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歌新年好

儿歌新年好

儿歌新年好

儿歌新年好范文第1篇

一、引言

一位著名的音乐家曾说过:“对于儿童而言,儿童歌曲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及他们眼中的社会。优美又具有进步意义的儿童歌曲,以美的内容和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不能否认,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儿童歌曲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春天在哪里》就会自然而然地唤起儿童对春天生机勃勃美景的赞美;《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就会唤起儿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构建美好蓝图的决心;节奏欢快的《一分钱》则会引发少年儿童对拾金不昧精神的崇敬……总之,优美而朗朗上口的儿童歌曲,通过美的内容和美的节奏,给他们以美的享受,也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但是当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由于各种各样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儿童歌曲创作面临严重短缺,适合儿童歌唱的优秀歌曲更是寥若星辰。现在的孩子需要的不仅是产生于上个世纪末期的《歌声与微笑》《采蘑菇的小姑娘》那样的歌曲,他们更需要在21世纪的阳光下成长的孩子们能够倾诉内心世界的新歌曲,这类与他们成长的生活、他们心中的情趣相和谐的歌曲。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孩子听的、唱得全是流行歌曲,属于儿童自己的歌却很少。因此,探究儿童歌曲创作严重短缺的原因,并为其寻求出路已是迫在眉睫。

二、我国儿童歌曲创作存在的问题

1.创作队伍素质不高

创作队伍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冲在第一线,为儿童创作歌曲的仍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大有作为的作家谷建芬、李群、李幼容、张文纲等,创作队伍断层现象严重。二是年轻的儿童歌曲的创作者缺少对生活经验,缺少对儿童生活及思想的深层次了解,虽然他们创作的歌曲在数量上并不少,但创作出来的歌曲很少让儿童印象深刻,不被儿童所喜欢。

2.流行歌曲的“侵蚀”

随着流行歌曲的迅速发展,在社会上的传唱率越来越大,在社会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流行歌曲,这使得孩子对一些流行歌曲越来越熟悉,对流行歌曲也越来越喜欢。与此同时,创作儿童歌曲对创作者来说也见不到经济效益。在刊物上发表一首儿童歌曲,稿酬仅30元至50元,而一首好的流行歌曲,创作者让歌星演唱便能得到上万元的收入。也就产生了一个儿童歌曲的商业怪圈:低创作、低效益、低出版、低发行、低消费。

3.儿童歌曲创作思路单一

儿童歌曲创作者们曾经将那么多优秀的儿童歌曲写进了史册,给一代又一代人以美好难忘的童年。如果创作者站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基础上透视现在儿童的心灵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把笔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充分考虑儿童的自然审美情趣,并融入时尚的生活气息,这样创作的儿童歌曲让儿童产生兴趣,才能真正传唱开来。

4.儿童歌曲的传播途径较少

由于传播途径较少,创作者得不到很好的物质收益,儿童歌曲得不到积极的推广,导致儿童歌曲的创作步伐发展缓慢。在经济的大潮中,没有多少经济效益的儿童电影电视,自然得不到投资商、发行商、影院的大力宣传和推广。另一方面的传播渠道不畅,是学校基本教唱教材上的老歌而不教新歌,造成了大量儿童歌曲的积压,令人遗憾。

三、我国儿童歌曲创作的发展对策

1.提高创作队伍的素质

儿童歌曲是否优秀,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的素质。儿童歌曲的歌唱对象是由不同年龄、性别、智力、个性、文化背景的孩子们共同组成的一个群体,创作者必须对儿童生活及思想特征进行深层次认识,了解各个年龄的儿童的需要、特点和差异,站在时代的至高点,创作出适合儿童的喜闻乐唱的歌曲。美妙的歌曲,给人们的往往不单纯是听觉上的享受,它同样可以让人在听的同时看到或感受到些什么。

