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vb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vb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vb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vb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范文第1篇

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选取项目要明确教学目标VB课程具有数理思维高、逻辑性强的特点,但不少学生在逻辑数理思维方面是短板,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时就不能过高。在实践中,笔者认为VB课程教学目标不是培养程序员,而是让学生快乐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引导感兴趣的学生入门并有所提高,抛砖引玉,指导大多数学生掌握VB的学习方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2.所选项目应与学生实际能力相适应所选项目难易度要考虑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现在中技学生的数学和英语水平普遍较差,所以在理解VB程序时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一些算法,而学生对动画、绘画、多媒体、游戏等比较感兴趣。所以所选取项目要给予考虑,才能被大多数学生所喜爱,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空间,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项目中的任务,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标准要求可根据具体项目,不能制定得很高,如果学生难以完成,很容易知难而退,不利于他们自信心、成就感、学习兴趣的培养。例如,让学生完成一个如学生管理系统之类的项目。这种项目对中技学生不妥,如果教学对象是大学生,那么让他们完成此类项目应该不成问题,但现在所要面对的是中技学生,他们的底子薄,理解力和自学能力都不如大学生,如果让他们完成如管理系统之类的项目,那么效果肯定是不如人意的,随之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3.所选项目要分散实施的重点、难点掌握VB程序设计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项目选取时要考虑“项目”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及技能的掌握。基于以上原则,就以设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项目为例来谈谈开发的过程。首先确定一个作品,开发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项目目标。教师指导全班学生成立一个VB项目开发部,教师就是开发部的经理,指导学习项目,分析资料,使大家掌握所开发的项目有哪些主要功能,然后根据系统的功能确定整个系统由几个窗体组成,对于中技学生,一般三个窗或四到五个窗体就足够了。现在就以三个窗体为例,也就是封面窗体,登录窗体,主控窗体,设计一个窗体需要一个任务小组,最后还要一个整合及评估考核小组,共确定4个小组。(1)第1小组由全班学习VB成绩最好的5~6名学生组成,由课代表任组长,其余3个小组任务整合完成一件完整作品的任务。(2)第2小组的任务是完成设计两个“封面窗体”的任务。小组成员特点:12~15名同学,1名组长,其余为组员,组长有较强的学习管理能力,对VB学习兴趣高,有较强程序设计能力。组员中2/3是成绩中上水平的学生,负责代码编写与调试程序,其余的为中下水平的学生,负责窗体设计,二者在组长协调下有机结合。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工作,分配各位组员的任务内容:①设计思路:快闪窗体(封面1),利用线条的横向坐标X2每次增加30的方法或用进度条来产生线条延伸的动画效果,用标签显示执行进度,进度达到100%时卸载当前窗体。封面2:使用定时器控制“制作人:”“张三”两个标签从窗体的两侧向中间移动,窗体右下角用标签显示系统时间;单击“进入”标签,调用登录窗体,单位“取消”,退出系统。②窗体中控件:标签、图像、线条、进度条、定时器控件的使用、属性设置等。③窗体的布局、属性设置。④设计运行代码:变量、load、unload、show方法、click事件、if程序控制语句等的使用。⑤进行运行测试,调试运行没有错误。⑥写出开发报告,供其他小组阅读。(3)第3小组的任务是完成设计“登录窗体”任务。小组成员特点:10~12名同学,1名组长,其余为组员,组长有一定的学习管理能力,对VB学习兴趣浓厚,有很强的程序设计和理解能力。组员尽可能分配成绩中上水平的学生,分为负程序代码设计和窗体设计两个部分,学习后进生最好不要分配到该组,二者在组长协调下有机结合。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工作,分配各位组员的任务内容:①窗体中控件:标签、组合框、文本框、图像控件的使用、属性设置等。②窗体的布局、属性设置。③设计思路:使用组合框选择用户名,不同用户在文本框中输入不同的密码,单击“立即登录”按钮,判断各用户密码是否正确。密码错误时有提示,密码正确时进入成绩管理主控界面,单击“退出登录”返回。④设计运行代码:load、unload、show方法、click事件、if双分支程序控制语句等的使用。⑤进行运行测试,调试运行没有错误。⑥写出开发报告,供其他小组阅读。(4)第4小组的任务是完成“主控窗体”任务。小组成员特点:班级中前几个小组没分配去的同学,1名组长,其余为组员,组长有特别强的学习管理能力,对VB学习有一定的兴趣,有很强的窗体设计能力。组员可以是中等水平的学生,负责代码设计,学习后进生负责窗体设计工作,二者在组长协调下有机结合。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工作,分配各位组员的任务内容:①设计思路:控制功能。在窗体的右边利用框架控件组织三组功能,分别对应窗体左边的三组功能标签,单击标签时,切换显示不同的功能界面。②窗体的布局、属性设置。③窗体中控件:框架、标签、图像控件的使用、属性设置等。④设计运行代码:unload、show、hide方法、click事件等的使用。⑤进行运行测试,调试运行没有错误。⑥写出开发报告,供其他小组阅读。最后由第1小组进行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测试无误后对工程文件压缩,写出完整的工程开发报告。还要通过各组开发报告对各小组进行评估考核打出分数,全班公布。通过以上的改革实践,既让教师解放出来,做一些更高级的项目设计分析工作,也对全班学生分层指导,对不同小组成员的有机分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使每位成员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而且通过项目开发,使学生通过明确任务目标的情况下,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还可以培养一种团队的协作意识。

