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情绪反反复复

小情绪反反复复

小情绪反反复复

小情绪反反复复范文第1篇

以下做法依据心理学一般规律,或许能让吹胡子瞪眼的投诉客户快速灭火,避免事态扩大。

低位坐下

处理客户投诉时要尽量让对方坐下谈话,让对方放低重心,避免和对方站着沟通。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高低与身体重心高度成正比,重心越高,越容易情绪高涨。因此站着沟通往往比坐着沟通更容易产生冲突,而座位越低则发脾气的可能性越小,所以人们常说“拍案而起”。

在处理客户投诉时,若对方带有较高情绪,摆事实讲道理都是没用的,对方根本就听不进去。第一件事是应该让对方坐下,等对方情绪平静后再进行沟通。甚至可以在接待投诉的地方专门安放几组特别矮的沙发,而且只要一坐就会陷下去,起来时还会觉得费力,那么客户身体一收缩,重心下移,自然不太容易发火。

反馈式倾听,并记笔记

反馈式倾听,即在倾听对方的倾诉时要主动并且注意给予反馈。

根据沟通心理学规律,让自己的表情、语言、动作与对方说话内容保持高度一致,即是沟通投机的表现。带有反馈式的倾听,会让客户产生被重视的感觉,大大提高对方的满意度,容易稳定情绪。

表情与语言上不断反馈的总原则是:眼睛要忽大忽小,嘴巴要哼哈不停,身体要前后摇摆,表情或惊讶或严肃专注或点头微笑,并伴随着相应的语言,如“什么?”“竟然有这样的事!”

“请再重复一下刚才说的是……”等等。

与此同时,还可以认真记录对方讲述的内容,显得非常正式、认真,让对方更加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和重视。当然,这些行为仅仅表示“我在认真听”,并不表示同意对方的观点。

面对客户,很多人都会面无表情地倾听,这是最忌讳的行为。这会让对方觉得一肚子委屈得不到重视,火气也越来越大。

重复对方的话

在沟通中,可以将客户的谈话内容及思想加以整理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反馈给对方。例如:

“为了使我理解准确,我和您再确认一下。您刚才的意思有以下七点,第一点是……第二点是……您认为我理解的对吗?还有什么,您接着说。”

如此重复,可以让其感到备受重视。对方也一定会反过来专心听你重复的话,寻找错误或遗漏之处,如此转移注意力,自然更利于降火。

重复对方的话的频率与客户情绪高低成正比,对方情绪越高,就应该增加重述的频率,从而努力让对方平静下来。

转换场地

前面三板斧砍出之后,如果客户情绪依然没有平稳,则可以考虑请对方换一个场所谈话。比如,

“这里房间小,凳子也很不舒服,请您到另一间办公室吧,那里沙发坐着舒服,我再给你泡杯茶”等等。

到了新的场地之后,客户会不由自主地分散精力辨析新场地,高亢的情绪能快速缓和。

认真处理

即让对方感觉到这个问题正在或即将被处理。

无论客户情绪如何,其最终目的仍然是解决问题。让他感到问题已在处理中,自然会逐渐平静下来。即便你无法采取客户所渴望的行动,但若能做到以下几点,客户仍会感到满意。

1 准备好表格,让对方填写。通常,填写表格等于签字画押、十分正式,这样会让客户觉得处理的程序非常规范,自己的投诉也得到了重视。

2 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在对方说话时记录下来。当对方快讲完时承诺一定会认真处理,同时将小册子放进口袋。

小情绪反反复复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考试焦虑;条件性情绪反应;心理干预技术

0 前言

对全国4万多大、中学生的测查表明,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症状为焦虑,其中以考试焦虑最为突出[1]。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激发的,在家庭、学校压力以及考生自身生理心理等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以对考试结果担忧为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的一种负性情绪反应[2]。严重的考试焦虑不仅影响学生的成绩,而且影响其身心健康,研究如何有效应对考试焦虑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学生考试焦虑的原因,黄允正、黄克永等认为除了外部直接面临高考因素外[3-6],还有很多的内部原因。考试焦虑作为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情绪的作用不容忽视。