2.提高作品质量

流行歌曲对儿童歌曲的影响,有流行歌曲自身风格多样,渗透性强,紧跟时代等优势,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儿童歌曲本身的质量不高,不能引起儿童兴趣。要从根本上解决流行歌曲对儿童歌曲的“侵蚀”问题,就要从拓展我们的创作思路,风格、题材、形式多元化地发展儿童歌曲创作。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创作者容易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成人化严重,没有娱乐性。但是,创作出的作品大多数仍然是以站在成人角度来看,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儿童有权利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为了让他们满意,作曲者必须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作曲者不妨向流行音乐“取经”,争取创作出一些既能让他们喜欢、又适合他们的音乐。

3.正确处理歌曲创作商业化与精品化的和谐统一

儿童歌曲在培养少年儿童的高尚情操、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儿童歌曲的创作不得不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儿童音乐逐渐的商业化,并走向市场;第二是儿童歌曲创作的精品化,对儿童歌曲的市场进行净化。二者背道而驰,这正是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使儿童歌曲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立足。

4.加强儿童歌曲的宣传力度,拓展推广渠道

儿童歌曲的宣传推广可以通过儿童电影、儿童节目以及大规模的比赛。应该把学校作为一个主要的推广阵地,充分的发挥其主导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的儿童歌曲活动,向学生介绍新的好的儿童歌曲。要把学校作为主要的阵地,老师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聆听和演唱那些内容积极向上,有益儿童健康发展的歌曲。

回顾过去,我们感到光荣与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为了正确引导少年儿童构建正确人生观,儿童歌曲创作者应该紧跟时代,更新观念,创作出更多集教育性、娱乐性、审美性于一体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儿童歌曲,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儿童歌曲无人喝彩的尴尬现状。让我们用越来越多优美动听、积极向上的儿童歌曲唱响这一代儿童的金色童年,唱出一个属于这个时代儿童的“美丽新世界”。

参考文献

[1]杨瑞庆.我和儿童歌曲――直感我国儿童歌曲的创作[J].歌海,2006,(05).

[2]马国顺,文洁.社会・调查:儿歌缘何“荡不起双桨”[N].甘肃日报,2011-6-7.

[3]刘小君.儿童歌曲创作现状与展望[J].中国校外教育,2010,(08).

[4]祝云英.关于儿童歌曲创作的几点意见(下)[J].儿童音乐,2004,(12).

[5]方芳.对当前儿童歌曲创作现状分析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5).

[6]杨春华.关注儿童歌曲创作[J].歌曲,2002,(06).

[7]王晓洪.广西儿童歌曲创作的明天[J].儿童音乐,2004,(08).

[8]龙华云.儿童歌曲创作中的“情”与“趣”[J].儿童音乐,2009,(05).

儿歌新年好范文第2篇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开端。它产生之时,正是内忧外患之际,梁启超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受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音乐先驱直接将外国曲调拿来,填入中文歌词,在词中注入自强奋斗精神,谱写了大量学堂乐歌。在这次学堂乐歌的创作热潮中,涌现出了沈心工创作的《男儿第一志气高》《竹马》《黄河》,李叔同填词的《送别》《早秋》《春游》等代表作。

这些学堂乐歌曲调多来自日本,也有不少源自欧美。学堂乐歌倚声填词,所依据原曲包罗极广,考辩极为不易。据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前言所叙,全书共“查证了392首学堂乐歌的词作者和曲作者,以及歌调的来龙去脉,内容涉及学堂乐歌据以填词或配诗的中国歌调14曲,外国歌调119曲”(按国别计有日本的21曲、德国的29曲、法国的5曲、英国的14曲、美国的13曲、意大利和西班牙的4曲、东欧和北欧的6曲,以及赞美诗歌调21曲)。学堂乐歌中最为国人熟知的是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曲调来源于美国作曲家约翰・P・奥德威(1824―1880)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1879―1943)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这首歌虽取自域外,但经李叔同之手点染,自然带上了含蓄典雅的风致,承续了《诗经・采薇》《渭城曲》以自然景物衬托离情的传统。