二、VB项目化教学改革成效

vb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范文第2篇

摘要:“VB程序设计”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课,在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中显得很重要。本文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并用于实践,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独立学院;VB程序设计;教学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VB程序设计”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系列核心课程之一。在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这门课程尤其重要。但目前实际教学中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普遍感到这门课程枯燥、难学等问题。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进行分析,并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的学生与一本、二本学校学生相比,在学习能力上普遍存在一定的差距,学习中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独立学院的教师一般是既上本部的课程,又上独立学院相同的课程,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往往采用相同的授课方式,这样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目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第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VB程序设计”课程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会根据算法编制相应的程序,并初步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巧。而有很多学生认为只要会用计算机查资料、上网、编辑文字就足够了,学习程序设计对他们没有用,仅仅为了考二级证书和应付考试。由于认识上存在问题,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

第二,学生在学习中感到难学。按照一般的《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材内容安排教学,从知识的逻辑体系结构上看很完整,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开始学习时很有信心,但渐渐地失去了学习兴趣。分析原因,一是由于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刚开始就学习一些抽象的概念,使得学生感到难懂,记忆的知识太多;二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尽管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演示,但从本质上仍采用传统的以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上机时验证程序的教学模式,学生会感到学习内容很多,上课能听懂,下课却不会自己编程,学习变得枯燥难学,渐渐地丧失学习信心。

第三,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VB程序设计”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一般是1:1,实验内容以验证性为主,辅以设计性和少量综合性实验,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常常是遇到需要自己设计程序时就不会,教学效果不理想。分析原因,主要有:⑴学生没有做好预习工作,上机时来不及完成实验任务,课后又没有时间补,结果造成一些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⑵教师仍采用“一问一答”方式指导学生调试程序,经常问问题的学生得到教师指导多,而不喜欢问问题的学生得不到帮助,长期下去两级分化严重。

2教学实践与探索

2.1针对学生特点,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表现出思维灵活、乐于接受新事物、乐于动手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启迪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给学生演示用VB设计的“弹球”、“模拟交通灯”等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有趣程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这些有趣的例子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设计程序。

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高考的失利,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不够,常常表现出一种不自信的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勇于面对问题,树立解决问题的决心,带着问题去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例如,给学生展示高年级学生课程设计的作品,然后让学生对作品挑“毛病”,并对完善作品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交流与讨论,使学生看到学习“VB程序设计”课程之后,能够自己进行创作,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2整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根据“VB程序设计”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研究教材,结合VB程序设计的特点,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VB编程入门部分、基本结构程序设计部分(包括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数组、子过程和函数)、用户界面设计部分(包括基本界面、高级界面、文件、绘图)。在授课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启发法、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

“VB编程入门”内容包括:VB概述和VB程序设计基础。在教学中,将这两章内容融合在一起,通过精选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的例题组织教学内容,在例题讲解中,一步一步使学生深入理解概念,避免了单纯讲解一些抽象概念,学生感到枯燥难懂的尴尬。