最早对考试焦虑的干预主要从宏观教育着手,后又发展出认知中心和情绪中心两种治疗程序。认知治疗方面,杨眉(2002)研究指出,认知―行为―情绪管理小组治疗可有效降低学生考试焦虑并提高自信[7]。情绪中心的治疗则从训练患者对生理反应的控制入手。陆运青(1999)研究指出,放松训练可使脉搏次数降低,状态焦虑分数下降[8]。赵荣霞等(2003)指出,坚持渐进性放松和呼吸训练的学生焦虑水平和心率都有所下降,高考成绩有所提高[9]。生物反馈技术作为放松训练的有效手段被引入考试焦虑干预领域。孙仲贤等(1986)研究表明,生物反馈改善考试焦虑是有效的,皮温和肌电反馈有效性相当,生物反馈和自我训练结合效果更佳[10]。Rice等(1993)发现增加A波的训练可改善广泛性焦虑的交感兴奋和情绪症状[11]。

研究实践表明,运用条件性情绪反应干预法,来访者的考试焦虑表现能很快得到控制[12]。遇到刺激,来访者能通过简单的肌肉绷紧放松伴随深呼吸进行自我条件性情绪反应干预,较少复发;临床上在来访者肌肉放松的状态下进行治疗,无痛苦,来访者愿意配合,脱落率低,是治疗考试焦虑很有希望的方法。

1 方法

1.1 来访者

两名来访者主诉考试复习期间焦虑紧张,有明显躯体表现,年龄分布19~22岁,大学本科在读,家族无精神病史,排除脑器质性病变及重大躯体疾病,均自愿接受治疗。

来访者1,女,19岁,大一学生,面临大学里第一场期末考试。从小学习刻苦努力,要求上进;家境困难,面对升入大学的第一场考试,很希望自己能考出好成绩,获得奖学金;性格开朗,与大多数同学相处良好,但寝室内有家境富裕的同学,来访者与该同学发生摩擦。临近考试,该室友表现出对学习、考试都胸有成竹的样子,而来访者逐渐感觉自己情绪紧张焦虑,复习不进,难以完成复习任务。来访时症状表现如下:(1)叙述过程中数度流泪,感到压力巨大;(2)复习期间焦虑不安,难以安心学习;(3)看到室友学习很投入、自信满满的样子,来访者即感觉情绪低落;(4)入睡困难,食欲下降。

来访者2,女,22岁,大四学生,面临研究生入学考试。认真好学,大一至大四成绩都不错。毕业在即,来访者面临考研和就业,难以抉择,虽然一直准备考试,但内心一直摇摆不定。考试临近,来访者感觉自己并未准备充分,情绪逐渐焦虑不安,难以进入学习状态,不能完成复习计划。来访时症状表现如下:(1)复习不进,难以安心学习;(2)内心焦虑不安,忧心忡忡;(3)情绪低落,叹气流泪;(4)失眠,入睡很困难。

1.2 研究工具和材料

1.2.1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包括14个项目,由Hamilton于1959年编制,它是精神科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由医生评定的量表之一。主要用于评定神经症及其他病人的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评定者若经过10次以上的系统训练后,可取得极好的一致性。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曾对19例焦虑患者作了联合检查,两评定员之间的一致性相当好,其总分评定的信度系数r为0.93;各单项症状评分的信度系数为0.83~1.00;P值均小于0.01。HAMA总分能很好反映焦虑状态的严重程度。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曾对36例焦虑性神经症的病情严重程度与HAMA总分间的相关检验效度,其效度系数为0.36(P〈0.05) [131。按照全国精神科量表协作组提供的资料,总分超过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超过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超过14分,肯定有焦虑;超过7分,可能有焦虑;如小于7分,便没有焦虑症状,一般划界,HAMA14项版本分界值为14分[14]。

1.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97,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69以上,重测信度大于0.7,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较好。全量表含有90个项目,每项5级评分,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共9个因子[15]。