外国曲调谱写中国歌词符合倚声填词的传统,也为中国词人所倚重。儿歌《两只老虎》也是外国曲调配上的中文词。实际上,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曲调就已流行全国,当时叫《国民革命歌》,又名《北伐军歌》《打倒列强》,后成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暂代国歌、国民革命军军歌、中国共产党第一首军歌。据燕毅查证,这首歌源自古老的波希米亚(欧洲古地名,在今捷克中西部一带)民谣《雅各兄弟》(也有的说这首歌曲的旋律最早源自中世纪的教堂音乐“格列高里圣咏”),在(古斯塔夫・,1860―1911,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出生于波西米亚)D大调第一号交响曲第三乐章当中,出现这首民谣乐曲的主题。作为法国儿歌旋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但歌名叫《雅克弟弟》。英国人唱这首儿歌,被改成《约翰弟弟》,德国人唱这首歌,就改成《马克弟弟》。现为国人熟悉的儿歌《两只老虎》歌词“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最早出现于何时,何人所作,已难以考证。至少早于1943年,因为曹聚仁在《蒋经国论》一书第五节《新赣南如此》中,就提到当年即1943年唱了《两只老虎》的儿歌。

1976年结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大量外国少儿歌曲再度越海而来。与清末民初音乐界先驱对学堂乐歌重新填词不同,这次传唱的多是原汁原味的日本及欧美少儿歌曲,或原文传唱,或中文译文演唱。此时流传的日本少儿歌曲多是动画歌曲。日本是动画大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动画歌曲随动画来到中国,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最早流行的是《阿童木之歌》:“越过辽阔天空,啦啦啦,飞向遥远群星,来吧!阿童木,爱科学的好少年……”这是动画片《铁臂阿童木》的主题曲,动画造型是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的杰作。从1963年元旦起这部动画片在电视台播放,在日本创下并保持极高收视率。日本电视网在1980年重新绘制了同剧彩色版。1980年12月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这部动画片的黑白版播放权,成为最早引进中国大陆的日本动画作品,播出后广受欢迎。《花仙子》也是较早引入中国的日本动画片,电视台重播多次。主题曲《花仙子之歌》悦耳动听,意境优美,“Lu lu lu……,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花儿啊,你在哪里悄悄地开放,我到处把你找,脚下的路伸向远方。”结合动画剧情,歌词也出现大波斯菊、蒲公英、针槐树意象,唤起了少年儿童特别是女孩子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引进的日本动画片还有《聪明的一休》《流浪记》《哆啦A梦》等,它们的主题曲也风靡一时,成为一代人难以磨灭的记忆。《聪明的一休》以日本室町时代特立独行的禅宗僧人一休为原型,讲述他的童年生活,1975年―1982年在日本播出,共298集,1983年由辽宁儿童艺术剧院编译、引入中国。其同名主题曲“格的格的格的格的格的格的”伴随了80后的成长,他们视小和尚一休为偶像,欣赏他的聪明伶俐,学习他的助人为乐。《流浪记》(又名《星仔走天涯》)是1977年日本创作的动画,根据法国作家耶克特・马洛1878年出版的小说《苦儿流浪记》改编。其主题歌《找爸爸》,是流浪儿对父亲的深情呼唤,令人闻之泪下。《哆啦A梦》(又称《机器猫》),1979年日本电视台首播,1991年引进中国,这个动画在全球各地都有极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8年哆啦A梦成为日本首任“动漫文化大使”,负责向全世界推广日本动漫文化。《哆啦A梦之歌》也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歌曲,歌曲活泼轻快,天真烂漫,满载着童年的欣喜和梦想。