例如,设计一个两个数相加的程序。首先,分析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表述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这样可以带动学生的思考,达到互动的效果。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与学生一起按如下步骤做这个题目:第一步,界面设计。用两个文本框输入两个数据,单击“计算”命令按钮,将两数的和显示在标签中。通过这部分的演示操作,让学生看到VB可视化设计平台的特点。第二步,编写程序代码。为“计算”命令按钮编写程序代码,在这里引入变量和数据类型的概念,以及变量在程序中如何说明、如何赋值。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x As Integer, y%, z%

x = Text1: y = Text2

z = x + y

Label1.Caption = z

End Sub

第三步,运行程序。按F5键,在文本框中输入数字12和234,单击“计算”按钮,在标签中呈现两个数的和。如果在第一个文本框中输入数字12345,而在第二个文本框中输入数字23456,单击“计算”按钮,则语句z = x + y出现“溢出”错误。这时给学生分析造成“溢出”现象的原因,然后引入长整型、单精度类型、双精度类型的概念解决较大数据存放的问题。如果去掉Dim语句,观察输出的结果并不是两数的和,从而引入字符串数据的概念。第四步,保存文件。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一个VB应用程序包含哪些模块文件。最后,进行知识点的总结。通过此例题可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1)知道如何输入数据、执行简单的计算、输出数据的一般程序设计思想。(2)理解整型、长整型、单精度类型、双精度类型、字符型等数据类型的概念。(3)理解变量的概念,知道变量如何说明和使用。

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算法设计是核心,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思维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基本结构程序设计”部分的教学内容是整个“VB程序设计”课程的基础,这部分的教学可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

例如,提出设计一个“学生成绩统计”的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典型的程序设计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

首先,提出完成输入一个学生的成绩,判断是“及格”,还是“不及格”的任务,接着提出如何判断“优秀”、“及格”和“不及格” 的任务,再进一步提出判断“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的任务。从而引出If-Then选择结构、If-Then-Else选择结构、If的块结构和Select Case的编程问题。然后,提出完成输入一个班级的学生成绩,实现统计“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的人数,以及计算各分数段人数所占百分比的任务,从而引出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编程问题。最后,提出完成对成绩进行排序、找最大值和最小值、求平均值任务,从而引入数组,学习一些常用算法。

通过这样的过程,一步步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清晰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任务可以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对于上述“学生成绩统计”问题,后续提出完成输出分段成绩的统计图任务,从而学习界面设计、绘图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组织,使学生切实了解应用程序的设计过程,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2.3加强实践过程管理,重视课程设计

VB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保证足够的上机学时。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上机任务,加强上机过程管理,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 精心设计上机内容。依据大纲,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分层次设计上机题目,让学生“有事做、能够做、能做好”。每次上机有验证性的阅读理解基础题、模仿性的程序填空题和需要独立编写的设计类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理解理论知识,通过模仿、知识再现达到领悟知识,最终学会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设计题目时,从教学的整体出发,协调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各个环节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规律性和整体性。

(2) 严格过程管理。学生在上机实验前做好预习,针对上机题目详细写出预习报告,教师认真检查,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上机实验时,教师针对学生遇到的疑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会学生利用调试方法大胆实践,力争自己解决问题,对遇到的难点问题给予适当的指导,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时解答。实验课结束后,学生利用网络提交电子实验作业,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纸质实验作业,教师认真批改作业,根据上机和作业情况,对学生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分析原因,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讲评和总结,即时解决共同存在的困惑,又给予适时的激励。

(3) 重视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VB程序设计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动脑又动手的实践机会。通过一个实际课题,学生不仅将分散学习的内容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框架,对所学理论知识加以巩固,更重要的是从问题分析、设计、编程、调试、运行、撰写报告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课程设计题目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综合性和趣味性,并且结合课堂教学和各章节实验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同时还要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向难题挑战,做有所成,体验成就感。考核成绩是以答辩、课程设计报告和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定。教学实践表明,课程设计的过程使学生受益匪浅,在学生的总结中常常看到通过课程设计“增强信心”、“学会合作”、“成就感”等发自内心的感言,而学生的作品常常又给教师带来“意外的惊喜”,从中体验到教学的痛和快乐,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

2.4改革考试模式,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学习

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VB程序设计强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因此,VB课程的考试应注重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探究程度,注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打破一份试卷定优劣的传统做法,通过各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平时考核是根据学生的到课率、上机预习情况、作业情况、上机表现等方面。上机考核是根据上机实验作业情况和上机测验情况。最终,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上机成绩×20%+考试成绩×60%。

3结束语

本文针对独立学院“VB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探索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整合内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枯燥难懂的理论变成生动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贯彻理论为本、应用为主的原则,重视实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季良. 任务驱动法在独立学院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7,(10).