1.2.3 干预时所用的放松训练床、音响、放松音乐等设施。

2 研究程序

2.1 临床诊断

2.1.1 汉密顿焦虑量表

来访者1总分为22分,有明显焦虑;来访者2总分为20分,有焦虑。

2.1.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验结果中,两位来访者躯体化、焦虑因子、抑郁因子得分均超过了划界标准。根据来访者症状表现及量表得分,将两位来访者诊断为考试焦虑。

2.2 实验过程

实验干预过程包括认知调整、情绪情感干预、愈后保持三部分。

2.2.1 认知调整阶

认知调整阶段收集来访者症状表现、认知模式等各项资料,例如来访者1面临的人际敏感、来访者2目标调整的问题,寻找症状中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向来访者讲清楚考试焦虑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基本原理及条件性情绪反应干预法的操作过程,使来访者形成对症状的合理认知。

2.2.2 情绪情感干预阶段

干预前分别与两名来访者商定风景和未来理想实现的想象情景。干预时通过渐近式的肌肉放松,使来访者获得轻松、宁静、舒适等积极的心理状态。此时,引导来访者想象美好的风景,建立积极情绪;想象中进入预先选定的角色,塑造积极情感;想象刺激情境,进而建立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从而消除来访者对刺激情境的焦虑的条件性情绪反应,促进认知、情绪以及行为的改变,消除考试焦虑症状。

2.2.3 愈后保持阶段

(1)要求来访者每天坚持进行有氧运动和深呼吸练习。有氧运动与深呼吸能够降低皮质醇在体内的分泌,增加内啡肽在体内的分泌,从而进一步降低紧张、焦虑的情绪[16]。

(2)写咨询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增强对消极认知、思维模式的反思能力和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

(3)训练并教会来访者学会在遇到没有消除的或新产生的负性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时,通过部分肌肉的绷紧放松伴随深呼吸的方法来进行自预,达到控制症状、保持疗效的目的。

3 结果与分析

3.1 HAMA量表测试得分变化

干预前来访者1HAMA量表得分为22分,干预后为6分,没有焦虑表现;干预前来访者2得分为20分,干预后为7分,可能有焦虑,干预均有效。

3.2 SCL-90量表得分变化

干预前来访者1的SCL-90量表的躯体化因子、焦虑因子、抑郁因子均降至划界标准以下。

3.3 回访

实验干预结束一个月后进行电话回访,来访者1顺利通过期末,复习期间一直保持较好干预效果,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来访者2情绪平稳,复习效果有了明显提升,顺利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发挥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4 讨论

本研究运用条件性情绪反应干预法对有考试焦虑的两名来访者进行14天干预,每天一次,每次2小时。干预结束后,来访者1的HAMA量表得分为6分,没有焦虑;来访者2的HAMA量表得分为7分,可能有焦虑,说明干预有效。

条件性情绪反应干预法以干预条件性情绪为核心,打破考试焦虑来访者的不良情绪、不适应行为反应、消极认知评价之间的恶性循环,建立新的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迅速缓解来访者的考试焦虑症状。

本研究选用两名抑郁症来访者,数量较少;数据收集主要来源于来访者自我报告,其外部效度不易达到要求,容易受来访者系统误差的影响。因此未来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化实验设计,结合来访者亲友、咨询师等他评数据进行统计,进一步验证条件性情绪反应干预法治疗考试焦虑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少华.病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

[2]熊江玲.考试焦虑研究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2004,5:193-194.

[3]黄允政.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和应对策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 35(10):120.

[4]王克永,蔡春兰,周小勤,等.考试焦虑的成因及防治[J].医学与社会,2003,16(3):46,54.

[5]汤福球.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形成机制与排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6):88.

[6]王晓燕.中学生考试焦虑的问题的综述研究[J].International Chinese application psychology journal,2006,3(4):368.

[7]杨眉.大学生考试焦虑的认知―行为―情绪管理小组治疗[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193-195.

[8]陆运青.自我放松训练减轻考场焦虑效果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7(3):337-338.

[9]赵荣霞,李惠英,闫克乐.渐进性放松、腹式呼吸训练消除焦虑,提高高考成绩的实验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99-302.

