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落后的英文

落后的英文

落后的英文

落后的英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菊文化;“夕餐秋菊之落英”;文学;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I【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Dendranthema×grandiflorum(Ramat.)Kitamura)是菊科春黄菊族菊属的一种重要的花卉,起源于中国,已经有1600多年的栽培历史[1]。它不仅色彩艳丽,而且具有不畏风寒、傲霜怒放的特点,自古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2]。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名花,也是目前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历代人们爱菊、赏菊,留下了丰富的赞菊诗、词、歌、赋。古人爱菊、画菊、咏菊,借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借物言志,而使这种植物,具有了人们感情的色彩。最早携入诗的是战国时期诗人屈原,他的名篇《离骚》里面就写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通过这两句诗,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正是由于他们赋于以崇高的象征意义,从而使升华到它的文化性,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感彩的文化观念,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历来对“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的理解众说纷纭。本文的目的就是对目前的众多解释进行分析,并根据菊文化的文学意义以及生物学原理对该句诗词的合理解释进行探讨。

二、“夕餐秋菊之落英”创作的历史背景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出自《离骚》,其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生活在战国时代后期的楚怀王时期,当时楚国的情形正是“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战国策》)。屈原虽处乱世,但却是一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政治家,提出了一系列“美政”理想,但却遭小人陷害,最后竟被放逐。面对着这样的现实和处境,诗人义愤填膺,感慨万千,从而写下了《离骚》。屈原在《离骚》中借用“佩兰”“带罗”“餐英”“饮露”等来象征自己品格的高洁[5]。

三、目前常见的几种解释

对“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解释主要是通过文学方面的考虑,所以很久以来争议颇多,其中关键的分歧点就是对“落英”两个字的理解。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

1.“陨落之花”说

“落英”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有“落花”的解释,这也是最为合理的理解。“英”很早以前就被用来描述花草,其本义也是“花”的意思。《诗经》的《郑风・有女同车》有“有女同行,颜如舜英”,旧注:舜,木槿花;英,华也,华、花古字同,但微有差别,华是盛放之花[4]。《魏风・汾沮洳》有“彼其之子,美如英”等。另有“落英”与“坠露”为对文,“落”即陨落之落之说[7]。另外,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使用,比如“落英缤纷”和“色艳群英”等。因此,“傍晚餐食着落下来的花瓣”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解释,但是也是历来争议最多的。

2.“初开之花”说

“落英”除了“落花”一解之外,还有“初开的花”也普遍接受。王逸曰:“坠,堕也;英,华也;落,始也”。“落英”,指初生的嫩的花瓣。言己旦饮香木之坠露,吸正阳之津液;暮食芳菊之落华,吞正阴之精蕊,动以香净,自润泽也。孙弈《示儿编》:“《楚辞》云夕餐秋菊之落英,谓始生之英可以当夕粮也。落与《访落》(《周颂》)及章华台成则落(昭公七年)之落同。盖嗣王谋之於始则曰访落,宫室始成而祭则曰落成。故菊英始生亦曰落英;设或陨落,岂复可餐?况独于枝上而不坠,所谓秋英不比春花落也。”吴曾《能改斋漫录》:“夕餐秋菊之落英非零落之落。落者,始也。故筑室成谓之落成[7]。《而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权与――始也。”《诗・访落》:“访予落止。”传:“落,始也。”周必大说:“注《诗》者释访落为谋释,然则《楚辞》“餐秋菊之落英”,其指初落无疑”[8]。宋朝的史正志在《史氏菊谱》中写到“花原有落与不落的,但秋菊之‘落英’即初开正艳的意思”[3]。罗大经曰:楚辞云,餐秋菊之落英,释者云,落,始也。如诗访落之落,谓初英也。古人言语多如此,故以乱为治,以臭为香,以扰为驯,以特为匹,以原为再,以落为萌。王曰:“士有不遇,则托文见志,往往反物理以为言,以见造化之不可测也。屈原离骚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原盖借此以自谕,谓木兰抑上而生,本无坠露而有坠露;秋菊就枝而殒,本无落英而有落英。物理之变则然,吾憔悴放浪于楚泽之间,固其宜也[9]”。晋陶渊明有《饮酒》诗“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都说明不是凋落之花。其实,这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如果真是把凋谢的花瓣拿去食用,似乎是难以置信的,所以便有人认为“落”应当作“始”字讲,落英就成了“初开的花”了。

3.“花瓣上的红霜”说

此说是郭沫若在《离骚今译》中的解释:“我在春天饮用着木兰花上的清露,我在秋天餐食着瓣上的红霜。”此解释和上句的“坠露”相互对应堪称妙哉[10]。由此可见,译者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对的生物学特性也有所了解[11]。

