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排比句的特点

排比句的特点

排比句的特点

排比句的特点范文第1篇

常见考查题型:

(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考察类型

1.直接概括全文内容。

2.回答某一段落内容或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解题钥匙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

考题形式

一、品味词语。

1.解释词语含义。

2.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解题钥匙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

2.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题时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三、理解句子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2、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四、语言赏析。

A、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B、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C、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另外要注意抓住六种重要句子:

①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

②中心句和点睛句。

③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④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⑤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⑥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四)、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五)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3.排比:增强语言气4.反问:加强语气5.反复:强调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8.夸张:极力的表现。

排比句的特点范文第2篇

一、赏析用词之美。

能为文章增添色彩,增强语言表现力的词语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因此,在指导学生赏析文章用词之美的时候,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成为重点。

1、动词:

深受读者喜欢的记叙类文章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文章能够产生这一效果,在于恰到好处的动词的运用。例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三个动词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令人潸然泪下。

2、形容词:

描写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等的形容词,是具体形象的。运用恰当,就会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在指导学生赏词的时候,这类词也是重点。例如:“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雪》)“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这几个描写颜色的形容词,把江南雪的滋润美艳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读后印象深刻。

3、叠词:

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更可以丰富语言的涵义,一箭双雕。朱自清先生是巧用叠词的行家,在《匆匆》中使用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等叠词,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

4、成语:

成语是中国语言的一大特色,它的使用可以使表达精练,言简意赅,语义深远,丰富内涵,让文章锦上添花。

二、赏析句式之美。

句式之美在文章中体现在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等句式的灵活运用上,它们变换节奏,美化语言,增强亮点,使文章文采飞扬,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初中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长短句和排比句,因排比又是一种修辞手法,所以这里不再做详细介绍,重点谈谈长短句。

长句与短句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说,用词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就是长句;反之,就是短句。长句和短句各有各的表达效果。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语意贯通,气势磅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干净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如《安塞腰鼓》中大量使用短句,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使人从语势上也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无法抑制的热爱之情。再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作者采用长短交替的句式,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罗布泊的惨状,强化生态被破坏的悲剧,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可谓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三、赏析修辞之美。

修辞就是作者在写文章时,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初中阶段常见的修辞方法有: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语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比喻、拟人、排比。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使用比喻的好处是可以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如在《春》的结尾这样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一般人要描写出春天的形象,是多么困难,而朱自清写出来了,而且写得如此之美。他独具慧眼,敏锐捕捉本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附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同时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挚感情。

2、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成人来写,它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生动的印象,而且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这样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同时让我们听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

3、排比:

排比句的特点范文第3篇

对这类特色题,我们一般应从六个角度去思考,这六个角度分别是结构安排、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子内涵和语言特色。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答题过程中不见得这六个角度中的每一角度在某题中都有答题要点,这里仅指思考的全面性,力求从以上六个角度去获取得分要点。

根据这六个思考角度,这里分别来阐释一下与之相对应的常见答题要点。

结构安排角度是指学生应思考题目中让考生探讨的相关语句在情节、线索、过渡、照应、伏笔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文章结构安排是作者思路的外在表现,学生在阅读时要弄清文章的层次,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表达方式角度主要应从描写、抒情、记叙、议论等方面去思考。在做题时还要具体到以上表达方式的不同类型,由于分类较多,在此不一一叙述。试题涉及频率较高的是描写,特别是描写的角度及效果。

表现手法角度是解决特色题最常见的思考角度,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铺垫、托物言志、抑扬、白描、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以小见大、伏笔、衬托或渲染、悬念、联想想象、对比、动静结合等。做题时需要仔细推敲,从最有把握的方面去分析。

修辞角度也是这个道理,常考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等。对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考生要做到了然于胸,在分析时还要注意结合文中语句。

句子内涵角度主要是根据所给文本本身去理解,一般会涉及上下文语境,常考的方向是多重内涵的探讨,要求考生不仅懂得字面义,更要进一步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语言特色角度经常考查的角度有叠词、口语书面语、长短句选择、地方特色、语言风格(指平实、华丽、含蓄、深沉、自然、明快、幽默、辛辣等语言形式)等。

在具体操作中,需要强调两点:第一,这六个角度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是思考角度,考生答题时应灵活处理,从最有把握的角度答起;第二,要看清问题本身,有些考题在题干中已指明答题方向,考生只需按题目要求的角度去思考即可。

现举三道高考真题对上述问题加以说明。

例1:2010年高考江苏卷小说阅读《溜索》第11小题“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文中画线部分原文是“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驼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题干中的“表现特色”,题干中的“描写”二字导向尤为重要,应该是包括独特的描写角度和特别的描法。画线部分第一句是写驼队,主要通过俯视表现峡谷之险峻。后两句写怒江,综合视觉、听觉,传达出由远而近的逼真感受。这一题的主要思考角度是表达方式中的描写角度及其效果。