英美的传统儿歌在中国也很盛行,伴随着中国学英语的热潮,很多孩子对这些歌曲从小就耳熟能详,甚至能用中英文双语演唱。“Happy Birthday to You”,即《生日歌》,成为生日时大人小孩必唱之歌,此歌曲调同于另一首英文歌“Good Morning to you”。“I Can Say My ABC”是学习英语的启蒙歌曲,这首歌曲调又同于“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即《小星星》。“Jingle Bells”,中文译为《铃儿响叮当》,也是中国孩子喜欢的圣诞歌曲。“Happy New Year”,中文译为《新年好》,“新年好啊,新年好啊,祝福大家新年好!我们唱歌,我们跳舞,祝福大家新年好!”成为新年时少儿喜爱演唱的歌曲。“London Bridge”反复唱“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译文为:伦敦桥垮下来),词意奇特,但少年儿童接受时也不会考究其深意,多是全盘拿来演唱。这些传统儿歌何时传入中国,多不可考。但也有部分国内流行英美少儿歌曲是动画、影视剧歌曲,如美国迪士尼《米老鼠和唐老鸭》《美女与野兽》《狮子王》《风中奇缘》《花木兰》等动画片中的主题曲、插曲。美国电影 《音乐之声》的插曲“Doe Ray Me”(中文译为 《哆来咪》)、“Edelweiss”(中文译为《雪绒花》)也流传很广。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少儿歌曲在中国影响也很大,如《小红帽》(巴西儿歌)、《粉刷匠》(波兰儿歌)、《舒伯特摇篮曲》(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代表作)、《小白船》(又名《半月》,朝鲜作曲家尹克荣代表作)、《小小少年》(德国电影《英俊少年》插曲)等。

儿歌新年好范文第3篇

在中国内地乐坛,提起作曲家谷建芬,可谓无人不知。在她半个多世纪的作曲生涯中,发表了近千首作品,其中有近百首金曲在国内外获奖,成为当代中国流行歌曲创作中的经典,她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然而,一直从事流行歌曲创作的谷建芬老师从2004年起,突然转轨写起了儿歌,而且没有任何报酬。为孩子写歌已经成为她晚年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2004年秋冬季节,时逢中央召开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会,国务委员吴仪见到谷建芬说:“要为孩子写一些歌。”这刚好与谷建芬酝酿多日的想法不谋而合:“现在物质生活很丰富,在商场家长可以为孩子买到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但要找一首适合现在孩子唱的歌却很难、很难。孩子们要么唱的是《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这样的成人歌,要么唱的是属于他们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那个时代的歌曲。”当时在找不到合适的词作谱曲时,谷建芬选择了言简意赅、经典优雅的中国古诗词,在她看来这也是她和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2006年“六一”儿童节,《谷建芬古诗词歌曲20首――新学堂歌》由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谷建芬老师觉得它是一生中完成的最有意义的作品,也是创作速度最快的作品。她认为这些歌曲是在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古诗词和启蒙读物基础上,配以现代的音乐写成的。于是,为了区别旧时的“学堂乐歌”,就将自己的作品起名为“新学堂歌”。如今,人们对“学堂乐歌”这个词或许感觉有些陌生,但是在一百年前,“学堂乐歌”曾经风靡一时、深入人心。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从学堂乐歌开始才有了自己的现代音乐。

1843年,吴淞口的新兴城市上海,开埠后很快成为一座东方都市,来自世界各地的各色探险者都选择这里作为登陆中国的第一站。黄浦江上汽笛声声,街道上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语与欧美语言交相混杂,随时都可以看到、听到新奇的洋玩意儿。和各种西方文明一起传到上海的,还有学堂乐歌。

当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以“学堂”取代“私塾”来传授西方的科学文明,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里开设“乐歌课”。沈心工、李叔同等一批有识之士在学堂“乐歌课”上教唱的歌曲在社会上广为传唱,后来人们就把清末民初这个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这些歌曲多采用欧美和日本的曲调填词而成,内容以宣传富国强兵、歌唱新的学堂生活等为主。1903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里传出来中国的第一首学堂乐歌《男儿第一志气高》。

时光荏苒,随着“学校”取代“学堂”,“音乐”代替“乐歌”,当年盛极一时的“学堂乐歌”逐渐被人淡忘,之后的学校音乐、校园歌曲创作中,古诗词的声音渐渐远去。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儿童歌曲创作每况愈下,面临着严重的“断粮”危机。直到2006年,谷建芬的《新学堂歌》唱片问世,才唤醒了那份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也唤醒了那块荒芜已久的艺术园地。