除了以上三种之外,还有很多源自不同考虑的解释,比如“下垂之花”等等不胜枚举。从这个小小的细节就足以看出菊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花文化的主要的分支,渗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但是,菊文化的整理和研究涉及到历史、文化和的起源、演化以及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因此要达到科学而合理地认识历代的文献资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四、“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文学及生物学分析

《离骚》在艺术上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比兴寄托手法的运用。“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臣,恶禽臭物以比谗;灵精美人以比于君,宓妃佚女以臂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离骚经序》)。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和他个人“志洁心廉,芬芳纯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道德品质是分不开的。尽管他处于恶劣的环境中,但决不同小人同流合污,而是自拔于流俗之上,傲岸正直[5]。这些思想对后人的影响极为深远,以至于它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与这种气质品性相比较,也具有类似的禀性。独荣于秋天,不与百花争喧,自开至谢,花蒂始终长于枝上而不落,铁骨霜姿,高洁隽逸。

,从植物学性状来说,属于多年生宿根草本,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完整的器官。株高因品种与栽培技巧而异,可20cm~200cm不等。花后茎叶大部分都枯死,次年自地下茎萌生蘖芽。花为头状花序,人们看到的一朵“”,实际上并不是一朵花,而是由许许多多小花组成的一个“花序”,称为“头状花序”。花序中心的花是管状花(俗称花心),它具备完全的雄雌蕊,边缘的花大而美,称舌状花(花瓣)。这种花是单性的雌性花(雄蕊已退化),它不会受精发育,因而它不发生细胞分裂而形成离层区,因此,花瓣能保留较长时间不凋落,最后仅是萎蔫或呈干枯状态而脱落。但是,晋朝陶渊明时代以前提到的菊、鞠等,其实并不是现在所认为的栽培的,而是指野菊(D.indicumDesMoul)和毛华菊(D.vestitumLing)等菊属野生植物,我们目前所说的是在中国晋朝陶渊明时代或稍前开始形成的[1]。这些野生种和是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花通常比较小,单层,花型和花色也没有复杂。菊属植物大部分都是典型的短日照开花植物,所以花期通常在九月份以后。

对于以上提到的几种解释,可以根据“夕餐秋菊之落英”所涉及到的文学和生物学特性给予分析。首先,“落花”说的缺陷主要涉及“落与不落”之争,坡诗云“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也有朱淑真的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都说明菊残枝苦。另外,现代生物学家贾祖璋为了考证是否落瓣,曾经三论《夕餐秋菊之落英》。事实可能也是如此,即使是目前栽培的大菊,花瓣凋谢以后也不会轻易散落,更何况是野生呢?而从目前的栽培实践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还是菊属的其他野生种花瓣在凋谢之后都是不容易散落的。其次,其他两种解释似乎都有合理的地方,但是细考的花期都还是站不住脚的。上句有“木兰之坠露”,众所周知,木兰花期是在春季,而此时的都还是只有枝叶,花是万万开不了的,更别说是落了。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解释成“之嫩芽”是比较合适的。首先,菊之嫩芽能食古已有之。《牧竖闲谈》一书中有载“蜀人多种菊,以苗可入菜,花可入药,园圃悉植之。”唐代诗人陆龟蒙喜食枸杞,曾在园中广种,当春之令,菊苗恣肥,便令儿童采摘供食,并作《杞菊赋》,以“尔杞未棘,尔菊未莎,其如予何”来自明其高风亮节。宋代苏轼慕其高义追其风,曾采掇杞菊以充饥,作《后杞菊赋》,张耒则读之而后感叹,并“撷露菊之清英,剪霜杞之芳根”以待客。姚宽曰:后汉冯衍赋云食玉芝之茂英,言英华之英。宋书符瑞志沈约云,英,叶也。言食秋菊之叶。据神农本草,菊服之轻身耐老,三月采叶。玉函方王子乔变白增年方,甘菊,三月上寅采,名曰玉英。是英谓之叶也[9]。到现今江南一带的居民还经常去山野采撷野菊的嫩芽用以炒食,其味香脆,名为“仁”。其次,从“木兰之坠露”来看,此时也正是菊苗旺盛生长之时,所以“夕餐秋菊之嫩芽”就理所应当了。

【参考文献】

[1]陈俊愉.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218~227.

[2]姚毓..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3][宋]史正志.菊谱.1175(南宋淳熙).上海广益书局铅印本.

[4]何小颜著.花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周蓬华.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义辨.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1,16(1):32.

[6]秦蕙兰,黄意明.菊文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7]马茂元.楚辞注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25.