[2] 何小年. VB程序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01).

[3] 罗爱军. 独立学院工科《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问题探讨[J]. 内江科技,2008,(03).

[4] 白康生.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 张兰欣,王柳映. 独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7,(10).

Teaching and Practice For “VB Program Design” In Independent College

XU Yan

(Jiangsu Polytechnic University,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Jiangsu Province, Changzhou city, 213016)

vb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范文第3篇

关键词:VB程序设计;项目教学;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1-30586-03

1 引言

VB程序设计的传统教学方式一般先介绍数据类型、对象、属性、方法和事件等一系列概念,然后介绍程序的建立和运行, 最后介绍VB语言基础、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和数组。这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难于很快体会VB的价值,陷入难懂的概念理解,对VB畏而远之。

2 探究式学习与项目教学

2.1 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指“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 让学生自主的探索、发现和体验,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进而增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过程。[1]”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革命,它更多地强调自主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如下:

1)以问题情景或项目任务为先导;

2)以实践为根本;

3)以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活动形式;

4)教师实现从传授向指导转变。

2.2 项目教学的基本方式

依据探究式学习的特征, 基于探究式学习的项目化教学应是一种以项目为先导和核心, 围绕具体项目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对非计算机专业的VB程序设计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课程的内容和认知目标,重新合理安排组织知识内容顺序,按照探究式学习的需要,设计若干与实际紧密联系的软件项目,以项目为先导开展教学。具体实施时,遵循先学会如何做,探究为什么这样做,学生主动从做中学的原则。一般操作方式如下:

1)设置或演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提出项目要求;

2)教师示范教学,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对遇到的基本知识作必要的说明讲解,引导学生探索相关语句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程序设计的方法与步骤,完成对相关知识的认知,体验成功的乐趣;

3)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对项目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感到问题的存在,造成认知矛盾和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进行合作学习和编程实践,并对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不断调整计划和策略并最终解决问题;

4)组织各小组进行成果交流,将各种见解集中讲解,在澄清或重述探究的思想和方法中, 拓展认识与见解,开阔视野与思路,使学生对问题生成多层次的理解。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程序设计思维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VB程序设计过程中采用上述的项目化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相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

3 项目教学实例――成绩管理系统

3.1 项目描述

制作一个简单的成绩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成绩的录入、查询、修改、求平均成绩等基本操作(如图1)。

在标准模块中代码如下:

Public b(1 To 50, 1 To 2) As Single, a As Integer

成绩录入窗体(图2)代码如下: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i As Integer

a = Val(Text1.Text)

For i = 1 To a

b(i, 1) = i

b(i, 2) = InputBox("请输入学号" & i & "的成绩")

Next i

End Sub

成绩查询窗体(图3)代码如下: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a As Integer, t1 As Integer, t2 As Integer

a = Val(Text1.Text)

For i = 1 To 49 '选择排序开始

For j = i + 1 To 50

If b(i, 2) < b(j, 2) Then

t1 = b(i, 1)

b(i, 1) = b(j, 1)

b(j, 1) = t1

t2 = b(i, 2)

b(i, 2) = b(j, 2)

b(j, 2) = t2

End If

Next j

Next i'选择排序结束

For i = 1 To UBound(b)

If b(i, 1) = a Then

Label2.Caption = "学号为" & a & "的学生成绩为" & b(i, 2) & "全班排名第" & i

End If

Next i

End Sub

平均成绩窗体(图4)代码如下:

Dim s As Single'着重解释S为什么不在过程中定义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i As Integer

s = 0

For i = 1 To a

s = s + b(i, 2)

