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虎年成语

虎年成语

虎年成语

虎年成语范文第1篇

哪吒不闹海武松不过岗打一成语

生龙活虎

生龙活虎的词语解析

[释义] 比喻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语出] 宋·朱熹《朱子语类》九五:“只见得他如生龙活虎相似 ;便把捉不得。”

[正音] 活;不能读作“hó”。

[近义] 生气勃勃 龙腾虎跃

[反义] 老气横秋 死气沉沉

[用法] 用作褒义。形容人有生气。一般作定语、状语、补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与“龙腾虎跃”有别:~侧重于形容人、物的体态;“龙腾虎跃”侧重于形容人、物的动态

生龙活虎含义

成语解释:比喻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95卷:“只见得他如生龙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

成语繁体:生龍活虎

成语简拼:SLHH

成语注音:ㄕㄥ ㄌㄨㄙˊ ㄏㄨㄛˊ ㄏㄨ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褒义成语

成语用法:生龙活虎联合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活,不能读作“hó”。

成语辨析:生龙活虎与“龙腾虎跃”有别:生龙活虎侧重于形容人、物的体态;“龙腾虎跃”侧重于形容人、物的动态

近义词:生气勃勃、龙腾虎跃

反义词:老气横秋、死气沉沉

成语例子:30多个战士,生龙活虎,一拥而上,背的背,扛的扛,挑的挑,抬的抬,很快就把院子清理干净了。

英语翻译:full of life and energy

日语翻译:生気 (せいき)にあふれる。活力いっぱいである

俄语翻译:полный жизненной энергии и сил

其他翻译:<法>alerte <vaillant comme un dragon et vif comme un tigre>

成语谜语:笔下风云错落看

生龙活虎造句

1、 参赛的运动员们个个生龙活虎地进行着赛前准备。

2、 战场上随处可见战士们生龙活虎的身影。

3、 这群小伙子在赛场上生龙活虎,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4、 校运会上,小伙子们个个生龙活虎,力争取得好的成绩、

5、 双休日时,我和弟弟在家生龙活虎地玩耍。

6、 在刘老师有趣的语文课上,我们个个同学都生龙活虎,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大家都踊跃的发言。

7、 瞧他在赛场上生龙活虎的样子,简直和平时判若两人。

8、 弟弟每到玩的时候一个个都生龙活虎,一到要写作业的时候都变成死蛇一样。

9、 放假了我和哥哥生龙活虎的玩耍。

10、 我家的小乌龟每天都生龙活虎的,真可爱。

11、 每到新年我们都一个个生龙活虎,都蹦蹦跳跳在玩烟花。

12、 练兵场上,战士们一个个生龙活虎,奋勇争先。

13、 动物园里,总能看到很多生龙活虎的小动物。

14、 新的一年里,祝所有小朋友身体健康、生龙活虎!

15、 妈妈说我在什么时候都生龙活虎的,太调皮了。

16、 过年了,大家都开心的生龙活虎、生气勃勃。

17、 在奥运会上,我们中国梦之队的个个队员生龙活虎,为祖国赢得了一块又一块宝贵的金牌。

18、 他一拿起书就昏昏欲睡,打起球来却生龙活虎。

19、 每天,生龙活虎的我都会到处走走散步。

看过“哪吒不闹海武松不过岗打一成语的答案”的人还看了:

1.哪吒不闹海武松不过冈打一成语的答案

2.灯谜武松打一成语的答案

3.哪吒的三个头六个胳膊打一成语的答案

虎年成语范文第2篇

生龙活虎,汉语成语,拼音是shēng lóng huóhǔ。作定语、状语、补语;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生龙活虎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生龙活虎成语解析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清·吴趼人《痛史》第五回:“城外元兵虽多,却被张世杰一马在前,宗仁、宗义在后,如生龙活虎一般,杀入阵去。”

二、生龙活虎成语近义词栩栩如生 [ xǔ xǔ rú shēng ]

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兴高采烈 [ xìng gāo cǎi liè ]

形容兴致高昂,情绪热烈。《文心雕龙·体性》:“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兴:兴致。采:精神。

朝气蓬勃 [ zhāo qì péng bó ]

形容精神振奋,斗志旺盛,充满生气。

精神抖擞 [ jīng shén dǒu sǒu ]

形容精神振奋。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九:“抖擞精神透关去。” 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你道是精神抖擞,又道是机谋通透。”抖擞:振作,奋发。

斗志昂扬 [ dòu zhì áng yáng ]

战斗意志高 昂旺盛:全国人民~,决心战胜一切困难和险阻。

精神焕发 [ jīng shén huàn fā ]

情绪饱满振奋。

三、生龙活虎成语造句1、战场上随处可见战士们生龙活虎的身影。

2、校运会上,小伙子们个个生龙活虎,力争取得好的成绩.