[8]詹安泰.离骚笺疏.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25~26

[9]游国恩.离骚纂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102~109

[10]郭沫若.离骚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6~17

[11]薛守纪.中国图谱.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落后的英文范文第2篇

争先恐后

①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我说的不仅是公共汽车门口,而且是公园门口,展销会门口,飞机的登机口,电影院门口……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没人愿意站在后面,都下意识地要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亮,人群就漫到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车,人们也要提前一两站就结束了热火朝天的扑克游戏,纷纷起身,收拾行李到过道上挤着,好像晚了一步,火车就要飞掉。

②并不是中国人不喜欢秩序,也不是这个国家物资贫乏,空间狭窄。“争先恐后”不过是世界的一种此起彼伏的暂时状态、一个形容词。但在上世纪60年代的词汇中,“先”与“后”却是一种价值判断。“先”与先进、进步之类有关,“后”却是落后、倒退,“落后就要挨打”。无数运动之后,在这个国家无人不患“恐后症”。由于普遍地“恐后”,争先成为风气,“先”是如此事关生存,到了必须“争”的地步。精神上的“恐后”,最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就争先恐后了。

③“争先恐后”不再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暂时状态,而是常态。所以,没有任何必要“恐后”的地方,人们也本能地要争先。

④争先已到了这种地步,连小学生考试,95分以下都是落后了。所有人都争先,意味着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生活的质量并不是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价值标准,所有人都要争先恐后,只好永无休止地“革命”。

⑤争分夺秒、力争上游,作为一种可能性,当然是应该鼓励的,但它不是标准。如果也用河流比方,没有下游和中游,上游不是死水一潭吗?没有恒定的时间和缓慢的时针的对比,争分夺秒不正是慢吗?上游、中游、下游,是河流的不同形态,也是世界的不同状况,它们并不存在价值上的优劣。

⑥马拉松赛跑永远只有一个人先进,世界注定是普遍落后的,是落后者的乐园。

⑦先进的意思在此时代,只意味着价值是否能立即兑现,不能立即兑现就是落后。我常听人说:不甘落后,眼科医生加入了股票大军,种白菜的姑娘去医院当了护士。

⑧我认识一位缓慢大师,他的一座雕塑花了20年,他是落后的。他开始的时候,受的是先锋派贾科梅蒂的影响,但这影响持续了20年之久,没有当即面市,他完成的时候,已经落后了。年青一代今天决不会从伦勃朗开始,他们很聪明,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

⑨一天等于20年,固然是一种时间观。但20年如一日,同样是一种时间观。一天工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工夫的东西,20年工夫的东西就是20年工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缓慢的并不是落后的,快的不意味着价值上的优越。这都是常识,但在这个世纪,明白这些,却是大智大慧。

⑩在古代社会,各文明之间并不争先恐后,因为文明不存在价值上的先进与落后。但在20世纪,“落后就要挨打”,竟成为风行全球的真理之一,并且已然是,只要落后,就可以打。落后的标准由什么界定?武器的先进。那些并不崇尚武力的文明必然总是落后,落后的印度文明,落后的埃及文明,落后的印地安文明,落后的中华文明。这个世界已经昏头了。李白杜甫们的文明怎么会劣于松尾芭蕉们的文明呢?日本人假装不知道这一点,居然在中国文明面前以“先进”民族自居,靠的就是武器。此种逻辑已经成了中国人刻骨铭心的经验之一,人们似乎已经忘记此逻辑乃是强盗们创造的。

以“争先恐后”的价值观来看历史,不仅会得出缓慢的中国时间劣于格林尼治时间的结论,甚至还可以把“落后”用于汉语。

“争先恐后”,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

“争先恐后”,乃是逃亡之象。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落后的不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大地本身吗?一成不变的,缓慢的,没有时间的。大地的这些特征是否已经成为这个“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

长江洪水的泛滥,从根本的方面来说,我以为乃是“先进”的人类不满于大地的落后所导致。

1.通读全文,以下选项中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和谐是世界永恒的基础 B.文明的价值在于落后而不在于先进

C.我们不应把争先作为生活的标准 D.我们应该按生命的本来形态生活

2.造成人们争先恐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3.结合上下文,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你对⑥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方法阐明观点的?

5.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选自山西省2004年中招语文试题 张春莲 程淑贞/荐)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呼唤英雄

①按《辞海》的解释,英雄是指那些“杰出的人物”。这一说法过于轻松,以至没能点透英雄所以成为英雄的原因。说到底,英雄是个沉甸甸的名字,正像亚洲十强赛中发生的故事那样,其实英雄总是处身于困难、险境、逆境、绝境中,浑身布满了征尘甚至创痛,而他们的光荣也正在于此。

②英雄身上总有种大无畏气概。十几年前,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背水一战的聂卫平面对六位日本高手,只说了一个字:“不!”他破釜沉舟,以十一连胜的惊人战绩,三次为中国队守擂成功。现在的围棋高手依然不少,但被称为“围棋英雄”的,只有聂卫平一人,无畏气概使他的成功绚丽照人。

③英雄的内心都有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使他们有种忘我的牺牲精神。当郎平飞越太平洋重返女排执教时,她就踏上了一条英雄之路。