[10]孙仲贤,赵介城,夏美丽,等.肌电和皮温生物反馈及其和自我训练结合控制考试焦虑有效性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报,1986(2):196-201.

[11]Rice K.M., Blanchard EB, Purcell M. Biofeedback treatment of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preliminary results[J]. Biofeedback Self Regu,1993,18 (2):93.

[12]金洪源,刘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战略与新一代技术开发[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5:96-97.

[13]童辉杰.常见心理障碍评估与治疗手册[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0):22-23.

[14]Hamilton M. Envelopment of a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for Primary Depression[J]. Brit J Soc China Psycho,1967,6:278-296.

小情绪反反复复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考试焦虑 潜意识情绪 知识分类

1 问题提出

考试焦虑(examination anxiety)是一种在学生当中存在的比较普遍和复杂的心理现象,20世纪70年代起,考试焦虑由认知和情绪两个维度组成的观点被广泛认同和接受。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在测验焦虑中,情绪化对工作记忆的干扰大干担忧的干扰。可见情绪是考试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

同时,国内一些学者认为考试焦虑的担忧和情绪紧张的心理状态,可能会伴随会出现一定的生理反应,是一种应激反应模式,主要表现在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两方面。张志君等在对261名大学生用自编考期应激表现特征测试问卷中调查发现,睡眠得出问题最多,免疫功能得分最低。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考试焦虑现象中焦虑情绪占主导。我们认为考试焦虑现象中焦虑情绪是核心因素。情绪影响思维,思维中的陈述性知识影响我们对待考试焦虑的认知。熟练的程序性知识影响考生的考场表现行为。我们用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原理和知识分类原理解释考生的考试焦虑现象。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干预和治疗考试焦虑。在前人的研究结果基础之上,本文就是看到了考试焦虑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把干预情绪作为杠杆解,从而改变考试焦虑的状态。

2 临床症状

小路,女孩,14岁,初三年级学生,2007年5月14日第一次来访。小路主诉:考试前一天晚上开始就不敢吃饭,失眠,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点米水都不进,怕考试时候肚子疼腹泻。5月8日举行的市模拟考试就出现物理化学两科中间晕倒的现象,救护车都赶来了。小路的妈妈陈述女儿理科成绩一直非常好,但是数学单科考试总是不能正常发挥,每次数学考试都非常紧张焦虑,手发抖出汗,腹部疼痛,头脑思维不灵活。小路和妈妈目前最担心的是小路自初三模拟考试以来,成绩一直呈直线下降趋势。

3 原理机制分析

3.1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

认知心理学知识分类学说把知识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类。陈述性知识是指人们能有意识地回忆和陈述的知识,在考试焦虑现象中主要指对考试焦虑概念的理解和相关概念的命题。程序性知识是回答“怎么办”的知识,通常指满足一定条件然后自动运行的条件性产生式“Condition-Action”。在考试焦虑现象中遇到考试焦虑情景“C”,引起焦虑“E”,可能会出现大脑一片空白或者躯体症状等反应“A”行为主义中把条件“C”称为刺激“S”。也可以把考试焦虑过程解释为“S(考试焦虑场景)引起E(焦虑情绪),从而出现R(思维停滞或着躯体反应)”。整个问题的发生是在考生自己没有意识到或者是意识发现不了的情况进行的,特定刺激和考试场景建立了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

初二时候一次数学考试,老师父母包括小路自己都认为自己理所应当能够取得优异成绩。心里越是这样暗示自己,对考试就会过分关注,表现为过度担忧害怕,这次考试意外地取得120多分的低分成绩。数学考试是典型的过敏性考试焦虑所引起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

3.2 循环放大原理

小路的数学考试是一个典型的刺激源,从初二的那次考试之后每一次数学考试都会很焦虑,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焦虑情绪加强,思维受阻碍,考试发挥一次比一次糟糕,自我评价越来越低。考试焦虑现象泛化到其它科目上。物理一直是小路的强项科目,接连几次考试也发挥失常。长期的考试焦虑状态使小路的成绩直线下降。