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例2:2011年高考湖北卷第五大题现代文阅读(汪曾祺《才子赵树理》)第17小题是问选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由于题目已经明确了解题角度是语言,因此只需从语言层面上去分析,原文是“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他是个农村才子。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

很显然,本题所选两个句子的特点是句子简单短小。①句运用外貌描写,②句使用动词刻画人物,两句都是人物描写,人物描写的目的是刻画人物形象。

因此,结合原文参考答案为:第①句句子短小、简单、紧凑,用“高”、“长”、“细长”分别形容个子、脸、眉眼,寥寥几笔,形象地勾画出了赵树理的外貌特征。第②句语言简洁,不用修饰语,用“唱”、“念”、“拉”、“走”等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赵树理的艺术才能。

例3:2012年高考浙江卷现代文阅读(《母亲的中药铺》)第14题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选择了此文的最后一段“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排比句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鬼谷子》;文言;便口利辞;铺排

中图分类号:K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9-0066-02

春秋战国,都是行人谏说者在政治军事舞台上活跃的时代,而他们的语言特点带有典型的时代代表性。春秋时期,行人的应对辞令的特点是“委婉其辞” ;而战国时期,诸子谈辩的“文言”特点主要表现出了比兴取象、铺排其辞的共性。先秦时代,各派思想家著述大都以政治目的为出发点,“人们对语言修辞往往倾注了强烈的政治依附性和鲜明的功利性”。《鬼谷子》也不列外,恰恰记载了在当时社会最为活跃的纵横家的理论的一部著作。同时也对春秋以来“合纵连横”的行人游说、谏说经验技巧的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高圣林就认为“《鬼谷子》是中国修辞学著作的最早源头”,“是中国第一部口语修辞著作”。

《鬼谷子・权篇》中开篇就言“说之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 指出游说之辞,作为劝说别人的应辩对答,是巧辩之辞;巧辩之辞,是轻视论说,而要修饰言辞,对内容进行调整,使语言更好的发挥作用。在此,给修辞下了一个比较简明扼要的定义,同时也说明这类文章即游说文学所具有的一个语言上的特点,即“便口利辞”。而在下文中更加详细而专业化的阐释了各类言辞的特点,即“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等。这些足以看出《鬼谷子》中对于口语修辞的研究已经趋于完整和体系化。

《鬼谷子・揣篇》作者再次强调:“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也。”意思是:这就是揣情的时候,需要先修饰言辞,使之富有文采,而后才能进行游说的道理。。而对于文言修辞的具体方法,则体现在《鬼谷子・反应篇》之中“人言者,动也; 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所谓“象”就是运用象征、比喻的修辞手段,“象其事”就是用具体的形象去象征抽象的事理,或通过具体的形象区探求其中的抽象事理。所谓“比”、“比其辞”就是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对方信服,运用“象”、“比” 就可以借助形象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出幽微无形的事理,从而说服对方。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鬼谷子》一书的语言形成了便口利辞、铺排其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象其事”,注意语言的形象性。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D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这里将游说言说比喻成为了捕兽而张开的网,遍地散网,让对方无处可逃。看到这里,可以将言语无法言说的作用,物化,形象化,变成可以看见的,密密织成的网。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如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将自己如何运用以静制动的方法说服对方,就要同灵活的蛇一样,与后羿开弓射箭一样,百发百中。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铁;若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此处具有典型的形象性,此处首先一连用了三个比喻,构成了一组独特排比的结构。“比目之鱼”、“声之响”、“光之影”这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层次井然,将语言的魅力修饰成为可观可感的身边常见之物。

最有特色的是《本经阴符七篇》中七种术数“盛神法五龙”、“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蛇”、“分威法伏熊”、“散势法鸷鸟”、“转圆法猛兽”和“损兑法灵蓍”。这种本身介之于精神修养层面的抽象的思维理论,用形象的动物来做说明,清晰透彻,更便于把握。

二、便口利辞,特别注意语言的铿锵有力。

《鬼谷子》在语言方面另一特点便是铺排其文,并在铺排行文中突出的表现了语言的铿锵有力。这种力度首先变现在其语言中大量的“事于比”,即比排其辞。铺排其文,在《鬼谷子》之中俯仰皆是,信手拈来。故其说辞有排山倒海之势,一泻千里,锐不可当。除了单句式的铺排,还有以下几种,下面举例阐释:

“内者,进说辞;b者,b所谋也。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进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某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见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b可开。”

“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d罅。圣人见萌芽d罅,则抵之以法。是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这两段文字属于段落式铺排,每一层意思都需要一段文字来叙述,并由许多层的意思来构成这样的段落来铺排,层层铺垫,其势如破竹;也使得语言铿锵有力。