④再说中国男排,多年来心理素质薄弱,斗志涣散,但汪嘉伟怀着一种使命从日本回国后改变了这些。他聚沙成塔,把斗士的品格灌输给球队,不到半年,球队就夺得了亚洲锦标赛冠军,开始了18年后中国男排的第二次复兴。这与其说是球队技战术的胜利,还不如说是一种追求的胜利。

⑤有些选手是明星,是天才,是幸运儿,但未必是英雄。英雄总是处于极限的挑战之中。邓亚萍是个向对手挑战的乒乓英雄,而她向自身挑战的经历,更使她富于传奇色彩。她身材矮小,多年伤病不断,然而,已经走到运动生涯尽头的她,却一次又一次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领奖台。

⑥英雄,不一定都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还有一种幕后的、默默无闻的英雄,也还有一些耕耘着拼搏着的英雄。中国女足就多年处在被冷落的境地,但她们不抱怨,不气馁,不断提高着自己的实力,终于赢得了人们的厚爱。虽然她们并没有登上冠军的高峰,但也堪称英雄球队。再看中国青年足球队,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失利后,主教练朱广沪颇有勇气地向舆论承担了责任,然后第三次求学巴西。这是一种胸襟。虽然说英雄是那些“杰出的人物”,但失败者未必不是真好汉,因为英雄实质上代表了一种信念,一种品格。

⑦很容易与英雄相混淆的,是所谓草莽英雄。比如泰森是草莽,而霍利菲尔德则不同,前者骁勇无比,后者却拥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我们呼唤的英雄,应该是有胆有识、智勇兼备的,这种英雄是我们真正期待与呼唤的。中国游泳队副总教练周明之所以屡有佳作,关键在其学识、在其智慧,它所创造的价值,与草莽不可同日而语。

⑧英雄就是那些竞技大厦下的拱柱。渴望英雄,呼唤英雄,只能是我们的一种感情,因为英雄不会横空出世。古人说“乱世出英雄”,说明他们必须出入风雨,经历磨难,他们需要用武的天地;在如今的竞技运动中,他们还倚仗一种体制,一种中国乒乓、意大利足球、美国的田径那样长盛不衰、英雄辈出的体制。

⑨沧海横流,只要竞技运动还被视为不见硝烟的战争,只要胜败还涉及国人的尊严,那么对英雄的呼唤,就不会间歇。

1.文章开篇就写道:“说到底,英雄是个沉甸甸的名字”,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

2.文章的标题是《呼唤英雄》,作者究竟要呼唤怎样的英雄呢?通读全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分条概括出作者认为英雄应该具有的品质。

3.文章第⑧自然段的首句“英雄就是那些竞技大厦下的拱柱”,形象而生动地概括出了英雄的一种品质。请你结合文章前面的内容,仿照这句话的表现形式再写两个句子,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英雄的本质特点。

4.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岁月,从文化精神的意义而言,可以这样说,英雄始终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象征。读完文章,你认为今天这样的时代需要呼唤怎样的英雄呢?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与你自己观点相符的实例,且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

(选自四川省2004年中招语文试题 阳仁杰/荐)

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读“磨脑子”的书

书有很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与一般的书籍比较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A。

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浅近通俗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唯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B。“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能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要真正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要学会适当地拒绝。著名作家李敖先生夜晚从不看电视,全用来阅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老书”。拒绝,还意味着,既不为某些时髦的写作分心,也不对人为的热点动心。不仅如此,网络的精彩,球赛的热闹,酣睡的香甜,---------------,----------------,都是应该拒绝的。否则,什么时候“磨脑子”呢?

1.阅读全文,说说读“磨脑子”的书有哪些益处。

2.文中画线的A、B两句都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句中“现成的肉”、“烂杏”各指什么?

3.联系实际,你认为文中空格处还可以填入哪些应该适当“拒绝”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的空格内,句式与上文一致。

4.名著往往是“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磨脑子”的书。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简要地写出你熟悉的一个情节,并说说对这一情节的体验和感悟。

名著:《水浒传》《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童年》

情节:------------------------------

体验和感悟:---------------------------

(选自江苏南京市2004年中招语文试题 王 红/荐)

参考答案:

一、1.B 2.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 3.例:与少数“先进”相比,普遍落后肯定是世界的常态,落后者不把争先作为生活的标准,能够按照生命的本来形态生活,所以更能用平和的心态体验和领略到生活的美好,世界就成了他们的乐园。 4.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归谬法 5.(略。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无论同意与否,只要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并且观点的价值取向正确合理即可。)

