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102-01

数形结合就是借助直观图形解读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相关数量关系,让学生通过思维对接,获得深刻、独立、立体的数学感知。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通过对图形解读、设计问题、引导感悟、实施评价等途径,揭示数学概念的内涵,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巩固数学的认知基础。数形结合具有其他教法无可替代的优势,这无疑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需要加以强化运用。

一、图形解读,揭示概念内涵

从小学一年级认识数字开始,图形就伴随课堂教学始终。教师对图形给出合理解读,能够简化概念程序,降低概念难度,有利于数理知识的传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图形进行深度剖析,逐渐掌握了数学概念的经纬度,对有效理解概念的内涵有重要作用。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抽象思维相对弱一些,而图形直观性更强,因此,利用图形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形象的图形来表达,自然能够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便利。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对“毫米”的概念有清晰的认知,教师让学生观察米尺,找到毫米的长度单位,然后拿出数学课本,先估计其长、宽、厚各多少毫米,最后用直尺进行实际测量,对比估计和实际测量数值之间的差距。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操作步骤,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并在具体操作中对“毫米”的概念的认知更为透彻。教师让学生认识米尺中的毫米单位,对数学课本这个有形物体进行估计,用米尺进行实际测量,就是通过对图形进行解读,进而掌握数学概念。

二、图形设问,激活生本思维

数学概念的解读需要有一个过程,教师利用图形表达数学概念,并不能让学生瞬间掌握图形的要义,因此,教师要借助图形设计教学问题,给学生创造更多思考的机会,这样才能逐步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数形结合,“数”是数学概念知识,“形”则是展示手段,借助图形设计引导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巧妙借助图形设计思考问题,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整合、分析、概括等思维方式,逐渐形成崭新的数理概念,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时,教师将学生领到操场上,再用米尺测量出1米的距离,然后提出思考问题:这是1米的距离,1千米就是将这个距离扩大1000倍。大家估算下,这个操场的跑道一圈有多少米呢?以操场为起点,到你们家有多少千米呢?以学校为起点到南宁市有多少千米呢?学生开始议论纷纷,很快就给出一些答案。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纠正,让学生深刻领会千米的实际应用。通过让学生实地观察,就是根据眼前的形推演文本中的无形概念――千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建立了千米的认知,实现了数形结合,学习效果显著。

三、图形感悟,桥接内化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图形设计呈现多元性,教师要根据教材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相关图形,这些图形是对数学内涵概念的有形表达。为了让学生的思维顺利启动,教师要结合图形和数学理论给出适当提示,帮助学生实现文本与思维对接,一旦生本、文本、师本达成和谐统一,数形内化才成为可能。图形感悟,其实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图形展开的自主学习活动,要让学生从读图之中感悟数学概念的精髓。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画面:狗熊、马、牛、老虎、鹿等动物去参加森林运动会,当它们走到一座小桥前,忽然发现桥边有一块提示牌“限重1吨”。问:这表示什么意思呢?这些动物能够过桥吗?该如何过呢?学生对画面内容非常感兴趣,开始热烈讨论。成果展示时,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给出合理的答案:这个桥承重为1吨以内,动物个体体重都不到1吨,都可以过桥的,但需要一个一个地过。教师让学生从图形解读中形成感悟,其实就是实现了数形的内化。

四、图形评价,巩固认知基础

图形评价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图形构成展开的深度认知行为,从深度解析中挖掘数形结合的必要性,从图形设计中进行课堂训练,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历练,对学生的数学认知进行巩固,都能够提升数学课堂学习的效度。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初步认知,然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用剪刀将其剪下来,最后让学生研究这个平行四边形,看其有什么特点。学生开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适当作出积极评价,学生大多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是对图形的实践认知活动,学生对图形进行评估,由此获得的认知更为深刻。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片段一

师: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分别是多少长吗?

生1:1米有这么长。(学生双手平举状)

生2:1米大约有两块地砖那么长。

生3:1分米就是一 ,有这么长。(把拇指和食指伸开)

……

师:镇江到南京的距离是多少?

生:60多千米。

师: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

生1:镇江到南京的距离很远的。

生2:镇江到南京坐车要1个小时。

师:千米是用计量较长的距离。

[感悟:通过复习旧知和引入“千米”,很巧妙地使学生初步感知“千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

片段二

1.出示:“老师拿米尺”、“教学楼”、“学校跑道”图片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我们学校的跑道。

师:你知道它有多少长吗?