“志不养,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

“其术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

这些属于递进式铺排,环环相扣,句句相逼,毫无插针之缝隙。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

这些是并列性的铺排,各层次的关系是并列的。这样的叙述,条分缕析,井然有序。

在这些大量的铺排语言中,独具特色的是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就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措辞法。《权篇》云:“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接连用了五个顶真句,把论述层层推进,将顶真、层递、反复的巧妙结合,使人回味无穷。《谋》篇云:“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使用了九个顶真句。可见,该手法在《鬼谷子》中也是运用自如,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气呵成。

《鬼谷子》全书中,各种句式都有,也有各种句式相间杂的,运用及其灵活。但是无论何种句式,出现时总是结成片或段、或短小铺排,极少单独出现。诗的押韵自然流畅,节奏均匀鲜明。如砸落在玉盘之上的珠石,玎作响。

参考文献:

[1]周远斌.宋前散文“文言”的发展演变 [J].文学评论.2009(05).

排比句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马桥词典》 韩少功 小说 语言特点

1.朴实的“乡”气美

朴实风格较于华丽风格来说减少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藻丽的词语的使用,文章整体风格比较平淡质朴。在韩少功看来,为了模仿西方的风格而丧失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得不偿失的。他早年的知青生活为他寻找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供了便利环境,使他更加关注语言方面的学习和研究。韩少功的语言特点初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在词语的运用上有浓厚的地方口语色彩

口语化的语言是《马桥词典》非常鲜明的特点,不同于传统的用科学注解的词典,该词典中有许多只流行于马桥地区的区域性的特色方言,比如句子较短、重复多、结构简单等特点。由于地方文化色彩比较浓重,如果没有情境环境或者词条注解的话,读者将很难读懂。在《韩少功自选集・马桥词典》中,他精选了41个词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这些词条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

(2)在局势上大量运用直陈句

从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韩少功特别喜欢使用省略句、短句、等同类结构的平行排比句式,例如,“江边的人也打鱼,下吊网,过着下线钩”,这样的句式凸显了整齐舒缓的特点。

(3)在修辞手法上使用排比和同构连用

《马桥词典》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主要目的是寻求通顺清楚,属于消极修辞,当然,也有少量e极修辞。其修辞格式中运用的最多的当属排比了,包括比拟、引用、对偶、夸张、反复、借代等等多种形式的排比句式。

(4)在篇章上作品结构较为松散

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还使用了很多的独句段落,《自选集》里的独具段落大概就占到了整个自然段落的36%,这样的比例在其它作品上还是比较不常见的。

2.同构连用的繁丰美

同构连用是指三个或以上结构相同的词语、短句或分句依次出现,从而起到修饰句子的作用,或者说形成排比或并列的格式段落,让整体段落显得整齐有意境,体现其繁丰美感。在这里,我们将这样的连用方式大概归纳成以下四种类型:

(1)并列短语

例如:等待着从上游飘下来的死鸡、死猪、破桌子或者旧木盆。

(2)同素连用

例如:辨别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挪威人、波兰人等民族的文化差异。

(3)排比辞格

例如:睡在蚁穴边可做帝王梦,睡在花丛里可做风流梦,睡在流沙前可做黄金梦,睡在坟墓上可做鬼神梦。

(4)并列句群

例如:甚至吃了猪脑子、狗脑子、牛脑子,还是记不上几句。

除了以上语言特点以外,《马桥词典》还融入了一些创新的风格,将论点代入文中,使文章本身与思想的表达互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温蕴之美。举个文中的例子:全国的人口统计里,肯定不包括他。全世界的人口里,肯定不包括他。在这里,“他”不单指其人,而是对马鸣的一个生存状态的思考。综上所述,语言的风格是综合多种外在环境影响下,根据所要表达的效果选择性的运用语言要素的语言特点,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中,各种美感的的体现与其本身对语言的追求和态度息息相关。

此外,《马桥词典》在文体实验上的成功跟以词典的形式融入作者思想的方式密切相关,传承了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的笔法,并且融入了文史哲。基于对这一文体实验的热衷,小说中的思想表达和叙事二者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裂痕,韩少功本人也表示,这对当今的文学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历史性的思考和当今的时代性来看,韩少功的作品中并不缺少思想的表达,并且绝大多数读者对这些“思想”给予了正面评价。《马桥词典》对于如何评价韩少功小说中的“思想”和探讨这些“思想”和叙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研究环境和例证。因为一方面,《马桥词典》中体现了韩少功对于人文方面的研究结果,另一方面,韩少功在创作期间有一定的文化寻根和传承意识,又有对文体的创新精神并予以实践。

3.结束语

相关期刊更多

新作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新闻出版局

宁波节能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宁波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节能办公室、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传媒国际评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央编译出版社