Next i

s = s / a

Text1.Text = s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Dim i As Integer, x As Integer

x = 0

For i = 1 To a

If b(i, 2) > s Then

x = x + 1

End If

Next i

Text2.Text = x

End Sub

成绩修改窗体代码如下:

Dim i%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Index As Integer)

Select Case Index

Case 0

Dim x%

Call append(b(), a)

Case 1

Dim c%, j!

c = (InputBox("请输入要插入的学号:"))

j = Val(InputBox("请输入要插入的成绩:"))

Call insert(b(), c, j)

Case 2

Dim d%

d = Val(InputBox("请输入要删除数的学号:"))

Call del(b(), d)

End Select

End Sub

Public Sub append(x() As Single, y As Integer)

a = a + 1

b(y, 1) = y

b(y, 2) = InputBox("请输入学号为" & a & "的学生成绩")

End Sub

Public Sub insert(x() As Single, y As Integer, k As Single)

Dim i%

For i = 2 To a

If k > x(i, 2) And k < x(i - 1, 2) Then

x(i, 2) = k

x(i, 1) = y

End If

Next i

a = a + 1

End Sub

Public Sub del(x() As Single, k As Integer)

Dim i%, f%

For i = 1 To a

If x(i, 1) = k Then f = i

Next i

For i = f To a

x(i, 1) = x(i + 1, 1)

x(i, 2) = x(i + 1, 2)

Next i

a = a -1

End Sub

3.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VB程序控制结构、常用控件、二维数组、空件数组、过程调用、变量的作用域、多重窗体、菜单设计;

2) 能力目标:初步具备需求分析能力;功能模块化;并能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程序。

3.3 教学过程

3.3.1 项目中的任务分解

3.3.2 教学实施过程

项目教学程中遵循小案例与大项目结合的原则,按照“项目展示-分析讨论-操作实施-成果展示-小组讨论”五个环节。下面着重以任务2为例说明教学实施过程。

1)在学生对该项目有整体把握后,着重展示录入窗体的功能。

2)了解功能后,进一步深入分析,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用学号查询成绩,(画出一个包含学号和成绩的二维表帮助学生理解)。其实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录入这个二维表,这里就引入了二维数组的概念。

3)设计窗体,并编写代码。通过演示让学生看到如何用二维数组实现数据存放。

4)运行窗体并进一步修改。

通过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到,项目教学实际上是以大项目为背景结合小案例教学。最后把各个小案例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项目。

5)总结与交流,组织全班交流编程思路与得失,着重探讨各自的编程策略、过程和对相关语句的理解,总结制作的步骤与方法。

4 结束语

项目教学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意识和兴趣。

参考文献:

[1] 吴建.项目化教学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06(30).

vb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范文第4篇

关键词:《VB程序设计》;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357-02

1 培养学生编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能够学好VB编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是关键。在《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如何找到一条比较新颖、有效的解决程序设计枯燥、难懂的教学方式,一直是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方向。当学生对所学的课程知识产生兴趣和爱好时,就会从内心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那么学习过程也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也就是说不管老师讲得多好,如果学生对你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感觉没用,他就不会努力学习这门课程,你的教学肯定是不成功的。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对VB这门课的误解,对它失去兴趣。起初上课时,我们不要讲授太多太深的理论知识,但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演示几个用VB开发的相关程序,让学生领悟到《VB程序设计》在今后专业岗位上的作用,多讲一些VB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让学生玩一些由VB开发设计的五子棋、俄罗斯方块等游戏,或用各种计算器按要求计算求值,通过实例的有效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VB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让学生亲自上机操作,验证运行程序, 逐渐培养他们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VB的信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对教师来说,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另外,还可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和学生交流,巩固学生已经树立起来的学习积极性,如在网上论坛上设立留言板和讨论板,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在网上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老师也可以在网上相关材料,让同学展开讨论,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以往老师的满堂灌输的填鸭式教学变成学生自主学习。

2 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1 设计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材”施教与因“需”施教相结合