针对小路的情况,我们帮助其设计正确的积极面对考试情境的操作性程序。用积极情绪替代以往的焦虑紧张情绪。反复训练使小路的考试情绪状态进入良性循环。

4 临床干预过程

4.1 认知调整

首先让小路认识到考试焦虑现象只是一种简单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考试焦虑所有表现只出现在考试刺激情景之下,离开考试刺激情景所有的焦虑反应都不会出现。比如“有的考生平时肠胃功能很好,就是一到考试情况下就出现腹泻胃痉挛现象。”通过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结合情感组织者技术调动小路的积极愉悦情绪,给予其积极正确的暗示,让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性程序知识优势兴奋。让小路熟练掌握原理,能够运用原理分析自己的问题。

4.2 临床训练

临床中主要通过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运用情感组织者技术[9]调动小路的积极愉悦情绪。让小路想象自己中考取得满意的成绩,是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的骄傲,如果现在再面对考试小路是充满自信的。如果小路能够一直这样高效地答题,那么小路就能够顺利地通过考试。放松中重要的是运用程序性知识把考试刺激场景准确积极地描述出来,“如果……那么”,用一系列的“C-A”条件性产生式把正确的程序描述出来。

4.3 元认知辅导

元认知指导主要教会小路考试焦虑产生原理,心理机制。临床放松训练原理。尤其在考试时候出现考试焦虑现象能够自我调控。通过对考试焦虑治疗的学习自己也能够做一个“考试焦虑治疗专家”。同时笔者给小路很多学科方面的指导。

5 结果

5.1 《考试焦虑量表》(SpielbergerTest Anxiety Inventory)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匹尔格(C.D.Spielberger)制订,它是世界上最常用的测量个人考试焦虑的量表,该量表简单易懂、适用面广、可信度高。根据图表可以看出小路治疗前后得分差异显著。

6 讨论

临床中短期治疗考试焦虑让我们发现考试焦虑就是一种典型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只要我们把考生过敏情景一一找到进行训练就可以用正确的积极情绪代替错误的消极情绪。高焦虑情绪降低会使情绪上不是很敏感的刺激场景也“不治自愈’。比如小路最难解决的数学考试焦虑克服,那么其他科目的考试焦虑治疗处理就容易很多。正确的操作性程序知识反复训练会转化为考生考场上的一种能力。元认知知识时刻指导监督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这样考试焦虑就能够得到治愈。长期练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重新塑造一个人。

然而如果我们把考试焦虑归结为一种涉及到社会、家庭、自身人格等诸多方面的社会想象,我们要处理考试焦虑就会很复杂。

小情绪反反复复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要素 情绪发展 情绪调节 情绪体验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它是由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基本要素组合而成,通过音响的声波振动,传入人的感觉器官,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音乐不同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在时间中展开,又在时间中消失,是直接表达人类情感的抽象艺术。

一、音乐与情绪

《乐记》中记载:“乐者,心之动也”。意思为:音乐是人内心情感的反映。音乐拥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是一种自我表达与情感宣泄的特殊手段。它不但来源于作曲家的情绪表达,更是激发了欣赏者的情绪体验与审美想象。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有机体在生命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分化出来的高级行为,它是由客观事物和主观态度相联系的。广义的情绪是指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立场反应。狭义的情绪是有机体受到生活中的刺激时,生物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临时的较强烈的反应。情绪一般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惊恐等基本情绪,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又形成了爱、焦灼、抑郁等复合情绪。

二、音乐要素对情绪的影响

《毛诗》序中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乐的不同要素表达不同的情绪。例如:“Do”坚定;“Re”激励;“Me”稳定;“Fa”悲惨;“So”光辉;“La”悲哀;“Si”敏感。

1.速度和节奏

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它是流动的艺术,带给人听觉的享受,旋律的变化会影响人情绪的起伏。人的“激动”“低沉”“紧张”“松弛”等心理活动称之为情态,而情态的活动中也包含着速度与节奏的特征。所以音乐中能引起人们悲伤、哀愁和宁静的作品,都具有慢速的特征。例如肖邦的《夜曲》会带给人寂静幽澜,平和优美的感觉。而使人产生快速、兴奋、活跃、急躁的作品都具有快速的特征,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会让人感到紧张、雄壮、激烈。