落后的英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听写 提高效度 听写方式

一、引言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George.W.Wilkins在《语言教学中的语言学》中指出:“没有语音和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由此可见,词汇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江苏省英语高考考纲(2012)明确指出:“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掌握约3500个英语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并且牛津高中英语的一个新特点就是词汇量增加,词汇难度增加,这给学生记忆词汇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听写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长期被英语教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课堂听写比较头疼,从而导致听写质量低,听写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那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听写质量呢?我就提高高中英语听写效度所做的一些尝试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单词听写是英语听写的根本

单词作为英语听写中的基本点,几乎被所有的英语教师采用。但许多教师在具体操作中方式过于单一,常常仅是向学生提供中文,然后让学生默写出英文。我认为这只是机械的“死记硬背”,单词的记忆时间短,易遗忘,效果差。所以我除了使用这种方式以外,更常做的是给学生念读音,然后让学生拼写单词并写出正确的中文意思。这么做的理由是:许多学生在背诵单词时,往往忽视单词的读音,直接看中文意思,然后勉强记住拼写。这样背诵单词费时,而且印象不深,可以说遗忘快,效果差。对单词读音不熟悉的话,如果在听力材料中出现这些新的词汇,就会带来听力的困难,更不用说在平时的口语当中能娴熟运用了。如果听写时给学生念读音,那么学生在背诵的时候除了记住拼写和中文,也会留意单词的读音,日积月累,不但听力可以得到改善,对口语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单词的读音和拼写形式是单词的存在基础,是各个单词相互区别的第一要素。在单词默写时,我们要注意单词读音和拼写的统一与结合,使学生把一定的读音同可能对应的拼写联系起来,又把一定的拼写同可能的读音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在大脑中建立起单词读音和拼写的牢固联系,从而既能见拼写而知读音,又能知读音而记拼写。

三、短语听写是英语听写的延伸

短语听写是对单词听写的某种延伸,对于学生的听写要求进一步加强。短语听写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教师给中文学生写英文,或者给英文学生写中文。许多教师的习惯性做法就是给中文,让学生写英文。我认为这种单一的方式不可取,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短语的特点来确定短语听写的方式。如果是一些容易混淆的短语,如come up,set up,pick up,bring up,draw up,use up等,take after,take for,take in,take down,take on,take over等,或者turn to,turn in,turn out,turn over等,由于单项选择或者完形填空中经常会要求学生进行短语辨析,掌握这些短语的意思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倾向于把英文告诉学生,然后要求学生写出该短语的常用意思。而这些易混淆的短语的拼写一般都很简单,教师也不用担心学生不会拼写。但是,如果是一些固定的且不易混淆的短语,如牢记(keep...in mind),考虑到(take...into consideration),习惯于做某事(be accustomed/used to doing sth),等等,那么不妨给中文写英文,一来可以强化学生记忆单词的拼写,二来有利于学生通过运用这些短语而组成完整的句子。

四、句子听写是英语听写的拓展

句子听写是对英语听写的一种提高,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相关单词、短语和语法结构,对学生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句子听写一般都是采取比较传统的方式:给出中文,写英文句子,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给学生听写时也可以适当给出一些英文提示,以降低默写难度。但是,在进行句子听写时,也并非一定要把一个完整的句子中文告知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一个或者几个关键词,然后让学生自己建构句子。比如在学生学完thus的用法后进行听写的时候,我把单词thus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用这个词造句。学生A写:I got up late,and thus I missed the bus.学生B写:I didn’t study hard.Thus I failed the exam.学生C写:It rained yesterday,thus our sports meeting was put off.学生D写:I want to sleep.Thus I am tired.显然,学生C没有掌握好thus的用法,因为thus是个副词,不可以当连词用。而学生D连thus为何意都不知。试想如果当时我让学生默写:昨天下雨了,所以运动会推迟了。那么一部分没有记住thus意思或者用法的学生就可能会用because或者so翻译句子,这样就无法达到巩固新学词汇的目的了。

五、段落听写是英语听写的升华

段落听写是学生英语听写能力的一种综合,对学生的英语听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段落听写时普遍采用“默写”的方式,也就是教师会事先让学生背诵一些段落,然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自己去写。这种方式较为机械,学生对此兴趣不大,默写效果也不是很好。学生默写的段落错误较多,没有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段落听写方式的选择对于听写效果来说至关重要。我认为可做下尝试:(1)将所默写段落的部分英文给出,默写一些较重要的单词、短语和句子,必要时可辅以中文。(2)给出所默写段落的关键词,让学生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段落,可自由发挥,但必须保证所写句子的正确性和段落的完整性。这些段落默写方式既能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为学生的写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以上是我在这几年的英语教学中对英语听写方式的一些思考。虽然英语听写不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但它是学生实现学习最终目的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果教师能在平时的英语听写中多注意方式、方法,结合各条有效途径,那么对于使学生学好英语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丁言仁,戚焱.背诵课文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J].外语界,2001,(5).