据了解,近年来对我国古典诗词进行如此大规模、成系统谱曲传播的,谷建芬尚属第一人。我们从《新学堂歌》的选词方面就能看到这一点。这其中既有欢快活泼的游戏诗、儿童诗,又有清新明快的励志诗、风情诗,更有细腻委婉的感怀诗、抒情诗。可谓题材多样,不拘一格。谷建芬老师选词完全从孩子们的需求角度入手,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韵律感,而且适合以音乐的形式来表现。当然还有一些歌曲并不局限于孩子们的世界,反映了成人世界的情感。例如歌曲《赋得古原草送别》就带着离别的忧伤凄美。由此可见,谷建芬老师的选题观念是颇见个性的,她没有把古诗词歌曲校园化创作狭隘地局限于“古代儿童诗”的范畴,因此不会拒绝忧伤的情绪以及沉重的主题,而是在适合音乐表现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作品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和传播价值。

谷建芬创作的这些儿童歌曲既简单易学,又琅琅上口。特别是在把握音乐与古诗词的和谐关系上做足了文章。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歌曲的创作既没有停留于古诗词的年代,又写出了当代韵味,做到了古今契合。因此原本凝重的古诗词就会更容易于让孩子们接受。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五言绝句《春晓》,初读平淡无奇,反复吟唱,言浅意浓,蕴藏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一个世纪以来不少的中外艺术家竞相为它谱曲、为它演唱、为它编舞,谷建芬老师创作的这个版本就是目前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版本之一。歌曲以优美的抒情节奏和旋律的变化构思取胜,笔者曾带着谷建芬老师的《新学堂歌》唱片来到了石家庄市的一所幼儿园采访,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只听了两遍《春晓》,就能把主旋律哼唱出来。

从这些“新学堂歌”的创作中,我们能感受到谷建芬老师调用了她所有的专业积累和人生体验。无论是调式、节奏、风格的精准拿捏,还是音乐语言的准确表达,都力求做到既让孩子们听得懂,又不曲解诗的原意。大多数歌曲采用传统的五声音阶创作,箫、笛子、琵琶等民族乐器,或相伴相依,或即时点缀,渲染了民族特色。为了避免创作与时代脱节,适应今天孩子们的特点,《明日歌》意加入了吉他、打击乐等元素,使得歌曲充满着流行潜质;《一字诗》的编配采用一字配一音,既适合童声特点便于学唱,也和古诗词吟诵“一字一音”的作法暗合;而唱片中唯一的一首创作歌曲《读唐诗》既吸取了某些古曲的元素,又在配器中加入了时尚的元素,做到了古典韵味和现代感的有机融合,这首歌2007年先后荣获“全国少儿歌曲电视演唱大赛”创作金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可谓众望所归。

儿歌新年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儿歌童谣;学习助力;常态阅读

儿歌童谣跟童话故事、绘本一样,是儿童认识世界、认识大自然的很好手段,也是丰富低年级学生文学素养的最佳“营养品”。由于儿歌童谣特殊的韵律,生动活泼的形象性以及简洁明了的故事性,对儿童有特别的吸引力,是最适合培养儿童常态阅读的手段。儿童在出生后就开始用儿歌童谣来体验这个多彩的世界,从“月光光,照地堂”到“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无一不是儿童生活体验的感受。但在儿童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由儿童文化走向化的过渡时期,也开始了儿童的口语与成人书面语的冲突时期。基于儿歌童谣的本质及其艺术性表现形式,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低年级孩子走完这个过渡时期,在小学低年段时应像幼儿园那样使用儿歌童谣,它仍然能作为一二年级每天重要的诵读内容,在保持学生这种延续的、整体的、切身体会的基础上再逐步展开新内容的学习。

第一,儿歌童谣是延续幼儿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让低年级学生快速进入阅读学习,形成常态阅读的重要手段。