慢速的二拍子的乐曲易产生悲伤、忧愁的情绪,快速三拍子的乐曲易产生快乐、兴奋的情绪。而节拍对人们情绪的体验并不显著,这是由于任何乐曲都是在固定拍子上变化发展的,以强拍、弱拍的循环反复、交替进行为特征。

音乐速度的快慢则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体验,这是因为人是具有共振功能的有机体,音乐速度的不同,声波的振动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声波的振动和人体的共振是协调的话,就会因此产生愉悦的感觉,反之则会产生不愉悦的感觉。

2.调式与和声

不同的调式色彩代表了人的不同情感,大调式色彩明朗,代表了人的激动、兴奋与高昂;小调式色彩暗淡,代表了人的悲伤、忧虑与柔和。调式使音乐产生了主音、下属音与属音,将简单的音有组织有规律的排列起来。如乐曲结束在稳定的主音上,会给人完满、坚定的感觉,而如果结束在不稳定的下中音或导音上,则会给人疑惑、请求的感觉。

和弦分为正三和弦和副三和弦,正三和弦作为调式和弦中的主干和弦,它包含了调式音阶里的所有音,分别为主和弦、属和弦和下属和弦,主和弦作为调式的中心和弦,具有强烈的稳定性,属和弦直接倾向于主和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运用在乐曲中的正三和弦会带给人坚定、协和的感觉。而副三和弦中因为存在导音、上主音、中音等不稳定音,所以常带给人揪心、行进的感觉。

另外,如三、六度和声协和较饱满,给人协和、平静的心理体验,但是缺乏动力性。而二度、七度和声因为构成比例较特殊,所以带给人不协和,甚至紧张的心理体验。

三、人成长历程的情绪发展

不同的音乐代表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表现形式影响人的不同情绪,情绪的体验除了与对作品的风格特征有关外,还有人的年龄及认知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

1.婴幼儿时期

婴儿虽然没有语言表达能力,情绪表达也较为单一,但是音乐可以刺激婴儿的生理反应,聆听不同的音乐婴儿所表现的情绪也有所差异。例如:在婴儿哭闹时播放贝多芬的《小步舞曲》,婴儿立刻会停止哭闹,瞪大眼睛好奇的聆听,一会儿便会忘记哭闹跟随轻盈的节奏手舞足蹈。在婴儿不肯睡觉的时候,播放莫扎特的《摇篮曲》,优美的旋律会使婴儿立即安静下来,渐渐的进入睡眠状态。而如果给婴儿播放怪诞的音乐旋律,他便会产生害怕的情绪,哇哇大哭。

进入幼儿阶段,基本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和社会化进程逐渐变得丰富。学前儿童分辨表情的能力也逐渐加强,他们可以正确的区分开心、伤心、恐惧、愤怒等面部表情。对于声调、语言的情绪识别度也逐渐增强。而且会表现出尴尬、羞愧、骄傲等自我意识的情绪。例如在播放学前儿童必学曲目《世上只有妈妈好》时,他们便会不由自主的跟着哼唱,并且会表现出一种自豪的表情。

2.学龄儿童时期

学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基本情绪的变化与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更加复杂的情绪与情绪表现。随着知识的增多,学前儿童区分心理表征和外部行为认知能力也在逐渐发展。而且处在学龄期的儿童,情绪的表达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例如,学校每周一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学生在面向国旗唱国歌时都会表现的异常严肃,这是学龄儿童知道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而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3.青少年时期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与身体发展的第二个转折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和学业的逐渐繁重,青少年的消极情绪逐渐增多,容易出现抑郁、烦恼、孤独等情绪。儿歌、轻音乐等不再能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流行歌曲、重金属音乐则会激发他们内心的情绪。例如SHE的《不想长大》会唤起他们对童年的留恋;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会让他们学会坚忍;周杰伦的《星晴》会激发他们内心的懵懂。

四、情绪调节方法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于情绪反应、体验、表达从而进行监控、调整和修正,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情绪调节主要包括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内部调节是个体对于情绪反应系统本身及各要素之间进行的协调和优化,对于情绪反应系统、认知系统、行为系统与生理反应系统进行的调节;外部调节是指个体对人际互动过程中情绪的反应进行调节。①