[2]文秋芳,王立非.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落后的英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张谷英村 旅游开发与管理 现状

张谷英村作为湘楚明清民居和儒家宗族文化的活化石,已经广泛地被从中央到地方一级以及港澳台媒体进行了报道,并已成为儒家宗法制度、民俗文化和古建筑的学术研究的重要材料,出现了从不同视野讨论和深化描绘它的书籍和报刊文章、电视台特写专题。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学者、文化工作者、艺术工作者对它进行了访问和考察。为获得翔实而可靠的资料,论文撰写期间,笔者多次走访张谷英村,通过问卷式、访谈式等方法综合多方情况,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

一、张谷英村旅游开发管理研究背景

目前的张谷英村处于典型的“多头管理”阶段――张谷英村管理处、长沙金荣企业集团张谷英分公司(简称金荣公司)、全体村民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对张谷英村行使不同形式的管理权。

张谷英村管理处在行政上隶属于岳阳县政府,由岳阳县政府牵头,副县长任管理处处长,从全县文物、文化、旅游等各行政管理部门抽调各级干部任管理处干事。设置此管理处的初衷是想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组织的资金、技术优势,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机构进行约束,使旅游经济反哺作用极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沙汇谷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张谷英分公司于2003年正式进驻接管张谷英村的全权旅游开发经营事宜(2005年,长沙金荣企业集团与岳阳县政府签下50年的旅游开发和经营权),就笔者所掌握的情况来看,仅从数字上来看,张谷英村的旅游收入可以2003为分水岭,自汇谷公司接管以来,收入确实逐年增长,然而就收入构成来看,2003年前后并无实质改变,仍然是以门票收入为主要龙头,虽然对张谷英村的旅游区总体规划业已完成,但规划中有关旅游产品开发的内容却迟迟未付诸行动,其原因无疑多方面的,却也着实暴露出其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开发尚处于简单、粗糙的原始阶段,有效的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效益优势的现实问题。

张谷英村全体村民对张谷英村行使完全的所有权,2003年之前,张谷英村的包括旅游在内的各项事宜均由村委会全权负责,由于多方面原因,诸如经营管理思路狭窄,引发产品缺乏竞争力等,导致整体经济效益不佳,通过笔者的访问式调查掌握的与此相关的一个信息是,目前张谷英村的居民的文化水平整体较低,普遍以初中文化及以下文化水平。

二、张谷英村旅游开发和管理问题诊断

张谷英村作为一项特殊的旅游资源,文化性是其本质、核心属性,也是其旅游吸引力的源泉,但在张谷英村旅游开发和管理中存在着种种问题急需解决。

1.生态环境恶化,文化物质载体遭到破坏

随着旅游开发的进一步发展,张谷英村的生态环境逐渐遭到破坏,原有的植根于风水理念的建筑格局逐渐被打破。旅游业的发展,在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该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张谷英村的排水系统,本是根据风水术中“山管人丁水管财”和“财宜藏不宜泄”的原理从天井下面,采用暗道的形式,迂回环绕,穿过数个天井逐步下行的。当排水暗道到达前大门后,流入门前的烟火塘,再由烟火塘流出。然而,大量的游客涌入,导致旅游垃圾增多,依靠原先自身生态系统进行排污净化已变得力不从心,原本曲水流觞的下水道,却发生过两次较为严重的衍塞事故。

不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建设给传统村落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破坏。许多古村落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当地政府部门的错误经营机制,导致了急功近利的掠夺性开发,使传统建筑等古村落文化物质载体遭到破坏。在这些“破坏”中,由于政府指导失当,旅游服务公司河泽而渔式的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古村落建筑损坏是显而易见的“有形”破坏;而在旅游开发管理过程中,由于多方利益主体关系的不协调势必也会对古村落造成“无形”的破坏,例如,在金荣旅游服务公司2005年9月委托达沃斯旅游规划设计院所做的张谷英村旅游区总体规划中对“旅游服务配套建设施”的规划如下表所示:

“在其规划近期,预计在张谷英村结合游人中心建设一座中档宾馆,按照3星级酒店标准设计,宾馆床位达200张左右;规划中期在旅游区内按3~4星级标准设计建设100个床位,在旅游区周边设计200个~300个床位;至规划远期,张谷英村镇上的床位预计达到1000张~1500张。” 旅游业确实将改善该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使城镇化整体的综合水平得以提高,进一步向城市化迈进,然而笔者以为,古村落,一是古,二是村落,如果古气、古风、古韵、古朴、古貌不存,商贾遍地,古村落则变成了新集镇。少数古村落里的新景观,如充满现代气息的楼房,穿街过巷的电线,为了吸引旅游者新建的“古建筑”,杂乱无章的摊贩等,已经让人感到古村落的风韵消失殆尽,这种“无形”的破坏似乎更具杀伤力。