生:绕跑道一周100米。

(显示:学校跑道100米)

……

生2:我看到老师拿了一根米尺。

(显示:米尺长1米)

师:请你借助这些材料,在小组内研究1000米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讨论1000米到底是多长?

2.小组讨论。(教师轮流参与各小组交流)

3.反馈。

师:谁来汇报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

生:我们小组选择100长的学校跑道。10个100米长的学校跑道就是1000米。

(出示:10个100米是1000米)

……

师:把你家到学校的路线也闪现一遍,比较一下,是超过1000米,还是不到1000米。

生:我家到学校超过1000米。

师:你怎么知道?

生1:我骑自行车要10几分钟。

生2:我家到学校不到1000米。因为我走路只要5、6分钟。

师:讲了这么多的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单位就是……

生(齐):1000米=1千米。

感悟: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教师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在生活情境中的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反思分析】

一、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算理都能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潘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100米,跑10圈是1000米入手,带领学生初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概念,再让学生在身边找找怎样的长度是1千米,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最后通过练习深化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既学到了千米的有关知识,又亲身感受到了千米的长度,同时,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种良好的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二、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课前潘老师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看一看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需要走多少时间。课堂上,潘老师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

三、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真正学好数学,就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在《千米的认识》这一课中,潘老师把需要体验的过程、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这不仅使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作业设计要富有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 在小学生的眼里,那些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就应该多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

1. 设计生动的情境式作业

为了避免单一计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数学的计算作业设计成情境,让每名学生都能参与,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2. 设计有趣的游戏式作业

游戏活动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载体. 游戏作业带有“玩”的色彩,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二、作业设计要生活化,让学生乐于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生活.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作业的设计,既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又能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知识就是生活知识,从而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

1. 设计实践性作业

例如教学《利息》前,我布置学生到家里询问父母,了解银行储蓄的意义、方式和利息、利率的计算方法.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所涉及的相关知识逐一让自己解决或组内讨论解决. 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些生活化的数学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

2. 设计应用性作业

比如教学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暑假期间学校准备粉刷教室里的墙壁,同学们帮学校做个简单的预算:一间教室的面积是多少(除去门窗、黑板)?1千克涂料大约粉刷3平方米,一间教室需要涂料多少千克?1千克普通涂料大约4元,需要多少钱?12间教室共需要涂料多少千克?多少钱?在作业交流时,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很快解答如下:后墙6 × 3 = 18(平方米);前墙18 - (4 × 1.5)(黑板) = 12(平方米);左侧墙9 × 3 - (2 × 1.5 × 2)(窗户) = 21(平方米);右左侧墙9 × 3 - (2 × 1.5 × 2)(窗户)-(2.5 × 1 × 2)(前后门) = 16(平方米);总面积 = 18 + 12 + 21 + 16 = 67(平方米). 61 ÷ 3 ≈ 20(千克);20 × 4 = 80(元);80 × 12 = 960(元). 快下课了,我又问同学们,960元能粉刷好我们的教室吗?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有的还在深思……

3. 设计调查性作业

学习“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时,我安排学生从各个电器超市里调查常用电器的价格,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比较. 由于收集的数据是从生活中来的,学生很容易就能比较出大小,从而总结出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的比较方法.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结起来是因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都对应着一个长度单位。只有公顷没有一个相应的长度单位与之对应(如下表)。所以,学生容易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记混,再加上用公顷和平方千米来描述的面积都比较大,需要学生想象。所以,造成了这个内容的教学可以短时完成,但是不能高效、长效地储存于学生的知识系统之中。

长度单位 厘米 分米 米 千米

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相关知识点,笔者践行“变教为学”的理念,对本课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以活动贯穿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活动一】

1.你知道哪些面积单位?把它们写出来。

2.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部分学生作品展示

这个活动,给了每一位学生唤醒旧知的机会,改变了以往以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代替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情况。将本节课的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对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发展过程。

【活动二】

师:你认为还有更高级的面积单位吗?它应该是什么样的?跟同伴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的?

讨论之后学生的对话耐人寻味。

生1:还应该有更大的面积单位,应该是1平方千米,它是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我是这样想的:厘米、分米、米、千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后面就应该是平方千米呀。

生2:不是吧。你看,100个1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100个1平方分米是1平方米。后面应该是100个1平方米组成的新的单位呀。

生1:你没说它什么样呀。

生2:(略加思索)边长100米的正方形。

生3:这个面积单位叫什么呢?