1.情境选择

这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情绪调节方法。当面对许多不良情绪事件的发生时,例如:恐惧、尴尬、愤怒等情绪事件,个体通常会采用回避此消极的情绪事件,选择接近积极的情绪事件,例如大多数人会听一些轻松欢快的音乐,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

2.情境修正

当面对消极的情绪事件时,个体会选择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面对,即通过情境修正的方法进行情绪调节。例如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选择播放轻松的背景音乐进行情绪调节,例如:维瓦尔第的《四季》。

3.注意转换

注意转换是通过转移注意或有选择的注意,一般分为分心策略和专注策略。分心策略即将注意力从当前的情绪情境中转移,或者集中于与情绪无关的方面。例如,个体可以选择看一些诸如《音乐之声》《歌舞青春》等此类的音乐电影。

4.认知重评

认知重评又称认知改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绪调节方法。是个体通过认知重评改变对情绪事件的体验评价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认知重评一般是在面临愤怒、恐惧、厌恶等消极情绪事件时,采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理解或者将其进行合理化。

当个体面对恐惧的情绪事件时,可以选择聆听例如《梁祝》《平沙落雁》等羽调式音乐来缓解恐惧的情绪;当个体身处悲伤的情绪时,可以选择聆听《步步高》《金色狂舞曲》等徵调式的音乐。

5.表达抑郁

表达抑郁是反应调整的一种,是指抑郁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是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②表达抑郁的情绪调节通过修正情绪的外在表达来管理情绪。表达抑郁调节通常与个体对社会文化认知的多少相联系,需要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例如个体在特定场合听到了让自身感到厌烦的音乐,但是出于礼貌等客观原因,个体不得不抑制自身的消极情绪,表达一种开心愉悦的积极情绪。

五、音乐教学中情绪调节的基本方法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所传达的喜怒哀乐会感染人们的情绪,在音乐教学中及时的调节审美个体消极的情绪体验,努力使个体的情感与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感受力。

1.归因训练

个体在音乐的情绪体验中,有时候会不由自由的出现多度的喜怒哀乐,通常在短时间内都得不到较好的疏通与缓解,这时就有必要去了解产生该情绪的是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

通过对个体产生该情绪的解释,从而缓解音乐体验中产生的过度的喜怒哀乐,使音乐的情绪体验更适应于音乐审美层面的特征。

2.思维阻断与对立思维

在音乐教学或欣赏中,由于审美主体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及偏好的差异,有时候会体验到与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相反的情绪,这种情绪有时候会是消极的情绪,为了体验到音乐作品所带来的真实情绪,审美主体可以采用特定的语言或行为来打断消极的思维,进行思维阻断的情绪调节。

审美主体也可以运用符合音乐作品客观实际充足的信息和符合逻辑的严密推理来破坏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意识到消极情绪的错误,这被称为对立思维的情绪调节方法。

六、结语

不同的音乐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所传达的情绪也有所差异,其中以音乐的速度对个体情绪的影响最为显著,慢速的音乐易诱发审美个体忧郁、痛苦的情绪体验,快速的音乐易促使审美个体愉悦快乐的积极情绪,;其次不同的调式、和声所代表不同的音乐色彩,也对个体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节奏节拍对审美主体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这是由于所有乐曲的节奏都是根据一定的拍子变化发展的。

个体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对音乐作品的情绪体验也在逐渐的丰富与复杂化,但是审美主体也因此出现了许多消极情绪,这时情绪调节在审美过程中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郭德俊,刘海燕,王振宏:《情绪心理学》,北京;开明出版社,2015年版,第154页。

②同①。

参考文献:

[1]张唤.浅析音乐对情绪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3,(06).

[2]胡燕芬.浅谈音乐对情绪的调节作用[J].儿童音乐,2009,(09).

[3]李雪.音乐与情绪调节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5,(01).

[4]黄卫平.经典音乐对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田学英.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结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李英武.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李媚.音乐特征对大学生情绪反应的影响[D].保定:河北大学,2009年.