2.原生民俗文化逐渐瓦解异化

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给传统村落带来巨大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原农业文明架构下的一切文化形态和方式都在迅速瓦解与消亡,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旅游业的发展加速了这种趋势的到来。旅游开发存在重开发,轻保护倾向在张谷英村旅游区也较为明显,当张谷英村落成为“景区”后,旅游配套设施――停车场、餐饮设施和道路交通建设相应修建。大型停车场、宽敞的水泥路和功能完善的宾馆在为游客提供了方便,却也破坏了其原有的独有的儒雅和幽静、清丽和妩媚。商业气息日益浓厚,而古建筑前过多的商业摊位,更冲淡了古村落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开发过程中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对于隐性的文化、价值观保护不够。古村落的居民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在当地旅游发展中,许多当地居民并没有参与。根据现有调查,众多居民尤其是青壮年居民的外迁,使许多老建筑闲置无用年久失修,对村落景观起重要作用的村落中心也渐渐败落,村落结构的整体性受到破坏。老人们对湖湘文化的认同感尚比较强烈,喜欢老房子、古村落,眷念古老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然而,占人口大多数的中青年人对湖湘文化的认同感普遍低落,对于传承了千百年的许多民俗文化也没有多大兴趣,对曾经被视为绝活而倍受尊敬的传统工艺也不愿传承。如竹编这一在张谷英村存在并发展了200多年的独特传统工艺,曾因工艺精美,质量上乘成为明清时期供品,但由于手工制品难抵工业化流程的批量生产,许多竹编技艺的掌握者都将之束之高阁,且由于所获经济效益甚微,对年轻人不具有吸引力,这一传统工艺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这种较低的文化认同感致使,即便是村民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其行为也更多地受经济理性支配,致使文化基因流失。缺乏文化认同感的旅游开发,只是对原生文化的商业化炒作,使其日益表演化、庸俗化,文化失真严重。

3.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足,营销力度薄弱

目前,张谷英村旅游开发存在对民俗文化、湖湘文化理解片面的现象,眼光局限在一些看得见的既有文物上,强调对文物古迹的恢复和利用,忽视对张谷英村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限于这种思想,张谷英村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足,仍旧以同其他古村落相比较趋同性较强的古民居、祠堂等旅游产品投入市场,造成产品的单一性和雷同性,无法形成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有效完整的旅游解说系统尚未建立,游客在导游人员带领下,看看老房子,逛逛老巷子,进行走马观花似的游览,并未从中领略和体验到真正的湖湘文化、程朱理学以及当地民俗文化。张谷英村文化不仅包括独具特色的古建筑,还包括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文艺、科技以及风情民俗等无形资源,但许多传统的民风民俗、传统手工艺等尚养在深山人未识;已经开展的一些民俗民风的旅游项目,缺乏整体规划,存在形式粗糙、规模小、内容不丰等缺陷,未能成为有影响力的特色项目。

目前,包括张谷英村在内的大多数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品牌意识淡薄,品牌经营、品牌塑造上还很粗放。张谷英村旅游发展缺乏高标准的形象定位与策划,致使旅游开发没能形成古村落的鲜明个性和整体魅力。宣传促销力度弱,有关张谷英村的宣传信息鲜有所闻,只是到了古村落内才能看到简单的宣传册和专业书籍,而目前张谷英村唯一的官方网站知名度并不高,在对国内最权威的中文网站百度搜索“张谷英村”一词,其排名在搜索结果中位列第五,说明其知名度和使用率都差强人意,且网页内容略显粗糙,例如“游客指南”与“地理交通”内容竟然如出一辙一字不差。值得借鉴的是,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文化遗产,如埃及金字塔,在人们去那里游览之前,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音像、电影、电视、书籍、文章等看到大量关于金字塔的介绍,充分了解其价值。

张谷英村旅游经营者的宣传促销意识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依赖朋友关系,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宣传促销手段较为原始,仍然以发传单、名片和宣传册等为主要方式,而且局限在本人较为熟悉的人际范围内,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不强,很少举行大型的宣传促销活动,许多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未能很好利用,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近几年。