《VB程序设计》课程的内涵十分丰富, 涉及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系统分析和系统开发的技能。实施VB的教学,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材,这样既有利于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又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这里所讲的“材”是指以教材为纲,按照教材的章节按部就班地讲授,课堂教学中往往以教师讲课为主,要求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但是教学方法极易造成教与学的脱节,限制学生创造力的正常发挥。而“需”是紧扣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培养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打破课程界限,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加以整合,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这是VB教学方法的重要方面,也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程序设计是设计与实践并用的工作,只听、看、读是学不会的,只有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实践,通过编写调试大量的程序,才能使学生从中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积累程序调试的经验,体会成功的喜悦。因此,在实验环节,除了验证型实验外,增加了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为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要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上机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2 实例教学

《VB程序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讲授《VB程序设计》,像任何其他语言的程序设计一样,教材中前几章多数都是先介绍对象、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及VB语言基础等等一系列的在程序设计中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然后才介绍程序的建立和运行。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打破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改用从简单有趣的实例入手,通过让学生观看、模仿,在实际操作中去探究和领悟这些概念,例如,在一开始学习VB对象及对象的方法和事件的有关概念时,我设计了一个求外语、教育学平均成绩的并打印平均成绩的程序实例,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做,在当前打开的窗体内添加了三个命令按钮、三个文本框和两个标签,设置好各对象的属性;并分别在三个命令按钮的单击事件过程中添加相应代码,按功能键F5运行程序。在操作的过程当中,教师开始只简单提示学生完成程序,等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通过设问,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对象的方法和事件?并让学生找出本实例中各对象的名称、不同对象的方法和事件过程名称,教师再适当加以归纳和小结:窗体以及添加到窗体中的控件,统称为对象;而方法却是VB提供的内置于对象的特殊子程序,它可以直接调用,如Print方法;而事件则是对象能够响应和识别的动作,如单击鼠标触发Click事件等,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在VB中方法与事件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创建VB应用程序的基本步骤,及如何在界面内添加对象、设置事件等等,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在讲解实例时,教师当以精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程序实例,把重点放在具体实例的分析和讲解上,把要学习的语法和概念融入到具体实例中来讲解。

2.3 重视算法,抓住核心

在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学生对语法、结构等知识掌握得很好,但一旦碰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实这是算法能力欠缺的一种表现。教师经常注重于分析每条语句的含义,却忽略了算法描述过程的展现,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在VB中,算法设计是它的核心。如果学生掌握了良好的算法设计能力,也就掌握了钓鱼的本领,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很好的解决。那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算法设计能力:(1)详细讲授常用的算法。算法有很多种,学生一般只要掌握常用的就可以满足编写模块的需要。而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相关联的算法则不做要求。(2)教师带领学生多阅读程序,分析过程,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成熟的算法,使学生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3)开展实践性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编程实践,促进思维的飞跃,比如让学生练习编辑班级学生档案管理软件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为之设计合适的算法, 经过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应用意识和探究能力。这些意识和能力一旦形成,就会使学生利用VB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很快的提高。

2.4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自己动手的能力

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精讲多练”是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实验教学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编写程序、上机调试程序,才能从中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积累程序调试的经验,体会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听不练根本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学生在完成课后习题时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大,甚至想抄作业应付老师。只有让学生动手编制他们感兴趣的程序,学生才会有成就感,才会对课程产生兴趣,学起来才会从容自如。如在学生学会编写求1+2+…+N!=?的程序后,即引导学生设计求N!的程序,待学生设计出N!的程序后,接着又让学生进一步设计求1!+2!+…+N!=?的程序。这种一环紧扣一环的探究式的动手实践练习, 以发展学生探索能力为主线来组织实践, 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的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主动实践的过程,产生一种探索和发现的心理。因此如何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也是我们需要加入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时,老师要重点设计选题, 使得选题既贴近实际需要,又能够让学生感兴趣,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课程设计题目分为基本题和综合题。基本题按教学顺序设计,尽量避免涉及后续章节的知识,后续的课程设计题目尽量引用前面的课程设计内容,以便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综合性题目是对一学期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巩固,应与实际生活或工作相关且具有一定规模,可将其分成几个子项目,由更多的学生参与,分工合作,以期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以学生学习内容为中心,完善考核形式

考试是测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评价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对一阶段教学工作的总结与检查,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学习业绩的重要环节,考试的形式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由于VB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编程基础课,它不仅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而且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考试分理论考试与上机考试两种,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阅读和编写程序的能力,题目涉及选择、判断、简单概念填空、读程序写结果、根据给定的功能编写程序等,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理论水平。上机考试则更加侧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重点考查学生阅读程序、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的综合能力。另外再加上该课程的平时成绩,就可以对学生程序设计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几年经验积累表明考核形式实施后,学生的VB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改革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为计算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为学生通过VB等级考试积累了经验,也为今后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奠定了基础。