生4:……

师:大家认为平方米和平方千米之间还有其他的面积单位吗?

学生有的回答“有”,有的则不确定。

这个活动,给了学生自主建构的机会。以往教师反复强调要求学生背诵的知识,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己根据以往经验就推测出来了。学生的学习就这样在感知、思考和交流的活动中逐步完善。究竟谁的想法是正确的呢?活动三的设计给了每个学生反思、完善的机会。

【活动三】

1.请大家翻到书本第34页(人教版)看看能否找到答案,还有什么问题。

2.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面积单位?

通过阅读书本内容,学生知道了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知道了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但是,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见下图):“边长1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叫什么呢?把它加进来就好记了。”

师:这个边长1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亩。现在教材中不再讲这个面积单位了。

生:那么就是说1公顷=100公亩。

师:你怎么记这些面积单位呢?

生1:先把它们从低级到高级地排一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亩、公顷、平方千米。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0。

生2:这些单位和它们之间的进率用刚才画图的方法也能够记下来。

通过活动二、活动三,这两个衔接紧密的活动,学生体会到了知识发展的过程,对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也有了递进式的认识。

【活动四】

用我们身边熟悉的场所说明1公顷和1平方千米有多大。

在这个任务中,当学生知道了校园的面积有2.2公顷时,感慨地说:“我爸爸在看球赛的时候经常嚷,说运动员跑得慢,现在我知道了,在将近1公顷那么大的场地上跑不是那么容易的。”而在谈到1平方千米的时候,学生想到了学校周边一条笔直的马路,以它为标准想象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有多大。学生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一、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化的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我们应寻找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1千米=1000米,看起来就是一个等式,十分简单,可学生却常常出现“电线杆高l千米”的错误。让学生理解和体会l千米这一长度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们在教学中应返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两次体验活动:(1)课前准备:操场跑道是500米。在运动会期间,组织学生绕跑道走两圈,接着再让学生说说走的感受,有了眼睛看、双脚走、嘴巴说等多个感官的体验,再来揭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此时的“千米”就已经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千米”是他们自己用双脚走出来的。(2)课后应用:教学后恰好学校组织学生步行观看电影。借此运用“千米”与“步测”的知识又开展了一次体验活动:先要求学生估一估从学校到电影院的路程有l千米吗?再让学生亲自走一走,学生十分乐于接受这样的挑战。这样的体验活动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吸收了。可见,枯燥的数学问题能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抽象的数学知识也能融为生动有趣的活动。

二、回归生活,实现数学生活化的延伸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建立“凭借生活,返回生活”的意识。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

数学教学不应只重视求知的结果,而更应重视求知的过程。教学要冲破传统数学课堂的局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比如,低年级学生学习认数时,可以让学生数一数教室桌椅的个数,学具的件数;中、高年级学习了小数、分数后,可以让学生用小数、分数叙述周围的事物;学习平面图形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设计学校花圃、围栏的形状;学习比例后,学生可以计算出地图上的城市面积、两地间的路程等。渐渐地,学生会有意识地用数学观点认识和观察周边事物,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相关事物联系起来。

2.用数学知识服务生活

要想让学生领悟数学来源生活,体验数学的魅力和应用价值,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中走出课本“围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服务生活。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尝试计算装修房间所需要的地板面积及钱数,并做出记录。于是,学生必须对房间面积进行测量计算,了解地板的尺寸规格及单价,然后再进行计算。这里综合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能拓展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从“数学日记”的详细记录中也可以发现学生对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活动十分感兴趣。

3.用数学方法充实生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有价值、必需的数学”可理解为对生活有用的数学。新课程关注数学生活化,同时更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而学生应用意识的提高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实际问题上,还可以体现在运用数学方法合理安排生活,观察、分析和评价社会现象上。例如,教学中设计贴进学生生活的“购物问题”,小红去春游准备了30元钱。超市里,面包每个15元,饮料2元,零食每袋3元,苹果每千克4元。你能帮小红安排可以买什么?可以买多少?还剩多少钱?这就要求学生应用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

相关期刊更多

桥梁建设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煤炭与化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煤矿支护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煤炭煤矿支护专业委员会;工业协会;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南京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