从考察教材来看,不难发现我们目前的低年级教材中只收录了很少的儿歌童谣,数量上远远满足不了一二年级学生在这个过渡时期的需要,因此学校与教师都只能借助于课外书籍。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了《日有所诵》系列,并配给每个学生一本。这一系列书目不仅有大量的儿歌童谣,还有不少的儿童诗和古诗,从语言和内容上是简单明了,很适合这一时期孩子的认知特点,容易让学生们接受。笔者利用儿歌童谣开展常态阅读活动已经有两年了,学生不仅用行动证明了儿歌童谣是他们最爱诵读的文学作品,而且还能在写作中有所体现,初步进入学以致用的阶段。

每天诵读儿歌童谣,使之成为常态阅读活动的核心内容,就必须要确保教学活动中有一定的课时安排。笔者在过去两年来这样安排每天诵读儿歌童谣的时间:每周一节诵读课,每天一次五分钟诵读时间。每天一次的诵读时间灵活安排,有时在晨会之后,有时在开讲新课之前的五分钟。之所以选择晨会结束后,是看中了晨会时各班都全员出席,晨会一结束,就让学生原地立刻诵读新学会的儿歌童谣。一二年级学生有个很明显的心理特征,就是表演欲望较强,喜欢别人关注自己,喜欢师长被表扬。只要老师带头鼓掌,周围陆陆续续响起的掌声绝对是一二年级学生心中最美的赞扬声。而每周一次的诵读课,既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朗诵比赛,如背诵古诗;也可以考虑让学生用故事的形式把儿歌童谣内容传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和朗诵情感,而且还可以挖掘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儿歌童谣重视契合低年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际认知能力,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让儿歌童谣成为学生学习和品德培养的助力。

儿歌童谣在内容上之所以吸引学生,是因为其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规律。我们以《数字歌》――“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七八九,拍皮球,十个手指头,就是两只手”的内容来看,低年级学生对1到10的数字很熟悉,但使之形成数字歌唱起来的感觉却不一样,不仅在韵上有其特殊性,而且在记忆方面给学生打开了形象生动的另一片天地。低年级学生由于心智发展较稚嫩,课业压力较小,往往需要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找出他们喜欢的儿歌童谣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儿歌童谣专门有一类游戏类的,这类儿歌童谣可以一边做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游戏,一边在游戏中诵唱,如《找朋友》――“请大家,都站起,我的朋友在哪里?一二三,三二一,我的朋友就是你!嗨,嗨,就是你,咱们一同做游戏”。这首童谣不仅可以让学生一边做游戏,而且还可以通过游戏让学生互相认识新同学新朋友,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继承和发挥传统儿歌童谣的长处,充分发挥传统儿歌童谣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笔者利用《日有所诵》中的古诗和所附《三字经》中,将学生的品德培养与之结合,从而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如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形象地描写了农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情形,从而让人感叹一粥一饭来之不易。通过这种情形的描写,潜移转化地让学生感受到粮食的珍贵和农民的辛苦,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品德。而《三字经》里,就有更多的品德培养养分,不管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父母良苦用心,还是“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的礼仪之道,都可以通过朗诵慢慢的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并最终为学生品德的培养服务。

总之,儿歌童谣让学生受益良多,从拼音识字到朗诵阅读,从数字认识到日常生活,从故事叙述到作文写作,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针对低年级学生其自身的发展情况、心理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等,儿歌童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阅读,提高阅读兴趣,而且还可以在持续朗诵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使之形成常态阅读活动,为低年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最好的营养品。

【参考文献】

[1]王巍.小学儿歌教育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2]李利芳.儿歌研究的多元走向――我国20世纪前期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02)

[3]韦宏.儿歌的艺术魅力[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儿歌新年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歌唱活动;教学改革;音乐剧;角色训练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2-

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1.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2.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围绕这一指导思想,笔者拟在现有的幼儿歌唱活动中引入音乐剧的角色训练模式,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为指引,旨在全面培养幼儿听觉、视觉、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好的音乐学习平台。