3、双休日时,我和弟弟在家生龙活虎地玩耍。

4、在外边,他朝气蓬勃,生龙活虎,也相当起劲,相当热情。

5、瞧他在赛场上生龙活虎的样子,简直和平时判若两人。

6、参赛选手个个生龙活虎,使出浑身解数以争取最好的成绩。

7、弟弟每到玩的时候一个个都生龙活虎,一到要写作业的时候都变成死蛇一样。

8、老师上课的讲解风格生龙活虎,我们的情绪像波浪一样一上一下,真刺激呀!

9、放假了我和哥哥生龙活虎的玩耍。

10、我家的小乌龟每天都生龙活虎的,真可爱。

11、每到新年我们都一个个生龙活虎,都蹦蹦跳跳在玩烟花。

12、米兰达:哦!像邦德一样的漂亮动作。

他昨晚可是生龙活虎。

13、练兵场上,战士们一个个生龙活虎,奋勇争先。

14、动物园里,总能看到很多生龙活虎的小动物。

15、妈妈说我在什么时候都生龙活虎的,太调皮了。

16、过年了,大家都开心的生龙活虎、生气勃勃。

17、在奥运会上,我们中国梦之队的个个队员生龙活虎,为祖国赢得了一块又一块宝贵的金牌。

18、他一拿起书就昏昏欲睡,打起球来却生龙活虎。

19、小民每天都非常喜欢体育活动,操场上的人总能看到他活泼矫健、生龙活虎的他的身影。

20、今天我和妈妈一起生龙活虎地搞卫生。

21、参赛的运动员们个个生龙活虎地进行着赛前准备。

22、小明每当做作业就垂头丧气,一出去玩就生龙活虎。

23、这群小伙子在赛场上生龙活虎,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24、每天,生龙活虎的我都会到处走走散步。

25、我看到有一位老爷爷快七十了还那么生龙活虎,坚持每天去锻炼。

26、他每天都是一副生龙活虎的模样,精神饱满,斗志昂扬。

27、下课铃响了,大家生龙活虎的在玩耍。

28、这一位年近七旬的老爷爷,却生龙活虎的,天天去爬山。

29、那孩子上午看起来病得很重,但到了晚饭时又生龙活虎起来。

30、大家都没想到,一场车祸就夺走一条生龙活虎似的生命。

31、一老一少,一个老气横秋,一个生龙活虎。

32、球员们打着呵欠,没有打击练习,但一到比赛又马上生龙活虎。

33、老舍爷爷的猫是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真是天真可爱。

34、我们都应该生龙活虎的迎接每一个困难。

虎年成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文化交流 东汉 西域 佛教

一、狮子的来源

成语是一种历经千百年锤炼、从人们长期生活实践中升华而形成的独特语言。带有“狮”字的成语极少,只有“河东狮吼”(喻凶悍的女人)、“狮子搏兔”(喻做小事情也要集中全力,高度重视)、“人中狮子”(喻出类拔萃的人)等几个,且很少使用(“狮子大开口”是俗语而不是成语)。而带有“虎”字的成语却很多,“调虎离山、虎背熊腰、龙争虎斗、如虎添翼、骑虎难下、虎视眈眈、坐山观虎斗”……常见常用的就有三四十个。

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透过现象找原因,是古人重虎轻狮,认为狮子不配进入成语,还是另有原因?

经查考,原来,狮子是域外异兽,并不产自我们国家。存在决定意识,既然没见过狮子啥样,古人当然不可能在语言中包括成语中对其有所反映了。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穿越”历史,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时期,从丝绸之路开通后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说起。

