费者亲自的行动体验,在行动体验中,消费者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体验产生更大价值,真正的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这就需要企业在品鉴会中设计更多消费者可以真正参与、体验的环节,如结合企业宣传与产品推介的互动问答、或是亲自动手调制酒品等,充分调动其参与、体验的积极性,也在此过程中强化了消费者对企业品牌以及产品特点的认识,而不是使消费者被动的接受。

第三、体验式营销中,关联体验是前述几种体验的综合与升华,也是消费者忠诚的重要来源。关联体验要求企业不能再只单纯的考虑产品(包装、质量、功能),而是要通过各种手段、途径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为消费体验提供基础。这也就要求葡萄酒企业的品鉴会不能仅是一场聚会、宣讲而已,要通过品鉴会为消费者创造出更多消费者关联体验。

目前,一些葡萄酒企业的困扰便是如何最大化的发挥品鉴会的作用。由于一场品鉴会到场消费者至少二三十人,不可能在短短的一场品鉴会的过程中激发所有人的潜在消费意愿,那么品鉴会后的跟进就显得尤为关键,然而如何有效的进行后续跟进,又成为了一个课题。而那些在品鉴会过程中激发了潜在消费欲望的消费者,又要如何使其保持一个长久的消费愿望,对自己的产品品牌保持一个长久的消费热情,也是企业需要解决的。

在体验式营销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可以通过品鉴会,吸引那些真正爱好葡萄酒的消费者,建立一个葡萄酒俱乐部,并将俱乐部打造成企业为会员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线上、线下的载体。例如,线上,企业可以利用移动互动平台,建立葡萄酒圈,利用此平台传播葡萄酒知识,也作为宣传企业品牌、推广产品的途径,还可以定期推出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为企业推广宣传起到良好推动作用。线下,企业可为会员提供储酒、送酒、侍酒等服务,使会员消费者可以依据需要,随时享受最专业的个性化服务,也为消费者传达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生活享受,满足其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此外,企业还可以为会员之间搭建一个深度沟通的平台,为会员消费、投资以及寻找合作伙伴等创造条件。在这过程中,企业还要结合社会文化消费,思考消费所传达的内在的价值观念、消费文化与生活意义,并与体验相结合,将葡萄酒知识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理念与品牌内涵传递给消费者,获得他们的理解,并在其内心深处产生共鸣,让其愿意选择和消费自己的品牌产品,成为品牌的传播者,提高品牌忠诚度。

我们已经逐渐步入了体验经济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葡萄酒的消费队伍。在体验式营销理论的指导下,除了运用体验式营销的策略,指导品鉴会外,在开展葡萄酒品鉴会时还要注意,企业要制定一个明确的营销战略,从品鉴会的主题选定、宣讲内容、以及具体形式等,均要自始至终的按照体验式营销的思路进行。同时,要形成系统的、可传播的体验主题,制定持续体验活动,使消费者的体验系统化,持续化,避免前后矛盾,造成消费者的困惑,而影响了体验效果。此外,企业还要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并在品鉴会中进行传播,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加深消费者的体验,不断强化企业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形成他们对品牌的忠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甘肃省教育厅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