4.管理手段简单粗糙,尚未系统化、规范化

张谷英村目前虽然实行的是“政府牵头,村民搭台,企业唱戏”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合作管理的模式,并在引入市场化管理理念后确实取得显著成绩,但毋庸讳言的是,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表象之下,还隐藏着较多问题,就开发管理方面来说,管理手段明显过于简单粗糙,缺乏明确而科学的指导理念,管理方法、管理资料零散、紊乱、缺乏一定手段、方法进行系统化、规范化,使科学、有效的管理张谷英村成为一种有章可循的规范化制度,而不是仅靠个别领导人的灵机一动或妙手偶得。古村落旅游之所以受到青睐,除了古色古香、独具特色的村落建筑之外,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村民生活方式、氛围、文化、民俗等一系列无形的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在面对外来文化、文明时,古村落这些原汁原味的文化无疑处于弱势地位,随着两种文化的碰撞,这些无形的文化正在一点点丧失,消融在历史之中,现在急需要做的工作之一便是抢救、整理、保存、传承这样的古老文化、文明,使之变为有文字记载,有影音记录的有形文化,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至今为止无论是金荣公司亦或是张谷英村管理处为此做出的努力都乏善可陈。在实地调查中,笔者的一大深刻感受便是无论是张谷英村本身所具有的大量知识要素,还是在旅游开发后逐渐产生的知识要素似乎从未引起足够的关注,这些宝贵的资料若不及时加以系统的整理、提炼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消泯于岁月之中,后续的管理开发工作便无以为继;又或是,基于知识要素享有者本身认识的局限性,因为害怕丧失知识垄断优势,例如笔者在调查金荣公司历年在处理与村民利益纠纷案例时,就深感资料搜集的艰难,管理公司三缄其口,而类似的利益冲突在古村落中并不少见,若能对成功处理案例经验加以推广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

有鉴于此,笔者深感有必要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及系统,进行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落后的英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法

一、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中小学英语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受农村经济滞后、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育经验,对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

读书是农村人走进大城市最为重要的方式,现在大城市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中考到高考,英语在考试分数上占据着重要的份额。这就需要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高度重视英语教学工作,为了学生的梦想,努力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另外,由于学校英语教师资源不够,导致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差,严重影响中考的成绩,导致很多学生半途辍学,即使是上了高中英语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到高考成绩,不利于大学就业。所以,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质量不仅关系到我国人才的培育机制,还有助于提高我国整体居民素质,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师资力量匮乏

由于城镇经济发展快、机会多、福利待遇好,很多教师不顾一切想要进入城镇学校工作,导致农村英语教师极度匮乏。有的农村学校由于没有足够的英语教师,一个老师要带好几个年级的英语课,造成教师工作效率低下,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还普遍存在着素质偏低的现象,很多英语教师并不是专业的英语师范毕业生,他们有的是其他学科的任课老师,有的是经过短暂培训就直接上岗的高年级学生,这些“英语教师”虽然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但是英语综合素质偏低,直接影响我国农村英语教学质量。

(二)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对于英语教育的开支更是能少则少。很多学校甚至没有英语教学最基本的辅助工具――录音机,多数老师只是凭借课本讲学,教育形式单一落后,不仅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

(三)教学方式单一、落后

教学设施直接影响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方式多数采用老师讲、学生记的形式。经济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录音机进行教学,条件差的学校则只能老师带读,这是导致农村学生英语地方口音严重的主要原因。

(四)中小学英语教育严重脱节

在新课改之前,很多农村地区小学由于经济等原因没有开设英语学科,即便是开设了英语学科的学校也不一定能保证教育质量。这就导致很多农村学生在英语基础上落后于城镇学生,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学生健康地学习。

三、对策构建的方式漫谈

针对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政府部门、学校建设者以及英语教师都应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投入力度。

(一)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为了推动我国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小学的资金投入。教学设施的完善和师资力量的扩大都需要经济基础作后盾,对于农村英语教育薄弱的环节,政府单位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完善措施。例如,面对师资力量不足,政府可以出台政策宏观调控,明文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回到生源地支教或者是参加生源地的教师编制考试,这不仅有利于留住农村教育资源,对大学毕业生也能起到锻炼作用。面对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政府可以按学校人口分配录音机等基础教育设施,还可以开设英语图书馆等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

各地农村中小学应该不断扩充学校的英语教师数量,有些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能为学校教育工作做出贡献的英语教师,学校可以提高薪资待遇来留住教师资源,从而保障学校的英语师资力量。另外,学校还应该定期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可以由学校出培训费用来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其次,在英语教师的录用上,还应该坚持专业性的原则,不能滥竽充数,英语教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只有专业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专业的学生。

(三)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师应该通过英语教学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情趣,这样才能保证英语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以讲座的形式在校园内宣传英语学习的重要性,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一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学习英语,想要学好英语,为我国对外贸易作出工作。因此,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来吸引学生,例如,英语情景剧表演、英语小品、英语演讲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有“择师”的习惯,对于不喜欢的老师,他们很难提起学习兴趣,看见老师就烦,想起老师就厌恶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农村中小学教师提高英语教育质量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走近学生,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掌握学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想,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老师,并且喜爱老师所教的学科,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在我国教育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农村中小学英语课程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但是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不够完善等,导致我国农村英语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为了解决农村英语教育落后的现状,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学校建设者应该加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英语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提高英语教育水平,在此基础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我国农村英语教育作出贡献。(作者单位:凯里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金霞.浅谈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的局限及对策[J].学周刊:A,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