公元前138―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刘彻派遣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张骞率100多人出使西域(指现在的甘肃省敦煌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和中亚地区),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开辟了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传播了汉朝声威。当时的西域气候适宜,大量狮子生长在广袤的草原上。大月氏国,是公元前2世纪之前居住在我国甘肃的强盛的游牧民族西迁到西域后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汉明帝刘庄(公元28年―75年在世)永平十六年命]固率骑兵部队出塞征伐北匈奴取胜之后,便于公元73年派遣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公元32年―102年)再次出使西域,重塑东汉王朝威望,恢复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从此,中国的丝、丝织品、冶铁术、凿井法等传入了西域诸国;西亚、中亚的汗血马、葡萄、胡桃、蚕豆、石榴、胡麻等物种及乐器、乐曲等被引入了我国。具体到狮子的传入,有两种说法较为接近,也有据可考。一种说法是:汉章帝刘卦谖唬ü元75年―88年)时,西域的大月氏国王把一头壮硕的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他,以示两国友好。这在300多年后的历史学家范晔所著的《后汉书・章帝本纪》上是有记载的:“西域长使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师子。”“莎车”,古地名,位于现在新疆的喀什地区。另一种说法更确切些,说狮子传入我国是在汉和帝刘肇在位(公元88年―105年)之时。《后汉书・和帝本纪》载:“和帝即位,安息国遣使献师子。永元十三年冬,又遣使献师子。”“安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师子”后来写作“狮子”。查范文澜《中国通史》所列帝王年号表可知,“和帝即位”是公元88年;“永元十三年”为公元101年。据统计,从《后汉书》到《明史》,单是历代帝王本纪中,就有21次与“贡狮”有关的记载,而且狮子的来源更广泛,大宛、波斯、康国、吐火罗等西域国家都曾经向东方的中原王朝进献过狮子。

狮子传入我国这一史实,除范晔的《后汉书》有记载外,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书》。《汉书》是东汉时著名史学家班固(公元32年―92年,是班超的长兄)所写的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断代史著作。由班固的记载可以断言,狮子传入我国至迟在汉章帝刘刈骰实郏ü元75年―88年)之时,距今接近2000年了。那个时期是我国的东汉(公元25年―220年)初期。

二、佛教的传入

狮子传入我国的同时,印度的佛教由西域开始传入我国。汉明帝刘庄在位(公元57年―75年)时,还在今天的陕西省洛阳市修建了迄今仍然保存着的我国第一个佛寺――白马寺。随着佛教的流行,来自异国他乡的狮子便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载体,更多的被作为进贡之物来到我国,并逐渐与华夏传统文化和地方风俗相融合,在民间产生了与“耍龙”类似的“舞狮”体育娱乐活动,流传至今。《汉书・礼乐志》提到的“象人”,按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杂耍艺人。至于在祠堂、陵墓、宫室、寺庙、府邸处雕刻一对石狮,家具、碑刻、器物中以狮子作为装饰图案,显然与狮子高大威猛的形象有关。作为镇邪的吉祥物、主人的保护神,狮子祥瑞、辟邪、镇煞的象征作用十分明显。其为华夏民族所接受和喜爱,并逐渐被神化为灵兽,赋予种种寓意,正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尤其是佛教的“护法”宗教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有力见证。

回过来看“河东狮吼”、“狮子搏兔”几个成语,查考其最早出处,确实都在东汉之后。“河东狮吼”最早见于南宋・洪迈(公元1123年―1202年)的文言笔记小说《容斋三笔》记载的一则故事。“狮子搏兔”最早见于《景德传灯录・诸方杂举征拈代别语》。《景德传灯录》简称《传灯录》,30卷,是佛教禅宗史书,为北宋时期禅宗法眼宗人道原编撰。至于另外一两个更加少见的带有“狮”字的成语,其来源更是无稽可考。但无论如何,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地讲,一定不会早于东汉时期。

三、老虎的来源

老虎就不同了,它是我国古已有之的动物。对中国人来说,它既是山林间凶猛的“百兽之王”,更是令人敬畏和崇拜的文化图腾。东汉著名文字学家、经学家许慎(约公元58―约147年)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虎的:“虎,山兽之君。”视老虎为神兽。东汉的《风俗通义・祀典》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画虎于门,鬼不敢入。”汉民族对狮子的崇拜不超过两千年历史,而对虎的崇拜则要久远得多,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在太湖流域良渚遗址考古发现的神面玉件,形象和虎很接近。西周的玉虎、虎形玉佩饰品,以及虎形纹饰的战国青铜制品,都是以艺术的手法反映古人对虎的图腾崇拜。汉族以外,云南、贵州的一些少数民族,比如彝、白、布衣、土家族,甚至把虎视为祖先加以祭拜。

因为老虎威猛,所以人们常常把最威风的头衔献给它。比如称勇猛骁战的将领为“虎将”,把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叫“虎符”,形容小男孩儿可爱时说“虎头虎脑”等。民间俗语“狮子看大门,老虎坐中堂”,更是表现了虎的尊崇地位。