一、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学现状

根据笔者多年在各层次幼儿园的观察和调查所见,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相当多的教师只能凭借自己的专长或者喜好开展教学活动,缺乏统一、专业的教学材料,缺乏目的性和延续性,忽略幼儿艺术审美的需求和对艺术能力的培养,既无针对性,也无乐趣可言。总的来说,幼儿园歌唱活动的基本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律动或欣赏代替歌唱活动

个别教师只是用欣赏歌曲的方式或音乐律动的方式来代替歌曲演唱。这些方式都只能片面地影响幼儿对于音乐的感知,且大多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对于音乐的理解和表达,不能使幼儿享受到音乐表演所带来的乐趣。

(二)简单播放碟片或录音让幼儿模唱

部分教师只是单纯地引导幼儿跟随碟片或录音模唱,对于理解歌曲的情景、歌词的整体意思和所表达的情感毫无帮助,孩子们依旧不能从抽象的教学方式中清楚地体会音乐表达的意义。单纯地模仿演唱导致幼儿自身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三)教师弹琴逐句教唱

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局限性,教师在弹琴及示范演唱的时候虽能展现出歌曲具体的感情,有助于加深幼儿对歌曲的理解,但是幼儿自身的表现能力依旧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四)将歌曲演唱延伸为游戏

部分教师在弹琴逐句教唱的基础上,能根据适当的歌词与情境,将整首歌曲延伸为游戏,增加幼儿对歌曲的兴趣和参与性。但面对人数较多、爱好不一的孩子们,教师难以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无法全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以上几种现象造成了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较差,对所唱歌曲不知其意,缺乏学习的欲望,更不要说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了。

二、运用角色训练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在幼儿园歌唱活动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幼儿对单一的歌曲演唱并不感兴趣,他们更热衷于演唱影视剧、动画片等的主题曲。考究原因,是因为孩子们对剧中的人物有了一定认识和感知,所以他们愿意以唱歌的形式来进行情感体验。多年来,笔者一直在实践中探寻使幼儿能进行情感体验的歌唱教学方式,而近年音乐剧在内地的流行引发了笔者新的思考。

(一)音乐剧角色训练模式

音乐剧作为综合性突出的表演形式,可以极大地满足幼儿对于游戏性、自主性和多样性的需求。根据情境创设,不同的角色配以不同的台词、表演、演唱,让拥有不同特质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参与进来。音乐剧角色训练模式则是以音乐与剧本为规定情景,以“假设”为塑造角色的手段,以歌唱,对白与“动作”为具体呈现方式的一种综合训练模式,用以增进某个设定的角色各个方面的表现力——思维、感受、行为。

(二)教学改革的目的

1.听觉方面:使幼儿能够通过倾听角色的对白、背景音乐、演唱,分辨不同的音色、速度、力度,区分不同的音乐类型,建立内心的听觉记忆;通过讨论、分析等方式,表达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2.视觉方面:使幼儿通过情景创设,构思需要表现的主题与内容,引导幼儿进行角色遐想,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和兴趣。

3.表演方面: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以肢体表现或对白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激发其表演的欲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开发幼儿的创作潜能。

(三)教学改革的意义

1.幼儿方面: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幼儿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使他们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鼓励和启发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2.教师发展方面:教师是幼儿学习演唱的引领者和促进者。将音乐剧的元素引入幼儿歌唱活动,自然对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新理念、新方式带来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新变化。

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方,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孩子,逐步培养幼儿自发学习的主动性。全面培养他们听觉、视觉、触觉、形体、语言等方面的能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音乐学习平台。

三、歌唱活动教学改革的具体设想

(一)基本主张

将音乐剧角色训练引入幼儿歌唱活动中,在歌唱教学法中融入情景表演。一个歌唱活动绝非单纯的歌曲演唱,所有歌曲应以情节为背景,结合演唱、表演、台词等形式,针对幼儿特殊的心理及生理特点,进行音准、节奏的训练,分角色演绎歌曲,使幼儿身临其境,全身心投入到整个音乐表演中,变单一的演唱为全方位能力的展现。在教学活动中,创造良好的表演氛围,让孩子的歌唱活动更具情景化,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其在演唱歌曲时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尽情享受歌唱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