总之,VB作为一门重要的编程语言,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仍然占据重要位置,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举足轻重制约着程序设计教学的效率。科学的教学方法一定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帮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采用综合评价学生的方式,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使得VB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vb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范文第5篇

一、教材

市面上的VB教材种类繁多,良莠不齐。考虑到学生需要考二级,所以选择《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为教材。二级考试内容多,范围广,所以本课程安排两学期,共180课时。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可视化编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可视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具备使用可视化编程语言编写一般应用程序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1.重新组织教材的体系结构

教材一般先介绍VB的基本概念和编程基础,再是控件及属性,而后介绍程序的控制结构。如果按照书上的顺序讲解,学生会觉得前后不连贯,内容分散,枯燥乏味。我在讲解VB中的基本概念时,会穿插一些控件对象和简单的程序。在讲控件时也会结合程序的控制结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观看、模仿和领悟程序设计。

微软的统计数据显示,利用VB开发的应用程序中,有85%以上是和数据库相关的。所以利用VB操作数据库的技术是这门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将VB与Access数据库技术结合,引入实际项目,以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讲授系统开发全过程。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程序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基于VB语言的编程特点,我翻阅了大量资料,搜集了与生活相关的、有趣的程序,进行分类整理,在课堂上通过这些实例一步步地引出对象、控件的使用,使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简单、有趣,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实验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1)精心组织实验,每次实验的内容要紧扣教材与讲课内容。

我在上实验课时一般不用书上的例题,这样可以杜绝学生照抄书本。要求学生根据理论课所学内容,每次实验课独立完成至少一个程序,哪怕是最简单的。比如:学了If语句后,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登录界面,如果密码输错3次,系统自动关闭。首先我先让学生画好界面,点击确定按钮编写程序,如果密码正确,则出现消息框提示:“密码正确!”如果不正确,则提示:“密码错误!”当学生做好后,我再要求学生添加一条语句,使得密码错误后,能将文本框中的内容清空。最后要求学生实现密码如果输错3次,系统自动关闭。经过循序渐进,大部分学生能够从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最终自己创新。

(2)培养学生调试程序的能力。

学生在自己动手编程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语法错误或是实时错误系统会提示,学生可以很快地找到错误。而出现逻辑错误后,系统能正常运行,并不提示,只是结果不是预先要的。这种错误学生一般找不到。我在上实验课时根据教学经验估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指导学生用VB提供的调试工具和调试方法调试程序,找到错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调试程序的能力。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问题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算法教学中经常使用。

2.对比教学法,对于有些控件或是控制结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能区别这些控件,可使用对比法。比如:复选框与单选钮,列表框与组合框,图像框与图片框,等等。

3.案例法教学。如果单纯按照控件的顺序一个个地讲述,不仅会让学生觉得非常单调、枯燥,而且会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不能收到相应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每个控件的特点,把控件分组,每一组控件组合编写成一个功能比较综合的例子。

4.讨论教学法,在试验教学中用得比较多。我经常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到好的解决方法。

5.错例教学法,找一些学生编程时的典型错误,把它作为教学的案例,解释错误原因。这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印象深刻。

三、考核方式改革

1.上机考试

VB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根据VB中的控件多、属性多、事件多、内部函数多等特点,对学生的该课程的考核应注重学生主体在整个VB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是否实现了主体发展,是否有利于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探索能力提高。所以,传统的考核方式很难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VB课的考试方式采用上机考核。

上机考试,一人一机,学生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内容,做完保存,再由教师阅卷打分。这种考试方式本身就是对学生理论和实践水平的一次检验。

2.上交作品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具有应用价值的作品。比如说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学生遇到问题可以查阅资料或请教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

上交作品的过程不仅成为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手段,而且变成了学生把所学知识、技能条理化、系统化、重组的过程,同时是学生提高综合运用能力的过程。

3.等级考试

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考国家或省级计算机二级考试,考试通过,获得等级证书。

在VB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