老虎和狮子同属猫科,都是大型的食肉猛兽,谁更厉害些?这也许是很多人感兴趣的。但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科学。一个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多独来独往(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靠机警刚勇偷袭捕获猎物;一个生活在热带草原,多群居游走,靠群体力量追击围歼猎物。老虎会拼命护子,有成语“虎毒不食子”为证,特别是带崽的母虎,舍了身家性命也要保护幼小;长大了的公狮则会残忍地咬死前任公狮留下的小狮子,以刺激母狮排卵、受孕产下自己的崽子。老虎不论雌雄都要捕食;狮群里,一般都是母狮捕杀猎物,公狮更多的是巡视领地防止外来狮群入侵,较少参与捕食。环境地域不同,习性方式各异,缺乏“谁更厉害”的可比性。不过,历史上也确实有人搞过狮、虎现场“比武”试验。据北魏杨炫之所著《洛阳伽蓝记》载,东汉的汉明帝刘庄出于好奇,曾下令有关郡县的官府献虎,以比较老虎和狮子究竟谁更厉害。巩县、山阴的猎户终于捕到了两只老虎和一只豹子。送到洛阳后,刘庄命令将老虎、豹子、狮子都放进皇家宫苑华林园。结果,虎、豹见了狮子,“皆瞑目不敢仰视”,完 A踝不过瘾,下令再牵来一头盲熊。盲熊一闻到狮子的气味,便“惊怖跳踉,曳锁而走”。刘皇帝于是哈哈大笑,心满意足而归。到底老虎和狮子哪个厉害,不是本文所关心的问题,这则轶闻也未必可信。引述这个故事,旨在说明狮子作为从外国引进来的动物,史实当发生在东汉初年。这之后,才有了记载狮子如何威风凶猛的著述,比如西晋的志怪小说《博物志》,清朝学者纪晓岚的《如是我闻》,以及清人梁章钜所写的《浪迹丛谈》等。

语言是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如果没有东西方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狮子不会在东汉初期从西域诸国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正由于传入较晚,因此我国传统十二生肖(也叫“属相”,指代表十二地支而用来指代人的出生之年的十二种常见动物)有虎而没有狮。其中的原因,显然不是由于古人重虎轻狮,而是隐藏在语言表象背后深层次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宋永培,端木黎明.成语大词典[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

[2]吉林出版集团辞书编纂中心.新编多功能成语词典[K].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

[3]范文澜.中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虎年成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文化意象 习语 翻译 归化 异化

一、文化意象

意象,英语的对应词为image,韦氏三版(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给出了这样的解释:a mental picture or idea; a mental conception held in common by members of a group and being symbolic of a basic attitude and orientation towards something; a figure of speech。于是,我们对意象就可以这样理解:跟想象有关,是某一群体所共有的一种观念、象征及对某一事物的基本态度和取向,用于比喻。

文化意象有多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是一句成语、谚语、一则典故或某个形容性词语中的形象或喻体等。意象与习语表达关系密切。许多习语(包括成语、谚语等)都包含着一定的意象,而意象又往往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在翻译中,译者难免会碰到包含有文化意象的习语。那么,文化意象应该怎样处理呢?

二、习语的文化特色

习语的文化特色,与其丰富的来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同民族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观念,亦无不反映在生动、形象、活跃的习语中。

有时,两个民族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使一些习语表现出某些相似的文化意象,但这只占习语中的极少部分,大量的习语表现出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文化意象。所以,处理文化意象个性差异就成了习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习语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因此,要做到绝对的等值翻译是不可能的。译者有义务引导读者去接受异域文化,使译文读者头脑中显现的形象和产生的联想尽量接近在原文读者中的效果,这样,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困惑就会在读者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不断熟悉过程中日渐减少,直至消失。

在西方人的眼中,狮子是万兽之王(the king of beasts)。因此就有了“an ass in a lion’s skin”之说,对应的汉语应译为“狐假虎威”。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表示“入狮穴,异常勇敢”;the lion’s share表示“最大或最好的一份”;put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表示“鲁莽地冒险”。英国人特别崇拜狮子,从中世纪开始,英国国徽的徽章就是狮子,英国被称为the British lion。to twist the lion’s tail意味着to provoke or insult the British or their government.而且西方许多国家的君主都爱自称为lion。狮子还可以指名胜或名人,to lionize 表示游览名胜或把某人视为名人,lion hunters指巴结社会名流的人。而英语中关于老虎的短语就少得多,have a tiger by the tail意思是“处境比预料的艰难、危险,骑虎难下”。