[8]余艳丽.音乐欣赏对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实验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5年.

小情绪反反复复范文第5篇

任何手术危险性都是很大的。病人来自各个社会环境,疾病的轻重不一,以及个体的特性不同,因而术前术后存在各类消极或负面的心理活动。常可导致强烈的应激反应,严重威胁病人的康复,故做好心理护理极为重要。首先可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护理特点,将病人分为重症型、术前无焦虑型、儿童病人三种类型。

1 重症型

这类病人多是因突然的打击,病情日趋恶化,术前便面临生死的考验,求生的愿望十分迫切,导致情绪紊乱,严重影响疾病的进程。主要的心理表现及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为:

1.1 突然的打击形成情感脆弱、气量狭小、意志消沉,表现被动依赖,暗示性增强等心理特征。对疾病的自身体验增强,沉默寡言,自悲自怜,不轻易向人倾述自己的内心想法等。病人术前往往无焦虑、恐惧主诉,但很敏感。此时医护人员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谈话都可给病人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护士应经常出现在病人床旁,善于观察和发掘病人潜在的不良情绪,以自己精湛的技术、良好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赢得病人充分的信赖。真诚地为他们解决各种困惑和烦恼,耐心聆听病人倾述的内心疑虑,进行适度的劝慰和心理上的支持。

1.2 神经系统的胆质型患者,易激动,往往成为发生应激反应的导火线。病人术前对手术的恐惧、焦虑表现为食欲锐减、坐卧不宁,可为一点小事而大动肝火,由于交感神经经常处于兴奋状态,极易在术前发生不良应激反应。护理心理学认为:后天获得的暂时联系系统,可以掩盖神经系统的特征,并可在长期影响下得到发展和改变。实践证明,文化素养较好的胆质型病人,对自己的病情十分了解,对手术的目的和效果能充分理解。术前可不同程度地掩盖或改变胆质型人易冲动,不可遏制的特征,表现出沉着、冷静、理智感。护士应特别注意那些文化素养较差的胆质型病人,观察他们的情绪和语言,了解病人对自己疾病的认知和对手术的恐惧程度,根据具体情况,向病人讲解手术方式和效果,术中术后应注意的事项。告知病人术前心理上的主动适应和调节是保证手术能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1.3 环境因素对于重症型病人术前术后的焦虑程度有很大的影响。如病室其他病人的死亡可使病人异常恐慌,病人家属的紧张情绪可使病人自身体验增强,术后疼痛加剧,工作人员的紧张情绪等,均可引起病人的惊恐不安,从而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因此,创造良好的病室环境十分重要。护士要当好病人和家属医学知识的参谋,尽快让病人熟悉本病室环境,可让病人参观各种仪器的功能及听一听声响,同时组织术后已康复的病人与将要手术的病人交谈,增强病人战胜病魔的信心。向家属说明紧张情绪会给病人带来不良的影响,使病人及家属都能以积极的心情、平静的心境配合治疗。要及时发现病人的不稳定情绪,要给予同情和抚慰,并给予心理护理,并适当给予镇静、催眠剂,防止发生应激反应。

2 术前无焦虑型

这类病人常见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病人和城市的青少年病人。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不甚了解,对手术的成功寄予莫大的希望,对医护人员过度的心理依赖,对术后的痛苦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对挫折的耐受力较低,术后一旦面临较重的痛苦,恢复不顺利或发生了并发症,甚至接受死亡的威胁时,情绪就一落千丈,悲观失望。感到自己正面临生死的考验,表现为抑郁沮丧,自罚自责,把一切不顺利都看成是对自己的惩罚,有的则产生逆反心理,对各种治疗护理措施,产生默默的对抗行为。对这类病人,做好术前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术前反复与病人谈心,使其能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帮助病人正视术后的疼痛和各种困难。以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避免情绪剧烈的波动下沉,若一旦发生情绪异常,护士应主动关心体贴病人,加强术前的心理护理,稳定情绪,为手术及康复维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3 儿童病人

相关期刊更多

小学青年教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教育社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