而在中国人的眼中,老虎才是“森林之王”,如:“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虎视眈眈”,“虎口拔牙”,“虎口余生”,“虎将”,“虎里虎气”,“虎穴”,“虎穴龙潭”(或龙潭虎穴),“虎跃龙腾”(或龙腾虎跃)等。在中国十二生肖中,虎也位列其中。根据中国古老的传说,老虎是长寿、尊贵和勇猛的象征。而关于狮子的短语就少得多,如:“雄师”,“狮子搏兔”,“狮子大开口”等。

三、习语翻译时的归化和异化与文化意象的传递

1995年美国学者维纽蒂提出了翻译的归化和异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界限,使我们可以从跨文化的视角考虑翻译的问题。我们在翻译习语的时候要秉承“求同存异”的原则。

1.归化

归化翻译策略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直译。译者一般按照本国语言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取同化的手段,使之符合本土文化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原则。在习语翻译时,如果有的意象不会构成翻译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在译入语中寻找那些与原文意象大致相同或效果类似的习语来表达,这样会使译文形象生动。例如:

(1)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s.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

(2)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3)All one’s geese are swans.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4)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When the cat’s away,the mice will play.

(5)此地无银三百两。

There is nobody here but us chicken.(一个偷鸡贼晚上到一农户家偷鸡,主人听到鸡窝里有动静,就问:“有人吗?”偷鸡贼连忙说:“There is nobody here but us chicken.”后来“There is nobody here but us chicken.”常被引用,表示此地无银三百两。)

an ass in a lion’s skin表示狐假虎威。《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头驴子披着一张狮子皮,大摇大摆地在森林里走,动物们看见它以为是狮子来了,都吓得仓皇而逃。驴子很得意,就去吓唬狐狸,它跑上前去大叫一声,狐狸一听声音就知道是驴子,于是把驴子嘲笑了一番。

nurse a viper in one’s bosom表示养虎为患。这个成语起源于《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的故事。农夫在寒冬救了一条快被冻死的蛇,将蛇放入怀中,蛇苏醒后却咬死了农夫。

An unfortunate man would be drowned in a cup.人一倒霉,喝凉水都塞牙。

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 像热锅上的蚂蚁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a dog in the manger损人不利己的人,占着茅坑不拉屎。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表示“对牛弹琴,明珠暗投”。这个习语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耶酥传教时说的话:“Neither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2.异化

有的意象在汉语中带有褒义,在英语中却成了贬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意象的错位。有的意象在源语中有,而在译语中没有,即文化意象的缺失或空白。在翻译这类习语时,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可以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例如:

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armed to teeth

武装到牙齿

meet one’s Waterloo

遭到惨败

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好奇心害死猫。

“龙”在中西文化中有不同的文化意象。在英语文化中,龙是凶残、可怕的象征。我们在译“望子成龙”时不应直译为become a dragon。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添加注解的方式。

外研社2001年7月版《现代汉英词典》952页中“望子成龙”条有如下翻译: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i.e. win success in the world); 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

另外一个关于龙的短语为“藏龙卧虎”,我们常说“藏龙卧虎之地”。外研社2001年7月版《现代汉英词典》84页是这样翻译的:a place where dragons and tigers are hiding――a place where people of unusual ability are to be found.

《现代汉英词典》967页卧龙:sleeping dragon――a talent in obscurity.

我们还可以从下面这个例子看出,保存“龙”的文化意象并不一定会带来交流的障碍。由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英语片名为“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这部影片获得2001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作曲,2001年度美国导演协会最佳导演奖。

四、结语

我们可以看出,译语的归化和异化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译文中的语言行为和文化意识。译作与原文之间要求同存异;“同”包含了译者的忠实态度,也含有一定的“异”。“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读者体会到不同的文化意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经济和文化往来的频繁和深化,译语读者感受源语文化意象的能力肯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桂斌.文化意象与习语翻译[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8).

[2]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陈文谦.英语成语背后的故事[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4](美)Christine Ammer.这样的猫和那样的狗[M].邢驰鸿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柯素芬.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5).

虎年成语范文第5篇

成语出处: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一章:“于是就有一些专门拉纤的掮客,壮着胆子来找侦缉队长,想从虎口拔毛。”

成语繁体: 虎口拔須

成语简拼: HKBX

成语注音: ㄏㄨˇ ㄎㄡˇ ㄅㄚˊ ㄒㄨ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 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 虎口拔须作宾语、定语;指危险的行动。

成语结构: 紧缩式成语

成语年代: 当代成语

近义词: 虎口扳须、虎口拔牙

相关期刊更多

致富时代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农垦总局

半岛新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半岛都市报社

电子设计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